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痧 艄溫疹。其實屬麻一證名。方語原來各有別。治同一例應(yīng)如神。
麻證之名。各方不同。在京師呼為溫疹。在河南呼為 瘡。山西、陜西呼為糠瘡。山東、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俱呼為疹子。江南呼為痧疹。浙江呼為 子。湖廣、江西俱呼為麻疹。又呼為艄子。聞人氏呼為膚疹。雖四方之命名有別。其實皆一麻也。調(diào)治之法。原無異耳。
麻疹須明歲氣先。勿輕汗下作傷寒。察人虛實施良劑。無伐天和損壽元。
麻疹之證。其初發(fā)熱。與傷寒相似。但麻則面頗紅。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中淚出。呵欠喜睡;蛲禄驗a。或手掐眉目鼻而之為異耳。不可誤作傷寒施治。而妄用汗下也。妄汗則增其熱。而為衄、為咳嗽、為口瘡咽痛、為目赤痛、為煩躁、為大小便不通。妄下則虛其里。為滑泄、為滯下。經(jīng)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下也。是以治麻者。務(wù)須先明歲氣。如時令溫暖。以辛發(fā)之藥發(fā)之。用防風(fēng)敗毒散(見第五條)。如時令暄熱。以寒涼之藥發(fā)之。用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黃連解毒湯。如時令大寒。以辛熱之藥發(fā)之。用桂枝解毒湯或葛根桂枝湯。如時令時寒時暖。以辛平之藥發(fā)之。用荊防敗毒散或葛根解毒湯。倘兼疫癘之氣。則以人參敗毒散主之。又要看人之虛實。如吐瀉不止。以人參之類補之。如便秘煩躁。以酒蒸大黃微利之。無實實。無虛虛。倘損不足而補有余。夭人性命。非關(guān)天數(shù)。醫(yī)殺之也。能知損有余而補不足者。方為良工。
朱曰:麻疹之候。有下列八證。見數(shù)證即是。不必全具。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仁 荊芥 知母 石膏 大青 元參 木通 防風(fēng)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桂枝解毒湯
荊芥 防風(fēng) 牛蒡子 麻黃 桔梗 人參 川芎 赤芍 羌活 甘草 桂枝 生姜引。
葛根桂枝湯
葛根 防風(fēng) 甘草 桂枝 赤芍 升麻 姜三片 淡豆豉一錢引。
荊防敗毒散
荊芥 防風(fēng) 茯苓 枳殼 前胡 柴胡 桔梗 川芎 羌活 獨活 甘草 薄荷五葉引。(除荊、防。加人參。名人參敗毒散)。
葛根解毒湯
葛根 荊芥 前胡 牛蒡子 防風(fēng) 連翹 淡竹葉 人參 柴胡 桔梗 赤芍藥 羌活 升麻 甘草 水煎服。
凡遇冬溫大不祥。民多疫癘發(fā)瘡瘍。如逢麻疹相傳染?捎脺桀A(yù)解良。
麻毒從來解在初。出盡毒解憂可無。腹中脹痛邪猶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也。若冬應(yīng)寒而反溫。乃陽氣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于來春。必發(fā)癰瘡。未出痘疹者。必感之而出。然疹雖胎毒。未有不由天行時令而發(fā)者。故一時傳染相似。遠近大小皆發(fā)。為父兄者。但見境里痘麻正行。宜先以消毒保嬰丹、代天宣化丸、以預(yù)解之?墒苟緩囟粸橐焉酢4穗m先賢活人之婆心。而要知麻疹之證。只怕一時不能得出。若得出盡。則毒便解到底。治麻者于初熱未出之時。宜以宣毒發(fā)表湯去升麻、桔梗、甘草;蚋鸶饧ǘ骄阋姷谖鍡l)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去骨皮。防風(fēng)敗毒散(見第五條)去石膏、知母、淡竹葉、桔梗、甘草。加前胡、葛根等味。隨用而發(fā)之。但得麻出則毒解。而始終無虞矣。如用一劑。而麻仍不出。又再進一服。外以酒煎胡荽噴被蓋之。切要空露頭面;蛞苧麻蘸胡荽酒遍身戛之。令其毛孔疏開。麻方得出也。切勿泥歲氣條。照時令寒暄。而用辛熱寒涼之劑。助其炎威。阻其發(fā)機。致成壞證。如三四次發(fā)之不出。又用臭椿樹根皮、煎湯熏洗。倘仍不出。加之腹作脹滿。氣上喘促;柩瀬y。煩躁不寧。譫語妄言者。必死無疑矣。有云、當(dāng)歸、紫草茸、紅花、牛蒡子之類。服之即現(xiàn)。斷不濟事。
朱曰:桔梗、甘草為仲景之桔甘湯。桔梗開提肺氣。甘草生用能清熱解毒。謝君以甘桔同為舟楫之劑。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雖出自石頑之說。究非神農(nóng)本旨。我輩于當(dāng)用時。仍可放膽用之。毋為其所囿也。
消毒保嬰丹
纏豆藤(不拘黃豆、綠豆。根上纏繞細(xì)紅絲藤。于八月內(nèi)生氣之日。采取陰干聽用。一兩五錢)大黑豆(三十粒) 赤小豆(七十粒) 牛蒡子(炒) 辰砂(水飛過) 生地黃 山楂肉(各一兩)荊芥穗 防風(fēng) 獨活 當(dāng)歸 黃連 桔梗 生甘草(各五錢)老絲瓜(隔年經(jīng)霜者兩個。要連藤帶蒂。五寸燒灰。) 升麻 赤芍(各七錢五分)
為細(xì)末。以沙糖合丸。如李核大。濃煎甘草湯化下。
凡修合此丸。宜春分、秋分;蛘率濉⑵咴率、十月十五等日。灑掃靜室。焚香。至誠修合。勿令僧尼、道士、婦女、有孝服人及六畜見之。合畢。于日出時。焚香、叩齒。東向吸氣一口。吹于丸藥之上。向太陽覺咒曰。神仙真藥。體合自然。嬰兒吞服。天地齊年。吾今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一口氣默念七遍)〔此段修合方法,未可信,留存文獻。一九五七年三月〕
代天宣化丸 (即韓氏醫(yī)通所載五瘟丹。)
甘草(甲己年化土。以此味為君)。 黃芩(乙庚年化金。以此味為君) 黃柏(丙辛年化水。以此味為君) 梔仁(丁壬年化木。以此味為君。) 黃連(戊癸年化火。以此味為君) 連翹(為佐) 山豆根(為佐) 如逢甲子、己巳年。則以甘草為君。黃芩、黃柏、梔仁、黃連、為臣。連翹、豆根、牛蒡、為佐。乙庚等年。俱仿此。君藥一兩。臣藥用五錢。佐藥用二錢五分。共為細(xì)末。于冬至日。
以雪水煎升麻汁。拌面粉攪糊合丸。用辰砂為衣。以淡竹葉煎湯化下。
傷寒傷風(fēng)與傷食。驚風(fēng)等候諸潮熱。久而不去亦非宜。麻疹因而乘間出。
手足微冷。惡寒無汗。面色青慘而不舒。左額有青紋者。傷寒之熱也。手足微溫。發(fā)熱有汗。面赤而光者。傷風(fēng)之熱也。并宜用惺惺散除人參、白術(shù)發(fā)散之。目胞腫或右頰有青筋。發(fā)熱而頭額肚腹之處最甚;蚣嘔吐腹疼者。傷食之熱也。以備急丸下之。面色青紅。額上中心有紋。手掌心有汗。時作驚惕。手絡(luò)脈微動而發(fā)熱者。此驚熱也。以瀉青丸、牛黃清心丸主之。身熱而倍能食。唇紅頰赤。大小便閉。脅下有汗者。此風(fēng)熱也。以宣風(fēng)散主之。以上諸熱。久而不去。內(nèi)外感發(fā)。則所蘊痘麻之毒。亦能乘間而出矣。
惺惺散 治風(fēng)熱咽喉不利。脾不和。三焦膽經(jīng)渴。小便不利。
人參 桔梗 白苓 白術(shù) 栝蔞根 甘草(各一錢) 細(xì)辛(三分) 薄荷葉(五分) 防風(fēng)川芎(各一錢) 水煎溫服。
備急丸
木香(二錢五分) 大黃 牽牛(各五分)為末。神曲糊合丸。綠豆大。食前用楂肉煎湯。下五、七丸。
瀉青丸
羌活 大黃(炒) 川芎 當(dāng)歸 防風(fēng) 龍膽草 梔仁 為末。蜜丸。雞頭米大。淡竹葉煎湯。加沙糖調(diào)下一丸。
牛黃清心丸 治發(fā)熱甚。心煩不寧。
生黃連(五錢) 川郁金(二錢) 黃芩 梔仁(各三錢) 牛黃(二錢五分) 辰砂(一錢五分)為末。用冬雪水調(diào)面粉糊丸。黍米大。燈心湯下七丸。
宣風(fēng)散 大熱利其小便而不愈者。以此下之。
檳榔(二個) 陳皮 甘草(各五錢) 生丑牛(二兩) 炒丑牛(二兩) 為末。二、三歲孩兒用五分。四歲孩子用一錢。食前蜜湯調(diào)下。易老加防風(fēng)。本方有青皮。
麻為胎毒發(fā)于心。肺與相連熱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兼兩目淚盈盈。
麻疹之證面必紅。呵欠咳嗽鼻流濃。汪汪眼淚頻頻嚏。休作傷寒別證攻。
麻疹初潮。未現(xiàn)標(biāo)時。必身熱憎寒。頭疼咳嗽;蛲隆;蚋蓢I;驗a;腹痛;虮侨。或鼻流清涕。噴嚏呵欠。眼胞浮腫。目淚汪汪。腮赤體疼。煩躁不寧。夫麻乃胎毒所發(fā)。毒者火也。麻疹小而色紅碎密。其行于皮膚之間者。屬手少陰心經(jīng)。君火也。五臟心肺相連。肺位乎上。心經(jīng)火旺。則肺受之。故麻之發(fā)。惟肺受毒最重。其咳嗽者。肺因心火炎上。而肺葉焦舉也。鼻流清涕者。鼻為肺之竅。以火爍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淚出者。肺熱則移于肝。肝之竅在目也。肝屬木。木能生風(fēng)。故有呵欠也。吐與干嘔者。心火流入于胃也。肺與大腸為表里。肺熱流于大腸。故眼胞浮腫。腹痛而泄瀉也。腮赤煩躁。心火旺也。噴嚏。肺經(jīng)火邪也;蚴制寄看奖羌懊嬲摺肺熱證也。然麻雖胎毒。未有不因時氣冒感而發(fā)者。故其證與傷寒相似。而身熱憎寒頭疼體痛也。但治麻者莫作傷寒施治。當(dāng)先以肺為主。總宜瀉火清金。而瀉火當(dāng)用黃連、黃柏、梔仁、大青、元參、連翹之類。清金當(dāng)用黃芩、知母、貝母、麥冬、石膏、天花粉、牛蒡子、地骨皮、桑白皮、杏仁之類。夫麻初起。既與傷寒相似。而認(rèn)麻須細(xì)看兩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以及背脊之下至于腰間。必有三五紅點。此即麻之報標(biāo)。如無紅點以為證佐。則當(dāng)以別證施治。此屢試屢驗者也。若果有紅點及現(xiàn)有前證相符。則是麻候。宜用宣毒發(fā)表湯去升麻、桔梗、甘草;蛏偌蘇葉;蛏偌雍;虿⑷サ袢~主之;蛴酶鸶饧コ嗌帧⒏什。加防風(fēng)。或更加蘇葉、枳殼主之。或用防風(fēng)敗毒散去桔梗、甘草、石膏、知母;虿⑷サ袢~。加前胡、葛根主之。俱以燈心為引與服。以疏風(fēng)解肌。托之出外?梢宰砥桨。雖有吐瀉。亦不必拘泥。麻出而吐瀉自止。蓋麻屬熱候。熱沖胃則吐。熱沖大腸則瀉。此麻之常候。麻出熱解。吐瀉之證。不治自止。不必更憂吐瀉之不止而妄治也。
