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以凡人血脈有未和,因治藥調(diào)齊之,茍非慎于物,其用無驗,蓋慎物齊也。齊即劑也,劑以取驗,驗而出。如黃帝時桐君,逮北齊徐司徒、唐英司空、孟刺史,處如華佗弟子李當之,逮梁陶隱居,唐孫思邈諸先賢,指不勝屈。大抵以驗傳,以書傳,一藥用,生死系焉,何可以人性命嘗試乎?予于醫(yī)深明慎物之義,每視一至愚者。至賤者,未嘗不畢予調(diào)齊之力,及遇尊貴,亦猶是。慎物以行之,而醫(yī)同,而驗同,非如世醫(yī)視富貴與貧賤殊,方用藥時,已心戰(zhàn)手棘,安能取驗?豈知得慎物之義,正未始不同、未始不異哉!予以事閉門,益求醫(yī)理,無何而疾病相呼,驗其一,又驗其十,轍將不停,時在省更多。中有奇驗諸方,皆按癥創(chuàng)用,非舊本所有,因之取所奇驗,付之剞劂,有紀驗集,而后及于癥辨,而后及于脈辨,而后及于秘方靜功,故是集以紀驗為之首。
紀驗
陳部堂(諱泰,號□□,禮部左侍郎,時統(tǒng)大兵入閩,駐營南臺)己丑仲夏,偶傷寒癥,至八日,忽眼黑直視、身冷卒倒,有欲用姜湯灌之,予曰非也,夫因氣暴逆而致然者,可用姜湯蘇合丸等藥,今部堂兩手熱極,此心火也。體肥房勞,暑氣相觸,腎水下虧,心火上炎,宜黃連、宜參,以藥二味投之,立效。
〖藥方〗
川黃連(一錢姜汁炒) 人參(七分)
水一碗,煎五分,渣再煎。
■
祖部堂(諱澤遠,號清淵,禮部左侍郎,統(tǒng)大兵入閩)己丑夏,得痢疾,每晝夜行七八十次,其疼不可言,便出僅血膿數(shù)點,飲食概不進,瘦弱已極。如此者月余,諸醫(yī)咸慮之,以為此毒瓦斯薰蒸清道,致胃口遏塞,聞食即吐,兇兆也。予按癥面熱身涼,脈大而滑。夫病久則邪氣日盛,當身熱,而今身涼;身涼不宜脈大,而今脈大;細視胃脈乍大乍細。予豁然曰∶此非噤口之癥也。因感寒不發(fā)散,故胃以上有積寒;冒暑不清涼,故胃以下有積熱。宜以熱藥開胃口之寒,以涼藥通谷道之熱,久病虛甚補之。服此藥當兩日能飲,三日能食,四五日進葷膻,易易耳。聞?wù)叽篌@。及進藥一服,當夜減病之半,次夜僅行八九次,三服則神氣漸旺,飲食漸進,五六日而愈矣。
〖藥方〗
白豆蔻仁(一錢) 干姜(煨,一錢) 黃連(吳茱萸制一錢) 黃芩(姜汁炒,一錢)白術(shù)(陳壁土炒八分) 人參(大南棗包煨八分)
加黑棗一枚,水一碗半,煎七分,日進二劑。
■
佟中丞(諱國鼎,號懷東,時巡撫福建)戊子冬,偶一日早膳,時神氣正爽,命予視脈。予忽訝曰∶據(jù)脈已受寒六日,今夜半后交七日當發(fā),發(fā)則輕,僅七閱日可愈,若遲一日二日則加重。時同席者不之信,即撫臺亦以為未必然,因命予整一方,俟其驗。及是夜果發(fā),發(fā)即以其方進,九閱日而全康。(即十神湯)
