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條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
【釋】陽明中風,即太陽中風轉(zhuǎn)屬陽明。弦為少陽脈,浮為太陽脈,大為陽明脈。腹都滿即上下腹俱滿,為里有水氣。脅下及心痛,指脅下及心下俱痛,屬少陽證。久按之氣不通,指按其脅下和心下稍久則覺氣息窒塞,呼吸困難。鼻干屬陽明證。不得汗即不得汗出,屬太陽證。嗜臥屬少陽證。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為黃疸病。有潮熱,時時噦,屬陽明證。耳前后腫屬少陽證。
由以上的脈和證可知,此為三陽并病而又并發(fā)黃疸者。刺之小瘥,謂用針刺治療,耳前后腫已稍微減輕之意,但仍不得汗出而外不解。病過十日而脈續(xù)浮者,可與小柴胡湯治之。若脈但浮而無余證者,則可與麻黃湯。至于黃疸病,雖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仍不尿,腹內(nèi)水氣不消,故腹?jié)M有增無減,并加噦甚者,則胃氣大衰,故不治。
【按】本條是黃疸而現(xiàn)三陽并病的重癥,治從少陽而用小柴胡湯。麻黃湯之用,實想不通,可能有錯簡。
實踐證明,黃疸型肝炎并發(fā)腹水者預后多不良,謂為不治不為無據(jù)。
【注】①太陽中風本有自汗,但本條為黃疸病而現(xiàn)三陽并病的重癥,在傳變的過程中變?yōu)闊o汗。若有汗出,熱得外越,還不至于到一身及目悉黃的嚴重程度。
②小便難為里有水氣,水熱互結(jié)于里,故發(fā)黃疸,一身及目悉黃。
③有潮熱為陽明證,時時噦乃水結(jié)于里,外不得汗,小便又難,氣不旁通,故時時上逆而噦。
④耳前后腫屬少陽病,一般孔竅部位炎癥以少陽證居多。
【按】小柴胡湯亦治黃疸,加橘皮治干咳或噦逆,加石膏治腮腺炎及淋巴腺炎,用之屢驗。
據(jù)明代趙開美本,本條自“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以下單列一條。即使如此,據(jù)脈但浮而用麻黃湯亦不可解,有待后學研究。
第245 條: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fā)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夜,大便因硬也。
【釋】脈象浮沉相對,浮為太過,屬陽,沉為不足,屬陰。陽脈微,指脈浮而按之微,即太陽中風的脈浮弱(浮緩)。陽脈實,指脈浮按之而不微,即太陽傷寒的脈浮緊。
太陽中風則自汗出,若汗出少者,津液無大損傷,故謂為自和。若汗出多,致津液大量喪失,故謂之太過。太陽傷寒當發(fā)汗,但發(fā)汗取微似汗,若大發(fā)其汗而使汗出多者,亦為太過。無論自汗與發(fā)汗,汗出太過則津液亡失,必使陽絕于里,大便因而硬也。
【按】太陽中風自汗出,津液虛于表,故陽脈微;太陽傷寒無汗,津液充于表,故陽脈實。仲景于此不言脈浮緩、脈浮緊,而言陽微、陽實者,正是教人明白所謂陽絕于里者為津液絕于里也。書中所論亡陽亦多指亡津液,一些注家執(zhí)定陽即熱,甚為不當。
【注】①陽,和陽脈實中的陽字,均指浮脈。微是細而虛(無力)的兼象。脈陽微即浮而微,乃太陽中風的浮弱脈。陽脈實者,即太陽傷寒的浮緊脈。
②汗出太過,則大量亡失津液。
③陽,指津液,參考27條注可知。絕,不能機械的理解為竭絕,當是津液亡失太過的意思。
【按】在脈學上,太過為陽,不及者微陰。仲景著作中,脈的陰陽在部位、取法、機能、物質(zhì)上各有所指,并無玄虛之弊。茲舉本書為例:第六條,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其陰陽指尺部與寸部。第十二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其陰陽指脈的內(nèi)外,既有機能上的又有物質(zhì)上的。本條脈陽微、陽實是指浮脈而言。所以讀仲景書要琢磨文義的真正涵義,是要下苦功夫的。
本條屎硬不該以大承氣湯攻之,自不待言。
第246條: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釋】浮為太過,主表主熱,芤為不及,主津血不足。脈浮于外,芤于內(nèi),為熱亢于外而津血不足于內(nèi)。浮芤相搏,即熱與津虛互相影響,必使熱者愈熱,而虛者愈虛。由津液外越,胃中干而生熱,故使陽絕于里。
【按】此論津液自虛,非因他故亡失者,故專以脈論。津虛本可致熱,熱盛更使津虛,二者相搏,必致胃氣生熱,陽絕于里,大便硬自在言外。
【注】①脈浮而芤,即輕取浮大,重按覺血行滯澀而無物。芤脈乃浮大其外,空澀其內(nèi)之象,故主血虛、虛勞。亦有謂芤為應指兩頭有、中間無者,實非。
