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潰瘍
    

證治準繩·瘍醫(yī):潰瘍

大法癰疽已破,膿出者是也!都灐吩啤冒b疽既破,膿出肉腐,當用拔毒膏貼之,邪氣漸退,氣血亦虛,脈之洪數(shù),漸宜減退,當內(nèi)補托里,必使氣血滋榮,正氣強盛,膿色鮮濃,赤腫漸收,藥宜補氣生血,秋冬微加御風寒之藥,十宣散、十全大補湯中用桂是也,氣滯加香附。如毒…

大法

疽已破,膿出者是也。《集驗》云∶癰疽既破,膿出肉腐,當用拔毒膏貼之,邪氣漸退,氣血亦虛,脈之洪數(shù),漸宜減退,當內(nèi)補托里,必使氣血滋榮,正氣強盛,膿色鮮濃,赤腫漸收,藥宜補氣生血,秋冬微加御風寒之藥,十宣散、十全大補湯中用桂是也,氣滯加香附。如毒勢大退,氣血未復,多宜用人參、當歸、黃 四物湯之類。癰疽雖已見膿,根腳赤暈,反展開闊,或不痛,或大痛,此毒瓦斯不退,金銀白芷散、十宣散,去濃樸、桂,倍人參、川歸、黃 ,加忍冬藤、連翹、犀角、栝蔞根,消毒之藥。春末夏間及秋初,宜加酒芩、黃連、黃柏羌活,腰以下可去桔粳。見膿后須以補氣血藥為主,解毒藥助之,或不宜于補藥者,宜忍冬丸,四圍腫 處,用毫針燒赤刺之約一米深,紅腫則縮,服藥脈得和緩為佳;蚱坪蟛粷,瘡口堅硬者風也,用蜈蝎散敷之,或蠹肉不腐,用雄黃、輕粉敷之,大忌紅腫不退,或飲食進少,從權且調(diào)理脾胃,或兼他證,又另議藥。治腐肉不知痛癢,正黑者可去之,但不傷四畔好肉及里面良肉,當去外之黑腐者下皆去,黃白如絮之狀,膿內(nèi)有紅血絲路,又不可動。此項大膿次日必自脫落,庶免傷其良肉。若怕刀砭,三四日必自脫落,但用刀去者,新肉易長,毒瓦斯?jié)u消。凡腐肉亦有少臭氣,腐敗去后則無變,四圍腐者漸漸去令凈,用長肉膏貼,間日用豬蹄湯洗,新肉長如梅李,如石榴子紅活可愛,日見堆阜,或上有白膜,皆是吉兆,若腐敗去后,下面良肉色白而平,略無紋理,亦不能如米如粟,不見漸生之意,或膿水清淡或臭m.payment-defi.com/wszg/,此積毒內(nèi)連五臟,血氣枯竭,乃是危證。肉不能長,氣血不榮,衛(wèi)氣不護瘡,則風寒著之,用北艾黃湯熏洗,生肌長肉藥敷之,用乳香膏、長肉等膏貼之,或肉雖長起,色紫者,遺毒也,用地榆湯、活血散敷,追毒膏貼之,即自紅活,瘡口漸收,仍用長肉膏貼,或瘡口癢,用細茶、蔥鹽煎湯熱洗;虔徔谝资,乃氣血中熱毒,故不分消,即使長肉,必防流注之患,或更迷違,瘡口如錢大時,恐轉他證危殆。凡癰疽瘡口已收,但皮嫩未可便去膏藥。

《鬼遺方》云∶凡發(fā)背及癰疽,皆在背上,不問大小,有疼無疼,或熱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從小至大,腫起至一尺以上者,其赤腫 熱者,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定,不令引開中心,即用抽膿聚毒散貼之,急令散毒外透,內(nèi)服排膿縮毒、內(nèi)托湯藥,候膿成,相次破穴,看瘡大小深淺,內(nèi)發(fā)其膿汁,膿水大泄,急須托里內(nèi)補,雖破穴膿汁不多,再須排膿拔毒,透后慎不令再腫,須疼止腫消,患人自覺輕便,即是順疾也,最宜節(jié)慎飲食。

其熱毒方盛,或發(fā)大渴,多飲冷水及冷漿之類,此是毒瓦斯攻心,令口干煩渴,但以心氣藥,內(nèi)補臟腑即止矣。(內(nèi)補謂參 之屬,排膿謂皂角刺之屬。)

〔薛〕 膿熟而不潰者,陽氣虛也,宜補之如圣愈湯之類。瘀肉不腐者,宜大補陽氣,更以桑柴火灸之。不作膿,膿不潰,氣虛也,托里消毒散去銀花、白芷、連翹三味,加參術、肉桂,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腫赤作痛,血凝滯也,本方加乳香、沒藥;如不應,暫用仙方活命飲。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去三味,加參 歸地。潰后食少無睡,或發(fā)熱者,虛也,宜補之,內(nèi)補黃 湯之類。倦怠懶言,食少不睡者,虛也,宜補之黃 人參湯之類。寒氣襲于瘡口,不斂或陷下不斂者,溫補之,十全大補湯。脈大無力或澀而微,肌肉遲生者,氣血俱虛也,峻補之,十全大補湯倍用參 。肉赤而不斂,血虛有熱也,托里消毒散去三味,加熟地、丹皮。肉黯而不斂,陽氣虛寒也,前散去三味,加參 、白蘞官桂。漫腫不痛,或肉死不潰,脾氣虛也,前散去三味,加人參、白術;如不應,加桂;更不應,急加附子。肉白而不斂,陽氣虛也,前散去三味,加參 、歸術。膿多而不斂,氣血虛也,前散去三味,加參、歸術、熟地黃;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飲食少思而不斂,胃氣虛也,前散去三味,加參 ;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飲食難化而不斂,脾氣虛也,前散去三味,加參術;如不應,暫用六君子湯;又不應,佐以八味丸。膿多而帶赤,血虛也,前散去三味,加歸地、參術;如不應,暫用八珍湯牡丹皮。(出血、作痛、發(fā)熱等,另分條在后。)

辨膿

《集驗》云∶脈緊而數(shù),為膿未成,緊去但數(shù),為膿已成。以手按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按之牢硬,未有膿也;按之半軟半 ,已有膿也,大軟方是膿成也。大按之痛者,膿深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按之即復者,為有膿也;不復者,無膿也。小按便痛,薄皮剝起者,膿淺也;按之四痛,皮色不變,不高阜者,膿深也,淺者宜藥點破,高突者宜鈹針,深者宜烙,更詳虛實何如。腫處軟而不痛者,血瘤也;發(fā)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虛腫而黃者水也,氣結微腫,久而不消,后亦成膿,此是寒熱所為也,留積經(jīng)久,積陰生陽,寒化為熱。以此潰必成 ,宜早服內(nèi)塞藥以排之。諸癭瘤、贅等,至年衰皆自內(nèi)潰不一,于補養(yǎng)而妄行攻蝕,必有性命之憂。至于瘰 結核,寒熱發(fā)渴,經(jīng)久不消,其人面色萎黃,被熱上蒸,已成膿也,(治見本條。)手足指梢,及乳上,宜膿熟大潰,方可開之。麻豆后,肢節(jié)上癰,稍覺有膿,便須決破,遲則成攣曲之疾。

取膿

凡瘡腫,以手指從瘡旁按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變,膿已結成,又按之隨手赤色,此亦有膿。按之白,良久方赤,游毒已息,可就赤白色盡處灸斷,瘡肉平實,久而方消。夫癰則皮薄腫高,疽則皮濃腫堅,初發(fā)并宜灼艾,惟癰膿成則宜針,疽膿成則宜烙。切宜熟視詳審,候其潰熟,膿透于外,其勢盈盈欲出,只用替針丸自瘡頭咬開,不半日許其膿自出,切不可用針刀也。(丹溪云∶《精要》論戒用針刀,業(yè)外科者,當拳拳服膺。)

替針丸 治癰疽已潰未破,或破后膿出不快者。

丁香(一字) 砂(一字以上) 沒藥 乳香(各一字)

上灰餅藥內(nèi),種糯米十四粒。其法∶用鍛石五升,爐灰三升,以水五升,淋取清汁,入大鍋內(nèi)熬濃汁,至三二升,用瓦器盛貯。臨用時,以小青盞,盛取半盞濃汁,卻用皮紙,貼盞中濃汁面上安定,然后取糯米十四粒,種在皮紙面上,一宿即是。

上為細末,糯米飯丸,如麥粒大。每用一粒,未破,用津貼瘡頭薄處即破,膿滯不快,則用一粒納瘡口內(nèi),使膿不滯好肉易生。

又方

糞(二十粒) 砂 陳倉米 沒藥(各一字)

上研勻,以米飯丸,如粟大。每用一粒,貼瘡口眼中,即潰膿出。

替針丁香丸

草烏(尖) 砂 白丁香(堅者)

上為末,酸醋調(diào)點,將破者令速潰。若急則無如刀快。蜞針一法亦妙,見后。

〔梅〕 治諸癰不消,已成膿,懼針不得破,令速決。取雄雀糞涂頭上,干即易之,雀糞中堅者為雄。

〔本事〕 治癰疽已有瘡眼,未出膿,痛不可忍,用此藥 即膿出。巴豆一枚,去皮膜,不去心、油。鹽鼓十四粒,口中含去皮,令軟,同研爛,真麝香少許,如難丸,入少稀糊,捏作餅子,如鼠糞大。大小臨時看瘡口 之,只以紙捻子送入藥,須臾必痛,忍之良久,膿遂出。

〔丹〕 出一切瘡口,用出蛾繭殼,燒存性,無灰酒調(diào)下,每服一枚,服下一個時辰,便有瘡口一個,若服兩枚,出瘡口兩個。

〔精〕 癰成膿宜針,其鐵用馬銜鐵為之。形如韭葉,兩面皆利,可以橫直裂開,五六分許,取其毒血,如覺病輕,須先灸而后裂。

〔婁〕 按∶癰如椒眼數(shù)十粒,或如蜂窠蓮房而膿出痛不除,宜用針者,以針橫直裂之,則毒血挾膿出而愈,如無椒眼之類,只消直入取膿,不必裂之也。又法∶當椒眼上,各各灸之亦佳,不必裂也。

〔靈〕 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

〔素〕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m.payment-defi.com/shouyi/針開除去之。(病疑篇,王注云∶息∶ 也,死肉也。今世用刀割去死肉者是也。)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大小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nèi)針為故正。(長刺節(jié)論,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八字,衍文也。大小深淺刺七字,取膿之法,盡矣備矣。)