張中丞(諱學圣,號捷庵,巡撫閩省)己丑夏命予視脈,并不言及病由。予細診曰∶此脈有異,當有濕癥,濕在脾,宜嘔吐麻木。然此濕又有異,以濕居中,而上與下不通氣,日動則血運而氣隨之,可無患,若夜靜,則有下半身酸麻之癥,陰易動濕也,雨天尤甚。張撫臺曰∶果有此癥。予曰∶嘔吐亦有異,以濕氣中隔,飲則氣屬陽,易行下,胸膈俱爽,食則氣屬陰,硬物難下,略停滯即作逆,而為惡心,而為痰涎。法當通脾氣為主,使其氣下行,則無痿痹之患。進湯藥四服,又進以丸方,而酸麻療矣。閱數(shù)月,又進以歸茸膏,而嘔吐全療矣。
〖藥方〗
蒼術(shù)(泔浸炒,一錢) 藿香葉(一錢) 白術(shù)(泔浸陳土炒一錢) 木香(五分)小茴香(微炒,五分) 茵陳葉(酒炒,一錢)
加煨姜二片,水一碗半,煎七分,食前服。
歸茸膏
當歸(一斤,酒洗凈,用好冬酒浸一宿) 鹿茸(一斤,酒洗凈,切片,用好紅酒浸一宿)麥門冬(半斤,水浸去心)m.payment-defi.com 白茯苓(四兩,水浸去心) 白術(shù)(四兩,米泔水洗,切片,陳壁土炒) 人參(四兩) 木香(二兩,揀凈為末) 白豆蔻(二兩,去殼為末) 甘草(二兩,為末) 蘿卜子(二兩,微炒為末) 川貝母(二兩,去心為末) 砂仁(二兩,為末) 沒藥(一兩,為末) 麝(三分,與貝沒共為極細末)
上將歸、鹿、麥、茯、術(shù)、參六味,入銅鍋,用清泉水浮藥上八寸許,熬至寸許。又沖水浮藥上四寸,熬至寸許,取起用絹袋濾凈,入木、豆、甘、蘿、砂五味末藥,微火熬成濃汁,用絲綿濾凈,入煉蜜一斤,用桑條攪不住手,入水成珠,不散為度,磁瓶封好,水中浸五晝夜,去火氣。每清晨與臨睡,用白滾湯調(diào)服,隨意多寡,或夜間臥后,銜口中自化,此膏補心血,升腎水,健脾胃,清痰理氣,久服卻病延年,返老還童。區(qū)區(qū)治嘔吐、惡心、嘈雜等癥,又其余也。
■
楊提督(諱名高,號幼涵,提督八閩兼溫州府)己丑秋初,入關(guān)即得恙,屢醫(yī)服藥,至延平,予視脈曰∶此非時恙也,內(nèi)有熱毒未得遽泄,因發(fā)為寒熱,飲食不進。醫(yī)者不知,復用補脾暖精收汗益氣之藥,以至陰囊瘡痕黑如漆,不知痛癢,此為毒瓦斯收入內(nèi)也,甚足慮。幸予知此癥,整藥服之,始而遍身發(fā)痛,繼而發(fā)癢,閱半月而毒瘡發(fā)矣,兩月全愈。(多方不能盡載)
■
霍按臺(諱達,號魯齋,時巡方福省)己丑初秋暑熱,得一癥,遍身俱疼,乍寒乍熱,上欲吐不吐,下欲瀉不瀉,兼有隔一日瘧癥,諸醫(yī)以為冒暑,熱在內(nèi),不得出,多用香薷益元散,不惟無效,且加重。予視脈曰∶此積寒也,非冒暑也。積寒并與冒寒異,感冒之癥,隨感即發(fā),毛竅既寒,安禁熱蒸?積寒者,或飲食后,或睡中,或易衣,今日微寒入內(nèi),明日又微寒入內(nèi),或因多用酒暫解,閱數(shù)日又微寒入內(nèi),及暑氣相觸,遂至病發(fā)。此為寒在臟腑熱在皮膚,用辛熱之藥以去寒,寒去則吐瀉止而遍體快矣。次用小柴胡加減以祛瘧,數(shù)劑全康。
〖藥方〗
