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menoplania |
拚音 | DAICHANGXINGYUEJING |
別名 | 中醫(yī):經行吐衄,倒經,逆經,錯經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月經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代償性月經是與月經周期相似的周期性子宮外出血的一種疾病。臨床最常見的出血部位是鼻粘膜,因此鼻衄是臨床常見的主要癥狀,多同時伴有月經量減少或間經、此外,胃、腸、膀胱、肺、乳腺、皮膚、外耳道、眼等部位也可發(fā)生。 |
中醫(yī)釋名 | 本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經期或經行前后,有規(guī)律地出現吐血,衄血,同時可伴有月經量少或月經閉止不行,癥狀每伴隨月經周期發(fā)作。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本病以青春期女子多見,確切發(fā)病率不詳。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本病的發(fā)病原因及機理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可能是由于血中雌激素含量減低,血液中產生一種類似代球蛋白樣毒素,使粘膜血管擴張,脆性增強,易破裂出血所造成;亦有人認為可能是由于內膜組織通過血流而移植于鼻粘膜及其他部位,受體內激素的影響,和子宮一樣發(fā)生周期性出血所引起。 |
中醫(yī)病機 | 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主要是血熱氣逆,沖任失調。因氣為帥,血隨氣行,氣郁化熱則血熱而妄行,氣逆則血逆而上溢。經行之際,血不下行而隨沖氣上逆,出于鼻則為衄,走于口側為吐血。近年來許多醫(yī)家認為除此之外還可因瘀血內阻胞脈,血行不暢,使郁火上沖,傷及陽絡引起口鼻出血。血熱之因有情志抑郁或暴怒傷肝,肝郁氣滯,郁久化火,火炎氣逆,嗜食辛辣之品或過服辛燥之劑致胃火熾盛;也有平素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灼傷血絡。本病主要涉及的臟腑為肝胃肺腎。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以血熱多見,有虛熱和實熱之分,也有屬血瘀者。因此臨證時要仔細辨證,根據出血的量、色、質及伴隨癥狀,舌脈辨其虛實。一般經前或經初吐血,衄血,量多色鮮紅,質較稠多為實熱證;若伴有心煩易怒,兩脅脹痛,脈弦數則屬肝經郁火;若伴有口干咽燥,喜冷飲,口臭,脈洪大則為胃熱識盛;如在經期或經后吐血。衄血,量少色紅質略稠,伴有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脈細數則為虛熱;如吐血,衄血,色紫暗或挾有血塊,舌紫,脈澀則多為瘀血內阻。只有辨證準確,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導臨床用藥。 1.實熱 (1)肝經郁火 主證;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較多,色鮮紅,質稠,月經可提前但量少或月經不行,心煩易怒,或兩脅脹痛,口苦咽干,頭暈耳鳴,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分析:證屬肝經郁火,經前或經行之際,血海充盈,沖氣旺盛,血海之血隨沖氣肝火上逆;熱傷陽絡而為吐血,衄血,量多色紅;血海之血上行而不下降故月經量少甚或閉止不行;肝郁化火則心煩躁;肝火上抗清竅則頭暈耳鳴;熱傷陰津則尿少便結;舌脈為肝經郁火之征象。 (2)胃熱熾盛 主證: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齒衄,量多,色紅,質稠,月經量少或閱止不行,口子咽燥,喜冷飲,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洪數。 分析:證屬胃經熾熱,沖脈隸于陽明,當行經期沖脈旺盛之時,胃熱扶沖氣逆上,故而吐血,衄血,齒衄;胃熱灼傷津液則口干咽燥,喜冷飲;舌脈為胃熱熾盛之象。 2.虛熱(肺腎陰虛) 主證:經期或經后吐血,衄血,量少,色紅,質略稠,月經量少甚閉止木行,頭暈耳鳴,手足心熱,兩顴潮紅,干咳少痰,咽子口燥,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分析:證屬肺腎陰虛,虛火委動,經行時沖氣旺盛,沖氣挾虛火上逆,灼傷血絡,故吐血,衄血;陰虛血少放血量少;熱傷肺附則干咳少痰;陰虛內熱,則手足心熱,兩顴潮紅;舌脈均為肺腎陰虛之象。 3.