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經(jīng)》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又云∶歲金太過咳逆,金郁之發(fā)咳逆,少陰二氣咳逆。《金匱》治咳逆,皆指肺金及火為病也。
《千金方》云∶咳逆上氣者為病肺,脈數(shù),數(shù)者是心火刑于肺金也。
《格致余論》云∶咳逆者,俗謂之呃逆是也。呃逆病即氣逆,自臍下直上出于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東垣謂火與元?dú)獠粌闪,又謂為元?dú)庵\是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bǔ)虛。況人之陰氣根據(jù)胃為養(yǎng),胃土傷損,則木氣乘之,此則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nèi)守,木挾火直沖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之也,虛之甚也。
□
咳逆乃干咳之漸進(jìn),無痰有聲,連連不絕,其氣自丹田而逆,上出于咽喉,如有所擊逆而然也。亦有咳聲出咽,復(fù)有還聲吸入咽內(nèi),此所以為咳逆證也。呃逆者,即下文云入聲是也。有咳、呃兼聲擊發(fā),連續(xù)千萬之聲而不已者,服藥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
□
《難知》云∶夫咳逆證,《活人書》斷為噦逆,其說似是而實非也。蓋噦者,干嘔也。
若有物直出,則為吐;嘔物旋出,則為嘔;無物出,則為噦?饶嬲,則水漬于肺而心痞,或連續(xù)不已而氣逆,或喜笑過多而氣噎,或咽飲錯喉而氣搶,或急食干物而氣塞,皆能作咳逆之聲,連續(xù)不絕,俗謂之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呃忒者,差錯之義。二者皆氣不得下,為火熱托之而上,至咽喉噎而止也。人或以紙捻鼻,嚏之而止,或詐冤盜賊,因恐而止,或鼻熱聞食香調(diào)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
若噦者,出聲也。噦出其氣,噦聲盡,然后吸,吐噦門中詳言矣。呃逆者,入聲也。氣逆入喉,逆聲盡,然后呼也。出入呼吸,其大不同。嘔穢者,本于胃;呃逆者,本于肺,何難辨哉!
□
《活人書》云∶咳逆,仲景所謂噦是也。噦為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后汗出者,因得噦。所以然者,胃氣虛寒故也。宜橘皮干姜湯、羌活附子湯、半夏生姜湯,退陰散之屬主之。此仲景治噦之方也。《活人書》誤以咳為噦,故以熱作寒治。仲景之言噦,非以為www.med126.com咳逆之謂也?饶鎻臒,而噦從寒!痘钊恕芬钥饶鏋閲,夫安得不用熱藥?蓋辨證一差,故其用藥必反。若非《難知》力辨其失,后學(xué)將孰從而知之?
□
《難知》云∶《活人書》以咳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diào)胃承氣湯。是因邪氣在胃,故斷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痘钊藭费云浠鹬,不言其火之標(biāo),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biāo)為心為肺為上。
若標(biāo)因應(yīng)見上,當(dāng)其標(biāo)不必名噦。噦不言作噦,使后人只見膽胃本,而不見心肺標(biāo)也。
凡傷寒熱病,陽明實,過期而失下,清氣不得升,濁氣不得降,以致氣不宣通而發(fā)呃者甚多;蛞蝻嬍程,填塞胸中,而氣不得升降者;蛴刑甸]于上,火起于下,而氣不能伸越者,不可不審。若此者皆實證也,宜詳辨而施治之。
右關(guān)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尺脈大為陰火沖上。脈微而遲者,為寒。肺脈散者,死。脈代者,死。脈結(jié)或促或微可治。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
咳逆證,古方多作胃寒,故用丁香、柿蒂、姜、附熱劑,此亦一偏也?饶嬗刑撚袑嵱谢,今其氣自下沖上而作聲,非氣而何?大抵傷寒雜證汗吐下后,過服涼劑,胃氣虛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從溫補(bǔ),亦不宜用熱劑。除此之外,就因病后必是發(fā)熱,失于汗下,熱郁既久,以致陰虛。雖汗下之,亦失其時,致火亢極。故雖退熱之后,尚有火伏陰中,而承胃虛沖上,連聲逆吸,而為咳呃之證也,竹茹、麥門冬、橘皮之類。便秘以承氣湯下之。
□
凡有忍氣郁結(jié)積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證。藥以降火、清痰、順氣,不效者,必須吐法,以人參蘆煎湯入煨鹽少許飲之,少頃,探吐膠固痰涎,其咳立已。
實者病傷寒失下,大便秘結(jié)而咳逆,速以寒劑下之。若因飲食過傷,或因痰飲停宿,或因暴怒氣逆而得此證,皆為形氣俱實,用子和涌法極效,人參蘆尤佳。
咳逆要審有余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滯下后發(fā)咳逆,用參術(shù)湯下大補(bǔ)丸而愈。
又治一女子怒后作呃,用人參蘆吐之而愈。
易老云∶咳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金不納。便秘者,大承氣湯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吐利之后作呃者,生姜、半夏、橘皮、竹茹之類。虛弱者,加人參、白術(shù);脈微遲者,加姜、桂、丁香、柿蒂。