〔精〕 疽成膿宜烙,可用銀篦大二分,長六寸,火上燒令赤,急手熨烙毒上,得膿為效!豆磉z》凡癰覺在虛處,及眼不見處,皆是惡癥。如發(fā)高腫,紫赤皮薄光澤,覺里有膿毒,諸藥貼 不破者,宜用熟銅針,于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筆點定,卻當頭以針淺刺入,隨針出膿者順也,有不隨針膿出,當用白紙作 , 入針孔,引出膿毒,當時腫退可及三分,如腫不退是一逆也。腫不退,疼不除,但膿出二逆也。膿疼不退,患人不覺瘡輕三逆也,雖用針破出膿,亦無所濟,須急用引膿托里湯藥,以助其勢力可也。更有癰生實處,不問淺深,如有膿即用針烙無害,稍緩即恐傷筋骨內(nèi)疼,凡近筋脈骨節(jié)處,不得亂行針烙,反致他病也;季页跎嘤玻蛟谔撎幎就咚箿\,或在實處毒瓦斯深,切須仔細辨認,仍問患人疼痛,覺深覺淺,其患處瘡頭,不拘多少,其間須有一個最大者,即是大膿竅,當用熟鐵大針頭如KT 腳者,于麻油燈上燒令熱透,以大頭處按定,插入一寸或至二寸膿當下,恐未有膿毒出,卻用白紙作 子 入,候次日取出,其膿即隨 下矣。膿色黃白即好,若赤黑色,防后有鮮血出,即患人寒戰(zhàn)不禁,其有虛處,不得妄行針烙。凡患發(fā)背,覺似有膿成,便用大熟鐵針烙,當正頭上烙之,其烙并用麻油燈上燒令通紅,烙入可二寸許,初人肉即須橫插入,不得正入,恐烙透膜也,如已有破處,皮爛潰熟,更不得用針烙,如是橫長赤引開闊,當須兩頭下火針,令膿毒隨針引出,肥人膿汁多,瘦人膿汁少,如肥人卻少,瘦人卻多,多是肉敗壞成膿,少是肉不腐爛,受氣實也,尤宜詳審,不可造次便行針烙。亦看患人氣脈勻和,榮衛(wèi)氣不節(jié)滯,血脈不致凝澀,即行針烙無畏,切須仔細,患人氣虛,脈氣大者,亦不可亂行針烙;針烙之法,不可容易,先看皮紋緊慢濃薄,紫赤色大光澤者,即可用針烙,如皮肉未變,不可用針,針亦無濟。大抵用針,只欲引膿,如針刺無膿,是氣伏也,不可用針烙。

〔丹〕 或問烙法如何?曰∶膿或汪洋欲出,奈何皮濃肉深難穴者,既前無內(nèi)托之藥,先致力于內(nèi)。后又不用烙以開竅,脈膿何由出。膿本肉腐所成,皆挾毒熱之氣,若久留肉腠間,則毒瓦斯浸yin,好肉亦化為膿腐,此所以烙法有功于潰瘍也,彼根淺而皮薄者,何必假此以賣弄假法,恐嚇而脅取利也。

發(fā)表

一男子潰后,發(fā)熱頭痛,脈浮緊,虛而兼表邪也,以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白芷二劑而止,更以托里藥而愈。一男子風襲瘡口,牙關緊急,腰背反張,以玉真散一服而愈,仍以托里藥而斂。一男子患癰將斂,遍身作癢,脈浮,以消風散二服而止,更以托里藥而愈。

攻里

〔薛〕 一人胸患癰, 痛煩躁,發(fā)熱作渴,脈數(shù)而實,時季冬。予謂∶此熱毒內(nèi)蓄,須舍時從證,欲治以內(nèi)疏黃連湯,彼以時當隆寒,乃雜用敗毒藥愈熾。仍求治,投前湯二劑,后去二次,諸證悉退,以金銀花散加連翹、山梔,四劑出水而消。羅謙甫,治賈倉使父,(見發(fā)背。)

清熱

一男子患癰,潰而飲酒, 痛發(fā)熱,服黃連解毒湯二劑而止,更以托里消毒散而愈。

常治痛而大便秘,脈實者,用清涼飲治之。

已寒

〔羅〕 至元壬午,有王伯祿者,年五十七,右臂膊腫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變,皮膚涼,六脈沉細而微,脈癥俱寒,舉瘍醫(yī)彥和視之,曰∶此乃附骨癰,開發(fā)已遲,以燔起之,膿清稀解,待日再開之,加吃逆不絕,彥和與丁香柿蒂湯兩服,稍緩,待日吃逆尤甚,自利臍腹冷痛,腹?jié)M飲食減少,時發(fā)昏憒,于左乳下黑盡處,灸二七壯,又處以干姜、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類藥, 咀一兩半,欲與服;蛘咴弧弥T痛癢瘡,皆屬心火,又當盛暑之時,用干姜,附子可乎?予應之曰∶理所當然,不得不然!秲(nèi)經(jīng)》曰∶脈細皮寒,瀉利前后,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吃逆者,胃中虛極也,諸腫瘡瘍,皆屬心火,是定理也,此癥內(nèi)外相反,須當舍時從癥,非大方辛熱之劑急治之,則不能愈也,遂投之。

諸癥悉去,飲食進,瘡勢溫,膿色正,彥和又與五香湯數(shù)服,月余平復。噫!守常者眾人之見,知變者大人之事,知常而不知變,細事因而取敗者亦多矣,況醫(yī)乎。守常知變豈可同日而語哉,陳錄判母治案,(見腦疽。)

托里溫中湯 治瘡為寒變而內(nèi)陷者,膿出清解,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氣短促,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有昏憒。

丁香 沉香 茴香 益智仁 陳皮(各一錢) 木香(各一錢半) 羌活 干姜(炮,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黑附子(炮去皮臍,四錢)

《內(nèi)經(jīng)》曰∶寒yin于內(nèi),治以辛熱,佐以苦溫。以附子、干姜大辛熱,溫中外發(fā),陽氣自里之表,以為君。羌活苦辛溫,透關節(jié);炙甘草甘溫,補脾胃,行經(jīng)絡,通血脈;胃寒嘔吐吃逆,不下食,益智仁,丁香、沉香大辛熱,以散寒為佐;瘡氣內(nèi)攻,氣聚而為滿,木香、茴香、陳皮苦辛溫,治痞散滿,為使也。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生姜五片,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時,溫服。忌一切冷物。

補虛

〔薛〕 一童子,腋下患癰不斂,膿清,脈大,倦怠懶食,少寐,自汗口干,以內(nèi)補黃湯,及豆豉餅灸之兩月而愈,凡瘡膿潰而清,或瘡口不合,或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皆氣血俱虛也,非補不可。一男子,腰患毒,膿熟不潰,針之膿大泄反加煩躁,以圣愈湯四劑而寧,更以人參養(yǎng)榮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兩月而愈。此人后患濕氣遂為痼疾。凡瘡膿血去多,瘡口雖合,尤當補益。務使氣血平復,否則更患他證,必難治療,慎之。一婦人,患臂癰,瘡口紫陷,膿清不斂,彼以為毒未盡,欲服攻毒之劑,予謂∶瘡瘍之證,腫起堅硬,膿稠者實也,腫下軟慢,膿稀者虛也,遂用附子餅灸之,及飲十全大補湯百劑,始愈。一婦人,患附骨癰,久而不斂,致腿細短軟,脈來遲緩,以十全大補湯加牛膝、杜仲及附子餅,灸之兩月余而愈。凡膿潰之后,脈澀遲緩者易愈,以其有胃氣故也,脈來細而沉,時直者,里虛而欲變證也,若煩痛尚未痊也,洪滑粗散者難療。以其正氣虛而邪氣實也。一男子,腰中患此,發(fā)而不潰;其氣血止能發(fā)起,不能培養(yǎng)為膿也,投大補藥數(shù)劑而潰,又數(shù)劑膿出尚清,乃服參 歸術膏斤余,膿少稠;數(shù)斤膿漸稠,肌肉頓生。大凡癰疽藉氣血為主,若患而不起,或潰而不腐,或不收斂及膿少或清,皆氣血之虛也,宜大補之,最忌攻伐之劑。亦有膿反多者,乃氣血虛而不能禁止也;若潰后發(fā)熱作渴,脈大而膿愈多,屬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俱不治。常見氣血充實之人,患瘡皆腫高色赤,易腐潰而膿且稠,又易于收斂。怯弱之人,多不起發(fā)不腐潰,及難于收斂,若不審察而妄投攻劑,虛虛之禍不免矣。及患后當調(diào)養(yǎng),若瘰 、流注之證,尤當補益,否則更患他證,必難措置,慎之。一上舍,年逾四十,因怒脅內(nèi)作痛不止。數(shù)日后,外結一塊,三寸許,漫腫色不赤,按之微痛,予謂∶怒氣傷肝,致血傷氣郁為患,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倍用芎歸、黃 、貝母、肉桂治之。彼謂∶丹溪云,腫瘍內(nèi)外皆壅,宜托里表散為主。又云,凡瘡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斷不可用。況此證為氣血凝滯,乃服流氣飲愈虛,始信而復求治。視之虛證并臻,診之胃氣更虛,彼欲服予前藥。予謂∶急者先治,遂以四君子湯加酒炒芍藥、炮干姜,四劑少得;更加當歸又四劑,胃氣漸醒,乃去干姜,又加黃 、肉桂、芎歸數(shù)劑,瘡色少赤,并微作痛,又二十余劑而膿成,針之卻與十全大補湯,喜其謹疾,又兩月余而瘳。夫氣血凝滯,多因營衛(wèi)之氣弱,不能運散,豈可復用流氣飲以益其虛,況各經(jīng)氣血多寡不同,心包絡、膀胱、小腸,肝經(jīng)多血少氣,三焦、膽、腎、心、脾、肺少血多氣。然前證正屬膽經(jīng)少血之臟,人年四十以上,陰血日衰,且脈證俱屬不足,腫瘍內(nèi)外皆壅,宜托里表散為主,乃補氣血藥而加之以行散之劑,非專攻之謂也。若腫 痛甚煩躁脈大,辛熱之劑,不但腫瘍不可用,雖潰瘍亦不可用也。

