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嬰童百問 卷七 上課筆記
    

嬰童百問教程:卷七

卷之七熱吐第六十一問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何以別之?或有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赤而少,或唇干而煩渴。先令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兒服竹茹湯、五苓散,熱甚者,大柴胡湯去大黃服,或小柴胡湯亦可,熱極者,可服大承氣湯,其效如神。玉露散亦可服。香薷散 見第…

卷之七

熱吐第六十一問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何以別之?或有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赤而少,或唇干而煩渴。先令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兒服竹茹湯、五苓散,熱甚者,大柴胡湯去大黃服,或小柴胡湯亦可,熱極者,可服大承氣湯,其效如神。

玉露散亦可服。

香薷散 見第六十問。

五苓散 見第五十二問。

竹茹湯 見第六十問。

大柴胡湯 見第二十九問。

大承氣湯 見第二十九問。

玉露散 見第五十三問。

寒冷嘔吐噦逆第六十二問

小兒感受風(fēng)冷,或食生冷瓜果過多,胃口停寒,以致吐食吐乳,并用理中湯主之,或釀乳法、消乳丸、異功散、香樸散、茯苓半夏湯、二陳湯、人參散、麝沉散俱可服。

理中湯 見第五十三問。

釀乳法 治初生嬰兒以表用藥,凡有胎熱癥,當(dāng)令乳母服藥,不可求效之速,治法當(dāng)釀乳令兒吃漸次解之,百無一失。若遂以冷藥攻之,必?fù)p脾胃,加以嘔吐,必成大患。

澤瀉(二兩半) 豬苓(去黑皮) 赤茯苓 天花粉(各一兩半) 生地黃(二兩) 山茵陳 甘草(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后捏去舊乳卻服。

消乳丸 見第六十問。

異功散 見第十七問。

香樸散 見第六十問。

茯苓半夏湯 治諸嘔吐,心下堅痞,膈間有痰水眩悸。

茯苓(二兩) 半夏(五錢、湯泡七次)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三片,煎六分服。

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fā)為寒熱,或因生冷傷脾。

半夏(湯泡) 橘紅(各五錢) 白茯苓(三錢) 炙甘草(一錢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人參散 治小兒臟腑冷,若才吃乳食,即又吐出;蛞虿懦匀,為驚觸犯。令小兒外癥面唇青黑,手足心熱,口多清涎,吐逆不止,或作瀉候,青黃紫白,或如鼻涕雞子清者,并宜服之。

人參(去蘆) 白術(shù)(炒) 白茯苓 降沉香 烏藥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以瓶貯之,遇小兒有前項形癥,半歲一字,二、三歲半錢,大者一錢,煎棗子米飲調(diào)下,或陳紫蘇湯亦可。或吐瀉并作,煎丁香湯下,陳皮湯尤妙。

沉香散 見第十六問。

霍亂吐瀉第六十三問

小兒吐瀉,有身溫者,有身熱者,有身涼者,有吐瀉成驚風(fēng)者,有夏秋傷暑吐瀉者,有初生三日內(nèi)吐瀉者。仲陽云∶小兒初生三日內(nèi),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乳,當(dāng)下之,后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主之。三日以后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用益黃散加減治之。

傷風(fēng)吐瀉身溫,乍涼乍熱,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癥,當(dāng)服入臟君臣藥,先大青膏,后益黃散主之。又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皆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dāng)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發(fā)散藥,止渴多服白術(shù)散,發(fā)散大青膏、鉤藤飲主之。又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fēng)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dāng)補(bǔ)脾后發(fā)散,補(bǔ)脾益黃散,發(fā)散大青膏、鉤藤飲。夏至后吐瀉身壯熱,熱癥也,或因傷熱,乳食嘔吐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五苓散亦佳,香薷散、車前子散、可選而用之。若面色青黃,知風(fēng)熱在脾,發(fā)直怕人,眼不合,是心中有毒液,更胃逆風(fēng)搐?煞。

白餅子 見第十四問。

益黃散 見第八問。

大青膏 見第八問。

白術(shù)散 見第四十八問錢氏白術(shù)散。

鉤藤散 見第十六問。

玉露散 見第五十三問。

五苓散 見第五十二問。

香薷散 見第六十問。

車前子散 治暑月伏熱,霍亂吐瀉,煩悶引飲不止,通利小便。

白茯苓 豬苓 香薷 車前子(各一兩) 人參(五錢)
上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diào)下。肚痛加芍藥,瀉不止加石蓮肉。

