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方論曰: 岐伯云: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發(fā)長,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沖脈盛, 月事以時下。 ”天、謂天真之氣, 癸、謂壬癸之水, 故云: 天癸也。 然沖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脈流通, 經(jīng)血漸盈, 應時而下, 常以三旬一見, 以象月盈則虧也。 若遇經(jīng)行, 最宜謹慎, 否則與產(chǎn)后癥相類。 若被驚恐勞役, 則血氣錯亂, 經(jīng)脈不行, 多致勞瘵等疾。 若逆于頭面肢體之間, 則重痛不寧。 若怒氣傷肝, 則頭暈脅痛嘔血, 瘰癧癰瘍。 若經(jīng)血內(nèi)滲, 則竅穴淋歷無已。 凡此六yin外侵, 而變癥百出, 犯時微若秋毫, 成患重于山岳, 可不畏哉。
{任脈主任一身之陰血, 太衡屬陽明, 為血之海, 故谷氣盛則血海滿, 而月事以時下, 天真天一也, 天一之氣升而為壬, 降而為癸, 壬陽而癸陰也, 三旬一見者, 為一小會之周天, 此其為也, 然有大會中會之不同, 故又有三月一行, 一年一行之變異, 究其盈虧之義則一也, 甚有數(shù)年不行, 而一行即受娠者, 又超于理之外矣, 豈醫(yī)藥能為哉。 }
薛立齋曰: 經(jīng)云: “飲食人胃, 游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捕, 通調水道, 下輸胱, 水精四布, 五經(jīng)并行。 ”東垣先生所謂脾為生化之源, 心統(tǒng)諸經(jīng)之血, 誠哉是言 心脾平和, 則經(jīng)候如常。 茍或七情內(nèi)傷, 六yin外侵, 飲食失節(jié), 起居失宜, 脾胃損, 心火妄動, 則月經(jīng)不調矣。 大抵血生于脾土, 故云: 脾統(tǒng)血。 凡血病當用苦甘之藥, 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 {脾氣化液而生血, 即水入于經(jīng), 其血乃生之意, 此榮出中焦也, 故曰: 生化之源, 心統(tǒng)血者, 脾氣化液入心, 而變見為血也, 故雖心之所主, 亦藉脾氣化生, 故不可不知。 }
薜立齋曰: 血者水榖之精氣也, 和調五臟, 灑陳六腑, 在男子則化為精, 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 故雖心主血, 亦皆統(tǒng)攝于脾, 補脾和胃, 血自生矣。 凡經(jīng)行之際, 禁用苦寒辛散之樂, 飲食亦然。
{知水谷之精氣, 是生血之本, 則知脾胃是生血之源, 故脾胃不健, 而血不生者, 不可專主四物矣。 }
陳氏曰: 婦人月水不調, 由風邪乘虛客于胞中, 而傷沖任二脈, 損手太陽少陰之經(jīng)。 蓋沖任之脈, 皆起于胞中;為經(jīng)絡之海, 與手太陽小腸, 手少陰心經(jīng)為表里,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然月水乃經(jīng)絡之余, 茍能調攝得宜, 則經(jīng)應以時矣。
{千金云: 婦人經(jīng)行如廁, 亦有為風所容者, 可不知謹與。 } {經(jīng)云: 二陽之病發(fā)心脾, 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此則又兼小腸而言, 然小腸不過與心為合, 豈可混解, 故當以素問為是。 }
脈經(jīng)云: 師日脈微, 血氣俱虛, 年少者亡血也。 乳子下利為可, 否者, 此為居經(jīng), 三月一來曰: 寸囗脈微而澀, 微則衛(wèi)氣不足, 澀則血氣無余。 衛(wèi)不足, 其息短, 其形躁。 血不足, 其形逆。 榮衛(wèi)俱虛, 言語謬誤。 {此言脈微氣血兩虛之居經(jīng), 此言寸脈微澀及胃脈浮澀陽不生陰之居經(jīng)。 } 趺陽脈浮而澀, 澀則衛(wèi)氣虛, 虛則短氣, 咽燥而囗苦, 胃氣澀, 則矢液。 少陰脈微而遲, 微則無精, 遲則陰中寒, 澀則血不來, 此為居經(jīng), 三月一來。 問曰: 婦人妊娠三月, 師脈之, 言此婦人非軀。 今月經(jīng)當下, 其脈何類, 何以別之?, 師曰: : 寸囗脈衛(wèi)浮而大, 榮反而弱。 浮大則氣強, 反弱則少血。 孤陽獨呼, 陰不能吸, 二氣不停, 衛(wèi)降榮竭。 陰為積寒, 陽為聚熱, 陽盛不潤, 經(jīng)絡不足, 陰虛陽往{一作實}, 故令少血, 時發(fā)灑淅, 咽燥汗出, 或溲稠數(shù), 多唾涎沫, 此令重虛, 津液漏泄, 故知非軀。 畜煩滿血, 月稟一經(jīng)。 三月一來, 陰盛則瀉, 名曰: 居經(jīng)。
{謂右脈浮大, 左脈反弱也。 } {蓋女子尺脈宜盛, 今反見弱, 是榮不足于下也, 寸口衛(wèi)脈浮大者, 衛(wèi)氣盛于上也, 經(jīng)曰: 至陽盛地氣不足, 故曰: 反也, 舉寸以該尺耳, 此言陽脈浮大陰脈反弱之居經(jīng)。 }
羅謙甫曰: 宋褚澄療師尼寡婦, 別制方者, 蓋有謂也。 此二種寡居, 燭陰無陽, 欲心萌而多不遂, 是以陰陽交爭, 乍寒乍熱, 全類溫瘧, 久則為勞。 嘗讀史記倉公傳, 載濟北王侍人韓女, 病腰背寒熱, 眾醫(yī)皆以為寒熱病。 倉公曰: 病得之欲男子不得也。 何以知, 診其脈, 肝脈弦出寸口, 是以知之。 蓋男子以精為主, 婦人以血為主。 男子精盛以思室, 女人血盛以懷胎也。 夫盰攝血者也, 是厥陰盰脈弦出寸囗, 上魚際, 則陰盛可知, 故知褚氏之言, 信有謂矣。
{此專主肝經(jīng)而言, 以相火寄于肝也, 男女之欲皆從此出, 觀天地之氣始于春, 則知字欲之義必由于肝也, 鳥獸孳尾亦然, 故治此者當以柴胡湯為法。 }
