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麻黃湯 治太陽脈浮緊,頭痛身疼,發(fā)熱惡寒,無汗而喘。
上銼,每服水盞半,先煎麻黃數(shù)沸,后加生姜三片、棗一枚,內(nèi)余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覆取汗。蓋麻黃性熱,惟冬時正傷寒無汗者用之。若春夏,不可輕用,服之必發(fā)斑發(fā)黃。如用者,要石膏、知母、黃芩。
第二、麻黃干葛湯 治太陽發(fā)熱、無汗惡寒,剛 。
麻黃 赤芍藥(各三錢) 干葛(錢半) 豉(半合)
上水二盞、蔥白一莖,煎八分,溫服取汗。
第三、麻黃升麻湯大下后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厥逆泄利不止者。
麻黃(八錢) 升麻 當歸(各四錢) 知母 黃芩 葳蕤(各二錢) 石膏 白術(shù) 芍藥 天門冬 桂枝 茯苓 甘草 干姜(各一錢)
上水三升三合先煎麻黃一二沸,去沫,入諸藥,煮取二升。分三服,次第令盡。汗出愈。
第四、麻黃知母石膏湯 治太陽無汗,夏至后服。
麻黃湯加知母(一錢) 石膏(二錢)
第五、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太陽汗后喘。
麻黃(八錢) 杏仁(三十個) 甘草(四錢) 石膏(一兩)
上水四盞先煮麻黃,減一盞,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二盞,分二服。
第六、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傷寒瘀熱在里,身目發(fā)黃,中濕身痛。
麻黃 連翹 甘草(各四錢) 桑白皮 赤小豆(各一兩二錢) 杏仁(三十個) 大棗(八枚) 生姜(七錢)
上水四盞先煮麻黃二三沸,掠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二盞。分三服,半日盡。
麻黃 細辛(各六錢) 附子(一個)
水四盞煎麻黃,減去一盞,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二盞,分三服。
第八、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麻黃 薏苡仁(各半兩) 甘草(二錢) 杏仁(十個)
上水三盞煎至盞半,分二服。避風微汗。
第九、麻黃附子甘草湯 治少陰無表里證。
麻黃(三錢) 甘草(一錢) 附子(一錢)
上水盞半煎至八分,溫服取微汗。
第十、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發(fā)熱汗出,鼻鳴干嘔。(加黃芩名陽旦湯。)桂枝 赤芍藥(各二錢) 甘草(一錢) 生姜(五片) 大棗(三枚)
上水盞半煎八分,溫服取微汗。(夏至前加黃芩,夏至后加知母石膏。虛寒者不必加。酒家小便數(shù)不可行桂枝。)
第十一、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脈浮緩如瘧,無汗身疼。
桂枝(五錢) 芍藥 甘草 麻黃(各三錢) 杏仁(二十個) 生姜(三錢)大棗(四枚)
上水四盞先煎麻黃二三沸,去沫,納諸藥,煎至二盞,分三服。
第十二、桂枝甘草湯 治發(fā)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三錢) 甘草(一錢)
水一盞煎八分,溫服。
桂枝湯加葛根煎服。
第十四、桂枝石膏湯 治熱病,夏至后同桂枝用。
桂枝湯加石膏煎服。
第十五、桂枝二麻黃一湯服桂枝,形如瘧,得汗必解。
桂枝 芍藥(四錢) 麻黃(二錢) 甘草(二錢) 杏仁(十六枚) 生姜(四錢) 大棗(五枚)
水三盞先煎麻黃一二沸,去沫,納諸藥,煎二盞,分二服。
第十六、桂枝大黃湯 治關(guān)脈沉實,按之痛,大便秘。
桂枝湯加大黃(量強弱下) 芍藥,減甘草,煎服。
第十七、桂枝人參湯太陽下之早,協(xié)熱利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
桂枝 甘草(各二錢)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各一錢)
水二盞先煎四味,至盞半,后納桂枝,煎至一盞服。
第十八、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身疼,脈浮虛澀。
桂枝湯加附子,煎。
第十九、桂枝栝蔞葛根渴治有汗柔 。
桂枝 芍藥(各二錢) 栝蔞根 干葛(各一錢) 甘草(六分)
水二盞,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第二十、桂枝二越婢一湯 治太陽發(fā)熱惡寒,脈微弱。
桂枝 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 麻黃(一錢) 石膏(三錢) 生姜(四錢)大棗(四枚)
水三盞煎盞半,如法煎,分三服。
第二干一、桂枝加濃樸杏子湯太陽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湯加杏子、濃樸,煎服,取微汗。
桂枝湯加芍藥一倍第二十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脈浮以火劫之,亡陽驚悸,臥起不安。
桂枝 蜀漆(各錢) 甘草(六分) 牡蠣(一錢八分) 龍骨(一錢) 生姜(一錢) 大棗(二枚)
上水二盞,先煮蜀漆,減半盞,煎諸藥至一盞,溫服。
第二十四、桂枝芍藥人參新加湯汗后身痛脈沉。
桂枝湯加人參、芍藥(一倍)、生姜(一倍),煎服。
第二十五、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一錢半) 甘草(一錢) 生姜(錢半) 大棗(一枚) 附子(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服。
第二十六、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湯熱病,夏至后用。
桂枝湯加知母、石膏(各一錢)、升麻(五分),水煎服。
第二十七、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服桂枝或下后不解,腹?jié)M小便不利。
芍藥 茯苓 白術(shù)(各二錢) 甘草
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渣服。小便利則愈。
第二十八、越婢湯 治風痹腳弱。
石膏 白術(shù)(各二錢) 麻黃(七分) 附子(五分) 甘草(三分)
水鐘半,加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
茯苓 干姜 甘草 白術(shù) 桂(各一錢半)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第三十、大青龍湯 治傷寒頭痛,發(fā)熱無汗而煩躁者。
麻黃(三錢) 桂枝(一錢) 杏仁(五枚) 甘草 石膏(半雞子大一塊) 生姜(一錢) 大棗(一枚)
水鐘半煎,分二服,溫服。
第三十一、大青龍加黃芩湯
大青龍湯加黃芩煎服。
第三十二、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嘔噦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小腹?jié)M而喘者。
麻黃 桂枝 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干姜 細辛(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半夏(一錢)
水二盞煎服。
