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脈之應于寸口,如何而脹?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邪盛則大,邪實則堅,澀者,氣血虛而不流利也。洪大之脈陰氣必衰,堅強之脈胃氣必損,故大堅以澀病當為脹。是以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之泰,是為平人。今也七情內(nèi)傷,六yin外感,飲食失節(jié),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zhuǎn)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是以心肺之陽不能降,腎肝之陰不能升,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本無形之氣為病,難作有形之癥調(diào)理,有謂秋夏冬治之稍易,惟春最難者,以其木旺,而土受克,不能制水也。然輕者俱易,重者俱難,不獨春也。名鼓者,以其中空外浮,取其象而名之也。更名蠱者,以其侵蝕之害,取其義而名之也。治者宜補其脾,又須養(yǎng)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陰以制火,使肺得清m.payment-defi.com/sanji/化之令,脾肺腎之氣交通則水谷自然克化,卻堿味,斷妄想,無有不安,醫(yī)者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覺得一日半日,其脹滿病邪愈甚,而元氣轉(zhuǎn)傷矣。又有標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補之無功,極為危險,全在杜微防漸,標本得宜,使脾腎之元陽生發(fā),而陰邪之凝滯釋然矣。
水腫鼓脹,皆因脾虛所致,然水腫輕而鼓脹重,何也?水腫則飲食如常,鼓脹則飲食不及常也。先頭足腫,后腹大者,水也、腫也。先腹大,后四肢腫者,氣也、脹也。
治水腫則惟補脾導水而已,治鼓脹則補脾導水,兼以消谷,庶乎可也。雖然鼓脹有氣血寒熱四者之殊,多由怒氣傷肝,木邪克土,所以脾病而不能運化水谷也。又要養(yǎng)肺金以制肝木,使脾無賊邪,則運化行而水谷消矣。以此觀之,治鼓脹之法,必以補脾制肝,導水消谷為主,看所挾而兼用藥,挾氣則散氣,挾血則破血,挾寒則溫寒,挾熱則清熱,自無不愈,其有不可治者,此乃脾虛之極,為真臟病也。真臟病者,由真火不能生土耳,豈止脾臟而已哉。
人有行房,用力過度,則汗出于腎,《經(jīng)》言汗出于腎,逢于風,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膚,傳于 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治宜滋腎散風,如四物湯加荊防羌柴防己之類。不可作脾虛濕腫,而用參術,及利水之藥,愈使風邪內(nèi)陷。
火性炎上,水性潤下,消渴證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氣證不交,而水偏盛也。治之之法,在制其偏而使之相濟,敵小火不能化大水,先必瀉其水,后補其火,開鬼門是發(fā)汗,瀉在表在上之水也,潔凈府,謂利小便,瀉在里在下之水也。水勢既減,然后用暖藥以補元氣,此治實治熱之次第也。若不明虛實寒熱,專守下則脹已之一法,雖得稍寬于一時,真氣愈衰,未幾而腫脹再作,遂致不救矣。故涉虛者,溫補脾腎,如腎氣丸之類,補中微瀉,使其漸次康復,然王道無近功,必以緩取效。古今明醫(yī),豈不知克伐之功速,而曠日持久,亦以中氣既衰,恐蹈虛虛之禍耳。中滿者,其癥悉與鼓脹水腫無異,何故屬之氣虛?氣虛者,腎中之火氣虛也。中滿者,中空似鼓,虛滿而非實滿也。