濟生方論曰: 內(nèi)經(jīng)云: 百病皆生于氣。 經(jīng)有所謂七氣, 有所謂九氣。 喜怒憂思悲恐驚者, 七氣也。 七情之外, 益之以寒熱二證, 而為九氣也。 {其抑氣治法須隨證采后方治之, 故此不備列。 } 氣之為病, 男子婦人皆有之, 惟婦人血氣為患尤甚。 蓋人身血隨氣行, 氣一壅滯, 則血與氣并, 或月事不調, 心腹作痛: 或月事將行, 預先作痛: 或月事己行, 淋漓不斷, 心腹作痛: 或遵腰脅, 或引背膂, 上下攻刺, 吐逆不食, 甚則手足搐搦, 狀類驚癇, 或作寒熱; 或為癥瘕, 肌肉消瘦, 非特不能受孕, 久而不治, 轉而為瘵疾者多矣。
李氏曰: 月水循環(huán), 纖, 不作而有子。 若兼潮熱腹痛, 重則加之咳嗽, 汗嘔, 或潟, 有潮汗, 則血愈消耗。 有咳嘔則氣往上行, 瀉則津偏于后, 痛則積結于中, 是以必先去病, 而后可以滋血調經(jīng)。 就中潮熱疼痛, 尤為婦女常病。 蓋血滯積入骨髓, 便為骨蒸。 血滯積瘀于中, 與日生新血相搏, 則為疼痛, 血枯不能滋養(yǎng)百骸, 則蒸熱于外。 血枯胞絡火盛, 或挾痰氣食積, 寒冷外邪, 則為疼痛。
方氏曰: 婦人經(jīng)病, 有月侯不調者, 有月候不通者。 然不調不通之中, 有兼疼痛者, 有兼發(fā)熱者, 此分而為四也。 {析理無余, 論癥極確醫(yī)能悉此, 何患不良, 以類字推之, 則所該者廣, 幸毋執(zhí)也, 而為先為佐, 尤所當知。 } 然四者若細推之。 不調之中, 有, 前者, 有退后者; 則, 前為熱, 退后為虛也。 不通之中, 有血滯者, 有血枯者; 則血滯宜破, 血枯宜補也。 疼痛之中, 有常時作痛者, 有經(jīng)前經(jīng)后作痛者; 則常時與經(jīng)前為血積, 經(jīng)后為血虛也。 發(fā)熱之中, 有常時發(fā)熱者, 有經(jīng)行發(fā)熱者; 則常時為血虛有積, 經(jīng)行為血虛有熱也, 此又分而為八焉。 大抵婦人經(jīng)病, 內(nèi)因憂思忿怒, 外因飲冷形寒。 蓋人之氣血周流, 忽因憂思忿怒所觸, 則郁結不行。 人之經(jīng)前產(chǎn)后, 忽遇飲冷形寒, 則惡露不盡。 此經(jīng)候不調、不通、作痛、 發(fā)熱之所由也。 大抵氣行血行, 氣止血止, 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 香附之類是也。 熱則流通, 寒則凝結, 故治血病以熟藥為佐, 肉桂之類是也。
丹溪曰: 經(jīng)水者陰血也。 陰必從陽, 故其色紅, 稟火色也。 血為氣之配, 氣熱則熱, 氣寒則寒, 氣升則升, 氣降則降, 氣凝則凝, 氣滯則滯, 氣清則清, 氣濁則濁, 上應于月, 其行有常, 名之曰: 經(jīng), 為氣之配。 因氣而行, 成塊者, 氣之凝也。 將行而痡者, 氣之滯也。 來后作痛者, 氣血俱虛也因氣而行, 成塊者, 氣之凝也。 將行而痛者, 氣之滯也。 來后作痛者, 氣血俱虛也。 色淡者, 亦虛也, 而有水混之也。 錯經(jīng)妄行者, 氣之亂也。 紫者氣之熱也。 黑者熱之甚也。 今人但見其紫者、黑者、 作痛者、成塊者, 率指為風冷, 而行溫熱之劑, 則禍不旋踵矣。 良由病源論月水諸病, 皆曰: 風冷乘之, 宜其相習而成俗也。 或曰: 黑者, 北方水色也, 紫淡于黑, 非冷而何? 予曰: : 經(jīng)云: ﹃亢則害, 承乃制。 ﹄熱甚者必兼水化, 所以熱則紫, 甚則黑也。 況婦人性執(zhí)而見鄙, 嗜欲加倍, 臟腑厥陽之火, 無日不起, 非熱而何。 若曰: 風冷, 必須外得, 設或有之, 蓋千百而一二也。
準繩云: 冷癥外邪初感, 人經(jīng)必痛或不痛者, 久則郁而變熱矣。 且寒則凝, 既行而紫黑, 故非寒也。 {二公之說甚明。 }
葉氏曰: 血黑屬熱, 丹溪之論善矣。 然風寒外乘者, 十中常見一二, 何以辨之? 蓋寒主引澀, 小腹內(nèi)必時常冷痛。 經(jīng)行之際, 或手足厥冷, 唇青面白, 尺脈或遲或微或虛, 或雖大而必無力。 熱則尺脈或洪或數(shù)或實, 或雖小而必有力, 于此審之, 可以得其情矣。 {脈癥相參尤為的確。 }
李氏曰: 心主血, 故以色紅為正, 雖不對期而色正者易調。 其色紫者風也; 黑者熱甚也; 淡曰: 者虛也: 或挾痰停水以混之也, 如煙塵水, 如屋漏水, 如豆汁。 或帶黃混濁模糊者, 濕痰也。 成塊作片, 血不變者, 氣滯也, 或風冷乘之也。 色變紫黑者, 血熱也。 大概紫者, 四物湯加防風白芷荊芥。 黑者, 四物湯加芩連香附。 淡白者, 芎歸湯加參耆白芍藥香附。 有痰者, 二陳湯加芎歸。 如煙塵者, 二陳湯加秦艽防風蒼術。 如豆汁者, 四物湯加芩連。 成塊者, 四物湯加香附玄胡索枳殼陳皮。 隨癥選用。
王子亭曰: 經(jīng)者常候也, 謂候其一身之陰陽愆伏, 知其安危, 故每月一至, 太過不及, 皆為不調。 陽太過, 則先期而至。 陰不及, 則后時而來。 其有乍多乍少, 斷絕不行, 崩漏不止, 皆由陰陽衰盛所致。
丹溪云: 經(jīng)水不及期而來者, 血熱也, 四物湯加芩連香附。 肥人不及日數(shù)而多者, 痰多血虛有熱, 南星白術蒼術黃連香附川芎作丸。 {丹溪翁只主一熱字, 而熱癥內(nèi)又用蒼術南星等, 誰其信之, 立齋又分肝脾血分勞役五種, 尤為詳明。 }
薛氏曰: 先期而至, 有因脾經(jīng)血燥者, 宜加味逍遙散。 有因脾經(jīng)郁滯者, 宜歸脾湯。 有因肝經(jīng)怒火者, 宜小柴胡湯加生地黃。 有因血分有熱者, 宜四物湯加柴胡牡丹皮山梔子。 有因勞役火動者, 宜補中益氣湯。 {愚謂脾虛氣郁宜歸脾湯, 脾實氣郁宜越鞠丸之類為當。 }
丹溪云: 經(jīng)水過期血少也, 用川芎當歸人參白術, 兼痰藥治之。 過期色淡者, 痰多也, 二陳湯加芎歸。 過期紫黑有塊, 血熱也, 必作痛, 四物湯加香附黃連。
薛氏曰: 過期而至, 有因脾經(jīng)血虛者, 宜人參養(yǎng)榮湯。 有因盰經(jīng)血少者, 宜六味地黃丸。 有因氣虛血弱者, 宜八珍湯。
{血生于脾, 故色淡者宜補脾胃, 此參術所必用也。 而丹溪以芎歸為配, 不用地黃芍藥者豈無深意焉, 如立齋養(yǎng)榮八珍等湯俱本于此, 其用六味丸者。 又為補母之法, 宜詳之。 }