朱曰:認(rèn)麻法凡二十九字。于認(rèn)麻時注意及之。自無錯誤。
熱沖胃與大腸。有吐瀉二證。自是經(jīng)驗之談。且不治自止。有小兒者。知此可少解憂慮。宣毒發(fā)表湯 治麻發(fā)熱欲出未出時。各證并宜。凡地方麻疹發(fā)作之時。初潮之際。未明是否麻證。當(dāng)以此方主之。縱非麻候。即是冒感傷寒。用之無礙。并附加減法于方尾。
薄荷葉(八分) 葛根 防風(fēng) 荊芥穗 連翹 牛蒡子(炒) 木通 枳殼 淡竹葉(各一錢) 升麻 桔梗 甘草 燈心引。(勿用生姜姜皮) 冬天寒月?杉犹K葉。(八分) 又加蔥白為引。暑月炎天?杉由S芩。一錢總除升麻、甘草、桔梗不用。初潮無咳者。宜用留白陳皮以甚其咳。有咳切勿再加。初起往來潮熱者。除淡竹葉。免解膚熱。致麻難透表。在寒月仍宜加蘇葉、蔥白以疏表之。初潮潮熱太甚者。加赤茯苓、生地黃。并可加生黃芩。不必拘麻初用寒涼毒伏麻不得出之說。正當(dāng)用之。以保肺受火克之虞。但春冬寒月。黃芩等分。宜略少耳。初潮無汗。加蔥白以發(fā)之。更略加衣被穿蓋。以取其汗。使毒透。切不可遽用胡荽酒 之法。免助邪火內(nèi)攻。肺金重受其克。藥中略加胡荽作引。稍可。初潮不食。不必治之。蓋熱毒內(nèi)蘊。自必不食。熱毒一解。自然能食。切勿加進食開胃之藥。初潮即見喘促。加黃芩、葶藶、栝蔞仁。以清肺開胸。或更加姜汁炒白芥子、家蘇子、萊菔子以降之。初潮嘔吐。加竹茹、柿霜。(如無柿霜。用柿餅亦可。)初潮呃逆。加枇杷葉、竹茹。初潮鼻衄。加鮮茅根。初潮即現(xiàn)咽喉痛者。加射干。倍用牛蒡子。初潮即現(xiàn)唇干、齒燥、舌胎枯黃、口渴等候。加麥冬、花粉、黃芩。甚則加黃連、黃柏、梔仁等味。以預(yù)解之。初潮熱甚。大便堅實者。加火麻仁二、三錢以潤之。用枳實以導(dǎo)之。免至閉塞。而熱毒不得發(fā)越。致變紫黑。如便不通者。加生黑白丑牛末以利之。如利之不通者。必生氣喘鼻扇逆證。即用黃連解毒東加大黃、牛蒡子、連翹、地骨皮、桑白皮以通之。如兼口渴者。并加麥冬、天花粉。初潮大便溏者。方內(nèi)之枳殼等分減用。以為開泄之路。庶可免便閉之患。初潮溏泄而有微汗。除薄荷、竹葉。不可兼用止汗止泄之品。以堵其發(fā)越之門。初潮泄瀉者。除枳殼。初潮洞泄者。除枳殼。加豬苓、澤瀉、以分利之。不可止泄。以塞其舒暢之機。初潮小便赤者。除薄荷葉。加赤茯苓;蚋車前子以利之。初潮小便不通者。合導(dǎo)赤散(方見二十六條)。除甘草。加車前子以通之。初潮溺血者。如生地黃、黃連、黃柏、黃芩、梔仁。俱可隨意加入。更加牡丹皮以去其滯血。免使留而為殃。冬月寒天。無汗不咳者。量加蜜汁、和酒炒麻黃二、三分。其余諸證。不能備悉。宜因所見之證。加減而用。至于等分之輕重。須量人之大小。若月內(nèi)半周嬰兒。只宜以杯許與服。當(dāng)令乳母代服。使藥性流入乳中。兒食母乳。如同服藥。
葛根解肌湯 治麻初起。發(fā)熱咳嗽;蛘Ю湔。已現(xiàn)麻路。并宜初潮未明是否麻證。加減同宣毒發(fā)表湯。并附已現(xiàn)麻路加減于尾。(總除赤芍、甘草不用。)
葛根 前胡 荊芥穗 牛蒡子 連翹(去子) 蟬蛻(各八分) 木通(七分) 赤芍 甘草 燈心引桑白皮(蜜蒸) 貝母(去心姜汁蒸) 隨意加入后藥。已現(xiàn)潮熱大甚者。加生地黃、地骨皮、赤苓。更可加黃芩。已現(xiàn)口渴者。加麥冬、天花粉。已現(xiàn)無咳者。不妨少加留白陳皮。已現(xiàn)無汗者。加蔥白。已現(xiàn)氣喘。加葶藶、栝蔞霜。喘甚者。加白芥子、蘇子、蘿卜子。(俱姜汁炒。)已現(xiàn)嘔吐者。加柿霜、竹茹。已現(xiàn)鼻衄者。加茅根。衄甚者。更加黃芩、黃連。(俱生用。)已現(xiàn)大便堅者。加枳實、火麻仁。已現(xiàn)大便閉者。加丑牛。已現(xiàn)大便閉。用丑牛仍不通者。加生大黃、黃連、黃芩。已現(xiàn)大便溏者。加赤苓、澤瀉。洞泄者。亦如之。已現(xiàn)小便赤澀者。加赤苓、澤瀉。已現(xiàn)小便閉塞不通者。加車前子。并加枳殼。
防風(fēng)敗毒散 加減照前二方酌用。(總除甘、桔二味不用。)
防風(fēng) 荊芥穗 連翹 牛蒡子 石膏 知母 木通 薄荷 枳殼 淡竹葉 桔硬 甘草 燈心引。
初熱之時證未明。醫(yī)家診視生疑心。此時且勿峻發(fā)表。略施清解得安寧。
初熱不見麻路。不可發(fā)表。略宜清解。用利咽散主之。如見麻路。當(dāng)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加防風(fēng)、枳殼、蔥白主之。更加蘇葉亦可;蛞蕴K葛湯去赤芍、柴胡、甘草。加枳殼、蔥白主之。如麻不出。則用蘇葛湯去柴胡、赤芍、甘草。加蜜酒炒麻黃以發(fā)之;蛞孕景l(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淡竹葉、桔梗、甘草。加蘇葉、蔥白;蚣用劬瞥绰辄S。開提腠理。或用濃衣綿絮蓋之。得汗自頭至腳。漸減衣被。使皮膚通暢。腠理開豁。而麻易出?v不出。不可再汗。恐致亡陽之變。只宜頻以蔥白湯與服。使毛竅中微汗?jié)櫇。其麻自出。庶無熱閉發(fā)搐之患。既出之后。可用防風(fēng)敗毒散(見第五條)。去淡竹葉、石膏、知母、桔梗、甘草主之。不可無表。防其內(nèi)伏。既出而潮熱甚;蚣婵诳收。則石膏、知母、竹葉并宜用之。且更可加地骨皮、生地黃、麥冬之類。以清其熱。而涼其血。以生其津也。更可加枯黃芩以清肺。生黃連以瀉心。而諸候不生矣。
朱曰:不發(fā)表。麻何從出。勿峻發(fā)表。恐發(fā)之太過。或變生他證耳。
利咽散 治咽喉腫痛。
牛蒡子(炒) 元參 防風(fēng) 水煎服。
蘇葛湯 (聯(lián)杏心法方) 治麻初熱未明證候。
蘇葉 粉葛 木通 元參 黃連(微炒用) 連翹 防風(fēng) 黃芩 柴胡 赤芍 甘草 無汗加蜜酒炒麻黃。發(fā)熱太甚者。加牛蒡子。(炒五分)發(fā)熱太甚不止。加鮮骨皮、生地黃。如熱不太甚者。黃連、黃芩俱去之。加枳殼、荊芥穗。蔥三根引。水煎熱服。
麻證須當(dāng)避風(fēng)寒。不避風(fēng)寒膚燥干。腠理閉密毒難出。后生危證有千般。
風(fēng)寒本自外來。麻證終始最宜速避。如或不謹(jǐn)。失于避忌。一受風(fēng)寒。則令肌膚干燥。腠理閉密。遂至麻毒不得發(fā)越。而難出矣。初潮之時。若能避忌。麻則易出。毒則易解。自無后患。正出之際。不知避忌。麻為風(fēng)寒所觸。出必復(fù)收。致毒積于內(nèi)而不得解。變證生焉。已收之后。切宜避忌。若不避忌。留毒難盡。變證無窮。輕者證延日久?人耘c痰疾終身不愈。重者必變危證而難救也。是以麻收之后。必待二七之后。熱退身涼。無痰不咳。飲食如常。精神復(fù)舊。方可不避。慎之慎之。
麻屬火候多煩渴。病者時喜食涼物。初熱未出也須禁?v之恣食毛孔密。
麻用寒涼本所宜。也須審時而察機。大寒遽用麻難出。伏毒內(nèi)攻咎在醫(yī)。
麻本火候。自發(fā)熱至出透之日。未免有口渴煩躁。故多喜食冷物。蓋麻證屬火。食冷雖曰無妨。然生冷等物。麻證始終當(dāng)忌。何則。夫麻最要透表。只宜溫暖飲食。以候其透表。若于初潮未出之際。而食生冷。冰伏火邪。則毛孔閉密。而毒火難出矣。即透表之后。亦忌食生冷。但柿餅、秋白梨、連藕、荸薺可以略用。桃、李、梅子、柑橘、石榴、菱角等物。又在所必忌。然非但患麻者。生冷等物忌食。即醫(yī)家治麻。寒涼之藥。亦不可驟用。夫麻初發(fā)熱之時。而最忌寒涼之品者。蓋恐冰伏麻毒。使毒瓦斯郁遏而不得出。而成內(nèi)攻之患也。古人謂天氣暄熱。宜用辛涼之味。如黃連解毒湯之類。不知天時之暄熱熱氣。豈寒涼之藥所能解也。今若驟用寒涼。恐不足以解外熱。而適足以阻內(nèi)熱。使之不得出也。曾見有一歲孩子出麻。發(fā)熱未見點時。而發(fā)驚搐。醫(yī)家認(rèn)作急驚。用寒涼之藥攻治。致麻毒隱隱在皮膚之內(nèi)。不得出表。后一醫(yī)以滋陰為主。用四物等劑。亦不獲效。煩悶聲啞。數(shù)日而死。此可以知驟用寒冷、冰伏麻毒之為害也。今因天時暄熱。而執(zhí)泥歲氣之說。驟用寒涼。豈理也哉。故治麻者。凡于麻初出之時。雖有身熱、煩渴等證。宜以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甘草、桔梗、升麻。少加酒炒黃芩三、五分以清之。切不可遽投黃連、黃柏、梔仁等味?直槎径鴥(nèi)伏。致麻不得外出。后雖設(shè)法宣表。而麻終不得出矣?刹晃吩。
朱曰:前條避風(fēng)寒與本條忌生冷。皆病家所最易患者。中途變證。往往因此。故此二條。醫(yī)生對于病家。務(wù)必再三叮嚀。
辛辣香甜與熱湯。嬰兒乳母俱忌嘗。果能禁謹(jǐn)不違法。管教始終保安康。
麻喜清涼最忌溫。燥熱藥餌勿沾唇。誤用能助其邪火。壅蔽內(nèi)攻救無門。
辛辣之味與熱湯水;悸橹。多酷好之。何則。蓋麻屬火候;鹛N于內(nèi)。得辛辣熱物。而痰火暫快。故多喜食。兒患麻者。須宜禁戒。庶無后患。如或因其喜飲。遂以胡椒茱萸作湯;虼季、姜蒜、韭薤之類。與食而順其欲。暫雖快暢。久則痰火益甚。至麻變紫黑;蚨汩]結(jié);虺裳。腸頭露出;蛏牙疳;虼缴嗥屏;蚝碇刑淀 ;蛭甯[出血;虼鬅岵恢。至胃火益甚。而飲食即吐不能下者。種種惡候。因而生焉。若食乳孩子。乳母亦當(dāng)禁忌。倘不禁忌。而食辛辣等物。凡食其乳。必至變證不測。可不慎乎。夫患麻之人。辛辣之物。既當(dāng)忌食。而治麻醫(yī)家。用藥立方。辛熱燥悍之品。慎勿妄施。如桂枝、麻黃、羌活、獨活、白芷、川芎、蒼術(shù)、香附、果仁、白術(shù)、丁香、木香、砂仁、肉豆蔻、肉桂之類。不可輕使。若于麻初熱之時。而誤用之。反助其毒。使毒瓦斯壅蔽而不得出。致有內(nèi)攻之患。即有麻疹初起。而見四肢逆冷者。乃火極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熱藥。麻現(xiàn)自然溫和。昔人謂天氣大寒。宜用辛熱。以桂枝湯之類發(fā)之。不知天氣大寒。只宜置之暖室。謹(jǐn)避風(fēng)寒可也。且天氣縱極嚴(yán)寒。而人身中之熱毒。未必因天寒而減。而因天寒遽用辛熱以治麻證。豈理也哉。庸工執(zhí)泥歲氣時令。大寒宜用辛熱之藥發(fā)之之說。譬諸麻疹初出。而有嘔吐。醫(yī)不知此為常候。而用蒼術(shù)以平胃。丁香、砂仁以暖胃。設(shè)有頭疼。而用川芎、白芷、羌活、獨活以治頭疼。譬有手足稍冷者。遂即用桂枝、肉桂以溫其手足。殊不知麻證之作嘔吐者。乃火熱蒸于胃也。頭疼者乃火毒上攻也。今反以辛溫之藥攻之。是猶抱薪救火也。至于手足稍冷者。乃熱極似寒之象。俟麻出透。而手足自溫。醫(yī)家不明。而謂桂枝可達于四肢之末。肉桂可以溫經(jīng)回陽。而遽用之。是誤之又誤。陷人性命。良可嘆也。執(zhí)天寒而用辛熱之說者。何殊乎是。倘有誤服辛熱之藥助其邪火。煩渴便閉。致麻不出。危篤之極者。以清陽湯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愚按邪火內(nèi)攻?薀┲侣椴怀觥6嬗斜汩]者。加黑白丑牛以下之。是亦釜底抽薪之義也。