加黑棗二枚,水一碗半,煎七分。
■
杭主考(諱齊蘇,號東侯,吏科給事中,時典試閩闈)向有郁血癥,欲吐不吐,最難忍。戊子秋,閱卷勞心,發(fā)甚重。出闈,予視脈用藥立效,時一使。半月前忽腿疼,兩腳筋縮,腳根縮粘至腿,寸步不能行,將一月,屢藥無效。咸以此為痿痹癥,予曰∶非也,察其脈,左寸忽洪忽澀,遲數(shù)無定棲,因此人好飲冷酒,酒新熱燥,冷凍飲料寒濕、寒熱相摶,遂有此病。以四味藥為末,頭晚進一服,次晨即能行動,三服全愈。
〖散藥方〗
白蒺藜(一錢,炒去刺,酒蒸熟,焙干為末) 川烏(二錢,去皮臍,為末) 麻黃(二錢,二股梢一股根,為末) 蒼術(shù)(一錢,甘草汁拌炒為末)
每服一錢二分,用老酒熱沖服。被濃蓋,出汗自干。
■
丁方伯(諱文盛,號瑞軒,福省藩司)夫人己丑冬,因水土不服,胸膈氣逆,飲食不進,諸藥無效,整方偶痊兩日,復發(fā)如噎膈然,甚至喉間不能通氣。予視脈悟曰∶昔賢有云∶氣大逆遏塞之甚者,其氣挾火,畏用熟藥,須以生藥磨服之。予整藥二味,一服而愈。
〖藥方〗
用涼水生磨沖服。
■
何道尊(諱平,號匡山,福省糧道)夫人時恙后,遍身酸疼,胸腹膨脹,飲食不進,時發(fā)寒熱。諸醫(yī)作不足進藥,無驗。予視脈曰∶此非不足之癥,乃邪氣未散,傳入經(jīng)絡(luò),上焦有火,當用通氣清涼之劑,三服而愈。
〖藥方〗
羌活(一錢) 防風(八分) 升麻(七分) 柴胡(七分) 白豆蔻仁(六分) 黃柏(酒炒,七分) 桑白皮(六分) 青皮(五分) 白茯苓(七分) 炙甘草(三分)
煎照常。
■
顧道尊(諱 ,號南金,建南道)丁亥秋得痢癥,至冬尚未痊。予視脈曰∶非痢也,此必由食冷物,寒入脾,虛入腎,但以痢藥投之無濟也。果因多食藕。從惡心起,不進飲食,遂至瀉成痢,投藥數(shù)劑而愈。
〖藥方〗
當歸(一錢) 懷地(八分) 白芍(八分) 益智仁(一錢) 砂仁(六分) 白茯苓(一錢)陳皮(七分) 甘草(三分)
水一鐘半,加姜二片,煎七分。
■
黃道尊(諱鼎象,號商侯,建南道)己丑初秋患瘧,三日一發(fā)。每日事甚煩,而年又高,瘧月余,飲食不能進,體瘦脾弱,每藥無效。予視脈曰∶三日一發(fā),有熱無寒,里實不泄,手足熱而欲嘔,此陰氣弱而陽氣獨發(fā)也,謂之癉瘧。且自午漸酉漸亥轉(zhuǎn)陰也,為水氣不交,腎虛也,法當用升,而醫(yī)家多用黃芩等藥,宜乎日益弱矣。予用升陽飲加減,次用神截丸漸愈。
〖藥方〗
人參(一錢) 白茯苓(一錢) 白術(shù)(泔浸土炒,一錢) 藿香葉(一錢) 升麻(八分) 青皮(八分) 何首烏(一錢) 甘草(四分)
加煨姜二片,黑棗二枚,水一碗半,煎七分。
神截丸
白術(shù)(八兩,米泔水浸一宿,陳壁土炒干,去土凈,分作四股。一股用柴胡二兩,煎濃拌曬干;一股用常山二兩,酒煎濃汁拌曬;一股用人參一兩,煎濃汁拌曬;一股用青皮二兩,煎濃汁拌曬。無日焙干)
用豆粉煮薄糊為丸,如梧子大,早晚溫湯吞六十丸。但此方最妙在眾截藥不效,然后用之。
