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這里問諸位老師一些問題,可能有些問題問的讓您哭笑不得,學生實在所學甚淺,我會經(jīng)常更新一樓,有些新的問題就編輯一樓,添上新問題
1,關于 脈象
有一種脈象是長脈,上入魚際,下入尺膚,陳修園先生說這是為素稟之盛也 而難經(jīng)三難曰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nèi)格此陰乘之脈也......遂入尺為覆,為內(nèi)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診脈經(jīng)常見到這種脈像,各位老師對這種脈象有何見解?
2,何為短氣
前幾天見到我大姨,她說自己短氣,我就問她怎么個短氣法,她就模仿了一下,就像小孩子哭完之后,突然多吸幾次氣,同時身子稍微向上,不知我這樣描述諸位能否明白,不是那種有肺病的人呼氣急促的樣子,就是呼吸正好好的,突然多吸幾次,
也許我這個問題太低級,到了臨床老師見了病號一指就知道了
3,小建中湯治
虛勞里急,里急教材上解釋為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那么有的病人說她心口窩發(fā)緊,是否有可能歸入這種里急呢?
我所認識的心口窩發(fā)緊的幾種情況:心下痞;
小陷胸湯湯癥;小建中湯。老師您認為還有哪些情況,還請指教,
4,今早晨一個 同學問我,
左金丸為何名為左金
左升右降,金從右降......我沒有轉清,解釋不了
學生實在愚鈍,還望老師指點
5,
二丑為何物? 丑牛呢?
[
本帖最后由 豆豉 于 2008/4/13 16:21 編輯 www.med126.com]
-----------左升右降 是只人體的八卦方位 左為陽右為陰
二丑 好象是牽牛花的種子 黑白二丑
-----------是不是黑
牽牛子和
白牽牛子
這個問題好低級
丑牛就是牽牛?
[
本帖最后由 豆豉 于 2008/4/13 16:32 編輯 m.payment-defi.com/yishi/]
-----------
左金丸之我見 發(fā)布者:齊放 徐大鵬 (
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 100069)
隨著方劑教學時間的延長和臨床工作經(jīng)驗的積累,我對方劑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尤其是一些小方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如左金丸、
枳術丸、
交泰丸等,這類方子藥味少而精,但是其配伍思想?yún)s值得深入挖掘。在此我僅以左金丸為例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一、左金丸與臟腑的關系
左金丸出自于元代醫(yī)家朱震亨的《丹溪心法•火六》。該方由
黃連、
吳茱萸兩味藥物按6∶1的比例組成。在主治上原方僅用“治肝火”三字表示。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勝回營交令之意。這么兩味藥組成的方劑何以有如此療效呢?就在于左金丸充分調整了臟腑之間的關系。
1.黃連、吳茱萸與脾胃的關系
脾胃居于中焦,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主升,喜燥而惡濕,多虛多寒;胃主降,喜潤而惡燥,多實多熱?梢钥闯銎⑽傅纳硖攸c恰恰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這也是在治療中非常棘手的問題,用藥偏溫燥照顧到脾寒,卻不利于胃燥;用藥偏寒涼針對
胃熱,又容易傷脾陽。在左金丸中就提供了一個模式以很好地解決脾胃間矛盾而復雜的問題。吳茱萸、黃連的性味、歸經(jīng)、功效與脾胃的生理特性非常吻合。黃連胃苦性寒歸胃經(jīng),可以苦降胃氣,清胃熱;吳茱萸味辛性熱歸脾經(jīng),可以辛開脾氣,溫脾陽。吳茱萸、黃連配伍寒熱并用,辛開苦降,巧妙地協(xié)調了脾胃之間的寒與熱、升與降的關系,因此二藥的性味歸經(jīng)功效特點就為其廣泛治療脾胃系統(tǒng)疾病奠定了基礎。單用左金丸,或用左金丸輔以其它藥物,或通過辨證,調整兩藥的用量比例,常用于治療多種脾胃功能失調有關的疾病,如
胃脘痛、
腹痛、
嘔吐、
呃逆、
泄瀉、
便秘、