②浮為陽,芤為陰。此處的陰陽系指脈的屬性。脈浮于外而芤于內(nèi),為陽亢于外,津血不足于內(nèi)。
③此處的陽字指津液,當有別于本條中前一個陽字,不可不知。
【按】本條暗示,大便硬除陽明熱盛里實,銷鑠津液,汗出傷津,亡血失液,還有病人體質(zhì)津液自虛者,須知。
浮為陽者,謂衛(wèi)氣強于外,芤為陰,謂榮氣虛于內(nèi)也。榮衛(wèi)不和,當自汗出不已,以至胃中干生熱,陽絕于里,大便因硬也?膳c53條注互參。
第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人丸主之。
【釋】趺陽脈為足動脈,古人用以候胃。脈浮主熱,胃有熱則氣盛脈浮,故謂浮則胃氣強。澀主津血虛,小便數(shù)則耗泄津液,故謂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必使陽絕于里,大便則硬。古人謂脾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干,已無津液可運,則脾的功能亦受到約束,故謂其脾為約,宜麻子仁丸主之。
【按】以上四條均為脾約證,其因雖各有不同,但津液絕于里而大便硬是一致的。津液亡失致大便硬者,即前所述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與大承氣湯證的熱實燥結(jié),潮熱、譫語、煩亂者大不一樣,故不可以大承氣湯猛攻。若就大便難一證取治,最易弄錯,以是連續(xù)論述,或以證分,或以脈辨,處處示人以辯證之道,并名之為脾約,出麻子仁丸緩下方,以示與大承氣湯的證治有別。
【注】①趺陽,古代三部九候便診法的切脈部位之一,位于足背上踝關(guān)節(jié)前橫紋的兩筋間,候脾胃。浮主熱(胃熱),澀是津血不足,此與寸口脈法相同。
②胃熱則氣強,其脈浮,小便數(shù)乃致津不足,其脈澀。
③約,窮也。胃熱和小便數(shù)相互影響,水分被奪而傷津,所以大便硬。
【按】前250、251、252三條屎硬之理同本條,未出方。脾約證無大實滿痛。麻子仁丸,現(xiàn)在市售名麻仁滋脾丸或麻仁丸,潤下藥也。
第248條
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胃也,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
【釋】太陽病三日,雖發(fā)汗而病不解,其人反蒸蒸發(fā)熱者,此發(fā)自于里,不似太陽病的發(fā)熱翕翕然于外,故謂屬胃也,宜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
【按】太陽病才三日,發(fā)汗不解,馬上蒸蒸發(fā)熱,傳變可謂迅速。不用大承氣湯,以無大汗出而腹?jié)M痛故也。
【注】①太陽病,汗法為正治。發(fā)汗后而病未解,預示著傳變的可能。
②蒸蒸發(fā)熱,言其熱如蒸,即潮熱。從內(nèi)達外,為里熱已轉(zhuǎn)屬陽明,故曰屬胃也。
③無大汗出、口舌干燥,不同于白虎湯證,無腹?jié)M硬痛,故不用小承氣湯,雖有潮熱,但無譫語、屎硬等證,故不用大承氣湯,以胃熱蒸騰發(fā)自于里,故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有芒硝之故也。
第249條
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
【釋】吐后,胃不和而腹脹滿者,宜與調(diào)胃承氣湯。
【按】吐后,胃不和腹脹滿,不要誤為大實滿,而與大承氣湯攻之。吐后氣逆,胃常不和,少于調(diào)胃承氣湯和之則愈,乃常法。
【注】①腹脹滿,乃吐后氣逆而胃不和的表現(xiàn)。吐后,胃中實滿之病因已有所去,與大承氣湯證得大實大滿顯然有別。
②陽明病胃家實,有熱實(里熱充斥)、容物毒實(如燥屎、宿食等容物毒變者)之不同,程度亦有很大差別,為證表現(xiàn)也不一樣,所以三承氣湯各有其特定的適應癥。大實、大滿、大痛、大熱者,大承氣湯證;胃不和,調(diào)胃承氣湯或小承氣湯證;里實胃不和、以熱為主者,調(diào)胃承氣湯證(如上條);實滿腹脹為主者,小承氣湯證(如下條)。
本條表現(xiàn)是腹脹滿,按常理應予小承氣湯,所以予調(diào)胃承氣湯者,蓋因吐后之腹?jié)M乃胃氣不和也,和胃則愈。此可與29、70、108、127諸條互參。
第250條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fā)汗,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釋】太陽病,吐、下、發(fā)汗后,由于津液亡失,胃中干而不和,故微煩。若小便數(shù),益使胃腸枯燥,大便硬結(jié)不通,可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即愈。