凡患者須分經(jīng)絡氣血,地部遠近,年歲老幼,稟氣虛實,及七情所感,時令所宜而治之。常見以流氣、十宣二藥,概治結腫之證,以致取敗者多矣。

〔趙〕 無錫華氏,年六十,患背瘡潰發(fā),大如旋盤而色赤,想是平日多服金石藥毒發(fā)所致,問之果然。因令侵晨飲羊血三五升,始用退熱解毒、生氣血之劑, 以生肌膏,半月后肌生膿少,予因歸,令服此藥百余帖,方可安全。一月后,復來招往視,其瘡皮肉已堅濃如常,但食少無力,因問前日之藥服幾何?曰∶瘡將平,遂止不服,脈之沉微甚,因知其氣血,止可供給瘡平而已,于真氣則已竭,不可治,即古人所謂死于瘡結痂之后,果不出半月而死,不獨此膿出后之虛,若因虛而發(fā)癰疽者亦然,若以常法攻之,則氣血不勝藥力之散而愈虛,邪得以乘機入內(nèi),多成不救。

加味十全湯 治癰疽潰后,補氣血,進飲食。

黃 (蒸) 地黃(蒸) 當歸 川芎 人參 茯苓 芍藥(炒) 白術 陳皮(各一兩) 粉草(炙)桂心 五味子(各半兩) 烏藥(七錢)

上 咀。每服一兩,用水一碗,生姜五片,棗二枚,同煎,分作二服,留渣曬干為末,服之。丹溪云∶加味十全湯,須看年之老壯,資之強弱,癥之緩急,時之寒熱,加減用之。

丹溪云∶加味十全湯治癰疽后,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蓋膿血出多,陰陽兩虛,非此藥何以回生起死,惜其不分經(jīng)絡,不載時令,又在識者觸類而長之。今之外科,于瘡瘍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加省,往往于結痂后,兩三月或半年,虛證乃見,醫(yī)者不察,病者不悟,無補接調(diào)養(yǎng)之功,因而轉成他病者,惜哉。予治一士夫,因腳弱求診,兩手俱浮洪稍鼓,飲食如常,惟言問不答,肌上起白屑如麩片,時在冬月,予作極虛處治。

詢其弟,乃知半年前,曾于臂、背、腿三處,自夏至秋冬,節(jié)次生疽,率用五香連翹湯、十宣散與之,今結痂久矣。予為作參 白術當歸膏,以二陳湯化飲之,三日后盡藥一斤,白屑沒者大半,病者自喜呼吸有力,補藥應效以漸,而病家反怨藥不速應,自作風病論治,煉礞石二錢半,以青州白丸子作料,煎飲子頓服之,予諫之不聽,因而不救書以為警云。

補中益氣湯 治瘡瘍之人,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干發(fā)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jié),或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或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黃 (炙,一錢五分) 甘草(炙) 人參 當歸(酒拌) 白術(炒,各一錢)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三分)

作一劑。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盅,空心服。

人參養(yǎng)榮湯 治潰瘍發(fā)熱或惡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吸吸短氣,飲食無味,不能收斂,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若大瘡愈后,多服之,不變他病。

白芍藥(一錢半) 人參 陳皮 黃 (蜜炙) 桂心 當歸(酒拌) 白術 甘草(炙,各一錢)熟地黃(酒拌)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分半) 遠志(去心,炒,五分)

作一劑,水二盅,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或因克伐,腫痛不散,潰斂不能,宜用此以補脾胃,諸癥自愈。若誤用攻毒,七惡隨至,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或欲作嘔,或大便不實,若脾胃氣虛,瘡口出血,吐血便血,尤宜用之,蓋氣能攝血故也。凡氣血俱虛之證,宜于前湯,但加當歸,脾胃既旺,飲食自進,陰血自生。若用四物沉陰之劑,脾胃復傷,諸癥蜂起。若命門火衰而脾土虛寒,必用八味丸,以補土母。

人參 茯苓 白術(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或寒涼克伐,腫痛不消,或不潰斂,宜服此湯以壯營氣,諸癥自愈。即前方加陳皮半夏

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即四君子湯加陳皮。

四物湯 治血虛發(fā)熱,或因失血,或因克伐,或因潰后致晡熱內(nèi)熱,煩躁不安,皆宜服之。經(jīng)云∶血生于脾,若脾虛不能生血者,宜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酒炒白術,以補脾。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芍藥(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上水煎服。

八珍湯 調(diào)和榮衛(wèi),順理陰陽,滋養(yǎng)血氣,進美飲食,退虛熱,此氣血虛之大藥也。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炒) 熟地黃(酒拌) 人參 白術(炒)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炒,五分)

作一劑。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十全大補湯 治潰瘍發(fā)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清,或自汗盜汗及流注、瘰、便毒,久不作膿,或膿成不潰,潰而不斂。若血氣不足之人,結腫未成膿者,宜加枳殼、香附、連翹,服之自消。

人參 肉桂 地黃(酒洗,蒸焙) 川芎 白芍藥(炒) 茯苓 白術(炒) 黃 (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用水二盅,姜棗煎服。

歸脾湯 治憂思傷脾,血虛發(fā)熱,食少體倦,或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吐下。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盜汗;蛑w腫痛,大便不調(diào)。或婦人經(jīng)候不準,晡熱內(nèi)熱。或唇瘡流注等癥,不能消散潰斂。

白術 白茯苓 黃 (炒) 當歸 龍眼肉遠志肉 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人參(一錢)

上姜棗,水煎服。

黃 人參湯 治諸瘡破后,食少無睡,及有虛熱穢氣所觸者。

黃 (二錢) 人參 白術 麥門冬 蒼術 陳皮 升麻 五味子 當歸身 甘草(各一錢) 黃柏(炒,四分) 炒曲(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托里當歸湯 治潰瘍氣血俱虛,瘡口不斂;蜿螣醿(nèi)熱,寒熱往來;驄D人諸瘡,經(jīng)候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大便不實等癥。

當歸 黃 人參 熟地黃 川芎 芍藥(各一錢) 柴胡 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內(nèi)補黃 湯(見癰疽兼癥,痛條。)

人參散 治癰疽,內(nèi)虛不足。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枸杞子(各一兩) 熟地黃 黃 (銼,各二兩) 桂心 白芍藥 當歸(微炒)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碎。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麥門冬湯 治癰疽潰后,膿水不絕。

麥門冬(去心) 黃 (銼) 五味子(炒) 白茯苓(去黑皮) 人參(去蘆) 官桂(去粗皮)當歸(切,焙) 遠志(去心) 芎 (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擘碎,大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

護壁都尉 治諸發(fā)已潰,去舊生新,老人氣血虛弱,宜補之。此潰后服至愈而止。

防風(去蘆) 濃樸(去粗皮,姜汁炒) 苦梗 白芷 黃 (炙,各半兩) 川芎 甘草 柳桂當歸(各三錢) 人參(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鹽、酒調(diào)服。至瘡口合后更服為佳。不飲酒,木香湯、兼服降氣湯,尤妙。

六味丸(一名六味地黃丸) 此壯水之劑。夫人之生,以腎為主,凡病皆由腎虛而致,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無有不可用者,世所罕知。若腎虛發(fā)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壅盛,咳嗽吐血,頭目眩暈,小便短少,眼花耳聾,咽喉燥痛,口舌瘡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五臟齊損,肝經(jīng)不足之癥,尤當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腎虛發(fā)熱,自汗盜汗,諸血失血,失喑水泛為痰之圣藥,血虛發(fā)熱之神劑也。

熟地黃(生者,自制,八兩) 山茱萸山藥(各四兩) 白茯苓 牡丹皮 澤瀉(各三兩)

上地黃杵膏,余為末,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滾湯下。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癥,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兩。經(jīng)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方也。

加減八味丸 治癥同前。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子各一兩。

東垣癰疽用藥加減法∶如發(fā)背疔腫,膿潰前后,虛而頭痛者,托里藥內(nèi)加五味子;秀辈粚,加人參、茯神。虛而發(fā)熱者,加地黃,栝蔞根。潮熱者,加柴胡、地骨皮?什恢拐撸知母、赤小豆。虛煩者,加枸杞、天門冬。自利者,加濃樸。膿多者,加當歸、川芎。痛甚者,加芍藥、乳香。肌肉遲生者,加白蘞、官桂。有風邪者,加獨活、防風。心驚悸者,加丹砂?谀 動者,加羌活、細辛。嘔逆者,加丁香。藿葉。痰多者,加半夏、陳皮。

作痛

丹溪云∶膿潰之后,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者,此為虛也,宜補之。(托里消毒散,去后三味,加參 、歸地。)脈數(shù)虛而痛者,屬虛火,宜滋陰。(托里散,加生地。)脈數(shù)實而痛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脈實便秘而痛者,邪在內(nèi)也,宜下之。(清涼飲。)脈澀而痛者,氣血虛寒也,溫補之。(定痛托里散。)亦有穢氣所觸者,宜和解之。(東垣黃 人參湯。丹溪云∶芍藥,乳香之類。)亦有風寒所逼者,宜溫散之。(敗毒散,丹云∶防風、桂枝之類。) 若有膿為脂膜問隔不出,或作脹痛者,宜用針引之;蛴美都糁。腐肉堵塞者,去之。

〔丹〕 權小娘,瘧后,右腿股生。破后筋吊疼,脈虛而澀。詢之小便時疼處亦相應,宜與生血導熱。

川芎 當歸頭 條芩 生地黃 赤芍藥 牛膝 黃柏 甘草(炙,二分) 青皮(炒) 檳榔(五分) 通草(三分) 桂皮(一錢)

上煎,食前熱飲之。

人參內(nèi)托散 治瘡瘍,潰膿而作痛者。

人參 黃 當歸 川芎 濃樸 防風 桔梗 白芷 官桂 紫草 木香 甘草上入糯米一撮,水煎服。

余見后兼證痛門,宜參看。

發(fā)熱

戴院使云∶未潰之際,憎寒壯熱,狂言妄語,如見鬼神,膿去已多而大熱不休者,似為難治。蓋毒之得膿,猶傷寒表證之得汗,汗已而反太熱,則為壞傷寒矣。又云∶患癰毒人,膿血已潰,所去過多,津液枯渴。多病于渴,縱有發(fā)熱躁擾等證,不可以治,宜用益榮生津之劑,若大熱不止者,難療。脈浮或弱而熱,或惡寒者,陽氣虛也,宜補氣,(補中益氣湯。)脈澀而熱者,血虛也,宜補血,(四物湯,人參養(yǎng)榮湯,圣愈湯。) 午前熱,補氣為主,(四君子湯,黃 六一湯。) 午后熱,補血為主,(四物湯,圣愈湯。) 脈浮數(shù)發(fā)熱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脈沉數(shù)發(fā)熱而痛者,邪在內(nèi)也,宜下之。