第三十三、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湯
青龍湯減麻黃,加茯苓。
第三十四、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湯
小青龍湯去半夏,加栝蔞。
第三十五、小青龍去麻黃加杏子湯 治太陽汗干飲水多,咳而喘。
本方去麻黃,加杏子,煎服。
第三十六、葛根湯 治太陽無汗惡風剛 ,太陽陽明合病。
葛根(一錢半) 麻黃(一錢) 桂枝 芍藥 甘草(各六分) 生姜(五片) 大棗(二枚)
水二盞如法煎一盞,服取微汗。
第三十七、葛根解肌湯發(fā)熱而渴,不惡寒,并疫癘。
葛根(二錢) 黃芩 芍藥 麻黃(各一錢) 甘草 桂(各五分)
水二盞,棗一枚,煎,如脈浮,再服取汗。
第三十八、葛根柴胡湯
柴胡(一錢半) 蒼術(shù) 荊芥 麻黃(各一錢) 甘草 當歸(各五分)
水二盞,加生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第三十九、葛根蔥白湯 治已汗未汗頭痛。
葛根 芍藥 知母 川芎(各一錢) 生姜(三錢) 蔥白(五寸)
水二盞煎一盞服。
第四十、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 黃芩(各一錢) 黃連(二錢) 甘草(五分)
水二盞煎服。
葛根 橘皮 杏仁 知母 麻黃 黃芩(各八分) 甘草(五分)
水二盞煎服。
第四十二、葛根加半夏湯
本方加半夏,如法煎服。
第四十三、葛根龍膽湯 治身重汗出,風溫脈浮。
葛根(二錢) 石膏(一錢) 麻黃 升麻 芍藥 桂枝 生姜 甘草 葳蕤(各八分)
水二盞煎至八分服。
第四十四、小柴胡湯 治傷寒四五日往來寒熱,胸滿心煩喜嘔。少陽發(fā)熱。風溫身熱。
柴胡(二錢) 黃芩 人參 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第四十五、小柴胡加茯苓湯 治小便難,潮熱腹?jié)M。
本方加茯苓,煎服。
第四十六、小柴胡加五味子湯 治溫病而渴,不惡寒嗽者。
本方加五味子,煎服。
第四十七、小柴胡加桂湯 治身熱欲近衣,身熱不渴。
柴胡 黃芩 半夏(一錢) 甘草 桂(各五分) 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四十八、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 治發(fā)熱而渴。
本方去半夏,加人參、栝蔞仁,煎服。
第四十九、小柴胡去棗加牡蠣湯 治水結(jié)胸。
本方去棗,加牡蠣,煎服。
第五十、小柴胡去參棗加五味子干姜湯 治少陽寒熱,自利泄瀉。
本方去人參、姜、棗,加五味子、干姜,煎服。
第五十一、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湯下后陰弱生熱,脈微惡寒。
柴胡 半夏 人參 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盞加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第五十二、小柴胡加干姜牡蠣湯 治痞而胸膈滿脹。
本方加干姜、牡蠣煎服。
第五十三、柴胡桂枝湯 治風溫汗后身熱、心下煩熱,妨悶動氣。
柴胡(二錢) 桂枝(一錢) 甘草(七分) 人參(一錢) 半夏 芍藥(各一錢)黃芩(一錢) 生姜(五片)
水二盞,棗二枚,煎一杯溫服。
第五十四、柴胡桂姜湯 治往來寒熱,胸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 桂枝 干姜(各八分) 甘草(五分) 牡蠣(七分)栝蔞根(一錢)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五十五、柴胡龍骨牡蠣湯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驚狂,亡陽煩躁,臥起不安,一身盡痛。
柴胡(一錢二分) 龍骨 桂枝 鉛丹 人參 黃芩 茯苓 牡蠣 半夏(各六分)大黃(八分) 生姜(五片) 大棗(一枚)
水二盞煎至一盞,納大黃煎三五沸,溫服。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diào)下。
第五十七、辰砂五苓散 治傷寒表里未解,頭痛發(fā)熱,心胸郁悶,唇口干焦,神昏狂言,妄語如見鬼,及瘴瘧,煩悶未省諸熱,清水道。
五苓散加辰砂,炒,研末調(diào)服。
第五十八、小建中湯傷寒三四日,心中悸而煩。少陰惡寒,手足蜷而溫。
桂枝(一錢) 芍藥(二錢) 甘草(六分) 餳糖(三匙) 生姜(五片) 大棗(一枚)
水盞半煎八分,內(nèi)餳令化,溫服。
第五十九、黃 建中湯尺脈遲,傷寒身痛,汗后身痛弱脈可服。
黃 (一錢半) 芍藥(二錢) 桂(一錢) 甘草(六分) 生姜(五片) 棗(二枚)
水二盞煎一盞,去渣,入餳一大匙,煎一沸服。若微溏利或嘔者,不用餳。
第六十、大柴胡湯 治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內(nèi)實大便難。
柴胡(一錢二分) 黃芩 芍藥(各一錢) 半夏(八分) 大黃(七分) 枳實(四分) 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二盞煎一盞,去渣再煎至八分,入大黃。
第六十一、調(diào)胃承氣湯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譫語嘔逆。
大黃(六錢清酒洗) 芒硝(一合) 甘草(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去渣,納硝,微煎服。
第六十二、大承氣湯傷寒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少陰口燥咽干,日晡發(fā)熱,脈實。三焦俱有邪盛用之。
大黃(五錢) 芒硝(一合) 濃樸(一錢) 枳實(一錢)
水二盞先煎樸、實,至盞半加大黃,煎至一盞,去渣納硝,一二沸服,得利止服。
第六十三、小承氣湯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陽明無表證,汗后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專瀉上焦之痞熱。
大黃(四錢) 濃樸(二錢) 枳實(一錢)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六十四、桃仁承氣湯外證已解,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中焦積血證也。
桃仁(十個) 桂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半) 芒硝(一錢半)
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納硝,煎一二沸溫服。
第六十五、梔子豉湯 治下后心中懊 ,大下后身熱不去,心中痛。
肥梔子(四枚,打碎) 香豉(半兩)
水二盞先煎梔子,至一盞納豉同煎,至七分服,得汗止服。
第六十六、梔子 皮湯溫家發(fā)黃,傷寒發(fā)黃。
梔子(四枚) 皮(三錢) 甘草(二錢)
水二盞煎八分服。
第六十七、梔子干姜湯醫(yī)以丸藥下之者,身熱不去。
梔子(七枚) 干姜(三錢)
水二盞煎八分服。
第六十八、梔子升麻湯 治虛煩不止,三月至夏至前謂之晚發(fā),可服。
生地黃(一錢) 梔子(三枚) 升麻(一錢) 柴胡(二錢) 石膏(一錢半)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六十九、梔子濃樸湯太陽下后腹?jié)M,起臥不安。
梔子(五枚) 濃樸(三錢) 枳實(一錢)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得吐,止后服。