朱曰:驟用寒涼與誤用辛熱。又醫(yī)家所最易患者。蓋麻正出時。必仍發(fā)熱。醫(yī)者為退熱計而驟用寒涼。此大誤也。又醫(yī)者不知麻為熱證;蛴麻黃附子細(xì)辛湯辛溫解散。亦足誤事。
清陽湯
荊芥穗 防風(fēng) 前胡 連翹 元參(各四分) 薄荷葉 牛蒡子 枳殼 黃芩 木通 麥冬 淡竹葉(各三分) 桔梗(四分) 升麻(三分) 甘草(二分) 姜、燈心引。(姜皮并宜)
疹家禁忌法須防。葷咸辛酸不可嘗。欲不從心方是福。物若爽口定為殃。
麻證禁忌肉魚雞。欲食須過七七期。鹽醋五辛通是禁。務(wù)宜食淡免禍機。
麻疹禁忌。比痘尤甚。蓋痘初起。則宜慎口。至起水之時。雞肉食之。正可助漿。若麻證。馬、牛、豬、羊、鵝、鴨、魚、腥等味。鹽、醋、甘甜、面食、五辛、滯氣、煎爆等物。必麻收后四十九日之外。方可食用。惟宜食淡。庶無后患。若七七之前。不知禁忌。則終身但遇天行。麻必復(fù)出。即不復(fù)出。亦有后患。食鹽太早。令人咳嗽。食五辛太早。能生驚熱。食葷腥太早。必生奇證。是以自麻收后。宜慎口四十九日。但豬肉一味。雖可先食。亦必俟身涼不咳。并無涉及他證者。方可先食。其余必須遵期謹(jǐn)戒。非但出麻之人當(dāng)慎。即乳兒乳母。亦必禁忌。蓋麻之為病。有類傷寒。葷腥不謹(jǐn)。禍生不測。曾見麻案有云。賀少君患麻。家人不知。以肉飯與食。適繆仲淳至。見而驚曰。爾主出麻。此麻證之極重者。何可食葷。急備虻虎湯三劑與服。而麻盡現(xiàn)。遍體皆赤。又以原方進二劑。麻雖盡出。而煩躁不寧。勢尚不可保。乃以三黃石膏。加檉葉湯一大劑。濃煎與服。煩躁定而痊?诟怪疄楹Ψ溯p?刹簧骱。
朱曰:此條忌食。病家尤所當(dāng)遵。嘗見小兒喜食咸物。證成哮喘。喜食香甜。牙齒生蟲。放縱一時。貽害一世。此家長之責(zé)也。
虻虎湯
西河柳 麥冬(各兩許) 淡竹葉(七十片) 元參 貝母(又名虻。去心。姜汁蒸。各三錢)石膏(一兩五錢) 知母(五錢)
水煎服。
三黃石膏加檉葉湯 (檉葉即西河柳)。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五錢) 石膏 麥冬(去心各三錢) 西河柳 知母(各一兩) 淡竹葉(二百片) 水煎服。
麻疹證治法最廣。當(dāng)補當(dāng)瀉須究講。清解補澀謬兼施。殺人性命如反掌。
麻初出時。多有泄瀉不止者。其毒火因瀉而減。此殊無妨。若麻出盡之后。而瀉紅黃色糞者。乃內(nèi)有伏熱也。與泄瀉過甚者。俱宜以加味三苓散與之。一服即愈。切不可用參、術(shù)、訶、蔻補澀之劑。以圖速止。醫(yī)家若不識禁忌。未經(jīng)講究。一見有瀉。遂用補澀。乃曰吾于清解藥中兼用參、術(shù)、訶、蔻。等分又輕。何礙于事。一服不見功效。不知改方醫(yī)治。又曰參、術(shù)、訶、蔻等分輕少。故不應(yīng)耳。于是多加參、術(shù)、訶、蔻分兩而再與服。致麻變證。重則腹脹喘滿而不可救。輕則變?yōu)樾菹⒘ 6p綿不已。然非僅麻出齊之后瀉紅黃色者。不宜兼用補澀。即麻已收之后。而泄瀉黃紅色。亦不宜兼用補澀。仍以加味三苓散治之。兼用補澀且不可。若專用補澀者。則殺人不待反掌之久矣。業(yè)斯道者?刹簧鳉e。
加味三苓散
豬苓 木通 車前子 赤茯苓(各七分) 澤瀉(八分)黃芩(酒炒) 牛蒡子(炒研各五分)黃連(酒炒二分) 燈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后服。
升發(fā)清涼與解毒。此乃治麻之大法。用之須當(dāng)分先后。次第由來混不得。
治麻用升發(fā)清涼解毒。法所宜然。然當(dāng)分先后而施。不可混用。何也?麻初發(fā)熱?蛛y透表。故當(dāng)用升發(fā)疏表解肌之劑。使之易出。見標(biāo)之后。與正出未透之間。宜發(fā)表而兼清涼。使血涼肌解。麻易出透。至麻到通身上下俱紅?偝梢黄。壘壘如珠。手足之末。上下相同。無有空處。此為出透。斯時則當(dāng)用清涼解毒之劑。不必兼用發(fā)表之藥。一解即愈。若于初熱正出之際。而即用寒涼解毒之劑。則氣滿血凝。肌膚閉密。不得開通。至麻不出。多生危候。是以于初熱未出之時。及正出之際。只宜辛散。如荊芥、葛根、薄荷、前胡、牛蒡子、防風(fēng)、蘇葉、淡竹葉、石膏之類?梢允┯谩<绰辄S亦當(dāng)因證而施。使之易透。正收及收后。宜用寒涼解毒之劑。如元參、青黛、麥冬、黃柏、栝蔞根、黃連、黃芩、連翹、貝母、知母、梔仁、山豆根、淡竹葉等藥。俱可施用。使毒火易得消散。方無后慮。
朱曰:何時當(dāng)用疏表解肌之劑。何時當(dāng)用發(fā)表兼清涼之劑。何時當(dāng)用清涼解毒之劑。作者一一指點。苦口婆心。
麻之法大非宜。強用須當(dāng)分天時。春冬寒月猶似可。夏秋炎日切莫施。
古有 麻之說。雖近有理。然亦當(dāng)分天時。如春冬嚴(yán)寒。麻為風(fēng)寒所遏。閉而不出。 之以取汗。使腠理開豁。猶曰可也。若夏秋炎熱之時。只宜令之于無風(fēng)之處坐臥。以單被蓋之。勿令其冒風(fēng)冒暑耳。豈可 助。倘炎熱而用 法。則火熱愈甚。麻必焦紫。致變壞證。而不救者多矣。
麻證從來喜清涼。首尾不用補中方。緣何麻后議補中。為救過涼脾胃傷。
麻證屬火。肺胃實熱者多。虛寒者少。千人之中。虛寒者偶有其一。故治麻俱宜先用疏散寒涼之藥者。此之謂也。而古人又有議補中之說者何哉。蓋指麻收之后而言。非指初熱正出正收時之謂也。緣由麻證先用寒涼之藥過多。而脾胃受傷敗壞。以致麻收之后。多得嘔吐。泄瀉青色。唇白身冷。當(dāng)審其輕重而用補中之法。所以人參、白術(shù)、白苓、砂仁、霍香、陳皮、薏苡仁、蓮肉等味。在所不忌。但當(dāng)佐以清涼之藥。加川黃連、枯黃芩。俱微炒而用之。夫既補中。而又加清涼之品者。其義蓋恐中氣實。而邪火復(fù)作。故兼用之耳。至于白術(shù)。嘔泄太甚者。用之始宜。如吐瀉輕者。則又不宜輕用。若其人素稟虛弱。當(dāng)出麻之際。過于發(fā)散。出透之后。又過用寒涼解毒。以致虛弱之極。骨瘦神疲。面無紅色。且又不能多食。食多即吐者。即急以香砂六君子湯去半夏。加麥芽、KT 石斛以補之。
人參 白術(shù)(炒) 白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水煎?招姆
痘后出麻為正疹。此由胎毒發(fā)于心。一次出現(xiàn)不再出。正麻名兒始為真。
嬰兒初離母胎中。遍身斑駁似朱紅。亦由胎毒生斯候。莫作時行麻疹攻。
嬰兒當(dāng)值炎熱天。遍身忽似出麻然。此名風(fēng)癮非胎毒。不須用藥也會痊。
正麻之出。由于胎毒。其出也。必在出痘之后;蚋魞扇;蚋舭肽辍⒁荒曛。甚至八、九年之遠。感正麻之氣而出一次。后再不復(fù)出矣。奶麻者。小兒初生未盈月時。遍身紅點。斑駁如朱。皆由兒在母胎中。受有熱毒所致。故生下發(fā)見于皮膚。不可認(rèn)作時行麻疹。妄用湯劑。蓋嬰兒臟腑嬌脆。氣血怯弱。不能勝受湯丸。宜以溯源解毒湯與乳母服之可耳。若風(fēng)癮者。亦有似于麻疹。乃發(fā)在幼孩甫生一月、半周、一歲之間。時值天氣炎熱。感風(fēng)熱而作。此不由于胎毒。乃皮膚小疾。感風(fēng)熱客于脾肺二家所致。不在正麻之列。常見出一次又出一次。亦有連出不已者。天關(guān)大利害。不必用藥而自散。倘身熱不退。只宜微用疏風(fēng)清熱之劑。一服即愈。以荊防發(fā)表湯除紅花主之。如身不熱者。不必用藥。免致誅伐無過。然亦當(dāng)慎風(fēng)寒。戒葷腥、生冷、辛辣等物。勿以其無關(guān)利害而忽諸?钟|動風(fēng)熱而生他病。論云。風(fēng)癮身熱不退。宜疏風(fēng)清熱。以荊防發(fā)表湯主之。細(xì)按方內(nèi)。止有荊芥、防風(fēng)疏風(fēng)之品。并無清熱之藥。且川芎上行頭目。當(dāng)歸血中氣藥。楂肉長于消肉積。甘草雖能和藥解毒。其實有調(diào)中益氣之功。桔梗性上升。能阻各藥不得下達。并非清熱之品。且云除紅花。反不若紅花之能散赤腫解疹毒之猶為可用也。愚意莫若用防風(fēng)敗毒散(見第五條)去甘草、桔梗、杏仁。加元參、黃芩、地骨皮。以疏風(fēng)清熱退潮之為妥當(dāng)耳。
朱曰:此三種。各有主名。各有治法。醫(yī)家必先識此。始不混亂。
源解毒湯 (又名解毒湯)解胎毒良方。
當(dāng)歸身 川芎 生地黃 白芍藥 人參 連翹 黃連 陳皮 木通 生甘草 淡竹葉引。
荊防發(fā)表湯 此方大能疏風(fēng)清熱。能散風(fēng)熱客于手足太陰。致發(fā)風(fēng)癮、及麻疹。連熱三四日。而始見標(biāo)。而不甚煩躁。
荊芥穗 防風(fēng) 桔梗 枳殼(麩炒) 蘇葉 川芎 當(dāng)歸(各五分) 干葛(八分) 紅花(二分) 杏仁(去皮尖炒) 牛蒡子(炒研各七分) 楂肉(去核一錢) 生甘草(去皮三分) 連翹(五分) 水煎服。
夏天炎熱。加酒炒黃芩。(五分)冬月嚴(yán)寒。加麻黃。(三分)或加羌活。(五分)小便赤澀黃。加木通。(去皮七分)
胎毒風(fēng)熱兩相摶。又值時令癘氣傳。人如感之出溫疹。調(diào)治乖張變多端。
溫麻者。由于胎毒。感于風(fēng)熱。又值時令疫癘之氣流行。城市鄉(xiāng)村。傳染迅速異常。調(diào)治若不得法。立刻變證。治法、于初熱時。及欲出未出之際。宜以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已出紅腫大甚者。用化毒清表湯去桔梗、甘草主之。出透流毒成痢者。用清熱導(dǎo)滯湯(見第七十二條)主之。此三方。以之加減變化。無論正麻溫麻。每用定獲奇效。然凡出過正麻之后。即不再發(fā)溫麻。
化毒清表湯 治麻已出。紅腫大甚。并為麻疹已現(xiàn)主方。并附加減法于方尾。(總除甘、桔二味不用。)
前胡 干葛 知母 連翹 桔梗(各七分) 牛蒡子(炒七分) 木通(六分) 元參(一錢) 黃連(酒炒)防風(fēng) 梔仁(炒黑各三分) 薄荷 黃芩(酒炒各五分) 天花粉 地骨皮(各八分) 淡竹葉(一錢) 生甘草(去皮三分) 燈心五十寸為引加生犀角(三分)更好。
潮熱輕者。除淡竹葉、梔仁、黃連、薄荷。潮熱重者。加生地黃、地骨皮。赤苓、枳殼、黃連、黃芩。生用?诳。加麥冬、熟石膏。如不作口渴。除知母、花粉。大便澀。加炒火麻仁、枳殼。大便閉。
