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對煩躁雖無專篇論述,但在《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頗多涉論。煩躁一名,仲景常據不同情況,而稱謂各異;蛞詿、躁合稱;或單獨稱煩稱躁;或按病性稱虛煩、煩實、煩熱;或按病位而稱心煩、胸煩、胃中煩;也或因兼癥各別而稱煩痛、煩滿、煩渴等。至于何為煩躁,根據《傷寒論》115條“臥起不安”等描述,堪為該詞之定義。成無己《傷寒明理論》認為:“煩為擾擾”、“躁為憤躁”。劉完素《河間六書》亦謂躁為“躁擾躁動”、煩為“擾亂而不寧”。陶華《傷寒六書》更云:“煩為擾亂,躁為憤怒”。解釋最為貼切者,似以龔信《古今醫(yī)鑒·病機賦》為。骸吧聿话操鉃樵辏牟粚庂鉃闊!笨梢姛樽愿卸昕伤,煩者擾而不寧,躁者動而不寧!督饏T要略·
嘔吐》21條云:“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手足躁擾”(《傷寒論》114條,以下凡單寫數碼者為《傷寒論》條文),甚至不得臥者,即為煩躁。仲景論述中,雖或煩與躁分稱,但只是為說明病之輕重或病者當時表現而已,故不必強予拆分。
煩躁的發(fā)生,虛實寒熱均可為患。邪在表者,經氣被遏,氣機失宣;邪在里者,結聚停滯,氣機阻隔;陽邪者火熱擾亂,陰邪者寒凝氣阻,虛者經氣失榮,實者邪氣沸涌等等均能導致煩躁的發(fā)生。
一、表邪太盛,阻滯經絡 46條:“太陽病,脈浮緊……其人發(fā)煩”,“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外邪郁遏過盛,阻礙經氣流通,氣血不得循常道而運行,氣機為之擾亂,擾動心神,故煩。24條“太陽病,初服
桂枝湯,反煩不解”的機理,亦在于此!秱s篇》所謂:“風邪凝結于太陽經之要絡”、“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即對外邪所致煩躁機理,作了明晰注釋。
二、邪熱不解,入里傳變 4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269條:“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毙皻庠诒,理當汗解。若誤治失治,邪氣內侵,正邪拮抗,氣血擾動,乃發(fā)躁煩。
三、誤治邪陷,陰陽失衡
1.誤汗。29條:“傷寒脈浮,
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226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
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煩躁,心憒憒。”在表當汗,“當汗而不汗則煩”。若病不在表而誤汗,則氣血傷損,陰陽失衡,氣血逆亂而發(fā)煩躁。
2.誤下。138條:“太陽病……若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客氣動隔,短氣煩躁,心中懊 ,陽氣內陷!北硇拔幢M,下而傷正,引邪入里,陰陽舛亂,故發(fā)煩躁。
3.誤火;鹧、溫灸、溫熨、燒針等法,用之得當,效如桴鼓。用之失宜,變證蜂起。凡此不當治法,仲景統(tǒng)謂“火劫”。火治而誤,火上澆油。火逼血溢、火灼津傷,或火與濕合,或風火相煽,均可致成煩躁。114條云:“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手足躁擾。”《金匱要略·瘧病》3條也云:“陰氣孤絕,陽氣獨發(fā),則熱而少氣煩冤。”
火熏逼血,竭灼陰津:117條:“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
火熨燥胃,熱熾陽明:113條:“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fā)譫語!
溫針燒針,助火擾神:實火而又用火治者,226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比趔w虛而遭火劫者,158條云:“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 者,難治!
火灸內攻,熱散脈中:120條:“脈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119條:“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此為虛而火灸之例。若實熱再加火治者,118條:“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
吐血!
4.誤吐。125條:“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北碜C不汗而誤吐,胃津傷而里熱熾,因熱生煩!秱畻l辨》注謂:“內煩者,吐則津液亡,胃中干,而熱悗內作!
