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瘍醫(yī)大全 卷20 胸膺臍腹部 上課筆記
    

瘍醫(yī)大全教程:卷20 胸膺臍腹部

卷二十 胸膺臍腹部自胸膺起至乳房、臍腹、脅肋止,凡一切癰疽疔毒,皆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甘疽門主論《靈樞》云∶甘疽發(fā)于膺,(膺,胸兩旁高起,亦謂之臆。)色青,其狀如谷實瓜藪,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急治,十日死。死后出膿。甘疽 p04-a41a128.bm…

卷二十 胸膺臍腹部

自胸膺起至乳房、臍腹、脅肋止,凡一切疽疔毒,皆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甘疽門主論

《靈樞》云∶甘疽發(fā)于膺,(膺,胸兩旁高起,亦謂之臆。)色青,其狀如谷實瓜藪,?嗪疅。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急治,十日死。死后出膿。

甘疽 p04-a41a128.bmp (缺)

《心法》曰∶此疽生于乳上肉高聳處,屬肺經中府穴之下,無論左右,皆由憂思氣結而成。

胸發(fā)門主論

申斗垣曰∶胸發(fā),發(fā)于玉堂、(穴在紫宮下一寸六分,又名玉英。)膻中、(醫(yī)學.全在線m.payment-defi.com一名元兒穴,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中庭、(穴有膻中下一寸六分。)鳩尾(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形,故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岐骨之際下行一寸是也。)等穴,皆任脈之絡,名陰脈之海,乃人身之子午也。急早內托,防毒歸心,傷膜者死。(《啟玄》)

胸 p04-a41a129.bmp (缺)

汪省之曰∶中庭疽,在乳之中央,任脈之經。(《理例》)

薛立齋曰∶胸發(fā)生于正胸堂,去結喉三寸,與心窩不遠,乃手足六經交會之所,其患最兇,喪人性命,宜速治。若三四日失治,則皮開肉裂,甚可畏也。若使長大,百不救一。宜用牛黃熊膽研細,香油調涂四邊弦上,以免開花。如痛用乳香、沒藥
為末,鋪粗紙內外,以青布片卷好,蘸清油點著,在瘡四圍照之,痛自止矣。內服清熱護心,祛毒鎮(zhèn)心湯劑;若開花穿穴,神仙莫救。

肺疽門主論

申斗垣曰∶肺疽即天火瘡,乃任脈之經,當胸而生。在紫宮、玉堂之穴,十日可刺,膿水黃白色者可治。如無膿漸大,旁攻上硬下虛,自破流水不絕,咳唾引痛者死。(《啟玄》)

肺疽 p04-a41a130.bmp (缺)

膻中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膻中疽,生心窩上兩乳中間,屬任脈經膻中穴。蓋膻中為氣之海,氣所居焉,能分布陰陽,若臟腑陰陽不和,七情不平,則發(fā)此證。稍遲則潰爛,惡證多者難治。(《準繩》)

膻中疽 p04-a41a131.bmp (缺)

井疽門主論

《靈樞》云∶發(fā)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大如豆,三四日起不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王肯堂曰∶心窩生疽,初起如黃豆,肉色不變,名曰井疽,又名穿心冷 。若冷氣攻心,精神恍惚,嘔吐冷痰,惡聞食臭,毒瓦斯內陷,腹脹滿者不治;若心燥如火,肌熱如焚,不時盜汗,唇焦舌干黃色,渴飲冷水者,是正候也。(《準繩》)

申斗垣曰∶井疽,又名心漏疽,又名穿心毒。最為難治。有經年不愈者,乃多食生冷死厭之物,惡毒積久,內犯心包絡,故外發(fā)于心掩也,乃心胃兩經受證。治同癰疽法。(《啟玄》)

井疽 p04-a41a132.bmp (缺)

汪省之曰∶井疽乃任脈之經,在鳩尾穴,狀如大豆。三四日間,若不早治,十日必死。外發(fā)者生,內陷者死。(《理例》)

心漏門主論

陳遠公曰∶有胸間生瘡,因不慎酒色,致成漏竅。生數頭,流血,久則形神困憊,腰痛難伸,行同傴僂,人以為心漏也,誰知乃腎虛成漏乎!夫心腎本相通也,心氣必得腎氣以相生,腎氣必得心氣以相閉,心漏之成,成于腎氣之泄也,安可不急治腎氣之衰乎?然治腎而心氣不閉,則補腎無益,蓋有出氣而無止氣耳;蛟坡┋彾喑捎跐駸幔裱a腎而不閉心竅,則漏不愈,閉心竅而不去濕熱,只治心腎,漏亦不能愈也。然漏亦不同,漏在他處者,可泄其濕熱,在胸間者,不可泄?jié)駸嵋。蓋漏既成于腎虛,腎虛則寒而非熱也。腎虛者,腎水虛而非邪火盛也,補真陰而邪水自消,溫腎寒而濕熱自退耳。用溫腎丹∶鹿茸二具酥炙,附子二枚,人參、青鹽各二兩,瓦松二枝,紅棗四兩,煮棗搗丸,每空心酒下三十丸,服半月,腰疼少減,服月余而漏愈矣。(《冰鑒》。此方奇在鹿茸,既能益腎中之水火,更能補心中之缺陷,加以附子之辛熱,則無經不達,引鹿茸直入心腎,以填其空竅。青鹽者,咸以軟堅也。漏多孔竅流血必多,血得鹽則止也。瓦松者消濕熱于無形,心漏雖非濕熱,然未可少有留存,則孔竅難塞,故兼用之,以防其變,又恐氣虛不能運化,加參以生氣于心腎之間,助茸、附之力,通達上下,尤易成功也。)

馮魯瞻曰∶胸前有一孔,常出血水,名曰心漏。用嫩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去皮臍鹽化,共為細末,棗肉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兼治腎虛腰痛如神。(《錦囊》)

心漏 p04-a41a133.bmp (缺)

赤膈類傷寒門主論

凡胸膈赤腫疼痛,頭疼身痛,發(fā)熱惡寒,此名赤膈傷寒。宜荊防敗毒散加栝蔞子、黃連、黃芩紫荊皮、元參赤芍、升麻、白芷。如證有表復有里,胸膈赤腫疼痛者,防風通圣散加黃連、栝蔞子、紫荊皮;如表證已退,大便燥實,胸膈腫痛者,涼膈解毒,如栝蔞子、枳殼桔梗、紫荊皮、赤芍,又宜棱針刺腫毒出血;如半表半里,胸膈腫痛者,柴胡枳桔東加栝蔞子、紫荊皮、赤芍。

小兒胸門主論

龜胸者,胸高脹滿,形如復掌,多因乳母酒面五辛無度所傷,或夏月煩躁,熱乳、宿乳與兒。蓋肺氣最清,為諸臟華蓋,水氣泛溢,肺為之浮,日久痰滯,則生風熱,一觸諸辛,肺氣昏亂,是以唇紅面赤,咳嗽喘促,溏瀉蒸熱,由此而成疳,由疳而成龜背矣。如藥后而復作傳變,目睛直視,痰涎壅上,或發(fā)搐者難治。

脾發(fā)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脾發(fā)疽生心窩下兩旁,屬脾經食竇穴,無論左右皆生。由多食煎 ,醉飽入房,以致毒聚脾經而成。稍遲則潰傷脾膜,膿如沫者死。服藥而嘔,飲食不進者死。(《準繩》)

《心法》曰∶此疽因過飲辛熱藥酒,積火成毒亦生。

脾發(fā)疽 p04-a41a134.bmp (缺)

胸前蜂窠發(fā)門主論

胸前蜂窠發(fā) p04-a41a135.bmp (缺)

申斗垣曰∶蜂窠發(fā)在胸乳間,或左或右,或雙發(fā),在 中、(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神藏、(穴在 中下一寸六分。)靈墟(穴在神藏下一寸七分。)三穴。乃足少陰腎經所立。心熱甚,急宜內托疏心火。其證心懸若饑,饑不能食,舌干咽腫,歸心則死。(《啟玄》)

枯筋箭門主論

陳實功曰∶枯筋箭,乃憂郁傷肝,肝無榮養(yǎng),以致筋氣外發(fā)。初起如赤豆大,枯點微高,日久破裂,攢出筋頭,蓬松枯愿,多生胸乳間者是也。宜用藥絲線齊根系緊,七日后其患自落,再換珍珠散,其疤自收。兼戒口味。(《正宗》)

