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二十四歲 壬戌六月二十九日 暑溫邪傳心包,譫語神昏,右脈洪大數(shù)實而模糊, 勢甚危險。
細生地(六錢) 知母(五錢) 銀花(八錢) 元參(六錢) 連翹(六錢) 生甘草(三錢) 麥冬(六錢) 竹葉(三錢) 生石膏(一兩) 煮三碗,分三次服。牛黃丸(二丸),紫雪丹(三錢)。
溫邪入心包絡,神昏痙厥,極重之癥。
連翹(三錢) 竹葉(三錢) 銀花(三錢) 生石膏(六錢) 細生地(五錢) 甘草(錢半) 知母(三錢) 麥冬(五錢連心)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再服紫雪丹(四錢)。
周 五十二歲 壬戌年七月十四日 世人悉以羌防柴葛,治四時雜感,竟謂天地有冬而 無夏,不亦冤哉!以致暑邪不解,深入血分成厥,衄血不止,夜間煩躁,勢已膠錮難解,焉得速 功。
鮮蘆根(一兩) 丹皮(五錢) 荷葉邊(一張) 羚羊角(三錢) 元參(五錢) 杏仁(三錢) 桑葉(三錢) 滑石(三錢) 犀角(三錢) 細生地(五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五日 厥與熱似乎稍緩,據(jù)云夜間煩躁亦減,是其佳處;但脈沉弦細數(shù),非痙厥所宜,急宜育陰而戀陽,復咸以止厥法。
生地(六錢) 元參(六錢) 麥冬(八錢連心) 生白芍(四錢) 桑葉(三錢) 羚羊角(三錢) 丹皮(三錢) 犀角(三錢) 生鱉甲(六錢)
日服二帖。
十六日 脈之弦剛者,大覺和緩,沉者已起,是為起色;但熱病本屬傷陰,況醫(yī)者誤以 傷寒溫燥藥五六帖之多,無怪乎舌燥如草也。議啟腎液法。
元參(一兩) 丹皮(五錢) 桑葉(二錢) 犀角(三錢) 天冬(三錢) 麥冬(五錢) 沙參(三錢) 銀花(三錢) 生鱉甲(八錢)
日服三帖。
十七日 即于前方內(nèi)加∶ 連翹(錢半) 鮮荷葉邊(三錢) 細生地(六錢)
再按∶暑熱之邪,深入下焦血分。身半以下,地氣主之。熱來甚于上焦,豈非熱邪深入之明征乎?必借芳香以為搜邪之用。不然,恐日久膠固之邪一時難解也,則真陰正氣日虧一日矣,紫雪丹之必不可少也。 紫雪丹(錢半) 分三次服。
十八日 厥已回,面赤,舌干黑苔,脈洪數(shù)有力,十余日不大便,皆下證也。人雖虛,然亦可以調(diào)胃承氣小和之。
生大黃(五錢) 元明粉(三錢,沖) 生甘草(三錢) 先用一半,煎一茶杯,緩緩服,俟夜間不便,再服下半劑。(服前方半劑,即解黑大便 多許)。便后用此方∶
生白芍(六錢) 大生地(一兩) 麥冬(一兩) 生鱉甲(一兩)
十九日 大下宿糞如許,舌苔化而干未滋潤,脈仍洪數(shù),微有潮熱,除存陰無二法。
生白芍(六錢) 沙參(六錢) 炙甘草(三錢) 麥冬(六錢) 丹皮(四錢) 牡蠣(五錢) 天冬(三錢) 大生地(一兩) 鱉甲(五錢)
日服二帖。
二十一日 小便短而赤甚,微咳,面微赤,尺脈仍見數(shù)洪象,議甘潤益下,以治虛熱, 少復 苦味,以治不盡之實邪。且甘苦合化陰氣而利小便也。按∶甘苦合化降氣利小便法,舉世不 知,在溫熱門中誠為利小便之上等法。蓋熱傷陰液,小便無由而生,故以甘潤益水之源;小 腸火腑,非苦不通,為邪熱所助,故以苦藥瀉小腸而退邪熱。甘得苦則不呆膩,苦得甘則不 剛燥,合而成功也。
炙甘草(四錢) 生鱉甲(八錢) 生白芍(六兩) 元參(五錢) 阿膠(三錢) 麥冬(六錢) 麻仁(三錢) 丹皮(三錢) 沙參(三錢) 黃連(一錢)
二十二日 已得效,仍服前方二帖。
二十三日 復脈復苦法,清下焦血分之陰熱。
炙甘草(五錢) 生鱉甲(五錢) 麥冬(五錢) 生白芍(六錢) 阿膠(三錢) 丹皮(五錢) 麻仁(五錢) 天冬(二錢) 元參(三錢) 日服二帖。
王 三十八歲 癸亥六月初三日 暑溫舌苔滿布,色微黃,脈洪弦而剛甚,左反大于右,不渴,初起即現(xiàn)此等脈癥,恐下焦精血之熱,遠甚于上焦氣分之熱也。且舊有血溢,故手心之 熱又甚于手背。究竟初起,且清上焦,然不可不免知其所以然。
連翹(二錢) 豆豉(錢半) 細生地(錢半) 丹皮(二錢) 銀花(二錢) 生甘草(一錢) 藿梗(一錢) 元參(錢半) 薄荷(三分) 牛蒡子(錢半) 白茅根(二錢) 麥冬(二錢) 苦桔梗( 一錢)
初六日 熱退大半,胸痞,腹中自覺不和。按∶暑必挾濕,熱退濕存之故,先清氣分。
連翹(二錢) 豆豉(二錢) 杏仁泥(二錢) 銀花(錢半) 生苡仁(三錢) 白扁豆(二錢) 藿梗(三錢) 白通草(八分) 郁金(二錢) 滑石(錢半) 日二帖。
初七日 病退,六腑不和。
藿梗(三錢) 郁金(一錢) 半夏(二錢) 濃樸(二錢) 豆豉(二錢) 生苡仁(三錢) 廣 皮炭(一錢) 滑石(三錢)
初八日 向有失血,又屆暑病之后,五心發(fā)熱,法當補陰以配陽;但脈雙弦而細,不惟陰不充足,即真陽亦未見其旺也。議二甲復脈湯,仍用舊有之桂、參、姜、棗。
炒白芍(四錢) 阿膠(二錢) 麥冬(三錢) 麻仁(二錢) 炙甘草(五錢) 生鱉甲(五錢) 沙參(三錢) 大生地(四錢) 生牡蠣(五錢) 桂枝(二錢) 大棗(二個) 生姜(二片)
又丸方
八仙長壽丸,加麻仁白芍蜜丸,每日三服,每服三錢。
馬 三十八歲 癸丑年六月初六日 暑熱本易傷陰,誤用消導攻伐,重傷陰氣,致令頭 中、耳中,鳴無止時,此系肝風內(nèi)動。若不急救肝腎之陰,瘈瘲 熱厥至矣。
炒白芍(六錢) 炙甘草(三錢) 生鱉甲(五錢) 大生地(六錢) 麥冬(五錢) 生牡蠣( 五錢) 丹皮(三錢) 桑葉(三錢) 茶菊炭(二錢) 麻仁(二錢,便不實去此)
服四帖。
十二日 外邪雖退,無奈平素勞傷太過,虛不肯復,六脈無神,非參不可。
沙參(三錢) 大生地(六錢) 阿膠(三錢) 元參(六錢) 麻仁(三錢) 生鱉甲(六錢) 麥冬(六錢) 生白芍(六錢) 炙甘草(四錢)
得大便后,去元參,加 牡蠣(三錢) 人參(三錢) 桂枝 大棗(二枚) 生姜(一片)
七月初六日 病后飲食不調(diào),又兼暑濕著里,腹中絞痛,痛極便溏,脈微數(shù),欲作滯下,議芩芍法,奪其滯下之源。
黃芩炭(一錢二分) 小茴香炭(八分) 廣木香(一錢) 濃樸(二錢) 焦白芍(錢半) 黃連炭(八分) 炒廣皮(錢半) 枳實(一錢) 神曲炭(二錢) 山楂炭(錢半) 一二帖后腹痛除,仍服復脈湯服十余帖。