■
朱方伯(諱鼎新,號爾健,時福省藩司)丁亥秋患失音癥,諸醫(yī)皆以風熱痰火,用清涼散為主,每服無效。予視脈曰∶此不當作失音論也,因腎水不升,心血不足,偶冒風寒,不知表散,遂至肺竅閉塞。整一方服之,三日而氣通。五六日而音通矣。
〖藥方〗
當歸(二錢) 生地(二錢) 人參(八分) 石菖蒲(一錢六分) 白茯苓(一錢六分)核桃肉(二錢)
用水五大碗,煎三大碗,不拘溫冷,不論飲食前后,每清晨至午服完,將渣再煎一大碗,臨睡服。
■
朱道尊(諱正源,號靜之,閩省屯鹽道)戊子冬偶恙,兩日旋愈。方在奕棋,予視脈曰∶未也,此感重發(fā)輕。內(nèi)邪更伏,稽其驗,當在四日后發(fā),發(fā)則寒熱交作,頭痛骨酸,背疼腰強,傳經(jīng)不已,重www.med126.com傷寒也。知病根早治之,須十四日可愈,不則未可知矣,閱三日果發(fā),悉如予言,整方服之,二十日全愈。(方載傷寒門)
■
鄭副總(諱爾任,號沖宇,松溪鎮(zhèn)守)丁亥秋,有血虛胃弱之癥,予治藥遂驗。時寓所有一少年新娶,得陰癥,至六日卒倒,遍體俱冷,其父母為化紙置棺,但胸前氣微溫,鼻中似有息出。夜二鼓,因鄭副總求救于予,予曰∶此火癥也。痰閉不醒,當兩手脈俱伏,而兩腳大趾必微熱者,又必醫(yī)生認為陰厥兇癥,誤用附子諸熱藥,益速其重。因與藥一服,吹入喉即醒,再一服而愈。
〖藥方〗
共享絲纏好,入大棗肉中,燒灰存性,為細末,先用少許吹入喉間,次用溫水調(diào)沖服。
■
張六三(諱法拭,HT 安令)丁亥秋偶時恙為治藥愈,有乃弟張二官病甚重,飲食不進,瘦弱氣欲絕,三閱月,似不可藥。予視脈曰∶爾脈不過無力弱極,何沉篤至此,無他病,必有邪。驚拜屏人語予曰∶真仙醫(yī)也!實為在署內(nèi)遇一美婦,伴睡二月余,心知其妖,欲卻之不能,殆登鬼錄矣。何以救我?予整一方與之,旬日而愈。(此方近誕不載)
■
戴山芝(諱廷徽,建陽縣令)戊子冬看脈,腎水最弱,交女即泄,精冷極。予整一方服之,不多日而交能堅,精出覺有熱氣,女果孕矣。
丸方
沙苑蒺藜(六兩,酒浸一宿,瓦上焙干) 懷大地(六兩,酒浸三宿,煮一日,多用酒,黑爛為度) 鹿茸(四兩,酒浸三宿,酒十斤煮半日,炒干) 川續(xù)斷(四兩) 石棗肉(四兩)牡丹皮(三兩) 川杜仲(四兩,一半鹽水炒,一半姜汁炒) 白附子(二兩,面包煨,去皮臍)白菖蒲(二兩) 白茯苓(三兩,去皮,水淘去絲膜,曬干,人乳拌蒸) 川牛膝(三兩,酒浸蒸,焙干)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 人參(二兩)
煉蜜丸,梧子大,每清晨白滾湯吞五六十丸。
■
李九齡(諱之龍,沙縣令)戊子夏得恙,秋盡未愈,瘦如柴,兩腳不能立。予視脈曰∶此邪入經(jīng)絡(luò),故晝熱少,夜熱多,遍身酸疼,胸膈有郁火,氣弱血虛癥也。整一方服之。旬日而愈。
〖藥方〗
