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和陣
    

目經(jīng)大成:和陣

病實形虛,攻補不可,欲得其平,須從緩治,匯和方∶人參固本丸一人參 天冬(各二兩) 麥冬 生地 熟地黃(各四兩)本猶根也,肺氣根于丹田,故肺腎為子母之臟。乃用人參益肺,二冬清肺,熟地補腎,生地涼腎。肺足自生水,且使腎能納氣。水足可勝火,而后火不刑金。二本固…

病實形虛,攻補不可,欲得其平,須從緩治,匯和方∶

人參固本丸

人參 天冬(各二兩) 麥冬 生地地黃(各四兩)

本猶根也,肺氣根于丹田,故肺腎為子母之臟。乃用人參益肺,二冬清肺,熟地補腎,生地涼腎。肺足自生水,且使腎能納氣。水足可勝火,而后火不刑金。二本固,則肺勞虛熱等證,計日可瘥。

詩曰∶人參固本,二冬二地,金水同療,何簡而易。

逍遙散

(碾極細,淡湯入薄荷汁少許調(diào))

柴胡 當歸 白術(shù) 茯苓 白芍(各等分) 甘草(減半)

肝燥勞蒸,咳嗽而渴,往來寒熱,月事不調(diào),此方主之。

肝藏血,虛則燥而病矣,故骨蒸潮熱,月事不調(diào)。肝火乘肺,故咳嗽口渴。肝邪移膽,故寒熱往來。是方之制,燥當滋養(yǎng),當歸與之。木盛恐土衰,白m.payment-defi.com/kuaiji/術(shù)與之。柴胡升陽也,合芍藥則斂風,而使木得條達。茯苓滲濕也,得甘草則和中,且令金能發(fā)越。再用生姜散郁溫寒,薄荷利氣疏逆,則肝氣漸舒,前證頓除,以故有逍遙之名。

羚犀逍遙散三

即前方量加牡丹皮、梔子仁,或去梔仁加橘皮、萸酒炒連。

怒氣傷肝,血郁目暗,此方主之。

肝主怒,怒則氣逆,故傷肝。肝傷故血郁而目暗。越人云∶東方常實,就使氣逆自傷,疏之即所以補之也。

乃用逍遙加丹皮、梔仁。夫丹梔色赤入血,味苦從火。既伐肝邪,自疏肝氣。薛氏以治上癥,誠有卓見。養(yǎng)葵以梔子屈曲下行,改用萸酒炒連,復增橘皮,蓋取其辛燥之氣,引連入木,木平則心火亦因而息。且火不刑金,而金能制木,又得左金之意。持以治郁,較薛頗勝。愚常以羚角犀角磨水調(diào)是散,效尤速。乃更今名。

詩曰∶逍遙散只六味藥,術(shù)草柴苓當歸芍,加味梔仁牡丹皮,或去梔仁酒連著,本資姜薄淡湯調(diào),目經(jīng)改用羚犀角。

神效黃湯四

人參 黃 蔓荊 芍藥 甘草 橘皮

睛痛昏花,隱澀難開,此蓋病發(fā)過服攻散,或由飲食勞倦傷脾耗氣而致。故以人參、黃 扶其正,蔓荊、橘皮祛其邪,芍藥、甘草既和且平,除其澀痛。飲畢開視如常,因名其湯曰神效。

詩曰∶神效黃 ,人參為寶,豈在蔓荊,芍藥橘皮。

越鞠丸

(加砂仁、半夏、姜、棗煎,即六郁湯,治同)

香附 芎 六神曲 梔子仁 橘皮(去白) 蒼術(shù)(漂凈油) 面粉(炒各等分)

越鞠者,發(fā)越鞠郁之義。夫水火平,氣血榮。氣血布,臟腑治。不平不榮,不布不治,是謂之郁。胸膈痞悶,飲食不消,脈大緊數(shù)莫辨,曰氣郁。周身痛,或關節(jié)酸痛,遇陰寒即發(fā),脈緩小,曰濕郁。喜咳氣短,脈沉滑,曰痰郁;桀Γ頃r熱,便赤,脈沉數(shù),曰熱郁。四肢無力,月經(jīng)失常,脈澀,曰血郁。噯酸腹飽,不能食,脈緊大,曰食郁。是方香附和氣,蒼術(shù)燥濕,芎 調(diào)血,梔仁瀉火,神曲消食,橘皮利痰?偠灾岳須庖。

諸郁以氣為主,氣暢則郁自舒矣。外如濕郁,加白芷、茯苓。血郁加仁、紅花。食郁加山楂、麥芽、砂仁。痰郁加南星、半夏、海石、栝蔞仁。熱郁加青黛。氣郁加郁金;或春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此經(jīng)所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耳。趙氏謂逍遙從越鞠而出,青勝于藍,其然豈其然乎?

