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膿窠、疥瘡,血箭、血痔,以及疣子,俱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陳實功曰∶膿窠瘡乃肺經(jīng)有熱,脾經(jīng)有濕,二氣交感而成。其患先從水泡作癢,后變膿泡作疼,治當(dāng)清熱散風(fēng),涼血除濕為主。(《正宗》)
蔣示吉曰∶膿窠瘡大如黃豆,黃膿起 ,痛甚者,乃脾虛濕熱者多。宜內(nèi)服四妙東加蒼術(shù)、防風(fēng),外搓普濟丹。(《說約》)
何首烏湯 濕熱風(fēng)毒,遍身膿窠,黃水淋漓,肌肉破爛。
何首烏 防風(fēng) 金銀花 荊芥 蒼術(shù) 白鮮皮 甘草 苦參 連翹 木通
燈心為引,水煎或為細末,水疊丸。每服三錢,淡酒送下。溏泄加澤瀉,夏熱加梔子、黃芩;癢加白蒺藜;脾胃弱者去苦參,加赤茯苓。
何首烏丸
何首烏(四兩) 荊芥 威靈仙 防風(fēng) 蔓荊子(炒) 車前子(炒) 甘草(炙,各二兩)
研細,水法疊丸。每早晚淡酒送下一錢五分。
連翹解毒湯 四肢濕腫諸瘡。
牡丹皮 牛膝 天花粉 木瓜 桃仁(去尖、皮) 金銀花 苡仁 甘草 白僵蠶 連翹 水煎服。
膿窠瘡。
又方
又方 硫黃末麻油調(diào),用尖檳榔蘸在紅缸片上磨搽。
又方
硫黃 花椒(炒,各三錢) 潮腦(一錢) 生明礬 枯白礬(各一錢五分) 豬板油(二兩)
搗丸,夏布包,以火烘之,候溫擦之。
又方
蒼術(shù)(四錢) 老松香(三錢) 枯礬(二錢) 煙瀝鞋底皮( 灰) 輕粉(各五錢) 檳榔(二個)
共研細,熬咸豬油調(diào)搽。
又方 密陀僧、硫黃、石膏、雄黃各等分,雞蛋清調(diào)搽。
又方
花椒 白芷 雄黃 血竭 明礬(各等分)
研細末。用陳燭油濾清,調(diào)搽。
又方
松香 輕粉(各一兩)
香油腳調(diào)搽,并治疥瘡。
又方
硫黃(三錢,包豆腐內(nèi)煮半日用) 松香(二錢) 東丹(一錢)
共研極細末。用雞子七個煮熟,去白用蛋黃,先將銅杓置火上,加菜油少許,入雞子黃煎至黑色,油自出也,取油調(diào)搽。
又方 用雞蛋一個,打一孔,去黃留白,入礦鍛石二錢,加紙封口,外用鹽泥封固,火 通紅,去泥研細,茶油調(diào)搓。
又方
雄豬油(四兩) 花椒 梔子 防風(fēng) 蒼術(shù) 當(dāng)歸 連翹(各五錢) 煮酒飲。
濕熱膿窠爛瘡
大蚌殼(火 ,一兩) 輕粉(一錢) 龍骨 飛丹 枯礬(各少許)
研細,桐油調(diào)搓。
百效丸 (劉氏秘方)。不拘遍身上下,手足膿窠,血瘋疥癬。
黃柏(為君) 苦參(為臣) 連翹 川牛膝 何首烏 當(dāng)歸尾 生地 牡丹皮(為佐) 防風(fēng)(瘡在上為使) 防己 荊芥 紫蘇葉(瘡在下,此三味為使)
上為末,神曲打糊為丸。每服三錢,白湯送下。一斤服完,除根不發(fā)。加蛇蛻一兩研更妙。
又方
蟬蛻(一條) 豆腐皮(三張)
同炒研末,無灰酒調(diào)服,令夜服之,次早其瘡自愈。并治疥瘡。
又方
紅棗(去核) 蔥(去須、葉)
搗爛煎湯先熏,湯溫即洗,洗久自然不痛,掐破皮洗去膿,一日即結(jié)痂。
膿窠疥瘡。(方配京)鮮菖蒲根搗爛擦,或同豬油搗勻,布包擦。
遍身生瘡藥酒(王樵邱)
虎骨(醋炙) 薏苡仁(各一兩) 當(dāng)歸 金銀花 防風(fēng) 白茯苓 連翹 懷生地 貝母(各四錢) 蒼耳子 羌活 天花粉 白芍(各三錢) 海風(fēng)藤 黃柏 茅蒼術(shù)(各二錢)
共入絹袋,盛好酒十斤,浸三日,隔水煮,埋地下七日出火毒,每飲數(shù)杯。
膿窠瘡流黃水,瘙癢不已,延蔓無止。
濕熱膿窠。
生苡仁 桑枝 鮮松葉 五加皮(各四錢) 赤首烏(八兩) 火酒十斤,浸七日飲。
膿窠瘡。
防風(fēng) 金銀花 花椒 粉丹皮 生地 甘草 羌活 苦參 當(dāng)歸 連翹 荊芥(各五錢)
上用麻油一斤入鍋熬枯,濾去渣,復(fù)入凈鍋內(nèi)熬至滴水成珠,入黃蠟一兩,任其自化;蚣紫草五錢亦可,離火放土地上出火毒,搽之。
又方
木鱉子 樟腦 蛇床子(各三錢) 水銀 雄黃(各八分) 大楓子(四錢)
共研至水銀無星為度,加陳燭油為丸擦之。疥瘡?fù)ㄓ谩?p>膿窠疥瘡藥酒方
生地 金銀花 當(dāng)歸 蒼術(shù)(各二兩) 豬板油(十兩)
入壇內(nèi)加酒十五斤,封口隔水煮一炷香,退火氣三日,任飲。
王肯堂曰∶疥有五種∶一曰大疥, 赤癢痛,作癢有膿。二曰馬疥,隱起帶根,(搔不知痛。)三曰水疥,( 含漿,摘破出水。)四曰干疥,(癢而搔之,皮起干痂。)五曰濕疥,(薄皮小瘡,常常yin汁者是也。)宜分治之。(《準繩》)
陳實功曰∶疥瘡皆因脾經(jīng)濕熱,肺經(jīng)風(fēng)毒,客于肌膚,毒之淺者為疥;毒之深者成癬;脾受 濕之熱,發(fā)為膿窠爛瘡、疥癬。皆有小蟲,染人最易。切忌熱湯浸洗,圖片刻之快暢,殊不知熱毒攻里,蟲愈深入,雖有良方,何能刻日奏效,患者戒之。兼忌一切發(fā)物海鮮。(《正宗》)
生疥瘡不可在浴室內(nèi)去浴,必須以藥湯在自家屋內(nèi)浴之。至于藥裹紙內(nèi),或在火爐,或在被內(nèi)熏治,切不可為訓(xùn),恐引毒入臟腑害人,慎之,慎之。(《石室秘錄》)