乳癰門主論

陳遠公曰∶有乳上生癰,先疼后腫,尋常發(fā)熱,變成瘍癰,此證男婦皆有之,而女人居多。蓋女人乳兒之時,偶爾貪睡,兒以口氣吹之,使乳內之氣閉塞不通,以至作痛,即以解散藥治之,隨手而愈。若因循失治,而乳癰成矣。唯男子則不然,乃胃火熾盛,不上升于口舌,而中壅于乳房,乃生此證,故乳癰乃陽證也,不比他癰,有陰有陽。治法不必分陰陽,但分先后為虛實耳。蓋乳癰初起為實邪,久經潰爛為正虛,然邪之有余,仍是正之不足,于補中散邪,乃萬全之道,不必先攻而后補也。用和乳湯∶貝母花粉各三錢,當歸蒲公英各一兩,生甘草二錢,川山甲一片,土炒為末,水煎服。一劑乳房通腫消,不二劑也。此方以貝母、花粉消胃中壅痰,痰壅而乳房不通,今化其痰,則胃火失勢,后以公英、山甲解熱毒,利其關竅,不攻自散,恐藥過于迅逐,加歸、甘草補正和解,正既無傷,火毒不致變?yōu)槿閹r也。(《冰鑒》)

陳實功曰∶婦人平日不善調養(yǎng),以致胃汁濁而壅滯為膿,名曰乳癰。(《正宗》)

乳癰 p04-a41a136.bmp (缺)

又曰∶亦有憂郁傷肝,肝氣滯而結腫成癰者。宜逍遙散橘葉散之。

又曰∶亦有暴怒傷肝,肝火妄動結腫者。橘皮湯散之。

馮魯瞻曰∶婦人之乳,男子之腎,皆性命之根也。人之氣血,周行無間,寅時始于手太陰肺經,出于云門穴,穴有乳上,丑時歸于足厥陰肝經,入期門穴,穴在于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領氣,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間也。其足陽明之脈,自缺盆下于乳,又沖脈者起于氣街,并足陽明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婦人不知調養(yǎng),有傷沖任,且忿怒所逆,郁悶所遏,濃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陽明之血熱甚,或為風邪所客,則氣壅不散,結聚乳間,或硬或腫,疼痛有核,乳汁不出,名曰妒乳。漸至皮膚 腫,寒熱往來,謂之乳癰。風多則硬腫,色白熱多則 腫,色赤不治則血凝,氣為壅滯,而與乳內津液相搏腐化為膿。治之之法,凡初起寒熱 痛,即發(fā)表散邪,疏肝清胃,速下乳汁,導其壅塞,則病可愈。若不散則易成膿,宜用托里;若潰后肌肉不生,膿水清稀,宜補脾胃;若膿出反痛,惡寒發(fā)熱,宜調榮衛(wèi);若晡熱腫作痛,宜補陰血;若食少作嘔,宜補胃氣;切戒清涼解毒,反傷脾胃也。(《錦囊》)

又曰∶有因婦人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 熱,含乳而睡,熱氣吹入乳房,凝滯不散,遂生結核。若初起時忍痛揉軟,吮去乳汁,即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腫。亦有因小兒斷乳后,不能回乳,或婦人乳多,嬰兒少飲,積滯凝結。又或經候不調,逆行失道,又有邪氣內郁,結成癰腫。初起時切勿用涼藥,蓋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結實腫,乳性清寒,又加涼藥,則陰爛宜也。惟涼藥用之,既破之后則佳,如初發(fā)時,宜用南星汁敷之,可以內消,更加草烏一味,能破惡血逐塊,遇冷即消,遇熱即潰,更加乳香、沒藥以定痛,內則用栝蔞十宣散、通氣散間服之。然年四十已下者,治之多瘥,以氣血旺故也。五十以上,慎勿治之,多死,以天癸絕也。不治自能終其天年。若欲加治,惟調氣血為主。

又曰∶若郁怒肝火熾盛,為腫為痛者,自當疏肝散郁,兼以養(yǎng)血和血,則肝陽不強,而腫自退。若郁結彌甚,血滯不舒,更由乳汁壅積,潰而成膿,則為乳癰矣。氣血大傷,尤宜重為滋補,少佐疏肝解毒。若專事清解,則潰者難膿,而膿者難長矣。

胡公弼曰∶婦人乳有十二穣,始生乳癰,只患一穣,膿血出盡,又患一穣,逐穣輪流,傷至七穣,即傳次乳,次乳患遍,則危而不救者多矣。初起每早服元壽丹,可保余穣不受傳毒。(《青囊》)

又曰∶憂怒傷肝,肝氣滯而結腫者,初起必煩渴嘔吐,寒熱交作,腫痛疼甚者,牛蒡子湯主之。濃味飲食,暴怒肝火結腫者,橘葉湯主之。

又曰∶男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腎。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

又曰∶不乳兒婦人,患乳名曰害干奶子。

陳實功曰∶乳房屬陽明胃經所司,乳頭屬厥陰肝經所主,多血少氣,有乳之婦,名曰外吹;懷孕之婦,名曰內吹。(《正宗》)

汪省之曰∶如懷孕八九個月,患內吹乳,雖膿出腐脫,肌生必待分娩,而后始能收口。(《理例》)

申斗垣曰∶胎氣旺而上沖,致陽明乳房作腫,名曰內吹,又名里吹奶。(《啟玄》)

馮魯瞻曰∶乳癰者,俗呼曰吹乳。吹者,風也。風熱結泊于乳房之間,血脈凝泣痛,脹潰稠膿涌出,此屬膽胃熱毒,氣血壅滯,又名乳癰,為易治。用青皮疏厥陰之滯,石膏清陽明之熱,甘草節(jié)解毒而行污濁之血,荊、防散風而兼助藥達表,瓜蔞、沒藥、青橘葉、皂刺、銀花、土貝母、當歸及酒佐之,無非疏肝和血解毒而已。加艾隔蒜灸二三十壯,于痛處最效,切忌刀針傷筋潰脈,為害不小。(《錦囊)。)

澄曰∶更有寡婦,并無兒女吮乳,而乳房或腫 痛者,此為席風呵奶,當同干奶治法。

陳自明曰∶懷孕患乳曰內吹,乃胎氣旺而上沖,致陽明乳房作腫,宜石膏散清之,亦可消散,遲則遷延日久,將產出膿,乳斗亦從膿竅流出,其口難完。(《精要》)

《心法》曰∶內吹者,懷胎六七月,胸滿氣上,乳房結腫疼痛,若色紅者,因熱盛也;如色不紅者,既因氣郁,且兼胎旺也。外吹者,乳母肝胃氣濁,更兼兒吮乳睡熟,鼻孔涼氣襲入乳房,與熱乳凝結腫痛,令人寒熱煩躁口渴。又有內未懷胎,外無哺乳,而生腫痛者,系皮肉為患,未傷乳房,此肝胃濕熱凝結也。

乳癰門主方

鹿角 治乳癰初起,結腫疼痛,憎寒發(fā)熱,但未成膿者。鹿角尖三寸,用炭火稍紅,存性,研末,每服三錢。食后熱酒一茶盅調服,甚者再一服必消;蛞陨菇羌怃S細末,生酒沖服三錢,立消。

又方 馬齒莧一把,洗凈,同皮硝搗爛,敷上即刻止痛。如無鮮者,可于端午連根采收,亦可。

灸乳腫妙方《正宗》。治氣惱勞傷或寒熱不調,乳內忽生腫痛。用碗一只,內用粗燈草四根,十字排勻。碗內燈草頭各露出寸許,再用平山粗紙裁成一寸五分闊紙條,用水濕貼蓋碗內燈草上,紙與碗口相齊,將碗覆于腫乳上,留燈草頭在外,將艾大圓放碗足底內,點火灸之,艾盡再添,灸至碗口流出水氣,內痛覺方止住。甚者次日再灸一次,必消。

錦囊新定消乳癰神效方(馮氏。)

