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orbital phlegmon and cavernous sinus thrombus |
拚音 | KUANGFENGWOZUZHIYANJIHAIMIANDOUXUESHUAN |
別名 | 中醫(yī):突起睛高,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眼附屬器官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蜂窩組織炎是發(fā)生于眶內軟組織或骨膜下的急性化膿性炎癥。由于眼眶、眼球和顱腔的密切關系,該病可引起永久性失明和顱內蔓延常被視為危癥。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本病多因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約60%~84%來自副鼻竇化膿灶,也可來自其他化膿灶;如牙周炎、根尖炎、淚囊炎、眼瞼及顏面部癤腫等。少數(shù)可因眼眶外傷特別是本質異物滯留合并化膿感染。另有部分患者可因全身感染性疾病的血行播散所致。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兒童多見。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病的形成多因風熱火毒,或臟腑積熱上攻于目;或情志失調,肝郁化熱,火熱上炎,致目絡澀滯;或郁久傷陰,陰虛陽亢,皆可發(fā)為本病。本病若熱毒過盛,正氣不足;或失治誤治,致火毒內陷,則可衍為重證。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多熱證實證,病久傷陰則可形成虛中夾實之證。突起睛高,發(fā)病急,來勢猛,局部紅赤腫痛者,多屬實熱證,若見高熱神昏者,為邪毒內陷。若眼球突出,清瘦,頭昏脹者,多屬陰虛陽亢,若眼球突出、紅赤,精神抑郁或易激動者,多屬肝郁化熱。因眼球突出較重,致黑睛暴露生翳;或病變侵及目系,后期致視力喪失等變證,宜詳察細辨。 1.熱毒熾盛 證候:起病急,睛高突起,疼痛拒按,觸之堅硬,胞瞼白睛紅赤腫脹,伴發(fā)熱,頭痛,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shù)或洪數(shù)。 辨析:①辨證:以睛高突起,局部紅赤腫痛,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病機:風火熱毒上攻于目,燔灼眼絡,胞瞼氣血瘀滯,脈絡阻塞,故致晴突紅赤腫痛;發(fā)熱,舌質紅,脈數(shù)均為火熱內熾之征。 2.熱毒內陷 證候:睛高突起,跳痛難忍,視力驟降,胞瞼,白睛紅赤腫脹甚,或眼部球內灌膿,壯熱,神昏譫語,惡心嘔吐,面赤氣粗,小便黃赤,舌質紅絳,脈數(shù)。 辨析:①辯證:以睛高突起,壯熱神昏,舌質紅絳,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病機:火毒熾盛,煎熬營血,血敗肉腐,故目珠赤腫突出,眼部灌膿;火毒入營,內陷心包,故壯熱神昏,火毒灼傷目系,故視力驟降;舌紅絳脈數(shù)均為營血之征。 3.肝郁化熱 證候:眼目珠突出,白睛紅赤,凝視難以轉動,清瘦多汗,精神抑郁或煩躁易怒,胸脅脹疼,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辨析:①辨證:以雙眼目珠突出,伴有肝郁癥狀為辨證要點。②病機:肝郁化熱,火熱上炎,燔灼氣血,壅阻目絡,故目珠突出,凝視不能轉動;精神抑郁,煩躁易怒,舌質紅,脈弦數(shù)均為肝郁化熱之征。 4.陰虛陽亢 證候:雙眼目珠突出,白睛紅赤較輕,凝視不能轉動,眼脹頭昏,形體消瘦,多汗,心悸失眠,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 辨析:①辨證:以雙眼目珠突出,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病機:病久傷陰心陰虧耗:肝陰受損,陰虛陽亢,虛火上炎,目絡壅滯,致目珠突出,眼脹頭昏;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皆為陰虛火旺之征。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1.常有副鼻竇炎、麥粒腫、敗血癥、淚囊炎病史。 2,起病急、發(fā)熱、頭痛、嘔吐。 3.眼眶紅腫,瞼球結膜水腫,眼球突出,眼球活動受限,壓痛。 