準繩云: 婦人病多是月經(jīng), 乍多乍少, 或前或后, 將發(fā)疼痛, 醫(yī)者不審, 一例呼為經(jīng)病, 不知陽勝陰, 陰勝陽, 所以服藥無效。 蓋陰氣乘陽, 則包藏寒, 氣血不運行, 經(jīng)所謂“天寒地凍, 水凝成冰。 ”故令乍少而在月后。 若陽氣乘陰, 則血流散溢, 經(jīng)所謂“天暑地熱, 經(jīng)水沸溢。 ”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當和血氣平陰陽, 期為福也。 陽勝陰, 月候多者, 當歸飲。 陰勝陽, 月候少者, 七沸湯。 又云: 經(jīng)水過多, 為虛熱, 為氣虛不能攝血。 經(jīng)水澀少, 為虛為澀。 虛則補之, 澀則濡之。
脈經(jīng)曰: 有一婦人來診, 言經(jīng)水少, 不如前者何也?師曰: : 曾更下利。 若汗出小便利者可, 何以故?師曰: 亡其津液, 故令經(jīng)水少。 設經(jīng)下反多于前者, 當所苦困, 當言恐大便難, 身無復汗也。 {津液者水谷之陰氣也, 亡之則血失所養(yǎng)矣, 故不如前焉。 }
薛氏曰: 前證屬盰膽二經(jīng), 蓋盰膽相為表里, 多因恚怒所傷。 若本經(jīng)風熱, 用補肝散。 [方見脅痛門]血虛, 用四物加酸棗仁。 若腎水不足, 用六味丸。 若患諸瘡瘍, 治見后。
準繩云: 婦人月水不斷, 淋瀝無時, 或因勞損氣血而傷沖任, 或因經(jīng)行而合陰陽, 皆令氣虛不能攝血。 若時止時行, 腹痛, 脈沉細, 此寒熱邪氣客于胞中, 非因虛弱也。 薛氏曰: 前證若, 郁結傷脾, 用歸脾湯。 恚怒傷肝, 用逍遙散。 肝火妄動, 用加味四物湯。 脾氣虛弱, 用六君子湯。 元氣下陷, 用補中益氣湯。 熱傷元氣, 前湯加五味麥門冬炒黑黃檗。
產(chǎn)寶云: 男子生于寅, 寅屬木, 陽中有陰, 故男子得八數(shù)。 女子生于申, 申屬金, 陰中有陽, 故女子得七數(shù)。 男以氣為主, 八八則卦數(shù)日盡。 女以血為主, 七七則卦數(shù)己終, 終則經(jīng)水絕, 沖任脈虛表, 天癸絕, 地道不通, 而無子矣。 或勞傷過度, 喜怒不時, 經(jīng)脈衰微之際, 又為邪氣攻沖, 所以當止不止而崩下也。
許學士云: 婦人經(jīng)脈過期不止, 腰腹疼痛, 或七七數(shù)盡而月經(jīng)下者, 宜用當歸散治之。 {不斷不止有何分別臨癥宜細心體認。 }
產(chǎn)寶云: 經(jīng)水者, 行血氣通陰陽, 以榮于身者也。 氣血盛陰陽和, 則形體通。 或外虧衛(wèi)氣之充養(yǎng), 內(nèi)乏榮血之灌溉, 血氣不足, 經(jīng)候欲行, 身體先痛也。 [此論身痛。 ] {據(jù)此宜用十全大補八珍湯, 人參養(yǎng)榮湯之類。 }
良方云: 婦人經(jīng)來腹痛, 由風冷客于胞絡沖任, 或傷于太陽少陰經(jīng), 用溫經(jīng)湯, 桂枝桃仁湯。 若憂思氣郁而血滯, 用桂枝桃仁湯, 地黃通經(jīng)丸。 若血結而成塊, 用萬病丸。
丹溪云: 經(jīng)水將來作痛者, 血實也, 一云: 氣滯, 四物湯加桃仁香附黃連。 {何以用黃連須識其故。 } 臨行時腰疼腹痛, 乃是郁滯有瘀血, 四物湯加紅花桃仁莪術玄胡索木香。 有熱加黃芩柴胡。 {有加香附青皮桃仁鳥藥丹皮小茴五靈服者。 } 經(jīng)行后作痛者, 血氣俱虛也, 以八珍湯加減服。
戴氏曰: 經(jīng)事來而腹痛者, 經(jīng)事不來而腹亦痛者, 皆血之不調故也。 欲調其血, 先調其氣, 四物湯加吳茱萸半錢香附子一錢, 和氣飲加吳茱萸半錢亦可, 痛甚者, 玄胡索湯。 然又恐感外邪, 傷飲食致痛, 痛不因血, 尤宜詳審, 和氣飲卻能兼治。 因冷而積, 因樍而痛, 宜大溫經(jīng)湯。 冷甚者, 去麥門冬不用。 {格致工夫更進一層。 }
汪石山治一婦人, 瘦小, 年二十余, 經(jīng)水紫色, 或前或后, 臨行腹痛, 惡寒喜熱, 或時感寒, 腹亦作痛, 脈皆細濡近滑, 兩尺重按略洪而滑, 此血熱也。 或謂惡寒如此, 何謂為熱, 曰: 熱極似寒也。 遂用酒煮黃連四兩, 香附歸身尾各二兩, 五靈脂一兩為末, 粥丸, 空腹吞之而愈。 {此全以脈為主不然亦非此藥可愈。 }
一婦年二十一歲, 六月經(jīng)行, 腹痛如刮, 難忍求死, 脈得細軟而駃, 尺則沉弱而近駃, 汪曰: : 細軟屬濕, 數(shù)則為熱, 尺沉屬郁滯也。 以酒煮黃連半斤, 炒香附六兩, 五靈脂半炒半生三兩, 歸身尾二兩為末, 粥丸, 空心湯下三四錢, 服至五六料, 越九牛得一子, 后屢服屢效。 {中病則止不盡劑, 豈可久服, 經(jīng)曰: 毋便過之傷其正也。 } 歷十五年后, 前藥罔效, 汪復診之, 脈皆洪滑無力, 幸其尚有精神。 汪曰: 此非舊日比矣, 舊乃郁熱, 今則虛寒, {黃連久服之故。 }
東垣曰: “始為熱中, 格為寒中是也。 ”
經(jīng)曰: “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乃陰盛格陽。 ”當作寒治, 且始病時而形斂小, 今則形肥大矣。
書曰: “瘦人血熱, 肥人血虛。 ”豈可同一治也。 所可慮者, 汗大泄, 而脈不為汗衰。 血大崩, 而脈不為血減耳。
{二旬俱欠妥, 惟傷寒有邪, 故不為汗衰者不治, 此惟血脫腸無所附, 故脈無力, 不當言不為血滅。 } 其痛日重夜輕, 知由陽虛不能健運, 故亦凝滯而作痛。 以證參脈, 宜用助陽, 若得脈減痛輕, 力為佳兆, 遂投參*苠歸術大劑, 加桂附一帖, 來早再診, 脈皆稍寧, 服至二三十帖, 病且愈。 蓋病有始終寒熱之異, 藥有前后用舍不同, 形有肥瘦壯少不等, 豈可以一方而通治哉。 {亦是寒涼太過, 所謂以藥醫(yī)藥也, 故可服此溫補之劑, 三十帖愈。 }
