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酸咸為多,能斂肺氣。氣為衛(wèi)。若邪風(fēng)在表,痧疹初發(fā),一切停飲,肺家有實熱者,皆當(dāng)禁服之。恐閉其邪氣,多致勞嗽虛熱,蓋收補之驟也。
〔利〕性溫,五味具備,酸咸為多。收肺而療咳定喘,補腎而壯水澀精,酸收而心守其液,故為補心猛將。肝腎同源,又為補肝猛將。
〔修治〕八月采實陰干,凡用蜜浸焙干,入補藥熟用,入嗽藥生用。肺寒氣逆,與干姜同用。按五味酸斂,如勞損久咳,肺氣耗散,非此不能收其耗散之金。
〔害〕凡肝膽心脾有實熱邪者,勿用,以其收斂故也。
〔利〕性平能補益肝膽,酸收而心守其液,乃固表虛有汗,肝旺而血歸其經(jīng),用療徹夜無眠。
〔修治〕八月采實陰干,四十日成。生用療熱好眠。炒香熟用,療膽虛不寐、煩渴、虛汗等癥。自汗為陽虛,盜汗為陰虛,斂虛即所以治盜汗也,非斂陽虛自汗也。
〔害〕仁體多油辛潤,且滑腸,泄瀉者勿服。膈間多痰,及陽道數(shù)舉,腎家有熱,暑濕作瀉,法在咸禁。
〔利〕甘辛香平,入心養(yǎng)神,入腎定志安神,定悸壯水,強陽,潤血而容顏美少,補虛而耳目聰明。
〔修治〕九月采子,蒸曝春 ,取仁,酒浸一宿,曬干炒研去油用,油透者,勿入藥。
〔害〕此無補性,虛而挾滯者;同養(yǎng)血、補氣藥用,交通心腎、資其宣導(dǎo)、臻于太和。
不可多用、獨用。純虛無滯者,誤服之,令人空洞懸心痛。凡心經(jīng)有實火,應(yīng)用黃連、生地者,禁與參、術(shù)等補陽氣藥同用也。
〔利〕性溫、苦泄辛散、定心氣、止驚益智、補腎氣,強志益精,善療癰毒,敷服皆可。
〔修治〕四月采根葉,陰干去心,否則令人煩悶。甘草湯浸焙干,或鹽水炒、或姜汁炒、或用炭。附小草∶益精補陰氣,止虛損遺泄,交通心腎,調(diào)平水火之功。
〔害〕雖能補血,長于行血。設(shè)經(jīng)早期,或無血經(jīng)阻,及血少不能養(yǎng)胎,而胎不安,與產(chǎn)后血已暢者,皆不可犯,犯之,則成崩漏之患。凡溫?zé)岵,邪在氣分,而誤用之,則反引邪入營,不可不慎之。久服多眼赤,故應(yīng)性熱。本經(jīng)云微寒,恐謬也。孕婦無故,及陰虛之人忌用。
〔利〕苦、微寒、入心主血,去瘀生新,安神養(yǎng)陰,安生胎,落死胎,胎前產(chǎn)后,帶下崩中需之。
〔修治〕北方產(chǎn)者良,五月采根曝干,豬心血拌炒,或酒炒用。
〔利〕甘平,補心虛而長智,悅胃氣以培脾,除倦忘與怔忡,能安神而熟寐。道家服龍眼肉,細(xì)嚼千余,待滿口津生,和津 而咽,此即服玉泉之法也。
〔修治〕七月實熟,白露后,方可采摘,曬干,焙。生者,沸湯瀹過,食不動脾。其核去黑殼研末m.payment-defi.com/jianyan/,止金瘡出血。
〔害〕性潤動脾,便滑者忌。
〔害〕性寒而潤,寒多人禁服。凡虛寒泄瀉,及痘瘡虛寒作泄,產(chǎn)后虛寒泄瀉者,咸忌之。
徐洄溪批葉按虛勞咳嗽部云∶麥冬能閉肺竅,遂致失音。愚謂咳嗽,因于濕者,濕為重濁之邪,以麥冬能膩隔,勢必濕熱壅滯、肺失清肅。肺為聲音門戶,金實則無聲也。
〔利〕甘、微寒、清心瀉熱、滋燥金而清水源。又為涼三焦次將,地黃車前為使,脈氣欲絕者,加五味子、人參,三味合名生脈散,補中元氣不足。(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脈復(fù))。
〔修治〕浙產(chǎn)甚良,四月初采根栽,夏至前一日取根曬干,收之抽心用,不爾令人煩。
近時多連心用。恐滑腸,用米炒黃。寧心,用辰砂少許拌。入丸散須瓦焙熟,即于風(fēng)中吹冷,如此三四次,即易燥而不損藥力。(麥冬之功,在潤燥,非在滋陰。蓋肺熱而喜潤,故曰∶清金保肺,肺與大腸相表里。故曰∶滑腸、泄瀉者忌用。)
〔害〕氣味辛溫,雖能補血活血,終是行血走血之性,故能滑腸。其氣與胃氣不相宜,故腸胃薄弱,泄瀉溏薄,以及一切脾胃病,惡食不思食,及食不消者,并禁用。即在胎前產(chǎn)后亦忌。辛溫發(fā)散,甚于麻黃細(xì)辛,氣虛血弱有熱者,犯之發(fā)痙。惡櫚茹濕面,畏菖蒲、海藻、生姜。
〔利〕甘辛溫去瘀生新,舒筋養(yǎng)營,溫中潤腸。心主血,肝藏血,脾統(tǒng)血,歸為血藥,故入三經(jīng)。頭止血,尾破血,全和血。能引諸血歸經(jīng)故名。歸尾,一稱歸須。
〔修治〕二月采根陰干,頭尾圓多紫色,肥潤氣香,里白不油者良,以秦產(chǎn)馬尾歸最勝,力柔善補,川產(chǎn)力剛善攻,他處 頭當(dāng)歸,只宜發(fā)散藥耳。本病用酒炒,如吐血,須醋炒,或用酒炒黑。有痰,用姜汁炒。凡曬干乘熱紙封甕收之不蛀。
按當(dāng)歸炒極黑,能治血 血痢,炒焦則味苦,苦則澀血也。
〔害〕酸寒收斂,凡胃弱中寒作泄,腹中冷痛,及胃中覺冷等癥,當(dāng)禁。傷寒病在上焦之陽結(jié)忌用,血虛有熱者宜之。產(chǎn)后酒炒用,又曰產(chǎn)后忌用。
