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virus encephalitis |
拚音 | BINGDUXINGNAOYAN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腦部疾病,感染性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由病毒直接侵犯腦實質引起的腦部炎癥。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由病毒直接侵犯腦實質引起的腦部炎癥稱為病毒性腦炎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它在宿主細胞內可以復制,在體外的細胞和組織培養(yǎng)中能生長。病毒是由核酸分子為核心和一層蛋白質外衣所構成的顆粒。其核心負責病毒生物行為的各種活性,為病毒繁殖、致病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其蛋白質外衣決定其抗原性。大多數病毒均小于300μm,中樞神經系統的病毒,根據核酸成分的不同分為兩類:一為脫氧核糖核酸病毒(DNA病毒):包括微小病毒、乳頭多瘤空泡病毒(引起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腺病毒、皰疹病毒、水痘病毒。另一為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包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蟲媒病毒、粘液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粘液病毒(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沙粒病毒(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彈狀病毒(狂犬病病毒)。病毒性腦炎按起病緩急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腦炎。按病毒種類和感染途徑可分為蟲媒病毒、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皰疹病毒腦炎等。根據發(fā)病情況又可分為流行性、散發(fā)性腦炎。一般認為急性腦炎代表急性病毒感染,而亞急性或慢性發(fā)病的如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皮質紋狀體脊髓變性代表慢性病毒感染。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有以下可能途徑:①感染皮膚或粘膜表面,然后經血流入腦,如單純皰疹病毒和腸道病毒。②經叮咬皮膚侵入機體,然后沿周圍神經通路或經血行人腦,如狂犬病、乙型腦炎和森林腦炎病毒。③經呼吸道吸入(飛沫傳染),如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流感、天花、麻疹、風疹、水痘、腮腺炎病毒,經原發(fā)灶再侵入和影響到腦部。④經注射(疫苗接種后)。病毒侵入機體后,一般先在局部淋巴組織內繁殖,然后經淋巴人血形成病毒血癥,或循局部周圍神經通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病毒侵入細胞后可使細胞溶解或寄生于細胞或使細胞轉變。病毒感染在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的基本病理變化是炎癥。以往認為病毒是這種炎癥的直接致病因子,因其在細胞內繁殖所產生的毒性代謝產物能造成細胞的損害和死亡,從而產生組織變性、滲出、增生等一系列變化。但免疫學的進展明確了病毒性炎癥的發(fā)生,并不在病毒本身,而是機體針對病毒抗原產生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即體液免疫和(或)細胞免疫是產生炎癥病變的主要根源。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小兒病毒性腦炎或腦膜炎診斷標準: 1.多在春夏及初秋發(fā)病,常有病毒感染史。 2.有發(fā)熱、頭痛、嘔吐、腹瀉、意識障礙,甚或驚厥昏迷等癥狀。嬰幼兒前囟飽滿。 3.腦膜刺激征陽性,有時可引出病理反射。 4.腦脊液外觀清亮或微渾,壓力輕度增高,細胞數大多在10~500/mm3之間,淋巴細胞占多數。蛋白輕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少數病例腦脊液無明顯改變。有條件者可作病毒分離及血清學檢查。 5.腦電圖:常出現彌漫性慢波。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急性病毒腦炎:①感染癥狀:如發(fā)熱、全身不適、肌痛、喉痛,可由數大到數周,而有些病例可突然發(fā)熱,白細胞正常或增加至(15—30)×109/L。②腦膜刺激征和腦脊液改變:腦脊液壓力正;蛟龈,白細胞增加至(10—500)× 106/L,少數可達(1000—1500)×106/L,以淋巴細胞為主。蟲媒病毒所致的腦炎早期中性白細胞占主要成分。糖正;蚵愿,少數可降低。