榮 十五歲 乙丑六月十一日 暑溫挾痰飲怒郁,故脈芤身熱而脅痛,誤用足六經(jīng)表藥,煩躁不寧,六日不解,至危之證。
生香附(三錢) 旋復花(三錢) 連翹(二錢) 藿梗(三錢) 生石膏(四錢) 杏仁(三錢) 薄荷(一錢) 郁金(二錢)
每帖煮兩杯,分二次服。三時一帖,服二日大見效再商。
十三日 于前方內(nèi)加∶
青橘葉(二錢) 鮮荷葉邊(一張) 蘆根(五錢)
暑傷足太陰,發(fā)為 脹,渴不欲飲,飲則嘔,身微熱,舌白滑,肢逆,二便閉塞,病在 中焦居多,以香開六腑濁氣為主。
半夏(五錢) 藿梗(三錢) 廣皮(二錢) 枳實(三錢) 濃樸(四錢) 生香附(三錢) 郁 金(二錢) 生苡仁(三錢) 白蔻仁(二錢) 杏泥(三錢) 旋復花(三錢)
煮兩杯,分二次服。今日一帖,明日一帖。
孫 四十五歲 乙丑六月初六日 頭痛,左關獨高,責之少陽內(nèi)風掀動,最有損一目之 弊。
若以為外感風寒,則遠甚矣。議清少陽膽絡法。再此癥除左關獨高,余脈皆緩,所謂通體皆 寒,一隅偏熱,故先清一隅之熱!督饏T》謂先治新病,舊病當后治也。
羚羊角(二錢) 苦桔梗(二錢) 生甘草(一錢) 薄荷(六分) 丹皮(錢半) 桑葉(錢半 )菊花(錢半) 刺蒺藜(一錢) 勾藤勾(一錢) 鮮荷葉(半張)
今日一帖,明日一帖。
初八日 前日左關獨浮而弦,系少陽頭痛,因暑而發(fā),用清膽絡法;茲關左已平其半, 但緩甚,舌苔白濃而滑,胸中痞悶,暑中之熱已解,而濕尚存也。議先宣上焦氣分之熱。
生苡仁(五錢) 郁金(三錢) 旋復花(三錢) 藿梗(三錢) 杏仁泥(五錢) 白蔻仁(二 錢,連殼) 半夏(五錢) 廣皮(三錢) 茯苓皮(三錢) 滑石(六錢) 通草(一錢)
頭煎二杯,今日服,二煎一杯,明早服。
初九日 諸癥俱減,舌白未除,中濕尚多,議進法于前方內(nèi)加∶
王 二十八歲 初三日 暑傷兩太陰,手太陰之證多,一以化肺氣為主。
杏仁泥(五錢) 鮮荷葉(一錢) 銀花(三錢) 蔻仁(二錢,連皮) 連翹(三錢) 滑石( 八錢) 生苡仁(五錢) 濃樸(三錢) 白通草(一錢) 藿香葉(一錢) 白扁豆花(一枝)
煎二杯,分兩次服。今晚明早各一帖。
初四日 兩太陰之暑癥,昨用冷香合辛涼,暑中之熱,已退其半,但里濕與熱未克即除,故大便紅水,胸中痞悶。
杏仁泥(三錢) 生苡仁(五錢) 藿梗(三錢) 澤瀉(五錢) 白蔻仁(錢半) 滑石(六錢) 濃樸(三錢) 豬苓(五錢) 郁金(二錢) 白通草(二錢) 茯苓皮(三錢)
煎三杯,今晚、明早各一帖。
初五日 舌苔白濃,腹甚不和,腸鳴泄瀉,聚濕尚多,急宜分泄。
生苡仁(六錢) 白蔻仁(三錢) 澤瀉(五錢) 半夏(五錢) 藿梗(三錢) 茯苓皮(六錢) 椒目(五錢) 廣皮(三錢) 滑石(六錢) 蒼術(三錢) 濃樸(三錢)
水八碗,煎取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廣 二十四歲 七月二十二日 六脈洪大之極,左手更甚,目斜視,怒氣可畏,兩臂兩 手, 卷曲而瘈瘲,舌斜而不語三四日,面赤身熱,舌苔中黃邊白,暑入心包膽絡,以清心膽之邪 為要,先與紫雪丹。
桑葉(三錢) 羚羊角(三錢) 細生地(五錢) 連翹(五錢,連心) 竹茹(三錢) 銀花( 五錢) 丹皮(三錢) 嫩荷葉(一張) 天冬(三錢) 麥冬(五錢) 犀角(三錢) 煮四杯,分四次服。碧雪丹(三錢) 涼開水調(diào)服。以神清熱退為度,不清再服三錢,雖 三四次,均可服。
二十三日 肝熱之極,加天冬涼肝,于前方加∶
天冬(三錢) 紫雪丹仍照前調(diào)服。
二十四日 暑入心膽兩經(jīng),與醫(yī).學全在線清心絡之伏熱,已見小效,仍用前法而進之。
犀角(五錢) 連翹(四錢) 細生地(五錢) 羚羊角(三錢) 銀花(三錢) 茶菊花(三錢) 麥冬(五錢) 桑葉(三錢) 丹皮(五錢)
煮四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 加鮮白扁豆花(一枝) 鮮荷葉邊(一枚) 黃連(錢半) 黃芩(三錢)
二十六日 暑入心膽兩經(jīng),屢清二經(jīng)之邪,業(yè)已見效。今日飲水過多,水入微嘔。蓋暑 必夾濕,議于前方內(nèi)去柔藥,加淡滲。
犀角(二錢) 茯苓皮(五錢) 黑山梔(三錢) 茵陳(三錢) 荷葉邊(一錢) 桑葉(三錢) 銀花(三錢) 羚羊角(三錢) 黃連(一錢) 連翹(三錢) 黃柏炭(二錢) 生苡仁(五錢)
二十七日 暑熱退后,嘔水,身微黃,熱退濕存。
茵陳(三錢) 杏仁泥(三錢) 白通草(一錢) 銀花(三錢) 白蔻皮(二錢) 連翹(三錢) 生苡仁(五錢) 黃柏炭(二錢) 茯苓(五錢,連皮) 黑山梔(三錢) 服二帖。
二十九日 熱未盡退,舌起新白苔,胸痞。暑兼濕熱,不能純治一邊。 銀花(三錢) 黃連(錢半) 滑石(六錢) 連翹(三錢) 藿梗(三錢) 杏仁泥(五錢) 白 通草(一錢) 生苡仁(五錢) 云苓皮(五錢) 白蔻仁(錢半)
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八月初二日 暑熱已退七八,惟十余日不大便,微有譫語,脈沉。可與輕通陽明,與增液承氣法。
元參(八錢) 生大黃(四錢) 麥冬(六錢,連心) 細生地(六錢)
煮成三杯,先服一杯,約二時許,如不大便,再服第二杯,明早得大便,止后服;否則 服第三杯。
初三日 溫病下后宜養(yǎng)陰;暑溫下后宜兼和胃。蓋暑必挾濕,而舌苔白滑故也。脈緩, 與外臺茯苓飲意。
茯苓(五錢) 濃樸(二錢) 半夏(三錢) 白蔻皮(錢半) 麥冬(五錢) 生苡仁(五錢) 藿梗(三錢) 郁金(一錢)
暑溫熱退濕存,故嘔,腹不和而舌白苔。
杏仁泥(五錢) 濃樸(二錢) 白蔻仁(錢半) 益智仁(一錢) 半夏(五錢) 生苡仁(五 錢) 黃芩(三錢) 藿梗(三錢) 生姜(三片)
服二帖。
鞠通自醫(yī),丁巳六月十三日,時年四十歲。
先暑后風,大汗如雨,惡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湯一帖。為君之桂枝用二兩,盡劑毫無效 驗。次日用桂枝八兩,服半劑而愈。
史 男 七歲 癸亥六月十二日 右脈洪大無倫,暑傷手太陰,有逆?zhèn)餍陌畡,喘?太甚,煩躁不寧,時有譫語,身熱,議兩清營衛(wèi)之法。
連翹(一錢,連心) 生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 銀花(二錢) 真山連(一錢) 生甘草 (八分) 竹葉(二錢) 濃樸(一錢) 杏泥(二錢) 藿梗(一錢) 丹皮(一錢) 日二帖。
