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雙弦者。寒飲也。其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喘短氣。經(jīng)云。脈浮而細(xì)滑。
傷飲。脈弦數(shù)。有寒飲。春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其人短氣。四肢歷節(jié)走痛脈沉者有留飲。左右手關(guān)前脈浮弦大而實(shí)。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病患百藥不效。關(guān)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煙熏黑者。亦痰也。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澀也。卒難得開。必費(fèi)調(diào)理。
痰者。病名也。生于脾胃。然脾胃氣盛。飲食易克。何痰之有;蚴澈。因之氣惱勞碌驚恐風(fēng)邪。致飲食之精華。不能傳化。而成痰飲矣。有流于經(jīng)絡(luò)皮膚者。有郁于臟腑支節(jié)者。游溢遍身。無所不至。痰氣既盛?捅貏僦;驃Z于脾之大絡(luò)。壅氣則倏然仆地。此痰厥也。升于肺者。則喘急咳嗽。迷于心者。則怔忡恍惚。走于肝則眩暈不仁。
脅肋脹滿。關(guān)于腎則咯而多痰。唾流于中脘。則嘔瀉而作寒熱。注于胸。則咽膈不利。眉棱骨痛。入于腸。漉漉有聲。散于胸背。則揪觸一點(diǎn)疼痛;蛉谑肿;虮潮砸贿。散則有聲。聚則不利。一身上下。變化百病。治當(dāng)各從所因。是以虛宜補(bǔ)之;鹨私抵庖隧樦粢碎_之。食宜導(dǎo)之。風(fēng)寒濕熱。宜發(fā)散清燥以除之。故曰治病必求其本。一論有濕痰。
熱痰。風(fēng)痰。老痰。寒痰。食積痰。宜后方加減。
二陳湯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湯泡二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一濕痰盛者。身軟而重。加蒼白二術(shù)。
一熱痰。加黃連、黃芩。痰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術(shù)、黃芩、軟石膏、黃連。
一風(fēng)痰。加天麻、枳殼、南星、白附子、僵蠶、牙皂之類。氣虛者。加竹瀝。氣實(shí)者。
加荊瀝。俱用姜汁。
一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蔞、香附、連翹之類。五倍子佐此藥。大治頑痰。宜丸藥。
喉中有物?┎怀觥Q什幌。此痰結(jié)也。用藥化之。加咸藥軟堅(jiān)之類。宜栝蔞、杏仁、海石、桔梗、連翹、香附。少佐樸硝、姜汁。煉蜜和丸。噙服之。脈澀者。卒難得開。必費(fèi)調(diào)理。
氣實(shí)痰熱結(jié)者。吐難得出;虺蓧K吐咯不出。氣滯者。難治。
一寒痰痞塞胸中。倍加半夏。甚者加麻黃、細(xì)辛、烏頭之類。痰厥頭痛。加半夏。
一食積痰。加神曲、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shí)以消之。甚者必用攻之。宜丸藥。兼血虛者。用補(bǔ)血藥送下。中焦有痰者。食積也。胃氣亦賴所養(yǎng)。卒不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
噫氣吞酸。此系食積而郁。有熱;饸鈩由稀<狱S芩、南星。
一血虛有痰。加天門冬、知母、栝蔞仁、香附米、竹瀝、姜汁。帶血者。更加黃芩、白芍、桑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取竹瀝加生姜汁、韭汁。飲三五盞。必胸中煩躁不寧后愈。
一氣虛有痰。加人參、白術(shù)。脾虛者。宜補(bǔ)中氣以運(yùn)痰。降下加白術(shù)、白芍、神曲、麥芽。兼用升麻提起。內(nèi)傷夾痰。加人參、黃 、白術(shù)之類。姜汁傳送。或加竹瀝尤妙。