蔣示吉曰∶疥有干疥、濕疥、蟲疥、砂疥、紫疥之稱,小如疹子,干而且癢者是。此乃風(fēng)熱蟲也。宜內(nèi)服疥靈丹,外搽三黃丹自愈。(《說約》)
《心法》曰∶疥有干、濕、蟲、沙、膿五種。如肺經(jīng)燥熱盛則生干疥,瘙癢皮枯而起白屑;脾經(jīng)濕盛則生濕疥, 腫作痛,破津黃水,甚流黑汁;肝經(jīng)風(fēng)盛則生蟲疥,瘙癢徹骨,撓不知痛;心血凝滯則生沙疥,形如細砂, 赤癢痛,抓之有水;腎經(jīng)濕熱則生膿窠疥,形如豆粒,便利作癢,膿清淡白;蚱⒔(jīng)濕盛亦生膿窠疥,但頂含稠膿,癢痛相兼為異。而體虛之人亦生,以便秘為實,便利為虛;亦有虛而便燥者,如氣秘則便燥,血分枯燥則便澀。又在瘡之形色,脈之有無力辨之。
消毒散 遍身癢疥。
金銀花 連翹 白蒺藜 荊芥 白芷 牛蒡子 防風(fēng) 白鮮皮 赤芍藥 甘草
水煎服。日久不愈加何首烏,干燥加當(dāng)歸,有熱加黃芩,下部多加黃柏,小便澀加木通。
疥靈丹
枳殼(麩炒) 山梔 連翹 荊芥 當(dāng)歸 羌活(各七錢) 白鮮皮(炒) 白芷 苦參(糯米泔浸一日,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立可除根。
疥癬膿窠一服除根。
何首烏 石菖蒲 荊芥 防風(fēng) 漏蘆(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酒調(diào)下。
療毒湯 治一切久遠痛癢諸瘡。
何首烏 荊芥 獨活 防風(fēng) 威靈仙 胡麻 石菖蒲 苦參 白湯煎服。
硫黃丸
硫黃(精明者,一兩)
研細末,糕搗丸如桐子大,合三兩重?疮徤仙矶啵澈蠓;下體多,食前服,俱用荊芥湯送下五六十丸。
搽疥方
大楓子(三十枚,去殼同水銀研不見星) 杏仁(十粒,去皮) 水銀(一錢)
生豬板油一兩同搗爛,麻布包擦,神效。
又方(陳在賓)
藜蘆 明雄 蒼術(shù)(各三錢)
犍豬油二兩和藥包草紙內(nèi)卷成條,火燒滴油搓之。但此法制時,忌與人見,人若見則油燒不下。
青桃丸
油核桃 豬板油(各三錢) 白薇(二錢) 輕粉 防風(fēng) 蘇葉(各一錢)
搗丸如彈子大,擦之。
減味合掌丸
大楓肉(二十一個) 水銀(制,三錢) 潮腦(一錢)
油四兩。研細丸,彈子大,以火微烘,搓之。
換肌丸
白砒 水銀(各三分) 油核桃(五錢) 大楓肉(一錢)
同研,不見星為度。絹包,每臨臥時擦心口片時,兼戒口味。
蛇蛻丹
水銀 檳榔(各一錢五分) 潮腦 枯礬 蛇蛻( ) 雄黃 油核桃 花椒(焙,各五分)杏仁 大楓肉(各二十一枚)
共研細,陳蠟燭油為丸,每早五更時手搓鼻嗅。
三黃丹 (吳貢九)
硫黃 雄黃 黃丹 潮腦 川椒(焙) 枯礬(各等分)
用麻油四兩,雞蛋一個,將蛋煎枯如絮,去蛋不用,將藥末裝粗布袋內(nèi),慢慢擺入油內(nèi),取起冷定搓之;蛲i板油搗勻搓之亦可。
又方
芝麻(炒) 硫黃 輕粉 火硝 枯礬(各等分) 搗丸搓之。
又方 地瀝青和豬膽汁熬一滾,候冷定搓上,三日全愈。
又方 大楓子肉十三粒搗爛,入輕粉一錢和丸,擦腳底數(shù)次即愈。
又方
蛇床子(五分,先研細末) 白砒(九分,二次研細)
油核桃(三十個,四次研細) 水銀(一兩,五次研細)
作五次逐味加入研細。臨晚浴凈,先飲無灰酒,待其作癢,然后抓破,分五日擦之。
三圣丸
水銀 潮腦(各二錢) 川楓子肉(五十粒)
共研極細,加地瀝青二錢研勻為丸,周身滾之,立愈。若兼膿窠,加硫黃一錢。
諸瘡一掃光 此藥治癢瘡,不論新久及身上下,或干或濕,異類殊形,但多癢少痛者用之,俱各有效。
苦參 黃柏(各一斤) 煙膠(一升) 枯礬 木鱉肉 大楓肉 蛇床子 點紅椒 潮腦 硫黃 明礬 水銀 輕粉(各二兩) 白砒(五m.payment-defi.com/shiti/錢)
共為細末。熟豬油二斤四兩,化開入藥攪勻,作丸龍眼大,瓷瓶收貯。用時搓擦瘡上,二次即愈。
又方 蒼術(shù)一斤研末,鋪床上,單被掩之,睡五七夜自痊。
又方
山萸肉(五錢) 黃豆(一兩) 硫黃(三錢)
先將萸肉、黃豆炒研,加硫再研,銅鍋熬雞蛋油調(diào)搽,三四日愈。
又方
硫黃 皂礬 枯礬 川椒 油核桃 檳榔(各等分)
共研細。豬油調(diào)搓。
又方
鴿糞 枯礬 硫黃 石膏 蛇床子(各等分)
共研細。豬油調(diào)搓。
又方
輕粉 雄黃 寒水石 枯礬 大楓肉 潮腦(各等分)
研細,地瀝青調(diào)勻,搓三五次見效除根。
又方(岐天師)
蘇葉 防風(fēng) 輕粉(各一錢) 白薇(二錢) 豬板油 油核桃(不可去油,各三錢)
共搗成丸如彈子大,擦瘡上,一日愈。
合掌丸
大楓肉(四十九粒) 水銀(制,二錢) 枯礬 番木鱉 川椒(各三錢) 海螵蛸 雄黃(各五分)
油核桃肉搗丸。并治沙瘡。
又方
水銀 東丹(各二錢) 潮腦 枯礬 鉛粉 輕粉(各三錢) 大楓肉 雄黃(各四錢)
熟菜油或陳蠟燭油調(diào)搽。
青金散
松香(二兩) 蛤粉(五錢) 青黛(二錢) 枯礬 輕粉(各三錢)
為末。燭油調(diào)搽,并治煉眉疥癬。
又方。(《集驗》)。治一切惡瘡,醫(yī)所不識者。
