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方醫(yī)學 > 正文:近代蘇南朱氏傷寒派介紹
    

各家經方:近代蘇南朱氏傷寒派介紹

張薛光(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文獻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46)

    近代蘇南朱氏傷寒派是發(fā)端于江蘇江陰的一個地域性醫(yī)學流派,以近代江陰名醫(yī)朱莘農為代表,以夾陰傷寒的辨證論治為學術特點,探討少陰腎臟的陰陽盛衰對傷寒熱病病勢發(fā)展變化的影響,強調腎陽在病程中的至關重要性,其充盛與否直接決定著病勢的進退順逆,并在各期病證中注意與一般時病及溫病中的濕溫證加以鑒別。在診斷方法上強調辨別體質之虛實,注重腹診、臍診、咽診等診斷手法,治療上以處處顧護陽氣為主要治療大法,靈活變通應用經方,尤其擅長應用桂枝肉桂等溫陽救逆、平沖降逆之法。朱氏傷寒派關于夾陰傷寒的辨證治療基于《傷寒論》而又有所發(fā)揮,其獨特的診斷方法和用藥經驗在《傷寒論》與經方的現代應用研究中仍然值得借鑒和推廣,現簡要介紹如下。

1、代表人物
    朱莘農(1894~1962),名慕伊,江蘇江陰峭岐鳳戈莊人,同邑名醫(yī)朱少鴻異母之弟。朱家八世為醫(yī),至其父朱鴻九、父兄朱錦榮,聲益著,名相埒。朱莘農幼承家學,于《傷寒論》鉆研尤勤。壯年行醫(yī)鄉(xiāng)里,即以擅治傷寒大癥而享盛名,曾與其兄朱少鴻、少鴻子朱鳳嘉享有“一門三杰”之美譽。晚年懸壺無錫,對丹溪之學尤為傾心,喜用苦泄清降,尤長于辛涼宣泄,處方輕靈,于氣火、痰火諸癥多所治驗。

2、代表著作
    朱氏傷寒派以擅長辨治夾陰傷寒為特點。對夾陰傷寒的病因病機、診法與治療的臨床經驗最先由朱莘農先生通過著作形式加以總結,代表作為朱莘農撰寫的《夾陰癥治》。朱氏手稿《得益錄》是朱氏親自收錄的臨證效驗病案,惜未見付梓;鎮(zhèn)江醫(yī)學院曹永康教授參照業(yè)師書稿,結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臨床體會,編撰了《夾陰傷寒證治》,對夾陰傷寒的病因、病機、辨證、診法及治療方藥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并有發(fā)揮,該書于1958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除以上著述外,還有朱氏門人撰寫的論文,諸如夏奕鈞先生的《外感發(fā)熱辨治拾遺》、《喉診與內科臨床》、《漫談臍診》、《辨足熱》,以上皆收載于《春申醫(yī)萃——江陰市名老中醫(yī)醫(yī)著選編》,還有夏老撰寫的《陽虛邪伏,夾陰傷寒》,收載于《古今名醫(yī)臨證金鑒?外感熱病卷》;曹永康撰寫并由邢鸝江先生補充的手稿《名老中醫(yī)朱莘農先生小傳》(黃煌教授提供),及曹永康撰寫的《朱莘農先生傳略》、《江陰近代中醫(yī)兩大派概述》,兩篇分別見政協江陰市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寫的《 江陰文史資料》第七輯、第十輯,還有《臍診法在中醫(yī)臨床上的應用》、《春風化雨憶良師——懷念朱莘農老師》、《傷寒夾陰證治論》、《戴陽格陽與引火歸原》等若干;陳正平先生撰寫的《朱莘農臍診法及夾陰傷寒證治簡介》;黃煌教授撰寫的《朱莘農診治夾陰傷寒的經驗》;謝啟舜醫(yī)師撰寫的《朱莘農醫(yī)案兩則》,等等。以上論著都對夾陰傷寒的辨治經驗作了介紹,均可以參考。

