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pan chang cao
|
英文名 |
seedling in Cushaw
|
藥材基原 |
為葫蘆科植物南瓜成熟果實內(nèi)種子所萌發(fā)的幼苗。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條達2-5m。常節(jié)部生根,密被白色剛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8-19cm,被剛毛;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有5角或5淺裂,長12-25cm,寬20-30cm,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以,兩面均被剛毛和茸毛,邊緣有小而密的細齒。卷須稍粗壯,被毛3-5歧;▎涡裕菩弁;雄花單生,花萼筒腫鐘形,長5-6mm,裂片條形,長10-15mm,被柔毛,上部擴大成葉狀,花冠黃色,鐘狀,長約8cm,5中裂,裂片邊緣反卷,雄蕊3,花絲腺體狀,長5-8mm,花室折曲;雌花單生,子房1賽馬,花柱短,柱頭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壯,有棱槽,長5-7cm,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瓠果形狀多樣,外面常有縱溝。種子多數(shù),長卵形或長圓形,灰白色;ㄆ6-7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后收集,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淡;性溫
|
歸經(jīng) |
歸肝;胃經(jīng)
|
功效 |
祛風;止痛
|
功效分類 |
溫里藥;解表藥
|
主治 |
小兒盤腸氣痛;驚風;感冒;風濕熱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熱慰。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四川中藥志》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Plantula Cucurbitae Mosch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ucurbita moschata Duch.(Duch. Ex Lam.)Duch. Ex Poir.
|
科屬分類 |
葫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