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甜棗、麥粒子、夏至蔸、半春子、陽春子、芒珠子、禾了子、鈴春子、清明子、春花胡頹子、羊奶子、巖麻子、豆子樹、天青下白、紅米飯、海梅樹、牛奶奶、秋胡頹子、剪子果。 |
漢語拼音 | niu nai zi |
英文名 | Fruit of Autumn Elaeanugs |
藥材基原 | 為胡頹子科植物牛奶子的根、葉和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牛奶子 落葉灌木,高1-4m。常具刺,刺長1-4cm,幼技密被銀白色和少數(shù)黃褐色鱗片,有時全被深褐色或銹色鱗片,單葉互生;葉柄長5-7mm;葉紙質(zhì),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3-8cm,寬1-4cm,先端鈍尖或漸尖,基部圓形至楔形,邊緣常皺卷至波狀,上面幼時具銀白色鱗片或星狀毛,成熟后脫落,下面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shù)褐色鱗片;ㄝ^葉先開放,黃白色,芳香,外被銀白色盾形鱗片,常1-7朵簇生于新枝基部;花便白色,長3-6mm,花被筒圓筒狀漏斗形,上部4裂,筒部較裂片為長;雄蕊4,花絲極短,長約為花絲的一半;花柱直立,疏生白色星狀柔毛。果實近球形至卵圓形,長5-7mm,幼時綠色,被銀白色或有時 全被褐色鱗片,成熟時紅色;ㄆ4-5月,果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北、華東、西南及遼寧、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湖北、湖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300m的向陽的林緣、灌叢中、荒坡上和溝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根,洗凈切片曬干;葉、果實,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果含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蔗糖(sucrose),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去氫抗壞血酸 (dehydroascorbic acid)以及多酚類(polyphenols),有機酸(organic acids),締合鞣質(zhì)(associated tannins)。葉、莖皮含5-羥色胺(serotonin)。種子油中含脂肪酸和甾醇化合物。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酸;性涼 |
歸經(jīng) | 肺;肝;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止咳;利濕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止血藥 |
主治 | 肺熱咳嗽;泄瀉;痢疾;淋證;帶下;崩漏;乳癰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根或葉15-30g,果實3-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植物名實圖考》:治喉熱。 2.《江蘇藥材志》:收斂,止血,止瀉。 3.《湖南藥物志》:補脾,散寒解表,消風祛濕,行血活血,利尿。 4.《貴州藥植目錄》:根:治麻疹。葉:治疔瘡。 |
考證 | 出自《江蘇藥材志》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 |
科屬分類 | 胡頹子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