詩曰∶越鞠丸,仍六味,芎術(shù)梔,香曲橘,加苓夏,縮砂實,姜棗煎,即六郁。

葛花解酲湯六

葛花 砂仁 白蔻 木香 人參 茯苓 六曲 白術(shù) 干姜 澤瀉 橘紅 枳 子

酒食內(nèi)傷,睛黃瘀肉,不辨晨昏,此方主之。

酒乃水米造作,本應無害。然必由曲 醞釀,或水火蒸熬,濕從燥化,故大熱有毒,古人名為禍泉。虛寒人及驟受外濕,一觴三雅,通行營衛(wèi)可也。以其甘香滑辣而過飲之,則傷胃損氣。氣傷故睛黃,胃傷故瘀肉。不辨晨昏者,中于酒而不醒耳。葛花、枳 專解酒毒;茯苓、澤瀉直利酒濕;行滯消膩,宜砂仁、木香、神曲、橘紅;止嘔扶胃,須干姜、白蔻、人參、白術(shù)。有酒德,有酒量,不為酒困,偶爾沉酣,乍可煎服。若癖溺成勞,夙夜牛飲,如前癥外,定加吞酸 雜,溏瀉呃逆,甚則噎膈翻胃,水漿不能下咽。是湯徒能解酲,不聞起死。至若好氣之人,酒以僨事;好色之人,酒以助欲;機謀縱密,酒中常吐真言;謹慎自操,酒后每遭奇辱。身家之禍,又豈葛花輩之所能解哉。毋謂吾有此方,可以終老醉鄉(xiāng)矣。昔蘇文忠,每食二簋,不設酒?椭,簋三之,酒一偏提而已。其言曰∶安分以養(yǎng)福,寬胃以養(yǎng)氣,省費以養(yǎng)財。有味哉,前輩風規(guī)也!觥錄事引茲以律酒徒,賢于藥師千萬。

詩曰∶解酲有葛與參術(shù),白蔻木香枳 橘,姜苓澤曲縮砂仁,放飲不須推量窄。

茶調(diào)疏肝散七

夏枯草(四兩) 香附子(二兩) 甘草(一兩) 山梔仁(五錢)

目睛夜痛,淚出不止,及點服苦寒之藥反甚者,此方如神。

睛痛泣出,皆肝候也,理當瀉火,不效則止,安得反甚?蓋夜為陰涼,藥又屬陰,所謂寒水太過,復則大風故爾。夏枯草四月開花,夏至則枯,秉陽氣最純,故治厥陰虛痛如神者,以陽配陰也。香附、甘草,木根于土,栽者培之之義。且木能勝土,用防未然。其山梔、清茶,一瀉曲直之火,不致動搖為風,正所以疏肝也。故名。

茶本食物清品,名人賞識頗多。閱《茶經(jīng)》、《茶譜》、《茶錄》暨諸詩歌可見。不知質(zhì)固芳潔,釋滯滌煩,而性實苦寒,伐胃消腎,愈精者力愈猛。非飽膏粱濃味,不可當其鋒鏑。儉素之士,飯后一二甌足矣。若以書齋供具,汲泉添火,無夜無明,或洞簫檀板,資其逸 ,一曲七碗,未有不耗元神。雖客散甘涼少留舌本,小便不禁者有之,清宵無寐者有之,甚則咽疼咳緊,胸腹虛膨,谷食漸減,面色如金,其不為腐腸物也幾希。今親友會晤,愿并前說,相告,攝生養(yǎng)重,諒有同心也。雖然,余平生知已,大半都由茶酒,倘為東道主,拘此不令盡歡,恐交疏隙起,其賈禍較嗜斯二者更深耳。

