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ellulitis |
拚音 | FENGWOZHIYAN |
別名 | 中醫(yī):癰,發(fā)被,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球菌性皮膚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蜂窩織炎是一種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疏松結締組織炎癥。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通常認為與鏈球菌感染有關,但其它細菌如葡萄球菌、流感桿菌、大腸桿菌和厭氧桿菌亦可致病,化學刺激或異物存留于軟組織中,也可繼發(fā)感染引起蜂窩織炎。本病常繼發(fā)于創(chuàng)傷和潰瘍,也可發(fā)生在正常皮膚,尤其在患有淋巴管性、腎性或墜積性水腫的人中。 |
中醫(yī)病因 | 蜂窩織炎相當于祖國醫(yī)學的癰和發(fā)被,好發(fā)于頸、喉、臍、臀等部位,本病多為風熱毒邪侵犯及濕熱蘊結而形成。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應首辨發(fā)病部位,以明確病之輕重;一般發(fā)生在結喉處者,病變較重,來勢暴急,應當重視,其次為頸部兩側,病情易變。再者本病應辨清風熱和濕熱,有時風熱容易兼挾濕熱,都需進行辨證論治。 一、風熱侵襲 證候:局部紅、腫、熱、痛,伴惡寒發(fā)熱頭痛,口干,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辨析:風熱病毒挾痰蘊結于頸、喉結、臍等部位,熱壅血瘀,血肉腐敗而發(fā)上證。 二、濕熱挾毒 證候:局部紅、腫、熱、痛,容易化膿,化膿后膿出臭穢,舌苔黃膩,脈滑數。 辨析:濕熱挾毒薰蒸肌膚,毒壅肉腐,肉腐為膿。舌苔黃膩,脈滑數為濕熱蘊結之征。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急性蜂窩組織炎診斷標準: 1.初起局部呈彌漫性紅腫,境界不清,凹陷性水腫,嚴重者其上可發(fā)生水皰,中央炎癥顯著,病變位置較深者,紅腫多不明顯,只有局部水腫和深部壓痛。以后組織逐漸溶解、軟化,出現波動,破潰而形成潰瘍,2周左右結疤而愈,亦有不破潰者,炎癥浸潤自然吸收而消退。 2.好發(fā)于下肢、足背、顏面、外陰及肛周等部位。 3.局部疼痛劇烈,伴寒戰(zhàn)、高熱等全身中毒癥狀,血中嗜中性白細胞計數增高。 4.嚴重者可伴發(fā)淋巴管炎、壞疽、轉移性膿瘍及敗血癥。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局部有紅、腫、熱、痛,紅色較暗,隆起不明顯,邊界不清,中央處顏色較周圍深,有時也可出現捻發(fā)音。 2.感染嚴重者,病變中央區(qū),容易形成壞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 3.病變部位淺者,組織較疏松,腫脹明顯而疼痛較輕。病變部位致密者,則腫脹不明顯,疼痛較劇烈,全身癥狀較重。 4.常并發(fā)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 5.口底部蜂窩織炎,可引起講話飲食困難,加之喉頭水腫,常導致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應引起注意。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應與丹毒鑒別:蜂窩織炎常侵犯皮下筋膜下組織,好發(fā)部位為四肢、頸部,色為暗紅,中間明顯,四周較淡,邊緣不清,無復發(fā),無后遺癥。丹毒常侵犯皮膚或粘膜內網狀淋巴管,好發(fā)于小腿及面部,色為鮮紅,中間較淡,邊緣清楚,常復發(fā),下肢反復發(fā)生可致象皮腫。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急性蜂窩組織炎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局部及全身癥狀體征消失,破潰者創(chuàng)面愈合。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一、非手術治療 1.適當休息,局部制動,患處抬高,加強營養(yǎng)。 2.局部可用50%硫酸鎂溶液濕熱敷,或用金黃膏外敷,也可作紫外線或超短波治療。 3.對癥處理,劇痛者給止痛劑,如消炎痛25mg/次,3次/日,口服。 4.抗生素,常選青霉素G,560μ/次,1次/日,靜滴;或先鋒霉素V,5g/次,1次/日,靜滴,連用2周。 二、手術治療 1.形成膿腫,應及時切開引流。 2.炎癥廣泛,皮下壞死嚴重者,應作廣泛的多處切開引流。 |
中醫(yī)治療 | 本病根據其轉化,應根據不同階段,靈活應用消、托、補三法,初、中期應用疏風清熱,解毒散結,清利濕熱。后期應酌情應用補法。 一、辨證選方 1.風熱侵襲 治法:散風清熱,化痰解毒。 方藥:普濟消毒飲合銀翹散加減:銀花15g,連翹20g,板藍根30g,赤芍15g,薄荷10g,黃連15g,大青葉15g,蒲公英15g,牡丹皮15g,甘草3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2.濕熱挾毒 治法:清熱利濕,和營托毒。 方藥:萆薢分清飲加減:萆薢30g,車前子(布包)30g,苦參15g,黃連12g,木通15g,瞿麥30小龍膽草30g,川牛膝15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破潰:宜提膿祛腐,用八二丹或九一丹,并用藥線引流,再用金黃膏或玉露膏蓋貼。 2.收口:膿腐已盡,宜生肌收斂,以生肌散摻入瘡口中。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