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hild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
拚音 | LIUXINGXINGNAOJISUIMOYAN(XIAOER) |
別名 | 流腦,中醫(yī):春溫,風溫,痙病,疫證,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傳染性疾。▋嚎)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臨床以發(fā)熱、頭痛、嘔吐、出血性皮疹及腦膜刺激征陽性為特征。臨床分為普通型、暴發(fā)型和慢性型。 |
中醫(yī)釋名 |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于感受溫疫邪毒引發(fā)的傳染;以發(fā)熱、頭痛、項強、嘔吐、神昏、驚厥、發(fā)斑等為主證。危害性較大,屬中醫(yī)“春溫”、“風溫”、“痙病”、“疫證”等范疇。 |
西醫(yī)病因 | 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引起。腦膜炎雙球菌屬奈瑟菌屬,革蘭氏染色陰性。原有A、B、C、D4個菌群,近年國外又發(fā)現5個、國內又發(fā)現7個新菌群。美國及歐洲各國主要是B及C群引起流行,非洲和亞洲一些國家則以A群為主。 |
中醫(yī)病因 | 本病的發(fā)生緣于感染溫疫邪毒。 |
季節(jié) | 多在冬春季流行,以2~4月發(fā)病率最高。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本病可呈流行性或散發(fā)性,患者和帶菌者是傳染源,通過飛沫由空氣傳播。 |
發(fā)病率 | 普通型較多見,占流腦發(fā)病者的90%。慢性型已很少見到。 |
發(fā)病機理 | 病原菌經鼻咽部侵入,局部繁殖并同時入血,形成菌血癥或敗血癥,進一步侵犯腦脊髓膜,發(fā)生腦脊髓膜炎。其內毒素可引起微循環(huán)障礙,激活人體內凝血系統,促發(f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DIC)。 |
中醫(yī)病機 | 病機關鍵為邪毒入侵,化熱傳里,盛于氣營之間,內犯厥陰,引動肝風。病位主要在心肝,涉及肺腎。病初多見實證,后期則見虛證或虛實挾雜之證。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可根據熱勢緩急,抽搐強度,神志狀況,及皮膚瘀斑等情況來綜合判斷病情,預測輕重。 1.衛(wèi)氣同病 主證:發(fā)熱惡寒,頭痛項強,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可見瘀斑,舌質紅,苔黃,脈數。本證多見于流腦早期輕證。 分析:本證為瘟疫之氣從口鼻而入,傷及衛(wèi)氣所致。邪犯肺胃,邪正相爭,故見發(fā)熱、惡寒、頭痛。胃氣失和,故見嘔吐。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熱毒蘊于肺胃則見皮膚瘀斑。 2.氣營兩燔 主證:高熱煩躁,頭痛劇烈,項強嘔吐,神昏抽搐,皮膚瘀斑,舌質紅絳,少苔或黃苔,脈弦數。本證多見于流腦重證。 分析:本證為邪熱內傳,盛于氣營所致。氣分熱盛,故見壯熱煩躁。毒熱上攻,故見頭痛劇烈。熱陷于營,心營被擾,故見神昏,皮膚瘀斑。熱熾肝經,故見抽搐。 3.熱陷營血 主證:壯熱神昏,煩躁譫語,抽搐不止,角弓反張,大片斑疹,色紫而暗,鼻衄吐血,舌絳少苔,或光剝如鏡、舌干少津,脈細弦而數。本證多見于流腦極重證。 分析:本證為熱迫營血所致。邪熾陰傷,故見壯熱。熱迫血行,則見斑疹成片,鼻衄吐血。熱閉心包,則見神昏譫語。擾動肝經,則抽搐不止。 4.內閉外脫 主證:高熱神昏,抽搐肢冷,皮膚瘀斑,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唇指發(fā)紺,呼吸微弱,躁動無力,舌質淡暗,舌苔灰黑而滑,脈伏而數。本證多見于流腦休克型。 分析:本證為邪毒亢盛,內陷心包所致。邪毒閉阻于內,氣脫于外,故見高熱神昏,大汗面白,唇紺肢冷,脈弱息微。血無氣攝,溢于脈外,故見瘀斑。 5.氣陰兩虛 主證:低熱綿綿,夜熱早涼,神倦氣弱,肌肉酸痛,筋脈攣縮,心煩易怒,納少便干,舌質紅絳少津,脈細數。本證多見于流腦恢復期。 分析:本證為瘟熱內yin,耗傷氣陰所致。余邪未清,邪煉津液,則見低熱不去。陰津不足,筋失所養(yǎng),則肌肉疼痛,拘緊不舒。余熱內擾,則心煩易怒。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可明確診斷。 |