詩曰∶木嫌蔽密喜蕭疏,一夜膏霖死復蘇,固所山梔香附草,茶澆不慮夏中枯。

藿香正氣散八

藿香 紫蘇 白芷 大腹皮 茯苓(各三兩) 白術(shù) 橘皮 桔梗 半夏曲 濃樸(姜汁炒各二兩) 甘草(一兩)

內(nèi)傷外感,致成霍亂,憎寒壯熱,急調(diào)其中而疏其表。白術(shù)、茯苓、甘草、半夏、濃樸、桔梗、大腹皮,調(diào)中藥也。中調(diào)足以正不正之氣于內(nèi)。藿香、白芷、橘皮、紫蘇,疏表藥也,表疏足以正不正之氣于外。內(nèi)外暢達,邪逆潛消。霍亂,吐瀉交作之謂。戴元禮曰∶肥人多中虛,以氣盛于外而歉于內(nèi)也,治之必先理氣,此散是也。

吳綬曰∶若太陽傷寒,頭痛發(fā)熱,骨節(jié)疼痛,此方全無著落。傷寒發(fā)熱,脈沉而小,及夾陰傷寒,陰虛發(fā)熱等,皆不可用。

詩曰∶藿香正氣,橘術(shù)苓芷,桔樸甘蘇,相霍為治,偌大腹皮,一盂病去。

二陳湯九

半夏陳 橘皮陳 茯苓 甘草

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此方主之。

痰雖本乎水,成乎火,結(jié)乎氣,相見乎濕,稠濁為痰為熱,清稀為飲為寒,皆由脾憊,不能運化食物,腐氣留中,偏傳經(jīng)脈而成病。故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脅則脹,在背則冷。初起發(fā)熱頭痛,類外感表證;久則潮熱夜重,類陰火內(nèi)傷;走注支節(jié)疼痛,又類風癥。但肌色如故,脈滑不勻為異。是故痰以濕生,半夏之辛熱能燥濕,茯苓之甘淡能滲濕,濕去痰乃消。痰從氣結(jié),橘皮之辛溫以利氣,甘草之甘平以和氣,氣治疾徐瘥。

加生姜、黃連,曰加味二陳。治嘈雜不快,瞼赤勝爛而癢。加當歸、地黃、曰金水六君。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

詩曰∶二陳謂橘夏,苓草無妨新,金水六君內(nèi),歸地亦云云。

香蘇散

紫蘇 香附(二兩) 橘皮(一兩) 甘草(五錢)

感冒風寒,頭痛發(fā)熱,目病,而無六經(jīng)之證可求者,此方主之。

南方風氣柔弱,傷于風寒,俗稱感冒。感冒者,受邪膚淺之名也。經(jīng)曰∶卑下之地,春風常存。故東南之區(qū),人感風證居多。所感之氣,由鼻而入,實于上部,客于皮膚,故無六經(jīng)形癥。只紫蘇、香附、橘皮之辛芬,疏邪理氣,甘草之甘平,和中輔正,前癥隨痊。

芎蘇飲十一

枳梗二陳湯加芎 、紫蘇、柴胡、干葛

六氣襲人,深者為中,其次為傷,輕則為感冒。今人外有頭痛,發(fā)熱惡寒,內(nèi)有吐痰,咳嗽,氣洶情狀,此感冒微兼?zhèn)姓咭病=裼密、蘇、柴、葛以解表,表解則頭痛、發(fā)熱、惡寒愈矣。枳桔二陳以和里,里和則咳嗽、吐痰、氣洶除矣。

參蘇飲十二

仍即枳桔二陳加參、蘇、前胡、木香、干葛。

外感內(nèi)傷,發(fā)熱頭痛,嘔逆泄瀉,痰塞咳嗽,眩暈嘈煩,此方主之。

發(fā)熱頭痛,外感也。余癥內(nèi)傷也。外感宜解表,故用葛、蘇、前胡。內(nèi)傷宜補中,故用參、苓、術(shù)、草。其木香、枳、橘、枯梗、半夏,辛苦燥濕,清芬行滯,既足正乖異之氣,又以破痰飲之積,是大有助于前藥也。元戎謂此方治一切發(fā)熱皆效,或然。謂更入四物名茯苓補心湯,尤能治虛熱及吐衄便血,言過其實。

