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excess at chong-qi |
拚音 | CHONGQISHANGNI |
別名 | 西醫(yī):子宮內膜異位癥,經前期緊張綜合征,妊娠劇吐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證多由素性抑郁,或患怒傷肝,肝郁化火,沖脈隸于陽明而附于肝,肝旺則沖氣上逆,發(fā)為此證。沖為血海,經前沖脈氣盛,或血海盈滿,沖氣上逆,經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直犯上竅,發(fā)為逆經;妊娠之際,陰血下聚養(yǎng)胎,血壅氣盛熱隨沖氣上逆,挾痰干胃發(fā)為惡阻;沖氣上逆,氣逆化火,逼乳汁外泄,發(fā)為乳汁自出。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證多由素性抑郁,或患怒傷肝,肝郁化火,沖脈隸于陽明而附于肝,肝旺則沖氣上逆,發(fā)為此證。沖為血海,經前沖脈氣盛,或血海盈滿,沖氣上逆,經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直犯上竅,發(fā)為逆經;妊娠之際,陰血下聚養(yǎng)胎,血壅氣盛熱隨沖氣上逆,挾痰干胃發(fā)為惡阻;沖氣上逆,氣逆化火,逼乳汁外泄,發(fā)為乳汁自出。病位在肝,涉及胃、腎、肺,以逆而上沖為主要病理機轉,見于經行吐衄、經行頭痛、妊娠惡阻、子懸、產后乳汁自出等病中。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或多或少,色鮮紅或暗紅,頭暈耳鳴,咽干口渴,月經量少或不行;或經行頭部巔頂掣痛,頭目暈眩,嘔吐酸苦,胸滿脅痛,甚或喘急,煩躁不安;或產后乳汁自出,量多質稠,乳房脹痛,煩躁易怒。舌質紅,苔薄 黃,脈細數,或滑數,或弦數。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抑肝,平沖,降逆。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順經湯加減:熟地30克、茯苓15克、白芍12克、當歸10克、荊芥炭6克、牛膝15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川楝10克、白茅根30克。本方適用于經行吐衄者。 (2)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10克、梔子10克、生地30克、夏枯草30克、生牡蠣30克、茯苓15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本方適用于經行頭痛、產后乳汁自出者。 (3)蘇葉黃連湯加減:蘇葉10克、黃連6克、半夏12克、陳皮6克、竹茹10克、烏梅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本方適用于妊娠惡阻者。以上方藥,水煎取汁約300毫升,1日2~3次,惡阻患者宜少量頻服,每日l劑。 2.加減變化:若經行吐衄,血量較多者,基本方(1)加茜草12克、血余炭10克;虛火上炎,灼傷肺陰,潮熱咳嗽者,生地易熟地,加沙參15克、麥冬15克;腎陰虧損,腰痠耳鳴,加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若經行頭目脹痛,基本方(2)加鉤藤12克、白蒺藜12克、菊花10克;妊娠劇吐不止,陰液耗損,舌紅口干時;基本方(3)加麥冬12克、玉竹12克、生地15克。 (二)外敷藥物 丁香15克、半夏20克,共為細末,以生姜30克煎濃汁調成糊狀,取適量敷臍,每日1次。治療妊娠惡阻。 (三)靜脈注射療法 適用于重癥惡阻陰液虧損嚴重者。靜脈滴注生津注射液(玄參、麥冬、生地等)500~1000毫升,每日1次,有電解質紊亂者,先靜脈滴注平衡液,再用本品。 (四)蒸氣吸入法藿香10克、砂仁6克、生姜6克,沸水泡后,令患者用口鼻趁熱吸入藥氣,1日3次,每日1劑。適用于妊娠惡阻者。 (五)酒精灌耳法為治療妊娠惡阻的一種方法,先用酒精棉球少許塞入患者外耳道,然后用滴管滴入75%酒精約2毫升入耳孔內,雙側灌注,5~10分鐘后,囑其進食。此法可通過酒精刺激外耳道口的穴位和外耳道皮膚的經絡,有降逆止嘔,開胃消食的作用。 (六)飲食療法 (1)鯽魚l條(約200克左右)剖腹去腸肚,塞入砂仁粉3克,用豆粉封口,蒸熟食用,每日1條,連食1周,用于妊娠惡阻。 (2)鮮檸檬500克去皮、核,切塊,加白糖250克,漬l天,放入鍋內小火熬至汁快干時,拌白糖少許,隨意食用。用于妊娠惡阻者。 (3)柚子皮20克切碎,水煎代茶。適用于妊娠惡阻。 (4)薯蕷半夏粥:半夏30克,清水淘洗至無味,加水煎煮40分鐘,去渣取汁約1000毫升,調入山藥細末,煎成粥糊狀,加白糖適量,稍涼后頻頻食之,每日1劑。用于妊娠惡阻。 (5)雪耳燉冰糖:雪耳10~20克,洗凈后用冷開水浸1小時,發(fā)脹后揀去雜物,加冷開水及冰糖適量,隔水燉2~3小時后即可服食。本方用于經行咯血、衄血者。施治要點: (一)經行吐衄一證,青年婦女多見,常以血熱氣逆而發(fā),治當以“熱者清之”、“逆者平之”為法,清熱涼血,引血下行。然根據癥情不同,所重臟腑也有差異,如以吐血為主者,重在肝胃;以咯血、鼻衄為主者,重在肺腎;以齒衄為主者,重在胃腎。一般而言,清肝用丹梔、清腎用知柏、清肺用子芩、清胃用竹茹,似無特別之處,然平沖降逆,引血下行,使逆錯之經復循常道是本證治療的關鍵。川牛膝、鍛牡蠣、石決明、代赭石等的適情選用已為臨床治療常規(guī)。 (二)本證之惡阻,雖屬沖氣上逆所致,但本歸胃氣不強而使沖氣干犯,治療應以照顧胃氣為要,諸如重鎮(zhèn)降逆苦寒伐胃之品不宜濫用,且重降之劑容易傷動胎氣,故不可不慎。 (三)妊娠嘔吐若服藥亦吐者,可加姜計數滴入藥中,或以姜汁涂舌面:或予姜粉舔服后再給藥。如嘔吐劇烈,用藥無效,出現(xiàn)發(fā)熱黃疸時,及時考慮中止妊娠。 |
中藥 | |
針灸 | 1.針刺:(1)取穴足三里(雙側),在進食前刺入,捻轉刺激至有針感后,即囑患 者進食,食畢留針約20分鐘。(2)主穴中脘,配穴陽陵泉、太沖,輕刺激l0~20分鐘,留針10分鐘,每日1次。 2.灸法;先灸背俞,后灸中脘、膻中,共15分鐘,每日1次。 3.穴位吸引療法:穴位吸引療法是利用“穴位吸引器”的物理作用造成穴位及其周圍組織的充血水腫,以達到對穴位及其周圍有關經絡的良性刺激而發(fā)揮治療作用。對于惡阻不能進食的患者,用“穴位吸引器”吸緊中脘穴后,囑患者立即進食,在食后15~20分鐘時,放去負壓,取下吸引器?捎诿看问城笆褂1次。 4.穴位封閉療法:用鹽酸氯丙嗪25毫克,維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分別吸入2 支5毫升注射器內,垂直刺入脾俞、胃俞穴,有針感時將藥物緩慢注入。胃俞穴注射氯丙嗪,脾俞穴注射維生素B1,每日1次,3次為1療程,輕者用1療程,重者2療程。注意背部穴位刺入不宜太深,以免損傷內臟;注射后宜臥床1天,以防發(fā)生用氯丙嗪后直立性休克。 5.穴位注射療法:用黃芩注射液注入背俞、臀部壓痛點、足三里或陽陵泉。亦可用板藍根注射液。痰多取肺俞、三陰交。每日1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