痢疾、反酸噯氣、痞滿等(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消化系統(tǒng)的多種疾病)。[1]
2.黃連、吳茱萸與肝脾的關系
黃連、吳茱萸治療脾胃系統(tǒng)疾病,不僅僅注重于脾胃之間的關系,還調整了肝與脾的關系。在五行中,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克土。在《金匱要略》中就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記載。所以在
肝氣郁結的情況下,肝氣可以橫逆克犯脾土。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吳茱萸味辛入肝,可疏肝解郁,
行氣散結,防止或減輕肝木克伐脾土的發(fā)生,有未病先防,既病防變之意。
3.黃連、吳茱萸與肝胃的關系
肝氣橫逆,除了克犯脾土,還可以侵犯胃土!拔敢私祫t和”,肝膽有熱,橫逆胃腑,胃氣不能通降,上逆為嘔。在此主癥為嘔,是
胃氣上逆的表現(xiàn),但這僅是標象,病的根本還在于肝膽,方中連、萸合用苦降辛通,瀉肝火而降逆,使病因消除,不治嘔而嘔自止。所謂“泄肝安胃”正是指本法而言。左金丸主治即為肝火犯胃證?梢,二藥主要還是調整了肝與胃的關系。從立法上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通過閱覽大量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對左金丸的功效有很多種描述,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落實到兩點:一為清泄郁火,主治肝經(jīng)郁火;一為平降諸逆,針對胃氣上逆。
4.黃連、吳茱萸與肝心的關系
瀉肝火的方劑有多首,比較簡單的治法就是直接清肝火的方法,如黃連治肝火,直折其
肝火上炎之勢。左金丸雖然只有二味藥,但揭示一個治肝火的重要方法,即間接瀉肝火法。這種治法利用了五行上木火關系。肝屬木,心屬火,肝(木)生心(火),心為肝之子。肝郁日久則化火,為實證、熱證,如何治療肝經(jīng)火熱證呢?方中苦寒之黃連直接瀉心火,通過瀉心火而達到間接瀉肝火的目的,即“實則瀉其子”。于是直接瀉肝火與間接瀉肝火法結合在一起,使本方在清瀉肝火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
5.黃連、吳茱萸與肝肺的關系
黃連清心火可以瀉肝火,這里面還有更深的含義。心屬火,肺屬金,火能克金。黃連清心火使心火不克肺金,則金能制木,肝木自舒,木平而火降,有佐金平木之意。本方稱之為“左金丸”,其含義由此可以理解。
左金丸調整的臟腑涉及脾胃、肝、心、肺,在五行上包含土、木、火、金之間的關系。從臟腑或五行上分析左金丸只是認識左金丸的一個角度,還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研究它。
二、黃連與吳茱萸藥量的變化
左金丸由黃連、吳茱萸兩味藥物組成,但是由黃連、吳茱萸兩味藥物組成的方劑不一定是左金丸,只有當黃連與吳茱萸的藥量之比是6∶1時才稱之為左金丸。通過查閱中醫(yī)古籍文獻,發(fā)現(xiàn)含有黃連、吳茱萸的方劑有多首,如《太平圣惠方》中的茱萸丸、《圣濟總錄》中的茱萸丸、《圣濟總錄》中的甘露散、《朱氏集驗方》戊己丸、《奇效良方》變通丸、《松崖醫(yī)徑》秘傳正胃丸、《張氏醫(yī)通》抑青丸等。雖然都含有黃連、吳茱萸這兩味藥,但是二藥的比例是不同的。藥物之間配伍比例發(fā)生改變,必然會引起方劑的功效和主治證發(fā)生相應的改變,甚至產(chǎn)生新的功用。黃連、吳茱萸之間的比例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如何把握黃連、吳茱萸二藥的比例關系呢?臨證時需根據(jù)證的屬寒屬熱,調整吳茱萸、黃連的用量,現(xiàn)歸納如下:
1.熱象明顯者以黃連為主
例如《丹溪心法》左金丸中黃連六兩(
姜汁炒)和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主治肝火,用于肝經(jīng)火旺所致脅肋脹痛,嘔吐吞酸,
嘈雜噯氣,口苦咽干,舌紅,脈弦數(shù)。方中以黃連為主,清瀉肝胃之火,使肝火得清,胃火自降,少佐吳茱萸,既可取其下氣之用助黃連和胃降逆,又可以其辛熱防止黃連過于苦寒害胃傷中,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