四、實熱內結,神明被擾 243條:“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無形邪熱,與有形實物互結,阻腸道而亂氣機,神明被焚,煩躁乃發(fā)。調胃及
小承氣湯證之煩躁,理即在此。即使婦人,“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硬,此惡露不盡,煩躁發(fā)熱……日晡時煩躁者!保ā督饏T要略·產后》7條)亦宜
大承氣湯攻下熱實。
五、瘀血阻滯,氣機失暢 《金匱要略·驚悸》11條:“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血行瘀阻,經絡氣滯,當榮者不得其營,當濡者不得其溉,煩躁亦能發(fā)生。若瘀血與濕熱相合,常能導致煩躁與
黃疸同時并發(fā),《黃疸》1條:“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眿D人以血為本,血行瘀滯,尤易變生煩躁,《婦人雜病》9條:“婦人年五十所”,“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
手掌煩熱”者,此為“瘀血在少腹不去”之故。
六、少陽氣滯,胃腑不和 266條:“傷寒,脈弦細,
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鄙訇柊l(fā)汗致變,邪入陽明胃腑,“兩陽相熏灼”,火擾神明,乃發(fā)煩躁。
七、痰食上塞,氣機阻遏 345條:“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心下滿而煩!碧禎巅兆铓獾馈⑺奘惩YA脘上,氣機礙于升降,因而煩滿難安。若飲邪留積,氣機難于宣泄,《痰飲》37條:“夫有支飲家,咳,煩,腹中痛!
八、水濕困阻,心陽失溫 《水氣》14條:“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心陽不振,水寒壅盛,陽被郁則精微不布,筋脈失煦;水困心則神不歸舍,血欠溫通。故煩躁并作。
九、蚘蟲擾動,氣機逆亂 338條及:“蚘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蚘上入其膈,故煩!蓖Y潛于中,定時而作,擾亂氣機,故致煩躁。
十、中虛寒濕,不勝谷氣 200條:“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蔽柑撝泻,運化不力,強進飲食,阻中焦則清濁相混。390條之
霍亂“小煩”,理在“新虛不勝谷氣”,397條總結為:“不能消谷,故令微煩!
十一、營氣不足,血行澀滯 《平脈法》66條:“榮氣不足,則煩!薄侗婷}法》4條:“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fā)熱而煩躁也。”營血流灌,周身得養(yǎng)。營陰虧損,內熱必焚而為煩躁。
十二、氣血俱虛,心神失養(yǎng) 265條:“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薄堆浴6條:“勞之為病……手足煩!薄段迮K》10條:“心傷者……自煩”,均指明
氣血虛弱,可引發(fā)煩躁。
十三、陽氣衰微,神不斂藏 30條:“
亡陽故也……煩躁!标杺K損,神氣外浮,煩躁因發(fā)。嚴重者,陽氣散
亂發(fā)為“臟厥”,令膚冷而“躁無暫安時”(338條)。
-----------學究式的的文章,但卻是做學問之道
-----------讀書之認真,態(tài)度值得學習。
-----------讀書之法大致有二:觀其大略得其神,字斟句酌得其義。二者各有所長,各有所宜,不可偏廢,而隨秉賦情趣有所側重。
論壇言論難免隨意性,梁先生的治學態(tài)度和方法值得提倡。
-----------張仲景對煩躁雖無專篇論述,但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頗多涉論。除《辨脈法》、《平脈法》計3條外,《傷寒論》計73條、《金匱要略》計15篇30條(處)。較完整地闡述了煩躁一病的理法方藥和證治規(guī)律。
。ㄒ)表邪煩躁
1.風寒外束,阻于經脈——
麻黃湯證。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寒,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者,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睔v來注家認為,本條系倒裝句,即“麻黃湯主之”應在“當發(fā)其汗”之后。筆者以為當接于“目瞑”之后。臨床常見病例,辛溫發(fā)汗后,證似有輕,也即“微除”,但煩亂、欲睡、頭目不清等始終不去,非再投辛溫而難愈。原因即緣“陽氣重”之故。特別是“衄乃解”句,自行衄血者有之,然并不多見。而服麻黃湯后,類似煩、瞑者,常因辛溫發(fā)汗而自衄方愈?梢姟棒私狻睉凇爸髦敝筝^恰。
2.風寒傷衛(wèi),經隧失宣——