附客熱 李氏曰: 潮熱有時, 為內(nèi)傷為虛; 無時, 為外感為實。 虛者, 大溫經(jīng)湯。 熱者, 四物湯加柴胡黃芩。 經(jīng)閟者, 滋血湯。 骨蒸者, 大胡連丸.大烏雞丸。 五心潮者, 四物湯加黃連胡黃連。 無汗者, 茯苓補心湯。 有汗者, 逍遙散。 {消遙散為退熱圣藥須善加減。 } 經(jīng)前潮者, 血虛有滯, 逍遙散加牡丹皮桃仁玄胡索。 經(jīng)后潮者, 血虛有熱, 逍遙散去柴胡換地骨皮加生地黃。 此藥加減為退熱圣藥。 尋常潮熱者, 腎氣丸大造丸, 或四物湯料加便炒黃芩一兩, 四制香附一斤, 蜜丸服。 {三方更妙。 }
吳茭山治一婦, 經(jīng)血過多, 五心煩熱, 日晡潮熱, 諸樂無效, 以四物加胡黃連三服 而愈。 {以病未深故役速效耳。 } 薛新甫治一婦人經(jīng)候過期, 發(fā)熱倦怠, 或用四物黃連之類, 反兩月一度, 且少而成 塊。 又用峻藥通之, 兩目如帛所蔽。 薛曰: ; 脾為諸陰之首, 目為血脈之宗, 此脾傷, 五贓皆為失所, 不能歸于目矣, 遂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 專主脾胃, 年余尋愈。 {此在倦怠及反兩月一度上體認來。 }
大全云: 客熱者因體虛, 而將溫過度, 外熱加之, 非臟腑自生, 故云: 客熱。 其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 囗燥心煩, 手足壯熱者是也。
薛氏曰: 前證若, 客邪所侵, 補中益氣加川芎防風。 {客邪而補中益氣, 須細心體認, 證脈相參, 必真虛者方可, 不然恐懼實實之害。 } 肝虛血少, 六味地黃丸。 胃火飲冷, 錢氏潟黃散.胃虛飲湯.七味白術散。 潮熱時熱, 八珍湯。 晡熱內(nèi)熱, 逍遙散。 發(fā)熱體倦, 補中益氣湯。 恚怒發(fā)熱, 小柴胡湯。 寅卯酉戌時熱, 升陽益陰湯。
經(jīng)水適來適斷, 或有往來寒熱者, 先服小柴胡, 以去其寒熱, 后以四物湯和之。 薛新甫治一婦人, 耳內(nèi)或耳后項側作痛, 寒熱口苦, 月經(jīng)不調, 此肝火氣滯而血凝用小柴胡加山梔川芎丹皮治之, 諸病悉退。 {有熱入血室之象, 諸癥皆見在少陽經(jīng), 故用此湯, 此經(jīng)多氣少血, 何為不用當歸赤芍生地。 }
大全云: 師尼寡婦與室女出嫁愆期者, 多因欲心萌而不遂, 懨懨成病, 乍寒乍熱, 久則為勞 。 又有經(jīng)閉, 自yin痰逆, 頭風膈氣, 痞悶面黚瘦瘠等證, 皆寡婦之病也。 {此倉公治欲男子不得之法也。 }
薛氏曰: 前證若 肝脈弦出魚際, 用小柴胡加生地黃送下生地黃丸, 久而血虛, 佐以四物湯。 若兼怒動肝火而寒熱者, 佐以加味逍遙散。 {此婦遍身欲火, 降火涼血亦是正法, 大約寒涼迥度, 又須治本也。 }
一婦人困夫經(jīng)商久不歸, 發(fā)寒熱, 月經(jīng)旬日方止, 服降火涼血藥, 反潮熱內(nèi)熱, 自汁盜汗, 月經(jīng)頻數(shù), 余曰: “熱汗, 氣血虛也。 經(jīng)頻, 肝脾虛也。 ”用歸脾湯、 六味丸而愈。
良方云: 婦人傷寒傷風發(fā)熱, 經(jīng)水適來, 晝則安靜, 暮則譫語, 有如瘧疾, 此為熱入血室。 治者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宜服小柴胡湯。 若脈遲身涼, 當刺期門穴, 下針病人五吸, 停針良久, 徐徐出針。 凡針期門穴, 必瀉勿補, 肥人二寸, 瘦人寸半也。 {邪入血分, 故發(fā)在暮, 且譫語屬胃經(jīng)者多, 恐誤犯之, 故云: 然。 }
許學士治一婦病傷寒發(fā)寒熱, 遇夜則如見鬼狀, 經(jīng)六七日, 忽然昏塞, 涎響如引鋸, 牙關緊急, 瞑目不知人, 病勢危困。 許視之曰: “得病之初, 曾值月經(jīng)來否, ” {凡遇此癥須當問此。 }
其家云: “經(jīng)水方來, 病作而經(jīng)遂止, 得一二日發(fā)寒熱, 晝雖靜, 夜則有鬼祟, 從日昨不省人事。 ”
許曰: “此乃熱入血室證。 ”
仲景云: “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 經(jīng)水適來, 晝則明了, 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 發(fā)作有時, 此名熱入血室。 ”醫(yī)者不曉, 以剛劑與之, 遂致胸膈不利, 涎潮上脘, 喘急息高, 昏冒不知人, 當先化其痰, 后除其熱, 乃急以一呷散投之, 兩時頃涎下, 得睡省人事, 次授以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三服而熱除。 不汗而自解矣。 {明知熱入血室, 乃因癥而先治痰, 所謂急則治標, 后治其本也。 }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 醫(yī)者不識, 用補血調氣藥治之, 數(shù)日遂成血結胸。 或勸用前藥, 許公曰: “小柴胡已遲, 不可行也。 ” {使不能針或用桃仁承氣合小柴胡亦可。 } 無己, 用期門穴期可矣, 予不能針, 請善針者治之。 ﹄如言而愈。 或問熱入血室, 何為而成結胸也。 許曰: “邪氣傳入經(jīng)絡, 與正氣相搏 上下流行, 遇經(jīng)水適來適斷, 邪氣乘虛入于血室, 血為邪所迫, 上入盰經(jīng), 肝受邪, 則譫語而見鬼。 復入膻中, 則血結于胸中矣。 何以言之, 婦人平居, 水養(yǎng)木, 血養(yǎng)肝, 方未受孕, 則下行之為月水。 既孕, 則中畜之以養(yǎng)胎。 及己產(chǎn), 則上壅之以為乳, 皆血也。 今邪逐血并歸于肝經(jīng), 聚于膻中, 結于乳下, 故手觸之則痛, 非藥可及, 故當刺期門也。 ”
