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和
流注兩詞首見于《靈樞,衛(wèi)氣行》說: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jīng),卯酉為緯。同時《內(nèi)經(jīng)》從“天合一”、“生氣通天”的整體觀念出發(fā),把十二時用于與五臟六腑 、十二經(jīng)脈的相合, 《靈樞.經(jīng)別》謂:“六律建陰陽諸經(jīng)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jié)、十二經(jīng)水、十二時辰,十二經(jīng),此五臟六腑所以應天道也”。這表明,《內(nèi)經(jīng)》將一年十二月,用子、午作經(jīng)線,卯、酉作緯線,來劃分成四個季節(jié)。用一天十二時辰的經(jīng)緯位置來說明晝、夜、朝、夕時間的變化,故“子午”二字包含時間變化的意思。
《內(nèi)經(jīng)》還依據(jù)人體經(jīng)脈中氣血流行盛衰現(xiàn)象以說明“天道”,即外界還境規(guī)律對人體的影響,認為人體的氣血運行是有規(guī)律地有盛有衰的,就像潮水的漲落一樣, 以一天十二時辰為例,寅時是肺經(jīng)氣血最旺盛的時間,而其他時辰又是其他經(jīng)脈氣血運行旺盛的時間,這稱為“流注”。針灸時間治療就是依據(jù)這些確定的流注節(jié)律,在固定時相內(nèi)針刺補瀉和提高經(jīng)絡治療的敏感性,利用時間治療的相對特異性,來扶正祛邪,提高療效。
作為針灸時間治療體系的中心內(nèi)容——子午流注針法,其理論源出于《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經(jīng),形成于宋金時代,并發(fā)展于元明時期。實踐證明它對許多疾病,尤其是對慢性病、內(nèi)臟病、一般常法治療而難愈之疾,往往收效簡捷。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時間生物醫(yī)學的興盛,子午流注針法及其它針灸按時治療法日益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注,已開始進入比較系統(tǒng)的臨床對照觀察及實驗室治療原理的探索討階段,各學科交叉滲透的綜合研究在逐步展開。由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時間有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其治療必須“因時制宜”。中醫(yī)學充分重視時間因素對對于疾病治療和機體康復的重要作用,強調(diào)指出治病必須“順天之時”,“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否則“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工邪攻正”,以致“絕人長命”。
中醫(yī)時間醫(yī)學在治療學方面有豐富的內(nèi)容,《內(nèi)經(jīng)》提出了“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治”這一擇時治療 的重要原則。擇時治療用于中醫(yī)中藥、 針灸等方面是十分廣泛的,尤其是擇時針刺,《內(nèi)經(jīng)》論述豐 富,總結了許多至今之 一用之有效的法則。以下?lián)褚撌鲋?br >四時不刺
《素問.八正神論法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薄鹅`樞.四時氣》和《靈樞.順氣一日為四時》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為定。故春取血脈、分肉之間……夏取盛經(jīng)孫絡,秋取經(jīng)俞…冬取井滎”。指明了由于四時之氣的影響,人體氣血升降浮沉之故,有病在經(jīng)、絡、氣、血、臟、腑之不同,和在、肉、筋、脈、骨等的差異,因此應分別病性、病位,因時選擇刺法。
按季節(jié)取穴
五輸穴是以自然界的水流和日月運行狀態(tài)來比喻經(jīng)氣運行的深淺大小不同,每穴所具的特殊作用也不同。由于時今季節(jié)對人體的不同影響,所以古人在應五輸穴時十分重視按季節(jié)時間選取,正如
《內(nèi)經(jīng)》所指出的“冬刺井”、“春刺滎”、“夏刺輸”、“長夏刺經(jīng)”“秋刺合”,說明了四時不同,針刺各有所宜,即本于四時,依據(jù)人氣、臟腑經(jīng)脈之氣所在部位而刺。它如:春刺散俞、夏刺絡俞、秋刺皮膚、冬刺俞竅于分理,其按時刺灸的原理相同,總地在于說明治療疾病應掌握人體內(nèi)在的生理病理變化與時間的相關關系,掌握臟腑經(jīng)絡的氣血流注的主時,以及疾病的周期性發(fā)生時間,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
因天時而刺:
〈素問.八正神明論〉曰:“天寒無刺,天溫無灸,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天時而調(diào)之!比暨`背這一原則,會導致“陰陽相錯,真邪不別 以留止,外虛內(nèi)亂,yin邪乃起”。
候衛(wèi)氣而刺
《靈樞.衛(wèi)氣行》介 衛(wèi)氣在人體運行的情況及其與針刺的關系 ,指出:“為氣之在于身年,上下往來不以其,候氣而刺之,耐何?……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病在于三陽,必候其氣在于陽而刺之病在于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上述按時刺灸的理論主要是依據(jù)于年、季、月、日(晝夜)節(jié)律和經(jīng)絡 日節(jié)律等,如“候日月星辰而刺之”、“因天時而調(diào)氣功血”、“必先歲氣,毋伐天和”等論說是符合年、季節(jié)律的治療原則;“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是古人尊照“月節(jié)律”而制定的按時治療法則;而“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刺之”則是晝夜(日)節(jié)律在針灸經(jīng)絡上的直接應用。
歷代針灸專著對按時針灸有不少發(fā)揮,《靈樞.百病始生》還提出了時間治療時的按時補瀉,認為: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楊繼洲在對急癥進行針灸治療時十分重視時間因素,并說;“或維其氣血,或維其真元,以律天時,則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也”。古人從時間與機休正氣、邪氣、病理轉(zhuǎn)歸等層次的關系中,指出四季不可刺、死期不可刺等學說,也是依據(jù)“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而提出的。如《靈樞.陰陽系日月》認為不注意不同季節(jié)與人體正氣的關系而妄刺,容易損傷人的正氣,指出:“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
針灸大成》則說:“請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有一臟及二三臟者,乃可刺也”,認為按疾病順傳規(guī)律傳變的疾病,至其一定的死期時間,不能用針刺來治療。若隔臟相傳的,則可以發(fā)揮針刺優(yōu)勢來治療。