金銀花(二兩) 蒲公英(一兩) 甘草節(jié)(三錢) 沒藥(去油二錢) 當歸尾(六錢)
水酒各三碗煎一碗,食后服;渣再煎,絞汁服。

又方(葛稚川。)人牙齒燒存性,研極細,酥調敷。

究原五物湯 《外科集驗》。乳癰癰疽發(fā)背,立止疼痛。

栝蔞(一枚,研) 皂角刺(燒帶生) 沒藥(各五錢) 乳香 甘草(各二錢五分)
酒三斤煎取二斤,時時飲之。

元壽丹 (張涵谷。)乳癰初起即消,已潰可保余瓣無恙。

龜殼(去墻版不用,止用龜蓋,火 存性)
研細末。熱酒調服三錢,盡量飲醉,即愈。

芙蓉膏 治乳癰發(fā)背癰疽,拔根止痛斂口。芙蓉花搗如泥,若無花取根,用竹刀刮去粗皮,只用內嫩白皮,搗如泥,入蜜少許調勻。如未穿即敷四圍,中留一孔透氣;如已潰,即填入瘡口,其膿根自然涌出,俟膿盡再上干膿散。

干膿散 凡毒膿汁久出不已者,用此摻之,干膿斂口。

海螵蛸 天竺黃 飛血丹(炒紫色) 輕粉(二錢) 麝香(二分五厘) 真降香老節(jié)(三錢)
共乳極細,干摻瘡口,不數日膿即干矣。

乳癰初起《濟生》;铟岕~背脊肉和蒸,飯搗如泥,敷上即散。

乳癰。

穿山甲(炒二兩) 青皮(三兩)
研細末。用熱酒調服三錢,另飲酒盡量,被蓋取汗即消。

乳癰初起但未成膿者皆消 用大碗盛醋半碗,以白石蛋大一塊,燒紅淬醋內二三次,以醋熱為度,即將患乳浸入醋內,冷則再燒再淬,再浸三次即消。

乳癰爛見心者 腹下毛,干鍋內 存性為末。干摻或清油調勻,入輕粉少許搓之。

乳癰潰爛兩三指大者 蔥汁半酒杯,牛皮膠一兩,切片隔水燉一伏時,以膠老為度。乘熱納入潰處,以桑皮紙貼之,如內膿未盡,自然脫下,乃如法乘熱納入,倘粘緊不脫,即不須又換,聽其自落,則肉已長足收口矣。寶之。

神效栝蔞散 (《外科集驗》)。治乳癰、乳疽、奶勞。

川當歸(酒洗,去蘆焙切) 生甘草(各五錢) 滴乳香(去油,另研一錢) 苦栝蔞(子多者一個,去皮,焙為末,如急用只須研爛) 明沒藥(去油,另研,二錢五分)
無灰酒三升,同藥入銀石器中,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為三服,食后服之。如奶勞便服此藥,杜絕病根;如毒瓦斯已成,能化膿為黃水;如毒未成即消。甚者再服,以退為度。治乳之方甚多,獨此一方神驗,萬無一失。

消乳癰神方大當歸(一枝,洗去泥) 蒲公英(四兩) 金銀花(四兩) 甘草節(jié)(五錢)
酒水同煎三大碗,渣再煎服,以一日夜服盡自消,歷試歷驗。

乳癰未成即散,已成即潰,立刻止痛,神效無比,名 橘香散 。

陳皮(去白凈,五錢) 麝香(一分)
研細酒調服二錢,被蓋出汗。

乳癰初起二三日立消,天下第一仙方 活鲗魚一尾頭骨生搗極爛,香臘糟一小團,再研勻敷上一日,待消小即取下,不消再貼,如神。

乳癰。(周鶴仙方。)

苦栝蔞(兩個,每個入酥炙穿山甲一錢,人弱者用五分) 粉甘草(六錢裝入瓜內)
用好酒二斤,水二斤,同煎至一大碗,臨臥熱服。渣搗爛,再用酒水各一斤煎服,將渣乘熱敷滿乳上,用布捆住,蓋被出汗,無不立愈。不論已破未破,只用一服,神效無比。

驗方 陳(原缺)末無灰酒調,服醉自消,以渣敷之,自消。

澤及湯

澤蘭葉(一兩) 白芨(三錢)
水煎沖酒服,取汁自消。

又方 生半夏一個研細,蔥白一寸,連須搗丸如蓮子大,絲綿包裹,左乳塞右鼻孔,右乳塞左鼻孔,睡醒自消。

又方 一支箭(出徽州),煎酒服,自消。

又方 鮮蒲公英搗汁,沖熱酒服取汗,渣加酒糟搗敷乳上,自消。

又方 舊芭蕉扇燒存性,研末,酒調自消。

又方 生皂角子七粒,熱酒吞下,即消。

又方 (王峽如)。治乳汁不通閉塞,并成乳癰。

栝蔞(一個搗碎) 穿山甲(炒) 歸尾(酒炒)

乳香 沒藥 甘草節(jié)(各一錢)
酒水各半服。如成乳癰,即以渣敷乳上,用長布裹之,經宿自消。

又方

蒲公英(五錢) 當歸 王不留行 陳皮 甘草節(jié) 生黃耆(各二錢) 金銀花(三錢) 防風 川貝母 白芷 天花粉(各一錢二分) 乳香 沒藥(各五分)
加香橙葉十片,水煎沖酒盡醉,取汗自消。

又方

金銀花 蒲公英(各一兩)
酒水同煎服,以渣乘熱敷腫上,即思睡,睡醒自消。并治蛇頭疔神效。

又方 用蔥一握,連須搗爛作餅,置患乳上,以磁磬口茶杯盛熱灰,覆蔥餅上,覺熱氣入里,汗出自消。

又方 兩頭尖(即雄老鼠屎)七;蚴Q心,沖酒服,即消。

又方

陳皮(去白,五錢) 甘草(一錢)
酒水同煎。凡痛極不可忍者,服之即止。

又方

白芥子(一兩,炒黃研末)
白酒沖服,盡量飲,自消。

又方 海螵蛸細末三錢酒煎,盡量飲,出汗自消。

又方 赤小豆三合用酒研爛去渣溫服,留渣敷之,自消。

又方 生螃蟹腳尖,陰陽瓦焙研三錢,酒調,盡量飲醉,蓋被取汗,自消。

又方

金銀花 當歸(各二錢) 蒲公英(三錢) 干葛(一錢五分)
酒水同煎,食后服。再以酒助取汗,自消。

又方

蒲公英 金銀花 鹿蔥花根(洗凈) 防風(各三錢)
酒水同煎,空心服,出汗自消。

又方

生半夏 乳香(去油,各等分)
研細。左乳吹右鼻孔,右乳吹左鼻孔,自消。

又方 羊角尖刀刮末,每服一錢,酒調服,自消。

又方 黃花菜、金銀花各等分,酒煎服,自消。

又方 青皮、天花粉各五錢,酒煎服,自消。

又方

皂莢刺(燒灰) 海蛤粉(各等分)
研勻,熱酒調服,以手揉乳,自消。此方只治外吹。

又方 苦栝蔞一二枚,連皮穣子切碎,酒煎頻服,自消。

又方 鮮蒲公英連根帶葉二兩搗爛,酒半斤同煎數沸熱服,渣敷腫上,蓋睡一時許,再用連須蔥白煎湯一茶杯催之,得微汗自散。此方用之鄉(xiāng)村偏僻無藥之所極妙,亦且簡便。

又方 山楂核研末,每服三錢,無灰酒調服。初起不過一二服;成餅者四五服,自消。

又方

蒲公英(三顆) 金銀花(二兩)
酒水同煎,熱服取微汗,睡醒即消,渣敷患上。

又方 螃蟹去足,燒灰存性研末,每服二錢,黃酒調服。

又方

半枝蓮(柔細茸草,三月間生田埂上,近水邊尋之可得,開紅花儼然半邊蓮花,四五月草深難覓。此草解熱清火,消腫散毒,最為捷徑,宜多多采取。)

搗汁沖熱酒服,渣敷患上,神效。

乳吹已成。

栝蔞(一個) 明乳香(二錢) 酒煎服。

香附 消乳吹并敷一切癰疽。

香附(一兩) 麝香(二分)
研末,以蒲公英二兩,酒煎濃汁,調服。

又方 玉簪花根加鹽少許,共搗如泥,初起敷上自消;已成敷之,除膿完口。

又方 生白果八兩,一半用酒研服,一半研敷,自消。#吹乳紅腫 白芷一兩,郁金七錢研勻,水調敷。

又方 醋半杯頓滾入廣膠四錢熔化,加銀朱二錢調敷。

乳硬痛。

當歸 甘草 沒藥(去油,各三錢)
水煎,沖酒熱服。

山居婦人吹乳 桑樹蛀屑,飯搗成膏,敷之。

乳吹結核不能消散腫痛者,神效。并治乳巖(《外科集驗》)百齒霜(即梳齒上油垢) 圓如芡實大,黃丹為衣,每服一二圓,熱酒吞下。如不飲酒,白湯吞之,不可化開,亦不可令病患知,極有奇效。