第七十、枳殼梔子湯 治勞復發(fā)熱。
枳殼(一枚) 肥梔子(三枚) 香豉(一兩)
清漿水二盞空煎,至盞半內(nèi)二藥,煎至一盞入豉,煎八分服,覆取微汗。
第七十一、梔子烏梅湯 治傷寒瘥后不得眠。
梔子 黃芩 甘草(各一錢) 柴胡(二錢) 烏梅肉(二個)
水二盞,生姜五片,竹葉二七片、豉五十粒,煎至八分服。
第七十二、枳殼梔子大黃湯 治食后發(fā)熱。
枳殼(一枚) 梔子(三枚) 豉(一兩) 大黃(如圍棋子大三四枚入)
水煎如法溫服。
第七十三、豬苓湯 治嘔而渴,心煩不得眠,熱在下焦,小便不利。
水二盞煎四味,至一盞去渣,納阿膠,煎八分,溫服。
第七十四、黃芩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協(xié)熱利。
黃芩(三錢) 芍藥 甘草(各一錢) 大棗(二枚)
水盞半煎一盞服。嘔者加半夏伍分,生姜五片煎服。
第七十五、黃芩芍藥湯衄后脈微。
黃芩湯去大棗,煎服。
第七十六、黃芩半夏生姜湯 治干嘔而利。
黃芩湯加半夏、生姜,煎服。
第七十七、黃連湯腹?jié)M痛,大便秘,胸中有熱,腹痛欲嘔。
黃連 甘草 干姜 芍藥(各一錢) 人參 半夏(各五分) 大棗(一枚) 桂(五分)
水二盞煎一盞服。
第七十八、黃連阿膠湯(一名黃連雞子湯)治溫毒下利膿血,少陰煩躁不得臥。
黃連(二錢) 阿膠(錢半) 黃芩 芍藥(一錢) 雞子黃(一枚)
水二盞煎三物,至一盞去渣,納膠,煎一二沸,再納雞子黃勻服。
第七十九、梔子仁湯發(fā)狂煩躁,面赤咽痛潮熱。
梔子 赤芍藥 大青 知母(各五分) 升麻 黃芩 石膏 杏仁(各一錢) 柴胡(七分) 甘草(四分) 豉(五十粒)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八十、黃連橘皮湯 治溫毒發(fā)狂,下部生瘡。
黃連(一錢) 橘皮 杏仁 枳實(各七分) 麻黃 葛根(各六分) 濃樸 甘草(各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服。
第八十一、黃連龍骨湯少陰脈沉,腹痛咽痛,體猶有熱,煩苦。
黃連(二錢) 黃芩 芍藥(各八分) 龍骨(五分為末)
水盞半煎八分服。
犀角(三錢,磨) 黃連(二錢) 烏梅(四個) 木香(三分)
水盞半煎八分,入角汁、木香汁,和勻服。
第八十三、黃連解毒湯大熱干嘔,譫語,呻吟不眠。
黃連(二錢)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八十四、黃連一物湯
黃連一味,濃煎汁服。
第八十五、黃連瀉心湯
黃連 生地黃 知母(各錢半) 甘草(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八十六、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胃實不大便,譫語。
大黃(四錢) 黃連 黃芩(各錢半)
上三味為粗末,以麻沸湯盞半漬之,須臾絞去渣服。
第八十七、酒煮黃連丸 治暑毒發(fā)熱而渴,不惡寒。
黃連(四兩,以無灰好酒浸面上過二寸,重湯煮干焙,羅為末)
上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熱水吞下。
第八十八、升麻湯無汗而喘,小便不利而煩渴。
升麻 蒼術(shù) 麥門冬 麻黃(各一錢) 黃芩 大青(各七分) 石膏(一錢)
淡竹葉(十片)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八十九、升麻葛根湯 治無汗惡寒發(fā)斑,小兒瘡疹,疫癘通用。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m.payment-defi.com/hushi/等分)
水二盞煎一盞,寒多熱服,熱多溫服。
第九十、升麻六物湯口瘡赤爛(赤斑)。
升麻 梔子(各錢半) 大青 杏仁 黃芩(各一錢)
水盞半,蔥白三莖,煎八分,溫服。
第九十一、陽毒升麻湯 治陽毒赤斑狂言,吐膿血。
升麻(一錢半) 犀角(磨)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八分)
水盞半煎至八分,納犀角汁和勻服。
第九十二、升麻梔子湯
升麻 柴胡 梔子(三枚) 石膏(錢半)
第九十三、升麻鱉甲湯
升麻(一錢) 當歸 甘草 鱉甲(各錢半) 雄黃(另研,三分) 蜀椒(三分)
水盞半煎八分,納雄末和勻服。
第九十四、玄參升麻湯 治咽痛發(fā)斑。
玄參 升麻(各錢半) 甘草(八分)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九十五、白虎湯 治汗后脈洪大而渴,虛煩中 。
知母(三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一錢) 粳米(一撮)
水二盞煎一盞,米熟去滓,溫服。
第九十六、白虎人參湯(一名化斑湯)治赤斑口燥,煩渴中 。
白虎湯加入?yún),煎服?/p>
第九十七、白虎加桂湯
白虎湯加桂,煎服。
第九十八、白虎蒼術(shù)湯 治溫濕疫癘,秋后熱濕而燥。
白虎湯加蒼術(shù)一倍,煎服。
第九十九、竹葉湯陽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飲水,水入即吐,瘥后渴。
竹葉(二七個) 麥門冬 人參(各一錢) 甘草(四分) 石膏(二錢) 半夏(八分) 粳米(一撮)
水二盞煎一盞,米熟去渣,入生姜汁一匙,再煎一沸服。(一方無石膏。)
第一百、竹葉石膏湯
竹葉湯加石膏第一百一、茵陳湯 治頭汗出,欲發(fā)黃。
茵陳蒿(三錢) 大黃(二錢) 肥梔子(三枚)
水二盞先煎茵陳,至半納二味,煎八分服。
第一百二、茵陳五苓散頭汗出,發(fā)黃,秋感疫癘及黃瘴。
茵陳蒿(三錢) 五苓散(二錢)
和勻,每服二錢,食前米湯調(diào)服,或濃煎茵陳湯調(diào)五苓散。
第一百三、茵陳梔子三物湯大便自利而黃。
茵陳蒿(二錢半) 梔子 黃連(各錢半)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四、茵陳茯苓湯
茵陳(二錢) 茯苓 桂(去皮。各一錢) 豬苓(七分) 滑石 當歸(各二錢)
第一百五、茵陳四逆湯陰黃,四肢厥冷。
茵陳(一錢) 甘草 附子(一錢) 干姜(炮,錢半)
水煎溫服。
第一百六、小茵陳湯
茵陳(三錢) 附子(一錢) 甘草(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七、茵陳吳茱萸湯
茵陳湯加吳茱萸,水煎服。
第一百八、茵陳附子湯
茵陳湯附子水煎服。
大黃(四錢) 芒硝(三錢) 甘遂末(二分)
水二盞煎一盞,納芒硝煎一二沸,去渣納甘遂末,和勻服,得利則止服。此藥極峻,必不得已而用之。
黃連(錢半) 半夏(三錢) 栝蔞實(一枚)
水二盞先煎栝蔞,至盞半納諸藥,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十一、大陷胸丸 治結(jié)胸項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
大黃(一兩六錢) 葶藶 芒硝 杏仁(各二錢半)
上二味為細末,納杏仁芒硝合研為脂,丸彈子大,別搗甘遂二分,白蜜半臺、白水七分半,溫調(diào)頓服。
一宿乃下,不下再服。
第一百十二、抵當湯 治血結(jié)胸譫語,瘀血狂言,小腹?jié)M,漱水不欲咽。
水二盞煎一盞,渣去溫服,血未下再服。
第一百十三、抵當丸當汗失汗,熱毒深入,吐血身黃,喜忘發(fā)黃。
水蛭 虻蟲(各五枚) 桃仁(六個) 大黃(二錢)
為細末,作一丸,水二盞。
第一百十四、陽旦湯春末夏至前宜服。
桂枝湯加黃芩,煎服。
第一百十五、陰旦湯 治身大熱欲近衣,此內(nèi)寒外熱。
芍藥 甘草(各一錢) 干姜 黃芩(各錢半) 桂枝(五分) 大棗(一枚)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取小汗。
