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痰飲論治
    

類證治裁:痰飲論治

痰飲皆津液所化,痰濁飲清,痰因于火,飲因于濕也。痰生于脾,濕勝則精微不運,從而凝結(jié),或壅肺竅,或流經(jīng)隧∶飲聚于胃,寒留則水液不行,從而泛濫,或停心下,或漬腸間。此由脾胃水濕陰凝,必陽氣健運,則濁陰下降,如烈日當空,則煙云消散,宜以理脾逐濕為治者也。若…

痰飲皆津液所化,痰濁飲清,痰因于火,飲因于濕也。痰生于脾,濕勝則精微不運,從而凝結(jié),或壅肺竅,或流經(jīng)隧∶飲聚于胃,寒留則水液不行,從而泛濫,或停心下,或漬腸間。此由脾胃水濕陰凝,必陽氣健運,則濁陰下降,如烈日當空,則煙云消散,宜以理脾逐濕為治者也。若夫腎陽虛火不制水,水泛為痰,則飲逆上攻,故清而澈,治宜通陽泄?jié),忌用膩品助陰;如四物六味等湯?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payment-defi.com/tcm/2009/20090113023325_77511.shtml" target="_blank">腎陰虛,火必爍金,火結(jié)為痰,為痰火上升,故稠而濁,治宜滋陰清潤,忌用溫品助燥,如二陳六君子等湯。治法所必辨也。夫清澈為飲,稠濁為痰,飲惟停蓄腸胃,而痰則隨氣升降,遍身皆到。龐氏云∶天下無逆流之水,因乎風(fēng)也。人身無倒上之痰,因乎氣也。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jīng)絡(luò)則腫,在四肢則痹,變幻百端,昔人所謂怪癥多屬痰,暴病多屬火也。然又謂見痰休治痰者,以治必探本,恐專事消滌,重虛其胃氣,反滋膨脹耳。丹溪云∶胃氣亦賴痰以養(yǎng),攻滌則胃虛而痰愈劇。亦有但治其痰者,如風(fēng)痰散之,防風(fēng)丸加南星、生。風(fēng)兼寒者,青州白丸子。寒痰溫之,理中化痰丸。暑痰豁之,消暑丸。濕痰燥之,二術(shù)二陳湯、白術(shù)丸。燥痰潤之,潤肺飲加杏仁、白蜜;鹛登逯,清氣化痰丸。食痰消之,保和丸、栝蔞丸。

酒痰化之,瑞竹堂化痰丸。郁痰解之,三因七氣湯加郁金、菖蒲、香附。氣痰利之,咯不出,咽不下,如敗絮,如梅核。七氣湯、三仙丸。驚痰泄之,控涎丹辰砂、蝎尾。老痰軟之,如海石、海粉、芒硝、瓦楞子之類,或礞石丸。頑痰吐之,三圣散、青綠丸,虛者參蘆散加竹瀝。在上者涌之,桔梗蘆散,或稀涎散。在下者導(dǎo)之,導(dǎo)痰湯,甚者滾痰丸。在脾者黃,滑而易出,二陳湯加枳、術(shù)。在肺者白如米粒,澀而難出,利金湯去姜、枳,加玉竹,蜜水沖。在肝者青而多泡,川芎丸加星、枳,甚者千緡湯。在心者赤,結(jié)如膠粘,半黃丸。在腎者黑而多咸。桂苓丸澤瀉、車前。留脅下者,天陰隱痛。二陳湯加白芥子。滯經(jīng)絡(luò)者,筋骨牽痛。荊瀝、竹瀝、姜汁行之,或旋復(fù)花湯加桂枝。入四肢者,手足疲軟。導(dǎo)痰湯加桂枝、姜黃、竹瀝。隱皮里膜外者,腫而麻木。二陳湯加白芥子、姜汁、竹瀝;虺蓧K流走不定,導(dǎo)痰湯加姜汁、竹瀝;虺珊私Y(jié)聚項間。痰核丸、痰核酒。膈上停痰痞悶,小陷胸湯茯苓枳實、姜汁、竹瀝。脘中伏痰臂痛,指、迷茯苓丸。