十三日 諸癥俱減,熱已退,但右脈仍洪,舌黃而滑,嘔未盡除。 銀花(錢半) 飛滑石(一錢) 真山連(一錢) 連翹(錢半,連心) 生苡仁(二錢) 炒知母(八分) 生甘草(八分) 鮮荷葉邊(三錢) 葦根(三錢) 杏泥(錢半) 二帖。
俞 男 三歲 七月初二日 暑濕傷脾,暮夜不安,小兒脈當數(shù),且少腹以下常腫痛, 肝腎 亦復虛寒;況面色青黃,舌苔白,手心時熱,調(diào)理乳食要緊,防成疳疾。議腑以通為補,食 非溫不化例。
生苡仁(二錢) 姜夏(錢半) 濃樸(錢半) 炒扁豆(一錢) 杏泥(錢半) 小枳實(八分) 焦曲(錢半) 雞內(nèi)金(一錢) 廣皮炭(八分) 白蔻仁(四分) 煨姜(三片) 小茴(一錢炒黑) 四帖。
前證已愈,惟脾尚虛弱,以疏補中焦為主。
田 十四歲 暑溫誤下,寒涼太多,洞泄之后,關閘不藏,隨食隨便,完谷絲毫不化, 脈弦。與桃花湯改粥法。
先以參、草、姜三味煎去渣,湯煮粥成,然后和入赤石脂、余糧末。愈后補脾陽而大健。
周 十四歲 壬戌八月十六日 伏暑內(nèi)發(fā),新涼外加。脈右大左弦,身熱如烙,無汗,膠痰,舌苔滿黃,不宜再見泄瀉。不渴,腹脹,少腹痛,是謂陰陽并病,兩太陽互爭,難治之癥。擬先清上焦?jié)駸,蓋氣化濕亦化也。
杏仁泥(三錢) 銀花(二錢) 白通草(一錢) 滑石(三錢) 蘆根(二國家醫(yī)學考試網(wǎng)錢) 淡竹葉(一錢) 生苡仁(錢半) 濃樸(二錢) 大貝母(一錢) 連翹(二錢) 梨皮(二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七日 案仍前。
連翹(二錢) 蘆根(二錢) 杏仁泥(錢半) 銀花(二錢) 薄荷(八分) 濃樸(錢半) 梨皮 (錢半) 桑葉(一錢) 苦桔梗(錢半) 知母(三錢,炒) 鮮荷葉邊(一張) 滑石(三錢) 白扁豆皮(二錢)
午一帖,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八日 兩與清上焦,熱已減其半,手心熱于手背,謂之里熱,舌苔紅黃而濃,為實熱。宜宣之,用苦辛寒法。再按∶暑必夾濕,按腹中之痛脹,故不得不暫用苦燥法。
杏仁泥(三錢) 小枳實(錢半) 黃連(錢半,姜汁炒) 木通(二錢) 濃樸(錢半) 黃芩 炭(一錢) 廣木香(一錢) 栝蔞仁(八分) 廣皮炭(一錢) 小茴香炭(錢半) 炒知母(錢半) 檳榔(八分)
十九日 腹之痛脹俱減,舌苔干燥黃黑,唇肉色絳,嗆咳痰粘。幼童陰氣未堅,當與存 陰退熱。
麥冬(六錢,連心) 丹皮(五錢) 元參(五錢) 沙參(三錢) 炒知母(二錢) 犀角(三錢) 蛤粉(三錢) 杏仁(三錢) 生甘草(一錢) 細生地(四錢) 石膏(四錢)
二十日 津液稍回,宿糞未除,潮熱因邪氣還表,右脈仍然浮大,未可下,宜保津液, 護火克金之嗽。
焦白芍(四錢) 沙參(三錢) 牡蠣粉(錢半) 麥冬(六錢) 柏子霜(三錢) 杏仁粉(二 錢) 細生地(六錢) 霍石斛(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六錢) 犀角(一錢)
煮三杯,陸續(xù)服。
二十一日 諸癥悉解,小有潮熱,舌絳苔黑,深入血分之熱未盡除也,用育陰法。
焦白芍(四錢) 天冬(錢半) 柏子霜(三錢) 大生地(五錢) 麥冬(六錢) 丹皮(三錢) 沙參(三錢) 炙甘草(二錢) 牡蠣(三錢)
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二十二日 津液消亡,舌黑干刺,用復脈法。
炒白芍(六錢) 丹皮(四錢) 柏子霜(四錢) 生鱉甲(六錢) 麻仁(三錢) 麥冬(六錢) 生牡蠣(四錢) 阿膠(三錢,沖) 大生地(六錢)
頭煎二杯,今日服;二煎一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 右脈仍數(shù),余邪陷入肺中,咳甚痰艱,議甘潤兼涼肺氣。
甜杏仁泥(三兩) 桑葉(三錢) 菊花(三錢) 苦桔梗(三錢) 麥冬(一兩,連心) 玉竹(三錢) 大貝母(三錢) 梨皮(三錢) 細生地(五錢) 沙參(三錢) 甘草(三錢) 丹皮(二錢)
煎四茶杯,分四次服。
二十四日 舌黑苔退,脈仍數(shù),仍咳,腹中微脹。
杏仁粉(三錢) 象貝母(二錢) 郁金(錢半) 茯苓(三錢) 沙參(三錢) 藿梗(二錢) 生扁豆(三錢) 丹皮(三錢) 細生地(五錢) 桔梗(二錢) 麥冬(五錢)
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 昨晚得黑糞如許,潮熱退,唇舌仍絳。熱之所過,其陰必傷,與復脈法復其陰。
沙參(三錢) 麥冬(一兩) 阿膠(二錢,沖) 炙甘草(三錢) 炒白芍(六錢) 生鱉甲( 五錢)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大生地(八錢) 麻仁(三錢) 生牡蠣(五錢)
八碗水,煮成三碗,分三次服。二煎煮一碗,明早服。
二十六日 又得宿糞如許,邪氣已退八九,但正陰虛耳,故不欲食,晚間干咳無痰。 大生地(八錢) 阿膠(三錢) 生白芍(五錢) 麻仁(三錢) 炙甘草(三錢) 牡蠣粉(三錢) 沙參(三錢) 麥冬(六錢) 天冬(二錢)
二十七日 熱傷津液,便燥,微有潮熱,干咳舌赤,用甘潤法。
元參(六錢) 知母(二錢炒) 阿膠(二錢) 沙參(三錢) 麻仁(三錢) 細生地(五錢) 麥冬(六錢) 郁李仁(二錢) 梨汁(一杯沖) 地栗汁(一酒杯,沖)
二十八日 伏邪內(nèi)潰,續(xù)出白痧如許,脈較前卻稍和,第二次舌苔未化,不大便。
連翹(二錢,連心) 麻仁(三錢) 牛蒡子(三錢,炒研) 炒銀花(二錢) 阿膠(錢半) 沙參(三錢) 元參(三錢) 生甘草(一錢) 大生地(五錢) 麥冬(六錢)
服此方后,晚間即得大便。
九月初四日 潮熱復作,不大便,燥糞復聚,與增液承氣湯微和之。
元參(五錢) 細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生大黃(二錢)
服此得黑糞如許,而潮熱退,脈靜。以后一以養(yǎng)陰收功。
陳 二十八歲 左脈洪大數(shù)實,右脈陽微,陰陽逆亂,伏暑似瘧,最難即愈。議領邪外 出法。
