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氏病源》小兒痰候∶痰者,水飲停積胸膈之間,結(jié)聚痰也。小兒飲乳,因冷熱不調(diào),停積胸膈之間,結(jié)聚成痰。痰多,則令兒飲乳不下,吐涎沫,變結(jié)而微壯熱也。痰實壯熱不止,則發(fā)驚癇。
《千金》治小兒痰實結(jié)聚,宿癖羸露,不能飲食。真珠丸方
真珠(半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蕤仁(去皮,二百枚) 巴豆(去皮膜,四十粒)
上四味末之,蜜丸。期歲兒,服二丸,如小豆大;二百日兒,服如麻子二丸,漸增,以知為度。當(dāng)下病赤、黃、白、黑葵汁,縱下勿絕藥,病盡下自止。久服使小兒肥白,以試驗。
《千金》治八歲以上兒,熱結(jié)痰實,不能食,自下方。
芍藥 梔子 知母 大黃(各二兩) 柴胡(二兩六銖) 升麻 黃連 黃芩(各二兩半) 竹葉(切,一升半) 桔梗(一兩半) 細(xì)辛(十五銖)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四服。十歲兒為三服!锻馀_》有枳實、杏仁各一兩半,而無桔梗、黃連。
《千金》治十五以下兒,熱結(jié)多痰,食欲減,自下方。
大黃 柴胡 黃芩(各三兩) 枳實(麩炒,一兩十八銖) 升麻 芍藥 知母 梔子(各二兩半) 生姜(十八銖) 杏仁(湯浸去皮尖、二兩)竹葉(切,一升半)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歲至十五歲者,分三服。
《經(jīng)驗后方》治大人、小兒痰實,久患風(fēng)癇,纏喉風(fēng),咳嗽,遍身風(fēng)疹,急中涎潮等。此藥不大吐逆,只出涎水方。
瓜蒂(不限多少)
上細(xì)碾為末,壯年一字;十五以下氣怯小兒半字。早晨井華水下一食,須含沙糖一塊;良久,涎如水出,年深涎盡,有一塊如涎布水上如鑒矣。涎盡食粥一、二日,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湯一盞即止矣。麝細(xì)研,溫水調(diào)下。昔大平尚書覺昏眩,即服之,取涎有效。
《圣惠》治小兒痰實壯熱,心胸壅悶,不欲乳食。前胡散方
前胡(半兩,去蘆頭)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赤茯苓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痰氣結(jié)實,煩壅。半夏散方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前胡(半兩,去蘆頭) 川樸硝(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桑根白皮(銼) 麥門冬(去心,焙。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前胡(去蘆頭) 川升麻(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五、六歲痰實不散,宜服此方。
前胡(去蘆頭) 川大黃(銼碎,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川樸硝(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蓮子大,煎至六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痰實壅悶,時復(fù)嘔吐,不欲乳食。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 川樸硝(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旋復(fù)花(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如蓮子大,煎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痰實,心胸不利,多欲嘔吐。前胡散方
前胡(去蘆頭,半兩) 貝母(煨令黃) 白術(shù) 桑根白皮(銼)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陳橘皮(半分,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痰實,往來寒熱,不欲飲食,肌體羸瘦。芒硝丸方
川芒硝 川大黃(銼碎,微炒) 代赭石(各半兩) 半夏(湯浸七遍去滑) 甘遂(微炒。各一分) 杏仁(十粒,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招囊詼厮聝赏。量大小加減與服之。
《靈苑》治小兒痰實結(jié)滯,時發(fā)寒熱,胸中涎壅及哮呷喘急,煩躁不得睡眠。
犀角丸方
犀角(一錢,醋末) 白術(shù) 桔梗 陳橘皮(各一錢) 金銀箔(各用三片,以水銀一錢,結(jié)成砂子) 巴豆(三粒,去皮,以棗子一個裹之燒令香熟,只取巴豆細(xì)研)
上件七味,同研令勻,以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至二丸,用薄荷水研下。量兒大小,臨時加減丸數(shù)。
《嬰孺》治小兒膈上有痰飲。瘧候方
常山(五分) 知母(四分) 松蘿 甘草(炙。各三分)
上水一升,浸一宿,煮五沸,去滓。空心服三合,當(dāng)出痰為度。
張渙 香橘皮丹 消小兒宿食痰滯。
陳橘皮(去白,焙干) 木香(各一兩) 白術(shù)(炮) 草豆蔻(面裹微炮) 牽牛子 姜黃(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滴水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蔥白湯下。大小便澀或不通,即乳食前服之。
張渙 枳殼湯 治小兒痰實,壯熱不除。
枳殼(麩炒,去瓤) 半夏(湯洗七遍,焙干) 木香 前胡(各一兩) 干姜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陳橘皮少許,同煎至六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 前胡半夏丹 治小兒痰實壯熱。
前胡 半夏(各一兩,湯洗七遍,焙干) 川樸硝 麥門冬(去心) 大黃(炮。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取生姜汁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
張渙 神曲湯 治小兒痰實。
神曲(微炒) 姜黃 木香 半夏(用生姜八兩,切作片子,同搗成膏,慢火焙,炙令黃。各一兩) 甘草(炙) 青橘皮(炒黃) 白茯苓(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半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放溫?zé)岱?p>張渙 白金丹 消小兒痰實,利胸膈。
前胡 桑白皮(銼) 半夏(湯泡七遍) 白術(shù)(炮。各一兩) 人參(去蘆頭) 陳橘皮(各半兩) 甘遂(一分,微炒)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同大。溫水下五粒至七粒;周 小兒并二、三歲只可服三粒。以上臨時加減。
《保生信效方》逍遙丸 治膈實氣痞,痰盛喘促。
半夏(湯浸洗七次,焙,二兩) 枳實(去瓤,麩炒) 檳榔(銼) 赤茯苓(去粗皮。各一兩)
上同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荊芥湯送下。別作小丸與小兒。
《吳氏家傳》治大人、小兒風(fēng)壅,咽喉不利,痰實煩渴,困倦頭昏;或發(fā)潮熱,及一切風(fēng)痰瘡疥,并宜服之。
龍腦 薄荷葉(去沙土,用十兩) 栝蔞根(生用一兩) 荊芥穗(生用四兩) 甘草(生用五兩一分) 縮砂仁(生用三兩)
上件為細(xì)末,每四兩藥末入炒鹽末一兩,研勻,以瓷器盛貯。每服一錢,如茶點吃。
《吉氏家傳》治小兒生百日以來痰實。
柴胡(半分) 當(dāng)歸 大黃(各二銖) 甘草(炙) 茯苓(各三錢)
上水四合,煎取一合,去滓。分兩日與服。
《吉氏家傳》又方
黃連 人參 樸硝(各三銖)
上以水二大合,煎半合,三次與服。
《吉氏家傳》小兒二歲痰實方
白檳榔(一枚) 青木香(半分) 大黃(一分) 茯苓(二分)
上以水五大合,煎二合去滓,服二次。
《吉氏家傳》又方
黃連 黃芩 生姜(各二分)
上以水五合,煎三合,去滓服盡。
《吉氏家傳》治四、五歲兒痰實。
大黃 人參(各一分) 濃樸 甘草(各半分) 樸硝(二銖,湯化)
上以水五大合,煎二合去滓;下樸硝,一日服之。
《吉氏家傳》治六歲兒痰實。
半夏(洗七次) 草果子(各二枚) 樸硝(二銖) 生姜(二塊,各如杏仁大)
上末以水六合,煎三合,去滓;下樸硝,空心、日二服。