第一百十六、三物白散 治痰實結(jié)胸。
上為末,納巴豆研勻,以白飲和服。強人四五分,弱人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若利過不止,服冷粥一杯即止。
第一百十七、小半夏湯 治水結(jié)胸。
半夏(四錢) 白茯苓(二錢半)
水二盞煎一盞,去渣入姜汁一匙,再煎一二沸溫服。
第一百十八、大半夏湯 治傷寒痰證。
半夏 茯苓 生姜(各二錢)
水二盞煎一盞,臨臥服。胃不利,加陳皮。
第一百十九、半夏瀉心湯
半夏(一錢) 黃連(五分) 人參 甘草 黃芩 干姜(各一錢)
水盞半,姜五片、棗五枚,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二十、小半夏茯苓湯水結(jié)胸半夏(三錢) 赤茯苓(二錢)
水盞半煎八分,去渣入姜汁二匙,煎二沸,溫服。
第一百二十一、半夏生姜湯 治咳逆水谷不下而嘔吐。
半夏(五錢) 生姜(一兩炮)
水二盞煎一盞,分二服。
第一百二十二、半夏桂甘湯非時暴寒伏于少陰,脈微弱,次必下利,一名腎寒服此。
半夏 桂枝 甘草(各三錢)
水盞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旋旋呷之。
第一百二十三、姜汁半夏湯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散心積積無奈者。
半夏(五錢) 生姜自然汁(半盞)
水盞半,同姜汁煎至八分,溫服。
第一百二十四、濃樸半夏甘草人參湯
濃樸(三錢) 半夏(一錢) 甘草 人參(各五分)
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二十五、甘草瀉心湯
即半夏瀉心湯加甘草,煎服。
第一百二十六、三黃瀉心湯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可服,惡寒者不可服。
即附子瀉心湯去附子,煎服。
第一百二十七、生姜瀉心湯下痢、心下痞,腹中雷鳴。
甘草瀉心湯減甘草一半,加生姜一倍,煎服。
第一百二十八、附子瀉心湯心下痞,惡寒汗出。
附子(三錢) 大黃(六錢) 黃芩 黃連(各二錢半)
水盞半,先煎附子至七分,次取百沸湯二盞漬三黃末一時,取汗和附子湯服。
第一百二十九、赤茯苓湯厥陰消渴氣上沖,吐下后身振搖肉惕。
赤茯苓 陳皮 人參(各一錢) 白術(shù) 川芎 半夏(各六分)
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
第一百三十、茯苓甘草湯水氣承心,振寒而躁,自汗不渴。
茯苓 桂枝(各二錢) 甘草(一錢) 生姜(五大片)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三十一、茯苓甘桂大棗湯汗后臍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二錢) 甘草(七分) 桂枝(一錢) 大棗(三枚) 甘瀾水(見制法中)
甘瀾水二盞,煎茯苓至盞半,納諸藥同煎至八分服。
第一百三十二、茯苓桂甘白術(shù)湯
茯苓(三錢) 桂枝(一錢半) 甘草 白術(shù)(各一錢)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一百三十三、調(diào)中湯 治疫癘,夏感寒邪,下血。
大黃(一錢) 桔梗 葛根 黃芩 芍藥 白術(shù) 本 甘草(各六分)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得利熱便退。安常治多年下血腸風亦瘥。
第一百三十四、四逆湯太陰自利不渴,陰證脈沉身痛。
附子(三錢) 甘草 干姜(各錢半)
水盞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三十五、當歸四逆湯下之厥逆者。
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各一錢) 甘草 通草(各七分) 大棗(三枚)
水盞半煎七分服。
第一百三十六、通脈四逆湯厥逆下利,脈不至。
即四逆湯加甘草一倍。
第一百三十七、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吐利止汗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
通脈四逆煎起,加豬膽半杯,和勻溫服,其脈即來。
第一百三十八、茯苓四逆湯汗下后煩躁不得眠。
茯苓(三錢) 人參 附子 干姜(各一錢) 甘草(八分)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一百三十九、茵陳四逆湯
茵陳(二錢) 附子 干姜(各一錢) 甘草(炙一錢二分)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四十、四逆散加五味干姜湯少陰四肢厥逆,或泄利而嗽。
甘草 枳殼 柴胡 芍藥(各一錢) 五味子(九粒) 干姜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服。
第一百四十一、四逆散
甘草 枳殼 柴胡 芍藥(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下。嗽,加五味子。悸者加桂。腹痛加附子。泄利虛者加濃煎薤白湯調(diào)。
第一百四十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下之而厥逆者。
本方中加吳茱萸、生姜,煎服。
第一百四十三、真武湯 治陰證脈沉身痛。少陰腹痛,小便不利。
附子(三錢) 生姜(五錢) 白術(shù)(一錢) 茯苓 芍藥(各二錢)
水三盞煎盞半,分二服。
第一百四十四、附子湯陰證脈沉身痛。少陰背惡寒,口中和。
附子(生二錢)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芍藥(各一錢)
水二盞煎一盞,分二服。
第一百四十五、附子散
附子(二錢) 干姜(一錢) 桂心 當歸 白術(shù) 半夏(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
第一百四十六、甘草附子湯風溫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炙) 附子(各一錢) 白術(shù) 桂枝(各錢半)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微汗解。
第一百四十七、甘草干姜湯少陰小便色白,病形悉具,吐逆而渴,動氣,下之反劇,身雖有熱反欲蜷。
甘草(二錢) 干姜(一錢)
水盞半煎七分服。
第一百四十八、理中湯 治太陰自利,不渴,痰多而嘔,腹痛溏霍亂。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二盞煎一盞服。腹痛甚加附子,寒而吐者加生姜,小便不利加茯苓,腎氣動者去術(shù)。
第一百四十九、理中丸痞而胃寒。厥陰饑不能食,食即吐;魜y,寒多不渴。
理中湯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沸湯化下丸。
第一百五十、治中湯心腹連脅滿痛。
理中湯加青皮,煎服。
第一百五十一、附子防風湯
附子 防風 柴胡(各八分) 白術(shù)(錢半) 桂心 茯苓 干姜(各五分) 五味子 甘草(四分) 生姜(五片)
水盞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五十二、芍藥甘草附子湯汗下后惡寒。芍藥甘草附子(各二錢)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五十三、霹靂散陰盛隔陽,身冷脈沉,煩躁欲飲水。
附子(一枚五分,重者炮)
