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溶血性貧血 (hemolytia anemia,HA) 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紅細胞破壞過多過速,壽命縮短,超過骨髓造血代償潛能而發(fā)生的貧血。
正常狀況下,骨髓具有產(chǎn)生正常紅細胞 6 ~ 8 倍代償潛能。正常狀況下,平均紅細胞壽命約為 120 天,當平均紅細胞壽命短于 15 ~ 20 天,紅細胞破壞速度則遠遠超過骨髓代償潛能。紅細胞壽命縮短,破壞加速,骨髓造血能夠代償時,可不出現(xiàn)貧血,稱為溶血性疾病。
二、發(fā)病機制及臨床分類
1. 按溶血發(fā)生場所分:
1.1 血管內(nèi)溶血:如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PNH ),血型不合輸血,輸注低滲液體等;
1.2 血管外溶血:由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主要是脾破壞紅細胞。如,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1.3 原位溶血:無效紅細胞生成(ineffective erythropoiesis ) , 骨髓中幼紅細胞在釋入血循環(huán)之前已在骨髓內(nèi)破壞,屬血管外溶血。常見于巨幼貧, MDS 等。
2. 按紅細胞破壞的原因:
2.1 紅細胞膜異常:
2.1.1 遺傳性紅細胞膜缺陷: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棘形紅細胞增多癥,遺傳性口形細胞增多癥等: 收縮蛋白缺乏或骨架蛋白缺乏或功能蛋白缺乏,紅細胞膜脆性異常 or 變形能力異常,易受破壞;
2.1.2 獲得性血細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 )錨鏈蛋白異常:如 PNH:膜蛋白結(jié)構(gòu)異常(受體,信號傳遞系統(tǒng)異常),紅細胞對補體不穩(wěn)定(補體敏感細胞),易激活補體導致血管內(nèi)溶血。
2.2 遺傳性紅細胞酶缺乏:
2.2.1 戊糖途徑酶缺陷: 如,G6PD 缺乏:紅細胞內(nèi)能量代謝異常,不能形成足夠還原物質(zhì),一旦氧化劑增多,血紅蛋白變性,形成海因小體( Heinz body )附著于胞膜,細胞硬度增大,可朔性減低,在脾被阻留破壞;
2.2.2 無氧糖酵解途徑酶缺乏: eg, 丙酮酸激酶缺乏:紅細胞膜對陽離子通透性發(fā)生改變, K + 醫(yī)學全.在線漏出 Na + 滲入增加,紅細胞穩(wěn)定性破壞。
2.3 珠蛋白與血紅素異常:
2.3.1 遺傳性血紅蛋白病 ( 珠蛋白生成障礙 ) :
珠蛋白肽鏈量的異常(海洋性貧血)、珠蛋白肽鏈結(jié)構(gòu)異常(不穩(wěn)定性血紅蛋白病,血紅蛋白病 S 、 C 、 D 、 E );
2.3.2 血紅素異常:卟啉。ㄏ忍煨约t細胞卟啉代謝異常,可分為原卟啉型、尿卟啉型、糞卟啉型),鉛中毒。
2.4 紅細胞周圍環(huán)境異常:
2.4.1 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冷抗體型/溫抗體
繼發(fā)性: SLE 、病毒或藥物等
原發(fā)性:紅細胞膜表面吸附有凝集抗體、不完全抗體或補體,紅細胞易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吞噬
同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eg, 血型不符的輸血反應、母兒血型不合的新生兒溶血:抗原抗體反應,補體激活,紅細胞在血管內(nèi)溶解破壞
2.4.2 血管性溶血性貧血:
血管壁異常:心臟瓣膜病或人工心臟瓣膜、血管炎病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癥綜合征( TTP/HUS ),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 DIC )等
血管壁反復受到擠壓:行軍性血紅蛋白尿
2.4.3 生物因素:蛇毒、瘧疾、黑熱病等
2.4.4理化因素:大面積燒傷、血漿滲透壓改變、亞硝酸亞中毒等,引起獲得性高鐵血紅蛋白癥并發(fā)溶血
三、臨床表現(xiàn)
1. 急性溶血:
急起寒戰(zhàn),乏力,頭痛,腰背酸痛,嘔吐,腹痛→高熱,面色蒼白,黃疸(紅細胞破壞分解產(chǎn)物毒性作用),醬油色尿,濃茶樣尿,紅葡萄酒樣尿,重者可有周圍循環(huán)衰竭,腎小管壞死和管腔堵塞甚至急性腎衰。
2. 慢性溶血:多為血管外溶血。
2.1 三大特征:貧血、黃疸、肝脾大
2.2 長期高膽紅素血癥可并發(fā)膽石癥和肝功能損害
2.3 嬰幼兒時期起病者可有骨骼改變。
四、實驗室檢查
1. 提示紅細胞破壞增加的檢查:
1.1 提示血管內(nèi)溶血的檢查:
1.1.1 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增多;
1.1.2 血清結(jié)合珠蛋白:減少,急性溶血停止約 3 ~ 4 天后血漿中結(jié)合珠蛋白才可復原;
1.1.3 血紅蛋白尿:尿常規(guī)隱血陽性,尿蛋白陽性,但尿紅細胞陰性;
1.1.4 含鐵血黃素尿:脫落上皮細胞內(nèi)有含鐵血黃素,多見于慢性溶血。
1.2 提示血管外溶血的檢查:
1.2.1高膽紅素血癥:游離膽紅素增多;
1.2.2 24 小時糞膽原與尿膽原排出量檢查:臨床少用。
2. 提示骨髓紅系代償增生的檢查:
2.1 網(wǎng)織紅細胞增多:可達m.payment-defi.com0.05 ~ 0.20;
2.2 外周血出現(xiàn)幼稚細胞:常為晚幼紅,嚴重溶血時上可見幼粒;
2.3 骨髓幼紅細胞增生:以中幼晚幼為主,形態(tài)正常。
3. 其他提示紅細胞壽命縮短的檢查
3.1 外周血涂片可發(fā)現(xiàn)畸形紅細胞或紅細胞碎片
3.2 單核-巨噬細胞吞噬紅細胞現(xiàn)象:紅細胞膜上吸附有自身抗體、補體時
3.2.1 紅細胞壽命測定: 51Cr 標記紅細胞,壽命縮短;
3.2.2 乳酸脫氫酶:增高;
3.2.3 紅細胞滲透脆性異常:遺傳球↑靶形細胞↓;
3.2.4 海因小體:不穩(wěn)定性血紅蛋白病, G6PD 缺乏癥可見。
五、診斷與鑒別診斷
1. 詳細詢問病史:癥狀、用藥情況、感染、既往病史、環(huán)境接觸、家族史、血型、輸血史、胎產(chǎn)史等。
2. 全面體格檢查:皮膚粘膜色澤,肝脾,體格發(fā)育狀況等。
3. 實驗室檢查:紅細胞破壞增加及紅系代償增生各項指標的檢查(見前),明確溶血是否存在。在明確溶血存在的基礎上,鑒別各類溶貧:
3.1 紅細胞形態(tài)檢查:是否有特殊紅細胞畸形,如遺傳球,可見球形細胞;海洋性貧血可見靶性紅細胞;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可見大量紅細胞碎片;
3.2 抗人球蛋白試驗:直抗陽性首先考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再進一步查尋抗體;
3.3 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及自體溶血試驗:膜穩(wěn)定性檢驗;
3.4 血紅蛋白電泳:診斷海洋性貧血;
3.5 Ham 試驗(酸溶血試驗): PNH酸性環(huán)境中溶血增強;
3.6 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G6PD 缺乏癥過篩;
3.7 異丙醇試驗、變性珠蛋白小體生成試驗:不穩(wěn)定性血紅蛋白病。
六、治療
1. 病因治療:預防為主,藥物引起的盡量避免使用,有家族遺傳史的要提倡優(yōu)生,加強產(chǎn)前檢查;繼發(fā)因素導致的溶血性貧血,需控制原發(fā)疾病,去除病因;
2. 糖皮質(zhì)激素:用于免疫性溶貧及PNH;
3. 免疫抑制劑:用于免疫性溶貧;
4. 脾切除:適用于異常紅細胞主要在脾內(nèi)破壞者,如遺傳球,亦可用于某些血紅蛋白病及需大劑量糖皮質(zhì)激素維持的自免溶貧;
5. 輸血支持:可暫時改善患者情況,但需嚴格把握輸血指征。如,自免溶貧盡量避免輸血,必要時輸洗滌紅細胞。
七、思考題
1. 溶血性貧血、血管外溶血的概念
2. 確定溶血性貧血的 實驗室 依據(jù)是什么?
3. 急性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xiàn)有哪些?嚴重發(fā)作時的并發(fā)癥有哪些?
4. 如何診斷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治療措施有哪些?
5. 簡述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診斷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