《吉氏家傳》治七、八歲兒痰實。
黃芩 前胡(各一分) 黃連(三分) 山梔子(七個)
上末以水九合,煎五合服。
長沙醫(yī)者丁時發(fā)傳黑散子 治小兒涎壅,咳嗽吐逆。
天南星 半夏 豬牙皂角 巴豆 白礬
上件等分,入瓦罐子,用火 ,存性,每用半錢。齏汁調(diào)下,或麥門冬、桑白皮湯入蜜下。
長沙醫(yī)者鄭愈傳治 小兒咽喉涎鳴如鋸,兼傷寒身熱面赤,一切涎等。壞涎丸方
半夏(二錢,研,以生姜自然汁搜作餅子,用慢火炙黃干) 粉霜 鉛白霜 巴豆霜 雄黃 蝎梢(各半錢)
上各為末,再研令勻,稀曲糊為丸如此○大。取涎每服五丸,用燈心湯化破。如涎未下,再用燈心湯投下即吐。如取涎連三服即瀉,補之。
《巢氏病源》小兒寒熱往來候∶風(fēng)邪外客于皮膚,而內(nèi)痰飲漬于臟腑,致令血氣不和,陰陽更相乘克。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乘,邪與正相干,陰陽交爭,時發(fā)時止,則寒熱往來也。
張渙論∶小兒內(nèi)有痰飲,漬于臟腑,因外感風(fēng)邪,與正氣相干,則成寒熱往來之病。甚者,已漸羸瘦。又痰實壯熱不除者,變成驚癇。又夏傷于暑者,至秋成瘧。
《嬰童寶鑒》小兒寒熱往來歌∶
邪入皮膚里,遠(yuǎn)歸臟腑巡;陰陽多斗爭,寒熱往來頻。
《千金》治小兒卒寒熱不佳,不能服藥。莽草湯浴方
莽草 丹參 桂心(各三兩) 菖蒲(半斤) 蛇床子(二兩) 雷丸(一升)
上六味 咀,以水二斗,煮三、五沸,適寒溫以浴兒。避目及陰。
《千金》治小兒忽寒熱。雷丸湯浴方
雷丸(二十枚) 大黃(四兩) 苦參 石膏(各三兩) 黃芩(一兩) 丹參(二兩)
上六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半,浴兒避目及陰。浴訖以粉粉之,勿濃衣。一宿復(fù)浴。
《千金》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熱方。
上細(xì)切柳枝,煮取汁洗兒。若渴,絞冬瓜汁服之。
《仙人水鑒》∶孩子百日內(nèi)忽有寒熱,何以治之?與冷藥吃即乳寒嘔逆;若熱藥治之,其病加甚。無神法圣術(shù),因循喪兒之命。博覽石室秘方,用之應(yīng)妙。
桃花蔭末一錢余,甘草充湯力更殊;藍花只消一、兩字(陰干),灌之入口立消除。
上三味為末。每服半錢,湯調(diào)灌之。
《傷寒類要》療小兒寒熱及熱氣中人。
上用豬后蹄燒灰研末,以乳汁調(diào)一撮,服之效。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面色痿黃。柴胡散方
柴胡(半兩,去苗) 石膏(一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麻黃(去根節(jié)) 秦艽(去苗) 常山(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太醫(yī)局 小柴胡湯 治大人、小兒傷寒,溫?zé)岵;身熱惡風(fēng),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硬;蜻^經(jīng)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后勞復(fù),發(fā)熱頭痛;婦人傷風(fēng),頭痛煩熱,經(jīng)血適斷,寒熱如瘧,發(fā)作有時。及產(chǎn)后傷風(fēng),頭痛煩熱,并宜服之。
柴胡(去蘆頭,秤半斤) 黃芩 人參(去蘆頭,秤) 甘草(炙。各三兩) 半夏(湯洗七次,焙干,秤二兩半)
上五味同為粗末。每服三大錢,以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棗一個掰破,同煎至七分,濾去滓,稍熱服,不計時服。小兒分作二服,更量大小加減。
張渙 秦艽湯方 治小兒寒熱往來病。
秦艽(去苗) 鱉甲(醋炙微黃,去裙 。各一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竹茹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蔥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又方人參前胡散
人參(去蘆頭) 前胡 柴胡(去苗。各一兩) 桔梗 地骨皮 甘草(炙) 半夏(湯洗七遍,焙干。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半盞,去滓,放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又方芍藥湯
赤芍藥(一兩) 黃芩 當(dāng)歸(銼,焙干) 柴胡(各半兩) 肉桂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莊氏家傳》療少小卒寒熱不佳,不能服藥。李葉浴兒方
上用李葉不拘多少煮湯。(又白芷;又苦參。)
《王氏手集》柴胡人參湯 治小兒脾熱生風(fēng),往來寒熱。
柴胡 人參 芍藥 茯苓 甘草(炙)
上等分。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溫服。
《巢氏病源》小兒往來五臟煩滿候∶風(fēng)邪外客于皮膚,而內(nèi)痰飲漬于腑臟,致令血氣不和,陰陽交爭,故寒熱往來。而熱乘五臟,氣漬不泄,故寒熱往來而五臟煩滿。
《玉訣》小兒寒熱虛積候歌∶
頻頻發(fā)熱藏中圖,有積因傷未退除;頰赤口瘡多躁渴,痰生不食胃還虛。
此患先調(diào)氣;次取虛積,下涎;后補虛即安也。
《玉訣》又寒熱虛積候云∶此候先調(diào)氣,次解虛熱,有熱不去,下真珠丸。ǚ皆诤蟆)
《玉訣》真珠丸 治小兒寒熱虛積,五臟煩滿;及下風(fēng)涎積滯,驚食疳積。
南星 半夏 滑石(各末二錢) 輕粉(四錢匕) 巴豆(二、七粒,去心、油)
上末之,面糊丸芥子大。每服十五、二十丸。煎蔥湯吞下。
《巢氏病源》小兒寒熱往來腹痛候∶風(fēng)邪外客于皮膚,而內(nèi)痰飲漬于腑臟,血氣不和,則陰陽交爭,故寒熱往來。而臟虛本挾宿寒,邪入于臟,與寒相搏,而擊于臟氣,故寒熱往來而復(fù)痛也。
《千金》治小兒寒熱進退,啼呼腹痛。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 桂心(各二兩)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歲以下服二合,以上三合。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啼呼腹痛。宜服赤芍藥散方
赤芍藥 當(dāng)歸(銼碎,微炒) 寒水石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各半兩) 桂心(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地黃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脅下有氣塊,腹痛喘逆,氣息難為,往來寒熱,羸瘦不食。馬通粟丸方
馬通內(nèi)粟 細(xì)辛 紫菀(洗去苗土)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三分) 石膏 五味子 秦艽(去苗) 白茯苓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少小寒熱進退,啼呼腹痛。六味湯方
地黃 桂心(各八分) 芍藥 寒水石 黃芩(炙) 甘草(炙。各二分)
上切細(xì),以水三升,煮一升半。一歲兒二合至三合量與服之。
《巢氏病源》小兒寒熱結(jié)實候∶外為風(fēng)邪客于皮膚,而內(nèi)痰飲漬于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則發(fā)寒熱。而臟氣本實,復(fù)為寒熱所乘,則積氣在內(nèi),使人胸脅心腹煩熱而滿,大便苦難,小便赤澀,是為寒熱結(jié)實也。