《經(jīng)》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又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諸經(jīng)雖皆有腫脹,無不由于脾肺腎者,蓋脾土主營運,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于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于肺,轉(zhuǎn)輸二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于脾,若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得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腎不能司胃之關門時其輸泄,而病于下,是以胃土不能制腎水,水逆而上行,傳入于肺,故水雖制于脾,而實主于腎,蓋腎本水臟,而無陽生氣所由出。若腎中陽虛,則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yǎng)脾土,陰陽不得其正,則化而為邪也。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益胃,或知益胃,而不知溫腎,故多下之,強令水出,不根據(jù)天度流轉(zhuǎn),故胃氣愈虛,腎陽愈損,則發(fā)而不能制也。莫若行其所無事,則為上計,何舉手便用《內(nèi)經(jīng)》?去菀陳,開鬼門,潔凈府,如舟車丸禹功散之類。若真知為水濕之氣客于中焦,侵于皮膚,如水晶之光亮,手按之隨起者,以前藥一服而退。若久病大病后,或傷寒瘧痢后,女人產(chǎn)后,小兒痘后,與夫元氣素弱者,概以前法施之,脾氣愈泄愈虛,不可復救矣。
故治腫者,先以脾土為主,須補中益氣,或六君子湯溫補之,再以金匱腎氣丸補土以母,俾脾強土旺,則能散精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矣。或者疑謂喘脹水滿,又加純補之劑,恐益脹滿,必須補藥中,加行氣利水之品,此論似得病情,終非納氣藏源至理。蓋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已衰,不可復利其水,純補之劇,初時似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則氣歸者自歸,而行者自行,如土之在雨中,則為泥,得和風暖日,則濕去而陽和自得,萬物生長矣。
東垣曰∶中滿治法,當開鬼門,潔凈府,瀉之于內(nèi),謂脾胃有病,令上下分消其濕,下焦如讀,氣血自然分化,或如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者,從權以寒熱藥下之,此以論治有余之癥也。至于補腎以治腫,其說難明,蓋禹之治水,行其所無事也。若一事疏鑿,則失之矣。今人之治水者,牽牛、大戟,粗工之小智,正禹之所惡也。間有五苓、五皮者,以為中正,亦轉(zhuǎn)利轉(zhuǎn)虛,腎氣愈衰,而愈不能推送矣。故須用補腎,《經(jīng)》曰∶腎開竅于二陰,腎氣化則二陰通,二陰閉則胃填脹。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水聚而從其類也。《經(jīng)》又曰∶腎主下焦,三焦者,決讀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宮,津液藏焉。必待三焦之火化,始能出焉。其三焦之經(jīng),在上者,布膻中,散落心包,在下者,出于委陽,上絡膀胱,上佐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發(fā)生,與手厥陰為表里,以應諸經(jīng)之使者也。是故腎虛者,下焦之火虛也。雖小便之清長,必由于肺金之輸化,然膀胱之氣旺,始能吸胸中之氣以下行,但腎與膀胱為表里,膀胱之失運化,必由腎氣之衰微,故始因火小不能化水,后則水大火不能化矣!督(jīng)》曰∶三焦病者,氣滿,小腹光堅,不得小便,溢則水留而為脹,仲景金匱腎氣丸補而不滯,通而不泄,誠治腫之神矣。
有一身之間,惟面與足浮腫,早則面甚,晚則腳甚!督(jīng)》云,面腫為風,腳腫為水,乃風熱所致也。雖然病后元氣未復者,每多見此,蓋由真氣根本不固,故日中行坐,則氣墜下面,晚腳腫,夜中睡臥,則氣升浮,而早面浮,若概作風濕治之,益虛其虛,故以治不足之法,治有余則可,治有余之法,治不足則不可。