【按】此太陽病誤治而轉(zhuǎn)屬陽明病者。里熱不甚,故只微煩。雖大便硬,不宜大承氣湯猛攻。雖有脾約證,但后者雖十日不大便無所苦,而此則微煩,故不用麻子仁丸而用小承氣湯。辯證必如此入細,用藥方能恰到好處。
【注】①太陽病,吐下是非法治療,發(fā)汗有當與不當,若發(fā)汗不當而病不解,邪乘虛入里,則轉(zhuǎn)屬為陽明病。
②微煩,尚未至大煩,乃邪熱入里的反映。熱入于里,斥津外排,故小便數(shù)。小便數(shù),津液亡失,因而大便硬(亦可致煩)。
③大便硬,故宜小承氣湯,以枳實、厚樸消脹去滿有余而攻下不足。調(diào)胃承氣湯以芒硝去熱,雖芒硝、大黃合用,但有甘草,下之并不峻猛。
第251條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
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釋】無太陽柴胡證,指無太陽表證和少陽柴胡證。今既煩且燥,心下又硬,已四五日不大便,里實顯然可見。能食為胃熱,據(jù)理當可議下矣,但以脈虛,而且只限于心下硬,因稍稍于小承氣湯微和其胃,稍安其煩躁,再行觀察。至六日,還不大便,可增與小承氣湯一升。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雖不能食,有似結(jié)實已甚,但若小便少者,屎未定成硬,大便初硬而后溏,則仍不可以大承氣湯攻之。若不慎而攻之,必使溏泄不止,須待其小便利,則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按】本條脈弱與前之脈遲均屬不及的脈(參見240條按)。陽明病見此類脈必須精心觀察,慎重用藥,尤其脈弱而心下硬,更當慮其虛,即有一二實候,亦不可妄試(大承氣湯)攻下。先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再增與一升,用藥何等慎重。四五日、六日、六七日、觀察何等周詳。治大病難,治疑似病更難,病家急躁,醫(yī)者粗心,未有不敗事者。
四五日至六日,雖無不大便的明文,然據(jù)不大便六七日一語,則四五日至六日未大便自在言外,古文簡練,讀者應仔細玩味。
【注】①得病二三日,指始得病二三日也?滔录葻o太陽證,又無少陽證,唯有煩躁和心下硬,而且已四五日不大便,可見里實已逐漸形成。胃有熱當能食,今能食亦有里熱,判斷病屬陽明當不為錯。治之之法不可孟浪,一是因為脈弱與陽明脈大矛盾,這是一個主要著眼點,二是心下硬有虛的可能,即使不為虛,因只限于心下,結(jié)實還不為甚。因此,在遣方上著眼于四五日不大便而用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刻下證小安矣。
②過一天還不大便,仍以小承氣湯增加點量,再觀察之。
③若遷延至六七天仍不大便,而且已不能食,里實肯定已很重,是否就可與大承氣湯攻之呢?不行,得看屎是否確實已硬再作定奪。若小便少者,大便未定成硬,或初硬后溏,此時與大承氣湯攻之為時尚早,強攻之則溏泄不止也。
④小便利者,屎定硬也,乃可以大承氣湯攻之。
【按】煩躁一證,從里熱能食來看,當為熱煩,而非虛煩。此躁亦因?qū)嵰病?/p>
本條可作為仲景治病周詳觀察、謹慎用藥。辨證施治的一個很好的范例。著眼于辨屎硬而以大承氣湯攻之者,即使無潮熱譫語,亦必有或滿、或脹、或痛之苦,這是需認真體味者。
第252條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目中不了了,謂視物模糊不清也,睛不和,謂眼仁暗無光澤也。傷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發(fā)熱惡寒的表證和大實大滿的里證,雖只大便難而身微熱,此熱實于里,為候殊惡,雖外迫尚微,但上攻甚烈,病勢兇猛,是需急下,宜大承氣湯。
【按】熱實極于里,迫于外而為身大熱、汗出等,亢于上,波及頭腦,而為煩躁、譫語等。本條所述系后者。傷寒表證突然罷,里實諸候不待形成,竟出現(xiàn)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的險惡癥候,其來勢兇猛,傳亦迅急大有不可終日之勢,哪得以大便難、身微熱再行觀望之理。急制其變,唯有釜底抽薪,以大承氣湯急下之。
【注】①傷寒六七日,當是傳里之期。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皆血液、津液不足以榮養(yǎng)目系,是熱亢于上至極,為證兇險。
②無表里證,既無表證,亦無大實大滿的里證。外迫表現(xiàn)雖微(身微熱),但里亢上攻之勢重而急,且大便難,故曰此為實也。
③不管大便硬與不硬,均當急下之,不可顧慮。