桂枝湯證。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即愈。”57條:“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太陽病見煩,陳修園釋為經脈之邪未解;喻嘉言認為未加粥以助藥力,藥不如法;徐靈胎以為“風邪凝結于太陽要路”。難衷一是。筆者認為,風寒在表,傷及衛(wèi)氣,氣陽俱虛。正不勝邪、陰陽舛亂,經絡氣機失于宣暢,刺風池、風府后,經氣得通,再投桂枝湯以調和榮衛(wèi),使經絡氣順,邪去正安,煩亦自蠲。
3.風濕遏表,經氣痹阻——麻黃加術湯證!动d濕暍》20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為宜。”濕邪傷人陽氣,挾寒而凝閉淹滯,肌表經氣痹阻,故見疼煩,《中風》附有“三黃湯”,《千金方·偏風》稱:“仲景三黃湯”,治“手足拘攣,百節(jié)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食”,堪為補充。
4.風濕相搏,陽氣被郁——桂枝湯證。179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湯主之。”風寒濕氣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阻礙陽氣通達,故致疼煩。若表里之陽俱虛,風濕之邪并重,180條謂:“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5.表邪外閉,郁熱內伏——
大青龍湯證。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大青龍湯主之。”邪實于表,熱郁于里,故即有風寒外束之形證,又有煩躁之里熱擾動征象。大青龍湯外散表寒,內清里熱。喻嘉言謂:“天地郁蒸,得雨則和;人身煩躁,得汗則解!饼埳杲担粽艨沙。本證要點在于表里俱實、表寒里熱。若氣虛、陽衰而見惡寒煩躁者,切忌浪投。方后強調:“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比粽摗懊}微弱,寒出惡風者,不可投之。”
。ǘ)里實煩躁
1.實熱結聚,內阻胃腸——大承氣湯證。243條:“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253條:“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
柴胡證,煩躁,心下硬……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彼奘惩>,與熱互結,燥而成實,胃氣不能承順,痞、滿、燥、實俱全,且因邪熱阻結,內燥蒸迫,擾動心神,故而煩躁,當速以大承氣湯蕩滌腑滯,則煩躁自寧。
2.熱阻里實,津傷氣滯——小承氣湯證。252條:“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fā)汗后,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睅捉浾`治,津傷而熱不除,積未去而氣已滯,熱實互結,內擾為煩,痞、滿、實諸證同見,當以小承氣湯清解熱實、宣氣除滯。
3.燥熱成實,腑氣不降——
調胃承氣湯證。127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备?jié)M便溏乃熱結旁流。
胃熱津傷,中氣被阻,升降失司。以調胃承氣湯和降之,則燥熱泄而煩自止。
4.氣化逆亂,水濕不去——
五苓散證。71條:“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
消渴”,74條:“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61條:“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睔饣恍,水郁于內,擾亂致煩。五苓散化氣行水,水去煩除。
5.水熱結實,升降被阻——
大陷胸湯證。138條:“膈內劇痛”、“短氣煩躁,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
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毙盁崤c水互結,停貯胸脘,氣失升降,煩躁乃發(fā)。
芒硝、
大黃、
甘遂逐水破結,氣順則煩躁自除。
6.飲痰留宿,阻礙氣機。
。1)寒飲夾熱——
小青龍加
石膏湯證!斗勿簟14條:“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蓖夂畠蕊嫞艟没療,氣阻而為肺脹、熱擾而為煩躁。小青龍溫化宣散,加石膏以清熱疏透,水去熱解而煩躁可除。
(2)水飲結實——
十棗湯證!短碉嫛23條:“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宜十棗湯!憋嬜栊仃,氣失流展,十棗湯攻逐水飲,使氣暢則煩解。