凡有 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漸月積,腹大如箕,若抱甕然,是名單腹脹,不似水氣散于皮膚面目四肢也。緣中州之地久窒,其四運之軸清者不升,濁者不降,互相結(jié)聚,牢不可破,實因脾土之衰微,而藏氣之司失職,蓋人之有身,賴中央以運四旁,今中央既竭,焉有精華四達,故憔悴枯槁,中腹如鼓,昧者猛用劫奪之藥,暫消而復腫愈甚,疑其何物邪氣若此之盛,豈知猛藥所攻,即以此身之元氣,轉(zhuǎn)與此身為難首,實如驅(qū)良民為寇也。明乎此則有培養(yǎng)一法。補益元氣是也。則有招納一法,脾虛下陷者,升舉陽氣,腎虛上浮者,納氣歸源是也。則有解散一法,開鬼門潔凈府是也。三者具不言瀉,而瀉在其中矣。
有氣血郁而停滯,久之而血痹不行,濕熱生蟲,腹形充大,中實有物,名之為蠱,非如鼓脹腹皮繃急,而屬于氣,中空無物也,亦宜詳辨。婦人有水分與血分之殊,心胸堅大,而病發(fā)于上,先病水脹,而后經(jīng)斷,謂之水分,血結(jié)胞門,而病發(fā)于下,先因經(jīng)斷,而后水脹,謂之血分,水腫皆起于房勞過度,先自脛腫后腹大,按之隨手而起者,水也。單腹脹乃脾虛之甚,必大劑參術桂附,下元虛寒者,金匱腎氣丸料,大劑作湯,初服必脹悶難當,久則正氣旺,而得健運,脹消矣。乃《內(nèi)經(jīng)》塞因塞用之法,少用則滋壅于上,多服則峻補于下,蓋中州虛乏壅滯,必賴大補而流通其氣。
《經(jīng)》言∶營氣循脈,衛(wèi)氣逆為脈脹,衛(wèi)氣既逆,乃循分肉之間,而為膚脹,故人身以氣為主,失其和則為邪氣,得其平則為正氣,正氣者,即真氣也。元氣也。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霄壤判,然氣主于肺,肺為諸氣之司,生于胃,胃為化源之所,原于腎,腎為根本之地,故氣虛。補虛者,定法也。氣無補法者,俗論也。如痞悶壅塞,似難于補,不知正虛不補,邪由何行?然有補之而不效者,未知補之法也。凡一切氣上,但知求于脾肺,而不求之腎耳。蓋腎間動氣,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絡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人或房勞不節(jié),或思慮太過,皆能傷腎,故曰∶思之為害甚于欲,腎既有傷,氣無管束,遂多郁滯,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腎虛不能納氣,則氣上而不下,是肺病而實腎病也。子病累及于母,治之者,無徒事于肺,當以補腎為本,補腎之要,尤在納氣為主,納氣之法,導火歸之而已,蓋火為氣之根也。
《經(jīng)》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故鼓脹者,雖脾胃病,其原則氣由于腎,蓋脾為陰中至陰為不遷之位,天為陽,火也。地為陰,水也。在人則為脾,同陰水之化,若中氣充足,則元陽健運,否則陽氣不能運化精微,聚而不改,為脹為滿,宜入溫補之劑,長養(yǎng)胃中生發(fā)之氣,上行清道,濁陰自降,脹滿自愈,倘以分消為事,圖寬快于一時,則脾氣因分消而愈虛,運化因愈虛而愈難,此治脾胃之論也。而未及于腎,夫腎雖為水臟,而命門之相火寄焉。命門之火衰,則真陽微而脾土弱,脹滿生焉!督(jīng)》云∶臟寒生滿病,故欲補土者,尤莫如補腎中之真火,火旺則土強,而脹自愈,至于開鬼門,潔凈府,乃治外感有形之實癥,而非治內(nèi)傷無形之氣病也。
水腫者,脾病也。出于肺,而本于腎。三經(jīng)之寒氣為病,而實原于三焦之氣不化,閉而不行,留溢為腫,脾制水者也。土受邪,則水反侮之,肺生水者也。金氣病,則水不能輸,然其本更在于腎,腎雖水臟,實元陽生氣所由出也。若腎中之陽虛,則命門火衰,何能溫養(yǎng)脾胃,是以陰寒上乘,至陰益困,不能為之健運矣。要知氣即火也,陽也。精即水也,陰也,陽旺則化精而為氣,陽衰則不能化,而水即為邪,火衰則不能化水,水盛則火不能化陰,不從陽而精氣皆可化為水也。故水腫之水,實無水也。本于氣之所化,真氣旺,則水即為氣,真氣衰,則氣即化水,因脾肺腎真元之氣先虧而致之,蓋腎居下焦屬水,統(tǒng)攝陰液,為水之本,脾居中焦屬土,合肌肉為水之堤防,主化谷生津,以灌溉諸經(jīng),肺居上焦屬金,為水之化源,行榮衛(wèi)而主治節(jié),以通調(diào)水道,人或勞倦房室,以傷其臟,則在腎不能統(tǒng)攝宣通而停蓄矣。在脾不能堤防灌溉而泛濫矣。在肺不能生化通調(diào)而壅閉矣。三焦之氣閉塞,決讀之官郁遏,水道不通,津液亦閉,血脈不流,盡化為水,水因氣閉,氣因水壅,腫病日甚,觀此則知得之于脾肺腎三經(jīng),更本于氣也、火也,明矣。故《經(jīng)》曰∶三陰結(jié)謂之水,三陰結(jié)者,謂脾肺之脈俱寒結(jié)也,脾肺寒結(jié),則氣化為水矣。所以金匱腎氣,內(nèi)用桂附,以運動其樞機,則水自下,非若五苓之專于行水為事也。