【按】這是急下存陰的大承氣湯證之一。看來不像重病,但確是不得了的癥狀。
第253條
發(fā)熱,陽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陽明病,蒸蒸發(fā)熱,大汗如流為熱盛由里蒸騰于外,津液欲竭之象,應急下其熱以救津液,緩則無及,宜大承氣湯。
【按】壯熱內(nèi)迫,津液外越,故發(fā)熱、汗多如流。如不急下,津液立克枯竭,惡證蜂起,必致不救。
【注】①發(fā)熱,非一般的表證或里證,必為書中形容的大汗、潮熱、蒸蒸發(fā)熱也。
②汗出多,亦非一般的汗,乃異常的大汗如流、淋漓如雨者。津液銷鑠,損失很快,此亡陽(津液)之汗也。
【按】陽明病里熱之證,書中多條提到大熱、潮熱、蒸蒸發(fā)熱。陽明病法多汗,書中亦有多條為證。是否一見發(fā)熱、汗多,即和本條等視而論呢?不是的。其可為大承氣湯的適應癥,但未必如本條之危險!凹毕轮钡募弊,深含寓意也。
本條乃急下存陰的大承氣湯證之二。
第254條
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發(fā)汗不解,指太陽病發(fā)汗后不解,竟直傳于里。腹?jié)M且痛,可見結(jié)實已甚,傳變迅急,不可等閑視之。須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按】以上三條均為病猛劇,傳變迫急,看似不重,稍有延誤,禍變立至,故須急下之,讀者宜玩而記之。
【注】①發(fā)汗不解,指太陽病發(fā)汗后而病不解。這里要特別注意,是表證不解還是里證不解?是里不解,而且還向嚴重的程度發(fā)展。如果是表未解,則正邪仍戀戰(zhàn)于表,傳里必不致如此急劇也。
②腹?jié)M痛,為大實、大滿、大痛,不但面積大而且痛重,是表證急劇傳里的表現(xiàn)。
【按】此急下存陰的大承氣湯證之三。
第255條
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民,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此條承上條腹?jié)M痛而言,雖以大承氣湯急下,但腹?jié)M不減,即有所減亦微不足道。此為實,還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按】《金貴》曰“腹?jié)M不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與本條所述正成對子,宜互參。
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若屬一般的實滿,用厚樸三物湯足矣,當無需大承氣湯猛攻。本條蓋病毒重劇,結(jié)實至極,非一擊而能收功。除惡務(wù)盡,故須再下。
【注】①腹?jié)M有虛實之別。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為實滿,腹?jié)M時減,復如故,為虛滿。臨床見上午腹不滿而下午滿,或醒時脹滿而寐時較好者,皆屬虛滿。
②腹?jié)M不減雖屬實,但不定必用大承氣湯攻之,臨證還當參照余證而用適方。本條用大承氣湯在于腹?jié)M不減,脹的厲害,且有增無減。
【按】讀本條,當明其兩條含義:①服大承氣湯后病去甚微,有是證在,仍可服大承氣湯。②腹?jié)M脹的虛實辯證之法。本條不用急下之,而用當下之,提示辯證要細微,當求其本質(zhì)也。
第256條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ハ嗫速\,名為負也。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釋】本條應讀為“下利,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脈滑而數(shù),為里實有熱,下利見此脈,為有宿食的緣故,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按】陽明病本不下利,由于木來克土,故反下利,因以陽明少陽合病冠之。此句和“其脈不負……名為負也”一段文字均為附會五行家言,不足為法,亦可能是后人所附,宜去之。
本條所述下利,即指今之腸炎、痢疾而言。中醫(yī)治病重在辯證,其以太陽病證出現(xiàn)者,即依汗法解之,以陽明病出現(xiàn)者,即依法下以解之,其以少陽證出現(xiàn)者,即依法和解之。本是活潑潑的,不存任何成見。治痢如是,治它病亦無不如是也。開頭的這句話不是本條辯證的依據(jù)。
【注】①陽明少陽合病,指既有陽明病的不惡寒、但熱等,又有少陽病的口苦、咽干等。必下利的必字,一定是也。