無故偶然作呃,此緣氣逆,宜小半夏茯苓加枳實湯。便秘者,承氣湯,或用蘿卜子湯調(diào)木香調(diào)氣散服。
作呃自利者,以滑石、甘草、黃柏、芍藥、參、術(shù)、陳皮、竹瀝。
內(nèi)傷呃逆,用補(bǔ)中益氣湯加丁香。痰呃用二陳加枇杷葉姜汁制服之。傷寒呃逆舌強(qiáng)短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子和吐武篇云∶凡病在上者,皆宜吐。然自胸以上,大滿大實,病如膠漆,微湯微散皆兒戲也。若非吐法,病安能除?曾見病之在上者,諸醫(yī)用藥盡其技而不效,余以涌劑少少用之,輒獲微效?梢娡路ū乜捎糜谏希撕跗湫е僖。
治一婦人,頭重壯熱面紅,寒熱往來,干嘔咳逆,胸脅痛不能轉(zhuǎn)側(cè),耳鳴食不下。先以涌瀉,復(fù)服益元散,加青黛、薄荷末調(diào)二三服,前證俱減。戴人診之曰∶此病常欲痛哭為快,婦曰∶然,常有此,不知何謂。戴人曰∶少陽相火凌爍肺金,金受火制,屈無所告。肺主悲,故欲痛哭而為快也。再加歸、芍、黃連解毒湯數(shù)劑全瘥。
丹溪治一女子,性躁味濃,暑月因大怒而咳逆發(fā),舉身跳動神昏。視其形氣俱實,曰∶膈上有痰,怒氣連郁,痰熱相搏,氣不得降,非吐不可,以人參蘆煎飲,大吐頑痰數(shù)碗,昏睡一日而安。人參入手太陰,補(bǔ)陽中之陰,蘆則反是,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怒則氣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咳逆而神昏。今痰盡氣降火息,金氣復(fù)位,胃氣得和而解。
橘皮竹茹湯 治吐利后胃虛咳逆膈熱者。
橘皮(去白) 竹茹 人參(各錢半) 甘草(炙,六分)
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小半夏茯苓湯 治氣逆而呃。
大承氣湯 治便秘呃逆。
小柴胡湯加柿蒂治傷寒發(fā)熱呃逆。(以上方并見是寒門。)
麥門冬竹茹湯 治胃熱多渴,咳逆嘔噦不進(jìn)食。
麥門冬 竹茹 陳皮 半夏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枇杷葉(四個,去毛,炙) 甘草(五分)
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正瀉心湯 治咳逆大便軟。黃連解毒湯、益元散加青黛、薄荷治咳逆作渴,小便不利。(方并見積熱門。)
□
(嚴(yán)氏)柿蒂散 治胃虛寒呃m.payment-defi.com/sanji/。
柿蒂 丁香(各二錢)
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半夏生姜湯 治咳逆嘔噦欲死。
半夏(半兩) 生姜(一兩)
水二盞、煎八分,作二服。
橘皮干姜湯 治咳逆不止。
橘皮 通草(各一錢) 干姜(炮) 肉桂(五分) 人參 甘草(炙,三分)
水盞半,煎八分服。
(《三因》)丁香散 治咳逆。
丁香 柿蒂(各一錢) 甘草(炙) 良姜(各五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熱湯調(diào),不拘時服。
木香調(diào)氣散 治氣逆而呃。(方見氣門。)
理中湯 治胃中呃逆。(方見傷寒門。)
人參白術(shù)湯(方見消渴門。)
大補(bǔ)丸(方見虛損門。)
羌活附子湯嚴(yán)氏治吐利后呃逆,四肢逆冷,二便清利,脈沉而遲。(方見傷寒門。)
(《良方》)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及病后胃中虛寒,咳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 柿蒂(各五分) 人參 半夏 橘皮 茯苓(各一錢) 生姜(二錢) 良姜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煎八分,乘熱頓服。
(《良方》)丁香湯 治咳逆嘔噦。
丁香 柿蒂 青皮 陳皮(各一錢)
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服。
(《寶鑒》)炙甘草湯 治中氣虛而呃逆。
炙甘草(五分) 人參 麥門冬(各一錢) 生地黃 阿膠(各七分) 生姜(五片)麻子仁(一錢) 桂枝(五分) 大棗(三枚)
水二盞煎八分服。
□
稀涎散 治痰涎膠固喉中,咳逆不已。
半夏(十四枚) 豬牙皂角(炙)
上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溫服。不能飲者,灌之,須臾探吐。
(秘方)青白散吐咳逆不已。
上為末,每服二錢,齏湯調(diào)服,先飲齏湯一杯,次服藥探吐。
人參蘆湯 治虛人咳逆吐痰者,用此。
參蘆(三錢)
水一盞煎五七沸,溫飲之,探吐。
倉鹽湯 治咳逆并一切痰證,倉卒用之最妙。
倉鹽(一兩,用濕草紙裹煨紅,取出用)
上以河水二碗,砂鍋入煨鹽,煎五七沸,放溫頓飲之,少頃探吐。
□
一方∶治咳逆不止,用柿蒂十五枚,白鹽梅半個,水一盞煎六分,不拘時溫服。
一方∶治寒呃嘔噦,用吳茱萸,泡過,青橘皮去白,各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服。
一方∶治呃逆久不愈,連連四五十聲者,用生姜搗汁一合,加蜜一匙溫?zé)岱?/p>
一方∶用陳皮、枳殼各二錢煎服。
□
治咳逆服藥不效者,用硫黃、乳香等分,以酒煎。令患人以鼻 之效。一方用雄黃一味煎酒 。
兩乳穴(治咳逆立止。取穴法∶婦人以乳頭垂下到處是穴;男子及不垂者,以乳頭下一指為率,與乳頭相直骨間陷處是穴。男左女右灸一處,艾炷如小麥大,火著即咳逆止。
灸三壯不愈者,不可治。)
膻中 中脘 氣海 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