生鱉甲(三兩) 青蒿(四錢) 桂枝(三錢) 麥冬(八錢) 焦白芍(三錢) 甘草(錢半) 沙參(三錢) 丹皮(三錢) 知母(三錢,炒)
三帖即愈。
十四日 伏暑寒熱已愈,不食不饑不便,胸中痞悶,九竅不和,皆屬胃病。
半夏(五錢) 廣皮(錢半) 青皮(錢半) 桂枝(錢半) 郁金(二錢) 生苡仁(五錢) 茯苓(五錢) 黨參(三錢)
三帖。
十七日 久病真陽虛則膺痛,余邪化熱則口苦,正氣不復則肢倦。 西洋參(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黃芩炭(錢半) 焦白芍(三錢) 生姜(二片) 廣皮炭(錢半) 炙甘草(錢半) 大棗(二枚)
某 乙丑八月二十二日 不兼濕氣之伏暑誤治,津液消亡,以致熱不肯退,唇裂舌燥, 四十 余日不解,咳嗽膠痰,譫語口渴?上确|S清心丸,清包絡而搜伏邪;湯藥與存陰退熱法。
細生地(三錢) 麥冬(五錢) 白芍(三錢炒) 甘草(一錢) 沙參(三錢) 生牡蠣(五錢) 生鱉甲(五錢) 生扁豆(三錢)
二十四日 暑之偏于熱者,誤以傷寒足經(jīng)藥治之,以致津液消亡。昨用存陰法,兼芳香 開絡中閉伏之邪,已見大效。茲因小便赤甚而短,熱雖減而未除,議甘苦合化陰氣法。
二甲復脈湯,加黃芩(三錢) 如有譫語,其牛黃丸仍服。
二十六日 昨用甘苦合化陰氣法,服后大見涼汗,茲熱已除,脈減,舌苔盡退,但六脈 重 按全無,舌仍干燥。議熱之所過,其陰必傷例,用二甲復脈湯,重加鱉甲、生甘草八帖。
某 乙丑九月十六日 夏傷于濕,冬必咳嗽。況六脈俱弦,木旺克土,脾土受克則泄瀉,胃土受克則不食欲嘔,前曾腹脹,現(xiàn)下胸痞,舌白滑,此寒濕病也。而脈反數(shù),思涼思酸,物 極必反之象,豈淺鮮哉!急宜戒惱怒,小心一切為要。
半夏(三錢) 旋復花(二錢) 杏仁泥(四錢) 白蔻皮(一錢) 生苡仁(五錢) 滑石(三錢) 郁金(二錢) 茯苓皮(五錢) 通草(一錢)
水五杯,煮兩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二帖。
十八日 脈數(shù)甚,思涼,濕中生熱之故。
通草(二錢) 郁金(二錢) 滑石(六錢) 茯苓皮(六錢) 白蔻仁(錢半) 藿梗(三錢) 生苡仁(六錢) 半夏(四錢) 杏仁泥(六錢) 小枳實(錢半) 黃芩(二錢)
水八碗,煮三茶碗,渣再煮半碗,分四次服,日三夜一,二帖。
二十日 伏暑必挾火與濕,不能單顧一邊。至服藥后反覺不快,乃體虛久病,不任開泄 之故?仕紱稣呋鹨,得水則停者濕也。
生石膏(六錢) 半夏(三錢) 杏仁泥(六錢) 炒知母(錢半) 蔻仁(一錢) 黃芩(一錢) 煮三杯,三次服,二帖。
二十二日 去蔻仁加∶ 通草(錢半) 石膏(四錢) 滑石(四錢) 知母(五分) 藿梗(三錢)
二十七日 飲居右脅,不得臥,格拒心火,不得下通于腎,故嗌干。 杏仁粉(三錢) 蘇子(三錢,去油) 小枳實(三錢) 香附(三錢) 廣皮(二錢) 旋復花(三錢) 半夏(五錢) 茯苓皮(三錢) 藿梗(三錢)
十月初二日 小便不通,于前方內(nèi)加∶ 滑石(三錢) 通草(錢半) 生苡仁(三錢)
前后共九帖。
初六日 小便已通,于前方內(nèi)去 滑石 通草 苡仁 服三帖。
巴 二十二歲 面目青黃,其為濕熱無疑;右脈單弦,其為伏飲無疑;脘痞胸痛,合之脈弦,其為肝郁無疑。上年夏日曾得淋癥,誤服六味酸甘化陰,致令其濕熱穩(wěn)伏久踞,故證現(xiàn)龐雜無倫,治法以宣通三焦,使邪有出路,安胃能食為要。
生石膏(八錢) 半夏(五錢) 旋復花(三錢) 滑石(一兩) 蠶砂(三錢) 香附(三錢) 生苡仁(五錢) 茯苓皮(五錢) 郁金(三錢) 通草(二錢) 杏仁泥(三錢) 萆 (四錢)
初六日 其人本有飲癥,又加內(nèi)暑外涼,在經(jīng)之邪,似瘧而未成,在腑之邪泄瀉不止, 恐成 痢疾,急以提邪外出為要。按六脈俱弦之泄瀉,古謂之木泄,即以小柴胡湯為主方,況加之 寒熱往來乎?六脈俱弦,古謂脈雙弦者寒也,指中焦虛寒而言,豈補水之生熟地所可用哉! 現(xiàn)下寒水客氣,燥金司天,而又大暑節(jié)氣,與柴胡二桂枝一法。
柴胡(六錢) 炙甘草(一錢) 桂枝(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六錢) 生姜(三錢) 焦 白芍(二錢) 大棗(二錢) 藿梗(三錢) 廣皮(二錢) 青蒿(二錢) 寒熱止即止。
初八日 寒暑兼受,成瘧則輕,成痢則重。前用柴胡二桂枝一法,現(xiàn)下面色青,熱退, 痰多而稀,舌之赤者亦淡,脈之弦勁者微細,不渴,陽虛可知,與桂枝柴胡各半湯,減黃芩加干姜。
桂枝(二錢) 半夏(六錢)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炒) 白芍(錢半,炒) 生甘草( 二錢) 干姜(三錢) 生姜(五錢) 大棗(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九日 內(nèi)暑外寒,相搏成瘧,大便溏泄,恐致成痢?诟刹豢剩(jīng)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合之腹痛則更可知矣。仲景謂表急急當救表,里急急當救里。茲表里無偏急象,議兩救之。救表仍用柴胡桂枝各半法,以太、少俱有邪也;救里與理中法。
桂枝(四錢) 黃芩炭(二錢) 生苡仁(五錢) 白芍(二錢,炒) 干姜(三錢) 炙甘草( 錢半) 川椒炭(三錢) 柴胡(四錢) 良姜(二錢) 半夏(六錢) 白蔻仁(錢半) 生姜(五錢) 大 棗(二個)
初十日 昨用兩救表里,已見小效,今日仍宗前法而退之,脈中陽氣已有生動之機故也。不可性急,反致僨事。
桂枝(三錢) 黃芩(錢半,炒) 濃樸(二錢) 白芍(二錢,炒) 干姜(二錢) 炙甘草( 錢半 )川椒炭(二錢) 柴胡(三錢) 煨草果(一錢) 半夏(六錢) 生姜(五錢) 大棗(二個)
十一日 內(nèi)而痰飲蹯踞中焦,外而寒暑擾亂胃陽。連日已奪去成痢疾之路,一以和中蠲 飲為要。蓋無形之邪,每借有形質(zhì)者以為依附也。
青蒿(三錢) 小枳實(三錢) 黃芩炭(錢半) 杏仁泥(三錢) 茯苓皮(五錢) 柴胡(三錢) 半夏(一兩) 廣皮(二錢) 白蔻仁(錢半) 生苡仁(五錢) 桂枝(三錢) 炒白芍(二錢) 生姜(三片)
