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三氣門方
    

醫(yī)門法律:三氣門方

痙病二十方 熱病十五方 濕病十五方 暑病三十一方栝蔞根桂枝湯方(《金匱》方 論具本門前)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食熱粥發(fā)之。 按∶此方原是…

痙病二十方 熱病十五方 濕病十五方 暑病三十一方

栝蔞根桂枝湯方(《金匱》方 論具本門前)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生(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食熱粥發(fā)之。 按∶此方原是不欲發(fā)汗之意,以夏月縱不得汗。服藥亦易透出也。若服此食頃不得汗,當食熱粥發(fā)之。所以桂枝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也。然既以栝蔞根為君,當增之;桂枝為臣,當減之。大約栝蔞根三錢,桂枝一錢五分,芍藥二錢,甘草一錢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無汗發(fā)以熱粥,連服三劑可也。蓋濕持其汗,或兼微受風寒,榮衛(wèi)不和。設不用此通其榮衛(wèi),則未痙者成痙,已痙者難愈矣。凡用古方,分兩當仿此裁酌。

葛根湯方(《金匱》方 論具本門中) 葛根(四兩) 桂枝(三兩) 麻黃(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三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方法及禁忌。 按∶此方為夏月傷寒,脈緊發(fā)熱無汗者而設。仲景云∶夏月脈洪大者,是其本位。若其人病苦頭疼,發(fā)熱無汗者,須發(fā)其汗,亦此意也。然身才有潤,便撤其復,勿令汗出為節(jié)可矣。

大承氣湯(《金匱》方 論具本門) 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三枚炙) 芒硝(一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按∶此治痙病之極重難返,死里求生之法。在邪甚而正未大傷者,服此十有九活,所以仲景著之為法也。

麻黃加獨活防風(治剛痙) 麻黃(去節(jié)) 桂枝(各一兩) 芍藥(三兩) 甘草(半兩) 獨活 防風(各一兩) 上銼細,每服一兩,以水二鐘,煎至一鐘半,溫服。 按∶此方乃后人假托仲景之名而立,以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無汗而成剛痙者。然無引及服法,殊不精詳。當知前葛根湯方內,去葛根加獨活、防風,與此無二,但引及服法詳明耳。

海藏神術湯(治內傷冷凍飲料,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蒼術(制) 防風(各二兩) 甘草(一兩炒) 上 咀。

蔥白、生姜同煎服,如太陽證,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者,加羌活二錢。太陽脈浮緊中帶弦數者,是兼少陽,加柴胡二錢。太陽脈浮緊帶洪者,是兼陽明,加黃芩二錢。婦人加當歸,或加木香湯,或加 本湯。如乳吹,煎成調六一散三五錢。按∶此海藏得意之方也。以治春夏外感寒邪,內傷生冷,發(fā)熱而無汗者。即痙病亦可用之。蓋不欲無識者,輕以麻黃、桂枝之熱傷人也。夫麻黃、桂枝,遇濕熱時令,原不敢輕用。即有宜用之證,十中不過一二而已。昌明仲景,不得不表揚海藏之功。

海藏白術(治內傷冷物,外感風寒有汗者。) 白術(三兩) 防風(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一日止用一二服。待二三日,漸漸汗少為解。 按∶二術最能行濕,夏月分有汗無汗用之,所以為神。

海藏白術湯加藥法(上解三陽,下安太陰。) 白術(如欲汗之換用蒼術) 防風(各一兩) 上 咀,水煎至七分,溫服。若發(fā)熱引飲者,加黃芩、甘草。若頭疼惡風者,加羌活散,羌活一錢五分、川芎七分五厘、細辛五分是也。若身熱目痛者,加石膏湯,石膏二錢半、知母八分、白芷一錢是也。腹中痛者,加芍藥湯,芍藥二錢、桂枝一錢是也。往來寒熱而嘔者,加柴胡散,柴胡二錢、半夏一錢是也。心下痞者,加枳實一錢。若有里證,加大黃一錢。量虛實加減之,邪去止服。三方總稱神術,所稱上解三陽,下安太陰,縱未必然。而太陰脾惡濕者也,夏月預清其濕,俾不與熱邪相合,其得力不亦多乎。

