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診自古以來,就是中醫(yī)常用的診斷疾病的方法。早在《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就有此類的記載。如“膚脹者,按之隨手而起;水脹者,按之有凹,長久不去”。東漢張仲景《
傷寒論》發(fā)展了《內(nèi)》、《難》的理論,書中不乏類似論述。
黃煌老師,常在傳統(tǒng)診療技法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腹診,用以診斷疾病。 他認(rèn)為腹部是手足三陰三陽經(jīng)交匯的的地方。所以許多疾病都會在此有所反應(yīng)。
首先腹診時姿勢要放松,不可拘謹(jǐn),否則會影響診斷的正確性。他要求病者要仰臥于自然光線明亮的診療床上。全身放松,首先結(jié)合望診看看有無腹壁的腫塊、斑疹、靜脈曲張;然后結(jié)合病人的自覺癥狀,輕輕的按壓腹部,一般常從胸肋開始漸漸向下,中脘、左右季肋、臍上、臍周、臍下,以至左右少腹、少腹等部位。
另外,仲圣書中記述了許多頗具特征性的腹部反應(yīng),如“胸肋苦滿”、“心下痞硬”、“心下痞堅”、“臍下動悸”等,這些都是腹診的特定表現(xiàn)。
所以黃老師在使用柴胡類方的時候,每每先用手觸按雙肋,看看是否有“胸肋苦滿”、“胸肋痞硬”、“肋下滿”的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有時是自覺證,也可以是他覺證。醫(yī)者觸按時,手下有緊張、拘急、抵抗等感覺。病者亦有疼痛、脹滿、敏感、拒按等反應(yīng)。如再兼“臍下動悸”、“氣上沖心”等表現(xiàn),則用柴胡加
桂枝龍骨牡蠣湯更為對證。腹肌痙攣較重,且“心下支結(jié)”時,運用柴胡
桂枝湯比較合適。
“心下痞”為理中湯、瀉心湯、
木防己湯等方劑的共有證,臨證當(dāng)仔細(xì)辨別,不可草率。另外,還須結(jié)合望、聞、問、切以及自覺癥狀綜合來看。比如理中湯所適應(yīng)的心下痞,是腹壁按之柔軟,張力不大,患者自覺痞塞,喜溫多唾,
胸痹等。而生
姜瀉心湯則心下痞滿,按之如有水氣在其中一樣,如果平常診察不出,可令患者深吸一口氣,屏氣一會,再一下呼出,此時趁心下放松之際,用手緊扣一下胃脘部,就會聽到水氣流動的聲音(震水音)。
半夏瀉心湯則常可于腹部發(fā)現(xiàn)痰包、軟塊,按之即無。木防己湯的心下痞堅,當(dāng)然甚于以上痞結(jié)的反應(yīng)。按之猶如觸到硬木版一樣,部位不單純局限于“心下”,實際大約從劍突至臍下,旁及左右季肋處,都會有此種感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