痰滯氣逆嗽多,六安煎。寒涎沃膽不眠,溫膽湯,多驚者,加蝎尾。痰挾死血攻注,控涎丹加韭汁、仁、木香、胡椒、鯪鯉甲。痰結(jié)窠囊嘔吐,姜汁、竹瀝、韭汁飲。中風(fēng)痰迷心竅,屬寒者,滌痰湯牛黃丸;屬熱者,下二丹丸。癲癇痰悶抽掣,牛黃丸。此皆治其標也。如求其本,脾虛濕痰,宜健脾以運之。四君子湯、參術(shù)健脾丸。肺熱火痰,宜清肺以潤之。清肺飲、四陰煎。脾肺氣虛不運生痰者,六君子湯加木香。肺胃氣虛不化生痰者,六君子湯加桔梗。脾氣滯者,異功散砂仁。中氣弱者,補中益氣湯

脾胃虛挾濕者,脈濡緩,痰清稀,六君子湯加炮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肝腎虛,痰中見血者,六味湯加烏 魚骨、參三七。腎陰虧,火動痰升者,五味天冬丸、百花膏。相火爍痰津涸者,滋陰清化丸。腎陽衰,水泛為痰者,薛氏八味丸,如不應(yīng),真武湯。勞損咳白痰如雞蛋清,俗名白血者,補肺湯。此乃治痰之本矣,且痰飲同稱而殊治,豈可混乎。試由痰論飲,《內(nèi)經(jīng)》有飲無痰,其論飲病,皆由濕yin土郁。至《金匱》乃立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等名,皆停水為患。如其人昔肥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為痰飲,必目眩短氣。飲在陽,則呼氣短,苓桂術(shù)甘湯。飲在陰則吸氣短,腎氣丸!督饏T》云∶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利之,苓桂術(shù)甘湯、腎氣丸主之。飲后水流脅下,咳唾引痛為懸飲,脈必沉弦。十棗湯。飲水流于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為溢飲。小青龍湯?饶嬉邢ⅲ虤獠坏门P,形如腫,為支飲。葶藶瀉肺湯,或五苓散

水停心下,背寒冷如掌大,短氣,肢節(jié)痛,脅痛引缺盆,脈沉,為留飲。導(dǎo)痰湯。膈滿喘咳嘔吐,寒熱,腰背痛,身振 ,為伏飲。倍術(shù)丸加茯苓、半夏。痰飲不渴,小半夏湯。支飲眩冒,澤瀉湯。心下痞,膈間有水,悸眩。小半夏加茯苓湯。茶飲過多成癖,及飲酒成癖,姜桂丸。飲癖嘔酸嘈雜,心懸如饑。三圣丸、蒼術(shù)丸。

別有非痰非飲,吐清涎沫者,脾虛不能收攝也。六君子湯加益智、姜?视嬎,水入即吐者,名水逆。五苓散,大法,外飲在脾,內(nèi)飲在腎。治脾,苓桂術(shù)甘湯;治腎,腎氣丸。氣壅者開之,小青龍湯去麻、辛。嗆咳者平之,鮮枇杷葉、杏仁、茯苓、前胡、蘇子、桑皮。濁逆者溫之,真武湯。陽微者和之,外臺茯苓飲。濕滯者滲之,五苓散。留飲者逐之,桂苓湯。支結(jié)入絡(luò)者通之,茯苓桂枝湯加參、草、川椒、半夏、姜、蜀漆

飲癥通治,五飲湯。仲景云∶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此可謂一言提要者矣。

仲景曰∶飲而兼咳者,但治飲,不必治咳。

繆仲m.payment-defi.com/yishi/淳曰∶生痰之源不一,治各不同。由陰虛火炎,上迫乎肺,凝結(jié)為痰,是謂陰虛痰火。痰在肺而本于腎,治宜降氣清熱,益陰滋水。忌辛溫燥熱補氣藥。由脾胃寒濕生痰,或飲啖過度,致脾氣壅滯為痰,此病在脾胃,無關(guān)肺腎,治宜燥脾利氣。忌滯膩寒苦濕潤藥。由風(fēng)寒郁熱生痰,病亦在肺,治宜豁痰,清利中佐以辛溫,麻黃生姜之類,以散外寒,忌溫補酸收藥。則藥無格拒之患。夫痰質(zhì)稠粘,飲惟清水,或青綠苦酸,多因過飲茶酒,或情抱抑郁,中寒濕阻,治宜燥濕利水,溫通陽氣以行之。二陳五苓真武之屬。