〔薛〕 瘡瘍,發(fā)熱煩躁,或出血過多,或潰膿大泄,或汗多亡陽,或下多亡陰,以致陰血耗散,陽無所根據(jù),浮散于肌表之間而非火也。若發(fā)熱無寐,血虛也,用圣愈湯。兼汗不止氣虛也,急用獨參湯。發(fā)熱煩躁,肉 筋惕,氣血虛也,用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虛,陰虛發(fā)熱也,用當歸補血湯。肢體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陰盛發(fā)躁也,用四君加姜附。東垣云∶晝發(fā)熱而夜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晝安靜而夜發(fā)熱,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如晝夜俱發(fā)熱者,重陽無陰也。當峻補其陰,治者詳之。

托里消毒散加減法∶頭痛發(fā)熱,邪在表也,本方加川芎、羌活。若外邪在表,而元氣實者,暫用人參敗毒散。頭痛惡寒,表虛也,去金銀花 連翹二味,倍參 。發(fā)熱飲冷便秘,內(nèi)熱也,去參 、歸術,加大黃。發(fā)熱飲熱便秘,內(nèi)虛也,去二味,加參 、歸術。面目赤色,煩熱作渴,脈大而虛,血脫發(fā)躁也,去連翹、金銀花、白芷三味,倍黃、當歸。如不應,暫用當歸補血湯。身熱惡衣,欲投于水,脈沉微細,氣脫發(fā)躁也,去三味,加肉桂、附子。如不應,暫用附子理中湯。若婦人勞役恚怒,或適經(jīng)行,發(fā)熱譫語,或夜間熱甚,病在血分也,去三味,加生地黃、牡丹皮、柴胡。如不應,暫用加味四物湯。

一男子,膿熟不潰,微痛少食,倦怠發(fā)熱,予為針之,膿涌出,熱益甚,乃虛故也,急以人參黃 湯二劑,熱愈甚,此藥力尚未及也。又二劑果應,再以當歸補血湯數(shù)劑而痊。東垣云∶發(fā)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fā)躁,宜當歸補血湯主之。

一儒者,患流注,發(fā)熱作渴,頭痛自汗,脈洪大,按之無力,此氣血虛寒也,用十全大補,加麥門、五味治之,其癥益甚,仍用前藥加附子一錢,四劑諸證悉退,卻去附子,加肉桂二十余劑,氣血漸復。又因勞心發(fā)熱惡寒,飲食減少,此脾胃復傷,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加附子一錢,二劑熱止食進,仍用大補元氣而安。后因考試不利,懷抱不舒,更兼勞役,飲食日少,形氣日衰,吐痰作渴,頭痛惡寒,或熱來復去,或不時而動,仍用補中益氣數(shù)劑,諸癥漸愈,元氣漸復,乃去附于,再加肉桂五分,百余劑而愈。一男子背瘡不斂,小便赤澀, 腫發(fā)熱,口干體倦,脈洪數(shù)而無力,用參 、歸術、熟地,芎 、陳皮、麥門、五味、炙草、肉桂,以補元氣,引火歸經(jīng),脈癥益甚,此藥力未能及也,再劑頓退,卻去肉桂,又數(shù)劑而愈。此癥因前失補元氣故耳。操江,五都憲,背瘡愈后大熱,誤為熱火,用苦寒藥一盅,寒熱益甚,欲冷水浴身,脈浮大,按之全無。余曰∶此陽氣虛浮于肌表,無根之火也,急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即愈。

外舅于見,素膏粱濃味,四十三歲,疽發(fā)于背,瘍醫(yī)投五香湯,躁熱欲狂。予固沮之,而后已潰,后平靜一日,熱復大作,五六日益甚,脈洪數(shù)無倫,醫(yī)皆以為虛,宜補。

予私計,膏粱之變,重以五香之熱,當治以苦寒,且大便不行數(shù)日矣。蓋下之,以泄其毒乎!乃研石膏末兩許,知母二三錢,甘草一錢,黃栝蔞一枚和仁,搗碎,為一劑,命僮熾炭注水而自煎之。醫(yī)夏生,苦口力諫,以隆冬潰瘍,無用白虎法。余故復加石膏兩許,而置大黃片五錢于袖中,湯既沸,則以袖籠藥銚,若為移遠火者,而潛下大黃于銚中,時妻叔二三輩,皆環(huán)爐坐,注目而視不覺也。夏生語于聲甫,飲是藥必死,別去。聲甫以告余,哂之。藥成持以飲外舅,少頃,大便下結糞及食物未化者,滿行清中,熱退身涼,乃以四君子湯調(diào)之,月余而平。先是每旦診脈,皆言不思食,食少而瘡大,去死肉多,自慮何以生肌斂口乎?予信之,初意其便溺阻隔而漫下之,亦不知為傷食發(fā)熱也,夏生愧甚,遂從去。

黃 散 治癰潰后,補虛去客熱。

黃 石膏(各二兩) 知母 麥門冬(去心)

白芍藥 白茯苓 桂心 熟地黃 人參(去蘆) 川升麻(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半兩)

上銼碎。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當歸補血湯 治瘡瘍潰后,氣血俱虛,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宜此主之。

黃 (炙,一兩) 當歸(酒拌,三錢)

作一劑。水一盅半。煎六分服。

沉香散 治癰膿潰已絕,肌肉內(nèi)虛,尚有余熱。

沉香(銼) 柴胡(去苗) 黃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白術(七錢半) 熟地黃(二兩)黃芩 栝蔞根 甘草(生銼,各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加味逍遙散 治肝脾血虛,內(nèi)熱發(fā)熱,或遍身瘙癢寒熱,或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忡頰赤,口燥咽干,或發(fā)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耳內(nèi)作痛,或胸乳腹脹,小便欠利。

甘草(炙) 當歸 芍藥(酒炒) 茯苓 白術(炒) 柴胡(各一錢) 牡丹皮 山梔(炒,各七分)

上水煎服。

梔子黃芩湯 治發(fā)背、癰疽潰后,因飲食有傷,調(diào)攝不到,發(fā)熱不住,用以退熱。

漏蘆 連翹 山梔仁 黃芩(去心) 防風 石韋(如無有,以桑白皮代) 生甘草 生犀角(屑) 人參 苦參(各去蘆) 茯苓(去皮,各二錢半) 生黃 (一兩,去叉蘆)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盅,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惡寒

一男子,潰而惡寒,用四君子湯,加桂,倍用黃 ,大料,四劑而止。膿水尚多,投八珍湯,加桂數(shù)劑漸少。惟瘡口不合,以附子餅,及十全大補湯,每劑加炮附子五分,數(shù)劑乃去附子,又服月余而愈。一男子,潰后畏寒,脈虛,以四君子加炮姜,四劑而愈,以十全大補湯月余而斂。仲景云∶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脈虛,宜托里和養(yǎng)血。信夫!

嘔逆

丹溪治一老人,年七十(云云。見兼癥嘔條。)

五香白術散 寬中和氣,滋益脾土,生肺金,進美飲食。(方見內(nèi)癰門,肺癰條下。)

禁忌

〔丹〕 五香湯,即五香連翹湯,去射干、大黃、升麻、連翹,加參、犀角。若用于腫瘍,猶可借其飛走,以攻散其毒,使不延蔓。若用于潰瘍,雖多有參 、甘草之緩補,而走泄太多,寧不犯仲景,已有得汗復汗,得下復下,重虛之戒!可不省乎。

《精要》云∶血氣聞香則行,聞臭則逆。又言∶飲食調(diào)令香美,益其脾土,養(yǎng)其真氣。

夫甘而淡者,可養(yǎng)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經(jīng)以熱傷脾,熱傷氣為戒。今曰益脾養(yǎng)氣,若施之于腫瘍者,似有暢達之理,潰瘍后用香美,恐有發(fā)濕熱,損真陰之患矣。

《精要》云∶熱盛脈數(shù),與漏蘆湯,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夫熱盛脈數(shù),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大黃。若潰瘍后,膿血出多者,熱盛脈數(shù),去死為近,其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

《精要》云∶初成膿,宜用烙,得膿利為效,亦服神仙追毒丸,此又不能無疑者也。夫追毒丸下積取丸之毒,決無取膿之效,今用烙而得膿,若在里之氣血壯實,則膿自出如推矣,何不以和氣活血之藥,佐參 補劑,使膿自托出乎。

《精要》云∶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毒,與清膻湯、萬金散、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千金漏蘆湯,皆可選用。下利以后,渴尚未止,宜用生津補氣藥,則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矣。夫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癥,何以知其當下?后又言下利后,渴又不止,卻用補藥,又不明言脈癥,恐是但有大渴必與峻下,下后尚渴方與補藥,夫醫(yī)者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況渴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若潰瘍時渴,恐因血氣之虛,何以待下利后,方議其虛哉。

《精要》論疽疾,咽喉口舌生瘡,歸罪于不得內(nèi)托,以致熱毒沖心,與琥珀犀角膏。夫于腫瘍時用之,猶或近理,若于潰湯后用之,彼犀角、腦子之升散,寧不助病邪致虛,以速其死也耶!后有犀角散,以大黃佐黃 ,用黃 則知其虛,用大黃又似疑其有實熱,夫瘡潰體虛,縱有舊熱,將自漸因膿血而消,何必以峻冷利動臟腑,若在秋冬,何異用刀劍耶。

《精要》論癰疽,發(fā)寒熱多汗,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或連日作,或間日作,必先嘔痰,然后寒熱,寒熱解,大汗出,不可專以為有熱,亦有氣虛而得者,亦有因怒而得者,又有先感寒邪,脾氣不正而有此證者。夫氣虛者,當以補氣藥補之。因怒者,當以順氣藥和之。脾氣不正者,當以調(diào)脾藥養(yǎng)之。今用不換金正氣散,悉是溫散瀉衛(wèi)之藥,而欲以一兩人參,收拾十四兩之瀉衛(wèi)可乎?若用于腫瘍時感寒邪者,猶或庶幾。彼氣虛者,因怒者,脾氣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又未知用于腫瘍耶,潰瘍耶。

《鬼遺》穴有孔慎風,仍慎再合,如再合者,為風濕邪氣,攻搏而再生膿,宜如前以通和湯藥,根據(jù)次第用,不可急性,恐傷氣害人之命也。《三因》瘡瘍未合,風入,為傷風;濕入,為破傷濕,二者害人最急,倉卒不知其因,甚難認治,癰疽、瘰 ,潰后尤宜謹之。

追蝕膿蠹

癤之薄皮剝起,癰疽之瘡口緊細,瘰火針破核之后,皆可用追蝕破膿之藥。癰疽開后,瘡口再閉,宜用藥 以通之,或用紙、或用發(fā)、或用干稻草葉,皆可涂捻 ,涂以蟾酥, 砂、白丁香、巴豆、寒食面之類,或用五灰膏,隨輕重涂 用之。瘡疽腐敗,可用手法去之,或用金寶膏去之,或用雄黃、輕粉敷之,多待數(shù)日,亦自脫落。疽破后,有蠹肉努出者,遠志末酒調(diào)涂之,則漸漸消去。