詩曰∶參蘇飲藥是橘皮,甘草前胡枳桔俱,苓葛木香陳半夏,內(nèi)傷外感用無虞。參前木去芎柴入,飲號芎蘇治亦如。香蘇散反廣橘草,六經(jīng)無癥暫施之。

疏風養(yǎng)榮湯十三

四物湯羌活、防風、白芷、荊芥穗。

血為邪勝,睛珠痛甚,及吐失過多,此方主之。

血,所以養(yǎng)睛者也。今勞役饑飽,重傷脾胃,則血蹇不能宣發(fā),乖氣乘之,是為邪勝。又復吐失過多,遂虛生風,風生火,睛愈痛不可忍。得芎、歸、芍、地補而行之,荊、芷、羌、防升而散之,風自疏而榮自養(yǎng),因為名湯。服后痛止,眼睫無力,常欲垂閉者,中其病矣。然由吐失多而睛痛,須艾人理血湯,此恐不合。

詩曰∶疏風養(yǎng)榮湯,荊防羌白芷,再增四物煎,血邪無復起。

救睛散十四

當歸 地黃 血竭(各一兩) 磁石(二兩) 朱砂沒藥 乳香 丹參(各五錢) 木香 獨活 防風(各三錢)

打撞損睛,此方主之。

室堅而固,八風莫貫其隙。器藏而密,投鼠不忌其傷。夫人卑以自牧,重而致威,一切兇狂惡少,不敢以非禮相犯,乃所謂真睛者,安所損也。今不幸誤觸于物,受傷同于拳棒,故即用以拳棒之藥,脫化處方;蛟兤淞x,曰∶當歸、地黃養(yǎng)陰衛(wèi)青睛也,磁石、朱砂鎮(zhèn)火清神水也。且傷則血瘀,或妄行,須芎 、血竭、沒藥、丹參之苦辛,和而行之。血病氣亦病,再生風,必乳香、青木香、獨活、防風之溫涼,平而散之。進此不退,另增別病,當因癥議治,慎毋固窒。

詩曰∶頭目遭撲跌,雖活防血竭,丹參采鮮肥,朱砂取明徹,媒合芎歸地,石杵成木屑,乳沒酒載調(diào),煩痛有如揭。

黑神散十五

棉花子 敗蒲扇 新荷葉 少婦發(fā)(俱炒焦存性各一兩) 威靈仙 骨碎補 續(xù)斷 防己 延胡索 血竭(各七錢)紫金皮 乳香 沒藥 獨活(各五錢) 丁皮 木香 茴香m.payment-defi.com/wszg/ 山漆(各三錢)

紫泥金十六

(炙干) 土鱉嘴紫蝦蟆(炙干) 白蠟 當歸 血竭(去子) 虎骨(蜜酥膏酒炙) 乳香 沒藥 朱砂(各一兩) 桂心(去皮) 沉香 木香 自然銅(火 醋淬,水飛) 琥珀 靈砂 蓬砂(麻油炒各五錢) 麝香(二錢)

跌撲折傷,三家村亦有能治之者。蓋臟腑本無病,又明知患在某處,所以藥無不應。但手法與工程遲速分優(yōu)劣耳。余少好武事,洞達個中淵微。每丹成,市人爭買,云服之不惟去疾,兼耐刑苦?置當?shù)?/a>,絕口不言者十余祀。今目受重傷,非是弗瘥,勉出二方傳世?计湫耘c功力,乳香、木香、大茴、丁皮,理氣行痰者也。威靈仙、骨碎補、獨活、防己、續(xù)斷,除濕疏風者也。山漆、血竭、延胡索、沒藥利血而清熱,棉花子、敗蒲、荷葉、發(fā)灰,逐瘀而生新。夫瘀逐則血行,氣理則濕除。充以和榮之當歸、肉桂,行衛(wèi)之沉香、麝香,安神定魄得琥珀、三砂,健骨壯肌有銅、虎、蠟、諸蟲。宜其痛止腫消,興居晏如。曰黑神,曰紫泥金者,本其色而贊美之也。

