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脈浮、
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
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保ā秱摗)此條之“微惡寒”,不應是表邪未解,而應是血虛。血虛不足以溫養(yǎng)肌表,故微惡寒。血虛而生內熱,故“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背微惡寒,是心血不足之證!氨澄汉,可與“時時惡風”互證。“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保ā秱摗)時時惡風,應是血不足而微惡寒的表現(xiàn),若是血熱外浮,當喜風,如人運動身熱出汗之時喜風一樣。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金匱要略》)太陽中暍,汗出惡寒,也應是血虛,若血不虛者,不當惡寒,故以
白虎湯加人參以補血。此血虛惡寒,亦應是微惡風寒,與
麻黃湯證惡寒,雖增衣覆被而其寒不減者不同;與
四逆湯證惡寒踡臥者亦不同。
若以“表有寒,里有熱”,作白虎湯解,也說不通。表有寒,當為表有邪。那么“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若以“表有寒”,為“惡寒”解,那就當與白虎加人參湯,而不當與白虎湯。
“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
芍藥知母湯主之!保ā督饏T要略》)“溫溫欲吐”,乃濕郁化熱,知母清熱利濕,本草亦有說法:“知母:味苦,寒。主治
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保ā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知母下水,應為下濕熱郁滯于里之水。
故“表有熱,里有寒”之“寒”字,當作“寒分”解。知母苦寒,下水,以除其“寒分”。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fā)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
附子湯。浮者,宜
杏子湯!保ā督饏T要略》)“虛脹者”之“虛”,應是無水的意思!捌涿}沉小,屬少陰”,又可以與“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互證。“脈小”與“脈微”不同義;“脈微細”與“脈微”亦不同義!懊}小”與“脈微細”倒是有相同之義。少陰病證是病“水”了,陽不能運化水濕,故水泛在表,如麻黃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證;或水漬胃腸,下利清谷,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證。
故“脈微緩”、“脈微弱”、“脈微浮”、“脈微澀”、“脈微弦”、“脈微細”、“脈微實”等之“微”,與“脈微欲絕”之“微”,其義不同。
故陽實與水結蓄于里者,當清熱利濕;陽虛不制水者,當溫里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