2.寒象明顯者以吳茱萸為主
例如治療寒濕阻滯型泛酸癥,方中吳茱萸用量大于黃連或倍于黃連,重用
吳萸之辛熱,辛能開通氣機,熱能溫中散寒驅除水濕,少佐黃連之苦降,配合
黨參白術有散寒除濕,益氣和中的功效。[2]當吳茱萸與黃連比例逐漸加大達到6∶1時,被稱之為“反左金丸”。左金丸與反左金丸雖然組方用藥相同,且都可用治嘔吐、吞酸等胃系病證,但二者病性截然不同,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偏于胃火甚者;反左金丸主治肝寒犯胃,偏于
胃寒甚者,這是方證對應在臨床運用的典型例子。
3.寒熱不顯者二藥藥量相近
例如《太平圣惠方》茱萸丸中吳茱萸、黃連各二兩。主治水瀉不止。方中二藥一寒一熱,且用量相等,則寒熱之性互為消減,使整方藥性保持平和,而無藥性偏頗之弊,以治水瀉。二藥藥量相近并不是絕對的相等,還是要根據(jù)偏于寒或偏于熱調整藥量或服藥方法。又如《朱氏集驗方》戊己丸中二藥等分為丸,主治諸痢腹痛后重。但赤痢為熱痢,應治之以寒,用
當歸、黃連、
甘草湯送下;白痢為寒痢,應治之以熱,用吳茱萸、
生姜湯送下。
總之,藥物劑量應根據(jù)臨床辨證而確立,做到有是證選是藥,證藥相符。寒多熱少者重用吳茱萸,熱多寒輕者重用黃連,寒熱相同者二藥用量相近,不可拘泥于左金丸黃連、吳茱萸6∶1之藥量比例。
三、黃連、吳茱萸之間的作用
左金丸中黃連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jīng)。功效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吳茱萸性味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jīng)。功效為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
左金丸中單味藥黃連、吳茱萸的功效非常清楚,那二味藥物之間的關系如何呢?我們看看七版教材中的描述:方中重用黃連為君,清瀉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橫逆犯胃;黃連亦善清瀉胃熱,胃火降則其氣自和,一藥而兩清肝胃,標本兼顧。然氣郁化火之證,純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結不開,又慮折傷中陽,故又少佐辛熱之吳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氣條達,郁結得開;一者反佐以制黃連之寒,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氣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領黃連入肝經(jīng)。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為佐使。二藥合用,共收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效。[3]
針對以上文字,我補充一下自己的觀點。黃連兩清肝胃,但這不是重點,方中重用苦寒,入心經(jīng)的黃連為君,其主要目的是清心火以瀉肝火。吳茱萸制約黃連的苦寒之性,不是減弱黃連清瀉肝火的作用,而是少佐辛熱的吳茱萸以抵消黃連苦寒傷中、涼遏氣機的副作用。這種配伍思想稱之為佐制。顯然教材上所說“反佐以制黃連之寒,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中“反佐”的提法是錯誤的。因反佐的概念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格拒,F(xiàn)證是肝火胃火很重即病重邪甚,屬大熱,又重用黃連,屬大寒,于是在病與藥之間就構成大寒、大熱的劇烈爭斗。同時病人本身就有嚴重的胃氣上逆,見有嘔吐、噯氣、吞酸等癥狀,再加大寒、大熱的劇烈爭斗,勢必會誘發(fā)或加重嘔吐。所以用吳茱萸,其量少,性味與君藥性味相反,且具有下氣降逆之功,正好可以防止寒熱格拒,克服嘔吐拒藥。因此,少佐吳茱萸的真正含義正是反佐,不是制黃連的苦寒,而是防止嘔吐拒藥。
吳茱萸配黃連,使黃連清瀉肝火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同時又制約了黃連的副作用,前人說:“泄肝之用,苦辛為宜!彼浴白蠼鹜铻闉a肝火正劑!