還應該指出,五行旺休理論對針灸時間治療亦有一定的影響,《子午流注針經(jīng)》作者閻明廣在注何若愚《流注指微賦》中“用日衰而難已”時指出:“病于當日之下,炙五行之刑制者,其病克而難愈也。謂心病遇庚日,肝病遇辛日,……斯皆卒義正氣功下受制而氣功衰,
刺病難愈故也。謂心病遇庚日,肝病遇辛日,……斯皆卒義正氣日下受制而氣衰,刺病難愈故也”。告誡針灸者應該根椐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功能狀態(tài),審時度勢;在機體內(nèi)抗病能力和正氣低下之時,徒刺無效。
《針灸擇日篇》中所載除日、破日、白虎、月形、血忌 等不少以干支時日定針灸可否的內(nèi)容,是與子午流注法不同的另一學術觀點,其實用價值尚待臨床驗證,
不可與子午流注混為一談,應在理解其實質(zhì)精神的基礎上合理選擇應用。
由于古典的針灸時 間取穴方法較多,如果一一講來,則顯得十分復雜繁瑣,也過于偏向理論化,臨床實用性不強,實際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臨床處方實用個原則,在于支循環(huán)周而復是始的基礎上,我們嘗試通過六十花甲日大循環(huán),按日時干支特征,將幾種最主要的時間取穴方法,包括納甲法、納子法、養(yǎng)子法、移光法、靈
龜八法、飛騰八法 等所推算得到的穴位綜合起來,構成獨特的日時開穴組和總方( 見本文末60個表),提供給臨床醫(yī)生,方便結合臨床實際辯證和根據(jù)病情的需要,進行適當?shù)倪x取搭配,力圖達到更佳的 臨床療效。
針灸時間治療法臨床運用的靈活性
針灸時間治療方法在臨床運用方 面 ,雖然有上述的規(guī)律,但絕不能離開癥狀,不分病情,死板固定地某時即某穴治療,而要在逐日按時開穴的基礎上,根據(jù)病情癥狀,結合主穴主治功能,靈活地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時間針法的效能。茲將有關問提簡述,以供參考。
按時開穴,配穴治療
按時開穴,配穴治療,就是在氣血流注、按時開穴的的基礎上,根據(jù)病情,酌情取其他與病情相適應的腧穴進行治療之。這樣不但不影響流注針法的規(guī)律,反而可以增強治療效果。
根據(jù)病情,定時治療
病有虛實緩急,而腧穴又有其治療范圍,如遇慢性疾病,按時開穴的腧穴與病情不相適應,此時為提高療效,在不影響病情的原則下,可采用“定時治療”的方法,選擇流注經(jīng)穴與病情適應的時間進行治療之。
《醫(yī)學入門》說:“燕避戍己,輻伏庚申,物性且然,況人身一小天地乎?故緩病必待開闔,猶瘟疾必依運氣;急病不拘開闔,猶雜病舍天時而從人之病也!币舱f明人與自然相應,除了急病不能等待腧穴開闔的時刻外,一般慢性疾病,即可根據(jù)病情,等候經(jīng)穴正開的時刻進行不治療,效果良好。由此可見。根據(jù)病情,定時治療,早為古人所重視。
根椐病情,適當刺激
時間針法,雖然是根椐氣血盛衰的周期性去逐日按時開穴針治,以調(diào)和氣血,補虛瀉實,糾正陰陽的盛衰,使之平衡,但為提高療效給予適當?shù)氖址ǎm合病情的需要,亦為重要。
由于流注針法注重氣血盛衰,開閉,所以在手法上,除采用捻轉(zhuǎn)、提插外,主要采用迎隨補瀉。因為這種補瀉法,是建遠十二經(jīng)經(jīng)脈氣血流注的基礎之上的。運用得當,可以調(diào)整氣血的盛衰,提高針治療效。Sample Text
[
Last edited by 藍天百云 on 2006/12/22 at 12:42 ]
-----------辛苦啦!支持一下。對我們針灸人來說《靈樞》應該熟讀。
-----------
Originally posted by nthawf at 2006年 14:44:
辛苦啦!支持一下。對我們針灸人來說《靈樞》應該熟讀。
《靈樞》與《素問》合稱《
黃帝內(nèi)經(jīng)》,為我國現(xiàn)存重要的醫(yī)學典籍之一。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子萬民,養(yǎng)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歌勿使被毒藥,無用隨石,欲以微針通其經(jīng)脈,調(diào)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jīng)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jīng),愿聞其情。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于一,終于九焉,請言其道。、卺樦,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送,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fā),不知機道,叩之不發(fā),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退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位要油: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后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外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nèi)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nèi)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日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虹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是陽,及與兩衛(wèi),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腦橫居,現(xiàn)之獨澄,切之獨堅。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日錫針,長一寸六分;二日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日膽針,長三寸半;四日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日被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日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日毫針,長三②寸六分;八日長針,長七寸;九日大針,長四寸。鏡針者,頭大本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④如卵形,指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①卷之一:原作"黃帝素問靈樞經(jīng)卷之一"。下同。②。骸都滓医(jīng)排"夫"。③三:擁已經(jīng)誹"-"。④針:《太累·九針所生》楊注悵"鋒"O116很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fā)病疾。彼外考,未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是,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虹呼,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yǎng),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外者,尖如檢,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直,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直。