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少陰、厥陰,皆屬陰證也。太陰者,脾也;少陰者,腎也;厥陰者,肝也。
何謂太陰證?太陰脾之經(jīng),主胸膈 脹!都滓医(jīng)》云∶邪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邪中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曰∶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腑,陰受之則入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為喘呼∶入五臟則 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 。
何謂少陰證?少陰腎之經(jīng),主脈微細,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經(jīng)云∶一二日少陰病者,何也?謂國中病時,腠理寒,使入陰經(jīng),不經(jīng)三陽也。
傷寒雖是三陰三陽,大抵發(fā)于陽則太陽也,發(fā)于陰則少陰也,此二經(jīng)為表里,其受病最為多。陽明、太陰受病頗稀。至于少陽、厥陰,肝膽之經(jīng),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證不罷者,但治太陽。有初得病便見(去聲)少陰證者,直攻少陰,亦不必先自巨陽次傳而至。
蓋寒氣入太陽,即發(fā)熱而惡塞;入陰經(jīng),只惡寒而不發(fā)熱也。三陰中寒,微則理中湯,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甘草湯。
手足指頭微冷蓋謂之清(音去聲,)此未消吃四逆,蓋疾輕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類。
大假重者用四逆湯,無脈者用通脈四逆湯也。
何謂厥陰?厥陰肝之經(jīng),主消渴,氣上沖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則利不止也。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則為陰毒,其證四肢逆冷,臍腹筑痛,身如被杖,脈沉疾,或吐利,當急救,可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發(fā)散為陽,謂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類,能復其陽氣也。微則用辛甘,甚則用辛苦熱。陰極發(fā)躁,陰證似陽也。學人當以脈別之。
問∶手足逆冷,臍腹筑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體如被杖,或冷汗煩渴,脈細欲絕者,何也?
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強咽痛,糜粥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痛,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湯、白術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大抵陰毒本因腎氣虛寒,或因冷物傷脾,外傷風寒,內(nèi)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外寒而內(nèi)伏陰,內(nèi)外皆陰,則陽氣不守,遂發(fā)頭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體倦怠,四肢逆冷,額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間或可起行,不甚覺重。診之則六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
陽證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證也。大抵陽毒傷寒,其脈多弦而洪數(shù);陰毒傷寒,其脈沉細而弦疾,不可不知也。
若誤服涼藥,則渴轉(zhuǎn)甚,躁轉(zhuǎn)急,有此病證者,更須急服辛熱之藥,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陰毒漸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zhuǎn)甚,或咽喉不利,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
上此一條服涼藥躁渴轉(zhuǎn)甚,當服熱藥可也。
陽盛則身熱而無汗,陰盛則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shù)躁而寒,寒則厥。(清即冷也。)
上此岐伯說陰躁之原。
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疾,一息七至已來。有此證者,速于氣;蜿P元二穴,灸三二百壯,以手足溫和為效,仍兼服正陽散、回陽丹、天雄散、白術散,內(nèi)外通,遂令陽氣復而大汗解矣。
陰毒盛而陽氣暴絕,則為陰毒;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則為陽毒。大凡陰陽離絕,非大汗不能復正氣也。
陰陽則夫婦也,各得中則和,若偏勝則各專以權,至于極,繼之以離矣!藥石以攻邪,邪去正復,是猶鞭撻以教而欲并生也。
若陰毒已深,疾勢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既無,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數(shù),至此則藥餌難為攻矣!但于臍中用蔥慰法,或灼艾三五百壯已來,手足不溫者,不可治也。如手足得溫,更服熱藥以助之。若陰氣陽氣來,即漸減熱藥而調(diào)治之。
若陽氣乍復,往往卻見煩躁,慎不可投涼藥,煩躁甚者,再與返陰丹即定。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問胸膈不快, 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腹痛者,何也?
此名太陰也。近人多不識陰證,才見胸膈不快,便投食藥,非其治也。大抵陰證者,由冷物傷脾胃,陰經(jīng)受之也,主胸膈 滿,滿面色及唇皆無色澤,手足逆冷,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欲,但內(nèi)傷冷物,或損動胃氣,遂成陰證。復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經(jīng)一二日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脾之經(jīng)也。
右膈不快,不可用食藥,下之則成痞。
海藏云∶陰證胸膈不快,此無病形也,若投巴豆之藥,即取有形也病,故輕則轉(zhuǎn)痞,重則成勞,尤重則一二日遂成不救也。故《活人》本經(jīng)云∶丸子巴豆,乃攻食積耳!
問∶萬一飲食不節(jié),胸膈不快,寒中陰經(jīng),何法以治?
答曰∶急則理中湯加青陳皮,銼如麻豆小,服一二劑,胸膈即快。枳實理中丸、五積散尤良。
五積散一句,是兼表也,或無有表證,或自內(nèi)而之外,傳至極高之分,則宜是藥。若無表則不宜用此也,用理中法足矣!
問脈微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何也?
