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附子新說
    

本草求真:附子新說

現(xiàn)代本草著作或中藥學教材一般將附子功效概括為: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概括為:亡陽欲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久痢,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風寒濕痹,陰疽瘡瘍。其實附子功效、主治甚廣,這樣的概括遠不能反映全貌。
      
一、附子具回陽救逆特效,亡陽證必用附子,且用作主藥。
      
二、附子具補火助陽卓效,陽虛證一般均可用附子,也應當用附子。
      
當然,陽虛證有具體表現(xiàn)的不同和程度輕重的差異,喜用附子者往往均用附子,通過配伍與劑量的調(diào)整來調(diào)整附子偏性的大小與方向。但是畏用附子者,往往用其他補火助陽藥來代替附子。筆者認為,古今文獻顯示附子可用于內(nèi)外婦兒各科病癥所表現(xiàn)的陽虛證,附子既有卓效,應該用作陽虛證的主藥(或曰基礎(chǔ)用藥),再通過配伍與劑量的調(diào)整,使之恰如其分,而不應該畏而不用。
      
三、附子具有散寒卓效,寒邪入侵或寒從中生引起的證候一般均可用附子,也應當用附子。
      
這些證候,前者如中寒、寒氣霍亂、寒氣腹痛、寒氣嘔吐、外感寒邪瀉、寒凝胃口而痛、寒痹,后者如寒積腹痛、積寒泄瀉胃寒嘔吐。有關(guān)的病證未作詳盡查考,以上病證均引自《癥因脈治》一書,不過舉例而已。當然,寒邪入侵與寒從中生有時也不易區(qū)分,兩者的發(fā)生又往往基于患者的陽虛體質(zhì),特別是寒從中生與陽虛體質(zhì)更有著明顯的因果關(guān)系,因此籠統(tǒng)的可以稱作“虛寒”。附子散寒、助陽均有卓效,因此對于“虛寒”是必選之品。
      
四、附子具有止痛功效,對于以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起到對癥治療的目的。
      
附子具有止痛卓效,效果雖比川烏草烏略差,但毒副作用也略小,F(xiàn)代臨床所用一般都已經(jīng)過炮制,常用劑量下這三味藥都是安全的,而效果基本也差不多。但附子還有補火助陽作用。故寒邪引起者(其實風寒濕邪引起的均可以,下文還要談到),附子、川烏、草烏均可用,嚴重者可聯(lián)合用;虛寒痛證,則附子更適合。對于熱邪引起的疼痛,通過配伍清熱藥,去附子之熱性,存附子止痛之用可也。當然川烏、草烏也可用。
      
五、附子祛風、祛風濕、利水、化飲、燥濕、除痰、祛風痰、行氣化瘀功效的討論。
      
附子用于中風。中風,唐宋以前多從外風立論,唐宋以后以內(nèi)風立論居多,元代王履將中風分為兩類,外風引起者為真中風,火、氣、痰引起者為類中風,近代以來則又多用平肝熄風之法治中風。觀唐宋前治中風的方劑,小續(xù)風湯類方可推為主方。小續(xù)風湯出《小品方》,由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甘草、芍藥、芎窮、杏仁、附子、防風、生組成。小續(xù)風湯的類方經(jīng)筆者初步查找大致有35首。這些方劑主治不一,除治中風外,還有治療痹癥、腳氣、驚風等病癥的。初步看來,主治中風的方劑有22首,而用附子的有12首。這些古方用附子是何用意,制方者并未作說明,明清作方論者有“附子直入少陰,搜逐在里之邪”,“陰yin寒疾,故佐以附子”,“用附子者,既可助補藥之力,又能濟麻黃以行表也”等解釋。這樣的解釋從字面看來,均能成立,但是否符合續(xù)命湯治療中風這一對特定的方義與病機,還很難說。若從不用附子的10首續(xù)命湯類方來看,其中有9首均用石膏,石膏清熱與附子溫陽正相反,則“陰yin寒疾,故佐以附子”似可成立。但是前述用附子的方劑中有1首是附子與石膏同用的。則此方用附子又該作何解?再聯(lián)系到治中風較有名的方劑如三生飲(出《易簡方》,由南星、川烏、生附、木香組成)、桂心散(出《太平圣惠方》卷十九,異名如解語湯、資壽解語湯頗有名,由桂心、羌活、防風、附子、天麻、羊角、棗仁、甘草、竹瀝組成)、羚羊角散(同名方甚多,含附子而治中風者有多首。藥味最少的是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名見《普濟方》卷八十九者,由羚羊角、獨活、附子、生姜、竹瀝組成)、附子散(同名方甚多,含附子而治中風者有多首。藥味最少的是方出《圣濟總錄》卷六者,由附子、白附子組成。)似乎附子治療中風還是比較常用的。那么,該怎么來概括附子的這一功效呢?能否說附子與麻黃、防風等一樣具有祛風功效?這是值得討論的。潘華信先生曾提出附子有化瘀逐血、疏通血絡的功效。結(jié)合《本經(jīng)》附子“破?堅,積聚,血瘕”之說,這也是說得通的。筆者的意見是,說附子“祛風”,或“化瘀”,都可成立。因為“功效”只是根據(jù)“主治”而作的一個符合中醫(yī)習慣說法的概括,主治是本,功效是末。但是,由于功效可起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所以功效排在前,主治置于后,人們誤以為功效是本,主治是末,以至于本末倒置了。所以筆者認為,了解附子能治中風,才是重要的。當然還需要進一步研討,附子何以能治中風,即到底是具有什么功效。但這是頗難的。因為中醫(yī)學的方法是黑箱的方法,人們不過是根據(jù)外在的表現(xiàn)來推斷它的內(nèi)在機理?峙乱粫r間是不能明了的,倒不妨把“祛風”、“化瘀”兩種說法都予以保留。下面的討論也持這樣的基本思路。
      