7.氣滯血瘀,絡道不和——
枳實芍藥散證!懂a后》5條:“產后
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睋綔y證,
產后腹痛,當為氣滯血瘀、阻于絡道。蓋枳實燒黑,能行血中之氣,芍藥和血而緩急,
大麥粥和調胃氣,使聚血宣通則煩、痛可愈。
(三)少陽煩躁
1.邪留少陽,心胸被擾——
小柴胡湯證。98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小柴胡湯主之”、“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
半夏、
人參,加
栝樓實一枚!薄懂a后》三物
黃芩湯下云:“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蓖庑皟瓤,少陽樞機被阻,擾于胃心則煩亂,擾于胸膈則躁惕。雖產辱之時,亦為常見。小柴胡湯和少陽、啟樞機,俾陰陽和則煩躁去。
2.太少兼夾,外證未去——
柴胡桂枝湯證。151條:“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外證不解,太陽與少陽互為相兼,既有表證,復有里證,故以小柴胡湯、桂枝湯各半合方治之。
3.少陽未解,里熱成實——
大柴胡湯證。106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為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毙皻馊肜,積留不去,以大柴胡和解少陽而清里熱,其煩乃解。
4.少陽兼飲,結于胸脅——
柴桂干
姜湯證。152條:“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湯主之!鄙訇柌〔唤,水飲阻結于胸脅,郁熱上蒸,故以柴、芩和解少陽;栝樓根、
牡蠣逐飲開結;桂枝、甘草、
干姜溫化水飲。
5.熱邪內陷,心神被亂——柴胡加龍牡湯證。110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
龍骨牡蠣湯主之!鄙訇栒`下,熱邪內陷,擾亂心神,故見煩躁。柴胡配桂枝,使內陷之邪由外而解;加龍骨、牡蠣、
鉛丹鎮(zhèn)靜止煩;大黃、
茯苓使邪由二便而出;黃芩、半夏、人參、
大棗,主在和解。
-----------(四)陰寒煩躁
1.寒邪內犯,胃中虛冷——
吳茱萸湯證。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主之!焙椭型,陽不能溫,吐利劇作,中陽更傷。吳茱萸湯驅寒溫胃,使逆降利收,則煩躁得止。
2.真寒內拒,假熱外格——白通加
豬膽汁湯證。31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下利欲厥乃真寒,干嘔而煩為真熱。
蔥白、干姜、附子回陽散寒,
人尿、豬膽引陽達陰。俾上下之陰陽和,則寒熱之格拒調。
3.血寒凝聚,瘀結少腹——
溫經湯證!秼D人雜病》9條:“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足煩熱,唇口干燥”,“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當以溫經湯主之!焙齽t陰陽失調,瘀阻則氣機失和。吳茱萸、
生姜、桂枝溫經暖宮;
阿膠、
牡丹皮、
當歸、
川芎、芍藥和營去瘀;
麥門冬、半夏潤燥降逆;人參、甘草益氣扶正。使寒散瘀通,留者去而新者生,則諸癥悉安。
(五)熱郁煩燥
1.無形熱邪,內擾胸膈——
梔子豉湯證。78條:“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79條:“煩熱,胸中窒”,《嘔吐》45條:“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梔子豉湯主之!
熱擾胸膈,煩而不寧。梔子清熱除煩,
香豉宣散余邪,使熱散邪除則煩解。如兼中氣有傷,78條:“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兼
胃氣上逆,78條:“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兼腹中氣滯,81條:“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
厚樸湯主之”;兼中寒郁結,82條:“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2.陽明熱熾,灼傷津氣——
白虎加人參湯證。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174條:“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陽明四大癥”而兼見氣津傷損之“背微惡寒”,則當一以白虎清解,一以人參益氣。
3.熱濕蘊郁,毒聚釀膿——赤豆當歸散證!