海藏桂枝葛根湯 治傷寒項背強,及有汗不惡風柔痙,即仲景葛根湯去麻黃也。若無汗之剛痙,又必用麻黃矣。

可見麻黃、桂枝,夏月原有不得不用之病。蓋邪在太陽,通其榮衛(wèi),則外受之邪,有出無入,其所全不更大乎。但未可執(zhí)為常法耳,學人參之。

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治發(fā)熱,自汗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即仲景葛根湯去麻黃、葛根,加川芎、防風也。

海藏柴胡加防風湯 治汗后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脈弦,此少陽風痙。 柴胡 防風(各一兩) 半夏(制六錢) 人參 黃芩(各五錢) 生姜 甘草(各六錢五分) 大棗(三枚) 每服一兩,水三盞,煎一盞半,去渣溫服。

海藏防風當歸湯 治發(fā)汗過多,發(fā)熱,頭面搖動,口噤,背反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宜去風養(yǎng)血。 防風 當歸川芎 地黃(各一兩) 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二盞溫服。 按∶痙病,本太陽經病。太陽日久,勢必傳遍六經,然必兼乎太陽。二方治太陽兼少陽,太陽兼陽明,論證頗詳,超越尋常萬萬。惜其于三陰之痙,獨詳太陰,連出五方,似欲推及少陰、厥陰而未明言。觀其后三方項下云∶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意可識矣。然終是三陰混同立治,未有精詳,且三陰經既有陰痙矣,又豈無陽痙耶。此等處,合《尚論篇》三陰經細參。自為得師可矣。

海藏八物白術散 治傷寒陰痙三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白術 茯苓 五味子(各半兩) 桂心(三分) 麻黃(半兩) 良姜(三分) 羌活(半兩) 附子(三分) 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五片,同煎至五分,去渣,溫服無時。按∶此方乃太陽兼三陰之證治也。

海藏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 治發(fā)熱脈沉而細者,附太陰也,必腹痛。 桂枝(一兩半) 防風 防己(各一兩) 芍藥(二兩)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 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亦宜服小續(xù)命湯。

按∶脈沉而細,未是太陽確證,少陰亦有發(fā)熱者,服此方。及小續(xù)命湯,恐有不對。

海藏附子散 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 桂心(三錢) 附子(一兩炮) 白術(一兩) 川芎(三錢) 獨活(半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渣溫服。

海藏桂心白術湯 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術 防風 甘草 桂心 川芎 附子(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二鐘,生姜五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海藏附子防風散 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術(一兩) 防風 甘草 茯苓附子 干姜(各七錢五分) 柴胡 五味(各一兩) 桂心(半兩) 每服三錢,生姜四片,同煎,去渣溫服。 按∶三方俱用白術在內,原為太陰而設。然俱云汗出不止,則陽亡于外,津亡于內,方中每兼表散,何耶?況筋脈拘急,全賴陽氣以柔和之,陰津以灌潤之,方中兩不相照,殊有未到也。

羊角(此四方,別選精益。) 治傷寒陽痙,身熱無汗惡寒,頭項強直,四肢疼痛,煩躁心悸,睡臥不得。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防風 茯神 柴胡 麥門冬 人參 葛根 枳殼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石膏 龍齒(各五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鐘,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按∶此方治陽痙,深得清解之法。

麥門冬散 治傷寒陽痙,身體壯熱,項背強直,心膈煩躁,發(fā)熱惡寒,頭面赤色,四肢疼痛。 麥門冬 地骨皮麻黃(去節(jié)) 赤茯苓(去皮) 知母 黃芩 赤芍白蘚皮 杏仁(麩炒去皮尖) 甘草(炙) 犀角屑(各七分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按∶此方徑用麻黃,不用防、柴、葛、枳,其意更深。但羚角、石膏,似不可少。