定命飲子 見第十六問。

理中湯 見第五十三問。

不換金正氣散 治山嵐障氣,寒熱往來,五膈氣噎,霍亂吐瀉,臟腑虛寒。

濃樸(去皮、姜汁炒) 藿香(去土) 陳皮(去白) 甘草(炙) 蒼術(shù)(米泔浸、各一兩) 半夏(皂莢、白礬、姜汁同煮、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煎七分絞去滓,食前帶熱服。

二順散 治伏熱中暑,霍亂吐瀉,煩悶躁渴,小便赤色,便血肚疼。

豬苓 澤瀉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炙) 桂 干葛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新汲水調(diào)下。

又釀乳法 治胃虛吐瀉,睡中吐舌搖頭,吐乳作腥氣,額上汗流,多驚啼哭面黃,凡有此疾,宜暫斷乳,令胃干饑甚用藥,令乳母釀乳。

人參 木香 藿香 沉香 陳皮 神曲 麥芽(各一兩) 丁香(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姜三片,紫蘇十葉,棗三個煎,乳母食后捏去舊乳汁盡,方服半盞許,臥少時,卻與兒乳。

病第六十四問

巢氏云∶小兒被 病者、婦人懷胎孕,有鬼神導(dǎo)其腹中胎,嫉妒小兒,致令此病。其狀微微下利,寒熱往來,毛發(fā),情思不悅也。千金論∶鬼 、小兒鬼也,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繼有胎妊,兒未節(jié)乳,漸漸羸瘦,毛發(fā)稀黃,時作壯熱,大便不勻,乃 病也,又曰繼病。法當(dāng)用紫霜丸下其 乳,以益黃散補(bǔ)之,令小兒斷乳即安。消乳丸、異功散亦良劑也。其或他婦人有妊而抱他人嬰孩者,亦有此癥,同此治法。有熱者龍膽湯。

紫霜丸 見第三問。

益黃散 見第八問。

消乳丸 見第六十問。

異功散 見第十七問。

龍膽湯 見第三問千金龍膽湯。

瀉利第六十五問

千金論∶小兒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氣折其四肢,熱不得泄則壯熱,冷氣入胃變成下利,或赤或白,日夜無數(shù),小兒腹脹痛,壯熱脈洪大,或急熱數(shù)者,宜調(diào)中湯下之,熱便歇,利亦瘥也,但壯熱不吐下者,亦宜服之。又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熱,無可發(fā)散,客搏肌膚,發(fā)于外則為瘧,發(fā)于內(nèi)則為痢,內(nèi)外俱發(fā),則瘧痢俱作,皆由榮衛(wèi)不和,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客于腸胃,又因飲食所傷,冷熱不調(diào),夾冷則白,夾熱則赤,冷熱交攻,則膿血相雜,亦因沉積所作,赤痢積熱,白痢積冷,赤白相雜,冷熱之積,若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谷,則糟粕不聚,或春間解脫風(fēng)冷所傷,腸胃虛弱,卒被風(fēng)寒所折,便為下利多矣。經(jīng)云∶春傷于風(fēng),夏必飧泄故也。調(diào)中湯去大黃加枳殼,更利不止,則加黃連治之。其暴下利者,車前子末之,米飲調(diào)下亦效。暑月用五苓散、車前子散、燈住院醫(yī)師心湯調(diào)服,潑火散加減服。太陽陽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湯主之,嘔者加半夏,四逆散亦可服。

調(diào)中湯 見第五十二問。

五苓散 見第五十二問。

車前子散 見第六十三問。

潑火散 治中暑躁煩,發(fā)渴口干,及治血痢。

青皮(去白) 赤芍藥 黃連(去須) 地榆(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冷水調(diào)下一錢,如血熱妄行加甘草。

葛根湯 見第十六問。

四逆散 治少陰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甘草(炙) 枳實(炒) 柴胡 白芍藥(炒、各一兩)
上搗篩為細(xì)末,水飲調(diào)下二錢,日進(jìn)三服。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兩,下利悸者、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nèi)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冷瀉第六十六問