又方(《外科集驗》)

皂角刺(燒帶生) 天南星 生半夏(各二兩) 白芷 直僵蠶(焙) 草烏(各一兩)
研細。蔥汁黃蜜調敷。

洗乳疼方(竇氏)

牡蠣( ,一兩) 五倍子(五錢) 枯白礬(一錢五分) 水二碗煎洗。

乳硬作痛桑葉手采者研細。米飲調攤紙上貼之。

吹乳 好醋半杯熬滾,入牛皮膠五錢,熬化敷上自消。

吹乳 瑞香花二十朵,如無,用葉二十一片,同陳灶糖搗敷自消。

乳吹 明礬研細。一歲一厘,用雞蛋一個,開一孔,將礬裝入蛋內,飯上蒸熟去殼,將蛋分作小塊,無灰酒吞下,自消。

乳吹 鴨蛋一個去殼,燒酒攪勻,蒸熟食之,自消。

又方

韭菜地上蚯蚓糞(二錢) 蔥子(一錢)
研細醋調敷上。干則易之,三次未有不愈者。

又方 兩頭尖老鼠糞十三粒,用蔥白搗爛,熱黃酒沖服,蓋暖出汗即消。已成膿將破者,不效。

驗方

小青皮(一斤醋浸三次曬燥)
磨細末。水法為丸,每服三錢,木瓜酒送下,自消。

驗方 馬桶垢,陰陽瓦 ,研細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錢,木瓜酒送下。雖多年乳核,服半斤亦消。

又方 葫蘆巴焙研,每服三錢,木瓜酒調即消。

驗方招生簡章

大樺皮(一兩,切片,瓦上焙存性)
研細作一服,用皂莢子七粒,木瓜酒煎一杯調服,自消。

敷方 鮮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同馬桶垢搗爛敷,即消。

消乳吹(程 友。)皂角子七粒,微焙研碎,沖酒盡量飲醉,出汗即消。

消內吹乳 鯨魚鰾(系雜貨店賣者,其形兩頭尖,切去尖)。用火煨爛,搗化攤青布上,貼之。

乳瘡腫痛 芝麻炒焦,研細,燈盞油調敷。

又方 野茄根搗汁沖調服。

乳癰。(劉涓子。)

大黃 伏龍肝(各二錢) 小鲗魚(一尾,連鱗、腸搗如泥)
醋調敷,定痛消腫。

患乳立消法 一切乳證初起之時,先用連根青菜煎水洗乳,再將蒸酥店內酵面,茶盅大一塊,置碗中隔水燉熱,敷于浴過乳上,再用糯米一合,不用淘,鍋內炒黃,研細用無灰酒沖入與服,被蓋取汗,無論輕重,立刻即消。

又方 魚肚子,瓦上炙脆,研細

沖無灰酒調服,即消。

又方 鹿角尖磨汁敷之,乳吹妒乳腫痛欲作膿者,自消。

乳頭陷下門主方

兩乳頭陷頂。

黃耆(蜜炙三錢) 當歸身 葛根 升麻 黃柏 連翹(各二錢) 牛蒡子(研) 炙甘草(各一錢) 上肉桂(五分)
水二盅,酒半盅,煎一盅,食后服。

乳頭破裂門主論

《心法》曰∶乳頭屬足厥陰肝經。如暴怒或抑郁,肝經怒火不能施泄,是以乳頭破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粘水,或結黃脂。治當以加味逍遙散主之。

乳頭破裂門主方

驗方 取秋后冷露茄子裂開者,陰干燒存性,研細,水調敷。

又方 胭脂、蛤粉研細,敷之。

乳衄門主論

婦女乳房并不堅腫結核,唯乳竅常流鮮血,此名乳衄。乃屬憂思過度,肝脾受傷,肝不藏血,脾不統(tǒng)血,肝火亢盛,血失統(tǒng)藏,所以成衄也。治當平肝散郁,養(yǎng)血扶脾為主。(澄論。)

乳汁自流不禁門主論

馮魯瞻曰∶其有乳汁自出者,若胃氣虛而不能斂攝津液者,宜補胃氣以斂之;若氣血大虛,氣不衛(wèi)外,血不榮里,而為妄泄者,宜調補榮衛(wèi)以止之;若未產而乳自出者,謂之乳泣,生子多不育;若產婦勞役,乳汁涌下,此陽氣虛而厥也,獨參湯主之。(《錦囊》)

乳汁自流不禁門主方

十全大補湯

人參 于白術 甘草(炙) 白茯苓 當歸 白芍藥 川芎地黃 肉桂 黃耆(蜜炙)
姜棗為引,煎服。

乳疳門主論

申斗垣曰∶有養(yǎng)螟蛉之子,為無乳強與吮之,久而成瘡,經年不愈,或腐去半截,似破蓮蓬樣,苦楚難忍,內中敗肉不去,好肉不生,乃陽明胃中濕熱而成,名曰乳疳。(《啟玄》)

乳疳 p04-a41a137.bmp (缺)

凡初生女孩,必須于月子內大人以手擠其兩乳,使乳頭長出。若不知此,長大其女必是一對瞎奶。生育之后,乳頭微露,大半藏在乳房之內,小兒吮乳,每每吮破乳頭,化去一半,疼痛難忍。若畏痛不與小兒吮食,必腫脹成乳癰矣。務令產婦忍痛令兒吮之,外搓玉紅膏、珍珠散自愈。澄曾看一小兒,初生吐乳,血膜與乳相間,細詢產婦,始知產婦是瞎奶,被小兒吮破潰爛,所以小兒吐出之物,系乳中吮出之血膜也。只治產婦之乳,小兒不藥而愈。(自識。)

乳痞門主論

陳遠公曰∶有左乳內忽大如,又不疼,色亦不赤,身發(fā)熱,體漸瘦損,人以為痰氣郁結也。誰知肝氣不舒乎?夫乳屬陽明,乳腫宜責陽明矣。而余獨謂之肝,不起世人之疑乎?夫陽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氣亦不舒矣。蓋胃見木之郁,唯恐來克,畏首畏尾,伏而不揚;乳又近兩脅,兩脅肝之位也,與肝相遠尚退縮不敢舒,今與肝為鄰,亦何敢吐氣哉?氣不舒而腫滿之形成,氣不敢舒而畏懼之色現,不疼不赤,正見畏懼也。治法不必治胃,但治肝而腫自消矣。用加味逍遙散∶柴胡二錢,白芍五錢,陳皮五分,當歸、栝蔞、半夏、白術、茯神各三錢,人參、甘草、川芎各一錢,水煎服。十劑內消矣。去栝蔞又十劑,不再發(fā)矣。此方解肝之滯,肝解而胃氣不解而自舒;蓋以栝蔞、半夏專治胸中積痰,痰去腫尤易消也!侗b》)

陳實功曰∶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墜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消長,多由思慮傷脾,怒惱傷肝,郁結而成也。

竇漢卿曰∶奶 ,是十五六歲女子經脈將行,或一月兩次,或過月不行,多生寡薄形體虛弱。乳上只有一核可治;若串成三四個難治。宜調經開郁治之,多用夏枯草。

乳痞 p04-a41a138.bmp (缺)

又曰∶乳癖,乃五六十歲老人多生此疾,不成膿不可用涼藥敷服,逼令毒入臟腑則危。

馮魯瞻曰∶奶栗即乳栗,又名乳癖。破者少有生,須用參、耆、歸、芍大補兼解毒,外以丁香末敷之。(《錦囊》)

申斗垣曰∶如婦人年近五十以外,氣血衰敗,當時郁悶,乳中結核,天陰作痛,名曰乳核。久之一年半載,破而膿水淋漓,日久不愈,名曰乳漏。(《啟玄》)