石膏散 治傷寒陽痙,通身壯熱,目眩頭痛。 石膏(二兩) 秦艽(去土) 龍齒(各一兩另研) 犀角屑前胡(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豆豉五十粒,蔥白七莖,同煎至五分。去渣,入牛黃末一字,攪令勻,溫服不拘時。 按∶三方俱用龍齒之澀,似有未當。余藥則各極其妙,此方用豆豉、蔥白作引,調入牛黃末,更妙。

牛黃散 治傷寒陽痙,發(fā)熱惡寒,頭項強直,四肢拘急,心神煩躁。 牛黃(另研) 麝香(另研) 犀角屑朱砂(水飛) 人參 赤茯苓 防風 芎 甘草 麥門冬 桂心 地骨皮 天麻(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二錢,竹瀝調下,不拘時。 按∶發(fā)熱惡寒之證,邪在經絡。此一方,直攻神明,何耶?即謂邪入心胞,用犀、羚、牛黃足矣。何并朱砂、麝香而用之,毋乃開門延寇乎?

海藏愈風湯(一名舉卿古拜飲) 治一切失血,筋脈緊急,產后與汗后搐搦。 荊芥(為細末) 先以炒大豆黃卷,以酒沃之,去黃卷,取清汁調前末三五錢,和渣服之。輕者一服,重者二三服即止。氣虛者,忌服。童便調亦可。

按∶此海藏治風入血分之方,與痙病無涉。然而《金匱》有垂戒二條云,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又云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設使不發(fā)汗,但用此方治之,亦何遽成痙病耶?蓋邪風從虛而入,補則補其邪,汗則傷其正。惟先服此出其風,隨即補之,乃為要訣耳。以上治痙。

人參瀉肺湯(治熱十五方) 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 黃芩 梔子仁 枳殼(炒) 薄荷 甘草 連翹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大黃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按∶人參肺熱反能傷肺。此清肺經積熱,以人參瀉肺立名,可見瀉其肺熱,必不可傷其肺氣也。況人參之溫,以一味清涼,監(jiān)之有余。如此大隊寒下之藥,不推之為君,其敢用乎?

天門冬 治肺壅腦熱,鼻干,大便秘澀。 天門冬(去心) 桑白皮 升麻 大黃 枳殼(麩炒) 甘草(各八分) 荊芥(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按∶此方藥味,較前少減。然用升麻,且升且降,以散上焦壅熱,可取。

半夏湯膽熱,精神不守。 半夏曲 黃芩 干姜(炮) 遠志(去心) 茯苓 生地黃(各八分) 黍米(一合) 棗仁(微炒研八分) 長流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按∶此方雖曰治膽熱,尚有未備。如柴胡、人參、青黛、羚羊角、豬膽汁之屬,加入一二味為切。

赤茯苓湯 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腫不利。 赤茯苓 豬苓 葵子 枳實 瞿麥 木通 黃芩車前 滑石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按∶此方不清肺熱,顓利小便。且有降無升,上竅不開,徒開其下,是名霸道,是為劫法,庸醫(yī)多蹈此。

龍腦雞蘇 除煩熱,郁熱,肺熱?人吐血鼻衄血崩,消渴驚悸。解酒毒膈熱,口臭口瘡,清心明目。 薄荷葉(一兩六錢) 生地黃(六錢浸汁) 麥門冬(四錢) 蒲黃(炒) 阿膠(炒各二錢) 黃 (一錢) 人參 木通(各二錢) 甘草(錢半) 銀柴胡(用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 上為末,用蜜三兩煉過,后下地黃汁等藥,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嚼碎湯送下。 按∶此丸兩解氣分血分之熱,有益無損,宜常制用之。

利膈散 治脾肺大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雞蘇葉芥穗 防風 桔梗 牛蒡子(炒)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咽痛口瘡甚,加僵蠶一兩。 按∶此方清上焦熱,全用辛涼輕清之氣,不雜苦寒降下之味,其見甚超,較涼膈散更勝。