十二日 雜受寒暑,再三分析,方成瘧疾,寒多熱少,脈沉弦,乃邪氣深入,與兩分陰 陽之中偏于溫法。
青蒿(三錢) 半夏(八錢) 檳榔(一錢) 柴胡(三錢) 濃樸(三錢) 良姜(二錢) 黃芩 炭(錢半) 枳實(二錢) 藿梗(三錢) 生姜(五片) 栝蔞皮(二錢) 大棗(二個)
十四日 寒熱少減,胸痞甚,去甘加辛,去棗加生姜。
十六日 脈弦細,指尖冷,陽微不及四末之故。兼之腹痛便溏,痰飲咳嗽,更可知矣。 以和胃陽,溫中湯,逐痰飲立法。
半夏(六錢) 良姜(二錢) 杏仁(三錢) 川椒炭(三錢) 干姜(二錢) 炒廣皮(三錢) 桂枝(三錢) 蔻仁(二錢) 生苡仁(五錢) 生姜(三片)
張 十七日 伏暑酒毒,遇寒涼而發(fā),九日不愈,脈緩而飲,滯下,身熱,譫語,濕熱 發(fā)黃,先清濕熱,開心包。
茵陳(五錢) 茯苓皮(五錢) 黃連(二錢) 梔子炭(二錢) 通草(一錢) 黃柏炭(三錢) 滑石(五錢) 生苡仁(三錢) 黃芩(三錢)
十八日 熱退,滯下已愈,黃未解。
茵陳(三錢) 黃連(八分) 茯苓皮(五錢) 滑石(五錢) 梔子炭(三錢) 杏仁(三錢) 黃柏炭(三錢) 通草(一錢) 燈草(一錢) 萆 (三錢)
十九日 黃亦少退,脈之軟者亦鼓指;惟舌赤、小便赤濁,余濕余熱未盡,尚須清之。
茯苓皮(五錢) 茵陳(四錢) 生苡仁(三錢) 黑梔子(三錢) 杏仁(三錢) 黃柏炭(二 錢) 半夏(三錢) 黃連(八分) 廣皮炭(二錢) 萆 (三錢) 滑石(五錢)
二十日 黃退,小便赤濁,舌赤脈洪,濕熱未凈。 滑石(五錢) 梔皮(二錢,炒) 萆 (三錢) 黃連(一錢) 海金砂(三錢) 半夏(三錢)
王 二十八歲 乙酉三月二十日 上年初秋伏暑,午后身熱汗出,醫(yī)者誤以為陰虛勞損,不食,胸痞,咳嗽,舌苔白滑,四肢倦怠,不能起床。至今三月不解,已經(jīng)八月之久,深痼難 拔,勉與宣化三焦,兼從少陽提邪外出法。
桂枝(三錢) 蔻仁(二錢) 黃芩(二錢,炒) 青蒿(三錢) 茯苓皮(五錢) 滑石(六錢) 苡仁(五錢) 半夏(五錢) 杏仁(四錢) 廣皮(三錢) 通草(一錢)
此藥服二帖,能進飲食;服四帖,飲食大進,即能起行立。后八日復診,以調(diào)理脾胃而 愈。
李 十八歲 十一月初九日 伏暑如瘧狀,脈弦數(shù),寒熱往來,熱多于寒,解后有汗, 與青蒿鱉甲湯,五帖而愈。
金氏 三十歲 乙酉四月二十二日 上年伏暑,寒熱時發(fā)如瘧狀,以通宣三焦立法,補 水補火皆妄也。
杏仁(三錢) 藿梗(三錢) 蔻仁(五錢) 茯苓皮(五錢) 苡仁(五錢) 半夏(四錢) 青 蒿(八分) 炒黃芩(二錢) 生姜(二錢) 大棗(二個)
服四帖。
初二日 伏暑愈后,以平補中焦為要,仍須宣通,勿得粘滯。
半夏(三錢) 蓮子(五錢,去心皮) 廣皮(二錢) 益智仁(一錢) 茯苓(五錢) 生姜( 三片) 生苡仁(五錢)
某 九月二十四日 初因肝郁,繼因內(nèi)飲招外風為病,現(xiàn)下寒熱如瘧狀。又有伏暑內(nèi)發(fā),新涼外加之象,六脈弦細而緊,兩關獨大而浮,厥陰克陽明,醫(yī)者全然不究病從何來,亦不究脈象之是陰是陽,一概以地黃等柔藥補陰,以陰藥助陰病,人命其何堪哉。勢已沉重,欲成 噎食反胃,勉與兩和肝胃,兼提少陽之邪外出法。
桂枝(三錢) 蔻仁(二錢) 川椒炭(二錢) 青蒿(一錢) 苡仁(三錢) 杏仁(三錢) 半夏(六錢) 香附(三錢) 生姜(四錢) 廣皮(三錢) 旋復花(三錢)
二十八日 寒熱減半,嘔止,舌苔滿黃,但仍滑耳,于前方內(nèi)加∶
黃芩(二錢,炒)
再服四帖,如一二帖內(nèi)寒熱止,去青蒿。若舌苔干燥,腹痛止,去川椒,加 茯苓(五錢)
十月初六日 伏暑已解七八,痰飲肝郁未除,下焦且有濕熱。
杏仁(四錢) 旋復花(三錢) 通草(一錢) 蔻仁(三錢) 香附(三錢) 萆 (五錢) 苡 仁(五錢) 半夏(五錢) 蠶砂(三錢) 茯苓皮(五錢) 廣皮(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數(shù)帖痊愈。
陶 五十八歲 乙酉九月十八日 伏暑遇新涼而發(fā),舌苔○ 白,上灰黑,六脈不浮不沉 而數(shù),誤與發(fā)表,胸痞不食,此危證也。何以云危?蓋四氣雜感,又加一層腎虛,又加一層肝郁,又加一層誤治,又加一層酒客中虛,何以克當!勉與河間之苦辛寒法,一以宣通三焦,而 以肺氣為主,望其氣化而濕熱俱化也。
杏仁(四錢) 郁金(三錢) 藿香葉(三錢) 蔻仁(三錢) 黃芩(三錢) 黃連(一錢) 苡 仁(五錢) 滑石(五錢) 半夏(五錢) 茯苓皮(五錢) 通草(一錢) 廣皮(三錢)
二十三日 舌之灰化為黃,滑而不燥,唇赤顴赤,脈之弦者,化而為滑數(shù),是濕與熱俱 重也。
杏仁泥(五錢) 茯苓(六錢) 木通(五錢) 蔻仁(三錢) 茵陳(五錢) 苡仁(五錢) 黃連(二錢) 滑石(一兩) 黃柏炭(四錢) 半夏(五錢)
二十六日 伏暑舌之灰者化黃,茲黃雖退,而白滑未除,當退苦藥,加辛藥,脈滑甚, 重加化痰,小心復感要緊。
杏仁(五錢) 郁金(三錢) 滑石(一兩) 蔻仁(三錢) 藿梗(三錢) 苡仁(五錢) 枳實(三錢) 半夏(一兩) 黃柏炭(三錢) 廣皮(三錢) 茯苓皮(六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月初二日 伏暑雖退,舌之白滑未化,是暑中之伏濕尚存也,小心飲食要緊。脈之滑 大者 已減,是暑中之熱去也。無奈太小而不甚流利,是陽氣未充,不能化濕,重與辛溫,助陽氣,化濕氣。
杏仁泥(五錢) 廣皮(五錢) 半夏(六錢) 蔻仁(三錢) 益智仁(三錢) 川椒炭(三錢) 苡仁(五錢) 干姜(三錢) 木通(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舌苔黃為度。
初六日 伏暑之外感者,因大汗而退,舌白滑苔,究未能化黃,前方大用剛燥未除也, 務要小心飲食,毋使脾困。
杏仁泥(四錢) 煨草果(八分) 益智仁(三錢) 蔻仁(三錢) 茅術炭(三錢) 半夏(五 錢) 苡仁(五錢) 廣皮炭(五錢) 濃樸(二錢) 茯苓皮(五錢) 神曲炭(三錢)
王氏 二十二歲 二月二十六日 伏暑咳嗽寒熱,將近一年不解,難望回生,既咳且嘔 而泄瀉,勉與通宣三焦,俾邪有出路,或者得有生機。何以知其為伏暑而非勞?瘵勞之咳,重在 丑寅卯木旺之時,或午前,或終日,濕家之咳,旺在戌亥子。勞之寒熱后無汗,伏暑寒熱如 瘧狀,丑寅卯陽升,乃有汗而止。勞之陰虛身熱,脈必芤大,伏暑之脈,弦細而弱。故知其 為伏暑而非勞瘵也。再左邊久不著席,此水在肝也。