岐天師曰∶男子乳房忽然壅腫如婦人之狀,按之疼痛欲死,經年累月不效者,乃陽明之毒瓦斯結于乳房之間也。然此毒非瘡毒,乃痰毒也。若瘡毒何能經久,必然外潰,今經年累月,壅腫如故,非痰毒而何?法當消其痰,通其瘀,自然奏功如響矣。以化圣通滯湯主之。此方妙在金銀花與蒲公英直入陽明之經,又得清痰通滯之藥為佐,附子引經,單刀直入,無堅不破,又何患痰結之不消。或疑附子大熱,諸痛皆屬于火,似不可用,殊不知非附子不能入于至堅之內,況又有梔子、芍藥之酸寒,雖附子大熱,亦解其性之烈矣,又何疑于過熱哉。(《秘錄》)

乳痞門主方

軍門立效散

甘草節(jié)(半寸長九段) 川椒(三十粒) 天花粉(五錢) 皂角刺(三錢)
酒水同煎,臨服入去油乳香末一錢,沖服。

又方

麻黃(八分) 陳香櫞(一枚) 甘草 天花粉(各八錢) 栝蔞(一枚) 金銀花(六錢) 黃芩(三錢) 棉花核(黑色者五錢)
生酒煎服出汗。

化圣通滯湯 (岐天師)

金銀花 蒲公英(各一兩) 天花粉 白芥子(各五錢) 白芍藥 通草 山梔仁(炒)白茯苓(各三錢) 柴胡(二錢) 熟附子 木通(各一錢) 水煎服。

消多年乳核 煤炭研細,生蜜和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蒲公英煎湯下。

消遠年近日乳核乳痞。

人中白( 四兩) 雄鼠糞(九十九粒)
研細米湯為丸。每服一錢,無灰酒下,以消為度。

乳巖門主論

乳巖 p04-a41a139.bmp (缺)

陳遠公曰∶有生乳癰,已經收口,因不慎色,以至復爛,變成乳巖,F出無數小瘡口,如管如孔,如蜂窩狀,肉向外生,經年累月不愈,服敗毒之劑,身益野狼狽,瘡口更腐爛,人以為毒深結于乳房也,誰知氣血大虧乎?凡人乳房內肉外長而筋束于乳頭,故傷乳即傷筋也。此處生癰,原宜急散,遲恐有筋弛難長之患,況又泄精損傷元氣,安得不變出非常乎!當失精后,即大用補精填髓之藥,尚不至如此之橫,今既陰虛而成巖,又因巖而敗毒,不亦益虛其虛乎?治法必大補氣血,以生其精,不必泄毒,以其無毒可泄耳。用化巖湯∶人參、黃耆、忍冬藤、當歸各一兩,白術二兩,茜草、白芥子各二錢,茯苓三錢。水煎服。二劑生肉,又二劑膿盡疼止,又二劑漏管重長,又二劑全愈,再二劑不再發(fā)也。此方全補氣血,不去敗毒,雖忍冬乃消毒之味,其性亦補,況入于補藥亦純于補矣。惟是失精以變巖,似宜補精,今止補氣血何也?蓋精不可速生,而功又緩,不若大補氣血,反易生精,且乳房屬陽明,既生乳巖而陽明必無多氣多血矣。今補氣血則陽明經旺,自生精液以灌乳房,又何必生精以牽制參 之功乎?所以不用填精之味也。(《冰鑒》)

陳實功曰∶乳巖乃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以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初如豆大,漸若棋子,半年一年,三載五載,不疼不癢,漸長漸大,始生疼痛,痛則無解,日后腫如堆栗,或如覆碗,紫色氣穢,漸漸潰爛,深者如巖穴,凸者如泛蓮,疼痛連心,出血則臭,其時五臟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巖。凡犯此者,百人百死,如能清心靜養(yǎng),無掛無礙,不必勉治,尚可茍延,當以益氣養(yǎng)榮湯主之。(《正宗》)

又曰∶凡中年無夫之婦,得此更易于死。

又曰∶男子患此,名曰乳節(jié),與婦女微異。女傷肝胃,男損肝腎。蓋怒火房欲過度,由此肝虛血燥,腎虛精怯,氣脈不得上行,肝經無以榮養(yǎng),遂結腫痛。

又曰∶治當八珍湯加山梔、丹皮;口干作渴,宜加減八味丸、腎氣丸;已潰十全大補湯,則易于生肌完口也。

汪省之曰∶乳巖四十以下者可治,五十以下者不治。治之則死,不治反得終其天年。(《理例》)

馮魯瞻曰∶婦人有憂怒抑郁,朝夕累積,脾氣消阻,肝氣橫逆,氣血虧損,筋失榮養(yǎng),郁滯于痰,結成隱核,不赤不痛,積之漸發(fā),數年漸大,內潰深爛,名曰乳巖,以其瘡形似巖穴也。慎不可治。此乃七情所傷,肝經血氣枯愿之證。治法 痛寒熱初起,即發(fā)表散邪,疏肝之中兼以補養(yǎng)氣血之藥,如益氣養(yǎng)榮湯、加味消遙散之類,以風藥從其性,氣藥行其滯,參、耆、歸、芍補氣血,烏藥、木通疏積利壅,柴、防、蘇葉表散,白芷腐膿,通榮衛(wèi),肉桂行血和脈。輕者多服自愈,重者尚可茍延。#若以清涼行氣破血,是速其亡也。(《錦囊》)

竇漢卿曰∶女子已未嫁俱生此候,乃陰極陽衰,虛陽與血相積,無陽積安能散,故此血滲入心經而成此疾也。若未破可治,已破即難治。

胡公弼曰∶乳巖乃性情每多疑忌,或不得志于翁姑,或不得意于夫子,失于調理,忿怒所釀,憂郁所積,濃味釀成,以致厥陰之氣不行,陽明之血騰沸,孔竅不通,結成堅核,形如棋子;蛭迤吣瓴话l(fā),有十余年不發(fā)者,或因歲運流行,或因大怒觸動,一發(fā)起爛開如翻花石榴者,名曰乳栗,凡三十歲內血氣旺者可治,四十以外氣血衰敗者難治。(《青囊》)

乳巖門主方

內消乳巖、乳癖奇方 將壁上活壁 用針扦住,乘活以竹紙包如小球,食后白湯吞下。每日服一次,不過數日,乳內即癢,如 蛛走狀,其核自消。

又方 生蟹殼砂鍋內炒脆,磨極細末,熱酒調服二錢,或打糊為丸,每服三錢,酒下不可間斷,消盡為止。

乳吹乳痞乳巖并一切無名大毒。

黃牛大角內嫩角(火 存性一兩) 鹿角(火焙黃色八錢) 枯白礬(三錢)
和研極細末。熱酒調服三錢。

乳中有小塊不消不痛不癢,即名乳巖,宜早治,至六七年后,潰爛不救。(錢青掄。)

川貝母 連翹 栝蔞仁 當歸 炙甘草(各二錢) 柴胡 金銀花 白芨 何首烏 白芷 蒲公英 半夏(各一錢五分) 川黃連(酒炒) 漏蘆(各一錢) 金橘葉(四十片) 半枝蓮(搗碎二兩)
先將夏枯草半斤和酒水五碗,煎至三碗,去渣入前藥同煎就一大碗,加去油乳香、沒藥細末各七分,不拘時服,外用五倍子焙干為末,醋調服。

消乳巖丸方(錢青掄。)

夏枯草 蒲公英(各四兩) 金銀花 漏蘆(各二兩) 山茨菇 雄鼠糞(兩頭尖) 川貝母(去心) 連翅 金橘葉 白芷 甘菊花 沒藥(去油) 栝蔞仁 乳香(去油) 茜草根 甘草廣陳皮 紫花地丁(各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早晚食后送下二三錢,戒氣惱。一方去栝蔞仁加天花粉、桔梗、廣膠,用夏枯草熬膏為丸。

乳巖初起。(錢青掄。)

青皮 甘草(各等分)
共研細末,每服二錢,用人參湯入生姜汁調,細細呷之,一日夜五六次至消乃已,神驗。年壯者不必用人參。

乳少門主論

馮魯瞻曰∶乳汁不行有二∶有氣血盛而壅閉不行,有氣血虛而燥澀不行。虛者補之,如十全、八珍之類是也;盛者疏之,如麥門冬、栝蔞仁、葵子、豬胰、木通、漏蘆、豬蹄之類是也。(《錦囊》)