如不消,用五灰膏涂之則消。癰疽久流膿水,不腐不敗,氣血不能滋養(yǎng)瘡口,滯毒日漸內(nèi)侵,好肉而為蠹肉,膿水過處,漸成膜管,如鵝毛管而軟,其瘡口如魚嘴樣,日久不能愈,筋爛骨壞,用金寶膏,或涂或 ,或封之,一日三四次用之。不耐痛者,一日二次用之,其蠹肉、膜管消盡,以滋潤膏藥貼之。薛新甫云∶瘡瘍之癥,膿成者,當辨其生熟淺深,肉死者,當驗其腐潰連脫。丹溪先生云∶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為主,使根本堅固,而行經(jīng)活血佐之,令其內(nèi)消。余常治脈癥虛弱者,用托里之藥,則氣血壯而肉不死,脈癥實熱者,用清熱之劑,則毒瓦斯退而肉自生。凡瘡聚于筋骨之間,肌肉之內(nèi),皆因血氣虛弱,用十全大補湯,壯其脾胃,則未成自散,已成自潰,又何死肉之有?若不大痛,或木痛,或不赤,或內(nèi)膿不潰,或外肉不腐,乃氣血虛弱,宜用桑枝灸炙十全大補,加姜桂,壯其陽氣,則四畔即消,瘡頭即腐,其毒自解,又何假于針割。若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用六君倍加白術,壯其榮氣,則肌肉受毒者自活,已死者自潰,已潰者自斂。若初起或因克伐,或犯房事,以致色黯而不痛者,乃陽氣脫陷,變?yōu)殛幇Y,急用參附湯溫補回陽,亦有可生。吳癢,史邦直之內(nèi),仲夏患背疽,死肉不潰,發(fā)熱痛甚,作嘔少食,口干飲湯,脈洪大按之如無,此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當舍時從癥,先用六君加炮姜、肉桂,四劑飲食頓進,諸癥頓退。又用十全大補,仍加姜桂之類,五十余劑而死肉潰,又五十余劑而新肉生。斯人氣血充盛,而瘡易起易斂,使醫(yī)者逆知,預為托里,必無此患。

六合回生丹 (又名,六合奪命散。) 治發(fā)背、癰疽潰爛者,有回生之妙。

粉(一兩) 輕粉 銀朱 雄黃 乳香( 上炙焦) 沒藥(亦炙,各二分半,共一兩一錢二分半)

上六味,各擇真正好者,研為極細末,收貯。凡治其病,先煎好濃茶,將瘡洗凈,軟帛拭干后,剖開豬腰子一枚,用藥一分,摻于豬腰子上,卻敷患處,待豬腰子上發(fā)熱如蒸,良久,取去。自此拔毒瓦斯,減痛苦,定瘡口,出膿穢,不可手擠。第二日根據(jù)前法仍敷之,第三日亦敷之,瘡勢惡甚,可敷七八九次,瘡小只敷一次可愈。豬腰子不發(fā)熱,勿治。又治對口瘡同前。

沁陽,焦閣老先生,曾施此方,用藥一分,敷一次則止。茶仙,施此方,加藥至參五分,敷數(shù)次,見效尤速,功多在拔其毒耳。瘡口大者,恐一個豬腰子敷之不足,可加半個。剖腰子法,不可剖脫,做兩斷,須要相連如一,大約量瘡口大小,摻藥則可,用豬腰子為佳。其腰子有毒,宜深埋之。

若 瘡日久不愈,用黃蠟少加好黃丹,化攤紙上,量瘡大小,裁其蠟紙炙熱,摻藥一二分,粘在蠟紙上面貼瘡,綿帛縛住,任瘡出盡惡水即愈。若患下疳,用豬腰子切作寬片,摻藥縛裹疳上,或以尖刀穿開豬腰子,納藥于內(nèi),籠套其疳亦良,羊、魚、鵝、雞、犬,鴨,及發(fā)毒菜物,俱忌之。

驪龍散 治發(fā)背、癰疽,破與不破二者之間,功能捷奏。

珍珠(五分) 牛糞(十二月生用。余月燒存性) 鐵銹(各重一兩)

上研細末。以豬腦髓和好醋,調(diào)敷瘡口,三五次愈,初起者自消。凡發(fā)毒品味,忌食之。

麥飯石 在膿潰后,圍瘡口。

麥飯石(不拘多少,炭火 至紅,以好米醋淬之,如此 粹十數(shù)次,研為末,重羅去粗者,取細末入乳缽,數(shù)人更遞研,五七日,如面極細,為妙) 白蘞(研為細末) 鹿角(不用自脫者,須用帶腦頂骨全者,卻是生取之角,截作二三寸長,炭火燒令煙盡,研羅為末,再入乳缽,更歸研,令極細)

上用麥飯石細末(二兩) ,白蘞(末二兩) ,鹿角灰(四兩) 最要研得極細,方有效,粗則反致甚痛,細則大能止痛、收口、排膿。(精粗之異如此。) 和合,量藥未多寡,用經(jīng)年好米醋,入銀石器內(nèi),熬令魚眼沸,卻旋旋入藥末,用竹篾子不住手攪,熬一二時久,令稀稠得所,提出以瓷器盛之,候冷以紙蓋覆,勿令著塵。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以故帛挹干,鵝翎蘸膏,涂敷四圍,凡有赤處;盡涂之,但留中心,一口如錢大。未潰能令內(nèi)消,已潰則排膿如湍水,逐日瘡口收斂,瘡久肌肉腐爛,筋骨出露,用舊布片涂藥貼瘡,但內(nèi)膜不穿,亦能取安。洗瘡勿可手觸嫩肉,亦不可口氣吹著。合藥亦忌腋氣之人,及月經(jīng)有孕婦人見之。仍可熬好米醋一大碗,收瓷器內(nèi),候逐日用藥于瘡上,久則藥干,以鵝翎點醋拂拭藥上,勿令繃也。初則一日一洗一換藥,十日后兩日一換。

古方云∶麥飯石顏色黃白,類麥飯,曾作磨者尤佳。

按∶麥飯石不可作磨,狀如麥飯團,生粒點。如無此石,常以舊面家磨近齒處石,代之,取其有麥性故也;蛳袑ぐ资,如豆,如米大者,即是也。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如鵝卵,略如握聚一團麥飯。

解毒百用膏

牙皂角(煨) 南星(各一兩) 大米(一合,炒黑) 臭小粉(干者四兩,炒焦,去火毒)

上為末,和勻,蜜水調(diào)圍。治 撲,酒醋調(diào)圍。

劉氏貼發(fā)背癰疽,膿盡四面皮粘,恐有膿毒攻起,宜用逼毒散。

黃藥白藥子(各一兩) 赤小豆(二兩) 雄黃(一兩)

上為末,水調(diào)敷。

青散子 治發(fā)背、癰疽、膿盡生肉平滿,宜用此緊瘡口、生肌。

槿花葉(盛時收,陰干,取四兩,為末) 青赤 小豆 白芨(各二兩)

上為末。臨時用槿花末三錢匕,白芨、小豆末各一錢匕,相和,新汲水調(diào)攤紙上。貼四畔,中心瘡口不用貼。

雄黃解毒散 治一切癰腫潰爛毒勢盛者,先用此藥二三次,以后用豬蹄湯。

雄黃(一兩) 白礬(四兩) 寒水石( ,一兩)

用滾水二三碗,乘熱入前藥一兩,洗患處。以太乙膏或神異膏貼之。

豬蹄湯 治一切癰疽腫毒,消毒瓦斯,去惡肉,凡瘡有口,便須用此湯洗。

香白芷(不見火) 黃芩(去心) 赤芍藥 露蜂房(取有蜂兒者) 當歸(去蘆) 羌活 生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淳掖笮∮盟帲缇掖蠹恿嫌。先將 豬前蹄,兩雙一斤,只用白水三升煮軟,將汁分作二次,澄去面上油花,盡下面滓肉。每次用藥一兩,投于汁中,再用文武火煎十數(shù)沸,去滓。以故帛蘸藥湯,溫溫徐薄揩瘡上,死肉惡血隨洗而下。凈洗訖,以帛挹干,仍避風,忌人口氣吹之。有臭人,并月經(jīng)見行婦人,犬,并不許入病入房。洗瘡切勿以手觸著。洗疽之方所傳甚多,唯此方極效,其用露蜂房有理,蓋以毒驅毒也。

集香散 洗癰疽潰爛。

白芷 藿香 茅香 香附子 防風(各三錢) 木香 甘草(各一錢)

作一劑。用水三碗,煎數(shù)沸,去渣。淋洗患處。

〔薛〕 按∶此方乃馨香之劑也。經(jīng)云,血氣聞香則行,得臭則逆,即此意也。若瘡毒將盡,宜用之。若毒未盡,或有瘀肉,宜先用雄黃解毒散解之,后宜用此方。須用膏藥護貼,使風邪弗入,肌肉易生。大凡一有瘡口,即用膏藥貼之,至收口為度,最忌生肌之劑。

熏洗方 凡諸發(fā)及癰疽、瘰 、 瘡、湯燙、火燒等疾;或有別作一種,穢臭氣息不堪聞者,最是惡證;或已破未破,或小或大,皆當作急治之?捎萌潭僖晃,擂細,用無灰酒濾汁服之,以滓敷瘡四圍。用云母膏別研,亦可剪開大口,以護其瘡之上,俟其瘡出膿,便以 豬蹄湯等十分凈洗、久洗為妙,至一二時辰不妨。次用后藥熏之。

降真香末 楓香末上二味于銚中攪熔,丸如彈子大。卻取香爐一枚,根據(jù)爐口造紙煙筒一個,如燒龍涎香樣,慢火 之,緊以煙筒口熏瘡上,不拘丸數(shù),稍倦暫止。然后更熏未出膿者即出;已出膿者即干,直候生肌合口。然后止向后有赤腫去處,又再熏,大概欲屏去穢氣也。

