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類藥物是最早合成的人工合成抗菌藥,首次用于臨床的是百浪多息(prontodil,1935)。隨著低毒高效的新的抗菌藥的出現(xiàn),磺胺類藥物應用逐漸減少,但對某些感染仍列為首選(如流腦)。 優(yōu)點:1.抗菌譜較廣 2.某些感染有顯效:流腦(SD)、傷寒(SMZ+TMP) 3.使用方便(口服制劑),穩(wěn)定性強 缺點:1.不良反應較多:腎損害,過敏,CNS不良反應 2.抗菌活性不高,易耐藥且存在交叉耐藥性 (一)磺胺藥的分類 1.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易吸收) 短效(t1/2< 10 h): 磺胺異噁唑(SIZ) 4次/d 磺胺二甲嘧啶(SM2) 4次/d 中效(10-24 h): 磺胺嘧啶(SD) 2次/d 磺胺甲噁唑(SMZ) 2次/d 長效( t1/2>24 h ): 磺胺多辛(SDM) 1次/3-7d 2.用于腸道感染的磺胺(難吸收) 柳氮磺吡啶(SASP) 3.外用磺胺 磺胺米。⊿ML)、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銀(SD-Ag) (二)抗菌譜——較廣(多數(shù)G+、G-菌) 1.敏感: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淋球菌、鼠疫桿菌(鏈霉素首選) 2.次敏感:G-桿菌:大腸、痢疾、變形、肺炎、布魯、流感、傷寒(SMZ)、綠膿(SML、 SD-Ag);沙眼衣原體;瘧原蟲(SDM)醫(yī)學全在.線網(wǎng)站提供 3.無效:G+桿菌;立克次體、螺旋體、支原體 選擇性: SD——腦膜炎球菌 SDM——瘧原蟲(麻風、結核) SMZ——傷寒 SML、SD-Ag——同銅綠假單胞菌 (三)抗菌作用原理 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 抑制核酸、蛋白質合成 磺胺的化學結構與細菌合成二氫葉酸的前體物對氨苯甲酸(PABA)相 似,二者競爭二氫葉酸合成酶,使細菌合成二氫葉酸受阻,抑制DNA、蛋白質的合成,為抑菌藥。 細菌對磺胺存在交叉耐藥性 耐藥機理:(1)酶提高識別力——與磺胺親和力下降 (2)細菌改變代謝途徑:自身制造PABA,增加酶量,利用外源葉酸等
[1] [2] 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