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借助電腦的方法
電腦和中醫(yī)結緣并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1975~1979年,北京中醫(yī)醫(yī)院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北京第二醫(yī)學院合作,研究編制出著名中醫(yī)關幼波肝病辨證施治的電子計算機程序。但這種做法并沒有得到推廣和普及,可見電腦是不能代替人腦的。要發(fā)展中醫(yī)就要借助電腦,要想使理論適應電腦,必須對理論進行整理,根據這種想法,本人整理了《辨證施治提示錄》,《辨證施治提示錄》包括十五種辨證方法和572個病證,經過六年的實踐,患者對這種做法很滿意,并有中醫(yī)同道所采用,F(xiàn)在通過網絡介紹給更多的中醫(yī)同道,如對這種做法感興趣,我們可共同切磋,請見下文“臨床工作借助電腦的操作方法”
臨床工作借助電腦的操作方法
為了臨床工作借助電腦而先把讀書筆記《辨證施治提示錄》輸入電腦,根據河北省醫(yī)療機構處方格式的要求又在計算機上設置了〝門診中藥處方箋〞,在具體應用時打開或搜索相應的‘病證’、看臨床表現(xiàn)的特點屬于西醫(yī)何病和中醫(yī)的何證,然后以中醫(yī)辨證施治的指導思想從該文件中的方劑或藥物進行選擇,當選擇了第一種藥物時則按住ctrl鍵,然后繼續(xù)選擇藥物,最后把選定的方劑或者藥物進行復制,接著雙擊〝門診中藥處方箋〞并把復制的方劑或藥物粘貼到〝門診中藥處方箋〞,再將處方填寫完整(如每種藥物的劑量等)而打印,F(xiàn)以《辨證施治提示錄》的“咳嗽”為例,如遇到咳嗽患者,可打開或搜索咳嗽一病證而按以上所述去進行。 為了便于以中藥功能知識選藥而增加了‘中藥功能分類’內容,見第3頁。 選藥方法同上。
門診中藥處方箋
年 月
日
科
門診號
公自保其
姓名 | ||||
住址/單位 | ||||
| ||||
劑 數
|
| 用法:日 劑,水煎 次,每次 分鐘,共取汁 毫升,分 次
| 醫(yī)師 |
|
醫(yī)師代碼 |
|
金額
劃價
審核
調配
復核
發(fā)藥
咳
嗽
咳嗽是《辨證施治提示錄》的572個病證之一
西醫(yī)對咳嗽的敘述:咳嗽是由于延腦中靠近呼吸中樞的咳嗽中樞受到刺激而引起的,有的刺激來自呼吸器官以外,但大部分來自呼吸器官的黏膜。根據病因咳嗽可分類如下:
一
炎癥 1 上呼吸道疾患 如急性和慢性咽喉炎、喉結核、喉頭瘤等。2、氣管、支氣管疾患:如急性和慢性氣管及支氣管炎、百日咳、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結核、支氣管哮喘等。3 肺部疾患:如肺炎、肺結核、肺癌、肺膿腫、肺氣腫、肺充血、塵肺等。
二
物理因素:1 呼吸道異物 如食物楂屑、空氣中的灰塵、濃煙、或鼻腔分泌物突然吸入呼吸道、而引起劇烈的陣咳。2呼吸道被壓迫 如縱隔腫瘤 、支氣管腫瘤、主動脈瘤、淋巴瘤患者的支氣管與縱隔淋巴腫大及支氣管淋巴結核或胸腔積液等,均可使呼吸道受牽引或擠壓而引起咳嗽。3 氣溫刺激 吸入很冷很熱的氣體也可引起咳嗽。三 化學因素 吸煙常常引起咳嗽,吸入氯化物、溴化物或刺激性氣體使肺或支氣管充血發(fā)炎,甚至形成潰瘍會引起陣發(fā)性或較持久的咳嗽。四胸外因素 1 精神性的,咳嗽成為一種強迫性習慣。2 外耳道內有異物或炎癥。3 膈下病變 如膈下膿腫、肝膿腫并發(fā)反應性胸膜炎。
