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滯下三因證治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滯下三因證治

病者滯下,人皆知赤為熱,白為寒,而獨不知純下清血為風,下如豆羹汁為濕。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古方云∶風停于膚腠后,乘虛入客腸胃,或下瘀血,或下鮮血,注下無度,濕毒下如豆羹汁,皆外所因之明文也。古…

病者滯下,人皆知赤為熱,白為寒,而獨不知純下清血為風,下如豆羹汁為濕。夫六氣之傷人,初無輕重,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收而為四,則寒熱風濕,不可偏廢。古方云∶風停于膚腠后,乘虛入客腸胃,或下瘀血,或下鮮血,注下無度,濕毒下如豆羹汁,皆外所因之明文也。古方有五泄,因臟氣郁結(jié),隨其所發(fā),便利膿血,作青黃赤白黑之不同者,即內(nèi)所因也。又飲服冷熱酒醴酰醢,縱情恣欲,房室勞逸,致?lián)p精血,腸胃枯澀,久積冷熱,遂成毒痢,皆不內(nèi)外因。治之,先m.payment-defi.com/zhuyuan/推其歲運以平其外,察其郁結(jié)以調(diào)其內(nèi),審其所傷以治不內(nèi)外,使條然明白,不至妄投也。

白頭翁

治熱痢,滯下下血,連月不瘥。m.payment-defi.com/wszg/

白頭翁(二兩) 黃連 柏皮 秦皮(各二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服。

花丸

治冷痢腹痛,下如魚腦白物。

赤石脂( ) 干(炮,等分)

上為末,蒸餅糊丸。米飲下三五十丸。

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 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并宜服之。(方見失血門風痢下血證)

露宿湯

治風痢純下清血。

杏仁(七粒,去皮尖) 若木瘡(一掌大) 烏梅(兩個) 草果(一個) 酸石榴皮(半個) 青皮(兩個)

甘草(二寸)

上為銼散,作一劑。水二碗,生姜三片,煎七分碗,露星宿,次早空心服。

苦散

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米谷不化。

黃連(去須,銼如豆) 吳茱萸芍藥(銼如豆,各二兩,同炒令赤色)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駐車丸

治冷熱下痢腸滑,赤白如魚腦,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

黃連(六兩) 阿膠(麩炒) 當歸(各三兩) 干姜(炮,二兩)

上為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五十丸至一百丸。

萬金散

治冷熱痢。

罌粟殼(一兩,赤用蜜炙,白不炙,赤白雜半生半炙) 橘皮 甘草(并如上法,各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以百沸湯七分盞,急用盞蓋之,候溫澄清者服。血痢,入烏梅一個。罌粟殼,《本草》不說治痢,近用之極效,其功不下地榆、黃柏、秦皮,但性緊澀,服之則嘔,不可不知。

固腸湯

治腸虛下痢,赤白頻并,日久無度,老幼產(chǎn)婦,俱可服之。

罌粟殼(三兩,醋浸炙稍黃) 枳殼(麩炒去瓤) 白芍藥(各二兩) 橘紅 當歸 甘草(炙,各一兩) 訶子(煨去核) 木香(煨) 人參 白姜(炮,各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三圣丸

治下痢赤白,日夜無度;及泄瀉注下。

柏皮(大濃者,去粗皮切) 大蒜(細切研) 罌粟殼(去瓣細切,各等分)

上三物,一處搗篩過,粗者更搗,同淹一宿,次日慢火炒香熟,亦旋篩取細者,余更炒,不爾,則細者焦,碾為末,粟米飲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斷下湯

治下痢赤白,無問久近長幼,皆可服。

罌粟殼(炙,十四個,去瓣) 草果(一個,不去皮炒) 白術(shù)(一錢) 甘草(炙,半錢) 茯苓(一錢)

上為銼散。作一劑,水一大碗,姜七片,棗七個,煎至一大盞,分二服,空腹。或下純赤,加黑豆二十七粒;白則加炮干姜一錢。

濃腸湯

治下痢赤白罌粟殼(八兩,銼炒) 地榆(六兩) 白術(shù) 蘇葉 木瓜干(各二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七片,棗二個,煎七分,去滓,空腹服。

水煮木香丸

治腸胃虛弱,風濕進襲,泄瀉水谷,滯下膿血, 刺疼痛,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當歸(洗) 芍藥 甘草(炙) 訶子(去核,各半兩) 濃樸(去粗皮,切,姜制)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縮砂仁 木香(炮,各一分) 罌粟殼(切醋淹炒,五兩)

上為末,蜜丸一兩作五丸。每服一丸,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溫服。

【料簡】

凡血得熱則淖溢,故鮮;得寒則凝泣,故瘀。當審其風熱風冷二證,與蠱利大別,外有血、血枯、內(nèi)衄、酒利、肺疽、腸胃蓄瘀、遠近血等,各有門類,不可混雜。古方云∶積冷積熱,及水谷實而下利者,并以大黃湯下之!娥B(yǎng)生方》亦云∶大則疏滌之。更不知有寒熱風濕虛實之不同,后人尋即妄用,被害者多矣。吁,可傷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