發(fā)病 | 潛伏期1~7天,一般2~3天。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一)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數無癥狀,部分病人有咽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2.敗血癥期:突發(fā)高熱,惡心嘔吐,頭痛及全身疼痛,幼兒可有驚厥。精神萎靡,面色灰白或發(fā)紺。數小時后出現出血性皮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肩、肘、臀等易受壓處多見,也可見于口腔粘膜或結膜。此期一般不超過48小時。 3.腦膜炎期:在高熱、皮疹的基礎上,出現顱壓增高,表現為頭痛加重、頻繁嘔吐、煩躁不安或嗜睡、驚厥或昏迷、腦膜刺激征陽性。嬰兒可有前囟緊張。如經合理治療,通常在2~5日內進入恢復期。 4.恢復期:體溫逐漸降至正常,意識逐漸清醒,神經系統檢查亦逐漸恢復,皮疹停止發(fā)展并逐漸吸收,1~3周內痊愈。 (二)暴發(fā)型:少數病人起病急驟,病情兇險,中毒癥狀嚴重。 1.休克型:多見于2歲以下嬰兒,起病急,進展迅速。以高熱、嘔吐、驚厥開始,24小時內出現休克和循環(huán)衰竭表現。早期為面色蒼白、皮膚發(fā)花、肢端涼紫、血壓正;蛏缘。以后癥狀加重,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尿量顯著減少或無尿,神志昏迷。一般出血點與休克癥狀平行,但也有休克嚴重而出血點不多者。此型多無腦膜刺激征,腦背液亦無顯著異常。 2.腦膜腦炎型:多見于年長兒,起病急,除高熱、瘀點外,很快出現顱壓增高、腦水腫、甚至腦疝癥狀。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頻繁,反復或持續(xù)驚厥,上肢內旋,下肢內收,重者角弓反張,神志恍惚或嗜睡,并迅速陷入昏迷,錐體束征陽性,血壓升高。枕骨大孔疝時,患兒昏迷加深,迅速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雙側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眼球固定,小腦幕切跡疝時,患兒除昏迷外,同側瞳孔擴大,光反應消失,對側肢體中樞性癱瘓。 3.混合型: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暴發(fā)型臨床表現,病情極嚴重。 (三)慢性型:此型少見,表現為慢性敗血癥,間斷發(fā)熱,瘀點,關節(jié)腫痛,脾腫大,血白細胞增高,或并發(fā)肺炎、心內膜炎。血培養(yǎng)可陽性。此外,由于急期治療過晚,顱底腦膜病變顯著,常有腦積水、四肢強直、角弓反張及驚厥等。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疑為暴發(fā)休克型者應及早進行有關DIC的實驗室檢查,并作動態(tài)觀察,以指導臨床治療。 |