用冷灰埋之,取出細研,入真臘茶一大錢同研,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六分,臨熟入蜜一匙,候溫冷服之。須臾躁止,得睡汗出瘥。
第一百五十四、術(shù)附湯 治濕溫小便不利。
白術(shù)(二錢) 附子 干姜 甘草(各錢半)
水盞半,棗二枚,煎八分服。
第一百五十五、桔梗半夏湯腹脹。
桔梗 半夏 陳皮
水盞半,生姜五片,煎八分服。
第一百五十六、羌活附子湯 治咳逆。
羌活 附子(各一錢) 干姜(棗許大) 茴香 木香(各五分。磨)
水盞半,棗二枚,煎八分服。
第一百五十七、白通湯少陰下利。
蔥白(三莖) 附子(三錢) 干姜(錢半)
水盞半煎七分半服。
第一百五十八、白通加豬膽汁湯下利厥逆,脈不至。
附子(三錢) 干姜(錢半) 蔥白(二莖) 童便(半合) 豬膽汁(三匙)
水盞半煎八分,去渣入童便,膽汁和勻。
第一百五十九、正陽散陰毒寒證,面青黃色,四肢厥冷。
干姜(五分) 附子(一錢) 甘草(五分) 麝香(一分) 皂莢(一錢)
為細末,水一盞,煎五分,熱服。
第一百六十、理中石膏湯 治霍亂轉(zhuǎn)筋。
理中湯加石膏、煎服。
第一百六十一、枳實理中丸寒實結(jié)胸。
枳實(十六片) 干姜 白術(shù) 甘草 人參 茯苓(各一兩)
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熱湯化下,連進二三。
第一百六十二、四順湯沉脈而身無熱,不欲見光,腹痛,手足冷,下利。
理中湯加甘草(一倍),煎熱服之。
第一百六十三、四順丸少陰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冷。
理中丸加甘草(倍),為丸服。
第一百六十四、增減理中丸太陰下之胸滿硬,諸胸宜服此。
人參 白術(shù)(各二兩) 甘草 干姜(各兩半) 黃芩(五錢) 枳殼(十二片)
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沸湯化下。有汗出加牡蠣。
第一百六十五、干姜附子湯下后復發(fā)汗,晝夜不得眠,無表證脈微者。
干姜(二錢) 附子(三錢)
水盞半煎七分,頓服。
第一百六十六、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寒氣內(nèi)格,食入即吐。
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六十七、脾約丸老人津少大便秘。
大黃 枳實 濃樸 白芍藥(各五錢) 麻子仁(一兩) 杏仁(三分)
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未通再加二十丸即通。
第一百六十八、金匱風引湯
大黃 干姜 龍骨(各二兩) 桂枝 甘草 牡蠣(各一兩) 凝水石 滑石 赤石脂白石脂 石膏 紫石英(各三兩)
上十二味,杵為粗末,以囊盛之。取三指一撮,井花水二盞,煎三沸,去渣溫一盞。
第一百六十九、柴胡半夏湯痰熱頭痛,手足煩熱。
柴胡(一錢) 半夏 白術(shù)(各八分) 甘草 人參 黃芩 麥門冬(各六分)
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洗去白沫。別以水二盞煮取一盞,去滓。又以水二盞煎知母,至一盞去渣,相和煎取一盞半,分二服。
第一百七十一、百合地黃湯 治百合病。
百合(七枚) 生地黃汁(一盞)
先洗漬百合如前法,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渣納地黃汁,煎取盞半。分二服,大盒飯如漆,中病止服。
第一百七十二、百合洗方 治百合病。
百合(一升) 水一斗漬一宿后,溫暖洗身,洗已,食煮餅,勿用鹽豉。
第一百七十三、犀角地黃湯衄后脈微發(fā)狂發(fā)黃。當汗不汗,內(nèi)有瘀血。血證大便黑,漱水不欲咽。
犀角(一錢銼) 生地黃(四錢) 牡丹皮 芍藥(各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納犀角服。
第一百七十四、大青四物湯(一名阿膠大青湯)治赤斑。
大青(二錢) 阿膠 甘草(各一錢) 豉(一合)
水盞半煎八分,去渣入阿膠,候烊溫服。
第一百七十五、青黛一物湯 治赤斑。
青黛(如棗大)水研服。
第一百七十六、五物木香湯
青木香(五分) 丁香 薰陸香(各一錢) 麝香(三厘) 白礬(一錢)
水盞半煎七分,溫服。盛者加犀角,輕者去礬。
第一百七十七、黑奴丸陽毒發(fā)斑,大渴煩躁。
黃芩 釜底煤 芒硝 灶突墨 梁上塵 小麥奴 麻黃(各一錢) 大黃(一錢半)
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新汲水化服,飲水盡足當發(fā)寒汗出瘥。若一時頃不汗,再服一丸,須見微利。若不大渴,不可服。
第一百七十八、黑膏 治溫毒發(fā)斑嘔逆。
生地黃(二兩六錢) 好豉(一兩六錢)
豬膏十兩,合露之,煎,令三分減一,絞去滓。入雄黃豆大,麝香少許,攪和勻,分三服。毒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
第一百七十九、紫雪暑中三陽所患,必熱煩躁發(fā)斑者。
升麻(八錢) 黃金(十兩) 寒水石 石膏(各四兩八錢) 犀角 羚羊角(各一兩) 玄參(一兩六錢) 沉香 木香 丁香(各五錢) 甘草(八錢)
上水五大碗煮金,至三碗,去金入諸藥,再煎至一升,濾去渣,投樸硝三兩二錢,微火煎,以柳木條子攪勿停手,候欲凝入盆中,更下研朱砂、麝香各三錢,急攪令勻,候冷凝成雪也。每服一錢匕,細細咽之。
第一百八十、李根湯
甘李根白皮(一錢) 半夏(錢半) 當歸(八分) 生姜(錢半) 茯苓 桂枝芍藥 黃芩(各八分) 甘草(四分)
水盞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八十一、吳茱萸湯嘔而胸滿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
吳茱萸 生姜(各三錢) 人參(一錢)
水盞半,棗一枚,煎一盞服。
第一百八十二、旋復代赭湯汗吐下后心下痞。
旋復花(錢半) 人參(一錢) 代赭石 甘草(各八分) 生姜(二錢) 半夏(一錢) 大棗(二枚)
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第一百八十三、大橘皮湯嘔噦胸滿,虛煩不安。
陳皮 甘草(一錢) 人參(二錢)
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服。
第一百八十四、小橘皮湯(一名生姜橘皮湯) 嘔吐手足厥。
陳皮(三錢) 生姜
水盞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八十五、橘皮湯傷寒痰逆惡心。
陳皮(三錢) 人參(錢半) 甘草(八分)
水盞半,竹青一丸、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第一百八十六、橘皮干姜湯(一名橘皮半夏生姜湯)咳逆噦惡心。
陳皮 通草(各錢半) 人參 干姜(各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服。
第一百八十七、桔梗湯少陰咽痛。
桔梗(三錢) 甘草(三錢)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八十八、桔梗枳殼湯痞證胸滿不痛。
桔梗 枳殼(各三錢)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一百八十九、桔梗半夏湯腹脹。
桔梗 半夏 陳皮(各二錢)
水盞半,生姜五片,煎服。
第一百九十、漢防己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
漢防己(二錢) 黃 白術(shù)(各一錢) 甘草(七分)
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第一百九十一、防己黃 湯 治同。