加枳殼、炒白黑丑牛。如二三日不通者。加大黃。小便赤澀。加木通、澤瀉等分。小便不通者。加車前子。無咳。加留白陳皮。無汗。加蔥白。紫色。加紫草茸、紅花。赤色。加牡丹皮、當(dāng)歸尾。夾紅紫斑。加紫草茸、牡丹皮。熱甚不減。去防風(fēng)、薄荷。加生地黃、川貝母。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麥冬。譫語。加生地黃、木通。 。加栝蔞蔞、葶藶。除天花粉、淡竹葉、薄荷。氣促。加蘇子、萊菔子。去天花粉、淡竹葉、薄荷。呃逆。加竹茹、柿霜、枇杷葉。嘔吐亦宜。
痘出之際熱烘烘。紛紛麻點遍身紅。脾肺游火夾痘出。托出麻疹痘成功。
初現(xiàn)痘點數(shù)十粒。遍身紅點細(xì)密密。此是大痘夾疹子。由于脾肺風(fēng)熱出。
麻疹有于出痘之時相夾而出者。當(dāng)出痘之際。發(fā)熱蒸蒸。才現(xiàn)痘苗數(shù)十顆。遍身通紅。碎碎密密。形如出麻。似非出痘。其實大痘夾麻而出。是痘為正出。而麻不過脾肺兩家之風(fēng)熱游火。隨痘而出現(xiàn)也。不甚關(guān)利害。遇此等癥。不必驚慌。以元參升麻湯除升麻、甘草。加黃芩、連翹一二劑與服。宣托麻疹盡出而消散。正痘自然依期起灌。而慶成功。此等夾麻之痘。而痘出必多疏稀。
元參升麻湯 治痘夾麻、夾斑、夾丹等癥。
元參(一錢) 升麻(五錢) 防風(fēng) 荊芥 牛蒡子(炒研各七分) 生甘草(去皮三分) 水煎溫服。
痘回水時將結(jié)痂。身復(fù)發(fā)熱驚醫(yī)家。倏爾遍身上下紅,F(xiàn)出蓋痘解毒麻。
痘至回水結(jié)痂之際。復(fù)又發(fā)熱。遍身上下通紅。細(xì)看痘粒。膿漿充足。此乃蓋痘解毒之麻出也。其名云何。蓋痘者。痘之上蓋一層麻也。解毒者。此麻一出?梢越舛欢疽。宜以大連翹飲去赤芍、柴胡、甘草。加熟石膏、天花粉、淡竹葉、地骨皮各一錢。以清解其余熱。此等癥候。蓋因痘起灌之時。痘已稠密。醫(yī)家極力催漿。過用補劑。以致熱滯脾肺而作也。
大連翹飲 治濕毒。利小便。
連翹(去子一錢) 牛蒡子 防風(fēng) 荊芥 黃芩 赤芍(各七分) 梔仁(酒炒) 滑石(研各五分) 車前子(炒) 谷瞿麥 木通 當(dāng)歸 柴胡(去蘆各八分) 蟬蛻(去頭足洗去土十二只)生甘草(去皮三分) 熱甚大便閉。加酒炒大黃一錢。生姜一片引。
前方去梔仁。加紫草。名連翹行風(fēng)湯。治痘麻熱毒壅閉。小便不通。
太痘秀實癥已平。倏爾麻疹又來侵。此時胎毒曾經(jīng)解。惟宜用藥養(yǎng)肺金。
出痘已經(jīng)收靨落痂。痘癥已平。此時胎毒已經(jīng)清解。適值天行麻疹發(fā)現(xiàn)。旋即出麻。惟宜清金養(yǎng)肺為主。以參貝散主之。愚按痘后即出麻。雖曰胎毒曾經(jīng)清解。然痘當(dāng)起灌之時。豈有不施補劑催漿灌膿之理。其間定有余熱留毒。今痘后相繼出麻。未必絕無毒火。全因天行而發(fā)者。雖宜清金養(yǎng)肺。而方中之桔梗、甘草。仍須停用。即沙參亦當(dāng)以玄參易之。更宜加枯黃芩。瀉肺以清肌表。連翹、牛蒡子以解心肺之留毒。赤苓、枳殼。利二便而泄心與大腸之火。則肺金清而毒盡解。尤為妥當(dāng)。
參貝散
沙參 貝母 桔梗(各一錢) 西河柳(二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麻見閉癥眼腫赤。聲啞鼻干發(fā)喘渴。腰腹脹痛人昏沉。唇掀煩躁二便血。
麻初出時。眼胞腫。白夾赤色。聲啞。唇腫掀翻。鼻干、鼻扇、氣喘。煩躁口渴。腰痛腹脹。人事昏沉?鼻出血。煩亂狂叫。二便出血。此乃毒火郁遏于內(nèi)。名曰閉癥。最為難治。宜用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酒炒黃芩七分。酒蜜炒麻黃五分。或更加元參、山豆根治之。若能托出麻標(biāo)外現(xiàn)。漸次發(fā)出者?梢酝H缛蚤]而不出。則無望矣。
朱曰:麻見閉證。最為危險。當(dāng)此病家驚心動魄之時。全賴醫(yī)者有膽有識。方不誤事。
麻喜清涼痘喜溫。痘麻治法不同倫。麻苗痘實無人解。首尾調(diào)和法宜遵。
痘麻兩癥。皆系胎毒。均屬心火。而麻則喜清涼之藥。如古方化斑湯。以元參易人參。去升麻、甘草、早米。萬氏升斑湯去白桔梗、甘草是也。痘喜溫補之劑。如保元湯是也。故麻喜清涼。痘宜溫補。人皆知之。而首尾調(diào)和之道。人多不曉。何也?夫麻只要發(fā)出得盡。則毒便解。若于初熱將出時。而一味寒涼。冰伏其毒。麻必難以透表。而毒不得解。所以初出至正收。宜安處暖室。勿用峻寒之劑。使之易透。是麻亦喜和暖也。痘則必待苗而秀。秀而實。膿成而后毒解。若于痘成實之時。用大溫?zé)嶂。則反潰爛不收。是痘后亦喜清涼也。業(yè)斯道者。須知治麻貴乎審首。治痘貴乎審尾。無過寒妄熱。使溫涼相宜。而陰陽自和矣。
古方化斑湯
人參 石膏 知母 牛蒡子 連翹 地骨皮 淡竹葉 升麻 甘草 早米一撮引。
萬氏化斑湯
元參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麥冬 淡竹葉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麻熱遠近難定期。半月七八日有之。發(fā)熱四日疹始現(xiàn)。輕清平安順癥時。
麻癥發(fā)熱。有近則五、六日而出。遠則八、九日、或十日、半月乃出?傄园l(fā)熱四日內(nèi)現(xiàn)標(biāo)者。其麻多輕。然必須解毒。若初熱之時。既表之后。紅影見于肌膚。切宜戒口避風(fēng)。如或不禁。則皮毛閉密。毒瓦斯難泄;蜃冏虾;蛏迪。致變驚搐而不治。若遇此候。宜以消毒飲去甘草。加犀角汁主之。如極渴欲飲水者。只宜少與蔥白湯。以滋其渴。又有作寒作熱。至于終日不退者。然始熱之際。必見面赤眼腫。多涕多淚?人赃B聲等外癥。宜詳察之。慎勿臨癥恍惚。夫麻之出。其狀如粟。紅壘而起。間有不出;蛑活^面有四肢無者。此則天行時氣。濕熱在脾。以致昏睡發(fā)熱。麻不出現(xiàn)者。當(dāng)以消風(fēng)散去人參、川芎、濃樸。加連翹、牛蒡子、粉葛、荊芥、枳殼、薄荷、羌活。只用三分治之。如或不應(yīng)。以小柴胡湯去半夏、人參。加牛蒡子、當(dāng)歸身、熟石膏治之。倘風(fēng)熱不散。久必咳嗽不已。愚按消風(fēng)散、小柴胡湯二方內(nèi)之人參、川芎、羌活、濃樸、僵蠶、柴胡、半夏、甘草、及陳皮等藥。麻方禁用之藥。依法刪去之。合二方。僅得赤茯苓、黃芩、蟬蛻。俱系三味耳。而用以治濕熱在脾。昏睡發(fā)熱。致麻不出現(xiàn)等候。其有濟耶。此的系坊間誤人。斷不宜用。愚意莫若以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加豬苓、澤瀉。以泄脾濕。以解其肌之為當(dāng)也。
消毒飲 治麻出一日。為風(fēng)寒所沖而收。麻毒內(nèi)攻。急用此方。免致胃爛不救。
牛蒡子(四錢) 荊芥(二錢) 防風(fēng)(五錢) 生甘草(一錢) 加烏犀角屑更妙。水煎服。
消風(fēng)散 (子和方)
人參 川芎 羌活 僵蠶 濃樸 陳皮 蟬蛻 茯苓 為末。白湯下。
小柴胡湯 半表半里和解之劑。
人參 黃芩 柴胡 半夏 甘草 姜三片、紅棗三枚引。
麻疹出現(xiàn)全憑熱。身不熱兮麻不出。潮熱和平方為福。癥逢不熱大非吉。
不熱者。謂身溫涼而無熱也。初起不宜大熱。及至正出之時。不宜無熱。如不熱者。即系逆候。以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甘草、桔梗、淡竹葉;蚋鸶饧ㄒ姷谖鍡l)除甘草、淡竹葉、赤芍。以疏托之。亦有用越婢湯者。不可以此為法。出盡及收后而不熱者。是毒盡也。不須用藥。
朱曰:不熱即系逆候。病家常因小兒發(fā)熱不退。請醫(yī)生設(shè)法退熱者。是不知正出之時。不宜無熱也。越婢湯 治風(fēng)水惡寒。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越婢者發(fā)越濕土之邪氣也。水濕之氣。因風(fēng)中外流播。兩相激摶。勢難分解。不得不借麻黃以祛之。從表而越。以石膏清之。從里而化也。
麻黃(去節(jié)五錢) 石膏(八錢) 炙甘草(一錢) 生姜三片。紅棗三枚引。水煎。分作三次服。
由麻不怕火燒天。若逢微熱休安然。初起之際猶無忌。正出之時卻又嫌。
微熱者。言熱輕而不壯也。初起之時則宜。正出之時。熱不宜微。微熱則麻出而不能透矣。宜用疏托之劑。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淡竹葉主之。未收及收后微熱者。此毒輕而盡也。不必用藥。
朱曰:自微熱至渴熱。凡五條。辨證之細(xì)。最足增人識見。
發(fā)熱數(shù)日熱便退。再隔數(shù)日熱又來。時熱時涼為乍熱。用心調(diào)理免受災(zāi)。
熱而又退退又熱。初潮正出此為逆。收盡乍熱毒未盡。病后治本免疏失。
乍熱有二。一則熱數(shù)日而止。過數(shù)日熱又作者。一則一日之間。有早發(fā)熱而午涼。午發(fā)熱而夜止者。此二者皆謂之乍熱也。若未出之間見乍熱。名曰毒未得透。藥宜疏散。以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蚋鸶饧ㄒ姷谖鍡l)去赤芍、甘草。加赤茯苓主之。正出之際。甚不宜見乍熱。見之則為逆候。此由毒出而邪熱未解。復(fù)有內(nèi)攻之意。必須疏托。以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去天花粉、桔梗、甘草;蚯鍩嵬讣ジ什荨<由攸S、地骨皮主之。又有因大病之后。中氣虛甚而然者。以治本為要。藥宜溫補。以四物湯加連翹、元參。臨癥斟酌而用之。若收后及未收之間見乍熱者。皆為毒瓦斯未盡。急宜涼解分利。如清熱透肌湯去甘草。加黃連、黃芩、生地黃、地骨皮。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黃連、黃芩、生地黃、地骨皮。俱可施治。
清熱透肌湯 治麻未透。熱甚而咳。
元參 石膏 牛蒡子 荊芥 防風(fēng) 前胡 葛根 杏仁(各八分) 生甘草(四分) 水煎熱服。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凡血癥通宜。
當(dāng)歸(酒洗) 生地黃(酒洗各三錢) 白芍藥(酒炒二錢) 川芎(酒炒一錢五分)
