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經方”姜溢香
東漢末年,我國最偉大的醫(y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今分為《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中醫(yī)臨床學最重要的典籍。其人其書,千古輝煌。仲景被后世奉為“醫(yī)圣”,《傷寒論》、《金匱要略》則尊之為“經方”、“經方之祖”,這在我國醫(yī)學史上實是無與倫比的。 《傷寒論》、《金匱要略》用藥法度嚴謹,尤重藥物的炮制、配伍、煎法、服法等。其中,方中用“姜”極多。在《傷寒論》方中用生姜者有37方,《金匱要略》中有31方。總計68方用到姜,占總數113首方劑的一半以上。方劑名稱中有生姜的,《傷寒論》就有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梔子生姜豉湯、生姜瀉心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金匱要略》中有橘皮枳實生姜湯、桂枝枳實生姜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生姜半夏湯等。 1.炮姜與姜汁的應用
仲景根據“辛甘發(fā)散為陽”的經旨,提出甘草干姜湯以復陽氣,方中干姜炮用,重在溫中,取其守而不走,所以《傷寒論》說:“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方中甘草補中益氣,干姜溫中復陽,炮用守而不走。中陽得復,脾氣健運,則厥愈足溫!督饏T要略》亦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臃,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方中炙甘草重在補土,炮干姜重在溫中,亦即“虛則補其母”的方法。生姜汁的運用,見于《金匱要略》的生姜半夏湯,方中用生姜汁,取其辛散之力,以奏散寒逐飲之效。仲景除上述二方分別使用炮姜和生姜汁外,其余都是采用生姜和干姜。 2.生姜的應用
生姜味辛微溫,在運用上隨著配伍不同而作用各異。仲景著述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解表散邪 麻黃湯、桂枝湯等發(fā)散風寒劑,均取生姜辛溫發(fā)散之力。如桂枝湯中,生姜佐桂枝以解肌,配大棗之甘,以行脾之津液而調和營衛(wèi);越婢湯中,生姜佐麻黃以發(fā)越水氣;射干麻黃湯中,生姜配細辛散寒行水以治咳而上氣;小柴胡湯中,生姜配大棗助少陽生發(fā)之氣以和解少陽;大柴胡湯中,生姜配半夏扶胃陽止嘔以表里雙解。
降逆止嘔
取生姜辛散,配降逆和胃藥物,以治嘔穢、胸痹、噫氣等證。如橘皮竹茹湯中,生姜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吳茱萸湯中,生姜散逆止嘔,升清降濁,使胃濁隨茱萸而下泄;旋覆代赭湯中,姜棗和脾養(yǎng)胃,安定中州;其它如小半夏湯、橘皮湯、橘枳姜湯等方,皆能降逆蠲飲,和胃止嘔。再如真武湯,本為溫陽散水之劑,但方后說:“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庇滞}四逆湯方后說:“嘔者加生姜二兩。”梔豉湯中亦有嘔加生姜的記載①。
補虛益血 取生姜辛通衛(wèi)氣,配甘藥治虛勞虛寒里急的腹痛。如溫建中臟的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之類;配伍溫補之品,以治血虛寒結的腹痛。如溫血散寒之當歸生姜羊肉湯;配伍炙甘草、大棗以溫養(yǎng)胃氣,資營血之源。而治氣血不足,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悸之炙甘草湯,以生血復脈。 3.干姜的運用
干姜性味辛溫,在診療中可因配伍不同而功效不一。仲景所述,大致歸納三個方面。 陽虛陰盛 這兩者本是互為因果的。由于陽氣虛,所以導致陰寒盛,陰寒盛,亦可致陽氣虛,但畢竟以陽虛為主,因此當以回陽救逆為急務。如因中寒陽微,脾腎陽虛,致現四肢厥冷,脈沉微而細,下利清谷等脈證,甚至出現陰盛于內,格陽于外的證象,治當回陽救逆,通達內外之陽氣。四逆湯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陽救逆,溫中散寒,佐炙甘草甘溫補中,則逐陰回陽之力尤著。而通脈四逆湯中倍用干姜,以大劑辛熱,急驅在內之陰寒,使格拒于外之陽氣得以內返。因陰盛于下,格陽于上出現的脈證,治用白通湯以寧上下陽氣。方中干姜配附子以回陽散寒。再如陽虛陰盛之脈證,用干姜配附子組成干姜附子湯,以勝陰復陽!