明松香 鉛粉 水銀 黃柏 黃連 甘草 土蜂窩(著土壁上者,南方多有之。各等分)
先將水銀放手掌中,以唾津殺為泥,入瓷器中,以生麻油和研,生絹濾如稀餳,和藥末再研如稠餳,用溫水洗瘡,軟帛拭干涂之,一次即瘥。有黃水者涂之,隨手便干;癢不堪忍者,涂之立止;痛甚者立定。治疥尤佳,抓破搽藥。#>
洗疥 紫背浮萍煎湯洗。
又方 苦參半斤切片,用河水三四瓢,煎數(shù)滾,添水二瓢,住火片時,濾去渣,臨洗和公豬膽汁四五枚,攪勻淋洗瘡上,三日一洗,三次其癢立止矣。
又方
苦參(一兩) 蛇床子 黃柏 荊芥(各五分) 白礬(二錢五分) 煎湯溫洗。
又方
防風(fēng) 荊芥 野菊花 苦參 馬鞭草 白礬 花椒 水煎濃汁熏洗。
又方 莧菜根煎湯洗。
又方(岐天師)
蒼耳草(半斤) 生黃 (三兩) 苦參(四兩) 生甘草 防風(fēng) 荊芥 金銀花(各一兩)
水煎湯一大鍋,傾盆內(nèi)乘熱熏之,外用席二條裹在盆外,用衣蓋之,使氣不散,俟稍涼浴之,必至湯寒而后已,一日再浴,將渣再煎,如前浴之,三日瘡疥必全愈也。
諸瘡作癢并治痘瘡作癢 茵陳一味,燒煙熏之。
身上起窠子,眼胞腫。
金銀花(一兩) 當(dāng)歸 防風(fēng)(各五錢) 薄荷(二錢) 甘草(三錢)
煎湯先熏后洗,祛風(fēng)妙法。
滿頭癩瘡及手足身上、陰器膚囊搔癢,抓爛淋漓。
黃連(五錢) 蛇床子(二錢五分) 五倍子(一錢二分五厘) 輕粉(二十五貼)
研勻。先以荊芥、蔥白煎湯洗,拭干,清油調(diào)搓。
膿疥瘡。(《集驗方》)
煙膏 東丹(各一兩) 雄黃 硫黃(各三錢) 輕粉(一錢)
研末,腌豬油調(diào)抹。如連片,將油紙攤藥,縛好不動,三日脫光。
身上生碎蟲瘡。(宮方。)
大楓子 油核桃(各二錢五分) 水銀(一錢) 信石(一分)
共重六錢一分,丸做六丸,每日用一丸。上身多于臍上揉之,下體多于臍下揉之,空臍處不揉,連用五丸,歇下一日,再用第六丸收功。
疥癬膿窠神方(劉氏秘法。)
硫黃(五錢) 巴豆霜(四錢) 黃丸子(即麥芽、黃豆肉為末) 雄黃(各三錢) 銀朱(二錢) 白砒(五分)
共研細末,每用一錢入后制藥油一兩和勻,搓之,三日全愈。
附制瘡藥油法∶雄豬油一斤,檳榔、大黃、黃柏、麻黃各一兩,水三碗,同藥入鍋內(nèi)熬至水干油出,濾去渣,冷定收貯,調(diào)一切瘡癬擦藥,俱有奇功。
劉氏秘制金毛獅子瘡藥
黃芩 荊芥穗 黃連 五倍子 茜草 槐枝頭 芒硝 黃柏(各二兩)
共為粗末。再炒老黃色,再加∶土硫黃醋煮、枯礬各二兩
共研細末。再加∶
巴豆肉(三錢) 萆麻仁(五錢) 大楓子(凈肉,二兩)
共搗如泥,同前藥和研勻細。再加∶
水銀 黑鉛(各一兩,同研) 雄黃 潮腦(各五錢)
共前藥研和一處,每用一錢,以前制瘡藥油調(diào)搓。治一切血瘋疥癬,手足諸瘡如神。凡腳上患血瘋瘡多年不愈,先以藥水洗凈拭干,再以研細輕粉薄薄掃上,再搓瘡藥。凡搓瘡藥,先一日用油調(diào)鹿角霜細末濃敷瘡上過夜,次日再搓瘡藥更妙。
胡麻丸 小兒風(fēng)癬疥瘡。
苦參(五錢) 石菖蒲 甘菊花(各一兩) 何首烏 威靈仙 白蒺藜 荊芥穗 牛蒡子 胡麻仁 蔓荊子(各三錢)
上磨細末,酒糊丸綠豆大。每服一錢,竹葉燈心湯下。
疥瘡 雄檳榔磨,麻油搓。
又方
大楓子肉 油核桃肉(各四兩)
共研爛,裝入竹筒內(nèi)封口,放鍋內(nèi)煮一炷香傾出,加陳蠟燭油布包擦。
干濕疥并膿窠黃水瘡作癢作痛。
枯礬(四兩) 蛇蛻(燒存性) 露蜂房(燒存性,各五分) 大楓肉(二兩) 樟冰(三錢)
共為末。入地瀝青四兩,水銀五錢同研成膏,搓。
疥瘡及婦人陰蝕瘡,諸般惡瘡。
蕪荑 蛇床子(各一兩) 雄黃 大楓肉 川椒 硫黃(各五錢) 枯礬(一兩二錢) 潮腦 輕粉(各二兩)
共研細,豬油調(diào)搓。
一切諸瘡發(fā)癢。
諸瘡疥癬。
煙膏(即硝皮坊內(nèi),灶上煙熏油膩) 黃丹(水飛,各二兩) 硫黃(五錢,熔化,地上掘一孔貯醋,傾入冷定) 土貝母 白芷 羌活 枯礬(各二錢)
麝香(一錢) 輕粉(三分)
共為細末,瓷瓶收貯。有膿水者干搓;無膿水者, 濁燭調(diào)搓;如禿瘡,剃凈頭,以豆腐水洗,拭干搓。
又方 熟雞蛋一個,打破頭取去蛋黃,入麻油于內(nèi),加硫黃少許,放炭火中坐定,俟油滾起沫,蘸油涂瘡上即愈。
參耆丸 治疥瘡膿窠。
真黃耆 苦參(酒炒) 茅蒼術(shù)(米泔炒,各一斤)
共磨細末,水法疊丸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驗方
大楓子(四十九粒,去殼搗如泥,放碗內(nèi)) 外用麻黃(三錢,去根,去梢) 斑蝥(七個,去頭、足、翅)
雄豬油二兩同煎化至炭,去渣,將滾油沖入大楓子碗內(nèi)攪勻,將瘡用穿山甲抓破搽之,不過三日全愈。此藥妙在外發(fā),并不內(nèi)收,須勤擦之。
又方
水銀 硫黃 枯礬 樟腦(各二錢) 松香(一錢)
先將松香水銀同麻油研如糊,再入三味研如膏,擦之。
疥瘡。
水銀(一錢) 松蘿茶(三錢) 麝香(一分) 大楓肉(二十個)
上研細,擦前心后心,兩手彎,兩腳彎,如神。
膿窠疥。
大楓肉 杏仁 桃仁(各四十九粒)
研細。用麻黃五錢,豬油熬去渣,和藥調(diào)搽。
膿窠疥。
北細辛 麻黃 大楓肉(各五錢) 全蝎(二個)