湯氏云∶此乃脾虛受冷,致令水谷不化,泄瀉注下。仲陽云∶小兒不能食乳,瀉褐水,身冷,無陽也,當(dāng)健脾,益黃散主之。古今不同,當(dāng)依加減法用之,始為穩(wěn)當(dāng)。冷積瀉,沒石子丸極效,人參散、理中東加減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則止,來復(fù)丹、不換金正氣散皆可,觀音散、銀白散加減調(diào)治,乃平和之劑也。

益黃散 見第八問。

沒石子丸 治小兒嬰孩,先因冷瀉,或作赤白利候,久而變作諸般異色,不止一端,外癥面或青或白,唇舌干焦,手微冷,渾身溫壯,肚內(nèi)刺痛啼叫,睡臥不安。若有是候,當(dāng)服沒石子丸。

沒石子(一錢) 木香 黃連 當(dāng)歸(各一兩) 青皮(一錢) 上五件為末,阿魏一分、酒半盞浸化,入面少許,須令勻,煮糊為丸,如粟米大,一二歲兒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歲兒服,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一方用沒石子一個,白豆蔻五個,訶子肉二個,木香、黃連各一錢為末,粳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

人參散 見第六十二問。

理中湯 見第五十三問。

來復(fù)丹 見第十六問。

不換金正氣散 見第六十三問。

觀音散 見第六十問和劑觀音散。

銀白散 見第十六問。

藿香散 治小兒臟腑不調(diào),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凍、如雞子清。兼暴瀉如水,其癥腹痛微熱,面唇黃白若慢驚,或偏墜紅腫內(nèi)釣,紫蘇湯調(diào)下三、五服。

陳皮 藿香 濃樸(制) 枳殼(炒)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末,紫蘇湯下三錢。糞中有黃白凍子,木瓜白梅去鹽煎湯下,如痢止用棗子煎湯下,大能和胃進(jìn)乳食,此是小兒常服之藥。(朱君輔方)

熱瀉第六十七問

湯氏云∶小兒熱瀉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乃臟中有積,或因乳母好飲酒,或嗜熱物,或生下傷濕蘊(yùn)熱。醫(yī)者不明,但用豆蔻、訶子等藥,服之如水澆石,既不識其癥,故不辨其冷熱,用藥又不得法,焉得取效矣。此癥當(dāng)以小便赤少,口干煩躁為驗,治法當(dāng)用錢氏白術(shù)散去木香用之,五苓散去桂亦可服。其熱甚者,四逆散、大柴胡湯去大黃,服之殊驗也,更用黃連丸等劑亦佳,調(diào)中湯去大黃加黃連、枳殼。如夾熱而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嘔者加半夏也。又有夾熱瀉利,而小便秘澀赤甚者,四順清涼飲主之。

錢氏白術(shù)散 見第四十八問。

大柴胡湯 見第二十九問。

五苓散 見第五十二問。

黃連丸 見第七十九問。

四逆散 見第六十五問。

調(diào)中湯 見第五十二問。

黃芩湯 治下利而頭痛胸滿,口苦咽干,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專治協(xié)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炒) 白芍藥(炒、一兩) 甘草(炙、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制半夏,生姜汁。

四順清涼飲 見第四十四問。

傷食瀉第六十八問

湯氏云∶凡此瀉,不宜便補(bǔ),先用消食藥,或用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后可補(bǔ)。經(jīng)云∶食瀉重,當(dāng)取疳,虛用補(bǔ)虛。

治食瀉與香橘餅子,加減觀音散、調(diào)中湯散以意加減。凡傷食瀉,不可即止,宜節(jié)飲食,當(dāng)用進(jìn)食丸取下食積令盡,次以錢氏加減益黃散,只一服可止,此乃切要治法,然后異功散、四君子湯調(diào)理,必取全安。有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如冷積釀瀉,用香樸散止之。白術(shù)散以和氣調(diào)胃,調(diào)中散、保安丸能止傷食瀉,感應(yīng)丸、沉香煎、三棱丸皆可服。