②這段文字是以五行理念來解釋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陽明屬土,脈大;少陽屬木,脈弦。若大盛于弦,即木未克土,此為順(不負)也,不致下利;若弦盛于大,即木來克土,此為負,土被木克,則必下利。古人論病是先由經(jīng)驗掌握治病規(guī)律,后求解釋。在這個長期的探索中,當時興什么學說,就嘗試用什么學說來解釋。本條用五行學說解釋,顯然是十分牽強的。照仲景書慣例,第一句應為“少陽陽明合病”才是,凡此者,疑為后人所附。下利是本條為證,須知。
③以脈來辨里有宿食,《傷寒論》中有本條,《金貴腹?jié)M》中有“脈數(shù)而滑者,實也,有宿食”,“脈緊如轉(zhuǎn)索無常者,有宿食也”,“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陽明病里有熱,開始本應能食(參見197條),但隨著里熱的傷津爍液,食反不得消化而逐漸成為宿食。如果還沒有結(jié)滯而影響氣血運行,則其脈滑數(shù),若影響到氣血運行,則必不滑而澀也。若大便硬,腹氣不通,已大實滿,脈不當滑矣。本條雖有下利,但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
【注】陽明少陽合病句非本條的本質(zhì),在治療上亦不足為據(jù)。下利,脈滑而數(shù)者,實也,以其為宿食,故治從陽明,宜大承氣湯。若其人果有少陽證者,當選大柴胡湯矣。
第257條
病人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shù)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若脈數(shù)不解,而下不止,必協(xié)熱而便膿血也。
【釋】病人無明顯的表里證而延續(xù)發(fā)熱七八天不解,顯為里熱,雖脈浮數(shù)者,亦可以適方下之。291 條: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此條不釋。
292 條: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釋】:少陰病轉(zhuǎn)屬太陰,嘔吐、下利、手足不逆冷而反發(fā)熱者,為胃氣不衰,故不死。假設(shè)脈不至者,可灸少陰太溪穴七至。
【注】:①吐利,是少陰病并于太陰的重要標志(見太陰病提綱)。病人太陰可關(guān)系生死,但不是說必死,其預后還得看邪正交爭的結(jié)果。太陰在里,是人體御病的最后一道防線,在治療中不可不預先考慮,給予足夠重視,爭取防患于未然也。
②手足不厥冷,即無四肢厥逆。反發(fā)熱者(參見294條)胃氣不衰,當有治愈之機。
③脈不至者,即脈不出。在太溪穴用灸法可亢奮陽氣,促其脈至。
【按】在漢代時,針灸比湯液運用普遍而興盛,一提灸少陰,一般都能知道,故不注明穴位。本注選太溪穴系后人經(jīng)驗,故從之,其后世湯液盛行,針灸反衰也。
293 條: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釋】少陰病八九日傳里而發(fā)陽明病,故一身手足熱。由于其人便血,知為熱入血室,故謂熱在膀胱也。
【注】①少陰病,八九日常為表證傳里之期,表示病已傳里。少陰病,其人必虛,虛寒較重之人病在表的時間甚短,一般用不了這么多天才傳里。
②一身手足盡熱,知此傳陽明也,為熱盛于里。少陰病本虛,虛熱相搏,擾動下焦的血脈,因而便血。熱在膀胱,指在膀胱的部位,不是膀胱之內(nèi)。
【按】熱入血室,有少陽證,有陽明證。109條《金貴婦人產(chǎn)后》的第7條屬陽明證,150、151條屬少陽證,熱入血室還有自愈證,讀者可前后互參。
294 條: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釋】血不充于四末則厥,故少陰病厥者必無汗,謂但厥。若強發(fā)其汗,必動其血,致口鼻出血,目出血等,其道不一。肢厥者,血本需,上出血更使之竭,因名之為下厥上竭,為難治。
【注】①厥者,四肢逆冷,是津虛血少,血液陽熱不達于四末的緣故。少陰病多虛,若虛的厲害則可致厥,真寒而厥者定無汗。
②因厥而無汗,若強發(fā)其汗,或發(fā)汗不當而使大汗出,必動血而發(fā)血證,奪汗者亡血也。
③血出于口鼻或目,即血竭于上。本厥于下,今又血厥于上,故名曰下厥上竭。此證溫之礙于血,涼之礙于厥,故為難治,但不等于不治,當知。
【按】少陰病表證亦可發(fā)汗,但四肢厥冷屬真寒證者絕不可發(fā)汗,切記。本條述少陰病而肢厥者,是少陰不可發(fā)汗證之一。
自本條以下論轉(zhuǎn)屬太陰的死癥。
295 條: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釋】少陰病,惡寒身蜷,虛寒已甚。若復轉(zhuǎn)屬太陰而下利,是為重虛。手足逆冷者,胃氣已敗,故不治。