即防己湯加甘草一倍。
第一百九十二、防風白術(shù)牡蠣湯
防風 白術(shù) 牡蠣(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diào)服。汗止服小建中湯。
第一百九十三、海蛤散
海蛤 滑石 甘草(各一兩) 芒硝(五錢)
為細末,每服二錢,以雞子清調(diào)下。
第一百九十四、檳榔散 治香港腳。
橘葉(一大握) 沙木(一握) 小便 酒(各半盞)
水盞半煎一盞,調(diào)檳榔二錢,食后溫服。
第一百九十五、五積散 治感寒香港腳,食積心腹?jié)M痛,嘔吐,項背拘急。
川芎 蒼術(shù) 桔梗 陳橘皮 枳殼(各七分) 吳白芷 官桂 人參(各五分)濃樸 芍藥 白茯苓 當歸 干姜 麻黃 半夏(各八分) 甘草(炙,五分)
水二盞煎八分,姜三片、蔥白三莖同煎,取微汗。
水盞半,先煎大肥棗十枚,取八分納藥末。弱人半錢,強人一錢,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明日再服加半錢,利后糜粥和養(yǎng)。
第一百九十七、桃花湯少陰下利膿血并溫毒下利。
赤石脂(五兩三錢,一半全用,一半為末) 糯米(三合) 干姜(三錢)
水三碗煮米令熟,去渣溫服。二碗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病愈止服。
第一百九十八、沖和湯(即九味羌活湯)治傷寒兩感。(春分代桂枝麻黃用。)
羌活 防風 蒼術(shù)(各一錢)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黃 黃芩(各一錢半) 細辛
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熱服取汗。有汗者去蒼術(shù)加白術(shù)?,葛根石膏。
第一百九十九、來復丹
硝石(一兩) 硫黃(一兩,明凈者) 太陰玄精石(一兩) 五靈脂(二兩,水研飛過) 青皮 陳皮(去白。各二兩)
先以硫黃同硝石銚慢火炒,以柳箸攪,不住手,令陰陽氣相入,不可大炒過,以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丹。玄精石、五靈脂各制凈末,青橘皮亦研凈末,方入二氣味諸石末和勻,醋打糊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粥飲吞下。
第二百、靈砂丸
水銀(八兩) 硫黃(二兩)
上二味新鐵銚炒成砂子,入固濟罐,打火三炷香,過宿取火,研為細末。今市肆煉銀朱者,彼是謂之氣砂,又謂罐口砂,其價與朱相等。藥肆中缺辰砂,則亦將此砂研碎混入內(nèi),賣充辰砂。醫(yī)之謂靈砂,即此砂是也。每用為細末,糯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空心米飲、棗湯、人參湯任下。忌豬羊血、綠豆粉,量人增至七八粒。
第二百一、柿蒂湯
柿蒂 丁香(各錢半)
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溫服。
第二百二、破棺丹
大黃(二兩,半生半熟) 芒硝(一兩)
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半丸或一丸二丸,食后童便入酒各半化服,或白湯合酒化服。
第二百三、杏仁湯身熱惡風,風濕微腫。
杏仁(七枚) 桂(五分) 麻黃 芍藥 天門冬(各錢半)
水二盞,姜十片,煎一盞,分二服。
第二百四、木瓜散腳腫宜服。
干木瓜 大腹皮 紫蘇 羌活(各一錢) 木香 甘草(各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服。
第二百五、烏梅丸 治蛔厥。
烏梅(七十五個) 細辛 附子 人參 柏皮 桂枝(各兩半) 干姜(二兩半)黃連(四兩) 蜀椒 當歸(各一兩)
十味各搗末,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熏之,五升米飯在下,飯熟搗梅成泥,入諸藥和勻,入蜜,杵三千下,丸梧子大。先服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第二百六、牛蒡根湯汗不流,是汗出時蓋覆不密,故腰背手足搐搦。
上細銼于砂盆內(nèi)研細,用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濾取汁,后用炭火半秤燒一地坑內(nèi)通赤,去火掃凈,投藥汁在坑內(nèi)再燒,令赤黑色,取出,于缽內(nèi)細研。每服半錢,酒調(diào)下,日三服。
第二百七、地榆散傷寒熱毒不解,晚即壯熱,腹痛便膿血。
地榆 犀角(銼) 黃連 茜根 黃芩 梔子仁(八分)
水二盞,韭白五莖,煎一盞,溫服。
第二百八、濃樸湯
濃樸(姜制,一錢) 白術(shù)(二錢) 陳皮 半夏(各八分) 枳實 甘草(炙,各六分)
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溫服。
第二百九、濃樸丸
陳皮(五錢) 人參(七錢) 白術(shù) 藿香 當歸(各五錢) 細辛(二錢) 濃樸(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六分,和渣熱服。
第二百十、人參散
人參 梔子 藍葉 白蘚皮 甘草(各一錢)
水盞半煎七分服。
酸棗仁(炮去皮) 甘草 知母 麥門冬(各一錢) 茯苓 川芎(各六分) 干姜(三分)
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第二百十二、敗毒散
柴胡 前胡 桔梗 甘草 人參 茯苓 羌活 獨活 枳殼 川芎(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服。
第二百十三、蔥豉湯傷寒二三日頭項痛,惡寒脈緊無汗。
蔥白(七莖) 豉(半合) 干葛(四錢) 麻黃(二錢)
水二盞先煮麻黃六七沸,去沫納葛,煎十余沸下豉,煎八分服。如人行五六里再服,良久煮蔥豉粥熱吃,以衣覆取汗。
第二百十四、連須蔥白湯已汗未汗,頭痛如破。
生姜(二兩) 連須蔥白(切半升)
水三盞煎一盞半,分二服。
第二百十五、茅花湯鼻血不止。
茅花(一大把,無花用根)
水三盞煎盞半,分二服。
第二百十六、柏皮湯熱毒入深,吐血。
柏皮(三錢) 黃連 黃芩(各一錢半)
水二盞煎一盞,去渣入阿膠,再煎一二沸,溫服。
第二百十七、麥門冬湯
麥門冬 甘草(各二錢半)
粳米湯盞半、棗二枚、竹葉十五片,煎八分,溫服。
第二百十八、救逆湯
第二百十九、黑錫丹(見眩運門)
第二百二十、羊肉湯
當歸(酒浸) 白芍藥(各二兩) 附子(炮。四錢) 龍骨(四錢) 生姜(二兩)牡蠣(三兩, ) 桂枝(七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羊肉四兩、蔥白五寸打破,水五盞熬至一半,濾去渣,分三服。
第二百二十一、三建湯
水二盞,姜十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第二百二十二、葳蕤湯 治風溫冬溫,春月傷寒。
葳蕤 石膏(各一錢) 麻黃 白薇 羌活 杏仁 甘草 川芎(各六分) 青木香(五分) 干葛(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第二百二十三、栝蔞根湯 治風溫大渴。
石膏(三錢) 栝蔞根 人參 防風 甘草 干葛(各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服。
延胡索(三錢) 樸硝(一錢)
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第二百二十五、射干湯 治夏月暴寒,伏熱于內(nèi),咳嗽喉啞。