《千金》∶小兒連連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悸方。 大黃(一兩) 黃芩 栝蔞根 甘草(炙。各十八銖) 滑石(二兩) 桂心 牡蠣 人參 龍骨 凝水石 白石脂 硝石(各半兩) 《圣惠》治小兒寒熱結(jié)實,或熱攻沖心,肺氣急,晝夜自汗,日漸消瘦,不吃乳食。柴胡丸方 柴胡(去苗) 川大黃(銼碎,微炒) 鱉甲(涂醋炙微黃,去裙 。各半兩) 赤茯苓 人參(去蘆頭) 木香 桂心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圣惠》治小兒增寒壯熱,發(fā)歇不定,腹中結(jié)實,不能乳食。大黃丸方 川大黃(銼碎,微炒) 柴胡(去苗) 檳榔(各半兩) 赤茯苓 人參(去蘆頭) 木香 桂心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圣惠》治小兒寒熱結(jié)實,脅下妨悶,不欲乳食。鱉甲散方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赤茯苓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樸硝(各一兩) 《圣惠》治小兒宿食,痰癖寒熱,腑臟結(jié)實。宜服芒硝丸方 川芒硝 川大黃(銼碎,微炒) 代赭石(各半兩) 甘遂 半夏(湯泡七次,去滑。各一分)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膜,紙裹壓去油) 杏仁(二、七枚,去皮尖,另研) 《圣惠》治小兒腹有積滯,致生寒熱,腑臟結(jié)實,心腹氣脹,常多少力。五靈脂丸方 五靈脂 木香(各半兩)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巴豆霜(各一分) 《巢氏病源》小兒寒熱往來食不消候∶風(fēng)邪客于皮膚,內(nèi)有痰飲漬于臟腑,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則寒熱往來。其脾胃之氣宿挾虛冷,表雖寒熱而內(nèi)冷發(fā)動,故食不消也。 《千金翼》治小兒寒熱咳逆,膈中有癖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黃(四兩)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蜜(各半斤) 大黃 硝石(各一兩) 訶梨勒皮 木香 人參(去頭蘆) 赤茯苓 桂心 川大黃(銼碎,微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柴胡(三分,去苗) 《巢氏病源》小兒寒熱往來,能食不生肌肉候∶風(fēng)邪客于皮膚,內(nèi)有痰飲漬于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故發(fā)寒熱往來。胃氣挾熱,熱則消谷,谷消則引食。陰陽交爭為血氣不和;血氣不和則不能充養(yǎng)身體,故寒熱往來,雖能食而不生肌肉也。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寒熱,食不生肌肉。大黃丸方 大黃(一兩,蒸之二斗米下) 桂心 干姜(炮。各二分) 巴豆(五十粒,去心、皮,熬) 硝石(三分,熬,無者以芒硝代之)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四肢羸瘦。鱉甲散方 鱉甲(三分,涂醋炙微黃) 淡竹茹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分) 常山(一杏仁許大)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腹脹,漸瘦不能飲食。宜服鱉甲散方 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 ) 赤茯苓 子芩 赤芍藥 當(dāng)歸(銼,微炒)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知母(各半兩)柴胡(去苗,三分) 訶梨勒皮(三分) 檳榔(三枚)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用三分)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乳食不下,四肢無力,心腹脹滿,上焦痰壅,漸漸羸瘦。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一兩) 人參 前胡 桔梗(各去蘆頭) 訶梨勒皮 地骨皮 赤芍藥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陳橘皮(湯浸、去瓤,焙。各半兩)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不能乳食,羸瘦,心腹脹。五味子散 五味子 當(dāng)歸(銼碎,微炒) 人參 桔梗 前胡(各去蘆頭) 白術(shù) 赤茯苓 黃芩(各用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食少羸瘦。人參散方 人參(去蘆頭) 黃耆(銼) 柴胡(去苗) 白茯苓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木香(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白術(shù)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訶梨勒皮(三分) 《圣惠》治小兒往來寒熱,多汗心煩,小便赤黃,不欲乳食,四肢羸瘦。黃 丸方 黃耆(銼)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 白術(shù) 子芩 甘草(各一分) 柴胡(去苗)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半兩) 《圣惠》治小兒乳食不節(jié),傷于脾胃,致往來寒熱,時復(fù)嘔吐,不欲乳食,日漸羸瘦。宜服檳榔丸方 檳榔 丁香 桂心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川大黃(銼碎,微炒) 訶梨勒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張渙 香甲散方 治寒熱往來肌瘦。 鱉甲(酥炙黃,去裙 ) 木香(各一兩) 川大黃(微炒) 陳橘皮(去白,焙干) 當(dāng)歸(洗,焙干) 柴胡(去苗) 知母 甘草(炙。各半兩) 檳榔(三枚) 《巢氏病源》瘧疾候∶瘧病者,由夏傷于暑,客在皮膚,至秋因勞動血氣,腠理虛而風(fēng)邪乘之。動前暑熱,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盛更虛,故發(fā)寒熱;陰陽相離,則寒熱候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復(fù)發(fā),故瘧休作有時。其發(fā)時節(jié)漸晏者,此由邪客于風(fēng)府,邪循膂而下,衛(wèi)氣一日一夜常大食于風(fēng)府,其明日,日下一節(jié),故其作日晏。其發(fā)早者,衛(wèi)氣之行風(fēng)府,日下一節(jié),二十一日下至尾 ,二十二日入脊內(nèi),上注于伏衛(wèi)之脈,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內(nèi);其氣既上,故其病發(fā)更早。其間日發(fā)者,由邪氣內(nèi)搏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yuǎn),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發(fā)也。小兒未能觸于暑而亦病瘧者,是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fēng)者也。 《圣惠》∶夫小兒瘧病者,是夏傷于暑,熱客于皮膚,至秋復(fù)為風(fēng)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fā)寒熱而成瘧也。幾發(fā)欲解則有汗出,汗出多則津液減耗。又熱乘于臟則生虛躁,其瘧?zhàn)螅K未得,腹內(nèi)猶有熱,故渴而引飲也。若引飲不止,小便澀者,則變成飲癖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脾寒候,兒身上發(fā)寒,久后脾家熱,乃皮上大熱,渴水。此候兒先因傷寒四、五日,有熱不退,而醫(yī)人誤下冷藥退熱,故脾氣不順,遂至脾寒疾瘧。所治者,下鬼哭散(方見本門中),相夾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fēng)門中,)與服即愈。 《惠眼觀證》小兒瘧疾形候∶因寒暑不常,小兒脫著無節(jié),春夏蘊積,久不宣泄,至秋后陰陽交,冷熱作時,故成瘧病。初發(fā)時,渾身壯熱,從早至暮即歇。飲水以分日皆被宿涎潮脾,脾不醒依前再發(fā)。此病只因宿疾在心脾間,須用常山飲子(方見本門中)服之,清早吃,須吐下黃水后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第二日,依前如此一服,亦用勻氣散。第三日,亦復(fù)如此。至第四日,常常服之便不吐。 《嬰童寶鑒》小兒瘧疾歌∶ 瘧疾是邪成,陰陽有競爭。早期風(fēng)府會,晏發(fā)脊俞停。至速連朝發(fā),來遲間有行。小兒遠(yuǎn)見吐,何必問神明。 《仙人水鑒》小兒百日內(nèi)患瘧方∶ 瘧是邪風(fēng)寒熱攻,宜須術(shù)治免成空。常山刻作人形狀,丁釘孩兒生氣宮。 《外臺》劉氏療小兒瘧方。 《外臺》∶《廣濟》又方 《外臺》∶《刪繁》療小兒瘧,或自能飲,或不能飲,母含藥與飲之。