上用豬板油十兩,熬枯去渣,搓。
疥瘡 鍛石二升,以湯五升浸取汁,先用白湯洗瘡拭干,再以此汁洗之。
又方 搗羊蹄跟和豬脂入鹽少許,涂之。
又方
大楓子(五錢) 水銀(一錢五分) 明礬 花椒(各二錢)
研勻。以豬油拌藥搗爛,搽。
薄皮瘡又名廣瘡,破后只一薄皮者是。此風(fēng)熱郁于皮毛而成也。
驗方
苦參 密陀僧 蛤粉 兒茶
各等分研細。先將瘡洗凈,挹去白皮,拭干瘡上,陳蠟豬油調(diào)搓。如有膿水,干摻可也。
肥瘡 p04-a41a216.bmp (缺)
陳實功曰∶肥瘡由胎毒而成者少,因飲食之后油手摩頭,或枕頭不潔而成者多。(《正宗》)
申斗垣曰∶此瘡宜槐條煎湯洗凈,以煙膠、枯礬、輕粉研細,熟油調(diào)搽。(《啟玄》)
馮魯瞻曰∶此瘡乃臟腑不和之氣上沖,血熱之毒上注,小兒陰氣未足,陽氣有余,故最多犯之。宜內(nèi)服連翹、天花粉、荊芥、防風(fēng)、貝母、元參、赤芍藥、生地黃、牛蒡子清熱解毒、涼血和血之劑,俟毒瓦斯少解,方外用藥以涂之,切不可驟加寒涼涂遏,以致熱毒內(nèi)攻不救,蓋小兒臟腑嬌嫩,易入難出也。(《錦囊》)
肥瘡。
胡黃連 輕粉 雄黃(各三分) 膽礬(二分) 枯礬(一錢) 豬蹄鞋(三個, 存性)
研細,將瘡洗凈搽之。
又方 肥皂子 存性研末,豬膽汁調(diào)搽。
又方
松香 血丹(各等分)
研細,豬板油搗汁,青布卷條燒之取油,搽。
又方
東丹(八分) 枯礬(一錢) 真鉛粉 松香(各二錢,入蔥管內(nèi),飯上蒸化,等冷去蔥用)
共研細末。熱香油調(diào)搽,豬油亦可。
又方
黃花(燒灰) 輕粉(少許) 研勻干搽。
小兒頭上肥瘡、黃水瘡、梅花禿。
銅綠 松香(各三錢) 黃蠟(二錢)
香油一兩五錢,熬勻涂之
頭上生瘡,俗名粘瘡,絕妙方(周氏《集驗》)
海螵蛸(二錢) 白膠香 輕粉(各五分)
研勻。清油潤瘡,以藥干摻。
肥瘡極兇者。
苦參 何首烏 當(dāng)歸 威靈仙 甘草 金銀花 胡麻 石菖蒲 連翹 生地 蟬蛻 酒水同煎。
又方(鴻禧東房傳。)
大楓肉(五錢) 白信(三分) 油核桃(五個)
共搗勻作三丸。夜間取一丸在心口用手擦至二更天氣,藥散開,仍聚胸膛,仰面而臥,次夕亦然,間一夜再擦一丸,七日后全愈。
頭面肥瘡。(經(jīng)驗。)
輕粉 飛血丹 白礬 雄黃(各等分)
研細。裝入蔥管內(nèi)兩頭扎煨過,加龜版灰少許研,菜油調(diào)搽,立效。
地瀝青膏(劉氏秘方) 治小兒頭上肥瘡、羊胡瘡、奶癬瘡、膿窠瘡、腳上血瘋瘡癬、婦人鈕扣瘋、裙邊瘡,耳上濕瘡如神。
地瀝青(一斤) 麻油(四兩) 明礬 銅綠(各二兩) 鉛粉(一兩)
共入鍋內(nèi)熬成紅色,下黃蠟二兩化盡,俟溫不住手攪勻,離火,入羊膽汁二個,如無,入牛膽汁一個,豬膽汁二個攪勻,磁缽收貯搓之;蛘{(diào)金毛獅子瘡藥,搓瘡更妙。
肥瘡。(王衣蘭)紫草浸冰麝,頭油搓二三次愈。
肥瘡瘌痢 煮雞蛋黃二個,入銅鍋內(nèi)熬出油,入松香一兩五錢熬枯為末。又用麻油一兩入蜈蚣一條,去頭尾,入油內(nèi)熬枯,去渣冷定,調(diào)前末聽用。
先將瘡用 豬湯煎滾,洗透,去靨,或剃頭后用雞蛋數(shù)枚加花椒五分,以香油攤煎餅蓋頭上,用氈帽蓋之,過一宿,再用蜈蚣油調(diào)松香末搽之。
又方 海螵蛸研末,炒微黃,搽。
又方 濃樸烘碎研細末,麻油調(diào)搓。
又方
香附 枯礬(各三錢) 煎水洗。
又方 老鹽魚一塊,香油炙焦去油,以油搽之。
爛眉頭瘡 小麥炒黑色為末,酒調(diào)敷。
頭上肥瘡 宰豬退毛湯洗數(shù)次。
陳實功曰∶天泡瘡者,乃心火妄動,脾濕隨之,有身體上下不同,寒熱天時微異。上體者,風(fēng)熱多于濕熱,宜涼血散風(fēng);下體者,濕熱多于風(fēng)熱,宜滲濕為先。若不早治,久則變?yōu)轭B風(fēng)紫癜,難愈。(《正宗》)
申斗垣曰∶此瘡屬手太陰肺經(jīng),肺主皮毛,因受暑熱濕蒸之氣,故遍身燎漿白泡,疼痛難忍,皮破赤沾也。(《啟玄》)
王肯堂曰∶天泡瘡即丹毒之類,而有泡者,由天行少陽相火為病,故名天泡。為風(fēng)熱客于皮膚間,外不得泄,怫熱血液結(jié)而成泡,如豌豆瘡,根赤頭白,或頭有赤,隨處而起。若自里達于外,發(fā)在春夏,三焦俱熱,則服通圣散;若止從頭項、兩手起者,此上焦熱也,則服涼膈散;若從身半以下起者,則服黃連解毒和四物湯;若發(fā)于秋冬,則宜升麻、葛根、犀角,或加柏芩一二味,外敷如馬齒莧、吳藍、赤小豆、苧根之類,皆解毒消腫,可用于初起之時;鱉甲、水龍骨各 存性,則收濕生肌,可用于浸yin之后。(《準繩》)
馮魯瞻曰∶有種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瓦斯。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于海內(nèi),但煮食葵菜葉,以蒜 啖之,即止。(《錦囊》)
石膏( ) 蛤蜊粉 輕粉(各三錢) 杭粉(一錢)
共研極細,挹干患上,用此摻之;蛴絲瓜葉搗汁調(diào)搽,如冬月無絲瓜葉,用染布青紅汁調(diào)搽。
石珍散 天泡日久作爛,疼痛不已,膿水淋漓。
石膏( ) 真輕粉(各一兩) 青黛 黃柏(各三錢)
