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yī)學對于健康之定義,包括身心兩部分。祖國岐黃之學雖無專門之“醫(yī)學心理學”,而心理因素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轉歸及預后之作用與影響,素為醫(yī)家所重視。醫(yī)學典籍《內經》中已不乏精神、情志活動影響疾病之論述,如《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队駲C真藏論》:“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笨梢娋袂橹菊{節(jié)失常,人體氣血正常運行及臟腑間之協調平衡即遭破壞,而變生疾病。反之,精神情志活動正常,調節(jié)合宜,則氣血通暢,臟腑安和,從而疾病化解,健康常隨。
強大或持久之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集中于一點,即可產生意念力。意念力與短暫或散發(fā)之精神活動相較,其對于人體生理病理之作用及影響,百倍過之。因而業(yè)醫(yī)者務必加以研究,用以為治療疾病及養(yǎng)生保健服務。
據不完全觀察與體會,意念力有如下特征:
一曰:具傳遞性。意念力可通過心、腦等相關器官向體內外發(fā)射、傳遞。其中體內傳遞擬稱:“信息反饋”。反饋之信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臟腑組織等肌體之功能活動。
意念力(或信息)有良性與劣性之分。良性之意念力來自精神愉悅、情志舒暢、意識高尚、思維善向。反之,劣性之意念力產生于精神痛苦、情志變動、意識低下、思維惡向。
良性信息反饋可促進氣血運行、肌體各部生理功能之正常發(fā)揮及相互協調,既利防病,亦利除疾,因而有益于健康。不良信息反饋結果相反,抑制機體正常生理活動,輕者損害健康,重則導致疾病發(fā)生、加劇,甚至殞滅。
意念力形成之反饋信息其強度與意念力強弱成正比,與意念力持續(xù)時間成正比。精神情志活動所形成之意念信息,不僅直接作用于疾病本身,還影響藥效。《內經》論藥物須經人體吸收,然后始能發(fā)揮作用,如正氣衰弱,無力發(fā)揮藥效,所謂“神不使”,則金丹無異頑石,靈芝還同朽木。良性之信息導向,可增強機體活力,促使藥效充分發(fā)揮,而療效相應提高。不良信息導向,可抑制功能活動,降低藥效勢所必然。
二曰:具定向自動增益性。人體之意念信息,一旦形成之后,無論良性或劣性,如不加改變或阻斷,原有信息可定向自動增益。即可在原意向上自動加強意念,增強信息反饋,則良者愈良,劣者愈劣。因而不良意念切莫起之于心,一旦萌動速使消除,否則變生疾病,有礙健康,尚屬小事。若病患者之恐懼心理不及時解釋,則恐懼之情與日俱增,終至不可自持。其余各種意念,亦復如是。據此,則良性信息當引導增長,而劣性信息自宜速斷。
三曰:具可阻斷性與可逆性。信息之無論良劣,形成之后,可以阻斷,亦可逆行改變。以何阻斷,以何使之逆行?曰:以意念阻斷,以意念使之逆行。須知意念之產生、持續(xù)、變異、熄滅,全在踐行者之一念心中。故羅謙甫于《衛(wèi)生寶鑒》中曰:“心靜則萬病息,心亂則百病生!苯袢耘e恐懼為例,患者之恐懼意念既已形成,悟其不善,急欲除之,只須思想中真切拋棄此一意念,漸可不再恐懼。如代之以大無畏,則劣性信息逆行而轉為良性,且善之又善矣。其余良劣諸念,各皆準此。
余一密友,因久病纏綿,痛苦倍嘗,“赍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yī)”,一度感傷之至,悲戚不已。雖時過境遷,而此念不消,常浮腦際,以至愈來愈強,甚至夢寐之中屢見不祥。此即意念之定向自動增益。彼至此時,猛然覺醒。深感人生難得而百年易逝,理當克制病痛,勤懇努力,以奉獻社會,造福人民,www.med126.com豈可自暴自棄?由是則念慮頓轉,從此勤勞奮發(fā),心情歡愉,不為病擾,不僅工作順利,病體亦漸好轉。此則全在阻斷、逆轉之力,否則后果豈堪設想也哉!