中醫(yī)對咳嗽的敘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之一,其病因有外感六yin犯肺和內傷而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 (摘自‘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外因咳嗽
1、風寒咳嗽 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癢。常伴鼻塞、流清涕、噴嚏、惡寒、無汗、頭痛、骨
節(jié)痠痛等,苔薄白,脈浮。
2、風熱咳嗽
咳嗽,痰稠或黃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黃涕,發(fā)熱,汗出,惡風,
頭痛,舌苔薄黃,脈浮數。
3、溫燥咳嗽
咳嗽少痰,或咯有粘痰不易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咽干,咽痛,唇、鼻干燥。
咳甚則胸痛,初起或有惡寒,發(fā)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而干,舌尖紅,脈細數。
4、涼燥咳嗽 咳嗽 痰少或無痰 喉癢 咽干唇燥,頭痛 惡寒 發(fā)熱無汗。舌苔薄白而干,脈浮緊。
5、火熱咳嗽 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煩渴面赤,胸脅疼痛,便秘,舌紅,脈洪數或弦數。
內因咳嗽
6、痰濕咳嗽 咳嗽多痰,痰白而粘,胸脘作悶,食納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膩,脈濡滑。
7、痰熱咳嗽 咳嗽,痰色黃稠而難排出,甚或痰中帶血,胸悶,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黃
膩或黃白相兼,脈滑數。
8、肝火咳嗽 咳嗽氣逆,咳則連聲,甚則咳吐鮮血,或痰帶血絲,胸脅串痛,性急易怒,煩
熱口苦,咽喉干燥,面紅目赤,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9、陰虛咳嗽 干咳無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見咯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10、氣虛咳嗽
咳嗽聲低無力 氣短 痰多清稀 神疲 畏風 自汗 易于感冒 苔薄白舌質淡,脈弱。
11、陽虛咳嗽
咳嗽反復發(fā)作 痰涎清稀 頭旋 心悸 畏寒 肢體沉重
或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潤,脈沉滑。
對各種咳嗽的治療原則、代表方劑和藥物組成
病
證
治療原則
代表方劑與藥物組成
1、風寒咳嗽 疏散風寒 宣通肺氣 杏蘇散 杏仁 蘇葉前胡 甘草 桔梗 半夏 橘皮 茯苓 枳殼 生姜 大棗
2、風熱咳嗽 疏風清熱 宣肺止咳 桑菊飲加減
桑葉 菊花 杏仁 甘草 桔梗 蘆根 連翹薄荷
3、溫燥咳嗽 清肺潤燥 疏風清熱 桑杏湯加減
桑葉 杏仁 沙參 象貝母 豆豉 梔子 梨皮
4、涼燥咳嗽 疏散風寒 潤肺止咳 止嗽散加減
桔梗 荊芥 紫苑 百部 白前 甘草 陳皮
5、火熱咳嗽 清肺瀉火
涼膈散加減
大黃 芒硝 甘草 梔子 薄荷 黃芩 連翹
6、痰濕咳嗽 健脾燥濕 理氣化痰 二陳湯加減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7、痰熱咳嗽 清熱肅肺 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湯
黃芩 梔子 桔梗 麥門冬 桑皮 貝母 知母 瓜蔞仁 橘紅 茯苓 甘草