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重①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愜;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shù);剩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直,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黃帝曰:愿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藏五腦,五五二十五航;六府六份,六六三十六偷。經(jīng)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渴為榮,所注為輔,所行為經(jīng),所人②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胞也。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藏之氣已絕于內(nèi),而用外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藏之氣已絕于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nèi),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愜,致氣則生為
癰瘍。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味也。五藏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③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藏之害矣。陽中之少阻,肺也,其原出于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明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大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鳩尾,雞尾一。
盲之原,出于脖肌脖取一。凡此十二愿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脹取三陽,淮地取三明。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團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里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蜓跃眉仓豢扇≌撸瞧湔f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行也,猶①重:原作"甚",據(jù)擁乙經(jīng)》改。②人:原作"以",據(jù)牌乙經(jīng))剛素問·咳論征注5;根樹文改。③而:原作"二",揭牌已經(jīng)》改。117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刺話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nèi)者,取之陰之陵泉;疾病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jīng)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處,闊數(shù)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愿聞其解。岐伯曰:請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nèi)側(cè)也,為井(木);溜干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榮;注于太淵,太淵,魚后一寸陷者中也,為偷;行于經(jīng)絡,經(jīng)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jīng);人于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jīng)也。心出于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溜于勞宮,勞營,掌中中指本節(jié)之內(nèi)間也;為榮;注于大陵,大陵,掌后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腦;行手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jīng);入于曲澤,曲澤,肘內(nèi)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水);溜于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榮;注于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脫;行于中封,中封,內(nèi)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jīng);人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脾出于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nèi)側(cè)也,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書之后,下陷者之中也,為榮;注于太白,太白,腕②骨之下也,為輸;行于商丘,商丘,內(nèi)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jīng);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明也。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榮;注于大溪,太溪,內(nèi)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腦;行于復留,復留,上內(nèi)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jīng);入于陰谷,陰谷,輔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jīng)也。膀味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節(jié)之前外側(cè)也,為榮;注于束骨,束骨,本節(jié)之后,陷者中也;為偷;過于京骨,京骨,足外側(cè)大骨之下,為原;行于