地黃煎 治積熱 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各四兩) 葳蕤(四兩) 栝蔞根 生姜汁 鮮地骨皮生麥冬白蜜(各二升) 石膏(八兩) 竹瀝(三合) 上 咀,以水一斗零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渣,下竹瀝、地黃、麥冬汁,緩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至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按∶此方生津涼血,制火徹熱,兼擅其長,再加人參,乃治虛熱之圣方也。

碧雪 治一切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致咽閉壅塞。及天行時熱,發(fā)強昏憒。 芒硝 樸硝硝石 馬牙硝 青黛 石膏 寒水石(水研飛) 甘草(各等分) 上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渣,卻入諸藥再煎,用柳木棍不住手攪,令消溶得所,卻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結凝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不拘時候。如覺喉壅閉塞,不能吞物者,即以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 按∶此方仿紫雪之制,而不用黃芩、犀、羚等貴重之藥,亦為簡便。

消毒犀角飲 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痰涎壅盛,腮項結核,口舌生瘡。及遍生瘡,已潰未潰,并宜服之。

犀角(磨汁) 防風(各一錢) 鼠粘子(炒二錢) 荊芥穗(一錢) 甘草(炙錢半) 水二盞,煎一盞,食后溫服。 按∶此方顓清上焦蘊熱,與利膈散略同。彼可多服,此可暫服耳。

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虛勞發(fā)熱,五心煩熱,晝則了明,夜則發(fā)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各一錢) 川芎黃連 胡黃連(各八分) 水盞半,加姜煎。

四順清涼飲子 治血熱壅塞,面赤,蘊結煩悶。 大黃 赤芍藥 當歸 甘草(各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食遠通口服。 按∶二方清血分之熱,然惟實熱可用,虛熱則不宜用,恐傷其胃也。

牛黃膏熱入血室,發(fā)狂心熱,不認人者。 牛黃(一錢) 朱砂 郁金(各二錢) 腦子(五分) 甘草牡丹皮(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皂角子大。新汲水化下。 按∶此方乃清鎮(zhèn)安神之劑,熱由心胞,襲入神明,不得已而用之也。

楊氏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成勞,或嗽或寒或熱,聲啞不出,體虛自汗,四肢倦怠。 柴胡(二錢) 人參鱉甲(炙) 秦艽 當歸 地骨皮(各一錢半) 半夏 紫菀 甘草(一錢) 上 咀,水煎服。 按∶此治少陽經久熱成勞,氣血兩治之法。

《局方》當歸補血湯 治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黃 當歸 上 咀,水服。 按∶此足三陰血分之病。若以肺氣虛熱,白虎湯法施之,則脾氣從之下溜,轉促其陰之亡耳。蓋病深之人,服藥中竅,未必效。一不當而追之不及矣,可不辨哉。再按∶人身熱病最多,蓋素蘊之熱,挾天時之熱而橫發(fā)耳。是則胃氣清和,遇暄熱而不覺其熱者,乃為平人。迨至積熱既久,然后治之,已為失算,況于藥不對病乎!所以肥人之病,多因血肉過盛,而積飲食之熱。瘦人之病,因津液素衰,而生火炎之熱。治肥人之熱,慮虛其陽。治瘦人之熱,慮虛其陰,未可執(zhí)方妄施矣。茲所錄方,各宜自為推展。至表里之熱,及升陽滋陰等法,各有顓方,此不及。再按∶六腑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有生姜瀉心湯一法。大奇用生姜、橘皮竹茹、黃芩、梔子仁、白術各三兩,桂心一兩,茯苓、芒硝各二兩,生地黃十兩, 咀入大棗煎,每服一兩。蓋必陰虛血燥,火熱難伏,為從治耳。因推《金匱》腎氣丸,童子亦可服附桂者,不過從治法。虛熱得除,可多服哉。以上治痙熱。

《金匱》麻黃白術湯(論見前 治濕十五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

桂枝附子湯方(論見前) 桂枝(四兩) 生姜(三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完。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半)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癢,半日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 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金匱》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個)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忠簧嗾,服六七合為妙。

《金匱》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方 病者一身盡痛,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膳c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 麻黃(去節(jié)泡四兩)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斤)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炒)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渣,溫服,有微汗避風。