涼心血加酒炒黃連。涼肝血加酒炒條黃芩。涼肺血加酒炒枯黃芩。涼大腸血加酒炒子實黃芩。涼腎、膀胱血加黃柏。涼脾血多用酒洗生地黃。涼胃血加酒蒸大黃。涼三焦血加酒洗鮮地骨皮。涼心胞絡(luò)血加酒蒸牡丹皮。涼小腸血加炒梔仁、川木通。清心與胞絡(luò)氣加麥冬。清肺氣加炒枳殼。清肝氣加酒炒柴胡、醋炒青皮。清脾加酒炒白芍。清胃加干葛、石膏。清小腸加赤茯苓。清大腸氣、三焦氣加連翹。清膀胱加滑石、琥珀。血虛加龜版。血燥加乳汁。瘀血加桃仁、紅花、韭菜汁、童便、行之。暴血加薄荷葉、酒洗元參。血不止加炒蒲黃、京墨。加黃柏、知母、元參名滋陰降火湯(治陰虛有火。)。加酒炒黃連、酒炒胡連名二連四物湯(治虛勞血虛。五心煩熱。熱入血室。夜分發(fā)熱。)。加黃柏、黃芩、甘草名三黃四物湯(治陰虛潮熱。)。加桃仁、紅花名元戎四物湯(治臟結(jié)便閉。撲損瘀血。)。加羌活、防風(fēng)(一方用北秦艽)名治風(fēng)六合湯(治風(fēng)虛眩暈。風(fēng)秘便難。)。加木香、檳榔名治風(fēng)六合湯(治血海虛滯;蜓獨馍蠜_。)。本方去白芍藥。加防風(fēng)名防風(fēng)當(dāng)歸散(治發(fā)汗過多而成痙癥。宜去風(fēng)養(yǎng)血。)。
大熱經(jīng)日不退休。將出出盡實可憂。正出之時逢壯熱。此為順候不須愁。
麻本火候。非熱不出。故最喜有熱。如熱勢甚者。以白虎湯去炙甘草、粳米。加西河柳、連翹、牛蒡子、木通、枳殼、葛根主之。然治麻大法?傄越舛緸橹鳌H袈槌鯚釙r。有毒火不退而熱甚者。宜以解毒湯去桔梗主之。若發(fā)大熱而經(jīng)日不退。是為壯熱。初起發(fā)熱間即發(fā)壯熱。直至出時而不退者。其癥必重。以清熱透肌腸(見第二十五條)去甘草。加地骨皮、生地黃、黃連、黃芩主之。有咳甚者。加貝母。大便結(jié)滯加火麻仁、枳殼。小便赤澀加赤茯苓、木通治之。或用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加枯黃芩、生地黃、地骨皮、黃連、梔仁治之。若先熱輕。正出現(xiàn)之時其熱方甚者。此為順候。出盡而壯熱不退者。又不宜也。急宜用涼解疏托之劑。以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去桔梗、甘草。加麥冬、熟石膏治之。大便閉者。加丑牛以通之。小便赤澀者。合導(dǎo)赤散去甘草。加車前子以利之;蛞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炙甘草、粳米。加荊芥、元參、地骨皮治之亦可。收后而壯熱不退者。更不宜也。急宜涼解為上。以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去甘草、桔梗。加生地黃、山豆根治之;蛞院娱g涼膈散去炙甘草、芒硝治之。收后而壯熱兼大渴者。以白虎解毒東加元參、黃柏治之。
白虎湯 清肺金。瀉胃火實熱。小便赤者宜之。小便白者慎用。
石膏(八錢) 知母(三錢) 炙甘草(二錢) 粳米(半合) 水煎服。
解毒湯 治麻熱甚;鸲静煌。初出亦宜。
黃連 黃芩 梔仁 木通 桔梗 水煎服。一方有貝母。無桔梗。
導(dǎo)赤散 治心熱發(fā)搐。及小腸實熱、小便赤澀。
生地黃(五錢) 川木通 生甘草梢(各一錢) 淡竹葉(一握) 燈心引。
一方有車前子。溺血者加辰砂(五分)
竹葉石膏湯 治大病后煩熱作渴。傷寒解后嘔渴少氣。
生石膏 淡竹葉 麥冬 人參 半夏 炙甘草 粳米 有渴者去半夏。姜引。水煎服。
河間涼膈散 治瘟疫時行。表里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閉。胃熱發(fā)斑。
大黃(酒浸二兩) 芒硝 連翹 黃芩(各一兩) 梔仁(八錢) 薄荷(七錢) 炙甘草(六錢) 淡竹葉十五片。生蜜五匙引。水煎。日三服。夜二服。得下熱退為度。一書姜三片、棗三枚、蔥白一根引。易老去大黃、芒硝。加淡竹葉、桔梗。治胸膈與六經(jīng)之熱。以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腑、俱在胸膈。同相火游行一身之表。乃至高之分。故用桔梗舟楫之藥。浮而上之。以去胸膈六經(jīng)之熱也。癥重者用河間方。輕者用此方。
白虎解毒湯
石膏(四錢) 知母 天花粉 黃連 黃芩 梔仁(各一錢) 麥冬 生地黃(各二錢) 淡竹葉(十片)
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滓。入犀角汁于藥內(nèi)。俟病患要湯水飲時。以此藥與之。代茶服。
熱如潮水來及時。初出見之并無疵。出盡若還遇潮熱。退陽益陰妙方施。
潮熱雖然無重輕。初出見之不須驚。出盡收后如潮熱。急以四物益其陰。
潮熱者。一日至晚一度。如潮水之及時而來。不失其信也。麻疹初出。多見此候。若出盡及收后見之。此因氣血虛弱而然。宜退陽益陰為主。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人參治之。
麻發(fā)于心肺受先。火甚津枯生口干。瀉心清肺多奇效。治不違時病早安。
渴屬肺胃熱盛候。唇口如丹發(fā)渴時。清金瀉火生津液。治分虛實兩般治。
麻癥如焚飲水饒。炎邪未許一杯澆。咽喉干燥心家熱。津液干枯胃脘焦。
渴乃肺胃兩經(jīng)熱盛之候。唇口必紅。若唇口如丹。是麻發(fā)渴之候也。此因內(nèi)熱所致;鹕踅蚩。故作口干。治當(dāng)瀉火、清金、生津。然當(dāng)審察虛實而治之。若二便結(jié)澀。則為熱甚。宜用清熱涼利之劑。以門冬甘露飲。去甘草主之。若二便清利。唇口淡而不紅、而但渴者。此必過用寒涼之藥。損傷中氣與氣血所致。脾虛不生津液而渴也。以七味白術(shù)散去木香。以山藥易白術(shù)。加粳米主之。初熱作渴者。以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去甘草、粳米。加麥冬、天花粉、牛蒡子、連翹治之;蛞愿鸶麥門冬散去人參、升麻、赤芍、甘草。加天花粉、連翹、牛蒡子治之。渴甚者。以黃連解毒湯(見第二條)去甘草、桔梗主之。出現(xiàn)之時渴者。以白虎湯(見二十六條)去甘草、粳米。加麥冬、天花粉、牛蒡子、連翹治之。出現(xiàn)之時渴甚者。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治之?识鵁┰暾。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黃柏治之。正收之時而渴者。以竹葉石膏湯(見二十六條)去人參、半夏、炙甘草、粳米。加元參、牛蒡子、黃芩、黃連、生地黃、地骨皮治之。
朱曰:唇不紅而但作渴者。脾虛而津液不生也。辨證之精如此。
門冬甘露飲 治麻熱甚而渴。
麥冬(去心二錢) 元參 黃芩 栝蔞根 連翹(各一錢) 生甘草(五錢) 燈心三十根、淡竹葉二十片引。
七味白術(shù)散 治胃虛、津氣不行而渴。
人參 白術(shù)(炒) 白茯苓 木香(各一錢) 藿香葉 葛根(各八分) 炙甘草(六分) 水煎服。
葛根麥門冬散 治熱毒斑,頭疼、壯熱,心神煩悶。
葛根 麥冬(去心各一錢) 石膏 升麻 赤芍 人參 甘草 白茯苓(各五分) 淡竹葉(七片) 水煎服。
熱甚作渴饒飲水。解毒生津功莫比。若還縱飲不知休。水蓄于中災(zāi)異起。
麻癥原是火邪。心火內(nèi)亢。肺焦胃枯。津液干涸。發(fā)熱之時。未有不渴。不可以冷水與飲。只宜以綠豆、或芝麻、或炒陳米煎湯飲之。治法宜生津解毒。以加味人參白虎湯去人參、甘草、糯米。加連翹、牛蒡子、元參主之。若任其恣飲冷水。必生水蓄之病。如水入肺。則為喘、為咳。宜用葶藶以瀉肺中之水。如水入脾。則為腫、為脹、為白利。水入胃。則為嘔、為噦。宜用豬苓、澤瀉。以瀉脾胃之水。如水入心。則為驚、為悸。宜用木通、赤苓。以瀉心中之水。如水入肝。則為脅痛。宜用陳芫花以瀉肝中之水。如水入腎與膀胱。則小便不利。宜用車前子、木通。以瀉腎與膀胱之水。渴而腹脹不食者。乃本虛實滯。為敗癥而難治也。
加味人參白虎湯
人參 知母 熟石膏 葛根 天花粉 麥冬 淡竹葉 甘草 糯米一撮為引。水煎。以米熟為度。
麻疹收后喜無熱。若逢復(fù)熱毒未息。治宜和解與清涼。莫因收盡遂輕忽。
復(fù)熱者。謂熱已退而復(fù)作也。此候先無。必待麻收后。熱退身涼。越六七日而又復(fù)熱。此癥非因復(fù)感風(fēng)邪而然。必因余熱未清。余毒復(fù)還所致。治宜清涼和解為妙。以柴胡麥門冬散去人參、甘草;蛞陨毓瞧ジ什葜髦。然麻初起喜熱。惟忌麻愈之后復(fù)熱。何也?蓋麻發(fā)熱。多至十一、二日。少亦不下七、八日。熱久元氣虛矣。加之出麻之后。飲食不進。今復(fù)重?zé)。陰陽虛耗。不死何待。急須調(diào)治。故再熱者必大補氣血可也。以柴胡四物湯主之。
朱曰:已收復(fù)熱。在病家未有不引以為憂者。然總不外此三因。治之得法。必?zé)o妨礙。
柴胡麥門冬散 治收后甚熱。
柴胡(酒炒) 人參 元參(各五分) 龍膽草(三分) 麥冬(去心八分) 甘草 水煎服。
生地骨皮湯
地骨皮 生地黃 元參 麥冬 龍膽草 牛蒡子 連翹 黃芩(酒炒) 梔仁(炒) 赤茯苓
木通 甘草梢 燈心引。
舌有白胎。加荊芥、防風(fēng)。舌有黃胎。加酒炒連翹。便閉。加枳殼、火麻仁。閉甚。再加丑牛。
柴胡四物湯 治麻后余熱。
柴胡 黃芩 人參 生地黃 當(dāng)歸身 川芎 白芍藥 知母 麥冬 淡竹葉 地骨皮
水煎服。
始終潮熱總不休。飲食不進亦堪憂。咳嗽口渴與痰候。養(yǎng)陰退陽妙方投。
麻癥初起。最喜潮熱。正收與收后。又喜無熱。若自初起至收后。而始終潮不退者。或飲食不進;蚩人;蚩诳;蛞娞蛋Y。俱屬血虛血熱。夫麻癥屬陽。血多虛耗。滋陰補血。其熱自除。此養(yǎng)陰退陽之義也。宜用四物湯(見二十五條)。按癥加減主之。如口渴加麥冬、天花粉;蛳侵。如咳加栝蔞霜、杏仁霜。如有痰加貝母、陳皮。如有喘加芥子、葶藶?傄思釉獏ⅰ⒐瞧、黃芩、黃柏之類以治之。切忌用人參、半夏、白術(shù)之類。
朱曰:始終潮熱。非血虛即血熱。滋陰補血。治法最佳。加法亦合拍。
心火內(nèi)熾煩躁干。急宜瀉火清心源。若因久病元氣虛。法用養(yǎng)陰病即痊。
麻本火候。火者手少陰心經(jīng)主之。心火內(nèi)熾。故煩躁不寧。若麻癥火邪太甚。煩渴便閉。致麻不出。危篤之極。宜清心、瀉火、清金。以清陽湯(見第九條)除升麻、桔梗、甘草、生姜。倍用麥冬、黃芩、玄參。以三劑與服。而麻即出;蛞约游度藚谆ㄒ姸艞l)去人參、甘草、粳米。加黃芩、元參主之。若系久病之人。元氣虛弱。或變煩躁口渴。麻竟不收。凝滯在皮膚間者。此血虛故也。則不宜用前二方。當(dāng)以養(yǎng)陰湯主之。此乃養(yǎng)陰配陽之義也。