生地黃(酒洗,炒,八分) 蒲黃(八分) 川黃連(姜汁炒,五分) 當歸(酒洗去土,一錢) 柴胡(去蘆,七分) 羌活(七分) 桃仁(四分) 甘草梢(炙,四分)
加燈草二分,水一碗半,煎七分。
■
─滿州將官黑得喇 己丑秋,患白痢兩月,腹痛不可忍,若進飲食更痛,氣將絕。予視脈曰∶此有飲食之毒,因虛弱不能發(fā),是以痛極,整一鵝蛋藥與之,兩日而愈。
〖藥方〗
用大鵝蛋一個,將蛋頂錐一孔,入人參末五分、川烏末五分、雄黃五分、麝香半分,攪勻,用綿紙浸濕,裹十層,外用陳壁土調(diào)濕包好,其孔上多用泥,火煨三個時,取出,用布包蛋,以線縛,沉井底一宿,取開好燒酒調(diào)服。
■
一秀才陳啟忠 患病后,只飲食便作嘔,每一餐必吐盡方止,輒思飲食,食后又復如是,一年余羸弱不可言,諸藥不效,咸云死癥。予視脈曰∶此傷寒愈后,不服補中益氣湯,胃虛癥也。
用丁香茱萸湯加減,兩服而飲食通,十服全愈。
〖藥方〗
丁香 炙甘草 柴胡 升麻 人參 黃 吳茱萸 草豆蔻 當歸身 蒼術(shù)(各六分) 黃柏 肉桂(各四分)
加黑棗二枚,水一碗半,煎七分。
■
何道尊(諱敦季,號胤伯,先署漳南道,后署福寧道)
庚寅春,寓所有王友,自頭年夏得傷寒癥,愈后成瘧,至冬月瘧愈,頭痛不可忍,羸弱不進飲食,晝夜不得眠者數(shù)月,藥無效。予視脈曰∶此傷寒不清理小便,聚火不得行,其毒上升結(jié)頭頂。
予以清便藥與之,一服而睡,數(shù)服而愈。
〖藥方〗
生地黃 木通 蒲黃 車前子 通草 歸尾 白茯苓 澤瀉 檳榔 甘草
■
鄭道尊(諱清,號介臣,福省兵道)素患牙疼癥,疼不可言,其氣流入肩,即肩成腫。諸醫(yī)認為火,多用涼藥,其疼益甚,經(jīng)五年余。庚寅春,予視脈曰,此風入肝濕,宜用散風,次乃降火,數(shù)日見功矣。鄭道臺以牙疼戒酒,飲即疼發(fā),予以末藥三服,用酒盡量表汗,多飲減疼,其患漸愈。
〖末藥方〗
羌活(一錢) 附子(一錢) 麻黃(五分)
共為細末,作三服,好酒熱沖,盡量出汗為度。
〖湯藥方〗
荊芥(一錢) 梔子(童便炒,一錢) 淡竹葉(一錢) 石膏(二錢) 大黃(二錢)薄荷(一錢) 白芷(八分) 連翹(八分) 白茯苓(八分) 甘草(三分)
水一碗半,煎七分。
■
周道尊(諱之翰,號申公,漳南道) 素患心前有一塊埂如拳,每睡后欲起,似乎有壓之者,心神不寧,飲食難化,如此數(shù)年,諸藥無效。予視脈曰∶此非氣之為也,彼醫(yī)不知,認中脘痞塞、飽悶為脾氣盛,誤已!此因心事不快,或煩惱時借房事消遣,是以未行房先胸中似有物,既行房后竟成一物,名郁火也,制丸藥半月而愈。
丸方
浙腿術(shù)(二兩,米泔水浸一宿,陳壁土炒,去油) 白豆蔻(一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新瓦焙干) 青皮(一兩) 枳實(面炒,一兩) 北芥子(炒,一兩) 川黃連(吳茱萸制,一兩) 砂仁(微炒,五錢)南木香(五錢) 川濃樸(姜炒,一兩) 白茯苓(一兩) 人參(一兩) 地骨皮(一兩)蒼術(shù)(一兩,米泔水浸一宿,炒) 知母(一兩) 甘草(五錢) 甘枸杞(一兩)