血液 | 血培養(yǎng):流腦普通型敗血癥期、暴發(fā)休克型及慢性敗血癥型可為陽性。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常規(guī)及生化檢查示化膿性腦脊液特征,涂片找菌較培養(yǎng)陽性率高,故應同時做新鮮腦脊液涂片和培養(yǎng)。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早期可用特異性抗體查患兒血或腦脊液中的細菌相應抗原,對早期診斷有價值。也可測患兒血中細菌抗體,恢復期血清效價高于急性期4倍,則有診斷價值。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其他化膿性腦膜炎:肺炎球菌腦膜炎、流感桿菌腦膜炎等,其發(fā)病呈非流行性,無明顯季節(jié)性,出血性皮疹少見,DIC罕見。確切的鑒別診斷靠腦脊液和血液的細菌學檢查。 2.結核性腦膜炎:多有結核病接觸史或其他部位結核病灶。起病較慢,病程長。早期有低熱、盜汗、乏力、食欲差、消瘦等結核中毒癥狀。1~2周后出現頭痛、嘔吐、頸抵抗等腦膜刺激征。無出血性皮疹。血白細胞數正常。腦脊液中細胞數不多,且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下降。留膜作抗酸染色找結核菌、結核菌培養(yǎng)、ELISA法測抗結核抗體或PCR法測腦脊液中結核菌體DNA可確診。 3.病毒性腦膜炎:感染中毒癥狀不重,無出血性皮疹,血白細胞數不高,腦脊液細胞數不多,以淋巴細胞為主,糖含量正常,蛋白輕度增高,細胞學檢查陰性。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普通型絕大多數預后好。暴發(fā)型如不及時救治病死率高。 |
并發(fā)癥 | 早期應用抗生素治療可使并發(fā)癥與后遺癥大為減少。并發(fā)癥可有視神經炎、各種神經癱瘓、硬膜下積液、腦積水,化膿性遷徙性病變如中耳炎、關節(jié)炎、肺炎、心包炎等。后遺癥有耳聾、失明、眼肌麻痹、智力減退及精神障礙等。 |
西醫(yī)治療 | 本病治療以抗感染及對癥處理為主,目前首選抗菌藥為磺胺嘧啶或青霉素。 一、抗菌藥物 1.磺胺藥:磺胺嘧啶為首選,也可同時服抗菌增效劑TMP,亦可用復方新諾明;前粪奏っ咳150~200mg/kg,分3~4次服用,總量每日不超過6g。TMP每日10mg/kg,分2次服用。SMZ每日50mg/kg,分2次服用。療程一般為5~7天。 2.青霉素:每日20萬u/kg,分4次靜脈滴注,療程5~7天。 3.氯霉素:每日50~80mg/kg,分2~4次靜脈滴注,療程5~7天。 4.氨芐青霉素:每日150~200mg/kg,分4次靜脈滴注。 二、對癥治療:高熱時應物理或藥物降溫;驚厥時應用安定、副醛、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止驚;昏迷病人應側臥,及時吸出口腔內分泌物,保持眼、口腔衛(wèi)生,勤翻身防褥瘡;有乏氧表現時吸氧;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 三、暴發(fā)休克型治療 (一)抗菌治療 首選青霉素,劑量為每日20萬~40萬u/kg,用法同前。 (二)抗休克治療 1.擴充血容量:2:1等張液每次10~15ml/kg,在30~60分鐘內靜推或快速滴入。有重度酸中毒者可用1.4%碳酸氫鈉擴容,疑有高凝狀態(tài)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2.繼續(xù)輸液:輕癥休克于擴容后血壓回升,可繼續(xù)給予1/2張液體20ml/kg,6~8小時內輸入。中至重度休克于首批輸液擴容后如血壓回升不滿意,可重復1~3次快速靜點,液體可根據休克改善程度、酸中毒輕重、DIC控制與否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1等張液或1.4%碳酸氫鈉,速度為1小時左右。病情改善后可給2/3~3/5張液。一般輕度休克擴容及繼續(xù)輸液量為800ml/m2,中度休克為1200ml/m2,重度休克為1400~1600ml/m2,平均張力為2/3~3/5,輸液時間為8~12小時。 3.維持輸液:休克糾正后的第一個24小時內給生理需要量的70%左右。即1000~1200ml/m2或50~60ml/kg,用1/4~1/5張含鉀液。 4.糾正酸中毒:輕度酸中毒一般隨休克改善而好轉,中至重度酸中毒應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及臨床表現,額外補充堿性液。 5.血管活性藥:首選山茛菪堿(654-2),一般每次0.5~1mg/kg,重者2~3mg/kg,間隔10~30分鐘1次,用至面色轉紅、血壓回升、尿量恢復正常,然后減量,延長給藥間隔至休克完全糾正。