研細。甘草湯洗凈,以此藥摻之,其痛即止。
又方 銀粉 赤,用鮮絲瓜葉搗汁調(diào)搽。
又方 馬齒莧搗濃汁,搽。
又方 靛花汁搽。
又方 陳螺螄殼 研,干搽。
又方 蚌殼 研摻。
又方 蛤蜊殼 研摻。
又方 苧麻根搗汁搽。
又方 井底泥敷。
又方 芭蕉根搗汁敷。
又方 小麥炒焦研末,生桐油調(diào)敷。
又方 大紅紙剪如瘡大,清水潤濕,以紅紙正面貼瘡上。
又方 馬桶中垢,刮下新瓦焙干,麻油調(diào)搽,七日愈。
又方 蚯蚓泥略炒研末,蜜調(diào)敷。
又方 菊花根汁搽。
又方 絲瓜皮汁搽。
又方 荔枝核醋磨搽。
又方(《備要》)輕粉、青黛等分研細,瓦花汁調(diào)搽立效。
又方 蠶豆殼燒灰涂之。
又方
枯礬 寒水石 青黛(各等分)
研細。新汲水調(diào)搽。
周文采曰∶初生如飯粒,漸大而有根,頭破血流,膿出肉反如花開之狀,故名翻花瘡。(《集驗》)
陳實功曰∶此瘡頭大而蒂小,小者如豆,大者如菌,無苦無痛,揩損每流鮮血,久亦虛人。大法當(dāng)以津調(diào)冰螄散遍擦正面,外用軟油紙包裹,根蒂細處用線連紙扎緊,十日后其患自落,換搽珍珠散收口。(《正宗》)
竇漢卿曰∶鴉啖者久中邪熱,臟腑虛寒,血氣衰少,腠理不密,發(fā)于皮膚之上,相生如錢竅,后爛似鴉啖,日久損傷難治,用鴉啖散。(《全書》)
鴉啖散(竇氏)。
老鴉毛(燒灰) 大紅絨(燒灰) 黃丹(各一錢) 珍珠(五分) 冰片(一分) 麝香(少許)輕粉(三分) 枯礬(五分)
上為細末,先用苦茶洗凈,干摻。
面上生瘡。
胡粉 輕粉 松香(各等分)
研細。雞蛋黃煎油,調(diào)搓。
面上熱毒惡瘡。(馮氏。)
胡粉 黃柏(炙) 黃連(各等分)
研細。豬油調(diào)敷。
面上毒瘡初起。(凌潢章秘方。)急尋水蜒蚰一二條,用醬少許共搗,涂紙上,留一小孔透氣,貼上。
申斗垣曰∶黃水瘡又名滴膿瘡。(《啟玄》)
陳實功曰∶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延開,多生痛癢,此因日曬風(fēng)吹,暴感濕熱,或內(nèi)飧濕熱之物,風(fēng)動火生者有之。治用蛤粉散,或四味異功散搽之。(《正宗》)
馮魯瞻曰∶面上耳邊生瘡,時出黃水,浸yin不愈,名曰香瓣瘡。(《錦囊》)
凡初起細瘡,手少動之即破,毒水流入何處,即生大水泡瘡,即為黃水瘡,此熱毒郁于皮毛也,當(dāng)以湯洗之。(《秘錄》)
四味異功散
松香(煉老) 生礬 枯礬 銀粉
各等分,研細。先將 豬湯或米泔水熬,洗去凈瘡靨,拭干穢水,干則麻油調(diào)搽,濕則干摻。
面上黃水瘡。
酸棗 荊芥 羊胡(各 灰存性,一錢) 鉛粉(五錢)
研細。先以槐條煎水洗凈,將藥敷上,其瘡自好。
洗法(岐天師)
雄黃 防風(fēng)(各五錢)
水十碗,敷滾去渣取汁洗瘡,即愈。
又方 鉛粉用菜油調(diào)涂磁碟內(nèi),多卷紙板點著合熏,時時攪勻,待遍黃聽用,將靨剝?nèi)ゴ晟,立愈?p>又方(周氏抄方) 雄豬膽一個,黃柏一兩浸,焙干為末,摻之。
又方 松香研細,真麻油調(diào)搽。
又方 銀粉井水調(diào)涂碗底,以艾團燒煙熏轉(zhuǎn)綠色,刮下研細,濕則干摻,干則油調(diào)搓。
申斗垣曰∶香瓣瘡又名浸yin瘡,初生甚小,先癢后痛,汁出浸yin,濕爛肌肉,延及遍身,多生面上耳邊。(《啟玄》)
面上耳邊香瓣瘡。
羊須 荊芥 干棗(去核,各 存性,三錢)
研細,入銀粉五分,每用少許油調(diào),先以溫湯洗凈,拭干涂上即愈。
小兒身上起白累如珠綴,一二日即破,膿水外流癢甚,一處方好,一處又起。如意草搗爛敷之,以長布縛定,一夜即安。
又方 雞蛋殼 存性,研細,豬油調(diào)搽。
又方 紫草一錢,麻油浸,先搽一塊,好了再搽一塊。
金絲瘡形如繩線,巨細不一,上下至心即死。治法將瘡頭截住刺之出血,再用藥治。(《集驗》)
驗方 嚼浮萍草涂之,即愈。
火珠瘡其形如珠,始于發(fā)中相染不已,亦有傷命者。其熱如烙,四畔紅赤,中藏明亮如珠,此心肝二經(jīng)積熱熾盛而成。
驗方 生蘿卜搗爛,將滴醋浸敷瘡上。
申斗垣曰∶心神煩躁,遍身發(fā)瘡,赤爛如火。(《啟玄》)
李東垣曰∶熱瘡遍身發(fā)瘡,膿血赤爛如丹,儼如火燒瘡。
驗方(劉禹錫《傳信方》)。雞蛋五枚,煮熟去白取黃,亂發(fā)如雞子大,相和于鐵銚中,炭火熬之,初甚干,少頃即發(fā)焦,乃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盡為度。取涂瘡上,即以苦參細末敷之如神。
二黃散
川黃連 黃柏(各三兩) 赤小豆 綠豆粉(各一兩) 寒水石 紫蘇 漏蘆(各七錢)
共研細末。麻油調(diào)搽,一日三次。
竇漢卿曰∶寒瘡令人面上及遍身生瘡似貓眼,有光彩,無膿血,久則近脛,此乃脾家濕熱所化。宜服雄黃解毒丸,清肌滲濕湯,多食魚、雞、蔥、蒜自愈。惟鯉、、魚、蝦、蟹不可食。(《全書》)
《心法》曰∶貓眼瘡一名寒瘡。每生于面及遍身,由脾經(jīng)久郁濕熱,復(fù)被外寒凝結(jié)而成。初起形如貓眼,光采閃爍無血,但痛癢不常,久則近脛。宜服清肌滲濕湯,外搓妙貼散。