寒熱錯雜 當證情寒熱混同出現時,治當寒熱并施。如上熱下寒證類:熱邪擾于胸膈,陰寒勝于腸中,致蚘動擾膈之烏梅丸證;嘔吐腹痛之黃連湯證;嘔而自利,食入即吐,氣味酸臭混濁之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證;上焦留熱,寒氣留中之梔子干姜湯證,這些方劑皆以干姜溫中焦脾胃之陽,以祛寒邪。又如瀉心湯證:生姜、甘草、半夏三瀉心湯,都是因于誤下后,熱與無形之氣相結而成痞的。生姜瀉心湯中,干姜與生姜并用,取干姜以溫中,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散水;甘草瀉心湯中,取干姜溫中而散痞;半夏瀉心湯中,取干姜配人參、甘草以溫中補虛,配半夏降逆止嘔。
溫中祛寒 止血行瘀 如理中湯治中陽虛寒諸證;大建中湯治心胸中大寒痛;干姜人參半夏丸治妊娠嘔吐不止,皆取干姜配人參以溫補中焦。桃花湯治虛寒滑脫的便膿血,亦取干姜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以上均為補虛溫中之屬。而小青龍湯治咳逆倚息不得臥;厚樸麻黃湯治咳而脈浮;半夏干姜散治干嘔、吐逆、吐涎沫;甘姜苓術湯治腎著,皆取干姜溫中祛寒而蠲水邪。再如柏葉湯治吐血不止;王不留行散治金瘡,亦屬取干姜以止血而助行血瘀。
4.姜的配伍應用
姜配半夏降逆止嘔 生姜辛溫通陽,半夏化飲燥濕,姜、夏同用,既可制半夏的毒性,又加強半夏化飲燥濕作用,故多同時運用。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用姜和半夏二味所組成的三方,在配伍運用時,更具特色。 小半夏湯治“諸嘔吐,谷不得下者”,由生姜半斤,半夏一升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生姜半夏湯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本 —————————————————————————————————————— ①古今劑量折算:漢代的一兩,折合中藥秤十六兩制劑量為一錢(3克);一升折合為六錢至一兩(18克~30克);一方寸匕為6~9克。 ———————————————————————————————————————————— 方由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所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半夏干姜散治“干嘔、吐逆、吐涎沫,”本方由半夏、干姜等分所組成,煎服法是:“右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 上述三方,因姜的制法不同,其作用有降、散、溫的區(qū)別。小半夏湯證和生姜半夏湯證,均為飲邪內結,難以驟消,故取分服以緩解胸中寒飲。服時需待“溫”和“小冷”,是因為寒飲內停,對熱藥可能起抗拒作用,及易引起嘔吐。而半夏干姜散,因嘔吐劇烈,故需“頓服”,才有足夠力量以制止嘔吐。
生姜配大棗益脾和營 仲景用生姜者68方,其中姜、棗合用者計47方,多數是助桂枝、白芍和營解肌。因生姜性溫,大棗甘平,合而用之,既可溫行脾胃之陽,又可滋養(yǎng)肺胃之陰,故《本草綱目》曰:“姜與棗同用益脾胃元氣!背蔁o己謂:“姜棗味辛甘,專行脾胃之津液”。從臨床應用上看,姜棗合用,一可協(xié)助桂枝、白芍和營解肌,二可協(xié)助柴胡、黃芩和解少陽之邪,三可防麻黃黃、桂枝發(fā)汗太過而傷陽損陰,如書中大青龍湯之用姜棗,即本此意。
生姜配橘皮宣發(fā)胃陽 生姜散寒止嘔,橘皮理氣降逆,合而用之,則宣發(fā)胃陽,如用橘皮湯治“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此手足厥冷,病機在于胃陽不展,與陰盛陽微的厥逆不同,故用之有效。
生姜配紫蘇開郁散氣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用半夏厚樸湯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者,生姜、紫蘇合用,旨在宣通郁氣。這里所說的“咽中如有炙臠”者即是現在所指的“梅核氣”,女性多見,喉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隨情緒波動而有改變,今人用半夏厚樸湯治之屢驗!侗静萸笳妗芬嘀^開散郁氣是生姜的功效之一。
生姜配梔、芩除煩止嘔 生姜與山梔、黃芩合用,乃中醫(yī)所說的“辛開苦降”之配伍,如梔子生姜豉湯、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均寒熱互用,以除煩止嘔。
干姜配附子回陽救逆 干姜善除里寒,以溫脾胃之陽,附子長于溫壯腎之陽氣,干姜配附子,既助附子逐陰回陽,又取其一走一守,動靜相合,共溫脾腎之陽,如干姜附子湯、四逆湯、白通湯等。《本草求真》云:“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中有附子無干姜不熱之句!
干姜配參術溫中止痛 干姜之辛熱,能升能降,如理中湯等伍以健脾守中之人參(或黨參)、白術,則能溫運中陽,補益脾胃,共奏溫中止痛之功。 干姜配柏葉溫通清降 干姜溫守,柏葉清降,溫通清降并行,則脾臟虛寒可去,得以攝血而上血。《觀聚方補要》亦將干姜與柏葉同用,治吐血、便血;《醫(yī)學三字經·血證篇》治吐血之涼瀉、溫攝二法,實淵源于《傷寒論》之瀉心湯與柏葉湯。 仲景用姜有至妙,應用范圍廣,在姜的炮制、方劑的配伍,以及煎法、服法上都有一定的法度,值得后人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