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平秘苑藥論輯錄]   白芍
    

本草求真:[平秘苑藥論輯錄] 白芍

白芍   Baishao

本品出自《神農本草經》。為毛茛科植物芍藥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常用別名有白芍藥、金芍藥等。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肝血虧虛,月經不調;肝脾不和,胸脅脘腹疼痛,四肢攣急疼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病癥。常用煎服劑量5~15g;大劑量15~30g。陽衰虛寒之證不宜用。反蘆。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生川谷及丘陵!
***《名醫(yī)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梁-陶弘景(456~536年)《本草經集注》:“須(一作‘雷’)丸為之使。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唐-甄權(541~643年)《藥性論》:“治肺邪氣,腹中丂痛,血氣積聚,通宣臟腑擁氣,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臟,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唐-蘇敬《新修本草》(659年):“益女子血!
***五代-吳越(907~978年)大明《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主女人一切病,并產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瘺發(fā)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朱震亨(1281~1358年):“芍藥瀉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脈凝澀,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虛腹痛,余并不治,為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后重者不炒。產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發(fā)之氣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明-蘭茂(1397~1476年)《滇南本草》:“瀉脾熱,止腹疼,止水瀉,收肝氣逆疼,調養(yǎng)心肝脾經血,舒經降氣,止肝氣疼痛!
***明-李時珍(1518~1593年)《本草綱目》(1578年):“白芍藥益脾,能于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度杖A子》言赤補氣,白治血,欠審矣。產后肝血已虛,不可更瀉,故禁之。酸寒之藥多矣,何獨避芍藥耶?”
***明- 繆希雍(1546~1627年)《本草經疏》(1625年):“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明-賈所學《藥品化義》(約1644年):“疹子忌之!
***清-黃元御(1705~1758年)《長沙藥解》(1753年):“芍藥味酸,微苦,微寒。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入肝家而清風,走膽腑而泄熱,善調心中煩悸,最消腹里痛滿,散胸脅之痞熱,伸腿足之攣急。吐衄悉療,崩漏齊斷,泄痢與淋帶皆靈,痔漏共瘰疬并效。”
***清-黃元御(1705~1758年)《玉楸藥解》(1754年):“芍藥酸寒入肝,專清風燥而斂疏泄,故善治厥陰木郁風動之病。肝膽表里同氣,下清風木,上清相火,并有捷效。然能泄肝膽風火,亦伐脾胃之陽!
***清-嚴潔《得配本草》(1761年):“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禁用!
***清-羅國綱(1721~1794年)《羅氏會約醫(yī)鏡-卷十六-本草》(1789年):“瀉肝火,安脾肺,固腠理,止虛汗。治熱瀉、癰腫目疼、脅痛鼻衄、除煩安胎、血虛發(fā)熱,除痢疾后重,止血虛腹痛,消中滿喘咳,凡一切肝血不足之證。”
***清-黃宮繡(1731~1818年)《本草求真》(1769年):“白芍,入肝血分,斂氣。白芍專入肝。有白有赤。白者味酸微寒無毒,功專入肝經血分斂氣。緣氣屬陽,血屬陰。陽亢則陰衰,陰凝則陽伏。血盛于氣則血凝而不行,氣盛于血則血燥而益枯。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至于書載功能益氣除煩,斂汗安胎,
桂枝則斂風汗,同黃芪、人參則斂虛汗。補癆退熱,及治瀉痢后重,痞脹脅痛,脅為肝膽二經之處,用此則能理中瀉火。肺脹噯逆,癰腫疝瘕,鼻衄目澀,用此益陰退火而自治。溺閉,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而致陰液之不斂耳。是以書言能補脾、肺者,因其肝氣既收,則木不克土,土安則金亦得所養(yǎng),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產后不宜妄用者,以其氣血既虛,芍藥恐伐生氣之意也。然用之得宜,亦又何忌。同白術則補脾,同參、芪則補氣,同歸、地則補血,同芎、藭則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fā)痘疹,同、棗溫經散濕。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非皆產后要藥耶!惟在相證明確耳!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