共為末,陳米用薄荷葉湯煮粥為丸,梧子大,每空心淡鹽湯吞二錢。
■
佟撫臺命予視一將官脈,其癥則頭眩體弱,手足拘攣,飲食不進,藥無效。予細察脈曰∶此有郁血在胸,當因損致然,若此血得出,其病立愈,不則難療也。用末藥一服覺病益重,二服欲嘔,三服始吐出紫血一口,繼吐出黑血六七塊。其病立愈。
〖末藥方〗
生陳皮(末,二錢) 生附子(末,二錢) 生大黃(末,二錢) 生干姜(末,一錢)
共為細末,用好陳酒熱沖,盡量服之。
■
蘇州商人何鳳宇 患病十余日,目黃身腫,胸前結(jié)塞,不能通氣,每脹悶則目睛上視,一個時不能轉(zhuǎn),醫(yī)者未審何癥,但用寬胸理氣藥益增重,予視脈曰∶此傷寒熱邪傳里,兇癥也,遲之又久,藥力亦無施矣。急取黑骨雄雞白毛者,去肚內(nèi)雜物,切開,先用陳皮枳殼末各五分,攤腹胸,將雞才切即粘貼,半個時,腹中微響,邪即轉(zhuǎn)動,頓覺爽快矣,服煎藥三日而愈。
〖藥方〗
川黃連(姜汁炒,一錢) 知母(一錢) 石膏(三錢) 黃芩(一錢) 山梔(童便炒,八分)麥門冬(去心,八分) 五味子(八分) 香豉(一合)
水一碗半,煎八分。
■
楊提督標下一將官 病久不愈,時九月初,舟中甚熱,脹悶不可忍,米飲不能下,將垂絕矣。予視脈曰∶此非熱癥也,風邪未經(jīng)清表,乘虛作脹,涼藥服之加重,即溫藥而溫服之亦無濟也,當用湯藥候冰冷,數(shù)服而愈。
〖藥方〗
麥門冬(去心,二錢) 白蒺藜(炒,去刺,二錢) 生地黃(二錢) 白茯苓(二錢)人參(五分)
用水四碗,煎至二碗半,候冰冷,不時服之。
■
祖部堂標下一將官 病月余,頭眩口瘡,喉痛下瀉,偶一二日作痢,旋愈復瀉,閱數(shù)日又痢,而喉腫又不進飲食,偶進食旋吐,服藥益吐。予視脈曰∶此虛極,腎水不升,脾土不能勝,當進以益精補脾之藥,喉痛口瘡,此邪火不足慮也。整一丸方,十日全愈。
丸藥方
人參(一兩) 朱砂(水飛,三錢) 白術(shù)(米泔水浸一宿,陳壁土炒,二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黃 (蜜炙,一兩) 白芍藥(一兩) 當歸(酒洗,一兩) 陳皮(一兩)
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日進三次,白滾湯每次一錢。
■
李部堂標下一將官 患傷寒癥,頭疼發(fā)熱,惡寒,遍身作痛。屢發(fā)無汗,其癥不變,而病日益重。諸醫(yī)加以發(fā)表,遂至癲狂,腹痛欲絕。予視脈曰∶此無陽兇癥也,豈有陽虛而能汗者,整一方與之立效。
〖藥方〗
防風 羌活 細辛 川芎 桂枝 白芍 熟附 柴胡(各等分) 人參(六分) 甘草(三分)