凡治腫脹,其陰陽虛實,不可不辨,大抵陽證必熱,熱者多實,陰證必寒,寒者多虛,先脹于內(nèi),而后腫于外者,為實,先腫于外,而后脹于里者,為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為實,小便清白,大便溏泄,為虛,滑數(shù)有力為實,弦浮微細為虛,色紅氣粗為實,色悴聲短為虛。凡諸實癥,或六yin外客,或飲食內(nèi)傷,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于數(shù)日之間。若是虛證,或情志多勞,或酒色過度,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于經(jīng)月之后,然治實頗易,理虛恒難,虛人氣脹者,脾虛不能運氣也。虛人水腫者,土虛不能制水也。水雖制于脾,實則統(tǒng)于腎,腎本水臟,而元陽寓焉。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yǎng)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故腎之真陽盛,則水皆內(nèi)附,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矣。水腫之癥,多屬火衰也。丹溪以為濕熱,養(yǎng)肺金以制水,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權,夫制火固可保金,獨不慮其害土乎?惟屬熱者宜之,若陽虛者,豈不益其病哉!
又有婦人內(nèi)有積聚,似水脹而非水脹。《經(jīng)》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血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者,可導而下,若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nèi)著,息肉乃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如懷子狀,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腸覃也。
凡水道不利,而成腫滿,蓋不以清肺為急,蓋膀胱之精液,必待肺氣之降下而輸化,曷不觀之禽畜,有肺者有尿,無肺者無尿,此其義也。
凡鼓脹朝寬暮急者,血虛。暮寬朝急者氣虛,終日急者,氣血皆虛。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脹m.payment-defi.com者,宜下死血。如因食積腹脹者,宜木香、檳榔、濃樸、香附之類消之。如因外寒郁內(nèi)熱而腹脹者,宜桂枝、麻黃溫散之?倢嵳呦轮、消之,次補之。虛者補之、升之,以補為要。若脈沉忽大出者,死。腹脹寒熱如瘧者,死。腹脹便血,脈大時絕者,死。遍身通紅不治。腹脹身熱者,死。瀉后腹脹,而有青筋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脈實大者可治,虛微者,難治。
治脾肺腎俱虛,遍身腫脹,小便不利,痰氣喘急,非此藥不救。
白茯苓(三兩,乳拌) 附子(制熟,五錢) 川牛膝(一兩,酒拌炒) 肉桂(一兩,去皮) 澤瀉(一兩,酒拌炒) 車前子(一兩,微焙) 山茱萸(去核,一兩,酒拌炒)山藥(一兩,炒黃) 牡丹皮(一兩,酒拌炒) 熟地黃(四兩,酒煮、杵膏),蜜丸,桐子大,每服四五錢,空心白湯下。
治通身水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通,服熱藥不得者。
澤瀉 商陸 赤小豆(炒) 羌活(去蘆)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去蘆)茯苓皮 檳榔(各一錢) 姜水煎服。