8、肝火咳嗽 清肝瀉肺 黛蛤散 青黛 海蛤殼 和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粳米
9、陰虛咳嗽 養(yǎng)陰潤肺 寧嗽止咳 二冬二母湯
天門冬 麥門冬 貝母 知母
10、氣虛咳嗽 補益肺氣 化痰寧嗽 補肺湯加減
人參 黃芪 熟地 五味子 紫苑 桑白皮
11、陽虛咳嗽 溫陽散寒 化氣行水 真武湯加減
附子 干姜 茯苓 白芍 白術
具有治療咳嗽的中藥
摘自中藥大辭典
半夏 天仙子射干 紫蘇葉 麻黃 竹茹 紫蘇子 知母 五倍子 橘紅 香櫞 補骨脂 枇杷葉 麻黃 杏仁 熟地 黃連 冬瓜子 蟬蛻 款冬花 茯苓 紫苑 牛蒡子石葦 厚樸 杏仁 龜板鳳凰衣 海浮石 升麻 人參 柏葉 金沸草 馬勃 天門冬 麥門冬 阿膠膽南星 訶子 馬兜鈴 前胡 萊菔子 刺蒺藜 遠志 黃芩 細辛 白芥子 南瓜子 干漆
瓜蔞 沒食子 桑葉 白果
太子參 玉竹 冬蟲夏草 金纓子 硼砂 桔梗炙甘草 花椒 fo手
車前子
澤漆 孩兒茶
枸杞
百合
桑皮
沙參
五味子 白花蛇草 貝母
葶藶子 檉柳
陳皮
絲瓜絡 干姜 蜂蜜
礞石
瓜蔞子
具有治療咳痰的中藥:摘自中藥大辭典
刀豆
砒石
枳殼 木蝴蝶
芫花
硼砂
海浮石
孩兒茶
畢澄茄
烏梅 射干
金纓子
萊菔子
白胡椒
蒼術
白芥子
蘇子 五味子 白礬 橘紅
半夏
車前子
白前
陳皮
烏頭
白果 礞石
遠志
絲瓜絡
枳實
中藥功能分類 摘自《中藥學講義》選藥方法見5頁
一、解表藥
1、辛溫解表藥
麻黃 桂枝紫蘇( 蘇梗 蘇葉)荊芥 防風 白芷 藁本 細辛 辛荑 生姜
2、辛涼解表藥 薄荷 牛蒡子 桑葉 荊子 浮萍 葛根 柴胡 升麻 木賊 菊花
三、瀉下藥1、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2、潤下藥
火麻仁 郁李仁
3、峻下逐水藥
牽牛子 甘遂 大戟 芫花 商陸 續(xù)斷子 烏臼根皮 巴豆 千金子
四、清熱藥
1、清熱瀉火藥 石膏
青葙子 夜明砂
熊膽寒水石 知母 竹葉 蓮子心 蘆根 夏枯草 決明子 谷精草密蒙花
2、清熱涼血藥 犀角
牛黃赤芍藥
紫草
地骨皮
白薇
銀柴胡 生地黃 玄參 丹皮
4、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連翹
大青
板蘭根
青黛
地丁 蒲公英
魚腥草 敗醬
紅藤
白頭翁
馬齒莧 鴉膽子 白蘚皮 土茯苓 白薇
白蘞 山慈菇 馬勃
山豆根
射干 漏蘆
六、利水滲濕
茯苓 茯苓皮
防己 澤瀉 木通 燈心草 通草
瞿麥 扁蓄萆薢
地膚子
七、祛風濕藥
獨活
五加皮 木瓜
威靈仙
秦艽
蠶砂
海桐皮
蒼耳子 海風藤
絡石藤 桑枝
千年健
松節(jié)
虎骨
白花蛇
烏梢蛇
透骨草 稀薟草
八、溫里藥
附子 烏頭 天雄 干姜 肉桂 吳茱萸
蜀椒 胡椒 丁香 蓽撥 八角茴香 畢澄茄
良姜 小茴香
十、安神藥
重鎮(zhèn)安神藥
朱砂
磁石
琥珀 珍珠
龍骨
龍齒
牡蠣
養(yǎng)心安神藥
酸棗仁 柏子仁 遠志 合歡花 合歡皮
夜交藤
十一平肝息風藥 羚羊角
玳瑁 石決明
代赭石 天麻
鉤藤 白蒺藜
白僵蠶 全蝎
蜈蚣
地龍
十二、理氣藥 橘皮
橘核
青皮 大腹皮
枳實
枳殼 香附
木香 烏藥 沉香 檀香 香櫞 甘松 荔枝核
楝實(又名金鈴子、苦棟子) 柿蒂
薤白 陳皮
十三、理血藥
側柏葉
百草霜 白茅根
藕節(jié)艾葉
降真香
花蕊石 伏龍肝 血余 棕櫚
2、活血祛瘀藥
川芎
乳香
沒藥
郁金
姜黃
三棱
莪術
丹參 延胡索
益母草
茺蔚子 雞血藤
澤蘭
紅花
藏紅花
月季花 凌霄花
五靈脂
瓦楞子
川牛膝
蘇木
劉寄奴
自然銅
穿山甲
皂角刺
王不留行
桃仁
干漆
水蛭
虻蟲