百合》13條:“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狐 病釀膿,頗類西醫(yī)“白塞氏病”,蝕肛、蝕目,均可成膿。赤小豆清熱滲濕,當歸養(yǎng)血活血,漿水清涼解毒,共奏攻毒排膿之功。
4.濕熱釀痰,蒸爍肺金——
葦莖湯證!斗勿簟犯椒剑骸啊肚Ы稹啡斍o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
癰!碧禑崞确危瑺q血腐肉,因發(fā)肺癰。葦莖湯清熱解毒排膿,使清肅之令得行。
5.血虛火旺,肝胃氣逆——竹皮大丸證!秼D人產后》10條:“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新
產傷及陰血,虛火擾動,引致肝熱胃逆。
竹茹、石膏、
白薇清胃降逆;桂枝、甘草、大棗建中生血。若火邪盛而刑金,“煩喘者,加柏實”,以寧心潤肺。
。)虛損煩燥
1.中氣不健,生化不足——小建中湯證。105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薄堆浴13條:“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敝刑撽柸,氣血陰陽生化不足,臟腑充養(yǎng)告乏,不榮于心神則煩,不布于四肢則燥。小建中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共健中氣。土氣健則生化無窮,氣血充則陰陽得復。
2.中虛氣逆,寒熱不調——甘草
瀉心湯證。163條:“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闭`治傷正,邪氣內陷,阻于胃腸,升降失司,寒熱失調。既可因生化不足、血不榮心而煩,又可因邪氣入客、內侵擾亂而煩。甘草瀉心湯緩中補虛、寒溫并調,使升降復、清濁分,正復邪除而煩燥亦愈。
3.肝虛血燥,神魂不寧——
酸棗仁湯證。《血痹》17條:“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湯主之。”陰血不濡,肝魂不潛,心神受擾,煩亂乃見。酸棗仁湯酸甘化陰,直入肝經,養(yǎng)陰斂陽,滋燥寧心,使魂歸府、神守舍則煩燥寧。
4.
心腎不交,水火失濟——
黃連阿膠湯證。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鄙訇幮哪I不足,水不上滋,火不下煦,坎離不交,故煩亂不寧。黃芩、黃連清心熱而助坎;芍藥、阿膠、
雞子黃滋陰血而通離。使水火相濟、坎離交泰,心腎既濟而煩擾得止。
5.陰液不充,筋脈失濡——
芍藥甘草湯證。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足攣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标幰禾潛p,血不榮筋而拘攣躁擾。芍藥甘草湯甘酸益陰,“足得血而能步”,所以“爾乃脛伸”(30條)。
6.陰虛陽亢,水熱互結——
豬苓湯證。319條:“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湯主之!鄙訇師峄,火擾水亂,心腎失交,故煩亂不寧。豬苓、茯苓、
澤瀉利水濕,
滑石清濕熱,阿膠滋陰血,使水歸渠、火順位,則陰陽調而心煩安。
7.陰陽兩傷,熱濕互擾——茯苓
四逆湯證。69條:“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成無己稱:“發(fā)汗外虛陽氣,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邪毒不解,故生煩躁。”四逆湯溫復其陽,茯苓、甘草、人參等甘以養(yǎng)正,且能于顧正中分利濕熱,標本兼顧,尤在涇謂“強主弱客”治法。
8.陰損及陽,虛火上焚——
豬膚湯證。310條:“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鄙訇幪摵D為陰虛火炎,熏肺灼心,故心煩胸滿而咽疼。豬膚甘寒潤燥而退虛熱、
白蜜清虛火、
白粉和中。俾龍雷火伏,則煩滿自除。
9.腎陽不振,命火衰弱——
腎氣丸證!秼D人雜病》19條:“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宜腎氣丸!北緱l以述“
轉胞”而及煩。據藥測證,《虛勞》謂“虛勞腰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可作互參。
10.心陽傷損,心氣外浮——桂甘龍牡湯證。122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
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倍嘟浾`治,斵傷心陽,真陽浮越,故而煩躁。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而溫心,龍骨、牡蠣鎮(zhèn)攝浮越而寧神。若重者,115條:“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
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毙年枌⑼鲆怨鹬ド炙幹幦岫o陽,加蜀漆龍牡潛鎮(zhèn)救逆。
11.陽氣衰微,神不斂藏——干姜附子湯證。61條:“下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标枤鈱⑼觯駳飧y,故煩躁。亟宜大辛大熱之姜附,急復其陽。若陰盛格陽,29條“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30條義同)。
-----------善哉!善哉!
-----------好帖子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