《金匱》防己黃 湯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術(七錢半) 黃 (一兩二錢)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m.payment-defi.com/yaoshi/下如水暖,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和劑》五積散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或有腹痛。又治傷寒發(fā)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于經絡,腰腳酸疼。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并治。 白芷 茯苓 半夏(湯洗七次) 當歸川芎 甘草(炒) 肉桂 芍藥(各三兩) 枳殼(麩炒) 麻黃(去節(jié)) 陳皮(去白各六兩) 桔梗(十二兩)

濃樸(姜炒) 干姜(炮各四兩) 蒼術(米泔浸去皮四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三根,煎七分,熱服。胃寒用煨姜。挾氣加茱萸。婦人調經催生加艾醋。 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樂用之。而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各半湯也。蒼術、甘草、陳皮、濃樸,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枳桔二陳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干姜、濃樸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jié)裰畡,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實非仲景表里麻黃桂枝姜附之的方也。主積冷嘔泄時疫,項背拘急加蔥白、豆豉。厥逆加吳茱萸

寒熱 逆加棗。婦人難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由海藏所云觀之,可見里急者治先其里,表急者治先其表,毋取于兩頭忙矣。

活人敗毒散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芎 枳殼 白茯苓 桔梗 人參(以上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蚍袦c亦得。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及老人小兒皆可服;蛘螣熤,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缺也。日二三服,以知為度,煩熱口干,加黃芩。

昌鄙見三氣門中,推此方為第一,以其功之著也。雷公問黃帝曰∶三陽莫當,何謂也?帝曰∶三陽并至,如風雨,如霹靂,故人莫能當也。然則夏月三氣聚合,其為病也。豈同一氣之易當乎?人感三氣而病,病而死,其氣互傳,乃至十百千萬,傳為疫矣。倘病者日服此藥二三劑,所受疫邪,不復留于胸中,詎不快哉!方中所用皆辛平,更以人參大力者,負荷其正,驅逐其邪,所以活人百千萬億。奈何庸醫(yī)俗子,往往減去人參不用,曾與眾方有別而能活人耶?

清熱滲濕湯 黃柏(鹽水炒二錢) 黃連 茯苓 澤瀉(各一錢) 蒼術 白術(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服。如單用滲濕,去黃連、黃柏,加橘皮、干姜。

昌閱此一方,差合鄙意,以夏月所受之濕,為濕熱暑濕,而群方所主之藥,多在寒濕風濕,殊不慊耳。方后云云,乃是去寒增熱,依樣葫蘆矣。

二術四苓湯 治諸濕腫滿,一身盡痛,發(fā)熱頓悶,二便不利。 白術 蒼術 茯苓 豬苓 澤瀉 黃芩 羌活芍藥 梔子仁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燈心一撮,煎服。此方通治表里濕邪,從水道出,兼清暑熱之氣,所宜遵也。

桂苓甘露飲 治濕熱內甚,煩渴瀉利,小便澀,大便急,霍亂吐下,頭痛口干。(方見本門)

羌活勝濕湯 治脊痛項強,腰如折,項如板,上沖頭痛,乃足太陽經氣不行,此方主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各一錢半) 荊子 川芎 甘草(炙各四分) 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按∶濕土甚而熱,汗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其常法而為表散,此方得之。

續(xù)隨子丸 治肺經有濕,通身虛腫,滿悶不快,或咳或喘。 人參 漢防己 赤茯苓 寒食面(包煨) 檳榔木香(各半兩) 葶藶(四兩炒) 續(xù)隨子(一兩) 海金砂(半兩) 上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皮湯下。 按∶攻下之方,多過于峻。此治肺經病,以人參為君,海金砂散以白術為君,瘥可耳。

除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炒) 濃樸(姜制) 蒼術(米泔制各二錢) 藿香葉 陳皮(去白) 白茯苓(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白術(生用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按∶脾惡濕,濕從下入而傷其脾,是以身重足軟,小便澀,大便反利。不溫其脾,濕無由去,當以此方加清熱利水藥。

白術酒 治中濕骨節(jié)疼痛。 白術一兩,酒三盞,煎一盞,不拘時頻服。不能飲酒,以水代之。 按∶此方顓一理脾,不分功于利小便。蓋以脾能健運,濕自不留而從水道出耳。然則胃中津液不充,不敢利其小便者,得此非圣藥乎?