張路玉曰∶痰飲變生諸癥,必以治飲為先,諸癥自愈。如頭風(fēng)眉棱骨痛,屢用風(fēng)藥不效,投以痰劑收功。患眼赤羞明而痛,與涼藥弗瘳,畀以痰劑獲效。凡此之類,不一而足,在審癥圓機耳。如太陰痰厥頭痛,不專治風(fēng),亦此意也。

痰飲脈候

脈沉者留飲,雙弦者寒也,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滿短氣。支飲亦喘不得臥,短氣,其脈平。

沉而弦者懸飲。肝脈軟而散,色澤者溢飲。《提綱》曰∶痰脈弦滑。《三因》曰∶飲脈皆沉細弦滑。病患一臂不遂,時復(fù)移在一臂,其脈沉細,非風(fēng)也,必有飲在上焦。痰得澀脈,必費調(diào)理,以痰膠固,脈道阻塞也。左右關(guān)脈實大而浮,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病患百藥不效,關(guān)上脈伏而滑者,痰也;眼胞上下如黑煤者,亦痰也。

《回春》曰∶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艱難,入骨痰也,非萆 苦參不除,其遍體骨節(jié)痛,審氣血加化痰藥。

《入門》曰∶痰厥者,因內(nèi)虛受寒,痰氣阻塞,手足厥冷,麻痹暈倒,脈沉細也。

用藥

濕痰,主半夏,佐茯苓、蒼術(shù)。風(fēng)痰,主南星,佐前胡、白附。燥痰,主貝母,佐栝蔞、杏仁。火痰,主竹瀝,佐花粉黃芩。寒痰,主姜汁,佐半夏、蘇子。食痰,用神曲、山楂、麥芽。酒痰,用花粉、白術(shù)、神曲,或四苓散。驚痰,用天竺黃、牛黃、膽星。老痰,用海浮石、栝蔞、川貝。氣痰,用廣皮、枳殼、郁金汁。

膠痰,用橘紅、杏仁、荊瀝。痰核,半夏、連翹、貝、桔、枳、星、夏枯草等。痰結(jié),樸硝、枳實、海藻、姜汁。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達。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瀝、白芥子不到。痰在經(jīng)絡(luò),非姜汁、竹瀝不行。痰中帶血,宜韭汁、阿膠。痰迷癲癇,宜控涎丹。氣實痰盛,宜三子養(yǎng)親湯。實熱老痰,礞石滾痰丸。風(fēng)寒痰涌,及小兒驚風(fēng),青州白丸子。痰血塞心竅癲狂,白金丸。痰實積飲,宜小胃丹。降痰氣,宜蘇子降氣湯,潤下丸。海粉熱痰能清,濕痰能燥,堅痰能軟,頑痰能消。石膏墜痰火極效。黃芩、青黛治熱痰,假其下行也。枳實治痰,有推墻倒壁之功。五倍子治老痰,元明粉治熱痰,以其能降火軟堅也。硝石、礞石大能降火消痰結(jié),研細,和白糖舌 服效。蒼術(shù)治痰飲成窠囊,行痰極效。

附方

〔風(fēng)痰〕防風(fēng)丸 防風(fēng) 川芎 天麻 甘草 蜜丸,朱砂為衣,荊芥湯下。

〔寒痰〕青州白丸子附子 生南星 生半夏 川烏 糯米汁為丸。

〔寒痰〕理中化痰丸 參 術(shù) 姜 草 加苓、夏。

〔暑痰〕消暑丸 見一卷暑。

〔濕痰〕二術(shù)二陳湯 二術(shù) 苓 夏 陳 草

〔濕痰〕白術(shù)丸 星 夏 術(shù) 為丸,姜湯下。

〔燥痰〕潤肺飲 二母 陳 苓 麥 桔 花粉 生地 草 姜

〔火痰〕清氣化痰丸 杏 蔞 枳 夏 星 陳 芩 苓 姜汁糊丸。

〔食痰〕保和丸 楂肉(二兩) 半夏 神曲 橘紅 麥芽 茯苓(各一兩) 黃連 連翹 蘿卜子(各五錢。水丸。)

