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平脈法和辯脈法
辨脈法第一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shù)、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
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問曰:脈有
陽結(jié)陰結(jié)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shù),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jié)也,期十六
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jié)也。期十四日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
發(fā)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
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
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fā)熱也。
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 陽脈浮(一作微)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
其脈浮,而汗出如
流珠者,衛(wèi)氣衰也。
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fā)熱而躁煩也。
脈(一云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jié)也。
脈(一云夏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jié)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一云陰氣)衰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jié)。脈來數(shù),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一作縱)。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jié)
,此皆病脈。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fā)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shù)脈見于關(guān)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zhuǎn)索無常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男子
則亡血、失精。
問曰:病有戰(zhàn)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zhàn)而汗出也。其人
本虛,是以發(fā)戰(zhàn)。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shù),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fā)戰(zhàn)也。
問曰:病有不戰(zhàn)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shù),故知不戰(zhàn)汗出而解也。
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nèi)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zhàn)、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
不戰(zhàn),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jīng)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shù)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
汗出也;脈數(shù)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問曰:病脈,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guān)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shù)同等,雖有寒
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fā)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fā)汗
。若汗?jié)缱猿稣,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
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shù)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jīng)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
而澀,故知脾氣不足,
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ㄒ蛔鞒),才見此為調(diào)脈,故稱如經(jīng)也。若反滑而數(shù)
者,故知當屎膿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榮。榮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疼,當發(fā)其汗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jīng)也。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則傷胃,數(shù)則動脾,此非本病,醫(y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wèi)內(nèi)
陷,其數(shù)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shù)脈動脾,其數(shù)先微,故知脾氣不
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shù)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fā)渴,數(shù)脈當遲
緩,脈因前后度數(shù)如法,病者則饑。數(shù)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yī)所病也。大發(fā)其汗,又數(shù)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fā)熱,無休
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fā)熱,此醫(yī)發(fā)其汗,
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nèi)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nèi)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fā)汗。屬府者,不令溲數(shù)。溲數(shù)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
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
若汗出發(fā)目閏 ,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此心絕也。唇吻反青,四
肢執(zhí)水習者,此為肝絕也。環(huán)口黧黑,柔汗發(fā)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
絕也。
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
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y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yī)乃不知,而反飲冷
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言胃氣虛竭
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y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shù),當發(fā)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zhàn)惕者,六
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fā)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
中于邪,必內(nèi)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fā)熱、
頭痛、項強、頸攣、腰
痛、胚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
里氣微急,三焦相混,內(nèi)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zhuǎn),
胃中為濁,榮衛(wèi)不通,血凝不流,若衛(wèi)氣前通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y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
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shù),當發(fā)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zhàn)惕者,六
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fā)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筑湫痛,命將難全。?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
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nèi)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fā)熱、
頭痛、項強、頸攣、
腰痛、脛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
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混,內(nèi)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
胃氣上沖,脾氣不轉(zhuǎn),胃中為濁,榮衛(wèi)不通,血凝不流。若衛(wèi)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
,游于經(jīng)絡,出入藏府,熱氣所過,則為
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nèi)入,嚏而出
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
,清便下重,令便數(shù)難,臍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干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
發(fā)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fā)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nèi)痛者
,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至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fā),水停
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擾者,必欲解
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nèi)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脈浮而數(shù),浮為風,數(shù)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shù)疾,衛(wèi)氣失度,浮滑之脈數(shù)疾,發(fā)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平脈法第二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wèi)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
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jīng)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
。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愿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
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guān)。榮衛(wèi)流行,不失衡銓。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jīng)常,不失銖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huán)。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畜*,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shù)則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里,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府藏,
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nèi)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
遲入疾,名曰內(nèi)實外虛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愿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若發(fā)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nèi)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
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fā)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
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
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shù)十百處,乃愈。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
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里實護腹,如懷卵物者,
心痛也。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nèi),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