產婦沖任血旺,脾胃氣壯,飲食調勻,則乳足而濃,以生化之源旺也。若脾胃氣弱,飲食少進,沖任素虧,則乳少而薄,所乳之子,亦怯弱而多病。其乳以濃白光彩,入盞中上面瑩然如玉為上,黃色清薄為下,不可哺兒。乳母宜擇肥瘦適中,無病經調善食者佳,太肥則多痰,太瘦則多火,兒飲其乳亦復如是。如一兒昏睡,竟日不醒,舉家驚惶,求醫(yī)投藥罔效,一高醫(yī)診之曰∶此兒中酒,得乳母曾痛飲乎,詢之果然,停藥而醒,可見利害相關明矣。然李時珍曰∶人乳無定性,隨飲食性氣而變。故飲食調攝乳母,不可不慎也。

乳少門主方

通脈湯 治乳少或無乳。

生黃耆(一兩) 當歸 白芷(各五錢)
七孔豬蹄一對煮湯,吹去浮油煎藥一大碗服之。覆面睡,即有乳;蛭葱,再一服,無不通矣。

如新產無乳者,不用豬蹄,只用酒水各一半煎服,體壯者加好紅花三五分,以消惡露。

乳少 紅豆煮熟連湯吃。乳如涌泉。

下乳天漿飲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麥門冬 通草 穿山甲(炒) 漏蘆 天花粉 甘草 白茯苓 熟地 王不留行(各一錢) 白
水煎。

又方 通草煨豬前蹄連湯食之。

又方

穿山甲 王不留行(各等分)
研細末熱酒調服三錢

催乳。

穿山甲( 赤色五錢) 陳皮(酒制三錢)
研細末分三服,米泔水調下,一日夜服完。

產后乳脈不行身體壯熱宜玉露散(《良方》)

桔梗 川芎 白芷 赤芍 人參 赤茯苓 當歸 甘草 水煎服。

又方 萵苣子、糯米各一半,細研,水一碗攪勻,入甘草末一錢煎,頻頻呷服。

催乳。

當歸 生黃耆 通草(各二錢) 木通(一錢) 穿山甲(炒研) 瞿麥(各一錢五分) 王不留行(一錢二分)

雄豬七星蹄酒煮連湯飲。

產后無乳。

穿山甲七片炒研,王不留行三錢,犍豬蹄七星者一只,同煮汁飲之,其乳如泉。

乳少 雄豬外腎一具,陰陽瓦焙存性研末,無灰酒沖服,乳汁必多。

乳汁清稀 產婦初生三日,用炭灰少許和粥內食之,乳汁自稠。

下乳 萵苣五根煎湯服。

下乳 穿山甲五錢燒存性,研細末酒調服。

回乳門主論

薛立齋曰∶婦人氣血方盛,乳房作脹,或斷乳脹痛,牽引胸脅,服之自消。#麥芽三兩炒,熱水煎服,立消。(麥芽取其消散精華以絕乳之源也。麥芽耗散之力可見,故本草謂其能消腎也。)

回乳門主方

回乳四物湯 產婦無兒食乳,以致乳汁腫脹堅硬,疼痛難忍。

熟地 當歸 白芍藥 川芎(各二錢) 大麥芽(二兩炒為粗末)
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用裹腳布速緊兩乳,以手揉按,其腫自然消散,甚者再用一服。

又方 小麥煎濃汁,服之自消。

乳汁閉塞脹痛門主方

驗法 用有嘴茶壺內貯滾湯半壺,將腫乳塞住壺內,使壺中熱氣熏乳,再令

一人口含壺嘴吸之,其竅即通,候水溫,看水面所浮皆乳,即其驗也。

又法 用貓胡子向乳竅內通之,并不痛;找出貓胡子,乳汁自通。

又法 用大兒頻吮自通。

又法 谷樹葉同糟鹽煨熱縛乳上,自通。

斷乳門主方

畫眉膏 斷小兒乳。

梔子(三個燒存性) 雄黃 輕粉 辰砂(各少許)
為末香油調勻,俟兒睡著濃沫兩眉,醒來自不思乳,未效再用。

腕疽門主論

申斗垣曰∶腕疽乃足三陰三陽之所,發(fā)于腋下近脅,乃手厥陰心包絡經,多血少氣,天池穴初起脅肋下及兩腿、足,生赤腫癢。二十五日不潰者死。九日刺膿赤者可治。如內罨周遭赤干,瘡口內見脂膜黑者不治。此證多因捕打而生。(《啟玄》)

腕疽 p04-a41a140.bmp (缺)

血胤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血胤瘡,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生于淵腋脅肋旁,赤色或有頭,無頭如肥皂核大,在肉中如針刺痛,忽長大至胸,兼足厥陰肝經多血少氣,發(fā)于期門,名曰腋 。女人患此走諸處,二三年變名結 。三五年出黑水死。(《啟玄》)

血胤瘡 p04-a41a141.bmp (缺)

傳心疽門主論

申斗垣曰∶傳心疽,生于脅下京門、帶脈二穴之次,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痛癢徹心,如針刺之,痛漸潰至臍者死。(《啟玄》)

傳心疽 p04-a41a142.bmp (缺)

脅痛門主論

朱丹溪曰∶兩脅走痛,是痰實者,可用控涎丹。左脅痛為肝經受邪,宜柴胡疏肝湯。右脅痛為肝經移病于肺,宜推氣散。食積痛,凡痛有一條扛起者是也,宜消積。氣弱人脅痛,脈細緊而弦,多從勞役怒氣得者,八物東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氣虛,發(fā)寒熱而脅下痛,用參 補氣加柴胡、木香、青皮調氣。瘦人發(fā)寒熱,脅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紅花、柴胡、青皮、大黃、滑石。去滯氣必用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若二經血不足者,先當補血,少加青皮。痰飲停伏脅痛,宜導痰湯。脅下痛而大便秘結者,木香檳榔丸。虛寒脅痛者,必用辛溫補劑,加調氣藥。解痛以琥珀膏貼之,或白芥子研敷之,或吳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

澄曰∶人有房勞內傷,脅下有一點痛者,名干脅痛,難愈。當大補氣血以養(yǎng)肝,大滋腎水以補母。

又曰∶左脅痛、胃脘痛二證,婦人多有之。以其憂思忿怒之氣,素蓄于中,發(fā)則上沖,被濕痰死血阻滯其氣,而不得條達,但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也。故治婦人諸痛諸疾,必以行氣開郁為主,破血散火兼之。諺云∶香附、縮砂、婦人之至寶,山藥、蓯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謂也。

脅痛門主方

脅痛。(《秘方》)

小茴(一兩炒) 枳殼(五錢麩炒)
研末每服二錢鹽湯調服。

脅痛紅及半身甚發(fā)水泡者。(《醫(yī)旨余緒》)

大栝蔞(一個,重一二兩,連皮搗爛) 粉甘草(二錢) 紅花(五分) 一劑而愈,真神方也。

脅疽門主論

脅疽 p04-a41a143.bmp (缺)

《靈樞》云∶發(fā)于脅,名曰敗 。敗 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銼 翹草根各一升,(《甲乙經》銼 草、赤松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即強飲濃衣,坐于釜上,令汗至足已。

王肯堂曰∶脅疽屬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火熱毒,怒氣相并而作,宜速治,不然潰爛不斂,多致危殆。(《準繩》)

陳實功曰∶脅癰多從郁怒肝火而發(fā)。虛怯人多有之,肥胖內實者無此證。初起宜梔子清肝湯,解郁瀉火;已成四妙東加香附、青皮;膿成者即針之,勿傷內膜;潰后八珍湯加山萸肉、牡丹皮、澤瀉,兼滋腎水。若虛勞而得者,破流臭敗稀膿,補托不應者,俱死。(《正宗》)

汪省之曰∶脅癰即穿脅癰,左為癰,右為疽,乃風濕入于骨間,日久不散,漸覺皮麻骨痛,發(fā)于腰脅。氣虛胃弱之人,切不可過與補陽之藥,恐內受熱劑則虛熱愈盛,盛則透傷內膜,切宜慎之。(《理例》)

又曰∶昔一人脅下生癰,后成漏瘡,狀如牛眼,膿血不止。治法以鹽少許納牛耳中,然后取牛耳中垢敷漏上,數次即瘥。如不用鹽,牛耳不癢,垢亦難取,故取垢必須鹽也。

胡公弼曰∶人之兩脅,乃足厥陰肝經氣分出入之道路,一有阻滯,不得疏通,郁而為痛,故血亦因之而凝聚矣。是以脅之上下發(fā)毒,皆屬肝經。(《青囊》)