常山酒煎方 常山(二兩) 桂心(一兩) 甘草(半兩,炙) 孫尚藥治大人、小兒 疾。 信砒(二兩,別研如粉) 寒水石(三兩,別搗為末) 陳藏器治大人、小兒瘧。 接骨木葉 《圣惠》治小兒痰癖瘧,發(fā)無時。牡蠣散方 牡蠣粉 常山 烏梅肉(微炒)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鱉甲(三分,涂醋炙微黃,去裙) 知母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銼碎) 豉心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圣惠》治小兒瘧疾發(fā)后煩熱。升麻散方 川升麻 常山 蜀漆 川大黃(銼碎,微炒) 葳蕤 黃芩 桂心(各一分) 川芒硝(半兩) 《圣惠》治小兒瘧疾,發(fā)歇寒熱,小便赤黃。宜服桃仁散方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茯苓 鱉甲(涂醋、炙微黃,去裙 。各三分) 知母黃芩 川升麻(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圣惠》治小兒瘧疾,痰壅煩悶。常山散方 常山 甘草(炙微赤,銼) 川大黃(各半兩) 桂心(一分) 《圣惠》治小兒瘧疾,胸膈間痰涎,發(fā)渴寒熱。宜服松蘿散吐方 松蘿 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 常山(一兩) 《圣惠》治小兒瘧疾,寒熱發(fā)歇不定。黃丹丸方 黃丹(微炒) 人參(去蘆頭) 常山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半兩) 《圣惠》治小兒瘧疾必效。大蒜丸方 獨頭蒜(去心) 巴豆(去皮、心。各用一枚) 《圣惠》治小兒瘧疾。常山丸方(《嬰孺方》名三滿丸) 常山(一兩,末) 白蠟(半兩) 雞子(一枚) 茅先生小兒脾寒,鬼哭散 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鱉甲(醋炙) 甘草(炙) 《嬰孺》治五、六、七歲兒時氣兼瘧。前胡湯方 前胡 黃芩 升麻(各四分) 細(xì)辛 甘草 芍藥(各三分) 大黃 常山(各二分) 《嬰孺》治少小瘧疾,有冷熱,腹?jié)M。桂心湯方 桂心(一兩) 常山(二兩) 《嬰孺》又方 《嬰孺》治小兒瘧,癖實肉熱,頭痛欲吐。常山湯方 常山 甘草(各二兩) 竹葉(三升) 《嬰孺》治少小瘧,寒熱往來,前后不斷,諸醫(yī)治不瘥者方。 常山(二銖) 甘草(五銖) 《嬰孺》治小兒瘧,諸師治不瘥者。神驗方 大黃(二兩) 附子(一兩,炮) 龍骨(三兩) 《惠眼觀證》常山飲子 治小兒瘧疾,寒熱發(fā)作。 常山(半兩,不煮) 鱉甲(去裙,不炙) 甘草(不炮) 虎骨(各三錢) 《張氏家傳》瘧丹 以百數(shù)不用砒則用常山,未必取效,皆吐、瀉為害。此藥治大人、小兒神效。不吐不瀉,自然疾愈。 烏頭(令細(xì)不羅) 蕓苔子(研末。各一兩) 巴豆(半兩,細(xì)研) 《王氏手集》小兒瘧藥。常山飲子 常山 香白芷 天南星 《吉氏家傳》治小兒瘧。草果子散 草果子 半夏(各半兩) 柴胡 濃樸 甘草(炙) 烏梅 棗(各一兩) 常山(一分) 《朱氏家傳》治小兒一切瘧病。 上等臘茶(末) 硫黃(別研,飛) 禳●灸刺法∶ 《千金翼》∶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刺足厥陰見血。心瘧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寒多不甚熱。刺足少陰,是謂神門。脾瘧令人病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肺瘧令人心寒甚,熱間善驚,如有見者。刺手太陰、陽明。腎瘧令人凄凄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胃瘧令人旦病寒,善饑而不能食,肢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千金翼》黃帝問歧伯曰∶瘧多方小,愈者何?歧伯對曰∶瘧有十二種。黃帝曰∶瘧鬼字何?可得聞乎? 歧伯對曰∶但得瘧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黃帝曰∶瘧鬼者,十二時愿聞之。歧伯對曰∶寅時發(fā)者,獄死鬼所為,治之以瘧人著窯上、灰火一周,不令火滅,即瘥。卯時發(fā)者,鞭死鬼所為,治之用五白衣燒作灰,三指撮著酒中,無酒以清水與服之。辰時發(fā)者,墮木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上木高危處,以棘塞木,奇間即瘥。 巳時發(fā)者,燒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坐,師以周匝燃火,即瘥。午時發(fā)者,饑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持脂火于田中無人處,以火燒脂令香,假拾薪去,即瘥。未時發(fā)者,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臨發(fā)時,三渡東流水,即瘥。申時發(fā)者,自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欲發(fā)時,以刀刺冢上,使得姓字,祝曰∶若瘥,我與汝拔卻。即瘥。西時發(fā)者,奴婢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碓梢上、棒上臥,莫令人道姓字,立瘥。戍時發(fā)者,自絞鬼所為,治之左索繩系其手、腳、腰、頭,即瘥。亥時發(fā)者,盜死鬼所為,治之以刀子一口,箭一只,灰一筒,刀安瘧人腹上,其箭橫著底下,即瘥。子時發(fā)者,寡婦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脫衣東廂床上臥,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聲不絕,瓦盆盛水著路邊,即瘥。丑時發(fā)者,斬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當(dāng)戶前臥,頭東向,血流頭下,即瘥。 《千金翼》灸瘧法∶瘧醫(yī)并不能救者,以繩量病患腳圍繞足跟及五指一匝訖,截斷繩,取所量得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dāng)繩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即定。候看復(fù)惡寒,再灸三十壯,即定。比至過發(fā)一炊久候之,雖饑勿與食盡日。此法神驗,男左女右。 《外臺》∶《甲乙經(jīng)》灸法∶ 在肩膊內(nèi)廉,俠第六椎下兩傍各三寸,以手按之痛病者,言 。足太陽脈氣所發(fā),灸五壯。主液 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nèi)引心肺。從項至脊以下至十二椎應(yīng)手,灸之立已。熱病汗不出,肩背寒熱 互引,身熱咳逆,上氣虛喘,喘逆鼽衄,肩甲內(nèi)廉痛,不可俯仰,眇季脅引少腹而脹痛。小兒食晦,頭痛引頤 瘧風(fēng)。 《嬰童寶鑒》灸法∶小兒瘧子灸大指、次指外。 《巢氏病源》溫瘧候∶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fēng)寒,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脈肉消釋,腠理發(fā)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從內(nèi)出之于外。如此則陰虛而陽盛,則病衰,氣復(fù)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后寒,名曰溫瘧。瘧先寒而后熱,此由夏傷于暑,汗大出,腠理開發(fā),因遇夏氣,濟滄之水寒,寒之藏于腠理皮膚之中,秋氣傷于風(fēng),則病盛矣。夫寒者,陰氣也;風(fēng)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fēng),故先寒而后熱。先傷于風(fēng),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 《千金》常山湯 治小兒溫瘧方。 常山(一兩,切) 小麥(三合) 淡竹葉(切,一升!锻馀_》用一握) 《千金》又方 《千金》又方 《千金》又方 《千金》灸法∶小兒溫瘧,灸乳下一指三壯。 《巢氏病源》 瘧候∶夫 瘧者,夏傷于暑也。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fēng),夏則多汗。然其蓄作有時。