四、臨證應用舉例
齊某,男,36歲。2005年9月3日初診。反復反酸、燒心2月,加重1周;颊咂剿仄⑽柑撊,2月前因飲酒誘發(fā)反酸、燒心,吃甜食及冷食后加重,伴胃脘部痞悶,多吃后腹脹,惡心,呃逆,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腸鳴矢氣,大便溏,無腹痛,舌淡紅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體查:腹平軟,無壓痛,無反跳痛,肝脾未觸及,腸鳴音存在。胃鏡檢查示:食管黏膜光滑,未見靜脈曲張,賁門未見異常,胃底中量黃綠色潴留液,胃體大彎皺襞排列整齊,體小彎黏膜光整,色澤略紅,未見腫物與潰瘍,胃角切跡黏膜光滑,未見白苔,胃竇黏膜尚光滑,覆膽苔,散在斑片狀充血,未見潰瘍及糜爛,幽門緣充血
水腫,開放好,十二指腸球部及降段乳頭未見異常。胃鏡診斷:
膽汁反流性胃炎。病理圖象分析報告:取胃竇部四塊組織,光鏡所見胃竇黏膜組織表面上皮呈柱狀,固有層腺體呈管狀,腺上皮無明顯異形。固有膜內(nèi)少量淋巴細胞浸潤,黏膜肌大致正常。病理診斷:胃竇黏膜慢性炎癥。HP(-)。西醫(yī)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yī)診斷:吞酸(
脾氣虛弱,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氣,和胃降逆。方用左金丸合四君子湯加味。處方:吳茱萸5g、黃連5g、
太子參25g、白術15g、
茯苓10g、
炙甘草10g、
雞內(nèi)金10g、
半夏10g、
枳殼10g、
厚樸10g、炒苡米15g、
蓮子肉10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2次服。1周后反酸、燒心消失,
胃痞,腹脹,惡心,呃逆等癥狀明顯好轉,大便已成形。2周后諸癥均已消失。繼續(xù)服用湯藥治療以鞏固療效,1月后面色轉紅潤,體重增加2斤,胃鏡復查未見膽汁反流,食道及胃粘膜未見異常。囑飲食調理,禁止飲酒。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參考文獻
[1]李盛青,劉明平.左金丸藥理與應用[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0,11(5):471~472
[2]周沛根.運用左金丸治療泛酸癥二十例[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2):15~16
[3]鄧中甲.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11
轉自瀏覽網(wǎng): http://www。gotoread。com/article/bbs.aspx?id=567475
[
本帖最后由 黎小裕 于 2008/4/13 20:29 編輯 www.med126.com]
-----------二丑就是黑白二丑,即牽牛子,到了藥房實習后你自然會知道為什么叫二丑了
-----------1、左金丸的“左金”為何意?
答:左金丸以黃連為君,一清肝火,二清胃熱、三清心火,火為木之子,故有肝經(jīng)實火常配瀉心之藥是謂“實則瀉其子”之意,心火得降則不刑金,金旺則能制木,故有“左金”之名。
2、丑牛是什么意思?
答:“丑!庇腥猓
一是指牽牛子,牽牛子本謂黑白二丑,若以“丑牛”為此藥代號并不為過。
二是涉及到古代術數(shù)生肖觀念,十二地支配以不同的動物名稱,用于紀年,比如寅為虎,丑為牛,與五行與干支結合起來,就可以把“乙丑”轉換為“青!,“丙寅”轉換為“赤虎”。所以“丑!敝皇侵改攴。
三是“丑!敝皇侵概,如我們常說的子鼠子鼠,說的只不過是
老鼠而已,當然不排除如第二條所說的是指年份,如“子鼠年”、“丑牛年”,但若是指年份的話一般會說“子鼠年”、“丑牛年”而不會說“子鼠”、“丑!。
故本人的觀念偏向于丑牛就是指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