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pityriasis rosea |
拚音 | MEIGUIKANGZHEN |
別名 | 中醫(yī):風癬,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皮膚科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玫瑰糠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急性自限性炎癥性皮膚病。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病因不明,多數(shù)學者根據(jù)發(fā)病經(jīng)過及表現(xiàn)如初有母斑,間歇一段時間后皮損廣泛分布,病程有自限性,很少復發(fā),認為是病毒感染所致,但至今未分離出病毒。也有認為與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以及過敏等因素有關(guān),但都未被證實。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本病好發(fā)于春秋季。 |
地區(qū) | |
人群 | 中青年成人多見,男女性別無顯著差異。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血熱之體,復感風邪,內(nèi)外合邪,閉塞腠理,郁于肌膚而成;或汗出當風,汗衣濕溻肌膚所致。 |
病理 | 為非特異性慢性炎癥改變?呻S病程而略有不同,一般可見表皮過度角化,灶性角化不全,炎癥明顯時可見棘層肥厚及海綿形成,真皮乳頭水腫,血管擴張及淋巴細胞圍管性浸潤。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由風熱閉塞腠理而成",證明有風的特性。"風勝則癢","風者,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shù)變。"故疹無定形,有母、子斑。"風勝則燥",膚干起屑,本病又有熱的特征,屬陽癥,"陽勝則熱",熱為火之征,性炎上,色為有形,故有炎癥紅斑。 1.風熱 證候:皮疹鮮紅不整,上覆糠秕鱗屑,分布上身為多,瘙癢明顯,溲赤,口干,脈弦數(shù),舌絳苔薄白。 辨析:①辨證:以皮損鮮紅不整,癢甚,上身為多為主要辨證要點。②病機:疹色鮮紅,并有舌紅苔白,脈數(shù)則為血熱之象。皮損干燥脫屑,癢甚,口干,屬風燥之因。故病機為血熱風燥。 2.熱毒 1.證候:皮疹暗紅或紫紅,上覆少量鱗屑,布于軀干四肢,癢輕,病程長,多伴咽紅痛,溲赤,便秘,脈弦數(shù),舌絳苔黃。 2.辨析:①辨證:以皮損暗紅或紫,鱗屑少,癢輕,病程長,多伴咽紅痛為辨證要點。②病機:血分熱盛,復感風邪,毒入營血,熱毒凝結(jié),閉塞腠理,疹暗或紫,病程綿長為熱毒傷血所致。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玫瑰糠疹診斷標準: 1.好發(fā)于軀干,四肢近端。 2.皮疹為圓形、卵圓形,扁豆大及指甲大玫瑰色、淡紅色斑疹,邊緣不整呈鋸齒狀,表面覆蓋糠狀鱗屑,長軸與皮膚紋理一致,胸部皮損長軸與肋骨平行。 3.為多發(fā)性,可有先驅(qū)斑(母斑)。 4.有癢感。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1.玫瑰紅色的母斑、繼發(fā)斑,中心平坦,邊緣微隆,表面附糠秕狀鱗屑,皮損長軸與皮紋及肋骨平行。 2.好發(fā)于軀干、四肢近端及頸部,多為泛發(fā),偶有局限于某一部位,如腹部、腋部等處。 3.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大多數(shù)無全身癥狀,少數(shù)病人有全身不適,頭痛咽痛、低熱、淋巴結(jié)腫大等。 4.病程有自限性,一般4~6周可自愈,少數(shù)可遷延數(shù)月甚至更長時間,愈后一般不復發(fā)。 |
發(fā)病 | 本病有一定自限性,一般約4~6周皮疹即自行消退。少數(shù)病例皮疹反復成批出現(xiàn),病程可遷延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之久。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臨床表現(xiàn) (一)癥狀 1.病初常先在軀干或四肢某一部位出現(xiàn)一個約指蓋大小圓形或橢圓形玫瑰紅色或黃褐色斑片,稱為母斑或先驅(qū)斑、原發(fā)斑,有時可有2~3個母斑。母斑逐漸擴大,直徑可達3~5cm或更大,中央有痊愈傾向,邊緣覆有鱗屑,母斑如無感覺常被忽視,約1~2周后陸續(xù)出現(xiàn)與母斑相似較小的紅斑,稱繼發(fā)斑,邊界清楚有細小皺紋,表面覆糠秕狀鱗屑。 2.皮損長軸一般與皮紋切線方向一致,胸背部皮損長軸常與肋骨走行方向平行。 (二)體征 母斑、繼發(fā)斑、糠秕狀鱗屑,皮損長軸與皮紋及肋骨方向一致是本病的臨床特征。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體癬:皮損范圍多局限,邊緣有丘疹、鱗屑及小水皰,呈環(huán)形或多環(huán)形,真菌檢查陽性。 2.脂溢性皮炎:好發(fā)于皮脂旺盛處,如頭皮、面部等,有油膩性鱗屑,軀干部皮疹排列無特殊性,病程無自限性。 3.