一痰在膈上。必用吐法。瀉之不去。膠固稠濁者。必用吐。脈浮者。宜吐。痰在經(jīng)絡(luò)間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fā)散之義。凡用吐藥。宜升提其氣。便吐。加防風(fēng)、川芎、桔梗、茶芽、生姜、齏汁之類;瓜蒂散。凡吐。用布緊勒肚。于不通風(fēng)處行之。
一痰在腸胃間?上露。枳實(shí)、甘遂、巴豆、大黃、芒硝之類。凡痰用利藥過多。脾氣易虛。則痰易生而多。
一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dá)。
一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瀝不可及。在四肢非竹瀝不開。在經(jīng)絡(luò)亦用竹瀝。必佐以生姜、韭汁。膈間有痰;蝾嵖瘛;健忘;蝻L(fēng)痰。俱用竹瀝。與荊瀝同功。氣虛少食。用竹瀝氣實(shí)能食。用荊瀝。
一凡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方用藥。
一凡人頭面頸頰身中有結(jié)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宜隨處用藥消之。
一凡痰之為物。無處不到。為隨氣升降故也。
一論竹瀝。大治熱痰。又能養(yǎng)血清熱。有痰厥不省人事幾死者。得竹瀝灌之。遂蘇。誠起死回生妙藥也。
用水竹早姜竹。截長二尺許。小者每段劈作二片。大者劈作四片。入井水浸一時許。以薄磚兩塊排定。將竹片排于磚上。兩頭露一二寸。下以烈火迫之。兩頭以盆盛瀝。每六分中。加姜汁一分服之。熱甚者。只可加半分耳。以竹瀝加入湯藥內(nèi)服之尤妙。取荊瀝亦治熱痰。亦照此法取之。
一論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fēng)寒濕熱之感;蚱咔轱嬍乘鶄。以致氣逆液濁。變?yōu)樘碉。故曰痰因火動。降火為先。火因氣逆。順氣為要?/p>
加減二陳湯
橘紅(去白一錢) 半夏(制一錢半) 白茯苓(去皮一錢) 貝母(一錢半) 枳實(shí)(炒一錢)白術(shù)(去蘆一錢二分) 連翹(五分) 黃芩(酒炒一錢) 防風(fēng)(去蘆五分) 天花粉(七分)香附(童便炒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一論熱痰在胸膈間不化。吐咯不出。寒熱氣急。滿悶作痛者。名曰痰結(jié)。
開結(jié)化痰湯
陳皮(一錢) 半夏(制二錢) 茯苓(二錢) 桔梗(八分) 枳殼(七分) 貝母(一錢)栝蔞仁(二錢) 黃連(五分) 黃芩(二錢) 梔子(二錢) 蘇子(二錢) 桑皮(三錢)樸硝(八分) 杏仁(三錢) 甘草(八分)
上銼。水煎。入姜汁磨木香服。
一論遍身四肢骨節(jié)走注疼痛。牽引胸背。亦作寒熱。喘咳煩悶;蜃髂[塊。痛難轉(zhuǎn)側(cè)。
或四肢麻痹不仁;虮承囊稽c(diǎn)如冰冷。脈來沉滑。乃是濕痰流注。經(jīng)絡(luò)關(guān)節(jié)不利故也。
清濕化痰湯
南星(泡二錢) 半夏(制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去白) 茯苓(三錢去皮) 蒼術(shù)(一錢五分米泔炒) 羌活(二錢) 白芥子(三錢) 白芷(二錢) 甘草(八分)
上銼。www.med126.com水煎。入竹瀝、姜汁。磨木香。溫服。骨節(jié)痛甚。及有種塊作痛者。名曰痰塊。
加乳香一錢。沒藥一錢。海石三錢。樸硝五分。頭頂痛。加川芎一錢五分。威靈仙三錢。
手臂膊痛。加薄桂引南星至痛處。
一論內(nèi)傷七情。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舍空?談t痰生。以致憎寒壯熱。頭痛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癥類傷寒。兼治中風(fēng)痰厥氣厥。不省人事者。
清熱導(dǎo)痰湯
人參(二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去蘆) 茯苓(三錢去皮) 陳皮(二錢去白) 半夏(二錢姜制) 南星(二錢姜制) 枳實(shí)(三錢麩炒) 桔梗(八分) 黃連(五分) 黃芩(二錢)栝蔞仁(三錢) 甘草(八分)
上銼。生姜煎。入竹瀝、姜汁同服。
家傳清氣化痰丸
(制造甚得法;登寤稹i_膈順氣。消痞除脹。醒酒消食殊效。)
天南星(四兩) 大半夏(四兩)
二味先用米泔水。各浸三五日。以透為度。洗凈切片。
