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鴉麻、胡麻飯、山西胡麻、山脂麻、胡脂麻、胡麻。 |
漢語拼音 | ya ma |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Common Flax,Common Flax,Flax |
藥材基原 | 為亞麻科植物亞麻的根、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亞麻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或更高。全株無毛。莖圓柱形,表面具縱條紋,基部直徑約4mm,稍木質(zhì)化,上部多分枝。葉互生;無柄或近無柄;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3cm,寬2-5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葉脈通常三出。花多數(shù),生于枝頂或上部葉腋,每葉腋生一花,直徑約15mm,花柄細(xì) 弱,長約2cm;花萼5,綠色,分離,卵形,長約為花瓣的半數(shù);花瓣5,藍(lán)色或白色,分離,廣倒卵形,長約10mm,寬約7mm,邊緣稍 呈波狀;雄蕊5,花藥線形;子房上位,5室,花柱5,線形,分離,長約4mm。蒴果近球形或稍扁,直徑5-7mm。種子卵形,長4-6mm,寬約2mm,一端稍尖而微彎,表面黃褐色而有光澤;ㄆ6-7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豈有此理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本品適應(yīng)性強,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涼爽濕潤氣候。耐寒,怕高溫。種子發(fā)芽最低溫度1-3℃,最適宜溫度20-25℃;營養(yǎng)生長適宜溫度11-18℃。土壤含水量達(dá)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生育期70-80d。前作以玉米、小麥或大豆為好。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栽培為宜,含鹽量在0.2%以下的堿性土壤亦能栽培。 栽培技術(shù) 品種有纖維型和油用型。用種子繁殖:播前種子用化肥拌種。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纖維型的按行距7.5cm開條溝播種;油用型的按行距22-26cm開寬幅條溝,播種量1hm2分別為97.5-112.5kg和45-60kg。播后7-8d出苗。 田簡管理 生長期易遭雜草混生,可用化學(xué)除草劑殺滅雜草。雨季要開溝排水,旱季及時灌溉。根據(jù)不同土類,旋肥氮磷鉀要適宜配比,需施較多鉀肥,以提高抗倒伏能力;施用鋅、錳、銅等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品質(zhì)。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亞麻銹病、亞麻炭疽病、立枯病、葉斑病等。蟲害有草地螟、亞麻夜蛾、跳解、粘蟲、白邊地老虎、甘藍(lán)夜蛾、金龜子等。 |
采收和儲藏 | 根: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葉: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莖含黃酮甙:葒草素(orien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牡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isovitexin),光牡荊素(lucenin)I、Ⅱ,6-C-木糖基-8-C-葡萄糖基芹菜素(vicenin-Ⅰ),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vicenin Ⅱ)。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輕瀉作用: 本品所含的亞麻苦甘對小腸的分泌、運動功能有調(diào)節(jié)作用。亞麻油有輕瀉作用。 2.降脂作用: 本品含多量不飽和脂肪酸,曾用于預(yù)防高脂血癥或動脈粥樣硬化,但效果不及向日葵油,兔長期飼以亞麻酸,未見明顯降血脂及改善動脈粥樣病變。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甘;性平 |
歸經(jīng) | 肝;胃;大腸經(jīng) |
功效 | 平肝;活血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補益藥 |
主治 | 肝風(fēng)頭痛;跌打損傷;癰腫疔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根,15-30g。外用:適量,搗爛敷;研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滇南本草》:根:大補元氣,烏須黑發(fā);莖:治頭風(fēng)疼痛;葉:治風(fēng)邪入竅,口不能言。 2.《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種子及根:平肝,順氣,潤腸。治睪丸炎、疝氣、慢性肝炎、肝風(fēng)頭痛、便秘。 |
考證 | 出自《本草圖經(jīng)》:亞麻子,出兗州威勝軍。苗、葉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采食用。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inum usitatissimum L. |
科屬分類 | 亞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