詩曰∶紫泥金皆錦蝦蟆,藥圃當陽識物華,桂木乳沉香若麝,麒麟血珀赤于砂,自然活虎銅為骨,大抵靈沙火作茅,且喜蠟蟲如蟹鱉,夜緣月石上窗紗。

黑神荷巾棗斷發(fā),靈游蒲鞋子棉襪,路逢丁皮碎補衣,乳沒木茴香噴發(fā),防山漆竭紫金多,獨得施伊芳快活殺。

撥云丹十七

蟬蛻 蛇蛻(炙) 木賊草 蒺 當歸(各二兩) 芎 白菊花 地骨皮芥穗 花椒(各一兩) 甘草 密蒙花 蔓荊子桃仁 黃連 薄荷 花粉(各五錢)

密蒙不散,皆由陽虛陰勝,風濕熏蒸故耳。乃用荊穗、蔓荊、薄荷以升陽散風,楮實、花椒、甘草以益氣利濕。陽衰血亦病,當歸、木賊、芎 既和且平。陰盛能束熱,黃連、地骨皮、天花粉兼清帶泄。蟬蛻、蛇蛻、蒙花、蒺藜、菊花本經(jīng)專治,蓋取其明目去翳,退赤止淚,撥云見日。舍此其誰與歸。一切風障客熱,此方主之。

詩曰∶退云丸里首蟬蛇,木賊芎歸次菊花,地骨秦椒皮最好,蔓荊楮實子為佳,草連兩用同甘苦,蒙穗齊收理正邪,再有蒺藜蘇薄葉,天花粉下見仙娃。

正容湯十八

羌活 白附子(姜汁制) 秦艽 膽南星 白僵蠶 半夏(漂凈毒,姜 ) 木瓜 黃連(酒炒) 防風 甘草 姜汁好酒(各一杯和服)

筋牽肉惕,病在土木。蓋木主筋,土主肉,木不務德,以風勝濕,土有所御,就以濕啖之。風濕持久,痰火徐作,土木俱困矣,故口眼 斜,一見笑人。先以南星、白附、僵蠶化其痰,繼以防風、羌活祛其風,黃連、甘草清其熱,終以秦艽、木瓜舒其筋,姜散風邪,酒行藥勢。服數(shù)劑漸減,隨以青州白丸下一二兩,儀容端肅如初,故名。

詩曰∶秦艽甘草白附子,姜連酒醉蠶娥死,南星半夏曉風生,瓜期羌活被伊芳阻。

又方十九

天麻(姜制) 黃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橘皮 半夏 神曲 麥芽 黃柏(鹽、酒炒) 干姜 澤瀉 蒼術(shù)

痰重飲食之人,常發(fā)頭痛,頭旋眼喑瞼黑,惡心氣促,心神顛倒,身重而倦,四肢厥冷,脈大、緩或伏,癥與風牽 斜大異,而致病則一。是故痰厥發(fā)冷,濕勝寒也,非橘皮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nèi)作也,非干姜天麻不能除。人參、黃 ,益氣實表,且能止熱蒸之自汗。二術(shù)、曲、麥,補中消食,又可蕩中州之滯氣。用澤、苓者,濕不即除,導歸小便,所以安退步也。用柏皮者,寒被陰勝,恐水兼火化所以防未然也。此方藥味本庸,而功力甚速,善用之者,靡有不驗。

詩曰∶蒼黃術(shù)麥已芽生,半夏看看曲 成,好與姜陳同一醉,天麻澤畔采參苓。

杞菊飲二十

薄荷 甘草 天麻 荊芥 防風 白菊花 當歸 連翹 枸杞 青葙子 白芷 密蒙花

木不勝其土,則虛風內(nèi)作,發(fā)為癢淚。土反勝其木,則濕熱上溢,發(fā)為赤爛。荊、芷、防風、荷、菊,疏表邪也。監(jiān)以當歸、枸杞正所以和肝,肝平則虛風息,而癢淚止矣。天麻、青葙、連翹, 濕熱也,佐以甘草、密蒙,又兼能理脾,脾治則肌膚實,而赤爛愈矣。肉輪一切潰漏,久而不痊者,此方主之。