《金匱》白虎加人參湯(有論治暑三十二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 粳米(一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金匱》瓜蒂(有論) 瓜蒂(二七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清暑益氣湯(東垣方) 治夏月暑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jié)疼;驓飧叨頍岫鵁,心下痞脹,小便黃數,大便溏泄;蛄】诳剩凰硷嬍,自汗體重。 人參 黃 升麻 蒼術(各一錢) 白術 神曲(各五分) 陳皮 炙甘草 黃柏 麥門冬 當歸 干葛 五味子 澤瀉 青皮(各三分) 上水煎,溫服。(諸方總論見前。)

人參益氣湯(東垣) 治暑熱傷氣,四肢倦怠嗜臥,手指麻木。 人參(一錢二分) 黃 (二錢) 白芍(七分) 甘草(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濕熱大行,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治暑熱煩躁。 石膏(一兩) 半夏(二錢) 人參 麥門冬(各三錢) 甘草(二錢) 竹葉(二十個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黃 人參湯(并加減法) 黃 (一錢自汗過多者加一錢) 人參 白術(各五分) 蒼術(五分無汗一錢)橘皮(不去白) 甘草 當歸身(酒洗) 麥門冬(各二分) 黃柏 神曲(炒各三分) 升麻(六分) 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如心下痞悶,加黃連二三分。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頭痛目中溜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

頭目不清利,上壅下熱,加蔓荊子三分、 本二分、細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黃二分。如氣短精神少,夢寐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大便澀,隔一二日不見,致食少食不下,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仁三粒去皮尖、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五分煨。如久不利,非血結血閉而不通也,是熱則生風,其病患必顯風證,行血藥不可復加,只宜常服黃 人參湯。外用羌活、防風各五錢,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胸中氣滯,加青皮倍陳皮,去其邪氣,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心下有憂滯郁結之事,更加木香二三分、砂仁二三分、白豆蔻二分,與正藥同煎服。腹痛不惡寒者,加芍藥五分、黃芩二分、卻減五味子。

香薷 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香薷(一斤) 濃樸(制) 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五物香薷飲 驅暑和中,即前方少加茯苓、甘草也。

黃連香薷飲 黃連(四兩) 香薷(一斤) 樸濃(半斤) 每服四錢,如前服。

十味香薷飲 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 人參 陳皮 白術 茯苓 黃 木瓜 濃樸 扁豆甘草(各五錢) 上 咀,水煎,每服一兩。

《宣明》桂苓甘露飲(共八味)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白術 石膏 寒水石(各一兩) 滑石(四兩) 豬苓肉桂(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

子和桂苓甘露飲 治伏暑發(fā)渴,脈虛水逆滯。 共十二味,即前方加人參、甘草、干葛各一兩,藿香、木香各一錢,減桂只用一錢,豬苓不用。

桂苓丸 治冒暑煩渴,飲水過多,心腹脹滿,小便赤少。肉桂 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丸。

每細嚼一丸,白湯下。

五苓散(加人參一錢名春澤湯。) 治暑濕為病,發(fā)熱頭疼,煩躁而渴。 白術 豬苓 茯苓(各兩半) 澤瀉(二兩半) 肉桂(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二錢,熱湯調下。

辰砂五苓散 加辰砂等分,減桂三之一。

益元散(即天水散) 治傷寒表里俱熱,煩渴口干,小便不通,及霍亂吐瀉下利腸 。偏主石淋,及婦人產難,催生下乳神效。 滑石(膩白者六兩) 粉草(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新水亦得。加薄荷末少許,名雞蘇散。加青黛末少許,名碧玉散,治療并同。但以回避世俗之輕侮耳,加辰砂少許,名辰砂益元散。

