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紅林
|
年份 | huugh linh
|
別名 | |
來源 | 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全株。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1~1.5米。根狀莖肥大橫臥,外皮黃褐色。莖直立,叢生,中空,散布紅色或紫紅色斑點。單葉互生,葉片寬卵或卵狀橢圓形,長6~12厘米,寬5~9厘米,頂端短聚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邊近全緣。花白色;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細(xì)長,中部有關(guān)節(jié)。瘦果橢圓形,有3棱,紅褐色,包于翅狀花被內(nèi)。花期7~9月,果期9~10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溝邊、河旁、路邊、荒地陰濕處。產(chǎn)于廣西羅城、資源、富川、鐘山、賀州、昭平、蒼梧、岑溪、北流、陸川、博白、金秀等縣市;分布于西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酸、苦,性涼。
|
功效 | 清熱解毒,祛風(fēng)活血,散瘀止痛,化痰止咳,利濕退黃。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9~15克,水煎服或浸酒服,或研粉開水沖服;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研粉水調(diào)敷。
|
方例 | 1.無名腫毒 紅林(虎杖)根適量,水煎浸洗,每天2~3次。
2.膽石癥 紅林(虎杖)30克,獨龍矮(血黨)15克,紫九牛(翼核果)15克,能禿咪(車前草)30克,鉆地風(fēng)(透骨消)15克,水煎服。
3.急性腎炎 紅林(虎杖)、能禿咪(車前草)、同牙咪(萹蓄)各30克,木各虎咪(一點紅)、牛膝風(fēng)(土牛膝)各15克,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
4.肝炎 紅林(虎杖)、成淚端(田基黃)、元林亮(闊葉十大功勞)、陽龍表(梔子)、勤人旁(金銀花)藤、結(jié)端旁(黃花倒水蓮)、仇公亮(毛冬青)各15克,剎烈便(華澤蘭)、金線風(fēng)(粉葉輪環(huán)藤)、茶敬(玉葉金花)各10克,水煎服。
5.嬰兒黃疸 紅林(虎杖)250克,水煎內(nèi)服少許,余藥外洗全身。
6.關(guān)節(jié)腫痛 紅林(虎杖)、九節(jié)風(fēng)(接骨金粟蘭)、假死風(fēng)(山胡椒)、鴨灶咪(牛膝)、浸骨風(fēng)(燈籠草)、鉆地風(fēng)(透骨消)、金線風(fēng)(粉葉輪環(huán)藤)各15克,配豬骨頭燉服。
|
化學(xué)成分 | 根和根莖含游離蒽醌及蒽醌甙,主要為大黃素,大黃素甲醚[1-3],大黃酚[1,2],蒽甙A即大黃素甲醚8-O-β-D葡萄糖甙[4],蒽甙B即大黃素8-O-β-D-葡萄糖甙[3,4],迷人醇,6-羥基蘆薈大黃素,大黃素-8-甲醚,6-羥基蘆薈大黃素-8-甲醚[5]等。還含甙類化合物:白藜蘆醇即是3,4',5-三羥基芪,虎杖甙即白藜蘆醇-3-O-β-D-葡萄糖甙[3,6],又含原兒茶酸,右旋兒茶精,2,5-二甲基-7-羥基色酮,7-羥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精,2-甲氧基-6-乙;-7-甲基胡桃醌,決明蒽酮-8-葡萄糖甙[5],β-谷甾醇葡萄糖甙[3]以及葡萄糖,鼠李糖[1],多糖[7],氨基酸12.99%和銅、鐵、錳、鋅、鉀及鉀鹽[8]等。
|