以瘧之始發(fā),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痛,寒去則外內(nèi)皆熱,頭痛而渴欲飲。何氣使然?此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并于陰,則陰實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陰氣勝,勝則骨寒而痛,寒生于內(nèi),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nèi)熱,內(nèi)外皆熱,則喘而渴欲飲。此得之夏傷于暑,熱氣盛,藏之于皮膚之內(nèi)、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此令汗出空疏,腠理開,因得秋風(fēng),汗出遇風(fēng)乃得之。及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內(nèi),衛(wèi)氣并居。衛(wèi)氣者,晝?nèi)招嘘,此氣得陽如出;得陰如?nèi)搏,是以日作。其間日而作者,謂其氣之舍。瀉內(nèi)搏于陰,陽氣獨發(fā),陰邪內(nèi)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同日而作。 《千金》常山丸 治大人、小兒 瘧,說不可具方。 常山 知母 甘草(炙) 大黃(各三分) 麻黃(去根節(jié),一兩) 《千金》治大人、小兒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zhuǎn)為瘧。其狀令人心寒,寒甚則發(fā)熱,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秫米(三百二十粒) 甘草(半兩) 《活人書》治瘧疾先寒后熱,兼治支結(jié)。 柴胡(八兩) 人參(炙) 半夏(浸七次,切) 黃芩 桂(去皮。以上各三兩) 《巢氏病源》往來寒熱瘧候∶此由寒氣并于陰則發(fā)寒,風(fēng)氣并于陽則發(fā)熱,陰陽二氣更實更虛,故寒熱更往來也。 《 全生指迷》論曰∶若其人翕翕如熱,淅淅如寒,無有時度,支節(jié)如解,手足酸疼,頭目昏暈。此由榮衛(wèi)虛弱,外為風(fēng)邪相乘,搏于陽則發(fā)熱,搏于陰則發(fā)寒,又不治成勞氣。宜荊芥散(方在后)。 《全生指迷》論又曰∶若寒熱如瘧不以時度,腸滿膨 ,起則頭暈,大便不通,或時腹痛,胸膈痞悶。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結(jié)于腸間,氣道不舒,陰陽交亂。宜備急丸。(方在后)。 《全生指迷》荊芥散 荊芥穗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切、洗,焙) 黃 芍藥桂(去皮。各一兩) 柴胡(去苗,二兩) 甘草(炙,半兩) 《全生指迷》備急丸 大黃(濕紙裹煨) 巴豆(去皮、心,去油) 干姜(去皮。等分) 《巢氏病源》∶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溫瘧方見先熱后寒。)又有癉瘧候。夫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下,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氣寒舍于皮膚之內(nèi),分肉之間而發(fā)。發(fā)則陽氣盛,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之陰,故但熱不寒,寒氣內(nèi)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其狀但熱不寒,陰氣先絕,陽氣獨發(fā)則少氣煩 ,手足熱而嘔也。 《圣惠》治大人、小兒癉瘧,但熱不寒,嘔逆不下食。宜服香豉飲子方 香豉(半合) 蔥白(七莖,切) 常山 檳榔(各三分) 川升麻(一兩) 知母 生地黃(切)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用。各一兩半) 《圣惠》又方 常山 甘草(生) 地骨皮(各一分) 生鐵(一斤,打碎如棋子大) 《圣惠》治大人、小兒癉瘧,發(fā)作不定,但熱不寒,宜服此方。 常山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黃丹(炒令紫色。各一兩) 香豉(一合,炒干) 《圣惠》治小兒痰熱發(fā)瘧。知母散方 知母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一兩) 牡蠣粉 常山(各半兩) 《圣惠》治小兒瘧疾煩熱。牛黃丸方 牛黃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張渙 知母丹 治小兒發(fā)熱瘧甚者。 知母(微炒) 鱉甲(酥炙,去裙 ) 川大黃(細(xì)銼,微炒) 赤茯苓 朱砂(細(xì)研、水飛。各一兩) 川樸硝 川升麻(各半兩) 龍腦(一錢,研) 《活人書》治瘧疾但熱不寒者。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石膏(一斤) 桂(去皮,秤三兩) 粳米(二合) 《巢氏病源》寒瘧候∶此由陰陽相并,陽虛則陰勝,陰勝則寒。寒發(fā)于內(nèi)而并于外,所以內(nèi)外俱寒,故病發(fā)但戰(zhàn)栗而鼓頷頤也。 《全生指迷》論大人、小兒瘧疾∶若寒從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戰(zhàn)栗,似欲發(fā)熱而汗出;或即頭痛嘔吐時作,其脈遲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氣寒而收聚,水谷不能克化,變而成痰。伏痰在內(nèi),陰上乘陽,陽為陰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宜服旋復(fù)花丸、半硫丸。(方并見本門。) 《圣惠》治大人、小兒寒瘧不止。雄黃丸方 雄黃 硫黃 朱砂 桂心(末) 干姜(生用) 巴豆(去皮、心,以水二升煮水盡,壓去油,研如面。各一分) 麝香(半兩) 阿魏(半分) 《圣惠》治大人、小兒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宜用此方。 朱砂(細(xì)研) 虎頭骨 猢猻頭骨 砒霜 天靈蓋 阿魏 安息香(以上各半兩) 《圣惠》又方 獨頭蒜(一顆) 黃丹(半兩) 《圣惠》治大人、小兒寒瘧,陽虛陰盛,內(nèi)外俱寒,四肢顫掉。常山丸方 常山(半兩) 臭黃 雌黃(各細(xì)研) 猢猻頭骨 天靈蓋 虎頭骨 安息香 朱砂 野貍 頭骨 砒霜 乳香 阿魏 白芥子(各一分) 綠豆 張渙 烏梅丹方 治小兒發(fā)寒熱甚者。 烏梅肉(一兩,炒干) 母丁香 干漆(微炒) 當(dāng)歸 桂心(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入麝) 麝香(一分,研細(xì)) 《全生指迷》旋復(fù)花丸 旋復(fù)花 桂心 枳實(麩炒) 人參(各五分) 干姜 芍藥 白術(shù)(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 烏頭(泡,去皮) 礬石(火 一伏時。各八分) 細(xì)辛(去苗) 大黃(濕紙裹煨) 黃芩 葶藶(炒) 濃樸(去皮,姜汁炙) 吳茱萸(炒) 芫花(炒) 橘皮(洗。各四分) 甘遂(三分,炒) 《全生指迷》半硫丸 半夏(三兩,湯洗七遍) 硫黃(二兩,m.payment-defi.com研飛)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zhàn)栗,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shù)欠、渴欲飲冷;蛳群鬅,或先熱而后寒,或 時而發(fā),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fā),發(fā)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shù)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風(fēng)寒之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后與邪氣相合而發(fā)。熱多者,宜解之,與常山湯、栝蔞湯。(方在后。) 《全生指迷》常山湯 常山 知母 甘草(炙。各三兩) 麻黃(去節(jié),一兩) 《全生指迷》栝蔞湯 栝蔞根(四兩) 柴胡(去苗,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炙。