紫霜丸 見第三問。

香橘餅 治傷冷瀉利。

木香 青皮(炒) 陳皮(各一錢) 川濃樸(姜汁炒) 神曲(炒) 麥芽(炒、各半兩)
上為末,蜜丸為餅,紫蘇米飲調(diào)下。

全蝎觀音散 止吐瀉、截虛風(fēng)。

黃耆(蜜炙) 人參(去蘆) 木香 大粉草(炙) 石蓮(去心) 扁豆(炒黃、各一兩) 白芷(七錢) 白茯苓(去皮、一兩) 全蝎(七錢) 羌活(八錢) 防風(fēng)(八錢、去蘆) 天麻(八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加姜棗煎。

調(diào)中散 治傷食瀉,凡此瀉不宜便補(bǔ),先用食藥,或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后可補(bǔ)。經(jīng)云∶食瀉重、當(dāng)取疳,虛用補(bǔ)虛,良醫(yī)明妙理,何慮疾難除。

人參(去蘆) 白茯苓 白術(shù)(炒) 木香 干姜(炮) 藿香葉 香附子(炒、去毛) 砂仁(炒) 甘草(炙)丁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姜棗湯下,肚痛白湯,大小以意加減。

進(jìn)食丸 見第四十七問。

異功散 見第十七問。

四君子湯 見第十六問。

益黃散 見第八問。

生姜瀉心湯傷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黃連(半炒) 甘草(半炙) 人參 干姜(炮) 黃芩(炒、各一兩半) 半夏(湯泡、洗、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香樸散 見第六十問。

白術(shù)散 見第四十八問錢氏白術(shù)散。

保安丸 治小兒釀瀉、傷食瀉。

附子(一兩) 白姜(炮) 青皮(去瓤) 陳皮(去白) 三棱(炮) 莪術(shù)(炮) 甘草(炙、各半兩) 砂仁(一兩)
上為末,麥 面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丸,白湯下。

沉香煎 見第八十四問。

三棱丸 見第八十四問。

杏霜丸 治小兒食積作瀉,并痢癥。

杏仁(三兩、去皮尖、麩炒) 巴豆(一兩、去殼油、炒焦、卻入杏仁同炒) 黃蠟(二兩、酒煮綿濾) 百草霜(為末二兩、用油六錢、炒勻)
上將杏仁巴豆研極細(xì),卻入百草霜令勻,溶蠟和丸如綠豆大。赤痢甘草湯,白痢生姜湯,先進(jìn)三、四服,腹脹者十余服,效驗如神。

驚瀉第六十九問

仲陽云∶慢驚病后,或吐瀉胃虛,或氣弱因驚,眼白如淡墨,下痢青黃,此瀉合溫補(bǔ),至圣保命丹、鉤藤飲主之;蛉殡S糞下,消乳丸、進(jìn)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燥狂熱,此瀉尤難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飲子主之,后與溫驚朱君散,睡驚太乙丹。

至圣保命丹 見第十四問。

鉤藤飲 見第二十一問。

消乳丸 見第六十問。

進(jìn)食丸 見第四十七問。

辰砂五苓散 見第十六問五苓散。

定命飲子 見第十六問。

朱君散 治吐瀉后有此證并糞青者宜服之。

人參(去蘆) 白術(shù)(炒)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 辰砂(水飛、半兩)燈心(三錢) 鉤藤(半兩) 麝香(半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用白湯調(diào)下,不拘時服。

睡驚太乙丹 常服安神鎮(zhèn)驚,止夜啼、糞青。

桔梗(炒、一兩) 藿香葉(半兩) 扁豆(炒、半兩) 白芷(三錢) 川芎(兩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辰砂麝香為衣,每服半丸,薄荷湯磨下。正糞色、棗湯下。夜啼、燈心鉤藤湯磨下。加白術(shù)茯苓白芍藥尤妙。

諸色痢第七十問

湯氏云∶小兒痢候,皆因飲食無節(jié),或餐果食肉物,不知厭足,乃脾胃尚弱,不能克化,停積于臟,故成痢也。熱搏則赤,風(fēng)寒之氣,入于腸胃,致令津液凝滯,則成白痢,或夾青者,有驚積,或如魚腦肚中疼甚者。大抵八痢,但冷、熱、赤、白,藥性雖有不同,治法不相遠(yuǎn)矣。又有赤白相雜者,當(dāng)先去其熱積,須用大黃、枳實、樸消之劑以去其熱毒,然后以黃連、黃芩、黃柏解其熱,痢自止,疼自定,此妙法也。如痢不止,則用地榆、熟艾等劑調(diào)理,自然平復(fù)。脾虛者,不可輕用罌粟澀滯等劑,必致危困,須用沒石子、黃連、阿膠、地榆以止之,方為盡善,其枳殼、芍藥皆要藥也。