【注】①開始為虛寒在表的少陰病,后轉(zhuǎn)屬為太陰病。身蜷,即蜷著手足,團身而臥。愿屈不愿伸,是惡寒相當嚴重的表現(xiàn)。
②下利,又手足逆冷,此少陰轉(zhuǎn)屬太陰,一派陰寒之象。胃氣已敗,故曰不治。
【按】少陰病維持在表的時間甚短,常二三日并于里而發(fā)太陰證,若治不及時,就有死亡的可能,這也是在太陰篇不論死證而放在少陰來講的原因。
296 條: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釋】少陰病不解,并于太陰則上吐下利。若其人煩躁不寧,四肢逆冷者,為胃氣已敗,生機欲息之象,故死。
【注】吐利,少陰轉(zhuǎn)屬太陰的特征。曰躁煩而不曰煩躁,因躁而煩,躁多煩少,主精氣欲盡。四肢厥逆,為中氣沉衰,陰寒極盛,殘陽欲息之象,故死。
【按】手足逆冷是看胃氣有無的關(guān)鍵,若于其他陰寒證病并見,則危矣。另外,手足逆冷還應辨寒熱的真假。
297 條: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釋】少陰病,并于太陰而下利,胃氣不復,精氣泄盡而利止,頭眩時時昏冒者,為血虛上竭之證,必死。
【按】頭眩,時時昏冒者,有似于今所謂腦貧血證。本條所述為精氣虛竭所致也。
【注】此少陰病并于太陰。下利止,要辨佳惡。胃氣復,利止為佳;里虛已極,無利可下而利止為惡。本條屬后者。眩為頭暈、頭眩者,由于吐利而津液喪失太過所致。冒為頭發(fā)沉,其重者為昏冒,血虛不足以奉上也。以上都是虛脫衰竭的現(xiàn)象,故曰死。
【按】陽氣盡者死,陰血竭者亦死,此陰陽互根之理,茲不贅述。少陰病并于太陰當慮此變也。
298 條: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釋】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者,虛寒至甚也。脈不至者,血不足而氣衰也。因無熱,故不煩。神欲離,故但躁。病屬不治,必死。
【注】①四逆,惡寒而身蜷,陰寒甚,虛已極也。
②脈不至,血不足,且心臟已衰竭。
③煩者,正邪爭,熱也。因無熱,故不煩。躁者,亂也,躁動無暫安時,只躁不煩,有陰無陽,邪盛正衰,神欲離散也。
④死,孤陰無陽也。
【按】無下利,未傳太陰。波及心臟,為少陰并于厥陰。四逆,脈細欲絕者,與當歸四逆湯尚可治。但若脈不至,不但血不足,心力亦大衰,尤其不煩但躁,死在頃刻也。
299 條: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釋】少陰病六七日,已傳入厥陰,若氣促而息高者,為氣脫于上。此大兇侯,主死。
【注】①少陰病六七日,傳半表半里厥陰之期。
②息高者,呼吸短促而聲音很高。氣息出入全在胸上位,吸淺呼急,形容呼吸困難,竭盡全力的狀態(tài),為氣脫于上的兇候,故主死。
【按】此亦為少陰并于厥陰之死狀。上條為心衰,本條為氣脫。兩條均無太陰病特征,故知系少陰厥陰并病也。
300 條: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釋】脈微細,但欲寐,為少陰病本有的脈和證。始得之病在表,宜服麻黃附子細辛湯。微細之脈見于沉,可知為寒飲在里。汗出不煩者,暗示原來還有發(fā)熱心煩,因過服麻黃附子細辛湯,汗后表解而煩亦去也。寒飲未除,故自欲吐。太陰病的為證漸顯,急與附子湯溫中逐飲或可得治。待至五六日,終因胃虛無力收攝而自下利。復煩躁,以至不得寐者,是生機欲息,難得暫安之象,故終不免于死。
【按】少陰病本虛,若里有水飲,勢必轉(zhuǎn)屬太陰。其過程由漸至著,先有自欲吐,而后自利、煩躁不得臥。通過這條正告醫(yī)者,要知防微杜漸也。學者宜與后之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湯、四逆湯條互參而細研之。
【注】①微細,少陰脈。但欲臥,少陰證。脈不浮而見沉者,里有寒飲。此少陰病里有水飲者也。
②此亡陽激動里飲的反映。少陰病始得之,有發(fā)熱而煩者(參見306、309)。服藥后,得微汗而熱除煩去,以有里飲,雖熱除煩去而病未已,反自欲吐。脈沉為寒飲在里的確證,此少陰并于太陰之始也。從另一個角度看,不煩為無熱擾,反映氣已不足。汗出促使陽熱欲息,不是好現(xiàn)象。
③至五六日,或因誤治,或因未治,或因人甚虛,終于并發(fā)太陰下利,乃至煩躁,既不得臥又不得寐,此正不勝邪,生機欲息之象,故死。
【按】少陰病傳里為里陰證(太陰病)或半表半里的陰證(厥陰病),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以上六條均為少陰轉(zhuǎn)屬太陰或厥陰的死證,確屬危險兇殆,學者宜細觀熟記。吐利為表證傳里的見證,宜把握陰陽屬性。又陰性病入里時傳變迅速,不可等閑觀之。