藥理 | 1.降壓作用 對麻醉貓靜脈注射白藜蘆醇甙50mg/kg,初期血壓微升,3~5min血壓緩慢下降,15~30min降壓達(dá)最低點,以后緩慢上升,降壓維持2~2.5h。給藥后平均血壓凈降面積為27.3%[1]。蒽醌對麻醉兔有明顯降壓作用[2]。 2.降血脂作用 對虎杖中的白藜蘆醇甙和白藜蘆醇對喂過氧化玉米油的大鼠做降血脂的實驗,主要結(jié)果為:(1)部分制止大鼠肝中過氧化類脂化合物的堆積。(2)降低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AST)和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的水平,降低脂質(zhì)過氧化物(LPO)和減少血清游離脂肪酸(FFA),血清中的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不變。(3)阻止過氧化物被鼠肝內(nèi)微粒體ADP和NADPH所誘導(dǎo)。證明上述兩種物質(zhì)具有降血脂的生理活性[3]。 3.對胃腸道的作用 在離體豚鼠回腸實驗中,用大黃素1.9×10-6g/ml濃度時可引起腸管肌肉張力短時增高,振幅增大;在1.25×10-5g/ml濃度時則使腸肌明顯松弛。對在體貓腸管實驗中,靜脈注射大黃素10mg/kg時,小腸張力立即下降,抑制作用持續(xù)給3min,隨后腸管肌張力明顯增高,收縮幅度增大,持續(xù)20~30min,然后逐漸恢復(fù)正常[1]。 4.對微循環(huán)的影響 給失血性休克大鼠注射白藜蘆醇甙后,可使血壓中度回升,脈壓差明顯增大,甚至超過失血前水平,并在微循環(huán)中有脈動血流出現(xiàn)于毛細(xì)血管開口處,可促進(jìn)停滯的血流恢復(fù)。白藜蘆醇甙靜脈注入或直接涂敷均有擴張細(xì)動脈的作用,同時又能增加心搏量和增加脈壓差,從而提高動物存活率[4]。 5.對血小板聚集的影響 體內(nèi)實驗表明,白藜蘆醇甙5mg/kg可明顯地抑制AA、ADP誘導(dǎo)血小板聚集作用,而對Ca2+誘導(dǎo)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給藥后60min時抑制作用更為顯著。白藜蘆醇甙可能具有影響ADP和前列腺素受體功能、抑制Ca2+內(nèi)流、阻斷血小板α2受體等作用[5]。 6.鎮(zhèn)咳作用 用恒壓氨霧引咳法實驗證明,小鼠腹腔注射白藜蘆醇甙粗品(1%)及精制品(0.5%)0.3ml/只,均有鎮(zhèn)咳作用。鎮(zhèn)咳率分別為147.6%和132.2%,而磷酸可待因(0.2%)組的鎮(zhèn)咳率為181.7%,電刺激麻醉貓喉上神經(jīng)鎮(zhèn)咳法也證明大黃素及白藜芒醇甙有鎮(zhèn)咳作用[1]。 7.平喘作用 虎杖煎劑(7.5%)在離體豚鼠氣管實驗中,能對抗組織胺引起的氣管收縮,給藥后5min,對抗強度為75%,故有一定平喘作用,但其作用強度遠(yuǎn)不如氨茶堿,對乙醇膽堿引起的氣管收縮,虎杖煎劑則無對抗作用[1]。 8.抗氧化作用 以卵磷脂脂質(zhì)體為人工細(xì)胞模型,Fe2+和杭壞血酸為自由基發(fā)生系統(tǒng),硫代巴比妥酸顯色,采用丙二醛(MDA)法測定白藜蘆醇甙對自由基發(fā)生系統(tǒng)引起的脂質(zhì)過氧化,結(jié)果證明,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認(rèn)為白藜蘆醇甙有保護(hù)肝臟作用,即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物在肝臟的堆積[6]。 9.抗菌作用 虎杖煎劑(200%)及白藜芒醉甙(10mg/ml)在體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卡他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7]。 10.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xì)胞組織培養(yǎng),虎杖水煎液(10%)對單純皰疹病毒,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病毒及?11型(ECHO11)病毒均有抑制作用;⒄燃逡(3%)對479號腺病毒3型、72號脊髓灰質(zhì)炎Ⅱ型、44號?9型、柯薩奇A9型及B5型、乙型腦炎(京衛(wèi)研Ⅰ株)、140號單純皰疹等7種代表性病毒株均有較高的抑制作用。20%虎杖水煎液對乙型肝炎抗原(HBsAg)有明顯的抑制作用[7-9]。 11.抗腫瘤作用 虎杖中的大黃素灌服或皮下注射對小鼠肉瘤S180、小鼠乳腺癌、小鼠肝癌、小鼠艾氏腹水癌、小鼠淋巴肉瘤、小鼠黑色瘤及大鼠瓦克癌等7個瘤株的治療均顯療效,抑制率都在30%以上,最高可達(dá)52.0%[10]。虎杖煎劑對小鼠艾氏腹水癌也有抑癌作用,抑癌率為35.3%和37.2%[11]。 12.