4.視神經(jīng)乳頭充血、水腫、靜脈曲張。 5.晚期眼眶緣皮膚面或穹窿部潰破出膿。 具備第1~4項即可診斷。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兒童多見,發(fā)病突然,可伴發(fā)熱、乏力、惡心。 2.可有感冒或其他炎癥病史。 3.眼球突出,一般呈高度軸向突出。 4.眼瞼充血腫脹、觸之堅硬,閉合不全。 5.球結膜高度水腫,甚至突出于瞼裂之外。 6.眼球運動受限。 7.視力不同程度降低。 如炎癥通過靜脈或眶上裂蔓延至海綿竇,形成膿毒性海綿竇血栓則癥狀加重。上述癥狀可表現(xiàn)為雙眼,可出現(xiàn)腦膜刺激癥。腦脊液檢查呈化膿性腦膜炎改變。另有意義的體征為耳后乳突部水腫。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超聲探查可見球后脂墊擴大,眶內膿腫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暗區(qū)。CT掃描可見眶脂肪密度增高,眼瞼、眼外肌肥厚。膿腫為不被造影劑強化的高密度塊影。CT掃描還可發(fā)現(xiàn)副鼻竇密度增高,及骨膜下梭形高密度影。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應注意與眼眶惡性腫瘤、頸動脈一海綿竇瘺相鑒別。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治愈:局部炎癥消退,破潰處傷口愈合,全身和局部炎癥消失。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1.病因治療:應早期治療原發(fā)病灶。 2.足量廣譜抗生素的應用。 3.根據(jù)病情合理應用皮質類固醇。 4.對海綿竇血栓應按敗血癥的治療原則進行,合并使用抗生素、抗凝劑等。 |
中醫(yī)治療 | 本病治療以清熱祛邪為主,根據(jù)不同證情,分別用瀉火、活血、解郁之法。對虛中挾實的陰虛陽亢之證,又當以滋陰潛陽為法?赏瑫r配合其他療法,以提高療效。 (一)辨證選方 1.熱毒熾盛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方藥:仙方活命飲(《外科發(fā)揮》)加減。金銀花12g,蒲公英12g,天花粉10g,當歸尾10g,赤芍10g,白芷10g,防風10g,浙貝母10g,制乳香10g,制沒藥10g,甘草3g。兼惡寒者,加荊芥、薄荷;口渴煩躁者,加生石膏、黃連;大便秘者,加大黃。 2.熱毒內陷 治法:清營解毒開竅。 方藥:清營湯(《溫病條辨》)加減。犀角3g(或水牛角30g先煎),生地30g,丹參10g,黃連10g,金銀花15g,連翹15g,梔子10g,丹皮10g,甘草3g。亦可同時配服安宮牛黃丸。 3.肝郁化熱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降火。 方藥: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加減。丹皮10g,梔子10g,當歸10g,赤芍10g,柴胡3g,茯苓10g,龍膽草10g,夏枯草10g,丹參129。黑睛生翳者,加防風10g,金銀花15g。 4.陰虛陽亢 治法:滋陰潛陽。 方藥:耳聾左慈丸(《醫(yī)宗己任編》)加減。熟地12g,生地12g,丹皮10g,山茱萸10g,茯苓10g,女貞子10g,玄參10g,麥冬10g,磁石10g,牡蠣15g,石決明15g。頭昏心悸者,加炒棗仁、 茯神;雙手震顫者,加鉤藤、珍珠母。 (二)其他療法 1.熱敷法:用蔥蔸、艾葉適量,搗爛炒熱,布包熱敷患處。用于突起睛高,熱毒壅滯之證。 2.吹鼻法:朱砂9g,蟾酥0.3g,芽皂0.6g,白礬0.6g,細辛0.3g。共為細未,吹鼻。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本病多因眶內炎癥所致。初期宜局部濕熱敷,每次10~20分鐘,肌肉注射或靜脈點滴抗菌素?赏瑫r內服中藥,熱毒壅盛,瘀滯有膿者,內服中藥仙方活命飲。膿成者,應切開排膿。舌暗紅,脈澀者,應用桃仁、紅花、乳香、沒藥之類,以活血祛瘀。對暴露角膜者,應局部滴抗生素眼膏并包扎患眼。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秘傳眼科龍術論》曰:“此眼初患時,皆因疼痛……,蓋五臟毒風所致,令晴突出。”《銀海精微》曰:“突起睛高,險峻厲害之癥也。初起麻木疼痛,汪汪淚出,病勢洶涌,卒暴之變莫測。治稍遲,或控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