申斗垣曰∶身觸風(fēng)寒冷氣,以致血澀不行,其瘡頑滯不知痛癢,經(jīng)久不愈。宜用椒附雄礬膩粉油調(diào)敷。(《啟玄》)
汪省之曰∶肉刺毛隱隱生人遍身皮膚手足間,如蟲鉆刺,令人難忍。若一犯房欲,其毒直刺心胸,宜硼砂散主之。(《理例》)
竇漢卿曰∶魚脊瘡者,乃臟中積冷,腎氣虛寒,故虛熱得傳經(jīng)絡(luò)筋骨之間,發(fā)動不知何處。初生如疽癤,破時黃水流注,白泡似魚脊。若不速治,肉爛膿流,命亦難保。(《經(jīng)驗》)
申斗垣曰∶赤炎瘡乃手太陰肺經(jīng)感受風(fēng)熱,肺主皮毛,其經(jīng)多氣少血,故遍身紅瘡點子,又名赤炎風(fēng),乃心火盛,血熱也。有赤點,或有或無,久而不愈,變?yōu)閰栵L(fēng)。(《啟玄》)
《直指方》云∶癌瘡上高下深,累垂如瞽眼,其中帶青,頭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用生井蛙皮 存性,蜜水調(diào)敷良。(詳《本草綱目》部。)
馮魯瞻曰∶瘭瘡者,因風(fēng)熱毒瓦斯所乘,搏于皮膚,生瘭●而潰成瘡,故名之。(《錦囊》)
申斗垣曰∶此乃酷日曬曝,先疼后破而成瘡,此辛勤勞作,傭工務(wù)農(nóng)之人多有之。宜制柏散加青黛治之。(《啟玄》)
申斗垣曰∶車鏇匠及染匠辛苦人,久弄水漿,不得停息,以致手丫濕爛,名曰水漬瘡。(《啟玄》)
驗方(《啟玄》)礬水浸洗數(shù)次自愈。
陳實功曰∶凍瘡乃天時嚴冷,氣血冰凝而成,手足耳邊開裂作痛。(《正宗》)
申斗垣曰∶凍瘡先痛后腫,遇暖發(fā)燒,破流膿血。(《啟玄》)
《石室秘錄》云∶凍瘡乃人不耐寒,而肌膚受冷,驟用火烘,乃成凍瘡,至于耳上凍瘡,必是人用手溫之,反成此累也。
《正字通》云∶今俗呼足跟凍瘡曰灶瘃。
蔣示吉曰∶凍瘡乃肌肉寒極,氣血不行,所謂死肌患也。初起紫斑,久則變黑,腐爛作膿,碧玉膏主之,生肌斂口。(《說約》)
澄謂∶熱肌經(jīng)冷風(fēng)所激,凝滯成片作癢,此是凍風(fēng),切勿火烤。亦忌熱手摸擦,越摸越甚,一經(jīng)紫黑破損,即成凍瘡,宜楝樹果煎湯洗,極效。
凍瘡開裂。
桐油(八兩) 白蠟 黃丹(各一兩)
熬膏貼之。
又方 楝樹果煎湯淋洗,即以楝樹果擦之神效。
又方
五倍子 牛鼻中繩( 灰,各等分)
研末,填凍裂處。
又方
松香(二兩) 黃蠟(一兩)
熬勻,瓦罐收貯,先以熱湯洗,令皮軟拭干,將藥于慢火上炙化涂之。
凍耳凍跟 端午日取豬板油四兩去皮膜,加乳香二分,輕粉三分,雄黃五分,研入米燒酒內(nèi)拌勻,再入油拌過,俟收干放懸屋檐下陰干,搽之。
手足開裂經(jīng)春夏不愈者。
生姜(搗汁) 紅糟 食鹽 臘豬油
共研爛,擦入皸內(nèi),一時雖痛,少頃便軟皸合,再用即安。
免凍瘡法
杏仁 天花粉(一兩) 紅棗(十枚) 豬胰(三副)
共搗如泥,用好酒四杯浸于瓷器內(nèi),早晚搽手及頭面。
冬月凍瘡皮裂疼痛 黃蠟一兩熔化,入松香三分攪勻,每以溫湯洗拭裂處,用前藥熔化,滴入裂縫,經(jīng)旬即愈。
凍瘡未破者,白礬研末一錢,百沸湯半盅攪和,雞毛掃涂烘干,擦去患處白屑,再掃再烘,藥盡自愈。
又方 白芨二兩煎湯洗之,如爛破者,洗后用橄欖核燒研為末,搽之。
又方
陳鍛石、黃狗屎露天久者,變成白色,用炭火 過,各等分,研細末,以麻油調(diào)之敷上。雖成瘡潰爛,敷上即止痛生肌。
凍瘡久爛不愈 糖塔餅杓內(nèi)炒成灰,研末一兩,加冰片少許,干摻。
又方 獨蒜煨,杵爛貼。
又方 熬熟桐油調(diào)密陀僧末敷。
又方 五倍子研末和牛骨髓填縫內(nèi),即好。
又方 荊芥煎湯洗之,三日愈。
又方 生附子為末,面水調(diào)敷;蚣娱瑯渥尤鈸v敷。
又方 麻雀腦子涂之。
又方 豬腦子加熱酒洗。
又方 臘月羊油懸掛屋內(nèi),愈陳愈妙,搽之立愈。
又方 白芨末調(diào)敷裂處。
又方 羊屎不拘多少, 令存性,砂糖調(diào)敷。
又方 狗骨 存性,研末,香油調(diào)填裂拆內(nèi)。
又方 附子皮煎湯洗。
又方 陳蠟燭油同白蠟搽之。
又方 糟湯浸洗,姜汁涂之。
腳指凍風(fēng)爛化 棉花燒灰摻之。
凍瘡 油胭脂搽之。
又方 玉紅膏搽之。
又方 五倍子、豬油搗成膏,填入裂縫。
凍耳 姜汁煎涂。
凍跟 茄根煎湯洗。
免凍 櫻桃擦耳,擦腳后跟。冬季不生凍瘡。
凍瘡 舊貂毛 存性,搓。
又方 凍瘡已破者,用黃柏末七分,生皮硝三分。未破者,用黃柏末三分,生皮硝七分,俱用冷水調(diào)搓。
又方 鴿糞煎湯洗。
又方 蟹殼燒枯研細,菜油調(diào)搓。
又方 先用胡椒煎洗拭干,再用胡椒研細摻上,外以新棉包裹,用布扎好。
又方 鮮蠶豆梗葉煎湯洗。
又方 雪擦洗凍處。
又方 魚膠熬化,攤膏藥貼破裂上。俟長平自落。
又方 甘草甘遂煎湯熱洗二次。
凍風(fēng)裂開。
敗荷葉梗(燒存性) 頭垢
桐油熬過調(diào)膏,捺成一塊,臥用切作小條,椏在裂縫內(nèi)。
又方 腌菜鹵煎湯滾洗。
申斗垣曰∶肥人夏月久不洗浴,被汗淹浙皮膚,漸爛成瘡,痛不可忍,名曰汗浙瘡。(《啟玄》)
驗方
真蛤粉 滑石(各等分) 研勻撲之。
凡撐船推車,打魚染匠,輾玉木瓦辛苦之人,手足皴裂挽動出血,痛不可忍,名曰皴裂瘡。(《啟玄》)
驗方(《啟玄》)