射干 當歸 麻黃 肉桂 枳實 紫菀 獨活 陳皮(各七分) 甘草(五分) 生姜(一錢) 半夏(一錢) 杏仁(七粒)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第二百二十六、金沸草散 治頭痛熱甚,胸膈有痰。
前胡 旋復花(各一錢) 半夏 細辛 甘草(各五分) 荊芥穗(七分) 赤茯苓(六分)
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第二百二十七、文蛤散病在陽,反 以水,熱攻于內(nèi),寒更益堅,欲飲水不竭。
文蛤(為末) 沸湯調(diào)服方寸匕。www.med126.com
第二百二十八、牡蠣澤瀉湯 治病瘥后從股以下有水氣。
為細末,米飲調(diào)服方寸匕,小便得利為佳。
第二百二十九、豬膚湯少陰下利,咽痛,胸滿而煩。
豬膚(五兩)
水四碗煮取二碗,加白蜜二臺、白粉二合,熬香和令得所,分二服。
第二百三十、豬膽雞子湯傷寒五六日出斑。
豬膽(二合) 雞子(一枚) 苦酒(三合)
和勻煎三沸,強人盡服,弱人煎六七沸服,汗出瘥。
第二百三十一、鱉甲散傷寒八九日不瘥,諸藥不效,名壞傷寒。
鱉甲 升麻 前胡 烏梅 黃芩 犀角(銼) 枳實(各七分) 生地黃(一錢) 甘草(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二百三十二、白頭翁湯脅熱而利,渴而下利。
白頭翁 黃柏 秦皮 黃連(各錢半)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二百三十三、烏扇散咽中閉塞。
生烏扇(即射干苗,如無,用射干) 豬脂(各四兩)
二味合煎,藥成去渣,取半雞子大,薄綿裹納喉中。
第二百三十四、赤石脂丸脅熱而利。
赤石脂 干姜(各一兩) 黃連 當歸(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第二百三十五、赤石脂禹糧湯痞而下利不止,當治下焦。
赤石脂 禹余糧(各錢)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第二百三十六、葶藶苦酒湯發(fā)狂煩躁,面赤咽痛。大下傷血,發(fā)熱脈澀。
葶藶 苦酒(升半) 艾汁(半升)
煎取七分,作三服。
第二百三十七、香薷湯暑邪霍亂。
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入些鹽花亦可。
第二百三十八、香薷散中 霍亂。
香薷(錢半) 濃樸(姜汁炒) 黃連(各二錢,姜炒紫色)
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用新汲水浸極冷,順服之效,不得犯鐵器。
第二百三十九、消暑丸傷暑發(fā)熱,頭痛煩熱。
半夏(醋煮) 甘草(生) 茯苓(各四兩)
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
第二百四十、清暑益氣湯(方見暑門)。汗出身熱脈虛。
第二百四十一、除濕湯
半夏 濃樸(各一錢) 霍香 陳皮(各六分) 蒼術(shù)(一錢) 甘草(五分)
水盞半,生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第二百四十二、霍香正氣散 治傷寒頭痛發(fā)熱,內(nèi)因痰飲,外因感冒,中脘痞滿,嘔逆惡心,憎寒壯熱咳嗽。
藿香 紫蘇 桔梗(各一錢) 前胡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各六分) 白術(shù) 濃樸(各八分) 白芷 大腹皮(各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熱服取汗。
第二百四十三、絳雪
上研勻,每服一字,摻于舌上津咽之。
第二百四十四、治慝桃仁湯傷寒不發(fā)汗,變狐惑,唇口生瘡,聲啞。
桃仁 槐子 艾(各三錢) 棗(十枚)
水二大盞煎盞半,分二服。
第二百四十五、雄黃蛻散狐惑唇瘡聲啞。
為末,以生艾搗汁和丸,如小指尖大。綿裹納下部中,無艾亦可。
第二百四十六、萬全木通散小便難而黃。
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第二百四十七、 鼠糞湯男子陰易及勞復。
韭根(一大握) 鼠糞(十四枚,兩頭尖者是)
水盞半煎七分,去渣再煎三沸。溫服,得汗效,未汗再服。
第二百四十八、鼠矢豉散勞復發(fā)熱。
梔子(十四枚) 雄鼠矢(二七枚) 枳殼(三枚)
水盞半,蔥白二寸、香豉三十粒,煎八分,溫服。
第二百四十九、燒 散陰陽易。
襠(燒灰存性,以近陰處者,男用婦人 襠,女用男子褲襠)
水調(diào)服方寸匕,以小便利陰頭腫即愈。
第二百五十、竹皮湯病復交接勞復,外腎腫,腹中絞痛。
刮竹青皮(一大丸,如雞子)
水二盞煎八分,去渣溫服。
第二百五十一、天水散 治中暑身熱嘔吐,煩渴水泄,小便赤澀。大能止瀉止吐,解渴解百藥酒食等毒,治時行疫癘,兩感傷寒,及婦人下乳催行,兼以治乳癰,孕婦勿服。
滑石(飛,六兩) 甘草(炙,一兩)
為極細末,每服三錢,蜜溫湯調(diào)下。無蜜,飲湯白水俱可,日三服。要除熱結(jié),新汲水下;要汗,煎蔥白豉湯調(diào)二三服;熱甚者多服。
第二百五十二、防風通圣散方見中風門。
第二百五十三、小續(xù)命湯 治二 通用。
方見風門。
第二百五十四、小續(xù)命加姜汁湯 治寒,三陽香港腳。
小須命湯煎成去渣,加入姜汁二匕,再煎一沸服。
第二百五十五、續(xù)命去附減桂加芍一倍湯 治香港腳,暑中三陽所患必熱。
第二百五十六、川芎石膏湯方見頭痛門。
第二百五十七、補中益氣湯 治內(nèi)虛傷寒發(fā)熱。
方見內(nèi)傷門。
第二百五十八、安神丸方見驚悸門。
第二百五十九、柴胡飲子方見熱門。
第二百六十、七宣丸方見秘結(jié)門。
第二百六十一、鶴頂?shù)?/strong>方見究源門。
第二百六十二、消蘊湯方見《無求子》。
第二百六十三、扁豆湯方見《無求子》。
第二百六十四、竹茹湯方見煩躁門。
第二百六十五、雞清散方見聲音門。
第二百六十六、海藏大羌活湯方見風門。
第二百六十七、參蘇飲 治四時感冒,傷寒頭痛,發(fā)熱惡寒,咳嗽聲重,唾涕稠粘。此藥解肌寬中快膈,及勞瘵潮熱往來,孕婦傷寒并治。
人參 蘇葉 干葛 前胡 陳皮 枳殼 半夏 茯苓(各八分) 木香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一盞,溫服。
第二百六十八、香蘇散四時感冒,傷寒發(fā)熱惡寒,頭痛咳嗽。
香附子 紫蘇(各錢半) 陳皮 甘草(各一錢)
水一盞加蔥姜,煎七分熱服。如頭疼甚,川芎、白芷,名芎芷香蘇散。
第二百六十九、芎蘇散 治證同前。
川芎 紫蘇葉 干葛 桔梗 柴胡(各七分) 茯苓 甘草 半夏(各六分) 枳殼 陳皮(各五分)
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第二百七十、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風寒,發(fā)熱憎寒,頭痛咳嗽無汗。
此藥不問陰陽兩感,一切發(fā)散宜此。
川芎 甘草 麻黃(各八分) 干葛 紫蘇 升麻 赤芍藥(各一錢) 白芷 陳皮 香附子(各六分)
水盞半,姜五片、蔥白二寸,煎八分,熱服,微汗愈。
第二百七十一、消風百解散 治四時傷寒,頭痛發(fā)熱,及風寒咳嗽,鼻塞聲重或喘急。
荊芥穗 白芷 陳皮 麻黃 蒼術(shù)(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盞半加姜蔥煎,熱服。嗽甚者加烏梅。
第二百七十二、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傷寒,時行瘟疫,及山嵐瘴瘧,寒熱往來,霍亂吐泄下利,及出遠方不伏水土者,并宜此。
濃樸(姜炒) 陳皮 藿香 半夏(姜汁制) 蒼術(shù)(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第二百七十三、二香散 治暑傷風傷寒,不敢服麻黃桂枝,初以此藥解表發(fā)散為妙。