虞恒德; 治一少婦, 夏月行經(jīng), 得傷寒似瘧, 譫語狂亂, 諸醫(yī)皆以傷寒內(nèi)熱, 投雙解散解毒湯服之, 大汗如雨, 反如風狀。 次以牛黃丸金石之藥, 愈投愈劇, 一日延虞診視, 脈弦而大, 虞思傷寒內(nèi)熱狂亂, 六陽俱病, 豈不囗干舌黑, 況脈不數(shù), 病體捫之, 或熱或靜其腹急痛, 意必有內(nèi)傷在前, 傷寒在后。 今傷寒得汗雖已, 內(nèi)傷則尚存故也。 因細問之, 患者曰: “正行經(jīng)時, 因飲食后多汗, 用冷水抹身, 因得此證。 ”方知冷水外閉其汗內(nèi)阻其血, 邪熱入室, 經(jīng)血未盡, 血得邪熱, 乍靜乍亂, 寒熱譫語, 掉眩類風, 須得玉燭散下之而愈, 下后譫語已定, 次以四物小柴胡湯, 調理五日, 熱退身涼, 患遂瘳。 {凡診婦人先問經(jīng)候有無, 此是關竅, 凡經(jīng)行后, 似瘧譫語, 便是熱入血室。 } {病根在腹急痛。 }
衍義云: 一婦人溫病已十二日, 診之其脈六七至而澀, {以脈六七至, 明知是熱澀, 則知其為有瘀血, 寸大尺小上焦有熱, 此亦兼陽明胃腑病, 以頰赤口干不了了, 而用姜桂, 亦人所難, 須慎之。 }寸稍大, 尺稍小, 發(fā)寒熱, 頰赤囗干不了了, 耳聾, 間之病, 數(shù)日經(jīng)水乃行, 此屬少陽熱入血室也。 若治不對病, 則必死, 乃按其證, 與小柴胡湯。 服之二日, 又與小柴胡湯加官桂干姜, 一日寒熱遂止。 又云: 臍下急痛, 又與抵當丸微利, 臍下痛痊, 身漸涼, 脈漸勻, 尚不了了, 乃復與小柴胡湯。 次日但胸中熱躁, 囗鼻干, 又少與調胃承氣湯, 不得利。 次日心下痛, 又與大陷胸湯半服, 利三行。 次日虛煩不寧, 時妄有所見, 復狂言, 雖知其尚有燥屎, 以其極虛, 不敢攻之, 遂與竹葉湯, 去其煩熱, 其夜大便自通, 至晚兩次, 中有燥屎數(shù)枚, 而狂言虛煩盡解, 但咳嗽唾, 此肺虛也, 若不治恐成肺痿, 遂與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湯, 一日咳減, 二日而病悉愈。 {五味干姜以治咳嗽, 以未成痿, 故可加否則誤矣。 } 以上皆用仲景方。
薛立齋, 治一婦人, 懷抱素郁, 感冒經(jīng)行譫語, 服發(fā)散之劑不應, 用寒涼降火, 前證益甚, 更加月經(jīng)不止, 肚腹作痛, 嘔吐不食, 痰涎自出, 此脾胃虛寒, 用香砂六君子, 脾胃漸健, 諸證漸退, 又用歸脾湯而全愈。 {以感冒故發(fā)散, 以譫語故清涼, 然云: 前癥益甚, 而復用香砂歸脾, 人所難信, 其意重在嘔吐痰涎自出上耳, 然終有疑當以脈詳, 學者不可以是而造次也, 慎之。 }
汪石山治一婦, 經(jīng)行必潟三日, 然后行, 診其脈皆濡弱, 此脾虛也。 脾屬血屬濕, 經(jīng)水將動, 脾血先己流注血海, 然后下流為經(jīng)。 脾血既虧, 則虛而不能運行其濕, 令作參苓白術散, 每服一錢, 一日米飲調下二三次, 月余經(jīng)不瀉矣。 {濡弱二字, 足征脾虛, 此脾氣虛而非脾血虛也, 用藥當矣, 而血虧不運之說久妥。 } 一婦年逾四十, 形長色脆, 病經(jīng)不行, 右脈浮軟而大, 左脈虛軟而小近駃, 常時經(jīng)前作泄。 {據(jù)脈審證明是脾虛下陷, 豈得謂亡陰而補血乎, 大謬大謬。 } 今年四月感風咳嗽, 用湯洗浴汗多, 因泄一月。 六月復因洗浴, 發(fā)瘧六七次, 瘧雖止而神思不爽。 至八月盡, 而經(jīng)水過多, 白帶時下, 泄溈, 覺右腳疼痛, 舊曾閃肭腳跟, 今則假此延痛臀腿腰脅尻骨頸項, 右邊筋脈皆掣痡, 或咳嗽一聲, 則腰眼痛如腰札, 日輕夜重, 叫號不己, 幸病稍止, 飲食如常。 今詳月水過多, 白帶下時, 日輕夜重泄瀉無時, 亦屬下多亡陰, 宜作血虛論治, 服四物止痛之劑益甚。 九月汪復診視, 始悟此病, 乃合仲景所謂陽生則陰長之法矣。 夫經(jīng)水多, 白帶下, 常泄瀉, 皆由陰虛陷下而然, 命曰: 陽脫是也。 日輕夜重, 蓋日陽旺, 而得健運之職, 故血赤無凝滯之患, 而日故輕。 夜則陰旺, 而陽不得其任, 矢其健運之常, 血亦隨滯, 故夜重, 遂以參術助陽之藥, 煎服五七帖痛減, 此亦病證之變, 治法殊常, 故記之。 {據(jù)愚意, 當用補中益氣, 加續(xù)斷杜仲茯苓。 }
脈經(jīng)曰: 尺脈滑, 血氣實, 婦人經(jīng)脈不利。 少陰脈弱而微, 微則少血。 寸口脈浮而弱, 浮則為虛, 弱則無血。 脈來至狀如琴弦, 苦少腹痛, 主月水不利, 孔竅生瘡。 肝脈沉, 主月水不利, 腰腹, 。 尺脈來而斷續(xù)者, 月水不利, 當患小腹引腰痛, 氣滯, 上攻胸臆也。 經(jīng)不通, 繞臍寒疝痛, 其脈沉緊, 此由寒氣客于血室, 血凝不行, 結積, 血為氣所沖, 新血與故血相搏故痛。 {滑為氣血有余故曰: 實。 微弱為血不足浮弱亦然。 弦也沉也斷續(xù)也, 皆主痛而不利, 而孔竅生瘡, 上攻胸臆當別之, 沉緊為寒在血分。 }
四物湯, 治婦人沖任虛損, 月水不調, 經(jīng)病或前或后, 或多或少, 或臍腹脅痛, 或腰足中痛, 或崩中漏下, 及胎前產(chǎn)后諸證, 常服益榮衛(wèi)滋氣血, 若有他病, 隨證加減。 上銼各等分, 每服四錢, 水煎服。 春倍川芎, 夏倍芍樂, 秋倍地黃, 冬倍當歸。 {此倍加法, 便是四時妙理, 倍當歸以迎春氣, 倍川芎以迎夏氣, 倍芍藥以迎秋, 倍地黃以迎冬, 用當歸以生一陽, 用芍藥以生一陰, 皆升降之妙也, 識之識之。 } 若春則防風四物, 加防風倍川芎。 若夏則黃芩四物, 加黃芩倍芍藥。 若秋則門冬四物, 加天門冬倍地黃。 若冬則桂枝四物, 加桂枝倍當歸。 若血虛而腹痛, 微汗而惡風, 四物加茂桂, 謂之腹痛六合。 若風眩暈, 加秦艽羌活, 謂之風六合。 若氣虛弱, 起則無力, 尪然而倒, 加厚樸陳皮, 謂之氣六合。 氣不足而用泄氣之藥加乎, 當以參耆易之。 若發(fā)熱而煩, 不能睡臥者, 加黃連梔子, 謂之熱六合。 若虛寒脈微自汗, 氣難布息, 清便自調, 加干姜附子, 謂之寒六合。 若中濕身沉重無力, 身涼微汗, 加白術茯苓, 謂之濕六合。 若婦人筋骨肢節(jié)疼, 及頭痛脈弦, 憎寒如瘧, 宜治風六合, 四物湯加羌活防風。 若血氣上沖, 心腹脅下滿悶, 宜治氣六合, 四物加木香檳榔。 若臍下虛冷腹痛, 及腰脊間悶痛, 宜玄胡六合, 四物加玄胡索苦楝。 若氣沖經(jīng)脈, 月事頻并, 臍下多痛, 宜倍芍藥加黃。 