前面提到附子有止痛功效。附子是治療痹癥、頭痛的常用藥物。痹癥,一般認為由風、寒、濕、熱等病因引起,有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等區(qū)分。但事實上這些病因常是糾結(jié)在一起的,很難明確區(qū)分。因此,一般就把痹癥分作兩大類:風寒濕痹、風濕熱痹。所以不能狹隘地把附子看作只治寒痹(即痛痹),事實上是風寒濕痹的要藥,而且正如前面已說過的,附子也可治風濕熱痹。而中藥書把治療痹癥的藥物稱作“祛風濕藥”,烏頭即歸入這一類。如前述,功效是基于主治的一種概括,那么也完全可以說附子有祛風濕的功效。至于《千金方》卷八的附子酒是附子單味藥以酒漬之,《普濟方》稱能“祛風除濕,溫經(jīng)絡散寒邪”,則把祛風濕、溫經(jīng)散寒全說到了。至于說到頭痛,病因主要也有風、寒、濕、熱等區(qū)別。但考慮到頭痛久不愈稱頭風,說明古人還是頗重視風邪的,而治頭風的方劑附子很常用,且有單味附子外治沐頭中風,似也可說附子能祛風,當然按一般的認識說附子祛寒也未必說不通。古人就說過寒疾用附子逐寒,風疾用烏頭去風。(見《本草綱目》)但這說得過于絕對,也沒有臨床實用價值。
      
水濕痰飲本一體,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濕非溫不克。古來治水飲的方劑多借助附子辛溫之性,說附子利水、化飲應該可通,F(xiàn)代多位名醫(yī)用附子治療濕溫取得了良好效果,筆者在《危癥難病倚仗附子》一書中有詳細介紹。傅夢商先生在暑濕郁蒸或脾胃濕熱見脈濡舌黃時用附子辛熱走竄,開郁達邪,穿透濕熱屏障。孫浩先生治濕熱水腫,用附子燥濕通陽,濕化使熱無所附,陽通則小溲自利?磥,無論寒濕還是濕熱均可用附子以燥濕。吳綬說附子“逐冷痰”。古代還有不少治療眩暈的方劑,也用附子,如附子湯(方出《普濟方》卷一一六,由生附子、生姜組成)治一切風疾痰眩,結(jié)合前面引用的三生飲,可認為附子能祛風、除痰,或曰祛風痰。
      
至于附子有行氣化瘀功效,似可從《本經(jīng)》“破?堅,積聚,血瘕”中悟出。后世治?堅積聚的方劑用附子的很多!恫健肪矶樤ⅲㄓ蔀躅^、附子、天南星組成)主治一切氣!短K沈良方》卷三之順元散(由烏頭、附子、天南星、木香組成)能溫里外,和一切氣,通血絡!侗静菥V目》附方用附子煎湯入沉香汁,能升降諸氣,此即《醫(yī)方大成》順氣沉附湯?梢姡f附子行氣化瘀還是可以成立的。
      
以上雖以較多篇幅討論了附子祛風、祛風濕、利水、化飲、燥濕、除痰、祛風痰、行氣化瘀等功效,但其實討論功效并非主要目的,真正要緊的是提供給我們用來概括功效的主治。附子的主治,是實實在在的,是臨床上最實際的東西。而我們之所以試圖概括功效,是為了便于把握綱領(lǐng)。
-----------現(xiàn)在總會想起,吳清忠的:人體使用手冊,所說:人體有自愈功能。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