治腹?jié)M如石,或陰囊腫大,先用甘草嚼,后用此。
大戟 蕪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為細末,用釅醋調(diào)面,和藥攤于綿紙上,覆貼腫處,仍以軟綿裹住。
去一切水濕痰飲如神。
甘遂 芫花 大戟(各一兩,俱醋炒) 大黃(二兩) 黑牽牛(頭末,四兩) 青皮 陳皮木香 檳榔(各五錢) 輕粉(一錢) 為細末,水丸,椒目大,空心服五丸,日三服。
痞悶者,多服反煩滿,宜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快利為度。戴人每令病者先服百余粒,繼以浚川等藥投之,五更當下,種種病出,輕者一二度,重者五六度,方愈。藥雖峻急,為效極神。弱者當根據(jù)河間漸次進,實者根據(jù)戴治之。
大黃(煨) 牽牛(取頭末) 郁李仁(各一兩) 木香(二錢) 芒硝(三錢) 甘遂(五分)
諸濕為土,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濕,秋涼則燥,嘗考戴人治法,假令肝木乘脾土,土不勝木,求救于子,已土能生庚金,味辛者為金,大加生姜使伐肝木然不開脾土無由行也。先以舟車丸通其閉塞之路,瀉其所不勝,后以姜汁調(diào)浚川散大下之,是瀉其所勝也。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丹車丸,必以浚川散繼之。
治寒濕水疝,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囊如水晶,陰汗不絕,謂之水疝。蓋得之醉后而使內(nèi)濕熱乘腎虛而流入也。大小便不通,濕郁為熱而脹秘也。
黑牽牛(四兩) 茴香(一兩,炒) 為末,每一錢,姜汁調(diào)下。或加木香一兩。此足少陰、太陽藥也。牽牛辛烈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行水泄?jié),兼?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payment-defi.com/mingzu/2009/20090512123221_154852.shtml" target="_blank">大腸風秘氣秘,茴香辛熱溫散,能暖丹田,祛小腸冷氣,同入下焦以泄陰邪也。
治一切因熱積聚。
黃芩(一兩) 黃連 川芎 薄荷(各五錢) 大黃(二兩) 滑石 黑丑(頭末,各四兩)
為末,水丸。有血積者,加桂五錢。
綠頭鴨或白鴨。治如常法細切,和米并五味煮粥,空腹食之,能消水腫。
用羯雞矢八合,炒微焦,以無灰好酒二碗,煎至碗半,濾取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已時,行二三次黑水,次日足有縐紋,又飲一次,漸縐至膝上而愈。
一方
土狗(一名螻蛄),焙干,為末。用上半節(jié),即消上身之水。下半節(jié),即消下體之水,左可消左,右可消右。方士以此為神奇。
下蓄血。
水蛭(七個,鍛石炒赤) 虻蟲(八個,粳米炒) 桃仁(七個) 大黃(一兩) 為末,作四丸,水一鐘煎一丸,取七分,溫服。當下血,未下再服。
治水腫,從腰以下俱腫,以此湯發(fā)汗。
麻黃(去根、節(jié),四兩) 甘草(二兩)每服三錢,水一鐘,煮麻黃,再沸后,入甘草煎七分,溫服。慎冒風,老人虛人,不可輕用。
許學士、朱丹溪皆贊此方為水脹之圣藥。
蛇含石(大者三兩,鐵銚盛,燒紅鉗出,入醋中候冷研細) 禹余糧石(三兩) 真針砂(五兩,淘凈炒干,用醋二鐘,同余糧銚內(nèi)煮干,更入銚內(nèi)燒紅,傾凈磚地上,候冷研極細)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 大茴香(炒) 蓬術(炮) 附子(炮) 干姜(炮) 青皮京三棱(炮) 白蒺藜 當歸(酒浸,各五錢) 為末,入三味拌勻,蒸餅,丸如桐子大,食前白湯下三十丸,至五十丸。虛人老人俱可服,即于小便內(nèi)旋去,不動臟腑,每日三服,更以溫補之藥助之,真神方也。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fā)疾愈甚。
方見傷寒門。加木香茵陳,治水腫,從腰以下俱腫,以此利小便。仲景曰∶腰以下腫,宜利水,腰以上腫,宜發(fā)汗也。