此名少陰也。少陰之為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六七日自利而渴者,虛也,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矣。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四逆湯主之。
舉陽證 少陰證,口燥舌干而渴者,須急下之,不可緩也,宜大承氣湯主之。若脈沉而遲者,須溫之,四逆湯主之。蓋以口燥舌干而渴者知其熱,脈沉而遲者別其寒也。
少陰病屬腎,古人謂之腎傷寒也。腎傷寒口燥舌干而渴,固當急下,大抵腎傷寒亦多表里無熱,但若煩憒默而極,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舊用四逆湯。古人恐其熱不敢遽用,云腎病而體猶有熱者,可服黃連龍骨湯。若已十余日,下利水止,手足微冷,乃無熱候,可服增損四順散。
上此一條,雖有腎病,而體猶有熱一句,亦當以久暫察之,不可乍見便以為身熱也。
不用四逆用黃連,及手足冷卻用四順,亦不甚的當。
舉陽證 少陰病,若惡寒而倦,時時自煩,不欲濃衣者,大柴胡下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證者,亦須微發(fā)汗,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此學人不可不知也。
問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者,何也?
此名陰證似陽也。陰發(fā)躁,熱發(fā)厥,物極則反也。大率以脈別之為準,諸數(shù)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為驗也。
上此一句,可以為世法。
假令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證也。身微熱者,里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治者不看脈,以虛陽煩躁,誤以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秘要》云∶陰盛發(fā)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證,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之。
上外熱內(nèi)寒,煩躁,不可用涼熱。
問∶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水者,何也?
此名陰盛格陽也。傷寒陰盛格陽者,病患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不欲飲水者,宜服霹靂散,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藥通散寒氣,然后熱氣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并主之。
問身體重少氣,陰腫入里,腹內(nèi)絞痛,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婦人則里急,腰胯連腹內(nèi)痛者,何也?
此名陰陽易也。傷寒病新瘥,陰陽氣未和,因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絞痛,婦人則里急,腰胯連腹痛,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陽易;其婦人病新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陰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甚,毒疫著人,如換易然。其病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則皆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若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jié)解離,經(jīng)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翕翕氣力轉(zhuǎn)小,著床而不若搖動,起止仰人;蛞龤q月不死,燒 散、 鼠糞湯、竹皮湯、干姜湯、青竹茹湯、當歸白術湯,可選用之《孫兆口訣》,治陰盛隔陽,傷寒其人必躁熱,不欲飲水者,宜服霹靂散。
附子一枚,燒灰存性,為末,蜜水調(diào)下,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氣,然后熱氣上行,而汗出乃愈。
陰毒甘草湯
治傷寒時氣,初得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后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氣短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疾。仲景云∶陰毒三候,身如被杖,咽喉痛,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甘草(炙) 升麻 當歸(各二分) 雄黃(一分) 蜀椒(一分,去目) 龜甲(一兩,醋炙) 桂枝(二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如人行地五里,須臾進一服,溫覆取汗,毒當從汗出,汗出即愈。若未,作再服。
上此一條,舉仲景言,至七日不可治,有別說。
問∶活人陰毒甘草湯舉仲景云∶陰毒三候,六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者,何也?
答曰∶假令內(nèi)傷冷物,中焦不和,或顯少陰,或顯厥陰,二脈無定,內(nèi)陰之極,陽氣逆而上行,至陽明則多錯語,至太陽頭復微痛,至少陽寒熱間作,即非少陽外感正病也。然此經(jīng)雖有寒熱,其實脾先受之,卯酉之間,土居其中,是通膽肺,故如是也。內(nèi)陽之外,至此欲竭,所以至七日不可治也。陰證舌縮者,知心火絕也,則神去矣。又云∶失神者亡。發(fā)陽證舌縮者,知少陰無水也。外感傳六經(jīng),當先表而后下,內(nèi)感傳三陽,則止治三陰,藥內(nèi)增損加減,不復再用涼藥也。內(nèi)陽之外,不必次第傳遍三陽,但至一經(jīng),卻便至極高之分,所以七日不可治也?偭(jīng)俱盡之意,所以不必次第傳遍三陽也。
海藏云∶惟附子散明注陰毒唇青面黑,正陽散明注陰毒面青舌黑,二證別無伏陽,故藥味皆溫熱辛甘而無苦寒也。
附子散