小結(jié)
自開始至此,可作為少陰病篇的總論。少陰病與太陽病同在表位而陰陽兩種不同的證,歷來注家誤于經(jīng)絡(luò)名稱,不承認少陰病亦屬表,但以上有三條論述少陰病不可發(fā)汗,如不是病在表,列這些禁汗條豈不是廢話。少陰病本虛,維持在表的時間甚短,二三日即常傳里或半表半里,傳里多屬太陰,傳半表半里多屬厥陰。此與太陽病傳里多屬陽明,傳半表半里多屬少陽者正好相反。少陰病在表本無死證,其死證均于太陰或厥陰時見之,最后諸條乃其例也。具體證治論述于后。
301 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釋】少陰病以不發(fā)熱為常,始得之病在表,脈亦不當沉。今反發(fā)熱而脈沉,發(fā)熱為邪在表,沉為寒飲在里,故以解表而兼溫中逐飲的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按】太陽篇謂“發(fā)熱而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故少陰病以不發(fā)熱為常。脈沉主里有寒飲,本不宜發(fā)汗,今以始得之反發(fā)熱,則表邪明顯,故以兩解表里的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督鹳F》曰:脈得諸沉,當責有水。水在里者,熱反外郁,此少陰病始得之所以反發(fā)熱脈沉也。麻黃附子細辛湯,解表兼逐飲也。
【注】①反發(fā)熱脈沉中間不當斷句。反字貫徹發(fā)熱脈沉兩者。少陰病本虛,以不發(fā)熱為常。病在表,脈當見浮,發(fā)熱、脈沉均不尋常,故曰反。脈沉,當責里有水飲。反發(fā)熱的原因有二:一是邪在表,其人抗病能力較強;二是里有水飲。此亦同表陽證邪在表、里有水飲者,單純發(fā)汗不但表邪不去,且激動里飲而生變證,小青龍湯證即其例也。不管是表陽證,還是表陰證里有水飲者,必須解表逐飲同時實施。若是表陽證,先解表后逐飲,即有變證,尚容時調(diào)整方證。若表陰證,解表逐飲分步治之則不可輕視也,
必須同治。蓋虛寒之人里有水飲,并于里則轉(zhuǎn)太陰病之下利也。
②得少陰病的人本來就虛(津虛血少),即使用發(fā)汗藥解表,也得減輕麻黃的用量以小發(fā)其汗,且必加亢奮藥。若里有水飲,必加逐飲藥以兩解表里。本方附子細辛正為此而設(shè),故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按】本條為少陰病兼里有水飲者,乃變治方劑,下條才是少陰病的正治方劑。
302 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發(fā)微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
【釋】少陰病得之兩三日,以不傳里而無里證為常,宜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解表。
【按】二三日無里證,說明少陰證本是表證。以其本虛,維持在表的時間甚短,四五日即常傳里,并發(fā)嘔吐下利的太陰病。若胃氣衰敗,則死也。外感而現(xiàn)少陰病,宜抓緊時間治療,稍有疏忽,極易轉(zhuǎn)屬太陰或厥陰而致死。
由上條脈沉而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可知,本條脈不沉。本方為少陰病發(fā)汗主方,亦即傷寒無汗者的發(fā)汗劑。若中風汗自出的少陰病,當于桂枝加附子湯類求之,已詳于太陽病篇,故不重出。本條告人少陰病本是表證,以其多虛,傳變較速,很快傳里或半表半里,因此把少陰病看成里證是不對的。
【注】①少陰病津虛血少,即使發(fā)汗亦不可大汗,同時應加亢奮藥。麻黃附子甘草湯乃治少陰病的基礎(chǔ)方(主方),與太陽病發(fā)汗有麻黃甘草湯、桂枝甘草湯一樣。太陽篇21條“其人惡風,汗漏不止”,以桂枝加附子湯治之,其實也是少陰病,前后互參自明。
②病仍在表,故可微發(fā)汗解之。若病以傳里,并發(fā)太陰病,則不可再用汗法,急當救里矣。此為定法,需切記。(可與93條注互參)
【按】由此可知,少陰病脈微細當為浮而微細,因浮以應表也。
303 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啊膠湯主之。304 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釋】里有寒則口中和,胃中有飲,則背惡寒。少陰病一二日即見此候,急當溫中逐飲,緩則必并于太陰而吐利也,故當灸之,并以附子湯主之。