治脾肺不能營運,氣滿皮膚,水停不利,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
桑白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陳皮(各一錢五分) 水煎日三服,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
治暑濕傷脾,水腫腹脹,小便赤,大便滑。
葶藶(二錢半,炒香) 木香(五分) 茯苓 豬苓(去皮,各二錢半) 肉桂(二錢) 滑石(三兩) 澤瀉 木通 甘草(各半兩) 白術(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不拘時。
一方
治水腫膨脹。
苦葶藶 甘遂(面裹煨熟,水浸冷用) 商陸根 大戟(各二錢半) 大黃 芫花(各一錢) 輕粉(少許) 黑牽牛(頭末,一兩) 為末,入輕粉,再研每服二錢,蜜水調(diào)服,下黑黃臭水為驗。忌生冷鹽醬之物。
蒼術(四錢半,米泔水浸) 草烏(一錢,去皮) 羌活(一兩) 巴豆(一錢半,去皮、心、膜油另研) 杏仁(二十一個,去皮、尖,面炒,另研) 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一丸,臨臥姜湯下。忌鹽、醬、房事、發(fā)病之物百日,此藥極驗。
一方
用黑雄豬肚一個,先以茶湯清油洗凈,用活哈蟆三個,每個口內(nèi)放銅錢一文,銅錢上安胡黃連末少許,將蛤蟆活裝入肚內(nèi),兩頭俱扎住,勿令走氣,以文武火煮一日,次日五更取出蛤蟆,去皮、腸、肝不用,余肉連豬肚一同撕砰食盡,以好酒咽下。忌鹽、醬、雞、鵝、魚、面、羊肉滯氣之物,宜食豬肉、鴨。
淋洗囊腫神效。
連須蔥白頭(二十一根,不必洗凈,去土) 川椒(一兩) 麥芽(一兩,炒焦) 地膚子(一兩) 四味煎湯,淋洗囊上良久,次日再洗,以消為度。
治水腫,小便澀少。
豬苓 地龍(生) 針砂(醋煮) 甘遂(各等分) 為度,蔥汁研,成膏,敷臍中一寸濃,以帛縛之,水從小便出為度,日易二次。
一方
專治蠱癥。
甘遂(一兩) 廣木香(一兩) 為末,每服一錢五分,用豬腰子一個,竹刀劈開,去筋膜,摻藥在內(nèi),薄荷裹定,外裹濕紙(煨)熟,臨臥細嚼,溫酒下,利去黃水為度,再服后藥三劑。
人參(三錢五分) 白術(二錢) 茯苓(二錢) 檳榔(二錢) 黃 (二錢) 當歸(二錢)生地(二錢) 水煎食前服。凡治鼓疾,一瀉三補,無不應驗。
治一切鼓腫脹,并氣虛中滿,單腹脹。
茯苓皮 草果皮 牡丹皮 地骨皮 五加皮 大腹皮 甘草皮 菟絲子 大腹子 車前子 生姜皮 木通皮 木瓜皮 紫蘇子葶藶子 水煎服之。如要斷根者,將十五味藥等分為細末,各一錢五分,用雄豬肝一個,不下水者,先將溫水煮一滾,取出用竹尖鉆孔數(shù)個,入藥在內(nèi),蒸熟切片,搗蒜蘸食之,不過一二個,永不發(fā)也。
一方
治水腫尿澀。
治單腹脹,及脾虛腫滿,膈中閉塞,胃口作痛,并皆神效。不傷元氣,頗有大益,勿輕視之。
人參(二兩) 黃 (二兩,蜜炙) 陳皮(三兩,鹽水拌炒) 白術(黃土拌炒) 白茯苓(二兩) 白芍藥(二兩半,火煨) 半夏(三兩,湯泡七次) 蒼術(二兩,米泔浸一宿一兩) 澤瀉(二兩,炒) 香附米(三兩,童便浸一宿) 黃連(二兩半) 吳茱萸(水浸一宿,炒) 沉香(六錢,另研,不見火) 紫蘇子(一兩半,炒) 蘿卜子(一兩半,炒)草豆仁(一兩半,酒拌炒) 薏苡仁(三兩,炒) 五加皮(一兩,炒) 山楂肉(三兩,炒) 栝蔞( ,一兩。 栝蔞法,用大栝蔞二個,鏤二孔,每個入川椒三錢,多年糞二錢,敲米粒大,俱納入栝蔞內(nèi),外以綿紙糊好,再用細紙斤鹽泥封固,曬干,入火內(nèi), 通紅為度,取出,揀去泥,連黑皮一并入藥) 共為細末,煎荷葉大腹皮湯,打黃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日進三次,白湯下。
一方
治血鼓,腹如盆脹。
三棱(煨) 莪術 干漆(炒煙盡) 牛膝(酒洗) 虻蟲(糯米妙) 琥珀 肉桂 砂 水蛭(鍛石炒赤) 大黃(各等分) 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diào)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送下,童便下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