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為經(jīng);人于委中,委中,胭中①每篇末均有宋以后人對該篇字詞的盲釋,因后人所加故刪去。不同。②腕:《甲乙經(jīng)》、付素》均作"核";18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膽出于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俠溪,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榮;注于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輸;過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jīng);人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胃出于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內(nèi)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內(nèi)庭,內(nèi)庭,次指外間也,為榮;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內(nèi)間上行二寸隨者中也,為跑;過于沖陽,沖陽,足科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jīng);人于下陵,下陵,膝下王寸,聰骨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于冒,是足陽明也。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于關沖,關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榮;注于中治中津,本節(jié)之后陷者中也,為偷;過于陽地,陽地,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于支溝,支溝,上腕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也,為經(jīng);人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肺,在于足大指①之前,少陽之后,出于胭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jīng)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陰(本作。)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胎腸,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人絡膀優(yōu),約下焦,實則閉瘤,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瘤則瀉息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③太陽,出于少澤,少澤,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jié)前陷者中也,為榮;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側(cè)本節(jié)之后也,為輔;過于腕骨,腕骨,在手外側(cè)腕骨之前,為原;行于陽谷,陽谷,在銳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jīng);人于小海,小海,在時內(nèi)大骨之外,去瑞半寸陪者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jīng)也。大腸上合手陽明,出于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本節(jié)之前二間,為榮;注于本節(jié)之后三間,為腦;過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于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jīng);入于曲他,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是謂五藏六府之腦五五二十五肥六六三十六腦也。六府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者也。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日天突。一次任脈側(cè)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日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日天客。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隱。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日天柱。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①大指:《甲乙經(jīng)》、優(yōu)素》、價臺》均作""太陽"。②手:原作"于",據(jù)村素》改之。119脈也,名日風府。腋內(nèi)動脈,手太陰也,名日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刺上關者,啥不能欠;制下關者,欠不能哈;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①關者,神不能屈。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腦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脫外,不至曲頰~寸。手太陽當曲額。足少陽在耳下曲額之后。手少陽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發(fā)際。陰尺動脈在五里,五胞之禁也。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肝合膽,明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腎合腿肌,膀脫者,津液之府也。少阻③屬腎,腎上連肺,敢將兩藏。三焦者,中讀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脹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與合者。春取絡脈諸榮大經(jīng)分肉之間,甚者探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腦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各取諸井諸份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宣。轉(zhuǎn)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晨厥者,張而刺之,可分立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