此外,也可選用多巴胺,劑量為每分鐘<8ug/kg;酚妥拉明每次0.1~0.5mg/kg,間隔1~2小時,病情好轉后逐漸減量至停藥。 6.腎上腺皮質激素:重癥休克時可短期應用,常用氫化可的松每日10~20mg/kg,分次靜點,休克控制后即停用。 7.強心藥物:治療休克過程中如輸入較多液體可增加心臟負擔,故常在首批擴容后應用強心劑。常用毒毛旋花子苷K0.007~0.01mg/kg或西地蘭15~20ug/kg(飽和量的1/2),必要時8~12小時重復。 8.DIC的治療:暴發(fā)休克型常繼發(fā)DIC,不必等待化驗結果即可開始肝素治療,每次0.5~1mg/kg,加入10%葡萄糖液40ml靜推,4~6小時重復1次。晚期DIC出血癥狀明顯者可在應用肝素的基礎上應用6-氨基己酸,每次1~2g,溶于10%葡萄糖液50ml靜滴,4~6小時重復1次。 四、暴發(fā)腦膜腦炎型治療 (一)抗菌治療 同暴發(fā)休克型。 (二) 腦水腫的治療 1.改善腦微循環(huán)障礙:654-2每次1~2mg/kg,5~15分鐘重復1次,病情好轉后逐漸減量,并延長給藥時間至停藥。 2.脫水療法:20%甘露醇每次1~2g/kg,按具體情況每4~8小時靜推1次?捎50%葡萄糖與其交替使用,劑量為每次1~1.5g/kg。 3.腎上腺皮質激素:短期內應用地塞米松,每日0.5~1mg/kg,分3次給藥,或氫化可的松每日10~20mg/kg,分2~3次,可減輕毒血癥和降低顱內壓。 4.液體入量:全日輸入液量應適當限制,不得超過1200ml/m2,使患兒保持輕度脫水狀態(tài)。 5.冬眠藥物及物理降溫:對有過高熱或難以控制的高熱,伴有頻發(fā)驚厥的患兒,經一般退熱止驚治療無效時,為避免高熱和驚厥加重腦缺氧、腦水腫,可用氯丙嗪和異丙嗪等量混合,每次1~2mg/kg,肌肉或靜脈注射,配合其他藥物和物理降溫,使體溫控制在36℃左右,以后每2小時重復注射1次。一般共注射4~6次,低溫維持12小時左右。 6.腦疝、呼吸衰竭的防治:需及時搶救,可給洛貝林、尼可剎米等呼吸興奮劑,同時行人工呼吸,必要時氣管插管,用呼吸機。 五、暴發(fā)混合型的治療:采取綜合措施,補充血容量及脫水療法同時進行,并分析當時病情,決定主次關系。 |
中醫(yī)治療 | 初起邪在衛(wèi)氣,應以清透達邪外出。傳至營血,則重在清營涼血,清瘟解毒。病趨恢復之時,則有清除余邪,扶助正氣。 一、辨證選方 1.衛(wèi)氣同病 治法:清熱解毒,疏表達邪。 方藥: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生石膏25g,銀花、連翹、板藍根各15g,葛根、知母各10g,黃連、甘草各5g。偏于氣分者加僵蠶、蟬衣;頭痛劇烈加菊花、鉤藤、龍膽草;嘔吐重加竹茹。 2.氣營兩燔 治法:泄熱解毒,清氣涼營。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生石膏20g,銀花、知母、連翹、大青葉、板藍根各15g,丹皮、生地、赤芍各10g,梔子、玄參各6g。肌衄重加紫草、茜草炭;神昏抽搐加鉤藤、羚羊角粉。 3.熱陷營血。 治法:清營泄熱,涼血解毒。 方藥:清營湯加減。水牛角30g,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各15g,生地、丹參、麥冬各10g,黃連3g。抽搐加鉤藤、全蝎;出血加青黛、紫草、白芍;高熱加安宮牛黃丸。 4.內閉外脫 治法:回陽固脫。 方藥:參附龍骨牡蠣湯合生脈散加減。龍骨、牡蠣各20g,人參、麥冬各10g,熟附片、五味子各6g,甘草5g。病勢危重加獨參湯灌腸;熱重、肢厥重加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5.氣陰兩虛 治法:滋陰益氣,清解余邪。 方藥:三甲復脈湯加減。生地、白芍、阿膠各12g,生牡蠣、生龜板、生鱉甲各10g,麥冬、火麻仁各6g。低熱不退加白薇、地骨皮;氣虛力弱加黃芪、浮小麥;肢體不利加絲瓜絡、忍冬藤、生桑枝。 二、專方驗方 1.熄風解痙湯:生地15g,當歸10g,全蝎10g,地龍10g,蜈蚣3g,川芎3g,菖蒲3g,甘草10g,荷葉30g,白茅根30g。水煎服,必要時鼻飼。用于本病屬熱極生風者。 2.