若經(jīng)事欲行, 臍腹絞痛, 臨經(jīng)痛者, 血澀也, 加玄胡苦楝{碎炒焦}木香檳榔。 若婦人血虛, 心腹, 痛不可忍者, 去地黃加干姜, 名四神湯。 補下元加干姜甘草。 氣筑, 小腹痛, 加玄胡索。 若腹中刺痛, 惡物不下, 倍加當歸芍藥。 若腹痛作聲經(jīng)脈不快, 加熟地黃一倍, 添桂心半倍。 經(jīng)行腹痛, 腰背痛, 加蕓薹牛膝紅花吳茱萸庵閶甘草銀器燈心熱服。 若經(jīng)水澀少, 加葵花煎, 又加紅花血見愁。 若經(jīng)水少而色和者, 倍加熟地黃當歸。 若經(jīng)水暴下, 加黃芩。 若腹痛, 加黃連。 如夏月不去黃芩。 若經(jīng)水如黑豆汁者, 如黃芩黃連。 經(jīng)水過多, 別無余證, 宜黃芩六合湯, 四物湯黃芩白術等分。 經(jīng)血淋漓不斷, 加干瑞蓮房炒入藥。 陰陽交合經(jīng)脈行, 加赤石脂黃, 肉桂百草霜藕節(jié)敗棕灰肉豆蔻當歸木香龍骨白茯苓白術地榆。 {交合經(jīng)行治法。 } 若經(jīng)水適來適斷, 或有寒熱往來者, 先服小柴胡湯, 以去其寒熱, 后以四物湯和之。 如寒熱不退, 勿服四物, 是謂變證, 表邪猶在, 不能效也。 依前論中變證, 隨證用樂調治。 {須識表證更有次序可法。 } 若血崩者, 加生地黃蒲黃。 補血住崩, 加百草霜棕灰m.payment-defi.com/rencai/首? 灰蒲黃炒過龍骨白姜。 血成片, 加地黃藕節(jié)。 血黑片, 加人參白術。 若血臟虛冷, 崩中去血過多, 加阿膠艾。 {以虛冷而崩中, 故加艾, 今人不問冷熱而皆用膠艾, 殊可笑也。 } 月水不調血崩, 或多少, 或前后, 嘔逆心膨, 加陳艾黃? 。 若赤白帶下, 宜香桂六合, 四物湯加桂枝香附各減半。 四物湯為細末, 蜜煉丸梧子大, 空心米飲湯下, 三四十丸, 治高年婦人白帶良驗。 如白yin濁, 加龍骨地黃當歸。 如漏下五色, 研麝香好酒下。 如鮮紅, 溫酒鹽湯下。 如帶下, 加肉桂蒲黃百草霜甘草黑豆白術玄胡索白姜龍骨, 空心鹽酒下。 如白帶, 加白龍骨酒下。 {此皆古法宜體認的確方可遵。 } 若婦人血積者, 加廣茂京三棱桂干漆。 {炒煙盡各等分} 若經(jīng)血凝滯, 腹內(nèi)血氣忤疼, 加廣茂官桂等分。 王右夫云: 熟地黃滯血。 安能止痛, 不若以五靈脂代之。 血滯不通, 加桃仁紅花。 經(jīng)閟, 加枳殼大黃荊芥黃芩青皮滑石木通瞿麥海金沙山梔子車前子。 {以經(jīng)閉而用利水之藥何也, 豈非以下焦氣滯而道之耶。 } 血寒, 加甘草烏梅柴胡桃柳枝。 月水久閉, 加肉桂甘草黃? 姜黃棗子木通紅花。 月水不通, 加野苧根牛膝紅花蘇木舊酒水同煎。 血氣不調, 加吳茱萸等分, 甘草減半, 諸虛不足, 加香附子。 {野苧乃涼藥。 } {以甘能和氣生液養(yǎng)血也, 惟氣不足者宜之, 如要調氣, 宜倍香附最妙。 } 四物湯加甘草半兩, 為細末煉蜜丸, 每兩作八丸, 酒醋共半盞煎湯, 同化調下, 名當歸煎, 去敗血生好血, 如人行五里, 再進一服, 無時。 若虛熱病, 四物湯與參蘇飲相合, 名補心湯主之, 添柴胡名五神湯, 大能補虛退虛熱。 潮熱加黃芩地骨皮柴胡。 一方加柴胡干葛黃? 人參。 虛熱口干, 加麥門冬黃芩。 虛渴, 加人參干葛烏梅括蔞根。 虛而多汗, 加? 牡蠣麻黃根。 虛寒潮熱, 加柴胡地骨皮白術茯苓甘草秦艽知母黃芩麥身貝母人參鳥栴棗子。 若四肢腫痛, 不能舉動, 宜以蒼術各半湯主之。 {與蒼術對配, 意見自超然, 必有澀者宜之。 } 若大使燥結, 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半, 名玉燭散主之。 若流濕潤燥, 宜四物理中各半湯。 若氣血俱虛, 四物與四君子湯各半, 名八珍湯主之。 加縮砂仁保胎氣, 令人有子。 有熱加黃芩。 若因熱生風者, 加川芎柴胡防風。 {若謂熱生風, 當清熱茲不清熱, 而散郁熱, 當以意逆之。 } 乃治痹疼妙藥 血氣勞, 加荊芥柴胡。 {非治勞乃行肝膽之氣血結滯生熱也, 與用青蒿同。 } 血風兩脅筑痛, 或盤腸成塊, 加大黃蓽撥乳香。 血弱生風, 四肢痹疼, 行步艱難, 加人參乳香沒藥麝香甘草五靈脂羌活防風荊芥地龍南星附子澤蘭為末, 蜜丸, 木瓜盬湯下。 {乃治痹疼妙藥。 } {下三節(jié)俱治血風, 而變證不同用藥亦異, 自當心悟。 } 血風膨脹, 加甘草木香枳殼馬兜鈴葶藶紫蘇藿香地黃, 空心服。 臟腑秘, 加大黃桃仁。 滑泄, 加官桂附子。 嘔加白術人參。 {一方有生姜} 嘔吐不止, 加藿香, 白術減半, 人參再減半。 嘔逆, 飲食不入, 加白術丁香甘草人參縮砂益智仁胡椒。 {以嘔吐嘔逆而所加藥固是矣, 然與四物同用然乎否乎。 } 若咳嗽, 加桑白皮半夏人參生姜北五味子甘草。 {古人治嗽多用人參五味, 然審察虛實不可據(jù)信也。 } 若發(fā)寒熱, 加干生姜牡丹皮柴胡。 若寒熱往來, 加炮干姜牡丹皮各二分半。 若平常些少虛眩, 肢體瘦倦, 月信不通, 只用生姜薄荷, 此是婦人常服之樂。 蓋味寡而性緩, 效遲而功深。 {逍遙散以薄荷為引即此意。 } 若大渴, 加知母石膏。 若水停心下, 微吐逆者, 加豬苓茯苓防己。 若心腹脹滿, 加枳殼青皮。 虛汗加麻黃根。 , 汗多加浮麥。 腸風下血, 加槐角槐花枳殼荊芥黃芩大腹皮紅內(nèi)消地榆石楠葉白雞冠花為散, 煎一半為末, 空心鹽湯舊酒調下。 鼻衄吐血, 加竹青蒲黃藕節(jié)半夏丁香訶子桂花紅棗飛羅面白茅根蚌粉。 {桂花桂心也, 桂與丁半以治吐衄, 今人難之, 古法多用, 亦須識之, 以備參考。 } 若頭昏項強, 加人參黃芩。 若虛寒似傷寒者, 加人參柴胡防風。 若虛煩不得睡, 加竹葉人參。 若諸痛有濕者, 四物與白術相半, 加大麻茯苓穿山甲用酒煎服。 {前以四肢腫痛用蒼術, 此以諸痛有濕用白術相半, 宜思之。 } 治老人風秘, 加青皮等分。 {老人風秘加青皮人所未知產(chǎn)后亦有用。 } 治瘡疾, 加荊芥, 酒煎常服。 奶癰, 加連翹茨菰子紅內(nèi)消白芷菰片荊芥牛膝山蜈蚣乳香沒藥漏蘆生地黃。 赤眼頭風疾, 加薄荷清茶。 赤眼生風, 加防風黃芩。 風瘡赤腫, 加荊芥牛蒡子何首烏甘草防風羌活地黃鹽酒。 