〔食痰〕栝蔞丸 蔞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糊丸。

〔酒痰〕瑞竹堂化痰丸 星 夏 青 陳 杏 葛 蘿卜子 蘇子 楂肉 麥芽 神曲 香附 姜汁

〔郁痰〕七氣湯 見本卷咳嗽。

〔氣痰〕三仙丸 南星曲 半夏曲(各四兩) 香附(二兩) 糊丸。

〔驚痰〕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 糊丸,姜湯下,一名妙應(yīng)丸。

〔老痰〕青礞石丸 礞石打碎,用焰硝二兩,同入瓦罐內(nèi),泥封, 石色如金為度,水丸。一名奪命丹

〔頑痰〕青綠丸 石青(一兩) 石綠(五錢) 研飛,曲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吐痰不損人。

〔吐痰〕參蘆散 參蘆(二錢) 或加竹瀝和服,取吐,虛人最宜。

〔膈痰〕桔梗蘆散 桔梗蘆(一二錢) 研服探吐。

〔涌吐〕稀涎散 見一卷中風(fēng)。

〔降下〕導(dǎo)痰湯 見一卷中風(fēng)。

〔降下〕滾痰丸 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大黃 黃芩(各八兩) 百藥煎(一兩) 水丸。

〔肺痰〕利金湯 桔 貝 陳(各三錢) 茯苓(二錢) 枳殼(錢半) 甘草(五分) 姜煎。

〔肝痰〕川芎丸 芎 荷 辛 防 桔 草 蜜丸。

〔喘痰〕千緡湯 見本卷喘。

〔熱痰〕半黃丸 南星 半夏 黃芩(各一兩) 姜汁浸蒸餅為丸。

〔腎痰〕桂苓丸 肉桂 茯苓 蜜丸。

〔絡(luò)痰〕旋復(fù)花湯 旋復(fù)花 蔥管 新絳

〔痰核〕痰核丸 硼砂 沉香 貝母 百草霜 鐘乳粉 陳苓 術(shù) 草 蘇葉 鵝管石 石膏 白糖和丸。

〔痰核〕痰核酒 都管草根(三升) 耳 一枝箭 白果 紫花 地。ǜ饕唤) 威靈仙(二兩)

酒一壇煮。

〔痰痞〕小陷胸湯 黃連 半夏 栝蔞

〔伏痰〕指迷茯苓丸 半夏曲(二兩) 茯苓(一兩) 枳殼(五錢) 風(fēng)化硝(二錢半) 姜汁糊丸,姜湯下。

〔痰嗽〕六安煎 見本卷咳嗽。

〔膽虛〕溫膽湯 見一卷溫。

〔痰迷〕滌痰湯 見一卷中風(fēng)。

〔痰癇〕牛黃丸 膽星 全蝎 蟬蛻(各二錢半) 牛黃 白附子僵蠶 防風(fēng) 天麻(各錢半) 麝香(五分) 煮棗肉,水銀為丸。

〔熱痰〕二丹丸 丹參 熟地 天冬(各兩半) 麥冬 茯神 甘草(各一兩) 丹砂 人參 菖蒲遠志(各五錢) 蜜丸。

〔健脾〕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見一卷中風(fēng)。

〔補脾〕參術(shù)健脾丸 參 苓 術(shù) 草 陳 名異功散,此再加 歸 芍 姜 棗

〔潤燥〕清肺飲 見本卷咳嗽。

〔清肺〕四陰煎 生地 麥冬 白芍 百合 沙參 貝母 阿膠(各二錢) 茯苓 花粉(各錢半)

生甘草(五分)

〔補中〕補中益氣湯 見一卷中風(fēng)。

〔痰血〕六味丸 八味丸 見一卷中風(fēng),薛氏八味丸,以茯苓為君。

〔火升〕五味天冬丸 天冬 味 搗丸。

〔痰嗽〕百花膏 百合 款冬 蜜丸。加 紫菀 百部 烏梅 名加味百花膏。

〔相火〕滋陰清化丸 二冬 二地 二母 苓 五味 草花粉 山藥 蜜丸。

〔陽衰〕真武湯 術(shù) 附 苓 芍 姜

〔勞嗽〕補肺湯 參 五味 紫菀

〔痰飲〕苓桂術(shù)甘湯 苓 桂 術(shù) 草

〔逐飲〕腎氣丸 即八味丸加牛膝、車前。

〔懸飲〕十棗湯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棗

〔溢飲〕小青龍湯 見本卷咳嗽。

〔支飲〕葶藶瀉肺湯 葶藶 大棗

〔泄?jié)瘛?strong>五苓散 見一卷溫。

〔伏飲〕倍術(shù)丸 白術(shù) 桂心 干姜 蜜丸。

〔痰飲〕小半夏湯 半夏 生姜

〔支飲〕澤瀉湯 澤瀉 白術(shù)