各三兩)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zhàn)栗,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shù)欠、渴欲飲冷;蛳群鬅幔蛳葻岫蠛,或 時而發(fā),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fā),發(fā)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shù)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風(fēng)寒之氣,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fā),邪氣不得自出,因遇大暑,而后與邪氣相合而發(fā)。寒多者,宜溫之,與姜桂湯(方在后)。 《全生指迷》姜桂湯方 干姜 牡蠣(火 通赤) 甘草(炙。各二兩) 桂(去皮取心,三兩) 柴胡(八兩,去苗) 栝簍根(四兩) 黃芩(二兩,酒炙盡,用三兩) 《活人書》治瘧疾脈浮大,寒熱往來,用此吐之。衛(wèi)州書云∶瘧寒多熱少者,痰多也。然寒多熱少而脈浮,則痰無疑矣,可吐之也。若脈遲微者,惡寒瘧耳,宜柴胡、桂、姜也。祛邪丸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湯泡一、二沸,焙干,秤) 常山 甘草(炙) 大黃 知母(各三兩)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zhàn)栗,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shù)欠、渴欲飲冷;蛳群鬅,或先熱而后寒,或 時而發(fā),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fā),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shù)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風(fēng)寒之氣,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后與邪氣相合而發(fā)。寒熱等者,宜調(diào)之,與鱉甲湯。(方在門中。) 《圣惠》治小兒瘧疾,發(fā)歇寒熱,體顫。黃丹丸方 黃丹(微炒) 常山(末。各半兩) 虎睛(一雙,酒浸、炙令黃) 《圣惠》治小兒瘧疾發(fā)時壯熱,增寒面色青黃,飲食不下。常山丸方 常山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麝香(半錢,細(xì)研) 《圣惠》又方 《圣惠》又方(與瘧疾熱而后寒門中《千金》方同。兩瘧皆可用,故并存之。) 張渙治瘧疾,桃仁湯方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 鱉甲(酥炙微黃,去裙 。各一兩) 桂心 黃芩 赤茯苓 川升麻(各半兩) 《全生指迷》鱉甲湯 鱉甲(湯浸刮令凈,醋炙) 白術(shù) 常山 桂(去皮) 柴胡(去苗,各一兩) 牡蠣(半兩,火 赤) 《巢氏病源》大人、小兒山瘴瘧候∶此病生于嶺南,帶山瘴之氣。其狀發(fā)寒熱,休作有時。皆由挾溪源、嶺濕毒瓦斯故也。其病重于傷暑之瘧。 《圣惠》治小兒熱,瘴氣為瘧。犀角散方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川大黃(銼碎,微炒) 知母(各半兩) 鱉甲(一兩,涂醋、炙令微黃,去裙 ) 柴胡 常山 《千金》大五補湯 治大人、小兒時行后變成瘴瘧方。 桂心(三十銖) 遠(yuǎn)志 桔梗 芎 (各二兩) 茯苓 芍藥 人參 白術(shù) 干地黃 當(dāng)歸 黃 甘草(各三兩) 竹葉(五兩) 半夏 麥門冬(各一升) 生枸杞根 生姜(各一斤) 大棗(二十枚) 《千金》治大人、小兒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鯪鯉湯方 鯪鯉甲(十四枚) 鱉甲 烏賊骨(各一兩) 常山(三枚) 附子(一枚,泡裂,去皮臍) 《巢氏病源》大人、小兒久瘧候∶夫瘧,皆由傷暑及傷風(fēng)所為。熱盛之時,發(fā)汗、吐下過度,腑臟空虛,榮衛(wèi)傷損,邪氣伏藏,所以引日不瘥,乃休作也。夫瘧歲歲發(fā),至三歲發(fā),連日發(fā)不解,脅下有痞。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虛其津液,先其時發(fā)其汗。服湯先小寒,寒者引衣自溫,復(fù)汗出,小便自引利即愈也。 《仙人水鑒》∶小兒患瘧經(jīng)年不瘥者,宜服此方。 水蛭 狗蟲(各一枚) 雄黃 阿魏(各少許) 《外臺》∶《救急》療瘧連綿積日不瘥。常山散方 常山 羚羊角(炙令焦) 烏梅肉(炙令燥。各三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一兩半,炙? 《圣惠》小兒瘧,累發(fā)不定。砒霜丸方 砒霜(醋熬三遍,細(xì)研) 朱砂(細(xì)研。各一分) 相思子 巴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各七枚) 母丁香(四枚) 阿魏(半錢,面裹煨,面熟為度) 常山(一錢) 《圣惠》治小兒久瘧不斷,胸脅下痞堅。蜀漆丸方 蜀漆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黃連(去須) 桂心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一分) 川芒硝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圣惠》治久瘧不瘥。神效方 蜘蛛(五枚,大者去腳,研如膏) 蝙蝠(炙令微焦) 鱉甲(涂醋、炙令黃,取去裙 。各一枚) 麝香(半兩,細(xì)研) 蛇蛻皮(一條,全者燒灰) 《嬰孺》治小兒結(jié)痰積寒,熱久纏困。常山湯方 常山 甘草(炙) 前胡(各六分) 大黃(七分,蒸三升米下) 《嬰孺》治少小久瘧不斷,胸脅下有堅痞。蜀漆丸方 蜀漆(炒) 黃連 桂心(各三分) 杏仁 葶藶(炒。各六分) 《嬰孺》治小兒患癖、瘧發(fā)無時。服三棱子飲后,宜服牡蠣散 牡蠣 知母 常山 烏梅肉(炒) 人參(各三兩) 鱉甲(四分,炙) 升麻 甘草(炙) 鹽豉(各三分) 桃仁(二十一個,去皮尖,別研) 《嬰孺》又方三棱飲子 三棱根 鱉甲 大黃(各三分) 張渙 萬金丹 治小兒痰盛挾積,寒熱往來,瘧疾久不瘥。 阿魏(面裹,慢火煨、面熟為度) 真砒霜(醋半盞,慢火熬醋盡為度。各一錢) 朱砂(一分) 巴豆(去心膜,紙裹壓出油七枚以上,并各細(xì)研) 丁香 木香(各半兩) 相思子(二七個,各搗羅為細(xì)末) 《活人書》治大人、小兒久瘧不愈,結(jié)為 瘕,寒熱。 蜣 (炙,六分) 烏扇(燒存性) 黃芩 鼠婦(炒) 干姜(炮) 大黃 肉桂(去皮) 濃樸(炙) 紫葳(各三分) 芍藥 牡丹皮 蟲(炒。各五分) 葶藶(炒) 石韋(去毛) 瞿麥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各二分) 人參半夏(湯洗。各一分) 阿膠(炒) 蜂窠(各四分,炒)鱉甲(炙) 赤硝(各二十分) 柴胡(六兩,去苗) 《圣惠》灸法∶小兒瘧久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各一壯,炷如小麥大。內(nèi)庭穴也。 《巢氏病源》小兒瘧后內(nèi)熱渴引飲候∶瘧病者,是夏傷于暑,熱客皮膚,至秋復(fù)為風(fēng)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fā)寒熱成瘧。凡瘧發(fā)欲解則汗,汗則津液減耗,又熱成于臟,臟虛燥,其瘧?zhàn),腑臟未和,津液未復(fù),故內(nèi)猶熱,渴而引飲也。若引飲不止,小便澀者,則變成癖也。 《嬰童寶鑒》小兒瘧后渴并有塊歌∶ 瘧?zhàn)蚝慰剩砸蚺K腑虛;熱存猶飲水,結(jié)塊腹中居。 《圣惠》治小兒瘧發(fā)作不定,多渴心煩。烏梅散方 烏梅肉(半兩,微炒) 常山(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圣惠》治小兒七、八歲患瘧,發(fā)歇寒熱,心煩或渴。干漆散方 干漆(搗碎,炒令煙出)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分) 常山 石膏(一兩,研)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巢氏病源》小兒瘧后脅內(nèi)結(jié)硬候∶瘧是夏傷于暑,熱客于皮膚,至秋復(fù)為風(fēng)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fā)寒熱。其病正發(fā)寒熱交爭之時,熱氣乘臟,臟則燥而渴,渴而引飲;飲停成癖,結(jié)于脅下。故瘥之后脅內(nèi)結(jié)硬也。 