去死肉

癰疽有死肉不去者。用白丁香、霜梅,深則 之,淺則干摻于膏藥上,甚妙。

〔! 又方 膏藥內(nèi)入雄黃、巴豆少許,不傷好肉,止去惡肉,不惟惡瘡凡癰毒有惡肉者,俱可去。

又方雄黃散 以雄黃一錢另研,巴豆不去皮,研如泥。入乳香、沒藥少許,再研細。

少上,惡肉自去。

烏金膏 治發(fā)背中央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即生。若初起腫痛,用點數(shù)處,其毒頓消。若肉腐涂之即潰。若惡瘡頑瘡,元氣無虧,久不收斂者,內(nèi)有毒根,以紙捻蘸其內(nèi)。有等發(fā)背,因元氣虛弱,或因克伐元氣,胃氣虧損,毒瓦斯散漫,中黯外赤,不腐不潰,服大補之劑中涂三四寸許,至五六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割之狀,中央漸黑漸脫,須用純陽之藥,以接其元氣,庶能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陽隨陰散,元氣愈傷,或涂涼藥,則毒瓦斯不解,氣血愈虛,非從無益而又害之。

用巴豆一味,去殼炒黑研如膏。點于患處,臨用合之。

追毒丹 治瘡疽黑陷者。用針刀開瘡,內(nèi)此丹使之潰,然后去敗肉排膿,隨證治之,癰疽、疔瘡、附骨疽,并皆治之。

巴豆(七粒,去皮心,不去油,研如泥) 白丁 香輕粉(各一錢) 雄黃 黃丹(各二錢)

上件研和。加白面三錢,滴水為丸,如麥大。針破瘡內(nèi)之,覆以乳香膏,追出膿血毒物,漏瘡四壁死肌不去不可治,亦以此追毒去死肌,乃養(yǎng)肉令愈,疾小者,用一粒;大者加粒數(shù)用之。

追毒烏金散 治瘡口惡肉毒,潰膿血。

巴豆(五錢) 寒食面(一兩) 好細墨(一錠)

上為細末。用水和面作餅子,將巴豆包定,休教透氣,文武火燒成深黑色,為細末,量瘡貼之。用膽汁就和成錠子,新水磨用,掃五七次妙。

梧桐淚方

癰疽勢腫惡,不潰堅硬。以快利刀將患處割成十字路。用面、水調(diào)稠濃周遭瘡口外高起五分許,如塘池樣。將淚填半滿,用好米醋滴淚上,須臾自沸,勿令滾出面外。次日用金銀花煎湯洗凈,再如前用一次。只用醋洗不痛,爛肉自去。

〔薛〕 按∶此方果惡瘡惡肉,不腐宜用之。亦有陽氣虛不能腐化者,宜用大補之劑。

治惡瘡有死肉者及追膿(《保命》)

白丁香 輕粉 粉霜 雄黃 麝香(各一錢) 巴豆霜(三個)

上為細末,新飯和作錠子,用之。

神異膏 治癰疽壞爛及諸瘡發(fā)毒。

雄黃(五錢) 滑石(倍用)

上為末。洗后摻瘡上,外用綿子覆蓋相護。凡洗后破爛者,用此貼之。

止痛拔毒膏 治一切瘡發(fā),臭爛不可近。未破則貼破,已破則生肉,杖瘡、疔瘡皆用之。

斑蝥(四十九枚) 柳枝(四十九條) 木鱉子(七個) 乳香(三錢) 沒藥(三錢) 麝香(少許)

松脂(三錢)

上用真清油十四兩,煎黑柳條焦枯,濾去渣。入黃丹五兩,滴入水中成珠為度,卻入諸藥,攪令勻,入瓷器中,收了后用。

郭氏青金錠子

銅綠(三錢) 青礬 膽礬 輕粉 砒霜 白丁香 苦葶藶(各一錢) 腦子(少許) 麝香上將葶藶研細,次下各藥同研極細,打稠糊為錠子。或煉蜜加白芨末一錢為錠,如麻黃粗細,約二三寸長。看瘡口深淺 入,疼者可治,不疼難治。

第一般,緊峻碧云錠子,砒霜生,開瘡口用。

第二般,緊緩碧霞錠子,砒霜 ,去死肉用。

第三般,緩慢碧玉錠子,去砒霜加枯礬,生好肉用。

翠霞錠子 治年深冷漏,日久惡瘡,有歹肉用之。

銅綠 寒水石( ) 滑石(各三錢) 明礬 膩粉 砒霜 云母石(研如粉,各一錢二分半)

上研細末。糊為錠子,如麻黃粗細,長短不拘,量瘡口深淺 之。如修合,候天色晴明則可。

信效錠子 治一切惡瘡。

紅娘子 黃丹 砒霜 鷹屎 土硝 白芨 銅綠(各一錢半) 腦子 麝香(各少許)

上研細末。些兒乳汁和為錠子用。中病即止。

紅玉錠子 去歹肉生肌。

干胭脂 白礬(枯,各三錢) 輕粉 砒霜 黃丹 腦子 麝香(各少許)

上研極細末。稠糊和為錠子用之。

時效針頭散 追蝕惡瘡、歹肉,兼治瘰 。

赤石脂(半兩) 乳香 白丁香(各二錢) 砒霜(生) 黃丹(各一錢) 輕粉 麝香(各半錢) 蜈蚣(一條,焙干)

上為極細末,摻于瘡口,歹肉自去矣。若動刀針,其瘡雖可,有瘢。

追毒餅 治諸般惡瘡,因針開了口,后又閉合生膿,脹痛不可忍。用此捻成小麥子大,入放瘡中,永不閉,膿水自出,瘡自干好。

極好信石(半錢) 雄黃 雌黃朱砂(各一錢) 輕粉(少許)

上研為細末。糯米糊丸,如麥子大。若瘡口閉合生膿,將藥入內(nèi),仍以膏藥貼之。

內(nèi)服內(nèi)追毒丹(方見前)。

〔薛〕 按∶此以毒攻毒之意也。嘗治一縣尹背瘡,竟背腐潰色黯,重若負石,甚危。

喜飲食頗進,用紅散色漸赤,負漸輕,再用而肌生,更服托里藥而愈。蓋此亦大毒證,非此峻藥莫能治,此亦用砒,故攻毒有效。然有氣血虛不能腐潰。宜補養(yǎng)氣血。常治發(fā)背初起,未成膿,先用烏金膏或援生膏,點患處,數(shù)點以殺其大勢,更服仙方活命飲。如飲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如外皮腐動,用雄黃解毒散洗之。

每日用烏金膏涂腐處,候有瘡口,即用紙作捻。蘸烏金膏 入瘡內(nèi)。若有膿,為筋膜間隔不出,致作脹痛,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如膿稠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藥與托里相兼服之,仍用烏金膏涂搽。若瘀肉已離好肉,即去之。如膿不稠不稀,仍作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用桑枝灸患處,更用托里藥主治之。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 痛者,服大補之劑,仍用桑枝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郁毒,其肉自腐。

搜膿

翠青錠子 又名善效錠子,治腦疽、發(fā)背、惡瘡,并潰爛,追膿水長肌。

銅青(四錢) 明礬(枯) 韶粉 乳香(另研) 青黛(各一錢半) 白蘞 輕粉(各一錢) 麝香(半錢) 杏仁(二七粒,去皮尖,另研)

如有死肉,加白丁香(一錢)

上為細末。稠糊為餅子,或糯米飯和亦得?礈\深 之,直至瘡平復,猶可用之,大有神效。如前數(shù)方不宜多用,謂犯生砒也,此藥無毒,恐病家猜疑是毒藥,請口內(nèi)嘗之為憑也。

搜膿錠子 先用追蝕等錠子蝕去歹肉惡物,止有膿水,皆宜用之。

自然銅 川芎 白芷(各半兩) 黃連 白蘞(各二錢半) 木香(一錢半) 麝香(少許)

上為極細末。糯米飯和為錠子用之,或作散末,干上亦佳。

上二方,乃潰瘍必用之要藥,余用之救人無算。凡瘡口深而窄者,先以綿杖子展凈膿水,卻以軟飯和成錠子,長短大小,一以瘡為準,須令藥至底乃效,外以膏藥護之。若瘡口淺而闊大者,藥湯洗過拭干,只以干末摻之。如瘡口干燥,以自死竹蘸豆油點著,以碗承取滴下油瀝,調(diào)前藥末,雞羽蘸涂,膿汁自止,新肉自生神效。

麝香輕粉散 治血疳瘡、陰蝕瘡、耳疳瘡,一切惡瘡皆治。

麝香 輕粉(各半錢) 白礬(飛過) 乳香 沒藥(各一兩)

上為細末,量瘡干貼。

膏藥

神效當歸膏 治癰疽瘡毒,及湯火、杖瘡潰爛,最能止痛,推陳致新。

當歸(二兩) 麻油(四兩) 白蠟(五錢,如用黃蠟一兩,尤效)

先用當歸入油煎至焦黑色,去渣,入蠟溶化即成膏矣。此方用蠟為君,前人每云蠟為外科之要藥,生肌定痛,續(xù)筋補虛,其功不可盡述。常見善訟者。杖后隨食蠟兩許,飲酒一兩碗,一睡之后,血散痛止,輕者即消,重者雖腐潰,亦易愈,可見蠟之功為大,用者不可忽之。

神異膏 (《精要》) 治諸般惡毒瘡癤,發(fā)背癰疽,其妙如神。

露蜂房(要用蜂兒多者為妙,細剪凈,一兩) 全蛇蛻(鹽水洗凈,焙干) 玄參(去蘆,各半兩) 綿黃(七錢半) 黃丹(五兩,研細,后入) 杏仁(去皮尖,切小片,一兩) 男子亂發(fā)(洗凈焙干,如雞子大) 真麻油(一斤)

上件藥,先將麻油入銀銚中,同亂發(fā)于風爐上慢慢文武火熬,候發(fā)焦熔盡,以杏仁投入,候杏仁色變黑,好綿濾去渣。再將所熬清油入銀銚內(nèi),然后入黃 、玄參二味,慢火熬一二時,取出銚子,安一冷風爐上,候半時久,火力稍息。旋入露蜂房、蛇蛻二味,將柳枝急攪,移銚于火上,不住手攪,慢火熬至黃紫色。用綿濾過后,復入清油在銚內(nèi),乘冷投黃丹急攪片時,又移挑于火上,文武火慢慢熬,不住手用柳枝攪千余轉,候藥油變黑色,滴于水中凝結成珠子,則是膏成就矣。若珠子稀,再熬少時,必候得所,然后用瓷器內(nèi),封收待用。或恐偶然熬火太過,稍硬難用,卻入少蠟熬,添麻油在內(nèi),瓷器盛封蓋,于甑上蒸,乘熱攪勻,收而用之。膏藥熬成了,須用所盛瓷器置凈水盆中,出火毒一晝夜,歇三日,方可用。熬此膏藥極難,于火候須耐煩看火緊慢,火猛即藥中火發(fā),千萬謹成,(膏藥方甚多,效無出于此。)