血瘀 主證:經期吐血,衄血,量少或多,色紫暗,或挾有血決,月經量少,色紫暗,有血塊,小腹或胸脅刺痛,口干不欲飲,肢體發(fā)麻,面色青紫或口唇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沉澀或沉弦。 分析:證屬瘀血阻于胞宮,血行不暢,瘀血隨沖氣上逆,同時郁火上沖傷及陽絡,致吐血,衄血;瘀血內阻,氣機不暢,故見小腹及胸脅刺痛,口干不欲飲;肌體失榮則麻木;舌脈均為血瘀之象。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參考診斷標準如下; 1.臨床表現:最多見為鼻衄,可與月經來潮同時發(fā)生,或只有周期性鼻衄而無月經。 2.輔助檢查:鼻鏡及鼻腔脫落細胞檢查,及出血部位活檢確定病變性質。 3.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出血及凝血時間,血小板等檢查以排除血液病。(丁曼琳.婦產科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314.)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出血多有周期性,或與月經來潮同時發(fā)生,或無月經而有周期性出血,其出血間隔時間為4周左右。這一特點在臨床診斷時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詳細詢問病史。 |
癥狀 | |
體征 | 1.鼻衄:是臨床最常見的癥狀。如與月經來潮同時發(fā)生時表現為或鼻出血量少而月經量多,或鼻出血多而月經量少。亦有表現為無月經,只有周期性鼻衄。 2.其他癥狀:①也有表現為周期性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耳出血、眼出血、皮膚紫斑等;②閉經時有全身不適及盆腔墜脹感,代償性月經一出現,癥狀即消失。 常見于:①心功能代償不全:因靜脈郁血而致月經量增多。②肝臟疾。河绕涫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受損,雌激素的滅活作用減弱,致體內雌激素過多,可致子宮內膜增生,月經量因而增多。③血液。喝缭l(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因凝血機制障礙而致月經量增多。缺鐵性貧血時,月經量也可增多,經量增多加重貧血,形成惡性循環(huán)。④全身健康不良:如嚴重肺結核、嚴重營養(yǎng)不良等均可引起月經稀發(fā)、經量減少,甚至閉經。⑤內分泌功能紊亂:如垂體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均可引起月經稀發(fā)、經量減少,甚或閉經;甲狀腺功能低下可導致卵巢不排卵從而月經頻發(fā)、月經量多等,但甲狀腺功能低下粘液性水腫則常引起閉經。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1.鼻鏡檢查:以確定鼻腔內出血部位。 2. 鼻腔脫落細胞檢查:以除外鼻腔內的惡性腫瘤。 3.出血部位活體組織檢查:確定病變性質。 4.其他部位出血可做相應的檢查,如胃鏡、腸鏡、膀胱鏡等,并做活體組織病檢以除外惡性腫瘤。 5.驗血常規(guī),血小板,出凝血時,肝功等以除外血液病及肝硬化引起的出血。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鼻外傷:如機械性外傷、手術損傷、氣壓性損傷均可造成鼻出血,但此種出血無周期性,常有突然在外因不出血的病變,不難鑒別。 2.鼻粘膜腫瘤:可引起長期、間斷性鼻衄,有時甚至出血不止而危急生命。出血一般與月經周期無關,通過鼻鏡或鼻腔脫落細胞檢查或鼻腔內活檢以助診斷。 3.鼻腔內炎癥:包括干燥性鼻炎,萎縮性耳炎,急性鼻炎,鼻結核,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引起的鼻衄,均與月經周期無關。通過病史文鼻鏡檢查可鑒別。 4.血液。撼鲅c月經周期無關,且常伴有身體其他部位出血,化驗血常規(guī),血小板,或骨髓穿刺檢查有助于診斷。 5.肝硬化:亦有發(fā)生鼻衄,但多有肝炎病史,有肝脾腫大,蜘蛛痣,肝掌,肝功能損害,臨床不難鑒別。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由于多數病例流血很少,多能自止,故不需任何治療;但流血量多時則需治療。主要以止血為主,藥物治療效果目前尚未得到肯定。以局部止血為主。 1.指壓法:為臨時急救措施。用手指緊捏兩側鼻翼,用口深呼吸,頭部應保持直立位,指壓時間一般約5~10分鐘。 2.燒灼法:先在患處粘膜進行表面麻醉,然后用鉻酸珠,硝酸銀珠等點于患處,將出血的血管封閉達到止血目的。電灼與藥物燒灼相同,與出血處接觸數秒鐘即可止血。術后可用油劑滴鼻,以防局部干燥。 3. 粘膜下注射法:將局部麻醉藥液注射于患處粘膜下,以壓迫破裂的血管,達到止血目的?捎胠%普魯卡因或0.5%賽羅卡因。 4.填塞法:利用填塞物填塞鼻腔,壓迫出血部位,使破裂的血管形成血栓而達到止血目的。一般用凡士林紗條短期填塞,須在48小時內將填塞物取出,必要時更換。 5.硬化療法:70%酒精加普魯卡因注射于鼻衄處的粘膜內。 6. 鼻中隔粘膜下剝離木:一次不可同時剝離兩側粘膜,以免發(fā)生鼻中隔穿孔。 |