花斑癬:皮疹形態(tài)及發(fā)疹部位有時與玫瑰糠疹相似,但一般皮損為著色斑或脫色斑,真菌檢查陽性。 4.銀屑病:皮疹多分布于四肢伸側(cè)及肘膝部,有銀白色鱗屑,刮除鱗屑可見薄膜現(xiàn)象及點狀出血,病程長,易復發(fā)。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1.痊愈 (1)皮損完全消退,留有色素沉著或脫失斑。療程在兩周以內(nèi)。 (2)瘙癢完全消除。 2.好轉(zhuǎn) (1)皮損消退80%以上,殘留皮損顏色變淡,無新起皮損。時有輕度瘙癢。 (2)療程自發(fā)病之日起,不超過3周。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一、全身治療 1.抗組胺藥如撲爾敏4mg,每日3次,口服;賽庚啶2mg,每日3次,口服;安定劑如安定2.5mg每日3次,口服。 2.維生素B12、C、葡萄糖酸鈣應用。維生素B12500μg肌注1日1次;10%葡萄糖酸鈣10ml、維生素C2g加入10%葡萄糖液40ml中靜推,1日1次。 3.10%硫代硫酸鈉10ml或0.25%普魯卡因溶液(皮試)10ml每日靜注,或0.1%普魯卡因溶液(皮試)10ml,生理鹽水250~500ml,每日1次靜脈滴注。 4.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強的松每日30~40mg,分次口服或用同等劑量的其它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對病情較重者可短程應用。 二、局部療法 1.爐甘石洗劑、硫磺洗劑等止癢保護性制劑外用,1日2次。 2.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軟膏、霜劑外用,1日2次。 三、物理療法 1.氦氖激光照射:光斑直徑60mm,距離0.5m。每次照射5分鐘,每日1次,每次分區(qū)照射,6次1療程,間隔3天。 2.紫外線照射:對進行期尤適應,用紅斑量或亞紅斑量分區(qū)交替進行照射,每日1次,10次1療程。 四、氧化療法 在肩胛下部皮下注射氧氣150~200ml,隔日1次,止癢和促進皮損吸收都有明顯效果。 五、其它:可酌情用糠浴、礦泉浴等。 |
中醫(yī)治療 | 一、辨證選方 1.風熱 治法:涼血祛風。 方藥:涼血消風散加減。生石膏30g,生地30g,當歸10g,赤芍10g,紫草15g,荊芥10g,桃仁10g,蟬衣6g,白蒺藜10g,知母1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2.熱毒 治法:涼血解毒。 方藥:涼血解毒湯加減。銀花30g,連翹12g,大青葉10g,板藍根30g,山豆根6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寒水石洗劑外擦(寒水石60g,爐甘石粉60g,青黛粉20g,冰片4g,甘油40g,蒸餾水加至400ml)。 2.顛倒散洗劑外搽(硫磺、大黃各7.5g,石灰水100ml)。 3.青黛清涼膏外搽(青黛粉5g,清潔膏95g)。 4.苦參湯外洗(苦參30g,蛇床子30g,浮萍30g,白芷15g,野菊花15g,石菖蒲9g,地膚子30g)。 三、專方驗方 1.紫草15~30g(小兒6~15g)每日1次水煎服,10日1療程,可連服幾個療程。 2.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麻黃、桑白皮、連翹、赤小豆、甘草、生姜、大棗)。風偏重者加刺猬皮、稀薟草、蘄蛇;熱偏重者,加生地、丹皮、梔子、紫草、甘草;濕偏重者加苡米、蒼術(shù)、土茯苓、茵陳、蟬衣、甘草;血虛重者加當歸、白芍、熟地、白蒺藜、白術(shù)、甘草。 3.犀角地黃湯加味治療遷延性玫瑰糠疹。生地30g,白芍12g,丹皮10g,銀花30g,桑葉15g,紫草10g,白鮮皮12g。每日1劑水煎服。犀角粉每日3g分2次沖服。 |
中藥 | |
針灸 | 取合谷、曲池、大椎、肩井、血海、足三里,宜瀉法,留針10~15分鐘。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 一、中西藥內(nèi)服配合西藥外用 西藥多用抗組織胺制劑、維生素B12、C等,配合中醫(yī)辨證施治,涼血消風解毒,外用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類,爐甘石洗劑等,可取得較好療效。 有報告用強力寧加復方青黛丸治療玫瑰糠疹:強力寧60ml加5%葡萄糖液250ml,靜滴,每日1次;復方青黛丸,每次1包,每日3次。對照組服賽庚啶4mg,每日3次,皮康霜外搽。 以連用12天為1療程。 二、中藥內(nèi)服配合西藥外用 如自制玫瑰合劑治療玫瑰糠疹。方劑:荊芥、防風、赤芍、生地、白鮮皮、苦參各10g,銀花、地膚子、白蒺藜各12g,紫草15g,板藍根2g,浮萍、甘草各6g。上藥煎后濃縮為每劑10ml,每毫升相當于原生藥1.43g,加30%白糖矯味;50ml/次,每日2次。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外科正宗》中記功:"風癬如云朵,皮膚嬌嫩,抓之則白屑"。也和《醫(yī)宗金鑒》中的"血疳"相似,"此證由風熱閉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癢時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