生苡仁(五錢) 廣皮(三錢) 蔻仁(二錢) 半夏(五錢) 茯苓皮(五錢) 郁金(一錢) 青蒿(八分) 香附(三錢) 桂枝(三錢) 旋復花(三錢) 生姜(三片) 大棗(二個)
煮三杯,分三次服。
此方服四帖,寒熱減,去青蒿,又服十帖,后健脾胃收功。
裘 四十歲 乙酉八月初五日 酒客中虛濕重,面色滯暗,業(yè)已有日,現(xiàn)下又感伏暑新涼, 頭脹便溏,舌白滑,脈弦細,中虛寒濕可知,不能戒酒,斷乎病不除根。蓋客癥易除,久病伏濕虛寒難退也。
杏仁(三錢) 廣皮(五錢) 藿梗(三錢) 苡仁(一兩) 半夏(六錢) 黃芩炭(六錢) 蔻 仁(三錢) 茯苓(一兩) 青蒿(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頭脹除去青蒿,服七帖愈。
周 五歲 本系伏暑,誤以為風寒挾食,發(fā)表消導難進,致邪氣深入下焦血分,夜熱早 涼,與煎厥癉瘧相似。食減脈大,汗多便結(jié),先與救陽明之陰。
梨汁(一酒杯) 藕汁(一酒杯) 鮮蘆根汁(半酒杯) 荸薺汁(一酒杯) 元參(五錢) 連 心麥冬(五錢)
三帖。
劉 甲子五月十三日 面赤腫,喉痛,身熱,自汗,舌黃。
馬勃(三錢) 銀花(六錢) 牛蒡子(六錢) 荊芥穗(二錢) 元參(六錢) 薄荷(錢半) 人中黃(二錢) 桔梗(五錢) 連翹(六錢) 射干(二錢) 板藍根(三錢) 桑葉(六錢)
共為粗末,分七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十四日 用前法。
十五日 于前方內(nèi)加∶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某 甲子五月十一日 溫毒喉痛發(fā)疹,腿酸痛甚重癥也,須用急急輕揚,恐其聚而為災 也。
馬勃(五錢) 射干(五錢) 薄荷(五錢) 元參(一兩) 連翹(一兩二錢) 荊芥穗(六錢) 桔梗(兩半) 僵蠶(五錢) 板藍根(三錢) 銀花(一兩) 牛蒡子(八錢) 人中黃(四錢)
共為粗末,七錢一包,一時服一包,通十二時服十包,服完再作服,蘆根湯煎,二帖愈。
王氏 二十三歲 甲子五月十一日 溫毒頰腫,脈伏而象模糊,此謂陽證陰脈耳,面目 前后俱腫,其人本有瘰癧,頭痛身痛,譫語肢厥,勢甚兇危,議普濟消毒飲法。
連翹(一兩二錢) 牛蒡子(八錢) 銀花(兩半) 荊芥穗(四錢) 桔梗(八錢) 薄荷(三錢) 人中黃(四錢) 馬勃(五錢) 元參(八錢) 板藍根(三錢)
共為粗末,分十二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服,腫處敷水仙膏,用水仙花根去蘆, 搗爛敷之,中留一小口,干則隨換,出毒后,敷三黃二香散。
三黃二香散
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生大黃(一兩)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
上為極細末,初用細茶汁調(diào)敷,干則易之,繼用香油調(diào)敷。
十二日 脈促,即于前方內(nèi)加∶
生石膏(三兩) 知母(八錢)
十三日 即于前方內(nèi)加∶
犀角(八錢) 黃連(三錢) 黃芩(六錢)
十四日 于前方內(nèi)加∶ 大黃(五錢)
十五日 于前方內(nèi)去大黃,再加∶ 生石膏(一兩)
十六日 于前方內(nèi)加∶ 金汁(半茶杯) 分次沖入藥內(nèi)服。
十八日 脈出,身壯熱,邪機向外也。然其勢必兇,當靜以鎮(zhèn)之,勿事荒張,稍有譫語,即服∶ 牛黃清心丸一二丸。其湯藥仍用前方。
二十日 腫消熱退,脈亦靜,用復脈湯七帖,全愈。
王 二十三歲 乙丑八月十一日 溫毒發(fā)斑,時在初秋,盛暑未消,何妄用大汗大下之 傷寒六經(jīng)法,悖謬已極。右脈洪大芤甚,渴甚,汗太甚。急急重用化斑湯。
生石膏(四兩) 細生地(一兩) 知母(二兩) 京米(一兩) 炙甘草(一兩) 犀角(五錢) 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渣再以水五碗煮兩碗,夜間明早,服至已前完。
史 二十二歲 溫毒三日,喉痛脹,滴水不下,身熱脈洪數(shù),先以代賑普濟散五錢煎湯,去 渣嗽口與喉,噙化少時,俟口內(nèi)有涎,即控吐之。再嗽再化再吐,如是者三五時,喉即開, 可服藥矣。計用代賑普濟散二兩后,又用五錢一次與服,每日十數(shù)次,三日而喉痛止,繼以 玉女煎五帖,熱全退,后用復脈湯七帖收功。
代賑普濟散方
主治溫毒、喉痹、項腫、發(fā)疹、發(fā)斑、溫痘、牙痛、楊梅瘡毒、上焦一切風熱、皮毛痱 痤等 證。如病極重者,晝夜服十二包,至輕者服四包,量病增減。如喉痹滴水不下咽者,噙一大 口,仰面浸患處,少時有稀痰吐出,再噙再吐,四五次,喉即開。服藥后如大便頻數(shù),甚至 十數(shù)次者,勿畏也,毒盡前愈。如服三五次,大便尚堅結(jié)不通者,每包可加酒炒大黃五六分,或一錢。
桔梗(十兩) 牛蒡子(八兩) 黃芩(六兩,炒) 人中黃(四兩) 荊芥穗(八兩) 銀花( 一兩) 蟬蛻(六兩) 馬勃(四兩) 板藍根(四兩) 薄荷(四兩) 元參(十兩) 大青葉(六兩) 生 大黃(四兩,炒黑) 連翹(十兩,連心) 僵蠶(六兩) 射干(四兩)
上為粗末,每包五錢,小兒減半,瓷瓶收好,勿出香氣。
按∶此方用東垣普濟消毒飲,去直升少陽、陽明之升麻、柴胡,直走下焦之黃連,合化 清氣 之培賑散,改名曰代賑普濟散,大意化清氣,降濁氣,穢毒自開也。方名代賑者, 兇荒之后,必有溫疫,兇荒者賑之以谷,溫 疫者賑之以藥,使貧者病者皆得食賑,故方名代賑也。
李 四十歲 周身斑疹,夾紫黑痘數(shù)百枚,與代賑普濟散,日五兩,服至七日后愈。
戴氏 感受穢濁,滿面滿脊楊梅密布,與代賑普濟散,每日六兩,九日消盡。
徐 五十一歲 己酉五月二十日 因濕毒而發(fā)天行楊梅瘡,脈弦兼有外風。
代賑普濟散,每日服三包,每包五錢。加∶
土茯苓(五錢)煎三杯,分二次服,日共六次。
陳 三十二歲 溫熱面赤,口渴煩躁,六七日壯熱大汗,鼻衄,六脈洪數(shù)而促,左先生 用五苓散雙解表里。余曰∶此溫病陽明經(jīng)證也,其脈促,有燎原之勢,豈緩藥所能挽回非白虎不可。