宜用地骨皮、白礬煎湯洗之至軟,再用蠟月羊油頓化,入研細輕粉一錢,搽之神效。
陳實功曰∶蜘蛛瘡或衣沾蜘蛛遺尿,或蟲蟻游走而成。初生白泡紅根作癢,日漸開成簇作痛。(《正宗》)
申斗垣曰∶此瘡生于皮膚間,如水窠瘡相似,淡紅且痛,五七個成簇,亦能蔭開,可用苧麻在瘡上揉搓出水,即以苧麻燒灰為末,摻在瘡上即愈。(《啟玄》)
汪省之曰∶蜘蛛尿著人身上,即生瘡如粟粒累累,似蜊蟲螫痛,亦能惡寒發(fā)熱,即以犀角磨汁涂之則愈。不然以苧麻搓去瘡內(nèi)水汁,用金黃散搽之。(《理例》)
驗方 公雞涎掃之。
又方 公雞嘴、爪甲 灰敷之。
醫(yī)學(xué)全在線又方 用蟾酥丸同陳京墨磨,摻。
又方 苧麻搓瘡令破出水,以雄黃、枯礬等分研細,干摻。
陳實功曰∶漆味辛熱火象,有毒之物,人之皮毛,腠理不密,故感其毒而成。先發(fā)作癢,抓之漸似癮疹出現(xiàn)皮膚,傳遍肢體,皮破爛斑,流水作痛,甚則寒熱交作。忌浴熱湯,兼戒口味,不然即變頑風(fēng)癬癩矣。(《正宗》)
申斗垣曰∶漆瘡令人渾身上下腫起,如痱如火,刺刺而痛,皮膚燥裂三五日,比風(fēng)熱瘡或疼或癢為異。(《啟玄》)
又曰∶宜韭菜搗汁,調(diào)三白散涂之。
澄曰∶木形人遇漆起泡發(fā)癢變瘡,肢腫作痛,甚者寒熱交作。此疾雖小,有受者遍身頭面似疹癩,浮腫生瘡?fù)窗W,毛發(fā)脫落,心神恍惚不得眠者,因療之遲,遂為他證,或成風(fēng)癲,真可畏也。
驗方
又方 木匠店木柿煎湯洗之。
又方 皮硝不拘多少,用熟水化開,新筆掃之。
又方 生蟹取黃涂之。
又方 老柳樹皮煎水洗,一日三次。
又方 干荷葉一斤,水煮濃汁洗。
又方 柳葉煎湯洗二三遍,內(nèi)服香油一二碗,外搽生蟹黃。
又方 鐵匠店磨鐵槽中泥,涂之即愈。
又方 蟹沫涂之。
又方 磨刀泥涂。
又方 蟹殼、滑石研細,干者蜜和涂之,濕者干末摻之。
又方 石膏、輕粉、韭汁調(diào)搓。
煎方(《集驗》)。
元參 知母 石膏 人中黃 黃連 升麻 連翹 牛蒡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淡竹葉二十片煎,不拘時服。忌浴熱水,兼戒口味,否則變?yōu)轭B風(fēng)癬,愈而又發(fā)者多矣。
又方 柳葉搓爛,煎湯洗。
又方 生雞蛋黃涂,干則又涂,不過三五次。
又方 搗韭菜洗之。
又方 新鮮松木打碎,煎水洗。
又方 頻以鹽湯洗之。
凡素常遇漆味即患漆瘡者 川椒三四十粒搗碎,涂口鼻上,即不能為害。
王肯堂曰∶惡瘡,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心主血,脾主肉,血熱而肉濕,濕熱相合,潰敗肌膚,浸yin不休,不可以定名命之,故謂之惡瘡也。然有辨焉,如疥癬癮疹之屬,拂郁氣血,在皮膚腠理間者,可以表而散,《內(nèi)經(jīng)》有謂汗之則瘡已是矣。若郁氣血在肌肉之分,外達皮膚,作寒熱而生膿者,或七情所招,或膏粱之變,皆宜解內(nèi)熱,不宜汗也,張仲景所謂瘡家不可發(fā)汗,汗之則痙者是矣,一瘡而有宜汗不宜汗之戒,蓋熱有淺深表里故也。故瘡在皮膚,則當(dāng)因其輕而揚之,汗之浴之,外以殺蟲潤燥,皆解凝結(jié)涎沫之藥敷之;瘡之在肌肉,則當(dāng)因其重而減之,瀉經(jīng)絡(luò)之熱,清涼氣血,外以化膿生肌膏 之;瘡在頭巔則當(dāng)射而取之,須酒制寒涼劑,更以風(fēng)藥升而上之,外以殺蟲解熱藥敷之。能明此三者,其于治瘡思過半矣。(《準繩》)
驗方(《種福堂》)
杏仁(三十粒,去皮、尖) 雄黃(一錢五分) 輕粉(一錢)
研末。洗凈以豬膽汁調(diào)上,二三日即愈。百發(fā)百中。
當(dāng)歸蒺藜煎 (張景岳)。治癰疽瘡疹,血氣不足,邪毒不化,內(nèi)無實熱而痛淋漓者,悉宜用之,此與芍藥蒺藜相為奇正者。當(dāng)酌其詳。
當(dāng)歸 熟地 芍藥(酒炒) 何首烏(各二錢) 荊芥穗 炙甘草 防風(fēng) 川芎 白芷(各一錢) 白蒺藜(炒,搗碎,五錢)
或酒或水煎服。然水不如酒以行藥力。陽虛不能化毒者,加桂枝,再加干姜、附子;氣虛不能化毒者奶H參、黃耆 ;毒陷不能外達者,加山甲、皂針。
芍藥蒺藜煎 治通身濕熱瘡疹,及下部紅腫熱痛諸瘡。
黃芩 龍膽草 木通 山梔 澤瀉(各一錢五分) 生地 芍藥(各二錢) 白蒺藜(連刺捶碎,五錢,甚者一兩)
白水煎服。如火不甚者,宜去龍膽草、山梔。
一切惡瘡不愈,白蜜敷之,必效。
諸腫毒瘡,疼痛不安,人所不識者。取獨頭蒜三四顆搗爛,入麻油和研,濃敷腫處,干再易之。
又方 初起即用赤小豆,井水調(diào)敷立消。
丹毒惡瘡 馬齒莧搗敷。
陳遠公曰∶人久生惡瘡,或手足、頭面、胸背。經(jīng)年累月不愈,臭腐不堪,百藥無效,人所謂頑瘡者,言其冥頑,醫(yī)功無所施力也,然亦治之不得法耳。人身氣血和,必不生瘡,即間生瘡,旬日速愈,是生瘡者乃氣血不和也。其不和者或因濕浸,或因熱盛,或濕熱寒邪交至,以致氣結(jié)不宣,血滯不散,結(jié)于皮而皮生瘡,結(jié)于肉而肉生瘡。久則膿血不凈,因而生蟲,人又用殺蟲之藥傷其皮肉,則氣血更虛,力難兼到,棄皮肉于膜外而罔顧,則成瘡矣。故治瘡必以行氣活血為主,而蟲與毒不必計也;然行氣活血亦不易也,非補氣血不可,蓋氣得補而氣自行一身,血得補而血自活于遍體也。救頑湯∶當(dāng)歸、白術(shù)、黃耆、熟地、麥冬各一兩,山萸、茯苓各五錢,生甘草三錢,柴胡、防風(fēng)、連翹各一錢,熟附子一片,半夏二錢。水煎服。二劑瘡口必腫,此乃藥助氣血與瘡戰(zhàn)也,乃速愈之兆;又二劑不疼而癢矣;又二劑不再發(fā)。(《冰鑒》)此方單去行氣活血,得補之力也,氣行血活,蟲將安寄,故不必殺蟲,頑瘡自愈矣。
