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hild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
拚音 | JIXINGSHANGHUXIDAOGANRAN(XIAOER) |
別名 | 中醫(yī):傷風,感冒。簡稱:上感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呼吸系統(tǒng)疾。▋嚎)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因細菌、病毒引起的小兒上呼吸道的急性炎癥,以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為主要臨床特征。病毒引起者占90%以上,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常見的病毒有鼻病毒、柯薩奇病毒、?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經過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失去抵抗力,繼發(fā)細菌感染或直接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的細菌大多屬于A組β溶血性鏈球菌。肺炎支原體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上感于冬春季節(jié)發(fā)生較多。 |
地區(qū) | |
人群 | 嬰幼兒時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特點和免疫特點,易患呼吸道感染。 |
強度與傳播 | 致病病毒的傳播一般通過飛沫及直接接觸。具有傳染性和傳播快、潛伏期短的特點。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正常人的鼻咽部常有上述各種病毒和細菌寄殖,營養(yǎng)不良、佝僂病及平素缺乏鍛煉的小兒易患上感,環(huán)境因素及護理不周也可誘發(fā)本病。如居住擁擠,大氣污染,間接吸入煙霧均可降低機體抗病能力和呼吸道粘膜的局部防御能力,而發(fā)生呼吸道感染。 |
中醫(yī)病機 | 本病的發(fā)生主要是感受風、寒、暑、濕、燥、火六yin之邪,邪客于肺衛(wèi)所致。小兒肺常不足,腠理空虛,衛(wèi)外不固。并且肺主皮毛,口鼻為其竅。當氣候變化冷熱失常時,外邪或從皮毛或由口鼻而入,客于肺臟。肺衛(wèi)被邪所困,故見發(fā)熱、咽痛、咳嗽等上焦癥狀。又因小兒臟腑柔嫩,易虛易實,故而外感時常夾痰、夾食、夾驚。病位在肺,與心、肝、脾有關。 |
病理 | 開始病毒主要侵襲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鼻腔和咽粘膜有明顯充血和水腫,伴以淋巴細胞為主的單核細胞浸潤,繼而纖毛上皮細胞損傷,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及形成淺表潰瘍,有較多漿液和粘液分泌,以后基底細胞增生,恢復期有上皮再生,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時,病毒在上呼吸道上皮細胞內繁殖,并可見細胞內包涵體。伴細菌繼發(fā)感染時,粘膜下層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和膿性分泌物。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為表證,臨證主要需辨別寒熱,除癥狀外,舌脈為辨證要點。咽部紅腫者,多以風熱論治,縱有寒象,亦以寒包熱郁居多。由于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對兼夾證尤需注意。 一、常證 1.風寒束表 主證:發(fā)熱輕,惡寒重,無汗,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年長兒可訴肢體疼痛,頭痛,舌苔薄白,脈浮緊。 分析:本證由風寒外襲而致。風寒外束,郁于肌腠,毛竅不通,故見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肺氣不宣,外竅失利,故見鼻塞流涕等癥。 2.風熱犯表 主證:發(fā)熱重,惡寒輕,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紅,或目赤流淚,煩熱口渴,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浮數。 分析:本證多因風熱之邪,客于腠理,傷及肺衛(wèi)所致。邪在衛(wèi)表,腠理開泄,故見發(fā)熱汗出。風熱上乘,故見咽紅目赤。