生石膏(八兩) 知母(一兩) 生甘草(五錢) 粳米(二合) 白茅根(一兩) 側(cè)柏葉炭(八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盡劑而脈靜身涼。
《脈經(jīng)》謂數(shù)而時一止曰促,緩而時一止曰結(jié)。按∶古方書從無治促、結(jié)之明文,余一 生治 病,凡促脈主以石膏,結(jié)脈主以杏仁。蓋促為陽,屬火,故以石膏得肺胃之陽;結(jié)脈屬陰, 乃肺之細管中塊痰,堵截隧道而然,故以杏仁利肺氣而消塊痰之陰,無不如意。然照世人用 藥,石膏用七八錢,杏仁用三五錢,必無效也。吾嘗謂未能學問思辨,而驟然篤行,豈非孟 浪之極,既已學問思辨,而不能篤行,豈非見義不為,無勇乎。
王 三十三歲 壬戌四月二十二日 證似溫熱,但心下兩脅俱脹,舌白,渴不多飲,嘔 惡噯氣,則非溫熱而從濕溫例矣。用生姜瀉心湯之苦辛通降法。
生姜(一兩) 干姜(五錢) 茯苓(六錢) 生薏仁(五錢) 半夏(八錢) 黃芩(三錢,炒) 黃連(三錢) 生香附(五錢)
水八碗,煮三茶杯,分三次服。約二時服一次。二煎用水三杯,煎一茶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 心下陰霾已退,濕已轉(zhuǎn)陽,應清氣分之濕熱。
連翹(五錢) 杏泥仁(三錢) 銀花(五錢) 藿梗(三錢) 蘆根(五寸) 滑石(五錢) 熟 石膏(五錢) 黃芩炭(三錢) 郁金(三錢) 黃連(二錢) 水八碗,煎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二十四日 斑疹已現(xiàn),氣血兩燔,用玉女煎合犀角地黃湯法。
生石膏(兩半) 牛蒡子(六錢) 知母(四錢) 元參(八錢) 銀花(一兩) 薄荷(三錢) 連 翹(一兩) 細生地(六錢) 犀角(三錢) 桔梗(四錢) 黃芩(四錢,炒) 人中黃(一錢)
二十五日 面赤,舌黃大渴,脈沉肢厥,十日不大便,轉(zhuǎn)矢氣,譫語,下證也。小承氣 湯。 生大黃(八錢) 枳實(五錢) 濃樸(四錢)
水八碗,煮三碗,先服一碗,約三時得大便,止后服;不便再服第二碗。
又大便后,宜護津液,議增液法。 麥冬(一兩,連心) 連翹(三錢) 細生地(一兩) 銀花(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 錢,炒) 煮三杯,分三次服。能寐不必服。
二十六日 陷下之余邪不清,仍思涼飲,舌黃微,以調(diào)胃承氣湯小和之。 生大黃(二錢) 元明粉(八分) 生甘草(一錢)
二十七日 昨日雖大解而不爽,脈猶沉而有力,身熱不退而微厥,渴甚面赤,猶宜微和 之,但恐犯數(shù)下之戒,議增液承氣,合玉女煎法。
生石膏(八錢) 知母(四錢) 黃芩(三錢) 生大黃(三錢,另煎,分為三份,每次沖一 分服)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若大便稀而不結(jié)不黑,后服勿沖大黃。
二十八日 大便雖不甚爽,今日脈浮不可下,渴思涼飲,氣分熱也;口中味甘,脾熱甚 也。議用氣血兩燔例之玉女煎,加苦藥以清脾癉。
生石膏(三兩) 黃連(三錢) 元參(六錢) 麥冬(一兩) 細生地(一兩) 知母(三錢) 黃芩(六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得涼汗,止后服,不渴,止后服。
二十九日 大用辛涼,微合苦寒,斑疹續(xù)出如許,身熱退其大半,不得再用辛涼重劑, 議甘寒合化陰氣加辛涼,以清斑疹。
連翹(三錢) 元參(四錢) 細生地(五錢) 銀花(三錢) 黃芩(三錢) 花粉(三錢) 黃連(二錢) 薄荷(一錢) 麥冬(五錢) 犀角(三錢) 煮三碗,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大熱雖減,余焰尚存,口甘弄舌,面光赤色未除,猶宜甘寒苦寒合法。
連翹(三錢) 細生地(六錢) 黃芩(三錢) 丹皮(三錢) 元參(四錢) 黃連(二錢) 麥 冬(五錢) 銀花(三錢) 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
初二日 于前方內(nèi)加∶ 犀角(二錢) 知母(錢半)
初三日 邪少虛多,宜用復脈去桂、棗,以其人本系酒客,再去甘草之重甘,加二甲、 丹皮、黃芩。
此甘潤化液,復微苦化陰,又苦甘咸寒法。
初四日 尚有余邪未盡,以甘苦合化入陰搜邪法。
元參(二兩) 黃芩(二錢) 麥冬(八錢) 知母(二錢) 細生地(六錢) 生鱉甲(八錢) 銀花(三錢) 丹皮(五錢) 連翹(三錢) 青蒿(一錢) 頭煎三茶碗,二煎一茶碗,分四次服。
陳 二十二歲 乙丑四月十七日 面赤目赤,舌苔滿布如積粉,至重之溫病也。最忌發(fā) 表,且用辛涼。
荊芥穗(五錢) 薄荷(四錢) 生甘草(三錢) 桔梗(六錢) 連翹(八錢) 銀花(八錢) 藿香葉(五錢) 牛蒡子(五錢) 杏仁(五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某 初九日 面赤目赤,舌苔滿布,至重之溫熱病,脈反緩而弦,外熱反不盛,口反不 渴,肢微厥,所謂陽證陰脈,乃本身陽氣,不能十分充滿,不肯化解耳。茲與化邪法。
荊芥穗(二錢) 郁金(二錢) 藿梗(二錢) 豆豉(錢半) 銀花(二錢) 連翹心(錢半) 青蒿(一錢) 桔梗(錢半) 薄荷(八分) 杏仁泥(二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一日 溫病未有不渴而燥者,今舌苔布滿而不渴,雖黃而滑,脈緩甚,熱不壯,蓋挾 濕之故也。議照濕溫例,治用苦辛寒法。
生蒼術(三錢) 廣皮(二錢) 郁金(三錢) 黃連(一錢) 蔻仁(一錢) 連翹(三錢) 銀 花(二錢) 藿香(二錢) 天花粉(三錢) 黃芩(一錢,炒)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各兩杯,兩帖而安。
陳 三十三歲 初八日 六脈弦細而勁,陰寒脈也;咳嗽稀痰,陰濕咳也;舌苔刮白而 滑, 陰舌苔也;嘔吐泄瀉,陰濕證也。雖發(fā)熱汗出而解,乃濕中兼風,病名濕溫,天下有如是之 陰虛證乎?