朱曰:煩渴便閉。致麻不出。亦麻證之至險者。知瀉火清金之法。雖險必安。至本條所示清陽湯及加味人參白虎湯。內(nèi)中皆有散藥。所以為佳。
養(yǎng)陰湯
熟地黃 牛蒡子(炒研各八分) 當(dāng)歸 白芍藥 麥冬(冬七分) 荊芥(三分) 川芎 薄荷(各二分) 元參 連翹(各五分) 二劑、水煎服。后劑。加黃連二分五厘。
欲出不出亡立待。一出即收死反掌。毒歸五臟生四癥。只因邪留正氣傷。
寒郁熱邪不得出。隱而不現(xiàn)非早收。宜用湯丸急早治。發(fā)而不出一命休。
麻癥初起。必發(fā)熱咳嗽。渾身脹痛。有似傷寒之候。惟干咳連聲。目赤多淚。嘔惡便溏。確為麻癥之驗。然發(fā)熱之時。既明麻癥。而麻于耳后、項上、腰腿上先現(xiàn)。然后遍及手足者為齊?傄灶^面更多者為佳。麻頂尖長。形小而勻者。吉也。若麻疹將發(fā)之際;驗轱L(fēng)寒暴襲;蛞蛑w坦露。寒郁熱邪。不能外出。此全盛之勢未萌。與麻出早收不同。其有初熱吐瀉交作者。是為順候。干嘔悶亂者。則為逆癥。欲出不出者。危亡可立而待也。一出即收者。死在反掌間矣。何也?夫麻以出盡則毒解。邪氣郁遏。則毒留而不去。正氣損傷。則人困而不伸。毒歸五臟。而四癥生焉。毒歸于脾。則泄瀉不止。毒歸于肝心。則煩熱不退。而生驚搐。毒歸于肺。則咳嗽血出。毒歸于胃。則牙齦腐爛。而成疳蝕。凡有出不快者?傄擞媒舛局畡。如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甘草、桔梗、淡竹葉;蚋鸶舛緶ㄒ姷谖鍡l)去赤芍、甘草。加枳殼。或防風(fēng)敗毒散(見第五條)去甘草、桔梗。或用葛根疏邪湯等劑以發(fā)之。若無汗而出不徹者。外用胡荽。同蔥搗爛。和酒糟蒸熱。以絹包裹。自頭面及手足。逐一揩之。勿令見風(fēng)。衣被溫濃。自然出快。如有氣粗喘促。腹中脹痛。煩躁不寧。致麻不出者。急以麻杏甘石湯合三味消毒飲。俱去甘草以治之。輕則仍以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若因觸犯風(fēng)寒霧露。隱現(xiàn)不能發(fā)出者。以新豬糞沖湯。隔水蒸之。冷則更添滾者。并取豬糞燒灰。以蔥白湯調(diào)下二、三錢。此乃痘科治痘黑陷用燒人糞之變方。即用燒人糞與服亦可。若發(fā)之而仍不出者。則不治矣。
朱曰:出而不快。尚是邪氣郁遏。至屢發(fā)不出。正氣受傷。危險極矣。麻之初出。耳后項上腰腿上先現(xiàn)。然后遍及手足頭面。多者最佳。麻頂尖長形小而勻者。吉也。
葛根疏邪湯
葛根 防風(fēng) 荊芥 蘇葉 牛蒡子 連翹 地骨皮 前胡 赤茯苓 枳殼 木通 燈心引。
麻杏甘石湯 治發(fā)汗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麻黃(去節(jié)三錢) 杏仁(去皮尖研碎二十粒) 石膏(五錢) 炙甘草(一錢) 水煎服。此乃麻黃湯去桂枝。而兼越婢湯也。專祛上焦?jié)駸崽禋狻?p>三味消毒飲
荊芥 牛蒡子(各一錢五分) 甘草(二錢) 水煎服。
過期不出毒犯藏?组]膚干勢可惶?滔薇厍舐檎瞵F(xiàn)。麻黃散子是仙方。
過期不出勢淹延。毒閉身中難出現(xiàn)。急用透肌休怠玩。豈堪臟腑受熬煎。
發(fā)熱六七日以后。明是麻癥。卻淹延不出。此腠理濃密。毛孔盡閉。皮膚干燥堅濃。毒瓦斯拂郁于內(nèi);蛴譃轱L(fēng)寒襲之。曾有吐利。乃伏而過期不出也。急用托里發(fā)散之劑。以麻黃散去升麻。加胡荽子以發(fā)之。或用獨圣散加胡荽子、牛蒡子、連翹。春冬寒月。再加蜜酒炒麻黃以發(fā)之。又有治麻欲出不出者。以消毒散加麻黃、穿山甲以治之。似乎大猛。不若以消毒散去僵蠶、蟾酥。加胡荽、蔥白、葛根、蟬蛻。春冬寒月。更加蜜酒炒麻黃以發(fā)之;蛲庥煤淳。以苧麻蘸戛為當(dāng)。若當(dāng)出不出而無他癥者。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主之。如不出。急取向東狗糞。燒灰存性。水調(diào)服之。即現(xiàn)。若當(dāng)出而參差不齊者。以黑芝麻用冷水擂服。若當(dāng)出而過期不出。反見煩躁悶亂。腹脹氣喘。手足冷者。不治。倘一向未更衣者。此毒盛于里。伏而不出。用河間涼膈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加牛蒡子主之。或從權(quán)施治。以七物升麻丸解之發(fā)之。解之不出者。死癥也。麻黃散 秘本方麻黃(去根節(jié)。濾去黑汁盡。酒蜜拌砂。) 人中黃(瓦盛火 ) 牛蒡子(炒) 蟬蛻 (去頭足) 升麻(酒炒)
水煎服。
朱曰:麻黃治恥實之藥。古法去節(jié)與先煎去沫。蜜酒拌炒。皆后人之私心自用。不足為法。
獨圣散 又名檉葉散
西河柳(一名觀音柳。一名垂絲柳。又名檉柳。小干弱枝葉細(xì)細(xì)如絲。花穗長三四寸。水紅色。如蓼花之狀;ㄓ鲇昙撮_。)為末。以茅根煎湯、下三、四錢。白水下亦可。
消毒散
牛蒡子 地龍(即蚯蚓。曬干。研末。各二錢。) 僵蠶 貝母(去心) 防風(fēng) 荊芥(各一錢)蟾酥(二錢) 為末。淡竹葉煎湯下一錢。
七物升麻丸 凡覺四肢大熱。大便艱難;蚨、三日不更衣。服之取微利。不利再服。(更衣即大便也。)
升麻 犀角 黃芩 樸硝 大黃(各二兩) 淡豆豉(微炒,二升) 梔仁(二兩) 為末。蜜丸。黍米大。
白湯下五、六分。
麻出渾身似火燒。毒邪壅甚急難消。解肌只許皮膚暖。救里宜令便溺調(diào)。
麻本火候。非熱則不得出。麻疹欲出。則遍身發(fā)熱。或煩躁。或頭疼。或身拘急。及既出。則身便涼。清此一層。麻隨收矣。若麻既出。而熱甚不減。此毒邪壅遏。宜以古方大青湯去甘草解其表。如便澀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東加牛蒡子、連翹、川木通、枳殼、石膏、知母;蛞源筮B翹湯。以地骨皮易柴胡去赤芍治之。若大便不通者。以河間涼膈散(見二十六條)去甘草。加牛蒡子以解其里。既出發(fā)熱不退。飲食少進者。此毒逼胃。宜以加味地骨皮散去赤芍、甘草。加酒蒸石斛治之。
朱曰:熱甚不減。總是毒邪壅遏。古方大青湯、大連翹湯、加味地骨皮散方中;蛴们G芥。或用防風(fēng);蛴酶鸶<赐行巴獬。不敢一味清涼。阻塞向外之機也。
古方大青湯 治斑疹解毒良方。
大青 元參 知母 石膏 木通 生地黃 荊芥穗 鮮地骨皮 甘草 淡竹葉十二片引。
古方黃連解毒湯 治火毒。痘麻通用。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仁 水煎服 加大黃。名金華丸。潤腸瀉熱。
大連翹湯 解里熱良方。
連翹 防風(fēng) 瞿麥 荊芥穗 木通 車前子 當(dāng)歸 蟬蛻 黃芩 滑石 梔仁 柴胡 赤芍藥(各等分) 加紫草茸(五分) 水煎。食前溫服。
加味地骨皮散
地骨皮(三錢) 桑白皮 麥冬(各二錢) 葛根 柴胡 赤芍藥(各一錢) 生犀角屑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麻喜如珠紅潤澤。紅腫太甚又非吉。春火壅遏勢堪憂。急治免教變紫黑。
麻出連串如珠。顆粒分朋。紅活光潤。方為美候。若麻出而紅腫太甚者。此毒被壅遏所致。倘不急治。必變紫黑、干枯、隱伏惡癥。宜以化毒清表湯(見十六條)去桔梗、甘草。或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甘草。加黃連、黃芩、枳殼、木通、山豆根、葶藶以治之。
朱曰:紅腫太甚。熱入血分。清熱透肌湯中雖有元參。仍當(dāng)再加涼血之品。
隱隱藏于皮膚中。欲出不透后多兇。疏托消毒與分利。須詳三因始為工。
麻疹不能透表者。謂混身麻疹藏于皮膚之中。欲出而不能透也。古云。隱暗之麻后多兇。為難治。然此不透之癥。有三因。治者當(dāng)詳審而施治。一者因風(fēng)寒郁遏。未能疏托。以致皮膚干燥。毛竅竦立而然。此宜以疏托為主。以宣毒發(fā)表湯(見第五條)去升麻、桔梗、甘草。合越婢湯(見二十三條)去炙甘草、生姜、紅棗。加蔥白、胡荽以發(fā)之;蛴酶鸶栊皽ǖ谌龡l)加胡荽、蔥白發(fā)之亦可。如表虛不勝疏托者。當(dāng)以蔥白一味煎濃湯。時時與服。但得微汗。風(fēng)寒即解。而麻自透。一者因火毒內(nèi)熾。熱極不能透表者。此癥麻疹根地頭粒混成一塊。而色紅紫。急宜消毒清熱。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荊芥、元參、連翹、牛蒡子治之。一者因中氣本虛而不能透表者。此癥皮膚不燥。唇口淡白。二便如常。雖有蘊熱。不可輕用寒涼。即用峻劑升發(fā)。亦終不得出透。但當(dāng)分利。使之內(nèi)化可也。宜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合三苓散加連翹、枳殼以分利之。假使虛熱內(nèi)熾。唇口雖紅。其色亦淡。此等癥候。雖欲透而不能透也。只宜消毒。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加山豆根、連翹主之。又有一等。惟胸腹腰背暖處。止有一二處現(xiàn)有麻疹。粒頭赤紅。頭面手足之間。乍見乍無。此癥必纏綿難已。且有收后五、七日復(fù)發(fā)如前。兩三次而愈者。此乃氣候之異。非不透之癥。此只宜辛涼透表。以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甘草治之。漸次求安。欲冀速效。轉(zhuǎn)增危殆。
朱曰:不透表證之風(fēng)寒火毒二因。尚為易治。惟中氣本虛。似宜加入?yún)?。恐非升發(fā)分利所能奏功。
三苓散
茯苓 豬苓(各二錢) 澤瀉(三錢) 水煎服 傷暑者用朱砂燈心引。
粒頭尖小收根者。此為盡透表癥也。扁闊癢赤不離肉。熱邪中伏大非雅。
麻盡透表。方無后患。何以見其透表。但得粒頭尖大。離肉收根。及粒頭細(xì)小收根。二者俱為盡透表也。其有一種扁闊 赤成塊。塊上復(fù)有小粒。平塌不起。而未見塊上離肉。又有一種結(jié)成小塊。如風(fēng)毒遍身瘙癢。偏高而紅腫。但粒頭不尖者。此二癥雖透表。其中必有熱邪伏留。后必變癥。并宜用竹葉、石膏、麥冬、連翹、牛蒡子。以滋潤之;蛞曰厩灞頊ㄒ娛鶙l)去桔梗、甘草、薄荷、防風(fēng)。加麥冬主之?v有余熱。從此渙散矣。
朱曰:指出盡透表之形狀。而后未盡透表者。自易分別。
一齊涌出莫驚惶。頃刻渾身朱錦裝。似痘出時隨又收。如斑紅赤卻成瘡。