傷,非
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其*脈自澀,唇口干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問曰:經(jīng)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
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guān)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
治。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
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
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
: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fā)作,故名災怪耳。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
,愈也。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藏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
微本大者,則為關(guān)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
數(shù)者,則劇。何以知之?數(shù)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
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guān),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guān),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余命死生之期,期以
月節(jié)克之也。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nèi)虛,以無谷
神,雖困無苦。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guān)尺自平,陽明脈微沉
,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nèi)汗出,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
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寸口衛(wèi)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wèi)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
搏,名曰損。衛(wèi)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fā)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
鮮硬。陰陽相抱,榮衛(wèi)俱行,剛?cè)嵯嗖粡娨病?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guān),在寸為格。關(guān)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guān)格。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
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wèi)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fā)熱;衛(wèi)為氣,氣微者心內(nèi)饑,饑而虛滿不能
食也。
膚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jié)M,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zhuǎn),轉(zhuǎn)即氣動,隔氣乃下。少
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wèi)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
煩疼,口難言;衛(wèi)氣虛,則惡寒數(shù)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
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趺陽脈沉而數(shù),沉為實,數(shù)消谷。緊者,病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wèi)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wèi)為葉。榮
衛(wèi)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wèi)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wèi)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而*
入于經(jīng),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jīng),名曰血崩。
膚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隔,宗氣反聚,血結(jié)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
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諸微
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fā)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
,口急不能言,戰(zhàn)而栗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問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師曰:諸陽浮數(shù)為乘府,諸陰遲澀為乘藏也*。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 J畈≌,熱極重于溫
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
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
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
九月霜降節(jié)后,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jié)后,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
。至驚蟄二月節(jié)后,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
;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月,寒漸將解,為病亦輕。此以冬時不調(diào),適有傷寒之人
,即為病也。
其冬有非節(jié)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
,證如后章。
從立春節(jié)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fā)于冬時伏寒,變?yōu)闇夭 ?
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jié)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
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
。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氣,于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
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
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順天地之剛?cè)嵋病?
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jīng),而發(fā)何病,詳而取之。是以春傷于風,夏必飧泄;夏傷
于暑,秋*必病瘧;秋傷于濕,冬必
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shù)久淹,困乃告醫(yī)。醫(y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
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cè),餐居亦異。?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后賢,開其
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凡傷于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fā)。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fā)。以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fā)。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
脅痛而
耳聾。此三經(jīng)皆受病,未入于府
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fā)。以其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fā)。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fā)。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jīng)皆受病,己入
于府,可下而已。
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
,則腹?jié)M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
,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wèi)不行,府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于寒,更不傳經(jīng),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
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
危。
若更感異氣,變?yōu)樗≌,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于風,變?yōu)轱L溫。陽脈洪數(shù),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payment-defi.com/tcm/2009/20090113023241_77444.shtml" target="_blank">溫毒。溫毒為病
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payment-defi.com/tcm/2009/20090113015515_74341.shtml" target="_blank">溫疫(一本作瘧)。以此冬傷于寒,發(fā)為溫病,脈之變
證,方治如說。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
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shù)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
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
,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而內(nèi)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nèi)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
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nèi)虛熱入,協(xié)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shù),輕
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fā)?
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兇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
況
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
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fā)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yī)術(shù)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
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發(fā)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zhí)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
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
,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
遠之有焉。
凡發(fā)汗溫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
覺,重病*者,一日一夜,當日卒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
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
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
。若飲而腹?jié)M,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
可復數(shù)。
凡得病厥,脈動數(shù),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后靜,此皆愈證也。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
并中髓也。
凡脈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脈一至,名曰
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
傷暑。
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疏乍數(shù)者,死。脈至如轉(zhuǎn)索者,
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有*者為何字,古文不可望文生義也,何若文中有*,希版主與摘錄者共附之
-----------非常非常重要!一般學習中醫(yī)的人往往忽略這內(nèi)容!
是故,學道者風起云涌,入門者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