犀地湯:白犀角3g,鮮生地30g,青連翹9g,銀花6g,廣郁金9g,雅梨汁1瓢,淡竹瀝1瓢,姜汁2滴,鮮石菖蒲根葉5g,蘆根60g,燈芯3g。煎湯代水頻服。用于本病邪傳心包,神昏譫語者。 3.龍膽石膏湯:龍膽草12g,生石膏50g,白茅根15g,大青葉15g,知母12g,玄參15g,生地15g,銀花15g,蒲公英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適用于本病氣營兩燔期。 4.治腦膜炎方:淡竹葉10g,生地12g,生麥芽9g,杭白菊4.5g,南豆花4.5g,蘇梗1.5g,白蘞1.5g,小環(huán)釵6g,瓜蔞皮6g,北杏仁6g,甘草1.2g,羚羊角尖1g。羚羊角和淡竹葉另煎兌服,余藥共水煎,另取橙子1個,取汁兌服,每日1劑,分3次服。用于本病久熱不退,昏睡不醒,肢體偏癱。 |
中藥 | 1.至圣保元丹: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熄風止痙之功效。適用于流腦重癥,邪在氣營。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6歲以上每服2丸,每日2~3次。 2.小兒急驚粉:具有清熱解毒,清氣涼營,安神鎮(zhèn)驚之功效。適用于流腦之氣營兩燔之癥。1歲以內每服0.3g,1~3歲每服0.6g,3~6歲每服0.9g,每日2次。 3.安宮牛黃丸:具有清熱開竅,涼血解毒,鎮(zhèn)驚熄風之功效。適用于重癥流腦,熱陷營血。1~3歲每服1g,3~6歲每服1.5g,6歲以上每服2g,每日2~3次。 4.牛黃抱龍丸:具有解毒辟穢,滌痰清熱,開竅熄風的功效。適用于流腦之閉證。1~3歲每服1/2丸,3~6歲每服1丸,每日2~3次。 5.牛黃清宮丸:具有清心開竅,涼血解毒,鎮(zhèn)驚熄風之功效。適用于流腦重癥,熱陷營血。3歲以內每服1/4丸,3~6歲每服1/3丸,6~9歲每服1/2丸,9歲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
針灸 | 1.體針:取大椎、外關、合谷、曲池,針用瀉法,配用點刺十宣、刺太沖、人中,用于本病重癥、高熱、神昏,驚厥者。 2.耳針:取腎、腦干、枕、神門、心,配皮質下、胃。用于后遺癥期神識不清,筋脈不利者。 |
推拿按摩 | 掐人中、掐合谷、掐十王、掐中沖、掐少商、捏歷兌、拿委中,清天河水、退六腑、分手陰陽、拿曲池、合谷、推下天柱骨,用于本病高熱神昏者;推補腎經、揉二人上馬、揉小天心、推補脾經、推四橫紋、揉一窩風、分手陰陽、推三關、退六腑,清天河水,用于本病恢復期。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引起,西醫(yī)以抗菌治療為主。而中藥清熱解毒之品對改善癥狀,減輕持續(xù)高熱,有明顯作用,因此可選用大青葉、生石膏、菊花等藥物。 2、對并發(fā)心功能不全者,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中藥除選用益氣安神,回陽固脫之品外,還可加用復方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對心功能盡快恢復有顯著療效。 3、對反復驚厥者,以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效果為佳。西藥以鎮(zhèn)靜劑為主,可酌情選用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中藥則以清肝定驚為主要治療原則,選用僵蠶、地龍、蜈蚣等,并可配合針灸治療。諸法配合,常能較快的控制病情。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歷代中醫(yī)對該病雖沒有確切命名,但對其各種癥狀,皆有較詳細的描述。如《金匱要略》中已提出“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余師愚在《疫疹一得》中則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清瘟敗毒飲,成為目前治療該病的重要方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