痘以三、四次出。謂之出勻。麻貴一齊涌出。謂之出盡。故凡麻只要得出。毒便輕減。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狀。此將出之兆。出形細(xì)密。與痘相似。但麻則隨出隨收。非若痘之漸長而漸大也。出形鮮紅。與傷寒之發(fā)斑相似。但麻則粒粒成瘡。非若斑之皮紅成片。如蚊咬之跡也。故凡麻以一齊涌出為最美候。不須用藥。
朱曰:麻雖貴一齊涌出。但當(dāng)成粒。不當(dāng)成片。醫(yī)家務(wù)須辨別。
麻亦渾身似錦紋。白色血少要滋營。黑麻一現(xiàn)最兇惡。解毒消斑用大青。
痘瘡赤艷癢來攻。麻疹鮮紅毒得松。白色血虛猶可治。黑斑惡候莫相逢。
痘麻之色。不可同論。大抵痘怕大紅。皮嫩易破。必生瘙癢。麻疹之色。最喜通紅。何則。夫麻發(fā)于心。心屬火。紅者火之正色也。故麻鮮紅者。毒得盡發(fā)而吉也。若麻色淡白者。乃心血不足也。治宜養(yǎng)血為主。以養(yǎng)血湯除甘草;蛞鏍I湯去人參、赤芍藥、甘草;蝠B(yǎng)血化斑湯去人參治之。又有以四物湯(見二十五條)加升麻、葛根、治之者。四物雖屬血劑。而白芍、川芎。麻癥不宜用。而加升麻。尤為不宜。莫若養(yǎng)血湯。隨癥加減而用。實為妥當(dāng)也。若麻色赤如錦紋者。以古方化斑湯(見二十一條)去人參、升麻、甘草、早米。加元參。或萬氏化斑湯(見二十一條)去桔梗、甘草治之。然俱宜加生黃芩、生黃連治之。如色大紅艷或微紫。血熱也。或出太甚者。并宜以秘本大青湯去升麻、桔梗;蛞怨欧酱笄鄿ド、桔梗。俱加牛蒡子、連翹、黃芩、黃連、生地黃主之。黑斑者。死癥也。亦當(dāng)以秘本大青湯去升麻、桔梗。加生地黃、黃連、黃芩、火 人屎末服之。大便秘者。加酒蒸大黃利之。
朱曰:麻疹之色。最喜通紅。其或淡白;虺嗳珏\紋者。皆證之偏寒偏熱。治法尤不可混。
養(yǎng)血湯 治麻出白色。
生地黃 當(dāng)歸身 紅花 陳皮 甘草 生姜一片引。
益營湯 治麻色白。
人參 當(dāng)歸(酒炒) 紅花(酒炒) 赤芍藥(桂水炒) 甘草 水煎服。
養(yǎng)血化斑湯 治白疹。
人參 當(dāng)歸身 生地黃 紅花 蟬蛻 生姜引。
秘本大青湯
大青 元參 知母 石膏 木通 梔仁 人中黃(火 研細(xì)) 桔梗 升麻 水煎。調(diào)人中黃末服。
麻本火候先動陽。陽部多時癥候良。陽部若是稀少者?钟泻蠡柬毊(dāng)防。
先動陽分后歸陰。陰部陽少癥亦輕。胸腹四肢向內(nèi)者。若逢稀少喜盈盈。
麻癥雖肺胃主之。而多屬于火。發(fā)則先動陽氣。而后歸于陰經(jīng)。面本為陽。所以人身之中。麻疹陽部。宜多而不宜少。陰部宜少。多亦無妨。何為陽部。頭為諸陽之首。面乃陽中之陽。背與四肢。向外者、皆屬陽。但得此數(shù)處、麻多而透表。則無后患。何為陰部。胸為陰。腹乃陰中之陰。腰與四肢。向內(nèi)者、皆為陰。但得陰部少、而陽部多;蜿柌客副。而陰部不能盡透。均為順候。若陽部少。而陰部多者。須防后患。如解毒湯(見二十六條)除去桔梗。清陽湯(見第九條)除去升麻、桔梗、甘草、生姜等劑。俱可隨癥加減而用。若陰陽兩部俱少者。此乃麻毒輕也。不在此例。
紅潤尖聳如珠狀。此等麻疹最為上。若紅不起二便澀。急用清熱透肌湯。
出而不紅發(fā)熱甚。煩躁頭疼或身疼。葛根疏邪解表方。須宜早用莫遲延。
麻疹色貴紅潤。形貴尖聳。若色雖紅潤。而麻不起發(fā)者;蚣娑闫D澀。宜用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甘草治之。如麻色淡而不起。二便如常者。此屬本虛。當(dāng)兼培養(yǎng)氣血。以清熱透肌湯(見二十五條)去石膏、甘草。加生地黃、當(dāng)歸治之。若已出而標(biāo)不紅。已現(xiàn)而發(fā)熱轉(zhuǎn)甚者;頭痛、身痛、煩躁者。以葛根疏邪東加元參、麥冬主之;蚋舆B翹、地骨皮亦可。凡欲解散表邪。但表實邪甚者。此方最宜。
葛根疏邪湯
葛根 防風(fēng) 荊芥 蘇葉 牛蒡子 連翹 地骨皮 前胡 赤茯苓 枳殼 木通 燈心引。
鮮紅光艷有重輕。粒頭離肉膚潤平。若是低塌不高聳。清肺瀉火保安寧。
麻色淡紅正所宜。本來肺胃毒少稀。若是粒頭不離肉。低塌色焦又貴醫(yī)。
麻色鮮紅。內(nèi)多有熱。鮮紅者必光活而有艷色是也。若是粒頭離肉。皮膚活潤。癥還輕平。倘粒頭低塌不高者。其癥多重。急宜清肺瀉火。如黃芩、知母、麥冬、天花粉、牛蒡子、石膏清金之藥。黃連、梔仁、連翹、元參、大青、黃柏瀉火之品。在所必用。以黃芩瀉肺湯去桔梗、大黃、甘草。加麥冬、牛蒡子、元參主之。至若麻色淡紅。麻所正宜。蓋肺胃之毒原輕。麻色故淡。再得粒頭高聳而離肉。此上吉之候。若粒頭低塌而色焦枯燥。又因風(fēng)寒外折。藥宜疏衛(wèi)生資格考試網(wǎng)散之劑。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藥、甘草治之。又有一等。初出粒頭不高。色帶赤淡紅。大便閉結(jié)。唇口燥赤者。此火邪內(nèi)郁。大熱癥也。急宜用大寒涼之劑。佐以疏托之藥。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去竹葉。加元參、荊芥治之。若不早治。過數(shù)日后。色變紫黑而難治矣。
朱曰:鮮紅淡白。在成粒高聳與低塌不高上分吉兇。審證何等的確。
黃芩瀉肺湯 治肺熱里實癥。
黃芩 梔仁 枳殼 薄荷葉 連翹 杏仁 大黃 桔梗 甘草 水煎。食后服。
麻出成片被風(fēng)押。忽然一變?yōu)榘咨。若是粒紅只膚白。毒從血化癥候吉。
麻之粒頭高聳。色紅淡潤。而肌膚白者。此肺胃之火原輕。乃上吉之癥。不須服藥。又有毒從血化而見此候者。亦有因熱毒從汗解而見此候者。俱不必用藥而愈。若初出之時。麻色如肌膚一樣白。不分肉地。惟粒頭高聳。 時即收者。邪熱本輕也。然有表氣本虛而色白者。調(diào)護溫暖。無冒風(fēng)寒。越二三日而自變紅活也。古云。白疹溫暖而后滅者。此之謂也。又有一等。正出之時。為風(fēng)寒所遏。致麻色如膚白者。其人必見毛竅竦栗。此等癥候。必用疏散之劑。解毒散風(fēng)。方得紅活。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或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加蘇葉、薄荷、枳殼、赤茯苓主之。倘若失治。致毒難盡。變癥多端。又有一種。麻出成片。一被風(fēng)寒所折。即變?yōu)榘咨I聿话l(fā)熱。而毒反內(nèi)攻。煩躁腹痛。痰喘氣急者。危候也。如毒攻于胃。則嘔吐清水。毒攻于脾。則腹脹不食。毒攻于肺。則鼻塞喘促。毒攻于心。則唇舌焦裂。不省人事。搖頭掣手。毒攻于肝、腎。則變黑色。而不救矣。
朱曰:白色。除粒頭高聳。邪熱本輕而外。非風(fēng)寒所遏。即毒反內(nèi)攻。醫(yī)家遇此。切勿大意。
麻遇紫黑內(nèi)熱極。光活潤澤生可得。紫赤干晦無起意?v是仙翁也費力。
麻遇紫色。內(nèi)熱極也。但得光活潤澤。粒頭尖聳者?芍。宜用清涼解毒之劑。佐以消痰定喘之藥。以涼血飲子去赤芍。加貝母、枳殼、葶藶、連翹、牛蒡子主之。譫語煩躁者。以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調(diào)辰砂、滑石末治之。若既出之時。而色紫紅。干燥晦暗者。乃毒火熾甚。急以生地芩連湯去白芍、防風(fēng)、粉葛。加枳殼。紫草、連翹;涼血地黃湯去甘草。加木通、枳殼、紫草、連翹、牛蒡子、黃芩、黃柏解之;蛞运奈餃ㄒ姸鍡l)加酒炒紅花、紫草、地骨皮、黃芩、連翹、牛蒡子、黃連、粉葛之類。以滋陰涼血。而內(nèi)熱自除。所謂養(yǎng)陰退陽之義也。若麻收之時。身上麻形肌膚帶紫色或青色者。此內(nèi)毒實熱之候。以大連翹飲(見三十五條)去柴胡、赤芍、甘草。加地骨皮、枳實、黃連、牛蒡子。以利二便。使實熱從二便而泄。如熱極甚者。再加大黃以治之。
又有一等。見暖則紅活。不暖則焦枯。此為風(fēng)寒所閉。治法雖應(yīng)涼解。而不可太過。以暖為是。宜用養(yǎng)陰湯(見三十二條)。用生地黃。去白芍、川芎。加防風(fēng)、荊芥以治之。若麻紫而不光潤。顏色枯燥而不起者。則難為矣。
涼血飲子
生地黃(一錢五分) 黃連(五分) 黃芩 荊芥 元參(各一錢) 紅花(三分) 丹皮赤芍(各八分) 木通(七分) 水煎溫服。
生地芩連湯
生地黃 黃連 黃芩 連翹 紅花 防風(fēng) 粉葛 梔仁 元參 木通 石膏 當(dāng)歸 牡丹皮 白芍藥 燈心引。如大便三四日不通。合河間涼膈散利之(見二十六條)。
涼血地黃湯
生地黃 當(dāng)歸尾 黃連 梔仁 元參 甘草 水煎服。
麻粒頭焦實可驚。熱極急將肺胃清。治之若還不及時。變成紫黑命歸陰。
麻疹透表而粒頭焦者。不論麻色紅淡。皆為熱極之候。急宜清肺涼胃。分利小便。并且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重用石膏。加木通、澤瀉;蚣榆嚽白又沃。如干燥無汗。加蜜酒炒麻黃以汗之。大便燥者。宜于清解劑中。佐以血藥而潤燥。以全書除熱清肺東加當(dāng)歸、火麻仁、枳殼治之。如不通者。方以承氣湯或河間涼膈散(見二m.payment-defi.com/kuaiji/十六條)去甘草下之。倘治之不早。多致紫黑難救矣。有等原發(fā)小疥。而頂焦有似于麻焦。而實非麻焦。臨癥須詳審。
朱曰:紫黯色。粒頭焦。皆熱極之候。當(dāng)于清熱、解毒、涼血諸法中求之。小疥似焦。尤須注意。
全書除熱清肺湯 清肺金、瀉心火主方。
麥冬 黃芩 石膏 元參 生地黃 貝母 赤茯苓 壯熱。加地骨皮、黃連。氣粗。加炒葶藶子、栝蔞霜。便閉。加當(dāng)歸、火麻仁、枳殼。
承氣湯 治少陽膽經(jīng)、陽明大腸癥。
生大黃(四兩) 濃樸(姜汗拌炒六錢) 枳實(面粉拌炒三枚) 水煎服。加芒硝三合。名大承氣湯。
麻如云片 紅赤。或作腥臭出膿血。一因表火一因里。治分內(nèi)外免疏失。
麻出有如云頭大片。其形微起。此癥有二。一證現(xiàn)大片 紅赤腫。而微離肉者。一證于紅腫大片之上。復(fù)有小紅點現(xiàn)于片上者。皆因表火熾甚所致。當(dāng)分內(nèi)外。用大寒涼之劑;蚍掷R园谆⒔舛緶ㄒ姸鶙l)加葛根、元參治之。若麻出如錦紋斑爛;虺瞿撗。腥臭不干。心胸?zé)⿶。嘔吐清水。身溫?zé)嵴。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加貫仲。以散結(jié)積諸毒。而除濕熱。加防風(fēng)、荊芥穗。以治風(fēng)而消瘡毒。(有加蒼術(shù)治之者。雖云甚當(dāng)。然似乎當(dāng)慎。)慎勿遲延?种虏痪。若麻稠密。身痛煩躁者。以涼血飲子(見四十五條)去赤芍。加紫草、連翹、牛蒡子治之。倘系癮疹。遍身狀如云頭片。斑點乍有乍無者。則當(dāng)以消風(fēng)散治之。