及治寒濕暑熱,嘔吐腹?jié)M瀉利,瘴氣,飲冷頭痛身熱。
香薷 香附 紫蘇葉 蒼術(shù) 濃樸(各八分) 陳皮(七分) 甘草 扁豆(各六分)
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第二百七十四、神術(shù)散 治四時瘟疫,傷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項強,身痛咳嗽,鼻塞聲重。
蒼術(shù)(錢半) 羌活 白芷 細辛 川芎 本(各六分) 甘草(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蔥三寸,煎八分,熱服。為末,蔥白湯調(diào)服亦可。
第二百七十五、沖和散 治寒溫不節(jié),將理失宜,乍暖乍寒,脫衣飲冷,早行冒霧,寒溫不時,陰晴不節(jié)。如此氣候侵犯為邪傷人,則身重痛酸,項背拘急,鼻塞身重,氣息不利,不敢輕汗輕下,只此藥為穩(wěn)便。
蒼術(shù)(三錢) 荊芥穗 甘草(各七分)
水盞半,加生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第二百七十六、白術(shù)散 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霍亂煩渴,虛損氣弱,及傷積嘔噦。
白術(shù) 人參 茯苓(各錢) 甘草 木香 霍香(各五分) 葛根(八分)
上為細末,白湯調(diào)下二三錢。
第二百七十七、萬安散
蘇葉 陳皮 香附子 桔梗(各八分) 白芷 半夏 甘草(各六分) 前胡 本 干葛(各五分)
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熱服,取微汗。
第二百七十八、干姜湯 治傷寒頭不可忍也。
干葛 麻黃 石膏(各二錢) 川芎(八分)
水二盞,姜五片、蔥白五寸,煎一盞,熱服取汗。
第二百七十九、縮脾飲 治伏暑熱煩渴燥悶,霍亂干嘔,及中酒嘔噦。
縮砂 草果(各八分) 干葛(錢半) 烏梅(三個) 扁豆 生姜(各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冷服溫服隨意。
第二百八十、桂苓甘露飲 治中暑傷寒,霍亂吐瀉,頭痛口干,煩渴飲冷。方見暑門。
第二百八十一、六和湯 治傷寒冒暑伏熱,不分陰陽煩悶,霍亂轉(zhuǎn)筋吐瀉,寒熱交作,脾氣不和,胸滿咳嗽,頭疼目脹,并中酒煩渴,婦人始前產(chǎn)后俱服無傷。
人參 砂仁 甘草 藿香 半夏 扁豆 赤茯苓 杏仁 木瓜(各七分) 香薷 濃樸(姜汁制。各一錢)
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溫服。
第二百八十二、枇杷葉散 治傷寒冒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惡心,頭目昏眩,或陰陽不和,霍亂轉(zhuǎn)筋,吐利煩躁。
枇杷葉(去毛炙五個) 白茅根 麥門冬 濃樸(姜制) 香薷(各七分) 陳皮 丁香 木瓜(各六分)
水盞半,姜三片煎服。煩躁甚者沉冷服。
第二百八十三、木瓜散 治傷寒霍亂,吐利不已,舉體轉(zhuǎn)筋入腹,悶絕。
干木瓜(二錢) 吳茱萸(一錢) 茴香 甘草(各七分)
水盞半,加姜四片、蘇葉十片、食醬一撮煎服,仍搗蒜貼足心。
第二百八十四、養(yǎng)胃湯 治傷寒久而成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頭痛惡心,身體痛,栗栗振寒,面色青白,不進飲食,脈弦遲。
人參 藿香 半夏 白茯苓(各一錢) 濃樸 甘草 橘皮 草果 蒼術(shù)(各六分)
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寒甚加附子。
第二百八十五、清脾湯 治瘧熱多寒少。
方見瘧門。
第二百八十六、保真湯 治四時傷感,不問陰陽,二證才覺便服有效。
本 川芎 蒼術(shù)(各一錢) 甘草(六分)
水一盞、姜三片,煎服。
第二百八十七、對金飲子(一名平胃散)治四時傷寒極效,又治諸疾皆愈,和脾胃,進食快氣。
方見脾胄門。
第二百八十八、杏仁煎 治傷寒聲重暴嗽,語言不出。
桑白皮 五味子(各一兩) 杏仁(三兩) 紫菀 貝母 木通(各八錢) 蜜(二兩)
上將五味同煎,水四五碗煎至碗半,去渣,再將杏仁及連皮生姜兩半同蜜擂成膏,入藥汁內(nèi),一處收貯。每服以匙挑入口噙化,日四五服。
第二百八十九、應手方 治傷寒舌出寸余,連日不收。
第二百九十、白頸蚯蚓陽證欲死,結(jié)胸,無可藥者。
白頸蚯蚓(十余條,插爛入蜜半盞、冷水半碗灌服。無蜜用砂糖亦可)
第二百九十一、逍遙散傷寒汗后血氣未平,過勞者謂之勞復,犯房室謂之陰陽易。
此證最難治,曾有舌出數(shù)寸死者多矣。此湯極妙。
人參 知母 竹青 柴胡 黃連 甘草 滑石 生地 黃犀角 韭白及根(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入燒 末一錢調(diào)服,有粘汗出為效。
第二百九十二、再造散 治傷寒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用發(fā)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醫(yī)家不識此證,不論時令,遂復用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殺者多矣。殊不知此者為陽虛不能作汗,故名曰無陽。
人參 黃 桂枝 甘草 熟附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姜 夏日加黃芩 石膏
水二盞、棗二枚,煎一盞,溫服。
第二百九十三、黃龍湯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fā)渴身熱。醫(yī)家有不識此證,便呼為漏底傷寒,即用熱藥止之,是猶抱薪救火,誤人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里,胃中燥糞結(jié)實。此利非內(nèi)寒而利,乃曰飲湯藥而利也,名曰積熱利證,宜急下之。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煎六乙順氣湯。
大黃 芒硝(年高及身弱者去之) 枳實 濃樸 甘草 人參 當歸
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服。
第二百九十四、芩連消毒飲 治天行時疫,大頭痛,發(fā)熱惡寒,頸項腫,脈洪,痰痹,此方治之。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黃芩 荊芥 黃連 防風 羌活 枳殼 連翹 射干 白芷
先用大黃煎利二三次,后根據(jù)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調(diào)理。水二盞姜三片煎,有痰者加竹瀝姜汁調(diào)。
第二百九十五、六神通圣散 治時行三月后,謂之晚發(fā),頭痛身熱惡寒,脈洪數(shù)。先用羌活沖和湯,不愈后服此湯。
麻黃 甘草 黃芩 石膏(各一錢) 滑石(錢半) 蒼術(shù) 川芎 羌活 細辛(各五分)
水二盞,姜三片、豉一撮、蔥白一寸,煎八分服,取汗中病止。
第二百九十六、氣漸凡入病家須避其氣漸,不使染著為上。此一醫(yī)人之患也,不可不知,故并附方于后。
雄黃丸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招臏厮挛逋,雖與病患同床合被,不能染也。
又法∶以雄黃末涂鼻孔中,行動從容位而入。男子病邪氣出于口,女人病邪氣出于陰門。其相對坐立之間,必須識其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