噤口痢不能食者,石蓮散主之,香脯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風(fēng)湯主之。脾毒痢臟熱,當(dāng)服香連丸、黃連香薷散、去桂五苓散、茅花湯、當(dāng)歸、芍藥、枳殼、地榆、川芎等劑,先與解毒退熱,卻與開胃進(jìn)食,分水谷,寬腸定痛,先予水浸丹,局方敗毒散,地榆飲,寬腸枳殼散。有熱而利不止者、三黃熟艾湯主之。積滯不通者,神芎丸亦可用。熱甚煩躁者,黃連解毒湯解之,潑火散亦效。

石蓮散 治小兒噤口痢,噦逆不食,止而復(fù)作。

蓮肉(去心炒)
上為末,米飲下一錢。一方用山藥為末,米飲調(diào)服亦妙。

香脯散 治小兒刮腸下痢,噤口不食,閉眼合口,危急之癥。

豬肉(一兩、薄批一片) 膩粉(一錢)
上將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鋪膩粉,炙令成脯,每以少許與吃,如未知吃,且放鼻間,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至奇至妙。

胃風(fēng)湯 治大人小兒,風(fēng)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并宜服之。

白芍藥(炒) 白術(shù)(炒) 肉桂(去粗皮) 人參(去蘆) 當(dāng)歸(去苗) 白茯苓(去皮) 川芎(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同煎七分,去滓空心熱服,小兒量力加減。

香連丸 治 積瀉,亦治痢。

黃連(一兩、 同吳茱萸一兩炒、去茱萸) 木香(二錢半) 訶子肉(半兩)
上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黃連香薷散 見第六十問香薷散。

五苓散 見第五十二問。

茅花湯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茅花一大把,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水浸丹 治瀉利先鋒之藥。

黃丹(研細(xì)、一兩) 巴豆(二十五個、去皮膜、研細(xì)出油)
上研勻,用黃蠟半兩溶化拌勻,量大小旋丸,水浸吞下。湯使更臨病隨意用。一方黃丹一兩,巴豆四十九個,乳香二錢,麻油二錢,蠟半兩溶化和丸,名頓止丹,又冷癥加木香二錢半。

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頭疼項強(qiáng),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

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甘草 前胡(去苗) 川芎 羌活(去苗) 獨(dú)活(去苗) 桔梗 柴胡(去蘆、各一兩) 枳殼(水浸、去瓤麩炒黃、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薄荷各少許,止瀉痢,用陳倉米煎,粳米亦可。

地榆散 治瀉痢血痢。

地榆 訶子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鹽米湯調(diào)下,有熱加黃芩。

又方

地榆 訶子 濃樸(姜制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姜棗煎服。

地榆飲 治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地榆 甘草 芍藥 枳殼(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白水煎,加黃連妙。

又方

地榆 烏梅 柏皮 甘草 當(dāng)歸(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煎服。

芍藥柏皮丸 治一切惡痢,窘痛膿血。

芍藥(炒) 黃柏(各一兩) 當(dāng)歸 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加枳殼。

寬腸枳殼散 順氣止痢。

甘草(炙、六錢) 枳殼(炒、二兩四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三黃熟艾湯 治下痢赤白,及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痢時,作諸藥不效,宜服此湯。

黃芩 黃連 黃柏(七錢半) 熟艾(半雞子大)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神芎丸 見第二十問。

黃連解毒湯 治熱痢如神之劑。

黃連(三錢) 黃柏(半兩) 梔子(二個) 黃芩(一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中國衛(wèi)生人才網(wǎng)

潑火散 見第六十五問。

湯氏異功丸 治渴止瀉,消暑毒、生津液,夏月出路含化,免吃水妙。

澤瀉(一兩二錢) 豬苓(去皮、七錢) 桂(二錢半)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 辰砂(各半兩)
上末,蜜丸芡實大,燈心竹葉湯化下、二三十丸。


點擊查看:<<嬰童百問>>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