蛋白可輕度增加至0.5—1g/L,單純皰疹病毒腦炎腦脊液內可有紅細胞存在。少數急性病毒性腦炎病例腦脊液可以完全正常。③局限性或彌漫性腦炎癥狀有精神癥狀,譫妄、昏迷等意識障礙,抽搐,失語,強握,吸吮反射,偏癱。腱反射不對稱,病理反射陽性等。腦于損害有腦神經麻痹、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小腦損害有眼球震顫、共濟失調、輪替運動不能等。④還可有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原發(fā)病變的有關體征,如麻疹、水痘、腮腺炎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有些病例以精神癥狀或高顱壓癥狀為突出,如病變主要在腦干稱為腦干腦炎。不同種類的病毒腦炎也可有其特殊的表現。 慢病毒腦炎和腦病已知者有:①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②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炎。③皮質紋狀體脊髓變性。④Kuru病。慢病毒感染的特點為:①感染與發(fā)病的潛伏期長,由數月到數年甚至數十年。②亞急性或慢性發(fā)病。③病人有免疫缺陷,主要為細胞免疫缺陷。④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比較彌散呈多灶性。 其他幾種病毒性腦炎的特點如下: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腦炎:病毒直接侵犯腦部,大多數表現為腦膜炎癥狀,亦可出現偏癱、四肢癱,視力喪失,耳聾,失語等。腮腺炎多與腦炎同時或先后發(fā)生,一般診斷不難。無腮腺炎者可借血清免疫學檢查確定診斷。經對癥治療預后良好。 帶狀皰疹腦炎:很少見,個別病例在出現軀干或頭面部皰疹后發(fā)生腦膜炎和腦炎。治療同一般病毒性腦炎。 巨細胞病毒腦炎:多為胎兒及新生兒感染,偶見于兒童和成人。大多表現腦發(fā)育不良小頭畸形,腦室周圍及腦內鈣化,腦積水。成人則可表現為急性多發(fā)性神經炎。任何小頭畸形嬰幼兒,特別是伴有眼脈絡膜炎、視網膜鈣化、白內障、視神經萎縮時均應疑及本病。44%的患兒血中可找到特異抗體。可試用阿糖腺苷治療。 進行性風疹腦炎:系指母親在懷孕期患風疹,小孩出生后14歲以內發(fā)生的腦炎,屬于慢病毒感染。癥狀為進行性,可有癲癇、耳聾和癡呆等。或表現各種腦發(fā)育畸形。后天性風疹腦炎癥狀多輕微,無需特殊治療,預后良好。感染期間的病毒分離和血清免疫試驗可確定診斷。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EB病毒)腦炎:多在全身疾病的情況下發(fā)生,偶有先于血液及內臟癥狀而發(fā)生者?捎癱瘓、失語、多動、腦神經損害、小腦共濟失調和截癱等。典型血象和嗜異性抗體(heterophil)可確定診斷。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腦炎:無腮腺炎者可借血清免疫學檢查確定診斷。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急性病毒腦炎:腦脊液壓力正;蛟龈撸准毎黾又粒10—500)× 106/L,少數可達(1000—1500)×106/L,以淋巴細胞為主。蟲媒病毒所致的腦炎早期中性白細胞占主要成分。糖正;蚵愿,少數可降低。蛋白可輕度增加至0.5—1g/L,單純皰疹病毒腦炎腦脊液內可有紅細胞存在。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小兒病毒性腦炎或腦膜炎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癥狀和體征消失,精神及智能正常,不留任何后遺癥。腦脊液及腦電圖檢查正常。 2.好轉:癥狀和體征接近消失,或留有后遺癥。腦脊液正常或接近正常。 |
預后 | 預后良好,多完全恢復。 急性病毒腦炎的病程通常由幾周到數月。預后很難估計,病情輕重與預后無肯定相關。病情輕者可有顯著的智力障礙,而重病例也可恢復很好。死亡率約為8%—15%,但各類病毒性腦炎也不一樣。腮腺炎病毒或腸道病毒腦炎約為1%—2%,單純皰疹病毒腦炎50%—70%,狂犬病病毒腦炎幾乎為100%。后遺癥的發(fā)生率也與病因有關。腮腺炎病毒腦炎較少發(fā)生后遺癥,單純皰疹病毒腦炎和蟲媒病毒腦炎中有20%—50%發(fā)生后遺癥。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病毒性腦炎無特效療法。對癥處理,如控制顱內高壓、高熱和抽搐發(fā)作尤為重要。昏迷病人需保持呼吸道通暢。精心護理可防止繼發(fā)感染。高熱、抽搐可用中藥白虎湯或安宮牛黃丸;瘜W藥物用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可防止病毒吸附。用金剛烷胺、環(huán)辛胺可防止病毒穿人細胞。用碘苷、阿糖胞苷、阿糖腺苷、無環(huán)鳥苷等可抑制病毒在機體內復制。干擾素可使人體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可用地塞米松或氫可的松靜脈滴注。由較大劑量開始,逐步遞減,療程不超過1個月。 |
中醫(yī)治療 |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