〔悸!小半夏加茯苓湯 夏 苓 姜

〔飲癖〕姜桂丸 南星 半夏 肉桂

〔飲癖〕三圣丸 即前三圣散。

〔嘔酸〕蒼術(shù)丸 蒼術(shù) 棗為丸。

〔和陽〕外臺茯苓飲 見一卷中風(fēng)。

〔留飲〕桂苓湯 茯苓(四錢) 桂枝 白術(shù)(各三錢) 甘草(一錢)

〔通絡(luò)〕茯苓桂枝湯 苓 桂 芍 草 姜 棗

〔通治〕五飲湯 參 術(shù) 橘 枳 夏 樸 桂 芍 澤 瀉 草 二苓 旋復(fù)花

〔痰逆〕三子養(yǎng)親湯 蘇子 白芥子 蘿卜子

〔痰血〕白金丸 白礬(三兩) 郁金(七兩) 薄荷糊丸。

〔逐水〕小胃丹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黃 黃柏 以白術(shù)膏丸。

〔降痰〕蘇子降氣湯 見本卷失音。

〔熱痰〕潤下丸 半夏(二兩) 南星 炙草 黃連 黃芩(各一兩) 橘紅(半斤,鹽水制) 蒸餅為丸。

痰飲脈案

朱 氣逆濁飲上升,甚則中夜起坐。醫(yī)用二陳兼旋復(fù)代赭湯不應(yīng),診脈乃陽微濁逆,用外臺茯苓飲加干姜、沉香汁,愈。

侄 脈沉弦為停飲,由脾陽不運輸,水濕留胃,故食后清稀宿水傾吐而出。按仲景論飲邪,當以溫藥和之。《金匱》治痰飲胸脅支滿,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今仿其法而更其制,以茯苓泄水,桂枝通陽,白術(shù)燥濕,甘草和中,加砂仁、半夏、枳殼、蘇子,運脾以降濁。研末服,姜湯下,積飲遂除。

貢 飲癥吐青綠苦沫,乃膽氣所溢。用溫膽湯加吳萸、干姜、蒼術(shù),逐濕滌飲,吐止。嗣用蒼半苓陳散加益智仁、焦術(shù)、粳米,共為末。姜湯調(diào)服,溫理脾陽而安。

丁 積年痰飲,脈虛,右尺大,宿 因勞力中虛而發(fā)。用六君子湯加薏苡、煨姜、椒目,服效。

貢 痰飲久嗽,清晨濁沫上干,必傾咳吐出,膈上乃寬。此由宿食化痰,趁胃虛隨氣上升故也。然細參癥脈,必腎中陽虛,仲景所謂腎虛水泛為痰,以腎氣丸補而逐之。向服崔氏八味丸,雖未速效,猶是對癥主治,惟客歲自用倒倉法,洗滌停痰宿飲,乃為間道出奇。王節(jié)齋《明醫(yī)雜著》云∶腸胃為倉,倉中有陳腐敗谷,須倒出之,腸胃中有痰血積滯,須蕩滌之,若病不屬腸胃,不可輕用。據(jù)此宜乎用之無益。

王 脈沉弦,始則頭痛悶嘔,舌白惡食,繼則氣阻脘痛,攻注腰臍,隨觸輒嘔,背寒心悸,下利溺少,九晝夜不能著枕,固是濕阻氣痹。但醫(yī)者混治,謬托消和,不知飲邪入絡(luò),上干為頭痛,下滲為瀉利,漬入太陽為背寒,停于心下為悸動!督饏T》云∶口干不欲飲水者,為飲邪未去故也。今飲入支絡(luò),不用辛溫通逐,痛嘔焉止。仿小半夏湯加茯苓、川椒目、枳殼、吳萸、桂枝、沉香(磨汁),日再服,痛緩得臥,糜粥得下,背寒心悸俱卻,惟臍腹 結(jié),時嘔時痛,乃支絡(luò)濁滯未凈,改用通絡(luò)導(dǎo)滯。歸須、茴香、生楂肉、橘核青鹽拌炒)、山梔(姜汁炒)、茯苓、枳殼、降香末,痛嘔悉平。改用和中運濕,制半夏、砂仁、茯苓、炙草、谷芽、大豆黃卷、薏苡、陳皮,全瘳。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