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傷寒傳變 上課筆記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教程:傷寒傳變

傷寒傳變次序《內(nèi)經(jīng).熱論》論傷寒云∶太陽為諸陽主氣,傷寒必先自太陽始。至漢諸師,凡外所因,皆曰太陽病,未為了義。足太陽寒水,其位居辰,辰為六氣化原,故丙辛遁起戊子,至辰為壬辰水,而太陽正化居焉。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寒喜歸水,故寒必首傷太陽。以此例推,…

傷寒傳變次序

《內(nèi)經(jīng).熱論》論傷寒云∶太陽為諸陽主氣,傷寒必先自太陽始。至漢諸師,凡外所因,皆曰太陽病,未為了義。足太陽寒水,其位居辰,辰為六氣化原,故丙辛遁起戊子,至辰為壬辰水,而太陽正化居焉。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寒喜歸水,故寒必首傷太陽。以此例推,寒既自太陽入,風當自少陽入,濕當自陽明入。《經(jīng)》曰∶陰為之主,陽與之正。別于陽者,知病從來;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此之謂也;騿杺髯兇涡,當如何耶?然陰陽流行,出入次序,固有定說,及其中病,或喜入,或成虛,或成兩感,或守一經(jīng),其可拘也?但當以脈證分別陰陽表里盛衰為治,尤不可以日數(shù)期也。

料簡

論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切忌不得誤。若寒證見風脈,風證見寒脈,卻以麻黃桂枝各半湯。古人治傷風,熱多寒少,惡風,脈浮緊,無汗,用青龍湯,蓋先傷風而后傷寒,風證尚在,而寒脈已行,故有是備也。若先傷寒而后傷風,寒多熱少,不煩躁,微厥,脈當浮緩弱而自汗,即傷寒見風脈;但青龍緊暴,不若各半湯平和無悔吝也。諸經(jīng)皆 仿此。

六經(jīng)傷寒用藥格法

夫傷寒,始自太陽,逆?zhèn)麝柮,至于厥陰而止。六?jīng)既別,治法不同,太陽屬膀胱,非發(fā)汗則不愈,必用麻黃者,以麻黃生于中牟,雪積五尺,有麻黃處,雪則不聚,蓋此藥能通 內(nèi)陽氣,卻外寒也。陽明屬胃,非通泄則不愈,必用大黃、芒硝以利之。少陽屬膽,無出入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佐以子芩,非此不解。太陰屬脾,中州土也,性惡寒濕,非干白術,不能溫燥。少陰屬腎,性畏寒燥,非附子則不能溫。厥陰屬肝,藏血養(yǎng)筋,非溫平之藥,不能潤養(yǎng)。此經(jīng)常之道也。后學不知倫類,妄意進餌,遂致錯亂,諸證蜂起,夭傷人命,m.payment-defi.com/kuaiji/可不究辨。且三陽病,汗下和解,人心知之;至太陰脾經(jīng),溫燥不行,亦m.payment-defi.com當溫利自陽明出,如溫脾丸用大黃者是也。少陰腎經(jīng),雖用附子,復使麻黃,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厥陰用桂,自少陽出明矣。及其二陽郁閉,皆當自陽明出。故三陰皆有下證,如少陰口燥咽干,下利清水;太陰腹?jié)M時痛;厥陰舌卷囊縮,皆當下之。學人宜審詳,不可率易投也。

溫脾丸

治久病虛羸,脾氣弱,食不消,喜噎。 黃柏 大麥 (炒) 吳茱萸 桂心 干姜(炮) 細辛 附子(炮去皮臍) 當歸 大 黃(蒸) 神曲(炒) 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酒飲任下。


三陽合病脈證治

三陽有合病,三陰無合病。所謂三陽合者,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自太陽傳至陽明,頭疼腰痛者,太陽也;肌熱目痛鼻干者,陽明也。尚惡寒,脈必浮大而長。浮者,太陽脈 也;長者,陽明脈也,當隨證調(diào)之。本太陽證,因發(fā)汗多則譫語,屬陽明,故有太陽陽明也。少陽證未罷,猶當和解,不可便作陽明下之。

葛根

治太陽病,項背強□□然,無汗惡寒。并治三陽合病自利方。

葛根(一兩) 麻黃(去節(jié),三分) 桂心(半兩) 甘草(炙) 芍藥(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三陽合病,不下利,但嘔者,加半夏六錢。


兩感證論并治法

兩感傷寒者,表里俱病也。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口干,咽滿而渴;二日陽明與太 陰俱病,腹?jié)M身熱,不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耳聾囊縮而厥。兩病俱作,治有先后,先宜救里,臟氣內(nèi)正,急宜攻表,救內(nèi)固宜急,而表亦不可緩也。救里解表,各隨諸證而 善用之,自非精妙甄別,其孰能與于此也。

四逆湯

治少陰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fā),小便不利;或汗出過多,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冷;及一切虛寒厥冷。凡病傷寒,有此證候,皆由陽氣虛有寒,雖更覺頭痛體疼,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表里悉具者,未可攻表,宜先服此藥以助陽救里。

甘草(炙,一分) 干姜(二錢,炮)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強人,加干姜一錢;
或惡寒 脈微而利,利止仍亡血者,加人參半兩;
或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能解,煩躁者,仍加茯苓半兩;
面赤者,加連須蔥九莖;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一兩;
嘔者,加生姜一兩;咽痛者 ,去芍藥,加桔梗半兩。

兩感治法料簡

桂枝、麻黃,皆攻太陽經(jīng)表藥,方各見太陽經(jīng),其如陽明、太陰、少陽、厥陰,并可于風寒二方論中,隨證施治。
點擊查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