肺氣不宣,故見咳嗽鼻塞。熱傷肺津,故見煩熱口渴等癥。 3.暑濕襲表 主證:高熱不退,或身熱不揚,汗出不暢,頭痛,倦怠,泛惡,鼻塞流涕,咳嗽,舌尖紅,苔白膩,脈數。 分析:本證多因暑濕犯表,衛(wèi)表失宣所致。傷于陽暑者可見高熱不退,傷于陰暑者可見身熱不揚,汗出不暢。邪束肺經,肺失清肅,故見咳嗽。濕困中焦,脾胃不和,故見泛惡。 二、兼證 1.感冒夾痰 主證:除外感本證外,兼有咳嗽,咳聲重濁,喉中痰鳴,舌苔白膩,脈浮滑。 分析:本證多因感冒熱盛,灼液成痰而致。外邪閉肺,肺氣不宣,故見咳嗽。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或熱灼津成痰,痰阻氣道,故咳聲重濁,喉中痰鳴。 2.感冒夾滯 主證:除感冒本證外,兼有腹脹,不思乳食,或伴嘔吐,口中氣穢,大便溏臭或秘結,舌苔垢或黃厚,脈滑。 分析:本證多因脾胃素虛,或內傷飲食,復感外邪所致。食滯于中,故見不思乳食,大便溏臭或秘結。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見嘔吐腹脹。濁氣上泛,可見口中氣穢。 3.感冒夾驚 主證:除感冒本證外,兼見煩躁不安,驚惕驚叫,甚至驚厥,舌尖紅,脈弦數。 分析:本證多因感邪之后,化熱傷陰,風熱相搏,引動肝風所致。熱擾神明,故見煩躁不安。熱傷津液,筋脈失養(yǎng),故見驚惕,甚則驚厥。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 1.年長兒可有流涕、鼻塞、噴嚏、低熱、咽部干痛不適等,嬰幼兒呼吸道癥狀可不明顯,常突然發(fā)熱、嘔吐、腹瀉,甚至高熱驚厥。新生兒可因鼻塞而拒奶或呼吸急促。 2.咽部充血和咽后壁淋巴濾泡增多。若炎癥局限于上呼吸道某一器官,則以該部炎癥命名,如急性喉炎、急性扁桃體炎,否則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發(fā)熱、咽炎、濾泡性結合膜炎同時存在,頸或耳后淋巴結腫大稱咽結合膜熱。 4.病毒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偏低或正常,細菌感染時則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多。 5.流行性感冒有明顯的流行病學史,全身癥狀重而呼吸道局部癥狀輕,常有發(fā)熱、頭痛、肌痛等。 [附]上呼吸道感染的兩種特殊類型 1.咽結合膜熱:發(fā)熱、咽炎、眼結膜炎(紅眼病)三者同時存在。 2.皰疹性咽峽炎:發(fā)病急,高熱、咽痛、流涎、咽部充血,咽腭弓、懸雍垂和上腭有皰疹或潰瘍。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依靠流行病學和典型的臨床表現,初步作出診斷。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一)一般類型上感 1.起病急,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發(fā)熱或有或無,熱度高低不一。 2.部分患兒在疾病早期伴有腹痛,可能由于腸蠕動增強或腸系膜淋巴結炎所致。 3.嬰幼兒可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起病1~2日內可發(fā)生高熱驚厥。 4.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炎,有時在咽后壁可見淋巴濾泡充血腫大,雙側頰粘膜可見散在出血點,扁桃體紅腫,表面可見白色斑點狀滲出物。 5.鏈球菌引起者,扁桃體彌漫性紅腫,可見濾泡性膿性分泌物。 (二)特殊類型上感 1.皰疹性咽炎: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夏秋季多發(fā),可呈暴發(fā)或散發(fā)。急性起病,高熱,咽痛、咽充血,咽腭弓、懸雍垂、軟腭或扁桃體上可見灰白色皰疹,皰疹破潰后形成潰瘍。病程1周左右。 2.咽結合膜熱:病原體為腺病毒,最常見為3型;1、2、5和7、14型亦可引起感染。夏季多發(fā)污染的游泳池為重要感染場所。有時呈現流行。急性起病,以發(fā)熱、頭痛、急性結膜炎和咽炎的表現為特征,常伴有頸淋巴結腫大。病程約1周。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1、鼻、咽拭子和咽喉洗液可分離出病毒,繼發(fā)細菌感染時,可作細菌培養(yǎng)確診。 2、在病程早期1—3d內,收集上呼吸道分泌物,通過光鏡可發(fā)現細胞內包涵體或在電鏡下檢測到病毒。用免疫熒光法檢測呼吸道分泌物內脫落細胞的病毒抗原,能快速作出診斷。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放射免疫法亦為簡便、靈敏、特異、快速的病毒抗原檢測方法。 3、病毒的血清學檢查方法是檢測特異性IgG抗體。需收集發(fā)病初期和2周后的雙份血清作抗體滴度比較,效價升高4倍或4倍以上即可確診。 4、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和中和試驗,這些方法僅為回顧性診斷,不能作早期診斷。病毒特異性的IgM抗體檢測僅需病程早期的單份血清即可迅速作出早期診斷。 |