〔垣〕 熱瘡寒膏藥當歸(水洗,焙干,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一百個) 黃丹(研細,六兩) 肥嫩柳枝(三兩半,切如寸許,水洗干) 肥嫩桃枝(一兩,切如寸,洗凈干) 麻油(一斤)

上件先熬麻油熱,下桃柳枝熬令半焦,以綿裹當歸、杏仁,同煎至柳枝黑焦為度,去藥渣,濾油澄凈,抹去銚中渣滓令凈。再上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成滴水中不散為度。

寒瘡熱膏藥

與寒膏藥同。只將當歸身改作當歸梢,桃柳枝分兩倒過,便是。

神仙太乙膏 治八發(fā)癰疽,及一切惡瘡、軟癤,不問年月深淺,已未成膿,并宜治之。

蛇虎傷,蜈蚣螫,犬咬傷,湯火、刀斧所傷,皆可內(nèi)服、外貼。如發(fā)背先以溫水洗瘡,凈軟帛拭干,卻用絆帛攤膏藥貼瘡,即用冷水下。血氣不通,溫酒送下,赤白帶下,當歸酒下?人约昂黹]、纏喉風,并用新綿裹膏藥,置口中含化。一切風赤眼,用膏捏作小餅,貼太陽穴后服,以山梔子湯送下。打撲傷損,外貼內(nèi)服,橘皮湯下。腰膝痛者,患處貼之,內(nèi)服鹽湯送下。唾血者,桑白皮湯下。諸漏先以鹽湯洗凈諸瘡,并量大小以紙攤貼,每服一丸,如櫻桃大,蛤粉為衣。其膏可收十年不壞,愈久愈烈。一方,久遠瘰同上, 瘡鹽湯洗貼,酒下一丸。婦人血脈不通,甘草湯下,一切瘡癤并腫痛。瘡及疥癩,別煉油少許,和膏涂之。

玄參 白芷 當歸 赤芍藥 肉桂(去粗皮) 大黃 生地黃(各一兩)

上銼碎。用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火熬黑色,濾去渣,入黃丹一斤,青柳枝不住手攪,候滴水中成珠,不粘手為度,傾入瓷器中,以磚蓋口,掘窖子埋陰樹下,以土覆三日,出火毒。欲服丸如雞頭子大。

金絲萬應膏 治 撲傷損,手足肩背,并寒濕香港腳疼痛不可忍。小兒脾疳、瀉痢、咳嗽,不肯服藥者。

瀝青(二斤半) 威靈仙 黃蠟(各二兩) 木鱉子(二十八個,去殼,切片子研)

蓖麻子(一百個,去殼,研) 沒藥 乳香(各一兩,別研) 麻油(夏二兩,春秋三兩,冬四兩)

上先將瀝青同威靈仙下鍋熬化,以槐柳枝攪,候焦黑色,重綿濾過,以瀝青入水盆,候冷成塊。取出秤二斤凈,再下鍋熔開,下麻油、黃蠟、蓖麻、木鱉子泥,不住手槐柳枝攪勻,須慢火,滴入水中不粘手,扯拔如金絲狀方可。如硬再旋加油少許,如軟加瀝青,試得如法,卻下乳、沒,未起鍋在炭火上,再用槐柳條攪數(shù)百次,又以粗布濾膏在水盆內(nèi),扯拔如金絲,頻換水,浸一日,卻用小銚盛燉。如落馬、墜車,于被傷疼痛處,火上炙熱,貼透骨肉為驗,連換熱水數(shù)次浴之,則熱血聚處自消。小兒脾疳貼患處,瀉痢貼肚上,咳嗽貼背心上。

善應膏(《得效》) 治諸般惡瘡、腫毒、發(fā)背、腦疽、 子、牙腫、打撲、接骨、閃肭,刀斧傷、杖瘡。蛇蟲毒、狗馬咬、湯火、漆瘡、疥癬,貼之即愈。又治婦人吹乳,以藥丸如梧子大,新汲水下二十丸。肺癰,腸癰,亦可為丸吞服,溫酒,米飲,或北梗甘草煎湯皆可。不可犯葷手及火焙。

上等黃丹(八兩,研極細) 白膠香 明沒藥 滴乳香(并別研) 大當歸 川白芷 杏仁(去皮尖) 大黃 烏頭 川烏頭 赤芍藥 檳榔 生干地黃 土芎 亂發(fā)(凈洗) 滴青(別研、各一兩)

上除乳香、沒藥外,將瓷石銚子盛香油一斤,浸藥一宿,慢火煎熬,諸藥黑色。再入蔥白、亂發(fā)煎少時,用生絹帛濾去滓,留下一兩藥油。復將所濾油于慢火上熬,卻將黃丹入油內(nèi),用長柳條、槐條不住手攪,候有微煙起,提起藥銚,將柳條點藥滴在水面上,凝結成珠不散方成膏。如不成珠,上火再熬,直待成膏,提起藥銚,攪無煙出,卻入乳香、沒藥、白膠香末,攪勻,傾出。瓷器內(nèi)將元留下浸藥、銚油一并收拾器內(nèi),用新汲水將藥器坐放水內(nèi),一日一換,過三日,出火毒,方可用之。如膏藥硬,約量加黃蠟,清油,入膏內(nèi)攪勻得所。(熬膏極難,于火候須耐煩,看火緊慢,火猛則藥中火發(fā),不但失藥性,又燎傷制藥人面目,慎之。)

玄武膏 治癰疽、發(fā)背、疔腫,內(nèi)外 瘡,陰疰下,諸惡瘡及頭頂癰腫,不問已潰未潰皆可用,大能排膿散毒,止疼生肌,累有神驗。若疔腫,先用銀篦或鹿角針,于疔瘡中間及四畔針破,令惡血出,以追毒餅如小麥大,擦入孔中,卻用此膏貼之。如瘡壞爛至甚難以藥貼,則將皂角二三片,煎油調(diào)勻此膏如稠糊,薄敷之,膿水或轉多,不數(shù)次敷之干,愈妙。

大巴豆(去殼膜) 木鱉子(去殼,各二兩凈) 黃丹(四兩,研細) 真清油(十兩) 槐柳嫩枝(各七寸長,七條,銼細)

上根據(jù)前法,煎熬成膏貼用。

金絲膏 治傷筋動骨,損痛閃肭,風毒惡瘡,風濕筋寒諸病。

歸尾 川白芷 杏仁(去皮尖) 玄參 豬牙皂角(去皮 ) 草烏(生銼用,各三錢) 白膠香(明者,八兩) 連須葉蔥(肥者,十根) 滴青(明者,半斤) 乳香 沒藥(別研為末,各半兩)

黃蠟(明者,一兩) 男子亂發(fā)(洗凈挪,如雞子大)

上用清油半斤,將八味根據(jù)前法熬濾,卻入膠香、滴青攪勻,下黃蠟,又攪,無煙,方下乳香、沒藥。

貼膏法 如瘡有膿血不凈,痂瘢閉礙,須用藥水洗凈,拭干,候水氣干,卻用膏貼,貼后有黃水膿血出流,用紙揩從側畔出,一日一換,黃水膿血止,兩日三日一換,貼至愈。

長肌膏 治年久諸般爛瘡,貼之即愈。

白燭油(四錢) 黃蠟(八錢) 香油(八錢) 大楓子(去殼,切細,五錢) 黃連(三錢) 番木鱉肉(切細,二錢) 黃柏(三錢)

上同煎,濾去渣。入后枯礬(三錢) 輕粉(三錢) 陀僧(五分,各研細)

上將前七味煎濾,入后三味拌勻俟凝?疮徔诖笮∽霰★,簪穿小孔十數(shù),貼瘡上,或日易之,鹽茶湯洗瘡洗餅,再貼,以好為度。

膏藥

神效當歸膏 治癰疽瘡毒,及湯火、杖瘡潰爛,最能止痛,推陳致新。

當歸(二兩) 麻油(四兩) 白蠟(五錢,如用黃蠟一兩,尤效)

先用當歸入油煎至焦黑色,去渣,入蠟溶化即成膏矣。此方用蠟為君,前人每云蠟為外科之要藥,生肌定痛,續(xù)筋補虛,其功不可盡述。常見善訟者。杖后隨食蠟兩許,飲酒一兩碗,一睡之后,血散痛止,輕者即消,重者雖腐潰,亦易愈,可見蠟之功為大,用者不可忽之。

神異膏 (《精要》) 治諸般惡毒瘡癤,發(fā)背癰疽,其妙如神。

露蜂房(要用蜂兒多者為妙,細剪凈,一兩) 全蛇蛻(鹽水洗凈,焙干) 玄參(去蘆,各半兩) 綿黃(七錢半) 黃丹(五兩,研細,后入) 杏仁(去皮尖,切小片,一兩) 男子亂發(fā)(洗凈焙干,如雞子大) 真麻油(一斤)

上件藥,先將麻油入銀銚中,同亂發(fā)于風爐上慢慢文武火熬,候發(fā)焦熔盡,以杏仁投入,候杏仁色變黑,好綿濾去渣。再將所熬清油入銀銚內(nèi),然后入黃 、玄參二味,慢火熬一二時,取出銚子,安一冷風爐上,候半時久,火力稍息。旋入露蜂房、蛇蛻二味,將柳枝急攪,移銚于火上,不住手攪,慢火熬至黃紫色。用綿濾過后,復入清油在銚內(nèi),乘冷投黃丹急攪片時,又移挑于火上,文武火慢慢熬,不住手用柳枝攪千余轉,候藥油變黑色,滴于水中凝結成珠子,則是膏成就矣。若珠子稀,再熬少時,必候得所,然后用瓷器內(nèi),封收待用;蚩峙既话净鹛^,稍硬難用,卻入少蠟熬,添麻油在內(nèi),瓷器盛封蓋,于甑上蒸,乘熱攪勻,收而用之。膏藥熬成了,須用所盛瓷器置凈水盆中,出火毒一晝夜,歇三日,方可用。熬此膏藥極難,于火候須耐煩看火緊慢,火猛即藥中火發(fā),千萬謹成,(膏藥方甚多,效無出于此。)

〔垣〕 熱瘡寒膏藥當歸(水洗,焙干,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一百個) 黃丹(研細,六兩) 肥嫩柳枝(三兩半,切如寸許,水洗干) 肥嫩桃枝(一兩,切如寸,洗凈干) 麻油(一斤)