王肯堂曰∶蜂窩兩脅雙發(fā)疽,或發(fā)于左脅,或發(fā)于右脅,或兩脅雙發(fā),乃足厥陰肝經期門及章門穴,是經多血少氣,如上至淵液、輒筋二穴,屬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因氣虛而得,不可用熱劑,恐傷骨膜。(《準繩》)

馮魯瞻曰∶脅癰者,乃足厥陰、少陽之經,相火之司也。茍或肝膽之氣不平,則風火內搏,榮逆血熱而郁聚為膿矣。(《錦囊》)。

《心法》曰∶脅疽生于軟肋,肋有硬骨者為肋,肋下軟肉處為季脅,乃肝膽怒火凝結而成。多生體虛之人,初如梅李,漸長如碗如盆。

脅疽門主方

脅癰。

地榆 金銀花(各五錢) 川貝母 當歸(各二錢) 穿山甲(炮) 赤芍(各三錢) 皂角刺 連翹 白芷(各一錢五分) 甘草節(jié)(一錢) 夏枯草(一兩)
先煎后入藥 鼠粘子(一錢五分) 紫花地丁(一兩)
煎濾汁再入 鮮菊花根一兩搗汁和服。

內發(fā)丹毒門主論

內發(fā)丹毒 p04-a41a144.bmp (缺)

王肯堂曰∶內發(fā)丹毒,脅下至腰胯間腫痛,赤色如霞。治之稍緩,毒攻于內,嘔噦昏迷,胸腹 脹者死。二便不通,遍身青紫者死,急砭出惡血,服防風通圣散去白術、甘草,紫金丹、勝金丹汗之。服汗劑得汗則生;無汗則死。嘔吐不食譫語者死。(《準繩》)

《心法》曰∶內發(fā)丹毒,由肝脾二經熱極生風所致。生于肋骨,延及腰胯,色赤如霞,游走如云,痛如火燎,急向紅腫周遭砭出紫黑血,以瘦牛肉羊肉片貼之,其毒即可減去一半。若嘔噦昏憒,胸腹 脹,遍身青紫者,則為毒瓦斯內攻,屬逆。

俠熒疽門主論

俠熒疽 p04-a41a145.bmp (缺)

《鬼遺方》云∶俠熒疽,腫起發(fā)肋及兩肩肘頭,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發(fā)赤白相間,膿多可治,赤白全無者不治。又云∶兩肋起疽名為發(fā)肋。初腫盛至數日不穴,攻即腫大如杯碗,高如鏊背,痛徹內腸絞刺,左邊患應右邊痛,右邊患應左邊痛,唯有此處多是內毒,卻入攻而死者多。人有斯患,急以針刺出膿血,則免內攻傷內矣。

《心法》曰∶肋疽,即俠熒疽,生于肋條骨間,由肝火郁怒結聚而成。初如梅李,漸大如碗,色紫 痛,連及肩肘,患在左痛牽右肋,患在右痛牽左肋,二十一日得稠膿為順,屆期潰出清水者逆。

骨羨瘡門主論

骨羨瘡 p04-a41a146.bmp (缺)

申斗垣曰∶骨羨瘡,乃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生于神堂二穴,乃隔關、膈俞穴。初發(fā)作癢不可忍,如燎漿水 ,抓破內見骨,過十日遍身作癢,不可治也。(《啟玄》)。

黃瓜癰門主論

申斗垣曰∶黃瓜癰,生脅前,長尺余,高起二寸。上頭小者謂之逆毒難治,下頭小者謂之順毒可治(《啟玄》)

黃瓜癰 p04-a41a147.bmp (缺)

腰帶癰門主論

腰帶癰 p04-a41a148.bmp (缺)

汪省之曰∶腰帶癰生于脅下近腹束帶之處。乃風熱留滯膀胱,不能滲利,壅于肌表而成也。(《理例》)

竇漢卿曰∶火腰帶毒,乃心肝二經熱毒,流滯于膀胱不行,壅于皮膚,此風毒也。宜清肝為主,忌外敷藥。(《全書》)

薛立齋曰∶火腰帶生系帶之處,初起如桃,漸漸紅腫,宜用斷毒截腰法敷之。否則漸生五六小毒,沿腰如索纏繞,先赤腫,后潰爛,寒熱交作,疼痛難忍,其色紫惡。

腰帶癰門主方

斷毒截腰法

白芨 雄黃(各一兩)
研細末。雞蛋清調敷四圍六七重,干則易之。敷五六日不再流則妙。

幽癰門主論

《心法》曰∶幽癰生臍上七寸,初起如粟,漸增漫腫疼痛,形如鵝卵,甚則堅硬,痛牽胸肋,由過食膏粱濃味,憂思氣結,腸胃不通,火郁成毒,自內而外發(fā)也。

中脘疽門主論

《心法》曰∶中脘癰,一名胃疽,發(fā)于心胸之下,臍上四寸,屬任脈經。(中脘穴。)隱痛日久,向外生疽,堅硬漫腫,皮色無紅無熱,由過食炙 ,以致胃腑火毒而成。人迎脈盛是毒瓦斯攻里,作嘔不食,咳吐膿痰者逆。

赫癰門主論

《心法》曰∶赫癰,由七情郁火凝結而成,生膿上三寸,屬任脈經。(建里穴。)初如粟米,瘡癰相兼,其腫迅速,寒熱往來,甚則嘔噦牽引臍痛,初腫微紅,頂尖根束,漸透赤色,時痛時止,十四朝得膿為吉。

小兒臍汁不干門主論

馮魯瞻曰∶夫臍為根本,風濕防護須嚴,一有所失,則臍腫不干,久而作搐,入于經絡,即成風癇。并撮口臍風,皆為惡候。(《錦囊》)

又曰∶若臍中不干,常出青黃水者,此必初生有傷六腑耳,宜藥摻之。但此時僅如血塊,不可用冰麝之膏貼之。并忌大寒大熱之劑,蓋肌肉未堅,臟腑柔脆,難以抵當耳。

小兒臍汁不干門主方

驗方(《雷公》)。車前子炒焦為末,敷之即干。

又方《錦囊》)。大紅羊絨燒灰為末,單敷。

又方《啟玄》)。草紙灰加枯礬研細摻之,用紙包裹,勿令尿濕。

又方(《千金》)。亂發(fā)燒灰敷之。

又方 黃柏末敷之。

又方(《千金》)

枯礬(五錢) 龍骨 黃丹(各一錢) 麝香(少許) 研細敷之。

臍內潰爛出水不止垂危者(張 如屢驗方)。赤石脂研末,敷上立愈。

又方

白礬( ) 白龍骨( 各等分) 研細摻上。

又方 棉花子 灰敷之。

又方 明礬、枯礬各等分研敷。

秘方 海螵蛸研細末干摻。

小兒臍風門主論

駱潛庵曰∶兒生七日之內,肚脹腹硬,臍圍浮腫,口撮眉攢,牙關不開,名曰臍風撮口證。蓋因臍帶剪短,或包縛不緊,以致水濕浸臍,客風乘虛而入,傳之于心,蘊蓄其邪,復傳脾絡,舌強唇青,手足微搐,喉中痰響,是其候也。服延壽丹少許即愈。如神脫氣冷者,不治。

又曰∶口撮吐沫,腹硬頭偏,搐掣手捻拳,臍翻哭無聲,其源因剪臍受風,小肚有一筋,直上臍來,此筋到臍無救法,臍翻者不治。若筋未到臍,急須用燈火攔頭百會穴三下,臍門上 七下,大指 四下,涌泉 七下。如能攔住直筋不到臍,則可救。如臍未翻,在神門 一下。(《推拿秘書》)

臍突門主論

馮魯瞻曰∶凡小兒落胎之時,視其臍軟者,無臍風也。如臍硬直者,定有臍風。#須看上 ,如有白泡點子,須用銀針輕輕拭破,若有血出者可愈。然最危候十難一二,能過一臘方愈。尤宜察色觀容,不可魯莽。假如額赤知為心熱;鼻紅知為肺熱;左腮青知為肝有余;右腮白知為脾不足;頰白知為腎虛。(《錦囊》)