加黑棗一枚,水一碗半,煎七分。
■
陳部堂標下一將官 每便撒血不止,腹微痛即有血行,行即痛止,如此十數(shù)年,藥無效,羸瘦不堪。予視脈曰∶此脾濕引熱也。整一丸方與之,脾氣既健,血自歸經(jīng),其病全愈。
〖藥方〗
生地(三兩,酒浸三宿,多用酒煮一日,黑爛為度) 陳皮(一兩) 蒼術(shù)(二兩,米泔水浸七日,炒) 川黃連(二兩,吳茱萸制) 藿香葉(三兩) 升麻(二兩) 川濃樸(二兩,炒) 白術(shù)(三兩,米泔水浸一宿,陳壁土炒) 薏仁(三兩,炒) 當歸(二兩,酒洗) 槐花(三兩)
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清晨白滾湯吞二錢,臨睡一錢。
■
馬成垣(諱鑣,鎮(zhèn)守浦城中軍)一家丁 每夜發(fā)熱,晝則發(fā)寒。其畏寒有大異者,見人持扇,即毛竅發(fā)戰(zhàn);見人談及風字,即口噤不能言。飲食夜或可進,晝則概不入也。醫(yī)者多用熱劑,病益甚。予視脈曰∶此內(nèi)熱極而外怯寒也,由感寒病后不清表,結(jié)成胃火。整藥與之,二服而愈。
〖末藥方〗
益元散(五錢) 川黃連(三錢,姜汁炒) 陳皮(二錢)
共為散末,作二服,米湯吞下。
■
一友林大年 目腫疾愈后,但昏黑不能明,忽疼而止。移時復然。予視脈曰∶此多服涼藥,竅塞血枯,大患雖去而血不能通竅,遂至昏花。血無時不生,竅欲通而復閉,故忽然疼也。整方與之,三服而愈。
〖藥方〗
當歸 枸杞 黃 細辛 白茯苓 升麻 蔓荊(各等分) 甘草
食后服。
■
一友黃涵素 九日登高回,忽腹中微痛,醫(yī)者進以香砂等藥,漸加痛,又服藥,益痛不可忍,至五六日幾痛絕,口不能言。予視脈曰∶此脈無恙,必腹中有毒物。整方與之,一服而愈。
〖末藥方〗
明雄黃(一錢) 沒藥(七分) 乳香(七分) 麝香(二分) 白芷(一錢) 皂角刺(七分)
共為末,沖陳酒五斤封好,不拘冷熱,隨意飲盡即愈。
■
一友俞成伯 陰癥,因自知醫(yī),先用理中湯,后益腹疼、氣冷,用三建湯等熱藥,囊愈縮不能言語,將危矣。予視脈曰∶此當先通其氣,氣通則陽起,起陽之藥有秘法,不專在天雄附子也。整一方與之,一服而愈。
〖藥方〗
烏骨雄雞燥糞(五錢) 鼠糞(五錢) 陳皮(三錢) 韭菜(五錢)
先將雞糞鼠糞炒黃,次入陳皮同炒,沖陳酒一碗,入鍋一滾,將韭沖下熱服。
■
徽商汪鳳溪 病三四日后,只腹痛不能忍,諸藥無效,一日疼甚,眼直卒倒。予視脈曰∶此傷寒蓄血癥也。以井水半碗飲之,其病稍止,即能言,云冷入快極,用藥下之即愈。
〖藥方〗
桂枝(一錢) 枳實(七分) 大黃(二錢) 石膏(一錢) 柴胡(八分) 甘草(四分)
加姜二片,棗一枚,水一碗,煎八分。
■
一友方玉玄 有頭痛癥,日夜不得眠,惟進飲湯稍可,食即痛難堪,數(shù)年求醫(yī)不得效。予視脈曰∶此邪火上聚,進飲湯稍可,全屬陰邪,飲者陽氣,陽入則陰散也。湯藥無效,用洗藥五日而愈。