為醫(yī)者無論臨證抑或日常生活之間,見有不良信息者,當好言規(guī)勸、開導、助其阻斷,以至轉變,使病者危者,重歸坦途,再就生機,則其功莫大焉。此或謂之心理療法,足可輔藥物之不逮,是岐黃家寶葫蘆中所不可缺者也。
四曰:具個體差異性。意念力之各種特征,與患者自身之心理素質、敏感性及秉賦等各種因素有關,因人而異,具明顯個體差異。
五曰:具相對穩(wěn)定性及可塑性。人體之意念可依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隨機改變。在心理未有根本轉換情況下,意念相對穩(wěn)定。
關于精神因素、意念力在臨床實踐中之實際情況,試以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又難以治療之肺癆與惡性腫瘤為例,略作說明。
在癆病與癌癥患者中,雖選擇病情、體質、治療等情況基本類似者加以觀察,而預后之個體差異依然甚大。其中除各種客觀因素而外,患者主觀之精神意識情志等內心活動,影響極為重要。二三十年代之肺癆,其恐怖及威懾之力,似不亞于今之癌癥。陳存仁于1939年出版《通俗醫(yī)話》一書,反復闡述心理與肺癆之關系。提倡“欲治癆病,欲預防癆病,必以消釋憂懼為前提”。蓋因“無謂之憂愁,足以減低身體之抵抗力,使病根愈深,難于肅清。故無論其所患者為時邪,為虛勞,為外癥,為內癥,憂慮不已,必影響于疾病之痊愈,使小病轉為大病,輕病變重病;挤伟A而因憂愁不已,轉為不治之癥者,以余所見則甚多”!坝鄧L得一統計,即肺病之死者,死于憂懼畏悸者十之五六……欲杜癆病之狂獗,必須打破憂懼誤殺之謎”。又指出“精神畏怯,可使肺病短期死亡”。并大力倡導“精神克制肺病,心理消除痼疾”,F在,由于醫(yī)學進步,肺癆已非不治之癥,因而恐懼心理亦漸消失。反之,不為病撓之態(tài)勢,大有助于控制疾病,恢復健康。今時治療肺癆之良好效果,恐非全屬藥治之功,患者之精神因素亦至關重要。
同樣,于目前癌癥臨證過程中,患者心理狀態(tài)之優(yōu)劣,直接關系治療效果與預后。為此,眾多病員家屬隱瞞病情,患者因不知患有癌癥,不生憂懼之心,不形成不良信息反饋,因而療效多佳。相反,懵懂而治之已經得效者,一旦明了病情,驟然形成強烈之不良信息反饋,則病勢多急轉直下,從此一落千丈,獗而不振者不乏其例。
良性意念可使惡疾自消,謂予不信,請看實例:某處衛(wèi)協負責人,曾為余述一胃癌病例,系彼地醫(yī)院親診者,五十余歲,某廠工人,文化較低,體質強壯。偶因胃中不適,至醫(yī)院檢查,確診胃腺癌,尚在早、中期間,建議手術,患者怫然而去,自以為從不生病,何來癌癥?竟不以為然,依然日日上班,亦不服藥。三月后醫(yī)院通知復查,結果癌腫已縮小近半。又越半載,再次給予檢查,竟然癌腫消失,病體康復。該患者未經任何治療,其所以愈病者,全仗“不信生癌”所形成強烈持久之意念力,產生良性反饋信息,使局部氣機通達,癌毒消散,久之竟得痊愈。
上海電視臺亦曾報道一臺灣女士,患此不治之癥,來滬求醫(yī)亦無結果。后參加滬上特有之“癌癥患者俱樂部”,不作任何治療,惟在其中與諸病友,相互關勉,患難與共,怡情悅志。愉快生活。以堅韌不拔之意念力m.payment-defi.com/yishi/、持續(xù)不斷之良性信息,集照整個身心。一年后競得病灶蠲除、沉疴霍然,凱旋于死亡線上,其樂何似!
劣性意念,可致惡疾,若謂不信,資料為證:
謝文偉《中醫(yī)成功治療腫瘤一百例》:“事實證明,癌癥的發(fā)生、預后和精神因素關系密切。例如許多癌癥病人有‘好生悶氣’的性格,或有精神創(chuàng)傷史。國外學者萊什曾綜合355年間有關腫瘤病因及發(fā)病學文獻75篇后發(fā)現,影響癌癥發(fā)病的
重大生活事件,一般先于癌癥起病前6~8個月。格林通過觀察大量乳腺癌病人,也證實了生離死別的憂郁悲傷和焦慮多發(fā)生在癌癥前一年左右。國內也有人調查過癌癥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結果癌癥組中有精神刺激因素者占86%,而非癌癥組中,有精神因素者占15%。癌癥組受到的精神刺激強度也比一般組病人要強!庇墒怯^之,可見精神因素為釀此大病元兇之一,亦為除此大病之靈丹妙劑,惟在患者駕馭得當與否耳。
精神因素形成之意念信息,穩(wěn)定正常則輔佐君主之官而“神明出焉”,變動不居則戕賊自身、逆亂氣機而變生諸病。因而須掌握其特性,進行有效調節(jié),用以預防及控制疾病,保持健康。然人身五志易極,七情易傷,心識田中,波瀾起伏。因而平昔宜加強思想修養(yǎng),心理鍛煉,達觀人生,積極向上。則“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孟子云:“吾養(yǎng)吾浩然之氣”。豈僅養(yǎng)生保健、卻病延年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