鎮(zhèn)靜作用 白藜蘆醇甙與戊巴比妥鈉及氨基甲酸乙酯有協(xié)同作用,能明顯延長小鼠睡眠時間[1]。 13.止血、抗炎作用 虎杖煎劑外用,對外傷出血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并有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7]。對燙傷、燒傷創(chuàng)面有收斂、防止感染和消炎作用,內(nèi)服對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止血作用[12]。 14.毒性 在虎杖蒽醌衍生物的小鼠最大耐受量實驗中,小鼠口服9g/kg,1星期無死亡[13]。大黃素、白藜蘆醇甙對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249.5mg/kg±34.3mg/kg和1000.0mg/kg±57.3mg/kg[1]。亞急性毒性實驗表明,連續(xù)42d給大鼠按50mg/kg、150mg/kg、700mg/kg白藜蘆醇甙腹腔注射時,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病變程度及范圍與給藥劑量有平行關(guān)系。3個劑量組均有部分肝細(xì)胞壞死和骨髓脂肪增生,對大鼠體重增長無明顯影響,血液和生物學(xué)檢查表明,700mg/kg劑量組給藥6星期后可引起白細(xì)胞總數(shù)明顯減少,但對血象及肝、腎功能均無明顯改變,除上述病變外,其余臟器未見藥物所致的病理形態(tài)改變[1]。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月田治等:《藥學(xué)雜志》(日),1954,34(4):379。 [2]月田潔等:《藥學(xué)雜志》(日),1954,34(4):224。 [3]Chi Hyung Joon,et al.C A,1986,105:139476g. [4]Takao Murakami,et al.Chem Pharm Bull,1968,16(11):2299. [5]Kimura Yoslilyuki,et al.Planta Med,1983,48(3):164. [6]野村進(jìn)等:《藥學(xué)雜志》(日),1963,83:988。 [7]村上高雄等:Chem Pharm Bull,1973,21(7):1506. [8]Kim Tae Hee,et al.C A,1979,91:189825n.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解放軍廣字第173部隊化學(xué)教研室等:《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3,(12):471。
[2]方秋文等:《西安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2,3(4):941。
[3]木邑好之等:Planta Med,1983,49:51。
[4]朱佐江等:《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89,69(5):279。
[5]單春文等:《中國藥理學(xué)報》,1990,11(6):527。
[6]童平等:《中國藥學(xué)雜志》,1991,26(6):363。
[7]木島正夫等:《藥用植物大辭典》(日),廣川書店,1977,28。
[8]天津市衛(wèi)生防疫站肝炎小組:《天津醫(yī)藥》,1975,3(7):343。
[9]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病毒組:《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3,(1):26。
[10]廖興媛等:《中國醫(yī)院藥學(xué)雜志》,1988,8(5):214。
[11]周立東等:《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9,9(2):111。
[12]金亞城等:《陜西中醫(yī)》,1980,(6):24。
[13]上海醫(yī)藥工業(yè)研究所中藥分析室:《醫(yī)藥工業(yè)》,1976,(10):34。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