通苓散傷暑潮熱煩渴,小便不利。 麥門冬 淡竹葉 車前穗 燈芯 各等分,水煎服。

三黃石膏湯 黃連(二錢) 黃柏 山梔 玄參(各一錢) 黃芩 知母(各一錢五分) 石膏(三錢) 甘草(七分) 水煎服。

白虎加蒼術湯 即本方不用人參,加蒼術二兩,增水作四服。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寒熱交作,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香薷(二錢) 砂仁 半夏(湯洗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姜汁略炒) 濃樸(姜制) 木瓜(各一錢) 水二鐘,姜五片,紅棗二枚,煎一鐘,不拘時服。

卻暑散 赤茯苓 甘草(生各四兩)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新汲水,或白湯調服。

消暑丸 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用醋五升煮干) 甘草(生用) 茯苓(各半斤) 上為末,姜汁糊丸,毋見生水,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熱湯送下。中暑為患,藥下即蘇。傷暑發(fā)熱頭疼,服之尤妙。

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雖飲水多,亦不為害。應時暑藥,皆不及此。若停痰飲,并用生姜湯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惡心,頭目昏眩。 枇杷葉(去毛炙) 陳皮(去白焙) 丁香 濃樸(去皮姜汁炙各半兩) 白茅根 麥門冬 干木瓜 甘草 香薷(一錢半) 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七分溫服。溫湯調服亦得。如煩躁,用井花水調下。小兒三歲以下,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潑火散(即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并治傷暑煩躁,口苦舌干,頭痛惡心,不思飲食,及血痢。 地榆 赤芍藥 黃連 青皮(去白各等分) 每服三錢,漿水調服。若血痢,水煎服。

香薷丸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燥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惡心,口苦舌干,肢體困倦∶不思飲食;虬l(fā)霍亂,吐利轉筋。 香薷(一兩) 蘇葉(五錢) 甘草(炙) 檀香(銼) 丁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細嚼溫湯下。

酒煮黃連丸 治伏暑發(fā)熱,嘔吐惡心。并治膈熱,解酒毒,濃腸胃。 黃連(十二兩) 好酒(五斤) 上將黃連以酒煮干,研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送下三五十丸。

水葫蘆 治冒暑毒,解煩渴。 川百藥(煎三兩) 人參(二錢) 麥門冬 烏梅白梅肉 干葛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雞頭實大。含化一丸,夏月出行,可度一日。 按∶孔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分給此丸于軍士,故名水葫蘆。孟德遙指前有梅林,失于未備耳。

縮脾飲 消暑氣,除煩渴。 縮砂仁 烏梅肉(凈) 草果(煨去皮) 甘草(炙各四兩) 干葛 白扁豆(去皮炒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碗,煎八分,水澄冷服以解煩;蛴麩嵊麥兀我夥。或熟水飲之,極妙。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干姜 杏仁(去皮尖) 桂枝(去皮)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沙凈,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冷香飲子 治傷暑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陳皮(各一錢) 草果 甘草(炙各一錢半) 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冷服。

大黃龍丸 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驘┛蕠I吐,昏悶不食。 舶上硫黃 硝石(各一兩) 白礬 雄黃滑石(各半兩) 白面(四兩) 上五味研末,入面和勻,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新井水下。管見云∶有中昏死,灌之立蘇。

【律十一條】

凡治痙病,不察致病之因,率爾施治,醫(yī)之罪也。因者,或因外感六yin,或因發(fā)汗過多,或因瘡家誤汗,或因風病誤下,或因灸后火熾,或因陰血素虧,或因陽氣素弱,各各不同,不辨其因,從何救藥耶?

凡治痙病,不深明傷寒經候脈候,妄肩其任者,醫(yī)之罪也。不知邪在何經,則藥與病不相當。不知脈有可據,則藥徒用而無濟。故痙病之壞,不出亡陰亡陽兩途。亡陰者,精血津液素虧,不能榮養(yǎng)其筋脈,此宜急救其陰也。亡陽者,陽氣素薄,不能充養(yǎng)柔和其筋脈,此宜急救其陽也。陰已虧而復補其陽,則陰立盡;陽已薄而復補其陰,則陽立盡。不明傷寒經候脈理,則動手輒錯,何可自貽冥報耶?