羌活(二兩) 甘草(二兩) 薄荷(一兩) 升麻(一兩)
作一服。水六碗,煎至二碗,用布浸,乘熱洗上,如冷又煎熱再洗,自晨至晚,洗有三個時,夜則不用,以養(yǎng)陽氣也,五服全愈。
■
童旗鼓(諱毓秀,號賢齋,提督旗鼓)己丑冬得感冒甚重,妄用藥,遂熱蒸欲狂,解衣?lián)P被,腹脹胸疼,飲食不進,不省人事,成兇癥,予視脈曰∶此飲食勞役過傷,內(nèi)癥也。用藥一劑瀉其毒熱,次用半表半里劑,二服而成瘧癥,漸愈矣。
〖藥方〗
加姜三片,水一碗半,煎八分。
〖次藥方〗
人參 陳皮 黃芩 貝母 知母 茯苓
煎照前。
■
一友莆田戴一甫 患眼疾不能視物二年余,諸藥無效。庚寅春,予視脈曰∶此因勞損心血。肝木主筋,血侵筋,故赤筋侵睛,久則腎益虛,而肝木生風,流淚無窮,益增昏黑矣。整方服之,五日見物,十日復明。
〖藥方〗
防風 荊芥 薄荷 家白菊(各一錢) 石決明 蟬蛻 生大地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參(五分) 甘草(三分)
水一碗,煎七分。
■
鄒副總(諱必科,號聘之,撫院大廳)患頭眩,兩目黃赤,四肢無力,飲食不進;諸醫(yī)多用補藥,病勢益重。予視脈曰∶風邪未清,如何用補?目赤頭眩者,火也;四肢無力者,邪入筋絡(luò)也;飲食不進者,用補藥氣扼也。整一方四服而愈。
〖藥方〗
薄荷 荊芥 牛蒡子 麥門冬(去心) 膽南星 黃柏 知母 干菊 茯苓(各等分) 甘草(四分)
加姜二片,水一碗半,煎七分。
■
王副總(諱進,號翠芝,福省城守) 初患傷寒,予整藥二服隨痊。因不忌口成瘧,復不忌口,重不可言。醫(yī)者以其病久,多議服補虛健脾之藥。予視脈曰∶此傷寒勞復,因瘧后血氣未平,尚有余熱,隨多食發(fā)怒,勞力勞神。用小柴胡加減,數(shù)劑而愈。
〖藥方〗
柴胡 人參 半夏曲 川濃樸 白術(shù) 白茯苓 陳皮 澤瀉 甘草
煎照常,加煨姜。
■
蔣副總(諱彪;號□□,部院大廳)患一病,只惡寒畏風,房間聚旺火不見熱,被幾床不知暖,諸醫(yī)以辛熱之藥投之,勢益重。予視脈曰∶此內(nèi)熱極不得清涼,外寒極不得辛散也。用末藥熱極者,以酒送下,次用表藥汗之,即令撤其火與被,而身體爽快矣,四服全愈。
〖末藥方〗
附子(炮去皮,一半面包煨,一半生) 肉桂 蒼術(shù)(各三錢) 甘草(二錢)
為末,分作四服,陳酒盡量服之。
〖藥方〗
加姜二片,煎照常。
■
一友吳丕顯 久病后只發(fā)嘔惡心不進飲食,四肢困倦,夜發(fā)冷汗,日枯瘦,藥無效。
予視脈,用溫腎湯加減為末,日進一服,隨效。
〖藥方〗
柴胡 麻黃根(各四錢) 白茯苓(人乳蒸) 白術(shù)(土炒) 黃柏(酒炒) 豬苓(酒炒) 升麻 澤瀉(炒) 陳皮 神曲(各六錢)
共為末,每清晨用白滾湯吞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