中醫(yī)治療 | 總的原則是"熱者清之,逆者平之'。臨床根據辨證分別治以養(yǎng)明清熱,活血化瘀,降逆平沖,引血下行。同時可配合針灸,食療等法,相互為用,提高臨床效果。本病的治療應根據"熱者清之"、"逆者手之"、"上病下治"的原則,根據虛熱實熱之不同及熱在肝經或胃經及有無瘀血內阻而分別施治。肝胃實火,以苦寒清熱為主;肺腎陽虛則治以滋腎潤肺,不可妄用苦寒攻下之品,以免化燥傷陰;瘀血內阻則當活血化瘀,使血活瘀去火自降;若病程日久,去血過多,則熱隨血去,實證轉虛,治療時且不可仍以實熱證論治,而應滋潤補虛養(yǎng)血。不論哪種治法都必須同時平沖,降逆,引血下行,使血潛舊血海,收到不止血,血自止,不通經而經自通之效。另外在出血期還當配合清熱止血,活血止血之品。平素以治本為原則。常用治法有如下幾種。 一、辨證選方 (一)實熱 1.肝經郁火 治法:疏肝清熱,平沖降逆,引血下行。 方藥:清肝引經湯。當歸20g,甘草10g,白芍15g,生地20g,丹皮15g,梔子15g,黃芩15g,川楝子15g,茜草15g,白茅根30g,牛膝10g?嗫诳嘌矢,大便秘結者,加龍膽草15g,大黃10g。 2.胃熱熾盛 治法:清胃泄熱,平沖降逆,引血下行。 方藥:三黃四物湯加減。當歸15g,赤芍15g,生地15g,大黃10g,黃芩15g,黃連10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茅根25g。若月經量少或閱止不行者,加三棱15g,莪術15g,丹參20g,桃仁 15g。 (二)虛熱(肺腎陰虛) 治法:滋緊潤肺,引血下行。 方藥:順經湯加味。當歸15g,熟地20g,沙參15g,白芍20g,茯苓10g,黑荊芥10g,丹皮15g,牛膝10g。若咳血,咯血者加白茅根25g,浙貝母15g,桔梗10g。 (三)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5g,紅花15g,生地20g,牛膝10g,當歸20g,赤芍15g,柴胡10g,益母草20g。若血行不暢,腹痛劇烈者加三棱15g,莪術15g,地龍15g,元胡15g。 二、專方驗方 1.鮮藕60g,側柏葉60g,打碎取汁,用陳酒分數次送服。治療實熱型經行吐衄。 2.秘紅丹:大黃3g,肉桂3g,生赭石18g。將大黃、肉桂研細末,和勻,用赭石湯送下,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虛熱、實熱證的經行吐衄均適用。 3.桑白皮9g,麥冬12g,丹皮9g,生地15g,南沙參12g,白芍9g,淮牛膝9g,代赭石2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肺腎陰虛型經行吐衄。 三、其他療法 (一)飲食療法 1.生白蘿卜汁;生白蘿卜不拘多少,洗凈,切細粒,攪拌至爛,取汁,加適量白糖調味,隨意飲用。適用于火熱氣逆所致的經行吐衄。 2.黑棗50Og,豬蹄1只,加白糖25Og,同煮爛分數天服完,連服2~3次。 3.魚鰾30g切碎炒酥,新棉6g,燒灰,混合調勻,每次服6g,米湯送下,1日3~4次。(二)敷貼法 1.冷敷:以冰水浸濕的毛巾或冰袋敷患者前額或頸部。 2.貼敷:大蒜30g搗爛如泥,貼于涌泉穴。一般以鼻有蒜氣時即效。 |
中藥 | 1.四紅丸。具有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血熱妄行引起的經行吐衄。每次1丸,每日2次,涼開水送服。 2.龍眼瀉肝丸:清肝瀉火。主治肝火上逆引起的經行吐衄。每次1丸,日2~3次,口服。 3.知柏地黃龍:滋陰降火。主治陰虛火旺所致經行吐衄。每次1丸,日2次,口服。 4.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主治血瘀內阻引起的經行吐衄。 |
針灸 | 1.體針: (1)實熱證:主穴:合谷、上星、風池;配穴:后溪、尺澤、少商、上巨虛、太沖、丘墟。 (2)虛熱證:取上星、大溪、三陰交、孔最、風池、迎香、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三陰交穴針后可灸3~5壯。 2.耳針:取穴;肝、肺、胃、腎、內分泌、卵巢、子宮。每次選3~4穴,每日1次,留針15~30分。亦可耳穴壓九或埋針。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葉氏女科證治》中有 "經不往下行,而從口鼻中出,名曰逆經"的記載!侗静菥V目》云:"經期只吐血;衄血,或眼目出血者,是謂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