以碗一個。盛貯曬干。先姜汁。次皂汁。又次礬汁。又次硝水曬干。一用生姜汁。浸一旦夕曬干一用皂角煎水去渣。浸一旦夕曬干。一用白礬一兩煎水。浸一旦夕曬干。一用樸硝一兩煎水。浸一旦夕曬干。) 青皮(去穣) 陳皮(去白) 枳殼(去穣麩炒)枳實(shí)(麩炒) 白術(shù)(去蘆) 白茯苓(去皮) 蘇子(炒) 白芥子(炒) 蘿卜子(炒) 香附(鹽水炒) 栝蔞仁 干葛 桔梗(去蘆)苦杏仁(去皮) 黃芩(酒炒) 神曲(炒) 麥芽(炒) 山楂(蒸去子) 白豆蔻(去殼)前胡(去蘆)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用前浸四味藥水。加竹瀝一碗。泡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虿杌蚪獪拖。
一論健脾胃。清火化痰。頑痰能軟。結(jié)痰能開。疏風(fēng)養(yǎng)血。清上焦之火。除胸膈之痰。
清頭目。止眩暈。
膽星(四兩) 半夏(姜礬牙皂同煮半日用四兩) 陳皮(去白三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枳實(shí)(麩炒一兩) 海石(火 一兩) 天花粉(二兩) 片芩(酒炒二兩) 黃柏(酒炒二兩) 知母(酒炒一兩) 當(dāng)歸(酒炒四兩) 天麻(火煨三兩) 防風(fēng)(去蘆二兩) 白附子(炮二兩) 甘草(生三兩) 大黃(酒蒸九次五兩) 白術(shù)(米泔浸炒四兩) 氣虛。加人參八錢。
上為細(xì)末。神曲二兩。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茶水送下。
一秤金
一名金珠化痰丸。治痰嗽如神。又治勞嗽。
用半夏十斤。米泔水浸十日。換水三次。取出。切作兩半曬干。用白礬五斤。水一桶。
入鐵鍋內(nèi)化開。將半夏入礬水內(nèi)。浸二十日取出。切作四瓣曬干。用生姜十斤。另研取汁。再入半夏浸二十日取出。曬干為細(xì)末。聽用。粉草十斤。去皮。為粗末。入鍋內(nèi)。添水煮數(shù)沸取出。以布濾去渣。將凈水仍入鍋內(nèi)。熬成膏子。和成劑。每病重者。用藥二錢半。輕者二錢。金箔十張。和一大丸。與病患噙化。忌房事。此藥神效。不可輕忽。
一治痰壅方梨汁(一錢) 生姜汁(半鐘) 蜜(半鐘) 南薄荷末(三兩)
上為勻。重湯煮十余沸。任意食。降痰。驗(yàn)如奔馬。
一論痰飲為病;蚩窕蜓灥劝Y。無不奏效。
白丸子 中州傳明岐傳。
川南星(四兩) 半夏(十兩) 白附子(五兩) 小川烏(三兩)
上俱切片。春七夏三。秋八冬十日。水浸。一日一換。日曬夜露。南星、半夏放瓷器內(nèi)少加姜汁同浸。去麻性。次將前藥磨。又將絹巾濾去渣。澄白粉曬干。白米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湯滾水任下。其藥放舌上不麻為度方妙。
釣痰仙方 魯府秘方硼砂(一錢) 白礬(半生半焙一錢) 瓷青(上細(xì)瓷器打下青研細(xì)一錢) 甜瓜蒂(五分)
上共研細(xì)末。每用二厘。薄荷濃湯調(diào)入鼻內(nèi)即愈。
一人氣短有痰。小便赤澀。足跟作痛。尺脈浮大。按之則澀。此腎氣丸補(bǔ)飲也。用四物送六味丸。不月而康。仲景先生云。氣虛有飲。用腎氣丸補(bǔ)而逐之。誠開后學(xué)之蒙 。濟(jì)無窮之夭枉。腎氣丸即六味丸也。
一儒者體肥善飲。仲秋痰喘。用二陳、芩、連。益甚。加桑皮、杏仁。盜汗氣促。加知母、枳殼。不時發(fā)熱m.payment-defi.com/yishi/。余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丸以補(bǔ)土母。補(bǔ)中益氣以安中氣而愈。
一婦人因怒吐痰。胸滿作痛。服四物、二陳、芩連、枳殼之類。不應(yīng)。更加祛風(fēng)之劑。
半身不遂。筋漸攣縮。四肢痿軟。日晡益甚。內(nèi)熱口干。形體倦怠。余以為郁怒傷肝脾。氣血復(fù)損而然。遂用逍遙散、補(bǔ)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調(diào)治。喜其謹(jǐn)疾。年余悉愈。形體康健。
補(bǔ)中益氣湯(見內(nèi)傷) 六味丸 八味丸(俱見補(bǔ)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