《葛氏肘后》治小兒六、七歲心腹堅痞,時時寒熱如瘧,服紫丸六十日吐下,疹仍堅,以雞子湯一劑,去惡物數(shù)升遂愈。用之神效。 甘遂(七銖) 甘草(炙) 黃芩(各五錢) 《嬰孺》治小兒瘧經(jīng)時不斷,斷已復(fù)發(fā);脅下有痞堅如手者方。 芫花(炒) 朱砂(各二分) 《嬰孺》治少小瘧有痞,堅滿癖疾,除熱下氣。知母丸方 知母 甘草(炙) 常山(各一兩) 麻黃(二兩,去節(jié)) 《圣惠》治小兒瘧發(fā)后,肚脹兼頭面浮腫。宜服防葵散方 防葵 柴胡(去苗) 川大黃(銼碎,微炒) 桑根白皮(銼。各用半兩,《嬰孺》各用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十二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服三合,一日一夜令盡,雖吐亦與之。一本加紫石英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用溫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上件藥搗,羅為末,與巴豆、杏仁膏一處研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五、六歲兒空腹以溫水下一丸,以利為度。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霜同研令勻,用軟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飲下兩丸,兒小即一丸。寒熱食不消第六
上六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硝石、蜜更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當(dāng)有宿乳一升許出。兒大者服五合。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薄荷生姜湯下五丸,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寒熱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上五味搗篩四味,別搗巴豆令如泥,合和以蜜,更搗二千杵,丸如桐子大。壞一丸,湯服之。但熱在膈上當(dāng)吐;在膈下當(dāng)利,預(yù)作粥。如服已吐、下,丸法服藥。兩食頃不吐、下,以熱飲動之。若不得吐、下,可更服一丸半,能藥壯人可二丸。此藥優(yōu)于他下藥丸,故宜大小。下多,冷粥解之。若有瘡,綿挺如指,蜜和一丸涂挺頭,旦內(nèi)瘡中,隅出之,不瘥更作。溫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飛尸遁尸,漿服半丸,日一,應(yīng)須臾止。心腹脹滿痛,服一丸。瘧者,依發(fā)日宿勿食,清晨服一丸。壯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饑過發(fā)時乃食。婦人產(chǎn)后血結(jié),中奔走,起上下,或絕產(chǎn)無子、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面目青黃,服半丸。小兒淋瀝寒熱,臚脹、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歲如麻子服一丸,日一;六、七歲兒服二丸。比三十日,心腹諸病瘥。兒小半之愈,大良。忌野豬肉、蘆筍、生蔥。寒熱不食羸瘦第八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蔥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研入麝香一豆大,更煎一兩沸溫服,日三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以利為度。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生姜湯研下五丸。看兒大小加減服之。
上件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瘧疾第九
上用黃丹半錢匕,以蜜水和與服。若冷,以酒和與服之良。
上取驢軸下垢膩,刮取和面作餅與吃,以瘥止。
上三味切,以酒一升,煎取七合,去滓分服。取吐瘥止。
上用一生鐵銚子,先鋃石末一半,后堆砒末在上,又以石末蓋頭,然后取濃盞蓋之。周回醋糊紙條子密封約十重,以炭火一斤以來安銚子在上,候紙條子黑,取出置冷地;候冷取開盞子,凈刮取鋃石末,一處入乳缽內(nèi)細(xì)研,以軟粟米飯和丸如梧子,更別作小丸子一等,以備小兒服。以飛過辰砂為衣,候干入瓷合收。每人服時,于發(fā)日早,臘茶清下一丸,一日內(nèi)不得食熱物。合時先掃灑一凈室中合之,不得令婦人、貓、犬、雞、鼠等見,收得時亦如然。若婦人患,則男著在口中,男子患亦然。
上小兒服三葉,大人服六葉,并生搗絞m.payment-defi.com/yaoshi/汁,得吐為度。此藥有小毒,不宜多也。服訖須痢及吐。尤治痰瘧。
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diào)下半錢,日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以吐、利為度。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未發(fā)前溫服,得吐、利為度,如未吐、利,再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以吐為效,不吐更服。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于未發(fā)前以冷水下一丸。三歲以上,即可三丸。
上件藥,取巴豆內(nèi)蒜中,用濕紙裹煨令熟,搗如膏,丸如麻子大。每服以醋湯下一丸,以吐、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五月五日修合更佳。
上件藥,敲雞子去黃,用清與常山末拌和令勻,于瓷碗中熔蠟都拌和;以綿幕碗口,坐甑中蒸三遍取出,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當(dāng)吐即瘥。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上等分,鱉甲、甘草修事,外三味不得見火,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冬取桃、柳枝各二、七寸,同煎五分,臨發(fā)時服。略吐出涎不妨。
上以水一升六合,為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上以酒二升浸,二炊久煮一升半,分二服。當(dāng)吐無苦,已用驗良。張方云∶若未能飲,當(dāng)與含之。
上用生石上者菖蒲煎,浴兒三、四次佳。
上水六升,煮及二升,六、七歲兒為四服;小兒以意加減五服。至日出三服,得吐便愈。若實多加大黃二兩,取快利,節(jié)飲食。
上以水一升,煮至三合,先發(fā)時服。
上為末,蜜丸。十歲兒服小豆大七丸,比至發(fā)三服,或不吐、下。五、六歲,大豆大七丸。大人,桐子大七丸。比至發(fā)時,三服二十一丸都服竟。更平和,大宜老、小人服之。
上銼為粗末,日曝干,搗、羅為末。小兒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烏梅一個,煎至四分,五更初服。須吐、下黃涎后,用調(diào)氣藥。第二日依前下一服,亦用調(diào)氣藥。調(diào)氣藥如吐盡黃痰,向后服時更不吐也。
上先研烏頭,次入二藥拌勻,黃蠟一兩熔,丸如黑豆大。小兒作三丸,并用乳香湯下。
上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二錢,好酒一盞半,煎至一盞,發(fā),五更空心溫冷任意服。忌雞、鴨、豬、魚。
上為末。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二片,煎至七分,溫服。或去柴胡加鱉甲。
上二物,各頓一處。寒多倍硫黃;熱多倍臘茶。每服一錢,用米飲調(diào)下。于當(dāng)發(fā)日五更初服之,奇驗。瘧疾熱而后寒第十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兒,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至二十日兒,三合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兒,六合為三服。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兒,一服三合!锻馀_》方同,但云∶一歲至七、八歲兒增藥水,并以此為率。