詩曰∶杞菊飲,匯天麻,青葙荊薄密蒙花,防翹歸芷粉甘草,風熱循皮赤爛瘥。

青州白丸子二十一

川烏(一兩) 白附子(二兩) 南星(三兩) 半夏(七兩)

上四生物作一家,碾極細,絹袋盛,置瓷盆,泉水擺出粉,粉盡俟澄,則換水漂,相天寒熱,露曬三五七日,陰干,糯米煮稀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兼風薄荷酒,尤佳。

風盛則痰壅、痰壅則氣升,或寒或熱,發(fā)為嘔吐泄瀉口眼 斜,手足癱瘓,小兒驚風。故用半夏、南星之辛,以散寒 濕,川烏、白附之熱,以溫經(jīng)逐風。浸而暴之,殺其毒也。喻嘉言曰∶此治風痰之上藥,然熱痰迷竅者非宜。青州范公亭,井泉清冽,浣物迥潔白,擬以名方,蓋美之也。

詩曰∶青州丸子,川烏白附,半夏南星,四合生做。

益黃散二十二

橘皮(一兩) 青皮(三錢) 丁香(二錢) 訶黎勒 甘草(五錢)

小兒面黃睛黃,食不化,及滑腸頤滯,主此方。

胃主受納,脾主消磨,今能納而不能化,責脾虛;c者,腸滑而飧泄也。頤滯者,頤頜之下多涎滯也。面黃睛黃,皆土弱不能攝水之象;鹉苌,故用丁香;甘能補土,故用甘草;澀能止滑,故用訶子;及青橘二皮,取渠快膈平肝,能抑其所不勝爾。

詩曰∶益黃青陳橘,丁香訶黎勒,小兒脾氣虧,甘草同調(diào)燮。

上癥還須理中等方,此散恐不合式,學人審諸。

升陽益胃湯二十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橘皮 半夏 黃 羌活 獨活 防風 柴胡 黃連 白芍 澤瀉

風熱不制之證,當從涼散。服之反體重節(jié)痛,口干無味,二便失常,飲食不化,灑淅惡寒。此蓋脾胃虛衰,不能鼓蕩陽氣,榮渥水木。致濕yin于內(nèi),體重節(jié)痛,飽悶不嗜食,而食亦無味。甚則陰勝濕愈盛,故灑淅惡寒,大便瀉下。久濕乃生熱,故口苦舌干,小便秘結(jié)。是方異攻散,中虛濕yin之主藥也,羌、防、柴、獨除濕痛而升清,半夏、連、澤 濕熱而降濁,更有黃 之助陽,芍藥之理陰,則散中有補,發(fā)中帶收,脾胃互益矣。如中病,除連、澤、羌、獨活,加砂仁、當歸為妙。

詩曰∶升陽益胃只參 ,術(shù)草柴苓夏橘皮,白芍黃連防有礙,獨羌活澤用何為。

培元散二十四

山楂 神曲 麥芽 半夏 砂仁(各一兩) 橘皮 蒼術(shù) 甘草 白芷 藿香 濃樸 芎 香附 紫蘇(各五錢)

胃土,人身之坤元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易》不云乎!然資生固有養(yǎng)生之術(shù),而養(yǎng)生不無傷生之患。

此醫(yī)藥、稼穡所以并垂于世而弗廢也。今小兒因食致積,挾食轉(zhuǎn)疳,市人一竟意伐木,鑿柄方圓不合,徒自災及坤元、眷行秋令,生生之機蕩然爾。上方山楂、神曲、麥芽、橘皮,銷宿污而進香稻;砂仁、半夏、蒼術(shù)、甘草,焊寒濕而理虛痰;白芷、藿香、濃樸疏氣結(jié)也,氣不足加人參、白術(shù),有余加黃連;芎 、香附、紫蘇行氣滯也,血不足加黃 、當歸,有余加丹皮。夫如是,則神恬清爽,不治目而目治矣。爰就其才質(zhì)以名曰培元。

詩曰∶培元藿芷又山楂,橘樸蒼芎麥子芽,草草釀成香曲酒,砂人半夏醉蘇家。

保和丸二十五

(懷山藥打糊為丸,麥芽湯下;加白術(shù)二兩,名大安丸,治同)