十四、補益藥
1、補氣藥 人參 黨參 黃芪 山藥 白術 炙甘草 甘草 大棗
黃精
蜂蜜
2、補陽藥 鹿茸
鹿角 鹿角膠 膃肭臍 蛤蚧 人胞 冬蟲夏草 肉蓯蓉
鎖陽 巴戟天
葫蘆巴 胡桃 補骨脂
骨碎補 仙茅 yin羊藿
蛇床子 杜仲 狗脊
懷牛膝
續(xù)斷 菟絲子
4、補陰藥 沙參 西洋參 天門冬 麥門冬 石斛 百合 黃精 胡麻仁 旱蓮草 桑寄生龜甲
龜膠 鱉甲 女貞子
十六、化痰止咳藥1溫化寒痰藥 半夏天南星 膽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皂角 旋復花
白前
桔梗 郁金
2、清化熱痰藥
|
十七、收斂藥 山茱萸 赤石脂 禹余糧 烏梅 肉豆蔻
訶子
五味子 烏賊骨
桑螵蛸 復盆子 金櫻子 五倍子
十八、驅蟲藥 使君子
苦楝根皮
鶴虱 芫荑
雷丸 大蒜 檳榔 貫眾 石榴皮 榧子 南瓜子
以上內容是個人的“讀書筆記”和臨床工作方法,其“讀書筆記”主要摘錄于以下書籍。
1、中醫(yī)學概論 南京中醫(yī)學院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8年·北京
12、中藥大辭典
江蘇新醫(yī)學院 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中醫(yī)診斷學——上海科學出版社出版
13、新編傷寒論 河北中醫(yī)學院編
3、中醫(yī)內科學講義上海中醫(yī)學院 主編
上?萍汲霭嫔1964年
14、傷寒論條辯
明 方有執(zhí)著
4、中醫(yī)方劑學講義上海中醫(yī)學院 主編
上?萍汲霭嫔1964年
15、傷寒論中級講義 成都中醫(yī)學院編
5、中藥學講義 上海中醫(yī)學院 主編
上?萍汲霭嫔1964年
16、實用中醫(yī)內科學 上?萍汲霭嫔
6、黃帝內經素問譯釋
南京中醫(yī)學院醫(yī)經教研組
編著
17、金匱要略講義 湖北中醫(yī)學院主編
7、溫病學講義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0年
18、石家莊市中醫(yī)函授學校全部教材
8、溫熱論 清 - 葉桂
19、周易與中醫(yī)學 北京科技出版社
9、溫病條辯 清 吳鞠通
20、辭海 醫(yī)藥衛(wèi)生分冊
10、溫熱經緯 清 – 王孟英
21、辨證論治研究七講 方藥中
編著
11、針灸學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57年
結束語
1958年出版的《中醫(yī)學概論》記載:“……見載于各種文獻的中醫(yī)書目,當在五、六千種以上”。1984年出版的《實用中醫(yī)內科學》記載:“……中醫(yī)內科,……其專著數以千計……”。如此大量的中醫(yī)書籍讓從事臨床工作的中醫(yī)所掌握的知識是“辨證施治”。按道理說,作為一個中醫(yī),當弄通了“辨證、辨證施治”的概念和內涵以后,對有關指導臨床工作的知識都應該熟記在心(如‘本人讀書札記中的572個文件’),這樣起碼能避免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隨意性,但具有博聞強記者畢竟是鳳毛麟角。由于本人的記性差,因此把讀書筆記進行整理而輸入計算機并用于臨床工作,從而形成了人的思路和計算機的記憶相結合的一種臨床工作方法;颊邔@種方法很滿意,并有中醫(yī)同道所采用,醫(yī)者意也,除了掌握辨證施治的理論其辨證施治的水平如何還要看一個醫(yī)生的悟性。因為悟性是運用辨證施治知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