上用鹿角末,先發(fā)時便服一錢匕。
上用鱉甲灰,以酒服一錢匕。至發(fā)時服三匕,并以火灸身。
上燒雞 中黃皮末和乳與服。男雄女雌。瘧疾寒而后熱第十一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五丸。小兒黍米大三丸,熟水下,漸加至五丸,服瘥為度。(與寒多于熱門中《活人書》祛邪丸,方味都同而分兩不同。)
上三味 咀,每服三指撮。水一盞,煎至五分,發(fā)時連服三服。一法,前件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fā)時令三服盡。兒小者,服一合、二合。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二個,煎至八分去滓。取六厘清汁溫服,日三、夜二。若渴,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同煎服。瘧疾寒熱更作第十二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米飲下。羸人服一丸如綠豆大,以大便快利為度。瘧疾熱而不寒第十三
上件藥銼碎,都以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為三服,一日服盡。小兒服一合。
上件藥細(xì)銼,都以水二大盞,于星月下浸一夜,橫刀一口安在藥上,早晨煎取一盞去滓,空腹分為二服。重者不過二劑瘥。小兒服一合。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至發(fā)日,空心煎桃仁湯下十丸。于發(fā)時再一服。(小兒,粟米大五丸。)
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上件藥同研如膏,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三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
上件同拌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生姜湯下。大便利下即愈。量大小加減。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服。瘧疾寒而不熱第十四
上件藥相和,研令勻細(xì),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未發(fā)前,以綿子裹一丸安在兩耳中,及男左女右,以綿帛系一粒于臂上。一?芍纹呷恕
上件藥生搗,羅為末,入朱砂研勻,于端午日午時,用白團和丸如豌豆大。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定后,用緋絹袋子系于中指上,若登溷,即暫解卻。一丸可治七人。
上件藥相和,五月五日午時同搗一千杵,丸如黑豆大。候發(fā)時,以溫茶下二丸。小兒粟米大一丸。
上件藥并生用,搗、羅為末,用軟飯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修合之時,勿令孝子、女人知,五月五日午時合為妙。如緩急,即不擇日辰合。未發(fā)時,以絳囊盛,于中指上系一丸,男左女右。三日如不住,以熱水服一丸,立效。有娠婦人及小兒不得服,只得帶。忌食熱物。
上件拌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三丸,未知加至七丸。小兒黃米大二丸。
上為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計時候。小兒黍米大三、五丸。瘧疾熱多于寒第十五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以糜粥一杯,助取汗為度。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一個掰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瘧疾寒多于熱第十六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面東清凈水吞下。(與寒而后熱門中《千金》常山丸。味數(shù)同而分兩不同。)瘧疾寒熱相等第十七
上件藥同研令細(xì),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未發(fā)前,以溫水下二丸。五歲以下可服一丸。
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麝香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臨發(fā)前以暖水下二丸。三歲以下即服一丸。
上蛇蛻皮灰細(xì)研為散,于未發(fā)前,以冷水調(diào)下一字。二歲以上即服半錢。
上用鱉甲一兩燒灰,細(xì)研為散。于未發(fā)前,以溫酒調(diào)下半錢。三歲以下,即服一字。
上件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瘴瘧第十八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三斗煮竹葉、枸杞,取二斗;納諸藥,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盡之。小兒量小大加減,以一合、二合漸服至一升止。
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漬一夕,發(fā)前稍稍 之,勿絕吐也。兼以涂身,斷食過時,乃可食飲。小兒量與之,恐大吐,即不能無損也。久瘧第十九
上同研細(xì)末,以馬汗為膏,涂于手中心,立瘥。(狗蟲既與水蛭同用,恐是虻蟲。)
上五味o為散,以竹葉煮,欲取六、七合飲,及再用調(diào)常山散三方寸匕,未發(fā)前一服。若瘥,停。不瘥,臨欲發(fā)又進二方寸匕。老小以意量之。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于未發(fā)前以冷水下一丸。每一歲加一丸。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于五月五日午時以蜘蛛膏入,煉了蜜同和如麻子大。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五丸。小兒以茶下二丸。
上以水七升,煮三升三合后令冷。八、九歲兒第一服六合;第二服七合;第三服八合。四歲初服三合;中四合;后五合。危篤者,差增至發(fā)時三服畢。
上為末,蜜丸。六歲兒服小豆大四丸。十歲,梧桐子大三丸,日進三服。得快利為度,節(jié)飲食將息。
上為末,空心酒下一錢。日再服,不吐利。
上以水八合,煮二合半,為三服。乳母忌莧菜、油膩。
上件都一處研細(xì),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于未發(fā)前新水下一粒至二粒。每一歲加一粒,十歲至十四歲止十粒。
上搗,羅為末,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斗五升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成為丸如梧桐子大?招姆咄,日三服。有一方無鼠婦、赤硝;加海藻三分、大戟一分。小兒服粟米大一粒,日二。瘧后引飲第二十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淡竹葉七片、小麥三十粒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與服。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三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發(fā)前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瘧后脅內(nèi)結(jié)硬第二十一
上用水二升半,雞子一枚,少扣開出白投水中,熟攪吹出去滓。內(nèi)藥煮取一升,隨小兒大小,計可得下,合數(shù)與之。藥無毒下疹,疹未盡更合。若堅實多者,加黃芩、細(xì)辛一兩,大效。
上為末,蜜丸。二百日兒黍米大丸,日二。不知稍加之。
上為末,用蜜和丸如小豆大。一服五丸,日進三服。比至欲發(fā),三服畢。非發(fā)日亦可服。若加大黃一兩,能治骨間熱、臥不安。瘧后頭面浮腫第二十二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嬰孺》方》云∶忌菘菜、油膩、生冷、粘滑物。乳母同忌。)
點擊查看:<<幼幼新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