上件先熬麻油熱,下桃柳枝熬令半焦,以綿裹當歸、杏仁,同煎至柳枝黑焦為度,去藥渣,濾油澄凈,抹去銚中渣滓令凈。再上令沸,旋旋入黃丹,熬成滴水中不散為度。

寒瘡熱膏藥

與寒膏藥同。只將當歸身改作當歸梢,桃柳枝分兩倒過,便是。

神仙太乙膏 治八發(fā)癰疽,及一切惡瘡、軟癤,不問年月深淺,已未成膿,并宜治之。

蛇虎傷,蜈蚣螫,犬咬傷,湯火、刀斧所傷,皆可內(nèi)服、外貼。如發(fā)背先以溫水洗瘡,凈軟帛拭干,卻用絆帛攤膏藥貼瘡,即用冷水下。血氣不通,溫酒送下,赤白帶下,當歸酒下?人约昂黹]、纏喉風,并用新綿裹膏藥,置口中含化。一切風赤眼,用膏捏作小餅,貼太陽穴后服,以山梔子湯送下。打撲傷損,外貼內(nèi)服,橘皮湯下。腰膝痛者,患處貼之,內(nèi)服鹽湯送下。唾血者,桑白皮湯下。諸漏先以鹽湯洗凈諸瘡,并量大小以紙攤貼,每服一丸,如櫻桃大,蛤粉為衣。其膏可收十年不壞,愈久愈烈。一方,久遠瘰同上, 瘡鹽湯洗貼,酒下一丸。婦人血脈不通,甘草湯下,一切瘡癤并腫痛。瘡及疥癩,別煉油少許,和膏涂之。

玄參 白芷 當歸 赤芍藥 肉桂(去粗皮) 大黃 生地黃(各一兩)

上銼碎。用麻油二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火熬黑色,濾去渣,入黃丹一斤,青柳枝不住手攪,候滴水中成珠,不粘手為度,傾入瓷器中,以磚蓋口,掘窖子埋陰樹下,以土覆三日,出火毒。欲服丸如雞頭子大。

金絲萬應膏 治 撲傷損,手足肩背,并寒濕香港腳疼痛不可忍。小兒脾疳、瀉痢、咳嗽,不肯服藥者。

瀝青(二斤半) 威靈仙 黃蠟(各二兩) 木鱉子(二十八個,去殼,切片子研)

蓖麻子(一百個,去殼,研) 沒藥 乳香(各一兩,別研) 麻油(夏二兩,春秋三兩,冬四兩)

上先將瀝青同威靈仙下鍋熬化,以槐柳枝攪,候焦黑色,重綿濾過,以瀝青入水盆,候冷成塊。取出秤二斤凈,再下鍋熔開,下麻油、黃蠟、蓖麻、木鱉子泥,不住手槐柳枝攪勻,須慢火,滴入水中不粘手,扯拔如金絲狀方可。如硬再旋加油少許,如軟加瀝青,試得如法,卻下乳、沒,未起鍋在炭火上,再用槐柳條攪數(shù)百次,又以粗布濾膏在水盆內(nèi),扯拔如金絲,頻換水,浸一日,卻用小銚盛燉。如落馬、墜車,于被傷疼痛處,火上炙熱,貼透骨肉為驗,連換熱水數(shù)次浴之,則熱血聚處自消。小兒脾疳貼患處,瀉痢貼肚上,咳嗽貼背心上。

善應膏(《得效》) 治諸般惡瘡、腫毒、發(fā)背、腦疽、 子、牙腫、打撲、接骨、閃肭,刀斧傷、杖瘡。蛇蟲毒、狗馬咬、湯火、漆瘡、疥癬,貼之即愈。又治婦人吹乳,以藥丸如梧子大,新汲水下二十丸。肺癰,腸癰,亦可為丸吞服,溫酒,米飲,或北梗甘草煎湯皆可。不可犯葷手及火焙。

上等黃丹(八兩,研極細) 白膠香 明沒藥 滴乳香(并別研) 大當歸 川白芷 杏仁(去皮尖) 大黃 草烏頭 川烏頭 赤芍藥 檳榔 生干地黃 土芎 亂發(fā)(凈洗) 滴青(別研、各一兩)

上除乳香、沒藥外,將瓷石銚子盛香油一斤,浸藥一宿,慢火煎熬,諸藥黑色。再入蔥白、亂發(fā)煎少時,用生絹帛濾去滓,留下一兩藥油。復將所濾油于慢火上熬,卻將黃丹入油內(nèi),用長柳條、槐條不住手攪,候有微煙起,提起藥銚,將柳條點藥滴在水面上,凝結成珠不散方成膏。如不成珠,上火再熬,直待成膏,提起藥銚,攪無煙出,卻入乳香、沒藥、白膠香末,攪勻,傾出。瓷器內(nèi)將元留下浸藥、銚油一并收拾器內(nèi),用新汲水將藥器坐放水內(nèi),一日一換,過三日,出火毒,方可用之。如膏藥硬,約量加黃蠟,清油,入膏內(nèi)攪勻得所。(熬膏極難,于火候須耐煩,看火緊慢,火猛則藥中火發(fā),不但失藥性,又燎傷制藥人面目,慎之。)

玄武膏 治癰疽、發(fā)背、疔腫,內(nèi)外 瘡,陰疰下,諸惡瘡及頭頂癰腫,不問已潰未潰皆可用,大能排膿散毒,止疼生肌,累有神驗。若疔腫,先用銀篦或鹿角針,于疔瘡中間及四畔針破,令惡血出,以追毒餅如小麥大,擦入孔中,卻用此膏貼之。如瘡壞爛至甚難以藥貼,則將皂角二三片,煎油調(diào)勻此膏如稠糊,薄敷之,膿水或轉多,不數(shù)次敷之干,愈妙。

大巴豆(去殼膜) 木鱉子(去殼,各二兩凈) 黃丹(四兩,研細) 真清油(十兩) 槐柳嫩枝(各七寸長,七條,銼細)

上根據(jù)前法,煎熬成膏貼用。

金絲膏 治傷筋動骨,損痛閃肭,風毒惡瘡,風濕筋寒諸病。

當歸尾 川白芷 杏仁(去皮尖) 玄參 豬牙皂角(去皮 ) 草烏(生銼用,各三錢) 白膠香(明者,八兩) 連須葉蔥(肥者,十根) 滴青(明者,半斤) 乳香 沒藥(別研為末,各半兩)

黃蠟(明者,一兩) 男子亂發(fā)(洗凈挪,如雞子大)

上用清油半斤,將八味根據(jù)前法熬濾,卻入膠香、滴青攪勻,下黃蠟,又攪,無煙,方下乳香、沒藥。

貼膏法 如瘡有膿血不凈,痂瘢閉礙,須用藥水洗凈,拭干,候水氣干,卻用膏貼,貼后有黃水膿血出流,用紙揩從側畔出,一日一換,黃水膿血止,兩日三日一換,貼至愈。

長肌膏 治年久諸般爛瘡,貼之即愈。

白燭油(四錢) 黃蠟(八錢) 香油(八錢) 大楓子(去殼,切細,五錢) 黃連(三錢) 番木鱉肉(切細,二錢) 黃柏(三錢)

上同煎,濾去渣。入后枯礬(三錢) 輕粉(三錢) 密陀僧(五分,各研細)

上將前七味煎濾,入后三味拌勻俟凝?疮徔诖笮∽霰★灒⒋┬】资當(shù),貼瘡上,或日易之,鹽茶湯洗瘡洗餅,再貼,以好為度。

收口

東垣斂瘡口方,木香檳榔散,用之決無疼痛。以蠟油涂覆瘡上,生肌斂肉甚速,必無惡血,瘡口疾合,易取平復,惟膏粱熱瘡所宜用也。貧人害地之寒濕,外來寒瘡者,禁不可用。

木香檳榔散方

木香 檳榔 黃連(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新汲水調(diào)攤紙上貼之,濕則干貼。

治寒瘡斂瘡口藥

當歸身(一錢,洗凈,曬干) 青皮(去白,二分) 木香(一分) 黃連(五分)

上四味,為極細末。蠟油調(diào)涂,取效甚速。

保命乳香散 瘡口大者。

寒水石( ) 滑石(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半兩) 腦子(少許)

上各研細和勻,少許摻瘡口上。

圣效散 收斂瘡口。

黃柏(一兩,去粗皮,細切,炒至赤黑色) 穿山甲(一兩,炒黃) 檳榔 木香(各半兩,炒令黃色) 雞 (七枚,生用)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候大膿出盡,洗凈,方可干摻瘡上。

桃紅散 斂瘡口定痛,辟風邪。

滑石(四兩) 乳香 輕粉(各二錢) 小豆粉(一兩) 寒水石(三兩, )

上為細末,干摻口上。一方,改小豆粉為定粉。又方 治瘡口久不收。

小椒(去目,炒黑,一錢) 定粉 風化硝(二錢) 白礬(二錢半)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上為細末,摻之。

有人患背疽,已潰如碗面大,視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用大鯽魚一尾,去腸肚,以羯羊糞入其中,烘焙焦黑極燥,為細末。干摻之,瘡口遂收,至今無恙。此方累用有效,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丹〕 《精要》論癰疽,久而瘡口不合,其肉白而膿血少,此為瘡口冷滯,乃病氣血枯竭,不潮于瘡,遂致如此。用北艾葉一把,入瓦器內(nèi)濃煎湯,避風處,乘熱用艾湯澆洗瘡口四圍凈肉,以絹帛兜艾葉,乘熱澆沃,一日一次,洗了須避風,仍燒松香,以煙熏瘡口,良久,用神異膏貼之。不可與厭穢之人見,若不能禁忌,瘡口難安,藥亦無效。夫以血氣枯燥,不知補接于內(nèi),惟務熱洗于外,不揣其本,而齊其末,而乃歸罪于冷滯。大抵潰瘍宜洗,若非行補接之藥以實其內(nèi),竊恐淋洗有一時之快,少頃恐病體自覺疲憊,有不耐煩之意,非虛而何,可不先議補接乎。(補接即參 、歸術之類,是也。)

〔蘇〕 亂發(fā)、蜂房、蛇蛻皮,各燒灰存性,每味取一錢匕,酒調(diào)服。治瘡久不合神驗。(丹溪云∶發(fā)補陰之功,甚大。)

〔丹〕 收斂瘡口,止有柳皮、白蘞,煎湯飲之。

黃丹散 斂瘡口。

黃丹( ) 白礬(枯) 龍骨 寒水石 乳香 木香(不見火) 黃連 黃芩 檳榔 膩粉(各三錢) 腦子(少許)

上為末。隨瘡干濕用之,于則用溫鹽湯洗濕凈干,卻摻其上,用不可太早,須膿血去盡,臨好方用,不然,則又 作。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