又曰∶熱在胸膛,伸引弩氣,亦令臍腫。

雷公曰∶小兒肚臍突出半寸,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yōu)榻枪磸垺?h3>臍突門主方

二豆散 (《錦囊》)治臍突腫。

天南星(去皮、臍) 白蘞 赤小豆 淡豆豉(各一錢)
研末。用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旁,得小便自下即愈。

又方(《雷公》)

白茯苓 車前子(各一錢) 陳皮 通草(各三分) 甘草(二錢)
水煎灌之,一劑即安。

臍腫 先用荊芥煎湯洗之,隨以蔥葉火上炙過,放地上出火氣以指甲刮薄搭放腫處,次日即消。

又方(《普救》)?莸\、黃柏,研,摻臍上。

爛臍門主論

臍乃腎經部位,濕熱積遏腎經,故臍中作爛也。亦由酒醉入房所致。

爛臍門主方

龍骨散 (《錦囊》)

龍骨( ) 黃連(各一錢) 白礬( ) 輕粉(各五分)
研末干摻臍中。

臍中生瘡 東壁土敷。

臍中出血門主論

臍中出血,乃腎火外越也。以六味地黃加骨碎補一錢飲之即愈。六味湯滋其水則火自息焰矣!骨碎補功能止竅補骨中之漏,故加入相宜耳。

臍上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臍上疽,臍上寸許,此名沖疽,又名中發(fā)疽,一名壅腎疽。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所致。腫高膿稠色赤可治;若平塌黑色,膨脹惡心,膿水清稀,內腎疼痛,渴甚瀉利無度,譫語直視者死。潰久不斂者死。凡此危證,只是虛耳,如能大補不死也。(《準繩》)

《心法》曰∶沖疽生于任脈臍上二寸,(下腕穴。)色赤黃腫,應在二十一日潰后,膿稠受補者順;若平塌紫黑,膿水清稀,七惡證見者逆。

臍上疽 p04-a41a149.bmp (缺)

臍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臍癰當臍生,由心經積熱流于大小腸二經所致。臍為任脈神闕穴禁針之所,早消散之,免使見膿為上。(《準繩》)

竇漢卿曰∶臍癰生于臍中,因食冷物油膩之物,積聚于氣海之間,聚結成癰。若不速治即內潰,臍內出膿,四圍堅硬,或出紫血水者,即難治也,無此則生。宜多服臘礬丸。

胡公弼曰∶臍癰乃心經受證流于小腸經,毒發(fā)于臍,甚至臍中出糞。(《青囊》)

《心法》曰∶臍癰禁針,腫大如瓜,高突若鈴,無紅無熱,宜隔蒜灸之。潰后得稠膿者吉;時出污水臭穢者逆。

臍癰 p04-a41a150.bmp (缺)

臍漏門主論

申斗垣曰∶一老人年將六十,妻少而不自悟,得漏臍瘡年半,臭不可近,百治不效,自分必死,其老母哭拜求余,且曰君能存吾子以繼香煙,則母子沒齒不忘大德,余以補劑治之,外以艾灸臍上,次日則不臭矣。余更以膏藥貼之,后用生肌散填滿臍口,又以補中益氣湯半月而安。又有一老翁年七十有五,因氣惱忽患臍漏三月余,自分必死,余照前治之,不半月而愈,后至八十三歲而卒。噫,神哉方乎。ā秵⑿)

肚皮青黑門主方

肚皮忽然青黑,不急治須臾即死。胡粉酒調敷之。

肚癰門主論

汪省之曰∶肚癰乃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二經受證,熱結之毒發(fā)出于表,壅聚成癰也。(《理例》)

竇漢卿曰∶肚癰乃脾經之毒,因食煎 油膩,酒醉太過入房,以致毒不流通,聚成此癰;蛏趦,或生于外,若不速治,潰透脾膜則死。(《全書》)

肚癰 p04-a41a151.bmp (缺)

《心法》曰∶腹皮癰生于腹,皮里膜外,無論左右,隱痛日久,后發(fā)癰腫于皮外,右關脈見沉數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粱火郁而成,不可過服克伐之藥。若希圖消散,過傷胃氣,則腫不能潰,潰不能斂,立見危亡矣。

肚癰門主方

肚癰神效方 石楠樹嫩紅葉搗汁一茶盅,沖酒緩緩服之,渣敷癰上縛之,五服全愈。

小腹癰門主論

小腹癰 p04-a41a152.bmp (缺)

王肯堂曰∶小腹癰,臍下一寸五分為散火祛風之藥,乃補氣溫火之味耳。蓋陰成陰毒,乃寒虛之故,寒因虛而不行,毒因寒而凝結,用熱藥以祛寒,自能解寒散毒也。辟寒救腹丹∶白術三兩,茯苓三錢,肉桂三錢,金銀花三兩,附子二錢,當歸二兩,蛇床子五錢。水煎一服內消矣。已潰者三劑膿盡肉生,四劑全愈。此以白術氣海,二寸為丹田,三寸為關元,皆屬任脈。由七情不和所致,若潰而低陷,膿水清稀,或潰爛久不斂者死。(《準繩》)

《鬼遺方》曰∶小腹疽,又名沖疽發(fā),小腹疼痛而振寒熱,四日 ,五日變色,可刺。不刺及導引出膿毒不治,五十余日死。

陳遠公曰∶有生癰小腹間者,必無陽證,以地屬陰部位也。陰生陰毒,似乎至重,然純陰無陽,一用陽藥,立可成功,無奈世人一見肚腹生癰,多用陰藥消毒,反成不救,為可憫也。然余所謂陽藥者,非為君者,以其專利腰臍之氣也,腰臍利則下部盡利矣。后以蛇床、銀花祛毒瓦斯易消,又恐寒極不能直入,故加附桂斬關而入,惟是一派干燥之味,邪雖去除,未免耗血,故用當歸陽中之陰,少制其橫,則陰寒漸散,又無陽旺之患,所以奏功也。(《冰鑒》)

(陳實功曰∶小腹癰生小腹,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有熱漸紅者,屬陽易治。無熱不紅者,屬陰難治。此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虛氣滯而成也。(《正宗》)

又曰∶初起七日以內者,艾灸七壯膏蓋,首尾內服壯脾胃,養(yǎng)氣血,行經補托之劑,可保無虞。如誤用克伐攻利涼藥,敗證必出,急用十全大補東加參、耆、姜、附救之;如補托不應者,終久縱愈成漏。

馮魯瞻曰∶腹癰者,患于臍下,或旁二寸許,是屬脾經;若近脅者是屬膽經。是證多因脾家陰虛,氣凝血滯傷脾所致。(《錦囊》)

胡公弼曰∶小腹癰又名丹毒癰。乃飲食不調,寒熱伏結于腸胃成毒,多生于小腹之側。(《青囊》)

《百效全書》云∶腹癰生于皮里膜外,乃七情火郁,以致脾虛氣滯而成,小兒乃驚積虧損而致。但此證不問初起已潰未潰,宜壯胃氣而佐以行經活血之劑,若誤用克伐及下利寒涼,則腫不能潰,潰不能斂矣。倘服下利降火破氣消瘀等藥,急用大劑參、、姜、附或十全大補湯救之。如瘡勢漫腫堅硬,肉色不變,未有膿也,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白芷、枳殼。如 腫痛甚,隔蒜灸五七壯以殺其毒,內用托里之劑。如腫起而軟,色不赤者,膿已成也。膿成外不潰者,臥針刺之,以泄其毒。不可直針,以傷其膜,內服托藥,搽玉紅膏生肌收功。

《心法》曰∶小腹癰由七情火郁而生,每發(fā)于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穴、(在臍下二寸。)關元穴,(在臍下三寸。)皆屬任脈經。此三穴或一穴發(fā)腫,即為小腹癰。高腫紅活,疼痛牽背,易潰膿稠者易治;若漫腫堅硬,綿潰腐爛,膿稀如水者,為疽難治。

緩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緩疽生小腹之左,數月堅硬如石,寒熱間作,飲食減少,漸至 羸,屬足太陰經積熱所致。(《準繩》)

《心法》曰∶緩疽乃脾經氣滯寒積而成,生于小腹之旁,緊硬不紅不熱,痛引腰腿,數月不潰,若兼食少羸瘦者,終屬敗證。

緩疽 p04-a41a153.bmp (缺)


點擊查看:<<瘍醫(yī)大全>>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