朱曰:云頭大片。加以腥臭出膿血。外證已極險惡。認(rèn)定表火熾甚。以散結(jié)毒除濕熱諸法治之。自可轉(zhuǎn)危為安。若系癮疹。雖狀如云頭片。而斑點若有若無。其分別在此。
消風(fēng)散
當(dāng)歸 生地黃 防風(fēng) 蟬蛻 知母 苦參 荊芥 胡麻仁 牛蒡子 石膏(各一錢) 木通(五分)水煎。食遠服。一方有蒼術(shù)、甘草。
發(fā)熱蒸蒸便已硬。皮紅似錦是名斑。莫將麻毒雷同看。笑殺庸醫(yī)一樣觀。
斑癥血勝氣不足。麻候營血虧耗多。初熱皮膚覺似斑。莫作真斑用寒藥。
麻癥初起。全類傷寒。但中指冷者。乃是麻候。若發(fā)熱時。大便閉結(jié);蛞延。皮膚上紅如錦者。乃熱留胃中。是發(fā)斑癥。非麻癥也。不可認(rèn)作是麻。而妄用發(fā)散之劑。用之反增危劇。宜以加味人參白虎湯。(見二十九條)去人參、天花粉、甘草、粳米。加大青、元參、生地黃、枳實、木通主之。一則可以化斑屑。二則無礙乎麻候。如大便不通者。以三黃丸微利之。夫發(fā)斑之癥。乃血有余而氣不足也。麻癥乃是火熬血分。血多虛耗。陽氣多旺。遂得有此。若發(fā)熱之時。皮膚上有覺似斑屑者。此實非斑。乃風(fēng)寒協(xié)熱在表而成癮疹。此等癥候。只宜疏散之劑。內(nèi)加清解之藥。俟麻一透。癮疹自退。慎勿認(rèn)作真斑。而施苦寒之品。遂用紫草、紅花、石膏等化斑之藥。以致大便水泄不止。元氣日衰。致麻內(nèi)陷而難救也。如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梢允┲。若麻已出而夾斑者。以犀角紅花飲主之。
朱曰:中指冷者為麻候。發(fā)斑忌用發(fā)散。癮疹之異于發(fā)斑。如此。
三黃丸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二兩) 為末。水泛丸。白湯送下。
犀角紅花飲
犀角(磨汁) 紅花 生地 當(dāng)歸尾 丹皮 連翹 牛蒡子 木通 枳殼 水煎服。
麻出高聳潤澤點。清解重施肺無險。自表至里漸次收。膚無瘡痕名為斂。
麻出一日即便收。非冒風(fēng)寒即挾熱。誤食酸物亦能致。三者源來有分別。
旋出旋收病勢輕。連綿不盡勢堪驚;呓舛玖钕麥纭D褂嘈凹∩。
麻疹出收合陰陽。出以溫和收以涼。連出不收陽氣盛。遲遲間出是陰強。
麻疹出收。常以六時為準(zhǔn)。如子后出。午時即收。午后出。子時即收。乃陽生陰長。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dāng)?shù)也。凡此旋出旋收者。乃為易收。其癥則輕。然麻之易收。必須先時麻出高聳。粒尖淡紅色潤。以其毒輕。而肌表易清。肺無加咳。故易收也。又有一等;鸲倦m重。而重施清解。以致肺胃火邪悉退而易收者有之。然必于三日之間。從肌表而漸收于里。或三日之間。一時收盡。膚上并無瘡痕形影者。方為易收。治者當(dāng)詳審之。若麻出一日而收者。乃見風(fēng)大早。為風(fēng)寒所沖。麻毒內(nèi)攻。未清爽者。非為易收。急宜施治。若不早治。必致胃爛而死。宜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主之。雖不復(fù)出。亦無后患。即三日后麻已收斂明白。如有被風(fēng)寒所襲者。亦宜以此方主之。至于早收。則與易收不同。早收者。麻出未經(jīng)三日;蛞欢铡⒒虬肴斩毡M。周身肌膚暖處。絕無紅影。乃為早收。終變危候。若雖未經(jīng)三日而早收。肌膚上暖處。尚未全收。其毒未盡而攻于內(nèi)。急宜清毒、解肌、透表以救之。宜用解毒快斑湯。去楂肉、生甘草、川芎、桔梗、紫草茸。加石膏、知母、元參治之。發(fā)之不起。當(dāng)審其所因。而與內(nèi)解。何則。早收之候有三因。一因正出未透之際。而胃風(fēng)寒。麻因風(fēng)寒所遏。邪反內(nèi)攻。以致早收。宜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加蔥白與之熱服;蛞韵撅嫞ㄒ姸䲢l)去甘草加蔥白、葛根與之熱服。服后便透者吉。不透。再用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加酒蜜炒麻黃。有更加穿山甲者。當(dāng)酌量而加以治之。不急治。必發(fā)喘脹而死。亦有遍身青紫熱腫。喘脹氣急。此毒滯血凝。半匿肌表。急用河間涼膈散(見第二十六條)去大黃、芒硝、甘草。加元參、紫草茸、丑牛、蜜炒麻黃、石膏以發(fā)越之。若腹脹喘促、溺清臍突者。以河間涼膈散(見二十六條)去大黃、芒硝。加丑牛、葶藶、芥子治之。庶或可救一二。一因內(nèi)挾熱痰。火毒抗劇而伏匿。煩躁或腹脹喘急。不省人事者。以白虎解毒湯(見二十六條)除天花粉、淡竹葉。加元參、牛蒡子、連翹、栝蔞霜治之。一因誤食酸醋收斂之物。以致肺臟不通。毛竅閉密而伏匿。壯熱喘咳煩悶者。以豬膽汁煮甘草煎湯。續(xù)續(xù)與服;蛞钥囵什菁鍧鉁嘀蕴酵。吐中便有發(fā)越之義。然仍宜疏托。當(dāng)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與服。如誤食豬肉。喘脹氣急者。亦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去甘草。加枳殼、丑牛、楂肉以下奪之。有用枳殼湯去濃樸、甘草。加神曲、麥芽治之者。確無濟于事。若誤食桃李生冷、喘咳聲喑者。以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加木通、枳殼、石膏、馬兜鈴。去生甘草主之。果得熱退身安。氣息漸調(diào)者。方可無虞。又有因大病或久病之后而出麻。其人中氣虛耗。致毒不能發(fā)越而收早者;蛴幸虺醭笔紵嶂畷r。泄瀉久經(jīng)不止;蛭窗l(fā)熱之先。曾經(jīng)洞泄者。亦致中氣虛損。麻才出盡而隨即收者。此數(shù)者。雖用疏托之藥。而毒終難發(fā)盡。惟當(dāng)健運中氣。略兼解表清熱之劑。如香砂六君湯去半夏。少用白術(shù)、木香、砂仁等分。加麥冬、連翹、牛蒡子、酒炒黃連、酒炒黃芩、荊芥、防風(fēng)、葛根之類。可以施用。(愚意當(dāng)以沙參易人參。薏苡仁易白術(shù)。木香砂仁可除。更可加貝母。)但與微整門戶。仍即用消毒之劑。如消毒飲(見二十二條)又宜繼用。慎勿遲延?种路挝笖而不救。若麻已出而復(fù)收。(有用當(dāng)歸紅花飲加蔥白、牛蒡子、連翹、葛根、治之者。大為不妥。姑錄是方證謬。)或出不盡。心慌啼哭不止。十分危急。死在須臾。或下痢腹痛。(有用黃芩、白芍二味治之者。不妥。)須當(dāng)以解毒快斑湯去桔梗、甘草、楂肉、紫草茸、川芎加枳殼、赤茯苓。隨癥加減治之。大抵麻在三四日之后。覺漸次收斂。方為順候。然必待肌表清涼。麻方能收。若麻出致三四日、五七日不收者。肌膚必然壯熱。此為難收之癥。宜用解肌涼血之劑。佐以利水之藥。以涼血飲子(見四十五條)除去赤芍。加木通、赤茯苓、枳殼、葛根主之。若一出連綿至四五日不收者。乃陽毒大甚。須用化斑解毒湯。去升麻、大黃。加黃連、黃芩、生地黃、地骨皮以解之。便閉而有腹疼者。并用大黃以利之;蛞悦乇敬笄鄿ㄒ姷谒氖畻l)去升麻、桔梗。加黃連、地骨皮、黃芩、生地黃以解之。便閉腹疼者。加丑牛以利之。解其毒使之發(fā)于外。庶里無余邪。免生后患。若解之而仍逡巡不出者。乃風(fēng)寒外束。皮膚秘密也。宜以葛根疏邪湯(見三十三條)加薄荷、地骨皮治之。若麻點帶白燥色。隱隱于肌表之間。似收非收。而實不收者。此必因風(fēng)寒所絆。而不能透表。非難收也。宜急用疏托之劑。佐以寒涼之藥。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內(nèi))去赤芍藥、甘草。加防風(fēng)、黃芩治之。若肌膚之上無點粒。惟見如片。膚平不高。此為易收而未收盡也。宜用解肌之藥。亦以葛根解肌湯(見第五條)去赤芍、甘草。隨癥加減治之。如見有內(nèi)熱之癥。亦宜清內(nèi)熱。倘內(nèi)熱不除。多致不能盡收。如生地骨皮湯(見三十條)去甘草。古方黃連解毒湯。(見三十五條)加味導(dǎo)赤散。俱可選用。加減而施。
張璐先生曰:西北水土剛勁。稟質(zhì)亦濃。麻必五七日乃收。東南風(fēng)氣柔弱。麻出不過二三日即收。邇來地運變遷。無分西北東南。體質(zhì)均弱。未有不綿延日久方收者。當(dāng)非難收之比。若三四日后。麻疹點燥色白。隱隱于肌膚之間而難收者。此必衛(wèi)氣素弱。不能掀發(fā);蛞蛞卤粏伪。致冒風(fēng)寒。阻其發(fā)越之機。以致延綿多日。法當(dāng)用辛散透表之劑。如荊芥、葛根、前胡、牛蒡子、西河柳、麻黃之類。以發(fā)散之。淡竹葉、元參、薄荷、蟬蛻之類以透肌。切不可遽用寒涼。閉其開泄之路。此訓(xùn)可以為萬世治麻大法。
朱曰:予治麻必經(jīng)六七日始收。從未有三日即收者。今讀張石頑先生此訓(xùn)。乃恍然。
解毒快斑湯 麻疹現(xiàn)形一二日宜用。
連翹 牛蒡子 防風(fēng) 荊芥穗 當(dāng)歸尾 桔梗(各七分) 生地黃 楂肉(各八分) 蟬蛻(去頭足七只) 黃芩 紫草茸(各六分) 干葛(一錢) 西河柳(五分) 川芎(五分) 生甘草(去皮三分) 水煎。以犀角磨汁對服
枳殼湯
濃樸(去皮姜汁炒) 陳皮(姜湯泡去白各三錢) 枳殼(麩炒四錢) 炙甘草(三錢) 水煎服。
香砂六君湯 治氣虛痰滯、食滯、氣滯等癥。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紅棗、姜引。
當(dāng)歸紅花飲 治麻已出而復(fù)收。(系備用方)
當(dāng)歸(酒炒) 紅花 葛根 連翹 牛蒡子 甘草 水煎服 一書有升麻。一書有生白芍、桔梗。
化斑解毒湯
元參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連翹 大黃(酒蒸) 人中黃(火 另研) 淡竹葉 升麻 水煎。調(diào)人中黃服。
加味導(dǎo)赤散
薄荷葉(四分) 生地黃(酒洗) 木通 元參 車前子(炒研末) 淡竹葉(各七分) 連翹(六分)黃連(二分) 燈心、石膏引。
點擊查看:<<麻科活人全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