茯苓(四錢) 澤瀉(四錢) 桂枝(三錢) 于術(三錢) 炒白芍(二錢) 生苡仁(五錢) 半夏(五錢) 廣皮炭(二錢) 生姜汁(三匙沖)
初十日 痰飲兼風,誤治成壞證。前用溫平逐濕除風,諸惡證俱成,惟寒少熱多,熱后 汗出 未除,現(xiàn)下面赤口渴,暮夜譫語,有風化熱之象,但六脈尚弦,未盡轉(zhuǎn)陽也。再咳嗽則胸脅 小腹俱微痛,又有金克木之象。
桂枝(三錢) 茯苓(四錢) 杏仁(三錢) 青蒿(三錢) 炙甘草(三錢) 半夏(二錢) 炒 白芍(二錢) 生姜(三片) 豬苓(五錢) 石膏(六錢) 大棗(二個)
十四日 脈弦數(shù),午后潮熱,前有白苔,復變黃苔,嘔惡口渴,頗有濕瘧之象;但咳嗽 便溏,又有濕溫之形。伏邪內(nèi)陷,所致最難清理。
桂枝(四錢) 茯苓皮(五錢) 生石膏(八錢) 青蒿(二錢) 知母(三錢) 杏仁泥(三錢) 炙甘草(二錢) 苡仁(五錢) 滑石(六錢)
某 初十日 六脈俱弦而細,左手沉取數(shù)而有力,面色淡黃,目白睛黃。自春分午后身 熱, 至今不愈。曾經(jīng)大瀉后,身軟不渴,現(xiàn)下雖不泄瀉,大便久未成條,午前小便清,午后小便 赤濁。與濕中生熱之苦辛寒法。
茵陳(四錢) 杏仁(三錢) 滑石(六錢) 茯苓皮(五錢) 通草(錢半) 黃連(一錢) 苡仁(四錢) 蠶砂(三錢) 黃芩(二錢) 海金砂(四錢) 蒼術炭(三錢) 十三日 前方內(nèi)去蒼術,加石膏,增芩連。
文 三十八歲 丁卯七月初二日 濕溫,舌苔白滑濃濁,脈象模糊,弦細而且沉濡。用通三焦法,先寒熱,繼微熱,后不熱,更方三十余帖,大抵不出滲濕之苦辛淡法。四十五日以后方解,解后以兩和脾胃收功。
張 六十八歲 甲子十一月二十五日 舌黃,口渴,頭不痛而惡寒,面赤,目赤,脈洪熱甚,形似傷寒,實乃冬溫夾痰飲,與伏暑一類。
連翹(六錢) 桔梗(八錢) 杏仁(六錢) 荊芥穗(五錢) 銀花(六錢) 甘草(三錢) 半夏(八錢) 廣皮(三錢) 郁金(三錢) 通草(三錢) 藿梗(七錢)
共為粗末,分七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二十六日 前方內(nèi)減 荊芥穗 通草
二十七日 余熱未清。 連翹(三錢) 杏仁(三錢) 知母(二錢,炒) 桔梗(三錢) 薄荷(一錢) 小生地(三錢)黃芩(錢半) 甘草(一錢) 銀花(二錢)
水五杯,煮兩杯,二次服。二帖。
二十九日 溫病渴甚,熱甚,面赤甚,脈洪甚。 杏仁(五錢) 生甘草(三錢) 半夏(四錢) 銀花(五錢) 石膏(八錢) 連翹(六錢) 郁金(二錢) 荊芥穗(三錢) 薄荷(三錢) 桔梗(五錢)
三十日 溫病最忌食復,況年老氣血已衰,再復則難治矣口渴甚,痰多,脅痛,前方加∶香附(一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初一日 大勢已退,余熱尚存,仍須清淡數(shù)日,無使食復。 細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連翹(三錢) 銀花(三錢) 丹皮(二錢) 甘草(二錢) 元參(二錢) 黃芩(錢半)
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初二日 脈洪滑,于前方內(nèi)加∶ 半夏(三錢)
某 三月二十二日 脈不浮而細數(shù),大渴欲飲,大汗,里不足之熱病也,用玉女煎法。 生石膏(一兩) 甘草(三錢) 桑葉(三錢) 知母(四錢) 麥冬(五錢) 細生地(五錢) 粳米(一撮) 二十三日 溫熱大渴大汗,脈數(shù),昨用玉女煎法,諸證俱減,平素有消渴病,服昨藥后,大便稀溏,加牡蠣。一面護陰,一面收下。 生石膏(五錢) 炒知母(二錢) 炙甘草(三錢) 大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京米(一撮) 牡蠣(一兩)
某 初一日 冬溫,脈沉細之極,舌赤,面赤,譫語,大便閉,邪機純?nèi)辉谘种铮?與潤下法。
元參(六錢) 元明粉(一錢) 細生地(六錢) 麥冬(六錢,連心) 生大黃(五錢) 丹皮(三錢) 生甘草(二錢)
煮三杯,先服一杯,得便,止后服,湯藥之先,先服牛黃清心丸二丸。
初三日 冬溫,譫語神昏,皆誤表之故,邪在心包,宜急急速開膻中,不然則內(nèi)閉外脫矣。 大便閉,面正赤,昨與潤下法未通,經(jīng)謂下不通,非細故也。得藥則嘔,忌甘也。先與牛黃清心丸二三丸,以開膻中,繼以大承氣湯,攻陽明之實。
生大黃(八錢) 元明粉(三錢) 枳實(四錢) 濃樸(二錢) 元參(八錢) 丹皮(五錢) 煮三杯,得便則止,不便再服。
點擊查看:<<吳鞠通醫(yī)案>>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