【按】《金貴》“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陰病本虛,得之一二日尚未傳里,但口中和,背惡寒,里寒有飲,法當溫中以救里,止吐利于未萌,此良工治未病手段至于灸何穴,書中沒有明文,諸家有謂膈關(guān)(第七椎下兩旁三寸陷中)及關(guān)元穴(腹中線任脈臍下三寸),存以待證。
【注】①得之一二日,且不見吐利之證,此尚未傳里也。
②口中和,指口不干,不苦無黃苔等,是虛寒的標志。背惡寒,是胃有停飲,比一般惡寒重。少陰病見此證,若不早治,必傳太陰為防傳變,溫中去飲正當其時,防患于未然也。
③本證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者,以表證不明顯,亦不發(fā)熱之故。白虎湯證亦可有背惡寒,但其證口舌干燥,本證則口中和,這是兩者的主要區(qū)別點。
【按】本方較真武湯增加了附子的用量,以無吐,去生姜,加人參健胃補虛,防病傳里。主證和組方均有別也。
本方術(shù)附合用,共走皮中以逐水氣,為治濕痹的要藥,根據(jù)需要可以加茯苓。若去人參,留芍藥以緩攣急,可治關(guān)節(jié)痹痛。
305 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釋】中氣內(nèi)虛則手足寒,有水氣則脈沉。身體疼,關(guān)節(jié)痛,知為濕痹而無關(guān)外邪,當屬太陰虛寒證,故以附子湯主之。
【注】①身體痛、骨節(jié)疼屬表證,形似外邪,雖冠以少陰病,但有無少陰病的其他脈證,故實非少陰病也。以身體骨節(jié)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者屬痹癥。
②手足寒,是因中氣內(nèi)虛、胃氣不振。脈沉,為寒飲在里之應。體痛、骨節(jié)痛,為寒濕之痹。
③寒濕在里而有身痛、骨節(jié)疼痛,雖無下利、嘔吐,亦當屬太陰虛寒證。治之之法,不應解外而應溫中逐飲,故以附子湯主之。
【按】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亦有脈沉,也是內(nèi)有水飲,因而(反)發(fā)熱,說明表邪重,故用小汗法以解表。本方證手足寒,里虛已反映出來,故屬太陰,即不得小發(fā)其汗,亦不亦四逆輩,用附子湯溫中健胃去飲,以除寒濕痹痛也。
另外,風寒濕邪和而為痹,尤以關(guān)節(jié)痛為常見,并且常以表證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或太陽或少陰,臨證需分陰陽以治之。寒濕痹痛而脈沉者多屬本方證,尤以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者更驗。
306 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釋】少陰病轉(zhuǎn)屬太陰,下利便膿血久不止者,宜溫中止利,桃花湯主之。
【按】下利便膿血,即今之痢疾的黏液膿血便。若脈微乳沉細而無里急后重,滑泄不止者,可與本方止之。若脈滑數(shù)而里急后重,多屬實熱,非溫澀所宜,不可輕試本方。
【注】①此當有少陰病的脈微細、但欲寐,而又下利、便膿血,是少陰病傳里而轉(zhuǎn)屬太陰的虛寒下利。便膿血是下利日久,寒濕浸yin大腸,以至滑脫經(jīng)久不愈,故下利不止。無熱象,應不渴而口中和。
②這種下利宜溫中固脫,故以本方主之。陽性病之下利,因正氣不衰或里實,故一般有里急后重,萬不可上來即用止瀉藥,使毒素潛伏于體內(nèi)留下后患。
【按】臨床用本方的機會很少。本條為證不全,應與下條互參。
307 條: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釋】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常傳里轉(zhuǎn)屬太陰,其腹痛、下利不止、小便不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按】此承上條而詳申其證也。以上兩條均指脈微細、但欲寐的少陰病并于太陰,便膿血下利不止,即所謂陰證下利,故以溫中固脫的桃花湯治之。
【注】①少陰轉(zhuǎn)屬太陰,里有寒則腹痛。里虛寒,水谷不別,水不走前陰而入腸道,故小便不利而下利不止。若下利不止,津水傷,亦可使小便不利。二者互為因果,均可造成虛脫。
②虛寒陰證的下利急需固脫止利,故仍以桃花湯主之。
308 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除以溫中固脫的桃花湯主之外,亦可用針刺輔助治療。刺何穴,如何刺,書中無明文。
【按】可刺,乃可用針灸之法作輔助治療。愚以為用灸法輔助之更妥。不管針灸還是湯藥治療,此等下利萬不可用苦寒之法。
以下是19780101的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