楂肉(二兩) 六神曲 半夏 茯苓(各一兩) 萊菔子 橘皮 連翹(各五錢)

飲食內(nèi)傷,令人惡食及腹痛泄瀉,痞脹,噯酸,此方主之。

經(jīng)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故飲食過其分量,則脾胃受傷,不能運化谷氣,積為前證。詳考五味相制,酸勝甘,腐勝焦,苦勝熱,香勝腐,燥勝濕,淡勝飲,利勝滯。故用山楂之酸,以消肥甘。用神曲之腐,以化焦炙。解郁熱須連翹之苦,辟腐穢藉橘皮之香。半夏辛烈,燥濕土也。茯苓淡潔,利水飲也。萊菔之利行食滯,白術(shù)之辛甘香溫,總勝五味,自然五宮大安,臟腑太和之氣,于以保和云。

詩曰∶保和苓曲山楂肉,橘夏連翹子萊菔,大安一味白術(shù)加,消中兼補放心服。

七味白術(shù)散二十六

四君子加木香、藿香、干葛。

中氣不和,肌熱泄下,此方主之。

中氣者,脾胃之氣也,虛則不和。不和則熱作,而泄瀉時下,虛者補之于甘,故用四君。熱者沉之以清,故用干葛。不和者,醒之以香,故用藿、木香。

詩曰∶七味白術(shù)散,四君加木藿,干葛用何為,肌熱泄時作。

橘皮竹茹湯二十七

人參 麥冬 枇杷葉(去毛,蜜炙) 甘草 赤茯苓 砂仁 橘皮 竹茹 大棗

目大病后,噦逆不已,脈來浮大,勢欲復發(fā)者,此方主之。

目大病,必苦寒攻散乃瘥。既瘥,則元神削弱,稍有感觸,個中迥覺難耐。正氣洶洶,邪格之則逆而作者,曰噦逆。一二日不罷,本脈定加脈大。浮者虛象,大則病進。目再微紅不爽,畢竟復發(fā)。譬兵荒后,天疫盛行,非災也。蓋饑困傷臟,不能翊運穢氣耳。得飽其粱肉,勿藥而起。上方橘皮、竹茹、麥冬、枇杷葉,平其氣而清其熱。人參、甘草、砂仁、棗子,和其逆而補其虛。是亦粱肉之微乎。

詩曰∶橘皮竹茹湯,參麥枇杷葉,苓草縮砂仁,大棗煎同呷。

熟地黃飲二十八

人參 黃 五味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黃 枇杷葉 石斛 當歸 牛膝 蓯蓉

消渴煩躁,咽干面赤,神珠枯澀,此方主之。

咽干,腎火上炎也。面赤,陽明郁熱也;鹪飫t消,熱盛則渴。津液消渴,則目睛枯澀,而煩躁不寧。故用二冬、二地養(yǎng)陰潤燥,參、 、歸、味補氣生津,再有枇杷葉、石斛清和肺氣,牛膝、蓯蓉疏導金水。依然清者親上,濁者就下,無庸再投湯飲。

詩曰∶生熟地黃天麥冬,當歸牛膝肉蓯蓉,參 石斛枇杷葉,五味融和補化工。

小柴胡湯二十九

柴胡 枯芩(酒炒)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棗

目病初作,寒熱往來,脅痛、口苦、脈弦,此少陽經(jīng)傷寒,半表半里之證也。法當和散,故制是方。蓋柴胡,枯芩質(zhì)輕性寒,能退少陽之熱。半夏、生姜味辛性溫,能散少陽之寒。人參,甘草補益中氣,中氣足則邪不得復傳入里,乃不治之治也。今人遇傷寒,不分陰陽表里,概用此湯去參投之,以為平穩(wěn),禍人多矣。婦人傷寒,合四物更除半夏、入白術(shù),盡劑泰然。

詩曰∶小柴胡湯參居最,草夏黃芩功少退,但有生姜棗作煎,少陽百病成和解。

清鎮(zhèn)湯三十

(除羌活、桂枝入茯苓即清脾飲)