血液 | 病毒感染一般白細胞偏低或在正常范圍,細菌感染則白細胞總數大多增高,中性粒細胞百分數可較高。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急性傳染病早期:如麻疹、風疹、猩紅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起病早期與上感相似,應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動態(tài)觀察病情變化。 2.川崎病:除發(fā)熱外,有球結膜充血,口唇及口腔粘膜病變,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及手足硬腫等表現。 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發(fā)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和肝脾腫大,可有皮疹,周圍血象中淋巴細胞總數和異形淋巴細胞增多。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1.治愈:癥狀,體征消失。 2.好轉:體溫正常,上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全身不適基本消失。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一、一般治療 1.充分休息,飲食宜清淡、易消化而有營養(yǎng),多飲水。 2.必要時應用解熱鎮(zhèn)痛藥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 3.高熱時也可采用物理降溫,如冰枕、酒精擦浴等。 4.有鼻堵者,用新麻液滴鼻,在進食或睡眠前應用,每日3~4次。 二、抗病毒藥物 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為廣譜抗病毒藥,劑量為每日10~15mg/kg,分2次,肌注或靜脈滴注,療程5~7日。 三、抗生素治療 疑有細菌感染時,一般多采用青霉素G每日3萬~5萬u/kg,分2次肌注,或口服復方新諾明,每日5Omg/kg,分2次口服。 |
中醫(yī)治療 | 本病的治療以宣肺解表為主。風寒感冒治以辛溫,風熱感冒治以辛涼,暑濕感冒重在清暑解表。并根據兼證的不同,配合化痰、消食、鎮(zhèn)驚等法。 一、辯證選方 (一)常證 1.風寒束表 治法:辛溫解表。 方藥: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淡豆豉、前胡各10g,柴胡、羌活、獨活各6g,桔梗、甘草各3g。發(fā)熱惡寒輕者去羌活、獨活;頭痛加白芷;咳嗽重加杏仁、百部。 2.風熱犯表 治法:辛涼解表。 方藥:銀翹散加減。銀花、連翹、荊芥各1Og,牛蒡子、桔梗各6g,薄荷、甘草各3g。咽痛加射干、青黛;發(fā)熱明顯加生石膏;伴咳嗽加桑葉、杏仁、前胡。 3.暑濕襲表 治法:清暑解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加減。香薷、銀花、連翹各12g,扁豆、藿香、厚樸各9g,甘草各6g。熱重心煩加炒梔子、淡豆豉;偏濕重加佩蘭、滑石;嘔逆加竹茹、半夏。 (二)兼證 1.感冒夾痰 治法: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方藥:二陳湯加減。陳皮、半夏、前胡、茯苓各1Og,杏仁、蘇葉、桑葉各6g,甘草3g。咽痛加連翹、桔梗;痰黃稠加黃芩、桑白皮;大便不爽加瓜蔞。 2.感冒夾滯 治法:宣肺解表,消食導滯。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茯苓、神曲、連翹各1Og,藿香、白芷、陳皮、厚樸各6g,蘇葉、甘草各3g。腹脹滿加枳實、蘇梗;大便腥臭加焦軍、山楂。 3.感冒夾驚 治法:宣肺解表,安神鎮(zhèn)驚。 方藥:桑菊飲加味。桑葉、菊花、鉤藤各1Og,杏仁、桔梗、蟬衣各6g,薄荷、甘草各 3g。高熱不退加生石膏、羚羊粉;煩躁不安加梔子、黃連;伴抽搐者加全蝎。 二、專方驗方 1.清熱丹:銀花90g,蔓荊子6g,薄荷20g,法半夏30g,生石膏150g,橘紅60g,浮萍 30g,生地90g,天竺黃60g,杏仁60g,大黃90g,杭菊90g。上藥研細末,兌冰片3g,煉蜜為丸。每丸3g。周歲左右每服1g,1~6歲每服3g,6歲以上每服6g,日服2次。適用于風熱感冒。 2.荊防蔥豉湯:荊芥6g,防風3g,蘇葉6g,羌活3g,白芷3g,淡豆豉6g,薄荷3g,黃芩6g,淡竹葉5g,蔥白2節(jié)。