又曰∶有內(nèi)股生瘡,斂如豆許,翻出肉一塊,宛如菌狀,人以為蟲蝕外翻也,誰知肝經(jīng)風(fēng)熱血燥之故乎!夫肝熱則生風(fēng),風(fēng)乃內(nèi)風(fēng)而非外風(fēng)也;外風(fēng)清涼,內(nèi)風(fēng)蘊熱,故外風(fēng)宜散,內(nèi)風(fēng)宜清。然清其風(fēng)而不補血,則熱不能解而風(fēng)不能疏也,必于養(yǎng)血之中,益以清熱之味,則燥者不燥,熱退則風(fēng)自靜也。清風(fēng)湯∶白芍一兩,人參、當(dāng)歸各五錢,白術(shù)、黑梔、丹皮、沙參、花粉各三錢,川芎二錢,柴胡、連翹、甘草各一錢。水煎服。數(shù)劑瘡口自斂。此方滋血以養(yǎng)肝,非消肉以化毒,何以斂瘡而愈?蓋瘡成于肝木之旺,平肝而血無過燥之虞,自然風(fēng)散而熱無炎灼之患,茍不平肝而內(nèi)用降火之品,外用追蝕之法,則蝕而又翻,翻而又蝕,其肉愈大,其氣益虛,變出非常,恐難援救耳。
申斗垣曰∶席瘡乃久病著床之人,挨擦磨破而成。上而背脊,下而尾閭,當(dāng)用馬屁勃軟襯,庶不致?lián)p而又損,晝夜呻吟也。病患但見席瘡,死之征也。(《啟玄》)
《心法》曰∶席瘡乃大病后久而生眠瘡也,乃皮肉先死,不治。
驗方 馬屁勃墊之。
又方 小麥麩絹裝成墊褥,墊之。
又方 蓋屋陳爛草,研細墊睡。
陳實功曰∶血箭乃心經(jīng)火盛,逼血從毛竅中出也。治以桃花散涼水調(diào)敷,或金墨涂搓自止;內(nèi)宜涼心涼血。(《正宗》)
馮魯瞻曰∶有毛竅中出血者,名曰肌衄。因陽氣怫郁于內(nèi),不能敷揚于外,以致陰血上乘陽分,留yin腠理,日久陽氣開發(fā),則陰血不能歸經(jīng),故血從毛竅出也,宜開郁清氣涼血之劑。如相火內(nèi)動而乘陰分,以致熱血沸騰者,宜滋陰降火之劑。前人主乎肺熱,以肺主皮毛也,用男胎發(fā)燒灰撲之。有因大喜傷心,喜則氣散,血隨氣而溢于表者,宜涼心以斂之。(《錦囊》)
岐天師曰∶如有人足上忽毛孔標血如一線者,流之不止即死。急以米醋三升煮滾熱,以兩足浸之即血止,后用人參一兩,當(dāng)歸三兩,穿山甲一片火炒研末,以參歸湯調(diào)服,即不再發(fā)。此乃酒色不禁,恣意縱欲所致,世上人多有之,方書未載。(《秘錄》)
陳實功曰∶血痣乃肝經(jīng)怒火郁結(jié)。其形初起色紅如痣,漸大如豆,揩之血流,須用冰螄散枯去本痣,以珍珠散搽去生皮;內(nèi)服解郁平肝之劑。如血出不止,過甚者,涼血地黃湯主之。(《正宗》)
竇漢卿曰∶血疳乃臟中虛弱,邪氣相侵,真氣衰少,風(fēng)毒閉塞腠理,發(fā)于肌膚。初如紫疥,破時出血,瘡生遍身,行處成瘡,損傷皮肉,癢痛難禁。治法先宜養(yǎng)血清熱,次宜清肌滲濕。(《全書》)
經(jīng)曰∶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脘五寸,虛則生疣,(疣與 同,疣音休,俗乎雞眼子是也。)小者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薛立齋曰∶疣屬肝膽少陽經(jīng)風(fēng)熱血燥,或怒火肝火,或肝客yin氣所致。蓋肝熱水涸,腎氣不榮,故精亡而筋攣也,宜以地黃丸滋腎水以生肝血為善。若用蛛絲纏、螳螂蝕、著艾灸,必多致誤。大抵此證與血燥結(jié)核相同,故外用腐蝕等法,內(nèi)服燥血消毒,則精血愈虛,肝筋受傷,瘡口翻突開張,卒成敗證矣。
《正字通》云∶疣小者,俗謂之瘊子。
驗方
地膚子 白礬(各等分)
煎湯洗數(shù)次,瘊子盡消。
又方 天雨鳴雷時,有疣者不與人知,自己立于檐下,迎著雷以手抹去瘊子,口中默念∶雷打猴子快走,念七遍,抹七遍,向天井外抹即自落。
申斗垣曰∶千日瘡一名疣瘡,又名瘊子,又名晦氣瘡。此瘡如魚鱗,生于人手足上,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用雞肫皮擦之自愈。一法用蘄艾在初生第一個上灸之,余皆自落而痊也。(《啟玄》)
驗方(谷裕豐)。用銅錢一個套在千日瘡上按定,取草紙卷了點著燒透,熄下的紙煤子放瘡上,以香點著,燒過吹去,又放紙煤燒之,不過五七次,其瘡根隨手自落,并不痛楚。
又方(杜秘)治身上忽生豎頭肉,肉猴子并斑痣。
新鍛石 堿(各等分)
燒酒泡一時即可用,每周掃上即起紫泡,挑破出水結(jié)疤,如點 痣,須以針微挑破,點之。
又方(王德山)。用蛇蛻擦之,即落。
點擊查看:<<瘍醫(yī)大全>>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