青皮 濃樸 柴胡 半夏 黃芩 白術(shù) 甘草 草果 羌活 桂枝

此即小柴胡合清脾飲加減而變是方。風瘧蒸散瞳神,惡風頭痛,暫予一服。愚按瘧疾,多因暑濕戕脾而起。

蓋暑耗氣,濕蘊熱,熱生痰,三者相持不能發(fā)越,故寒熱間作。復感風邪則木又乘土,摧困極矣。理合橘、樸、柴、桂破滯疏風,半夏、黃芩燥痰清熱,再用羌活、草果之辛散積寒,白術(shù)、甘草之溫克中氣,庶病勢漸衰,脾部為之一清。脾清,肝邪亦從此而伏焉。爰名其飲曰清鎮(zhèn)。

詩曰∶清鎮(zhèn)元自清脾變,小柴胡湯藥亦見,出參苓入桂羌煎,風瘧蒸人勢少善。

扶桑丸三十一

桑葉曬干一斤,黑芝麻四兩,蜜丸。

昔有胡僧貨此丸于市,歌曰∶扶桑扶桑高入云,海東日出氣氤氳,滄海變田幾億載,此樹遺根今獨存,結(jié)子如丹忽如漆,綠葉英英翠可捫,真人采竊天地氣,留與紅霞共吐吞,濯磨入鼎即靈藥,芝術(shù)區(qū)區(qū)未可群,餐松已有人仙去,我今朝夕從此君。時人居為奇貨,有若吉光片羽,爭先得之為快者。遂傳其方,服之皆謂卻病駐景云。

余考桑葉甘寒,涼血除風,芝麻甘平,養(yǎng)精潤燥。夫風燥去,則筋骨自強,精血營而容顏宜澤。用卻燥金目病,誠良劑也。乃曰駐景,未免為胡僧所欺。

釋家群居飽食,嗜欲滿懷,所圖謀遠越強人。稍優(yōu)者狃于空寂,若忘天日。此詩頗不俗,而有生意,又自胡僧得來,不知捉刀誰手。

參麥自然飲三十二

人參 麥冬 五味 當歸 黃 甘草 烏梅 白芍 棗皮

煎成,用葛、梨、蔗、、茅根、地黃、西瓜,自然汁一杯,入湯服。如非時無有,得人乳、牛乳石蜜、棗膏亦可。

此治燥之通劑。

燥乃陽明秋金之化。經(jīng)曰∶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肺為寒水生源,源止流絕,不能灌溉周身。且或汗,下亡津,或房勞竭髓,或過餌金石,或貪哺酒食,皆能助狂火而損真陰,故化為燥。在外則皮膚皺揭,在內(nèi)則喘咳煩渴,上則咽焦鼻干,下則腸枯便秘。治宜生津存液,其燥自退。故用參、 、麥冬、甘草補氣以生津,歸、芍、梅、棗,五味辛酸而致液。且津生于自然,當用自然之瓜、梨等汁以為助。液存于溫潤,更須溫潤之乳、蜜、棗膏以為養(yǎng)。

詩曰∶自然汁,一二好,花樣兼并何處有,有的生脈如歸 ,和著棗梅芍藥草。

黃連湯三十三

黃連 干姜 桂枝 甘草 人參 半夏 大棗

胸中有熱欲嘔,胃中有寒作痛,與此湯而愈者,黃連之苦佐以半夏之辛,則苦從辛化,寒者不滯,可以泄上熱;姜、桂之溫和以參、草之甘,則溫從甘緩,熱者不燥,可以散中寒。寒熱之相用,猶兵法奇正之相倚也。況大棗益胃,又所以熱中而靖招搖矣。若早下誤下,胸滿不痛,漸成痞氣,去桂枝,換黃芩,蓋病在表,早下誤下皆逆矣。下而虛其中,表邪乘之,則陰陽不通如痞象,故曰痞。邪正相搏,抑郁心肺,必煩躁腸鳴、干嘔或泄利、谷不化。論因固屬虛,見癥如斯,虛亦成實爾。故須出桂入芩,從其部而瀉之。假無熱,只自虛而痞,當塞因塞用,補陣熱陣選方,芩連俱用不著。

詩曰∶黃連癖干姜,甘草愛肉桂,偏是棗強人,半夏為知契。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