水煎服。每日1劑,頻服。適用于風寒感冒。 3.柴菊清熱湯:柴胡12g,黃芩12g,野菊花12g,連翹9g,桔梗9g,百部9g,生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于小兒感冒屬風熱者。 4.退熱靈:水牛角30g,黃連6g,梔子6g,滑石6g。共研細末。6個月~1歲每服0.3 ~O.5g,1~3歲每服0.5~0.9g,3~6歲每服0.9~1.2g,6~12歲每服1.5g。日服3次。適用于外感風熱者。 5.清宣飲:菊花6~9g,桑葉6~9g,蘆根15~30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適用于風熱感冒輕證。1.拔火罐:風寒感冒時可在大椎穴、太陽穴、印堂穴處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10分鐘。 三、其它療法 1.藥。恒y花20g,薄荷15g。加水煎至80ml藥液,加入乙醇15ml。擦浴曲池、大椎、風池、風府穴及腋下。每次擦浴20分鐘,每日1~2次。治療外感高熱。 2.灌腸:銀花20g,青蒿10g,柴胡10g,生石膏10g,板藍根15g,桔梗10g。每日1劑,水煎2次。藥溫36~37℃,保留灌腸20~30分鐘,每日2次。 |
中藥 | 1.小兒清咽沖劑:具有清熱解毒利咽的功效。適用于風熱外感。周歲以下每服1/2袋,1~3歲每服2/3袋,3~6歲每服1袋,6~9歲每服1 1/2袋,9~12歲每服2袋,每日3次。 2.雙黃連口服液:具有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風熱外感。1~3歲每服1/2支,3~6歲每服1支,6~9歲每服1 1/2支,9~12歲每服2支,每日2次。 3.雙貫沖劑:具有清熱解表的功效。適用于風熱外感。1~3歲每服1/2袋,3~6歲每服1袋,6~9歲每服1 1/2袋,每日3次。 4.小兒清感靈片:具有發(fā)汗解肌,清熱透表的功效。適用于風寒感冒。1歲以內每服1片,1~3歲每次2片,3~6歲每次3片,6~9歲每次4片,9~12歲每次5片,每日2次。 5.藿香正氣軟膠囊: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者。3~6歲每服1~2粒,6~9歲每服3粒,9~12歲每服4粒,每日2次。 6.小兒清熱靈: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適用于風熱感冒咳嗽、咽疼者。1~3歲每服2片,3~6歲每服3片,6~9歲每服4片,9~12歲每服5片,每日2次。 |
針灸 | 1、風寒感冒取風池、列缺、合谷;風熱感冒取大惟、風池、曲池、合谷。頭痛加太陽、印堂;鼻塞配迎香;咽喉痛配少商;咳嗽配肺俞、太淵;感冒夾驚而見抽搐時,針刺人中、十宣。 2、貼敷:吳茱萸適量,研末配調。每次取蠶豆大小,貼敷雙側涌泉穴,6小時左右換藥1次,連用3次。用于小兒外感高熱。 |
推拿按摩 | 風寒感冒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推三關、掐揉二扇門、拿風池、肩井;風熱感冒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清板門、運八卦、清肺、退六腑、揉小橫紋。夾痰者加揉膻中、肺俞、乳根、乳旁,夾食滯者清板門、分腹陰陽,夾驚者多揉小天心、分手陰陽。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本病的治療,目前多采用以中醫(yī)為主的治療方法。中醫(yī)對本病成因、發(fā)病機理以及辨證論治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及成熟的經驗,臨床效果滿意。另外對反復上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兒,中醫(yī)更有其獨到之處。適時地使用中藥補氣養(yǎng)血,扶正固本,可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對抗生素,一般主張沒有明確的細菌感染證據時,不予使用。因大多數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無效,反可引起菌群失調,有利于病菌的繁殖,所以必須避免濫用。在中醫(yī)治療的同時,可配合應用西醫(yī)退熱等對癥療法。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改善營養(yǎng)狀況與環(huán)境衛(wèi)生,加強體格鍛煉對預防本病十分重要。 |
歷史考證 | 中醫(yī)學對該病的證候及治法均有較詳細論述!毒霸廊珪L論證篇》指出:“傷風之病,本由外感,邪輕而淺者,上犯皮毛,即為傷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