凡治小兒痙病,妄稱驚風名,色輕用鎮(zhèn)驚之藥者,立殺其兒,此通國所當共禁者也。小兒不耐傷寒壯熱,易至昏沉,即于其前放銃吶喊,有所不知。妄捏驚風,輕施鎮(zhèn)墜,勾引外邪,深入內藏,千中千死,從未有一救者。通國不為共禁,寧有底止哉!

凡治產后痙病,妄稱產后驚風,輕用鎮(zhèn)驚之藥者,立殺其婦。此庸工所當知警者也。產后血舍空虛,外風易入,仲景謂新產亡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后賢各從血舍驅風,成法可遵。非甚不肖者,必不妄用鎮(zhèn)驚之藥,不似小兒驚風之名,貽害千古,在賢智且不免焉。茲約通國共為厲禁,革除驚風二字,不許退場門入耳。凡兒病發(fā)熱昏沉,務擇傷寒名家,循經救治,百不失一。于以打破小兒人鬼關,人天共快也。

凡治濕病,禁發(fā)其汗,而陽郁者不微汗之,轉致傷人,醫(yī)之過也。濕家不可發(fā)汗,以身本多汗,易至亡陽。故濕溫之證,誤發(fā)其汗,名曰重 。此為醫(yī)之所殺,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風涼,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陽者,不微汗之,病無從解。《內經》謂當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亦其一也。不當汗者反發(fā)其汗,當微汗者全不取污,因噎廢食,此之謂矣。

凡治濕病,當利小便。而陽虛者一概利之,轉至殺人,醫(yī)之罪也。濕家當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陽素虛之人,汗出小便滴瀝。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若以為濕熱,恣膽利之,真陽無水維附,頃刻脫離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

凡治中濕危篤之候,即當固護其陽。若以風藥勝濕,是為操刃,即以溫藥理脾,亦為待斃,醫(yī)之罪也。人身陽盛則輕矯,濕盛則重著,乃至身重如山,百脈痛楚,不能轉側,此而不用附子回陽勝濕,更欲何待?在表之濕,其有可汗者,用附子合桂枝湯以驅之外出。在里之濕,其有可下者,用附子合細辛、大黃以驅之下出。在中之濕,則用附子合白術以溫中而燥其脾。今之用白術,而雜入羌、防、枳、樸、梔、橘等藥,且無濟于事。況用檳榔、滑石,舟車導水 川等法乎?

凡治中暑病,不辨外感內傷,動靜勞逸,一概襲用成方者,醫(yī)之罪也。傷寒夾陰,誤用陽旦湯,得之便厥。傷暑夾陰,誤用香薷飲,入喉便喑。后賢于香薷飲中,加人參、黃 、白術、陳皮、木瓜,兼治內傷,誠有見也。而不辨證者之貽誤,寧止此乎?

凡治中暑病,不兼治其濕者,醫(yī)之過也。熱蒸其濕是為暑,無濕則但為干熱而已,非暑也。故肥人濕多,即病暑者多。瘦人火多,即病熱者多。

凡治中暑病,遇無汗者,必以得汗為正。若但清其內,不解其外,醫(yī)之罪也。中暑必至多汗,反無汗者,非因水濕所持,即為風寒所閉,此宜先散外邪,得汗已,方清其內。若不先從外解,則清之不勝清,究成瘧痢等患,貽累無窮。

凡治中暑病m.payment-defi.com/rencai/,無故妄行溫補,致令暑邪深入,逼血妄行,醫(yī)之罪也。暑傷氣,才中即懨懨短息,有似乎虛。故清暑益氣,兼而行之。不知者,妄行溫補,致令暑邪深入血分,而成衄痢。即遇隆冬大寒,漫無解期,故熱邪誤以溫治,其害無窮也。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