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發(fā)之氣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時珍曰∶產(chǎn)后肝血已虛,不可更瀉也。惡芒硝、石斛,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案∶肝臟病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朱顏注。
〔利〕苦酸微寒,斂肺而涼血,制肝以安脾。心主血,涼血故補心,酸收而守其液也。
及一切血病。同白術(shù)補脾,同參 補氣,同歸地補血,同川芎瀉肝,同甘草名芍藥甘草湯,止腹痛。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于肉里故也。
〔修治〕八九月取根曬干,用竹刀刮去皮并頭,銼切細(xì),蜜水拌蒸。今多生用單瓣花者入藥。用酒炒制寒,醋炒行血。下痢后重不炒用。多服則損人目。汗m.payment-defi.com多人服之,亦損元氣,夭人,為其淡而滲也。中寒者勿服。
〔害〕功專行水伐腎。病患腎虛,小便自利或不禁,虛寒精滑及陰虧而小便不利者,皆勿妄投。茯苓赤筋,若誤服之,令人瞳子并黑睛點小兼盲目。二茯俱惡白蘞,畏地榆、秦艽、鱉甲,忌米醋酸物、雄黃等。馬藺為使。
〔利〕味甘平淡,治與茯苓同功。入心之用居多,交心腎而安神、定志、開心、益智,療心虛驚悸,多恚善忘。
〔修治〕搗細(xì),于水盆中攪濁,浮者濾去之,曝干切用。須于二八月采取陰干。凡用去心。寧心用辰砂拌。
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止言茯苓,《別錄》始分茯神。茯神中守,而茯苓下利,白者入肺、膀胱氣分,赤者入心、小腸。
茯苓木,又名黃松節(jié),即茯神中心。松節(jié)散,乳香木瓜湯,治一切筋攣疼痛。乳香能伸筋,木瓜舒筋也。
茯神心木,寧心神,療諸筋攣縮,偏風(fēng) 斜,心掣健忘。
〔害〕宰豬驚氣入心,絕氣歸肝,俱不可多食。
〔利〕用作補心藥之向?qū)Вw取以心歸心,以血導(dǎo)血之意。
〔修治〕用竹刀將豬心剖開取出,拌炒補心藥丹參之類。
〔害〕淡滲傷陰,凡陰虛內(nèi)熱,火炎水虧者,勿服。若血少而小便不利者,服之反致燥急之苦。
〔利〕甘平入心、肝、肺、膀胱四經(jīng),安神而鬼魅不侵。色赤入血分,故能消瘀血、破癥瘕、生肌。能清肺而利小便。甘淡上行,能使肺氣下降,而通膀胱,故能治五淋。又能散瘀血,而生新血,去翳障而能明目。經(jīng)曰∶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凡淡滲藥,皆上行而后下降,琥珀脂入土而成寶,故能通塞以寧心定魂,以燥脾土之功。
〔修治〕松脂入土年久結(jié)成。入地亦能結(jié)成。以手心摩熱拾芥者真,以柏子仁入瓦鍋同煎半日,搗末。
〔害〕小麥寒氣全在皮,故面去皮則熱,熱則壅滯動氣發(fā)渴助濕,令人體浮,皆其害也。
凡大人脾胃有濕熱,及小兒食積肝脹,皆不宜服。然北人以之代飯,常御而不為患者,此其地勢高燥,無濕熱重蒸之毒。故面性溫平,其功不減于稻粟耳。東南卑濕,春多雨水,其濕熱之氣,郁于內(nèi),故食之過多,每能發(fā)病也。夏月虐痢人,尤不宜食。
〔利〕甘微寒,養(yǎng)心除煩,利溲止血,止渴收汗。浮小麥澀斂、涼心、止虛汗盜汗,治骨蒸勞熱。麩皮與浮麥同性,止汗之功稍遜。醋拌蒸,熨腰腳折傷,風(fēng)濕痹痛,胃腹滯氣。能散血止痛。面筋甘涼,解熱和中。
面甘溫,補虛養(yǎng)氣,助五臟、濃腸胃,北方者良!端貑枴吩啤名湆倩、心之谷也。
〔修治〕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四月采,新麥性熱,陳麥平和。浮麥,即水淘浮起者,焙用。
〔害〕氣味平和,與病無忤。
〔利〕甘平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和血止痛,明目消腫,續(xù)筋骨,長肌肉,殺蟲,和調(diào)心脾,得酒良。
〔修治〕采無時不拘,去粗皮炒用,入煎為末,熬膏外治并妙。
〔害〕同龍骨,見肝部。
〔利〕辟邪治心病。
〔修治〕亦同。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luò)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fēng)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zé)嵴摗?/a>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dǎo)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shù)》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