腳腫, 加大腹皮赤小豆茯苓皮生姜皮。 {傷寒有六經(jīng)癥故不離仲景法。 } 若婦人傷寒汗下后, 飲食減少, 血虛者, 加黃? 白術茯苓甘草, 宜八物湯。 若妊娠傷寒中風, 表虛自汗, 頭痛項強, 身熱惡寒, 脈浮而弱, 太陽經(jīng)病, 宜表虛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桂枝地骨皮各七錢。 {以自汗合洼枝湯也。 } 若妊娠傷寒, 頭痛身熱無汗, 脈浮緊, 太陽經(jīng)病, 宜表實六合, 四物湯四兩, 麻黃細辛各半兩。 {以無汗合麻黃, 加細辛合少陰里也。 } 若妊娠傷寒, 中風濕之氣, 肢節(jié)煩疼, 脈浮而熱, 頭痛, 此太陽標病也, 宜風濕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防風蒼術各七錢。 若妊娠傷寒下后, 過經(jīng)不愈, 溫毒發(fā)斑如錦紋, 宜升麻六合, 四物湯四兩, 柴胡黃芩各七錢。 {合升麻湯。 } 若妊娠傷寒, 胸脅滿痛脈弦, 少陽頭昏項強, 宜柴胡六合, 四物湯四兩, 柴胡黃芩各七錢。 {合小柴胡。 } 若妊娠傷寒, 大便硬小便赤, 氣滿而脈沉數(shù), 陽明太陽本病也, 急下之, 宜大黃六合四物湯四兩, 大黃半兩桃仁十個去皮尖麩炒。 {合桃仁承氣。 } 若妊娠傷寒, 汗下后, 咳嗽不止, 宜人參六合, 四物湯四兩, 人參五味子各半兩。 {以咳嗽而用人參五味, 人皆難之, 此重在汗下后三字。 } 若妊娠傷寒, 汗下后, 虛痞脹滿者, 陽明本虛也, 宜厚樸六合, 亦治咳嗽喘滿, 四物湯四兩, 厚樸枳實麩炒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 汗下后, 不得眠者, 宜梔子六合, 四物湯四兩, 梔子黃芩各半兩。 {合白虎湯。 } 若妊娠傷寒, 身熱大渴, 蒸蒸而煩, 脈長而大者, 宜石膏六合, 四物湯四兩, 石膏知母各半兩。 {合四苓。 } 若妊娠傷寒, 小便不利, 太陽本病, 宜茯苓六合, 四物湯四兩, 茯苓澤瀉各半兩。 {非仲景法。 } 若妊娠傷寒, 太陽本病, 小便赤如血狀者, 宜琥珀六合, 四物湯四兩, 琥珀茯苓各半兩。 {仲景無此法。 } 若妊娠傷寒, 汗下后, 血漏不止, 胎氣損者, 宜膠艾六合, 四物湯四兩, 阿膠艾葉各半兩。 {一方加甘草同上, 一方加干姜干草黃耆。 }{此仲景法。 } 若妊娠傷寒, 四肢拘急, 身涼微汗, 腹中痛, 脈沉而遲, 少陰病也, 宜附子六合, 四物湯四兩附子桂各半兩。 {所謂有故無殞也。 } 若妊娠傷寒, 畜血證, 不宜墮胎藥下之, 宜四物大黃湯, 四物湯四兩, 生地黃大黃酒浸各半兩。 四物與麻黃桂枝白虎柴胡理中四逆茱萸承氣涼膈等, 皆可作各半湯, 不能殫述, 此易老用藥大略也。 安胎及漏下血, 加阿膠大艾甘草蒲黃炒過。 若胎動不安, 下血不止, 每服加艾葉五七片, 更加蔥白阿膠末, 黃?苠減四味之半, 當歸只用小半。 如疾勢甚者, 以四味各半兩細銼, 以水四盞, 熟艾六塊, 如雞子大, 阿膠五七片, 煎至二盞半, 去滓, 分作四服, 一口令盡。 一方加粉草干姜黃苠, 日二三服, 至二臘。 {以一七為一臘}{以胎漏而加干姜何也? } 加阿膠艾葉水煎服, 名六物湯, 胎前產(chǎn)后, 每日可一二服, 亦治血痢不止, 腹痛難忍。 一方加黃?苠柏葉阿膠甘草續(xù)斷, 治平常經(jīng)血淋漓不斷, 或多或少, 或赤或白, 非時漏下, 多服有效。 受胎小腸氣痛, 加木香懷香。 {婦人小腸氣者少, 而胎前尤為罕見, 宜識之備驗。 } 胎前嗽, 加枳殼甘草款冬馬兜鈴半夏木通葶藶人參桔梗麥門冬。 胎氣沖肝, 腰腳痹, 行步艱難, 加枳殼木通連翹荊芥地黃羌獨山梔甘草燈心, 空心服妊娠心煩, 加竹茹一塊。 {沖肝一癥, 尤所未聞, 而諸藥皆涼血去風熱, 亦瀉肝氣也。 } 如有敗血, 則用當歸近上節(jié), 易白芍樂以赤, 熟地黃以生。 妊娠作惡生寒, 面青, 不思飲食, 憔悴, 加陳皮枳殼白術茯苓甘草。 {作惡生寒面青, 皆脾胃不足尤宜溫之, 以摜孕為虛宜大補, 以下血為熱, 宜黃苓, 須斟酌也。 } 損孕下血不止, 頭痛寒熱耳鳴, 氣血勞傷所致, 加黃芩荊芥生地黃赤芍藥生姜。 臨產(chǎn)小腹緊痛, 加紅花滑石甘草燈心葵子。 產(chǎn)后惡露腹痛不止, 加桃仁蘇木牛膝。 產(chǎn)后腹痛, 血塊攻腸, 加大艾沒樂好酒。 {血塊攻痛失笑散妙。 } 若因產(chǎn)后, 欲推陳致新, 補血海, 治諸疾加生姜煎。 若產(chǎn)后被驚氣滯, 種種積滯敗血, 一月內(nèi)惡物微少, 敗血作病, 或脹或疼, 胸膈痞悶或發(fā)寒熱, 四肢疼痛, 加玄胡沒藥香白芷, 與四物等分為細末, 淡醋湯或用童便酒調下。 {不知古法, 而欲治今病, 真如者夜行矣, 嗟嗟。 } 如血風于產(chǎn)后乘虛發(fā)作, 或產(chǎn)后傷風, 頭疼發(fā)熱, 百骨節(jié)痛, 每四物湯五兩, 加荊芥穗天麻香附子石膏藿香各二錢五分,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服。 {妙在荊芥。 }{石膏之加非陽明熱痛不可。 } 產(chǎn)后傷風頭痛, 加石膏等分, 甘草減半。 {石膏不可輕用。 } 若產(chǎn)后虛勞日久, 而脈浮疾者, 宜柴胡四物湯, 乃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也。 {是大法也宜熟之。 } 若產(chǎn)后諸癥, 各隨六經(jīng), 以四物與仲景藥各半, 服之甚效。 產(chǎn)后虛憊, 發(fā)熱煩悶, 加生地黃。 產(chǎn)后腹脹, 加枳殼肉桂。 產(chǎn)后寒熱往來, 加柴胡麥門冬。 產(chǎn)后散血筑心, 加地骨皮芍菜。, 產(chǎn)后潮熱, 加白術北柴胡甘草牡丹皮地骨皮。 {如有風熱可加, 無則不可。 } 產(chǎn)后病眼, 加北細辛羌活荊芥菊花甘草木賊石決明草決明。 產(chǎn)后浮腫, 氣急腹大, 喉中水雞聲, 加牡丹皮荊芥白術桑白皮赤小豆大腹皮杏仁半夏馬兜鈴生姜蔥白薄荷。 