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即足肚。)背三,五藏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王海藏云∶腦、須、鬢、頤,亦為癰疽必死之處。
《鬼遺方》不可患癰疽者七處∶眼后虛處;頤接骨處;陰根上毛間、胯與尻骨接處;耳門前后車骨接處;諸因小腹風水所成癰疽;頷骨下近耳后虛處;鼻m.payment-defi.com/yishi/骨中。并能害人。但以諸法療之,或有得瘥。唯眼后虛處最險。
背上九處不可病癰∶第一人發(fā)際為玉枕,亦為舌本;第二頸項節(jié);第三推為崇骨;第四大椎為五臟;第五脊骨兩邊肺俞穴;第六夾脊兩邊脾俞及肝俞;第七脊骨兩邊腎俞二穴;第八后心鳩尾;第九鳩尾骨穴。
正面五處不可患癰∶第一喉骨為垂膺;第二當胸為神舍;第三心鳩尾;第四當兩乳穴;
第五臍下二寸為腸屈間。
側面三處不可患癰∶耳下近耳后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膊下一穴,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 腸。
上焦發(fā)癰為陽,是壅塞實候,宜解利溫涼湯藥,去其積熱上外攻,即貼消腫逼毒藥。
如已結定,即用發(fā)穴藥,候穴破出,其膿毒腫平,方貼生肉等藥,然后斂合瘡口。亦慮外傷風水,勿食發(fā)風熱醬面毒物等,忌房事。
中焦發(fā)癰至腰上一節(jié),前后心不定所在,皆是澀滯候。亦乘虛而作,不拘大小,前起心鳩尾者最要緊。近兩腋是虛處,兩脅肋下至臍上,及臍下兩傍一二寸,發(fā)癰填氣,伏硬難潰膿,為此等處偏難發(fā)穴,穴后難合瘡口,并須先用暖內藥,服后用熱藥貼令軟和,慢慢破穴,不得急破,急破即朝夕出膿不住,緩慢破穴,即一頓出膿,易為將息。后心者,唯有十一椎脾俞下,十四椎上為腎俞,腎俞下為腰俞,兩處起癰者,防毒瓦斯內攻,為此處皆是至虛處,凡有癰起,先須補內氣令實,方可放破,內氣實則不內攻,且易得潰,唯腰腿兩處多成漏疾,預防節(jié)欲則先矣。
下焦發(fā)為流注虛損候,前陰股兩處,起如雞卵大,長橫折內。初起腫核結塊,后四畔浮腫,相www.med126.com并伏硬。色青黑。先用和平藥內服三五日,后用發(fā)軟散及罨藥,罨令軟即穴,穴后其瘡口即隨折子內作長瘡,瘡口破,宜急用抽毒膏出膿,膿盡便貼合瘡口藥。為此處無肉可壞。更不須長肉也。
上《靈樞》、《鬼遺》諸書所言部分甚悉,今已散采入各條矣。其經絡所屬及引經之藥,已見首卷分經絡篇。其初、中、后,內消、外治之法,及表里、虛實之別,則當于腫瘍、潰瘍門求之。今世?品绞,所詫以為秘傳之書,圖寫形像,分別名目以立治法者,多不足憑,此中亦有搜采者。(如或問之類。)姑以廣聞見耳,不必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