治陰毒寒傷,唇青面黑,身背強,四肢冷。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 桂心(半兩) 當歸(半兩,銼,炒) 半夏(一分,姜制)干姜(一分,炮) 白術(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水一中盞,生姜半錢,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地十里。未汗,再服。
正陽散
治陰毒傷寒,面青,張口氣出,心下硬,身不熱,只額上有汗,煩渴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 皂莢(一挺,醋炙,去皮弦子) 干姜(一分) 甘草(一分,炙) 麝香(一錢,另研)
上細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
霹靂散
治陰盛隔陽,煩躁不飲水。
附子一枚半兩者,炮熱取出,用冷灰焙之,細研,入真臘茶一大錢,和勻分作二服,水一盞,煎至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或冷服之。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火焰散
治傷寒惡候。
舶上硫黃 附子(去皮,生用) 新臘茶(各一兩)
上為細末,先將好酒一升,調(diào)藥分大新碗口中,于火上攤蕩令干,合于瓦上,每一碗下燒艾熟一拳大,以瓦起,無令火著,直至煙盡,冷即刮取,卻細研入瓷合盛。每服二錢,酒一盞,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訝。傷寒陰毒者,四肢冷,脈沉細,或吐或瀉,五心躁煩,胸中結硬,或轉(zhuǎn)作伏陽在內(nèi),湯水不下,或無脈,先吃一服,如吐,卻更進一服。服后心中熱,其病m.payment-defi.com/wsj/已瘥,下至臟腑中。表未解者,渾身壯熱,脈氣洪大,宜用發(fā)表藥。或表解者,更不發(fā)熱,便得眠睡,渾身有汗,方可用下胸膈行臟腑藥,漸用調(diào)和脾胃,補治元氣湯散。如服此藥,三二服不應者,不可治也。
海藏云∶表后既解,不發(fā)熱,得睡,身有汗,方可用下臟腑藥,此一句利害非輕。若稍少有痞應,猶不可治,可以妄下行臟腑乎?用者宜詳。
仲景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寒,腳攣急。與桂枝湯,欲攻表,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燥煩吐逆,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
上此一條,先溫后下,不可輕用,內(nèi)別有消息。
丹砂丸
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危惡形證。
舶上硫黃 水銀 太陰石 太陽石 元精石(各一兩) 硝石(半兩)
上件藥末,先用無油銚子,以文武火炒,下諸藥末,令勻如灰色,研細如粉面,生姜自然汁浸,桂湯下。慎不得于屋底炒。
海藏云∶此丸為陰陽二毒相伏匿,故用腦子、牛黃、蜜水調(diào)下。若明見只是陰證,別www.med126.com無伏陽,不宜用此下之。若有伏陽,當以仲景翕奄沉脈法責之。在許學士破陰丹條下。叔和云∶短脈陰中有伏陽。
肉桂散
治傷寒服冷藥過度,心腹脹滿,四肢逆冷,昏沉不識人,變?yōu)殛幎緪鹤C。
肉桂(三分) 赤芍藥(一兩) 陳皮(一兩) 前胡(一兩) 附子(一兩,炮) 當歸(一兩)白
兩)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一中盞,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
上此一條,以其先是陽證,為服涼藥過多,變?yōu)殛幎,故?nèi)有前胡一味。知少陽不止,乃用藥之過也,與瀉心湯加附子相似。
回陽丹
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氣脹,脈沉細。
硫黃(半兩,研) 木香(半兩) 蓽澄茄(半兩) 附子(半兩,制) 干姜(一分) 干蝎(半兩,炒) 吳茱萸(半兩,湯洗,炒)
上細末,酒煮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湯下,頻服,復以熱酒一盞投之,以衣蓋取汗。
返陰丹
治陰毒傷寒,心神煩躁,頭痛,四肢逆冷。
硫黃(三兩) 太陰玄精石 硝石(各二兩) 附子(半兩,炮) 干姜(半兩) 桂心(半兩)
上件藥,用生鐵銚鋪玄精石末一半,次鋪硝石一半,中間下硫黃末,著硝石蓋硫黃,都以玄精蓋上,訖用小盞合著,以三斤炭末,燒令得所,勿令煙出,直俟冷取出,細研如面,后三味搗羅為末,與前藥同研令勻,軟飯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艾湯下,頻服,汗出為度。
重則加三十丸。此方甚驗,喘促吐逆者,入口便止。
上此一條,與丹砂丸中藥味相似,當從陰陽二毒相伏匿法用之。
天雄散
治陰毒傷寒,身重背強,腹中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堅強,短氣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逆,其脈沉細而疾。
天雄(一兩,炮,去皮臍) 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 當歸(半兩) 白術(半兩) 半夏(半兩,洗) 肉桂(一兩) 川椒(一分,去目,炒) 生姜(二錢) 濃樸(一兩,去皮,姜制) 陳皮(一錢,去白)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生姜半錢,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無時,稍熱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白術散
治陰毒傷寒,心間煩躁,四肢逆冷。
川烏頭(一兩,炮,去皮臍) 桔梗(一兩) 附子(一兩,炮) 白術(一兩) 細辛(一兩,去苗) 干姜(半兩,炮)
上細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稍熱服,和滓,無時。
海藏云∶仲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用豬膽汁苦寒,人溺咸寒。成無己云∶所以去格拒之寒也。孫兆霹靂散用蜜水,《活人》霹靂散、火焰散用臘茶,返陰丹用硝石,許學士正元散用大黃,此數(shù)法與白通湯、通脈四逆湯用豬膽汁、人溺同意,皆所以去格拒之寒也。以上諸熱藥等,或用麻黃,或用升麻,或用前胡,皆所以隨經(jīng)而用之也。明湯液善加減者,要當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