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字在涇,號拙吾,又號飼鶴山人,生年不詳,約卒于1749年。清代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家貧而篤學,工詩善書,淡泊名利,曾鬻字于fo寺。學有淵源,少時曾從師馬元儀學醫(yī)。馬有醫(yī)名,從游者甚眾,得尤怡而喜甚,謂“吾今得一人,勝得千萬人”。尤怡業(yè)醫(yī),初不著于時。而晚年醫(yī)術(shù)益精,治病多奇中,名噪三吳。然尤不求聞達,欲晦姓名,乃隱居花溪,著書自得。
尤在涇生平主要著述有《
傷寒貫珠集》,學術(shù)上獨樹一幟,極為醫(yī)界推崇。另有《金匱要略心典》、《金匱翼》,為研究仲景之學中有影響的著作。此外還有《醫(yī)學讀書記》二卷,《靜香樓醫(yī)案》一卷。尤怡于醫(yī)學之外,兼擅詩文書法,為一多才多藝者,《明史》本傳稱其“于學無所不窺”,著有《北田吟稿》。
[尤怡的經(jīng)方專著] 《傷寒貫珠集》八卷,刊于1810年。是尤怡眾多醫(yī)著中備受推崇的佳作,被視為學習《傷寒論》的脊梁,后世學者“由是而進,則義之可疑者始明,理之難曉者自顯”,可從而窮本溯源。本書中,尤怡將《傷寒論》原文按六經(jīng)次序進行重新編排,每經(jīng)首訂條例大意,按法類證,隨證出方,附系注釋。有如線索穿珠,一氣貫通,故名貫珠集。其中對治法分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雜治法等,提綱摯領,使《傷寒論》辨證施治精髓如雪亮月明,令學習者一目了然。本書在諸多《傷寒論》注本中實屬上乘之作。
《金匱要略心典》三卷,是尤怡集十年寒暑的心得之作,是針對雜病辨證施治而編寫的專著,對《金匱要略》中所載疾病進行了重新歸類和補充,集中表現(xiàn)了尤怡研究雜病的心得體會和臨床治療經(jīng)驗總結(jié)。刊于1732年。尤怡闡注仲景經(jīng)義文理俱精,辨析尤細。對少數(shù)費解的原文寧缺而刪不強予衍釋。對一些傳抄之誤予以校正,并刪后人增添的內(nèi)容以及原文的最后三篇。本書對后學在理解與研究仲景著作并指導臨床都是很有幫助的。
[尤怡經(jīng)方臨證特點] 1、以法類證、按證論治的辨證思想
尤怡在《傷寒貫珠集》中把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jīng)病按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少陽刺法及少陰清法、下法、溫法等分列,以便提要摯領,掌握各經(jīng)病變及法治。如太陽、陽明、少陽各有正治法,“審其脈之或緩或急,辨其證之有汗無汗”,從而解之汗之,為太陽正治法;陽明經(jīng)病有傳變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溫之各異,為陽明之正治法;用小
柴胡湯一方和解表里,為少陽之正治法。太陽、少陽各有權(quán)變法,太陽篇內(nèi),以“人體氣血有虛實之殊,藏府有陰陽之異”,雖同為傷寒之候,不得竟從麻桂之法,而分別有小建中湯、炙
甘草湯、大
小青龍湯等,是為太陽權(quán)變法;少陽有汗下之禁,而和解卻有兼汗下之法,如柴胡加
桂枝湯、柴胡加
芒硝湯、
大柴胡湯、柴胡
桂枝湯之類,是少陽的權(quán)變法。太陽還有斡旋、救逆、類病三法,若汗出不徹而傳變他經(jīng)及發(fā)黃、蓄血,或汗出過而并傷陽氣,乃有更發(fā)汗及用真武湯、
苓桂甘棗湯等,是為斡旋法;或當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復汗,致有
結(jié)胸、痞滿、脅熱下利諸變,乃用大
小陷胸湯、諸
瀉心湯等,是為救逆法;至于太陽受邪,而見風溫、溫病、風濕、中濕、
濕溫、中暍、
霍亂等諸證,形似傷寒,而治法迥異,是為類病法。陽明尚有明辨、雜治法,如經(jīng)府相連,虛實交錯,或可下或不可下,或可下而尚不能下,及不可大下,故有脈實、潮熱、轉(zhuǎn)失氣、小便少等之異,以及外導潤下之別,是為明辨法。如病變發(fā)黃蓄血諸證,非復陽明胃實及經(jīng)邪留滯之可比擬,或散或下,當隨證而異其治,是為雜治法。太陰病有經(jīng)臟之分,故有解表溫里及先里后表法。少陽厥陰,亦各有溫清諸法。。?傊,是以治法為綱,證方為目,這種方法,尤怡自謂可令“千頭萬緒,總歸一貫,比于百八輪珠,個個在手矣。”尤怡認為:“振裘者必挈其領,整網(wǎng)者必提其綱,不知出此,而徒事區(qū)別,縱極清楚,亦何適于用哉?”所以于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jīng),每經(jīng)皆分列綱目。這里的綱,就是治法;目,就是湯證及處方。
2、善用經(jīng)方、靈活化裁的治療特點
尤怡精研仲景,尊崇仲景,在臨證中更是善于靈活應用仲景經(jīng)方,出神入化!鹅o香樓醫(yī)案》充分體現(xiàn)了尤怡善用經(jīng)方靈活化裁的特點。該書共計收錄200余案,大多為應用經(jīng)方或化裁經(jīng)方者。案中應用