產(chǎn)后失音不語, 加訶子人參沙蜜百藥煎。 {失音須審虛實恐太澀也。 } 產(chǎn)后悶亂, 加茯神遠志。 {悶亂須問瘀血有無, 以痢風而用龍骨何也, 諸熱藥亦未善。 } 胎前產(chǎn)后痢后風, 加乳香龍骨茱萸木香肉桂蒼術牡丹皮白薇人參甘草澤蘭大椒懷香, 煉蜜為丸, 木瓜酒下。 簡易當歸散, 治經(jīng)脈不勻, 或三四月不行, 或一月再至, 或腰腿疼痛, 不依時而行。 {此方不用地黃, 而補肝脾清金制水, 又是四物湯之一變局, 以此推之應變無窮矣。 } 當歸, 川芎, 白芍藥[炒], 黃芩[炒各一兩], 白術, 山茱萸肉[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 空心溫酒調下二錢, 日三服。 或銼, 每服七錢, 加生姜水煎服。 如冷去黃芩加肉桂。 一方有熟地黃。 增損四物湯, 治月事不調, 心腹疼痛, 補血溫經(jīng)駐顏。 {又一變也, 白術雖溫而丹皮地骨卻清肌骨之熱, 故溫字恐誤。 } 當歸, 川芎, 芍樂[炒], 熟地黃, 白術, 牡丹皮[各一錢半], 地骨皮[一錢], 上咬咀, 作一服, 用水二鐘, 煎至一鐘, 食前服。 大溫經(jīng)湯, 治沖任虛損, 月候不調, 或來多不已, 或過期不行, 或崩中去血過多, 或損, 娠瘀血停留, 小腹急痛, 五心煩熱, 并皆治之。 {既曰: 溫經(jīng), 何為又治諸熱證也, 請細詳之, 不如無害, 蓋有為矣。 } 當歸[去蘆], 川芎, 人參, 阿膠, 碎炒, 肉桂[去粗皮], 白芍藥[炒], 吳茱萸[湯泡], 牡丹皮, 甘草[炙各一錢], 麥門冬[去心二錢], 半夏[生姜湯泡七刺二錢半], 上銼, 作一服, 加生姜五片水煎, 食前稍熱服。 嚴氏抑氣散, 治婦人氣盛于血, 變生諸證, 頭暈胸滿。 {此鐵翁先生交感丹法也, 氣真有余方可用。 } 香附子[四兩], 陳皮[二兩], 茯神[去木], 甘草, 上為末, 每服二錢, 食前沸湯調下。 四制香附丸, 治婦人女子, 經(jīng)候不調。 {配四物更佳有熱者須加條芩。 } 香附子[擦去皮一斤, 分作四分, 好酒浸一分, 鹽水浸一分, 童便浸一分, 醋浸一分, 各三日焙干]。 上為細末, 醋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食前鹽酒下。 十味香附丸, 治婦人經(jīng)候不調。 {絕妙好方。 } 香附[四制一斤], 當歸, 川芎, 白芍藥[炒], 熟地黃[各四兩], 白術, 澤蘭葉, 陳皮[各二兩黃柏鹽水炒],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 醋糊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盬湯下。 九味香附丸, 治婦人百病皆宜。 {前方以黃柏而涼下, 此以茴香而溫下, 白術又倍于前, 別是一種意見, 不可混淆。 } 香附子[童便浸一宿, 再用醋煮曬干炒四兩], 當歸[酒洗芍藥酒炒], 川芎[酒洗], 生地黃[酒洗], 陳皮[去白各一兩], 白術[二兩], 黃芩[酒炒一兩五錢], 小茴香[炒五錢], 上為末, 醋糊丸如桐子大, 空心酒下八九十丸。 熱加地骨皮軟柴胡艾附暖宮丸, 治婦人經(jīng)水不調, 小腹時痛, 赤白帶下, 子宮寒冷。 {芍藥是暖子宮溫下元之品, 今人不分寒熱而慨用之何哉。 } 香附[四制一斤], 艾葉[醋浸炒四兩], 當歸, 川芎, 白芍藥[酒炒], 生地黃[姜汁炒各一兩], 玄胡索[炒二兩], 甘草[生用八錢], 上為細末, 醋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 米湯酒任下。 百子歸附丸, 調經(jīng)養(yǎng)血, 安胎順氣, 胎前產(chǎn)后, 及月事參差, 有余不足, 諸證悉治, 久服有孕。 {前方有玄胡索, 此方有阿膠, 前艾多, 此艾少, 有行之妙, 陳石榴酸澀, 當是固經(jīng)之意。 } 香附[四制二十兩], 阿膠[碎炒], 艾葉,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炒], 熱地黃[酒洗各二兩], 上為末, 用陳石榴一枚, 連皮搗碎, 煎水打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百丸, 空心淡醋湯下。 人參養(yǎng)血丸, 治女人稟受素弱, 血氣虛損, 常服補沖任, 調經(jīng)候, 暖下元, 生血氣。 {稟弱煮先天之氣弱也, 血生于氣, 氣生于下, 故用熟地為君, 人參佐之, 以生下焦之氣, 使令氣旺生血也, 臣以烏梅以生液而, 斂血入肝, 夫既生矣斂矣, 而不為流行之, 則血凝而不通, 故以芎歸為使, 其或瘀也, 以赤芍破之其或潰也, 以炒蒲黃澀之, 庶乎生而不壅, 止而不塞, 降中有升, 溫之不熱, 細玩銖錙之多寡, 宜便知立方之妙用。 } 熟地黃[五兩], 烏梅肉[三兩], 當歸[二兩], 人參, 川芎, 赤芍藥, 蒲黃[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 煉蜜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八十丸, 溫酒米飲任下。 當歸地黃丸, 治婦人血氣不和, 月事不勻, 腰腿疼痛。 {此方妙在分兩之減半, 雖謂血生于氣, 而氣旺生火, 故不多焉。 按自總方四物湯以下諸丸方丸法, 各有次序, 各具妙理, 誠為學者津梁, 病人砭石, 調劑者宜法之。 }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半兩], 牡丹皮, 玄胡索[各二錢半], 人參, 黃耆[各一錢二分半], 上為末, 煉蜜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食前米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