腎氣丸、桂枝湯、理中湯、旋覆
代赭湯、
麥門冬湯、
橘皮竹茹湯等方的案例頗多。其中有用原方者,如徑用麻杏薏甘湯治肺氣壅滯的腫脹喘息,八味丸治腎陽虧虛的陰縮、精出、汗泄,
麥門冬湯治
虛勞失音、胃弱便溏。然而更多的是化裁經(jīng)方而不離古方之義的,如腎氣丸方《醫(yī)案》中廣泛用于腫脹、中風、哮喘、
咳嗽、痰飲、虛勞、
遺精、
黃疸、齒痛等病。如尤怡治咳喘“
久咳喘不得臥,顴赤足冷,胸滿上氣,饑不能食。此肺實于上,腎虛于下,脾困于中之候也。然而實不可攻,始治其虛,中不可燥,始溫其下!敝委熡
金匱腎氣丸,“兩寸浮大,關尺沉小,氣上而不下,喘咳多痰!艘阅I氣丸,補而下之”。治腫脹,“腫脹之病,而二便如常,肢冷
氣喘。是非行氣逐水之法所能愈者矣,當用腎氣丸,行陽化水”。治黃疸,“面黑目黃,脈數(shù)而微,足寒至膝,皮膚爪甲不仁。其病深入少陰,而其邪則仍自酒濕得之及女勞也”,方用腎氣丸。治雜病、陰縮、精出、汗泄,認為是“真陽氣弱,不榮于筋則陰縮,不固于里則精出,不衛(wèi)于表則汗泄。此三者,每相因而見,其病在三陽之樞,非后世方可治。古方八味丸,專服久服,當有驗也”。治痰飲,“中年以來,內(nèi)聚痰飲,交冬背冷喘嗽,必吐痰沫,胸脘始爽。年逾六旬,惡寒喜暖,陽分之虛,亦所應爾。……腎氣丸減
肉桂,加
北五味、
沉香!
運用腎氣丸變化規(guī)律:一是去
附子加味,一是去肉桂加味。引火歸原時,認為附子走竄而不能收納,故去之加
五味子、
牡蠣、
牛膝等藥;補腎納氣、攝降沖氣時,去肉桂酌加沉香、牡蠣、
菟絲子、
補骨脂等味;補火生土,則去肉桂加沉香、
椒目;若有水飲、痰濕者則加
車前子、椒目等滲化水濕?梢娪肉鶎δI氣丸的應用,真可謂得心應手,出神入化。
3、博采眾長 融會貫通的治學風格
尤怡不但師法仲景,深得其妙,且博極醫(yī)籍,廣采百家之長,是善師前賢的典范。其著作《金匱翼》、《醫(yī)學讀書記》廣征博引達70余家。又能在臨證中融會貫通,而集諸家之大成。其《傷寒貫珠集》注釋,共采集十二家之說,尤怡從中吸取精華,又有所發(fā)揮。
如
大陷胸湯證和
大承氣湯證,是傷寒實證的典范,初學者容易混淆,尤怡曰“按大陷胸與大承氣,其用有心下與胃中之分。以愚觀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謂,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腸之謂也。胃為都會,水谷并居,清濁未分,邪氣入之,夾痰夾食,相結(jié)不解,則結(jié)成胸,大小腸者,精華已去,糟粕獨居,邪氣入之,但與穢物結(jié)成糞而已,大承氣專主腸中結(jié)糞,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此論述言簡意深,對仲景之論融會貫通。
[簡評] 尤在涇致力于研究仲景學說幾十年,其代表作《傷寒貫珠集》、《金匱要略心典》的學術(shù)觀點一直是后世傷寒研究學者廣泛贊同并研究的重點,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他的《靜香樓醫(yī)案》乃是眾多醫(yī)案中的典范之作,以其切實的風格為后學所推崇。其對傷寒的研究和臨床證治特點對我們后世醫(yī)者很有啟迪。
1、傾心仲景,思維嚴謹:尤在涇一生對傷寒研究耗費了大量心血,臨床思維嚴謹,論治則法度彰明。他也是在反復臨證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jié),根據(jù)切身體會,日漸積累,終為后學所崇。他所編撰的幾部闡述仲景學說的著作一直是后世學習的范本,明理簡要,可以使后學者窮本溯源。臨床診疾,思維嚴謹有度,理義詳明,遣方用藥,立竿見影。其對傷寒的鉆研精神及其嚴謹作風是值得后人深究并學習的。
2、尊古不泥,敢正前誤:歷代傷寒注家,對于經(jīng)論和名家的注解,大都奉為圭臬,即使明知有錯漏,也只是隨文演義,敷衍回避,而不敢質(zhì)疑或批評。而尤怡則尊古不泥,有疑必質(zhì),敢于糾正前人的錯誤,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如他在《傷寒貫珠集》中不僅評斥了王叔和的錯誤之處,而且對一些注家的紕漏也給予了糾正,還對前人的不同學術(shù)觀點進行了爭鳴。這種批判地繼承古代醫(yī)家學術(shù)思想的學習方法和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對于我們后人仍是極有指導意義的。
3、薈萃百家,融會貫通:絕大多數(shù)著名醫(yī)家均是善采百家之長,與自己的經(jīng)驗體會熔為一爐。尤怡在這方面堪稱典范,他博極醫(yī)源,師法前賢,又能與自己臨證心得融會貫通。如其調(diào)治脾胃則宗東垣,選藥平和,每每效如桴鼓。治雜病除宗仲景外,又善于取諸家之長,能自成一派,為后世所崇。尤怡的學術(shù)成就和臨證特點值得我們進一步研探究和深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