3、學術思想
    朱氏傷寒派最鮮明的學術風格和獨到之經驗主要是提出“夾陰傷寒”的癥因脈治和獨特的診斷手法,現介紹如下。
    所謂“夾陰傷寒”,是腎虛之體復感外邪,或熱病初起,兼夾陰經見證的一類四時皆有的病證,不獨房室傷腎所致之病。關于病之起因,朱莘農說:“緣于少陰素虛,偶一不慎,寒邪直中虛處,或緣入房、遺精,腎精驟傷,而恣意乘涼,或飲冷水果,或入河水,或熱病中遺泄,使邪氣深伏于內而致是疾”(《夾陰證治》)。歸納起來有三種:一為先天少陰素虧,二為房室傷腎或遺精,三熱病中失精。三者皆能使下元虧虛,真陽不足,正氣衰弱。一旦不慎,感受寒邪,或恣意乘涼,或入河水中,或飲食生冷,則外感寒邪乘虛直中下元,虛寒相摶,深伏于內,或不即發(fā)熱,或生寒熱。
    本病常見四種以下四期證候:
    第一期陽虛邪伏:外邪從表入里,伏于少陰,真陽無力鼓動邪氣外達,癥見發(fā)熱惡寒,或汗出不解,或汗出反惡寒,身熱而肢末不溫,甚至足冷;頭痛,或頭昏耳鳴;不渴或渴喜熱飲,甚而欲飲沸水;神怠而嗜睡懶言,或虛煩懊惱、夜難成寐;腰痛如折,或腰骶酸楚,腹部弦急,二便不通或不爽暢。舌質一般正紅或淡紅,舌苔白而厚膩,脈弦緊而沉細或脈數而按之弱。此與《傷寒論》少陰病之“反發(fā)熱”,“脈微細、但欲寐”機理相近似,但《傷寒論》少陰病之“反發(fā)熱”乃太少兩感于寒,夾陰病乃太陽下虛證,病邪尚未及入里之時,其下元已有虧虛之候,故發(fā)熱、惡寒等表證與頭昏耳鳴、虛煩懊惱、夜難成寐、腰骶酸楚、足冷尿窒、脈數而按之無力等下虛之證同時
互見。治法宗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溫經助陽以撤邪。朱氏處方往往減輕麻黃、細辛用量,或易麻黃用桂枝,以減輕原方之峻烈;如表虛自汗、周身酸楚者改用桂枝湯防風、獨活等。若此時誤用柴胡、青蒿,或山梔、豆豉,或大黃、黃芩、黃連等撤邪,或可使病勢稍減,但未能顧及真陽不足,陰寒內伏之病機,徒傷腎陽,使寒邪更加深伏。
    第二期陽虛陰盛:由第一期失治或誤治而漸趨嚴重,少陰真陽衰微,陰寒內盛,甚則格陽于外,癥見熱勢不高而躁擾不安,兩顴泛紅,肢冷汗出。臍腹按之板窒而痛。小溲色黃難解。舌苔白,上罩黃灰,舌面干燥但舌邊白膩,或舌苔干燥而邊緣可見一條濕膩白線者。脈濡滑,尺部浮露,重按不實。朱氏指出,此證每易因其苔罩黃灰,腹窒按痛,而誤認作濕溫伏邪夾積,及濕熱化燥之證,而投燥濕消積、通導化滯或甘寒生津之品,多易致傷陽、傷氣,邪愈冰伏,加重本病。此時治法,宜選用仲景桂枝加桂湯、五苓散、真武湯,以扶陽化氣,以逐陰寒,或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引浮陽下潛。如見環(huán)臍一團結硬,按之呼痛,小腹板窒,小便不行者,朱氏還用川椒、肉桂、茴香、雄黃、麝香等共研細末,用膏藥貼于臍上,或艾灸臍、蔥麩熱熨等外治法,以溫元陽、散凝寒、散結止痛。
    第三期沖逆陽浮:下元虧虛,陰精內損,無以涵養(yǎng)肝腎;命火無以溫運脾土,中陽亦現衰憊,于是氣血重傷,損及沖脈而致諸氣逆動;陰寒下盛,又逼陽浮越上沖,故沖氣、相火、虛陽相引升逆,遂致沖氣逆動、虛陽浮越之變。癥見躁擾狀態(tài)更厲害,顴紅不退,面浮油光,頭昏、心煩,耳鳴、失寐或亂夢紛紜,烘熱頭汗,當臍動脈跳躍,直至于脘,臍腹窒硬而痛。肢冷不暖,溲黃,脈搏滑大,尺露更甚,輕按搏指,重按之則不應指。舌苔黃灰,底白邊紅,或舌苔根中白厚,前半光紅,但仔細觀察,視之中干邊潤。此乃陰盛格陽,下虛上實之征象。此時急宜選用東垣滋腎丸,變丸為湯,合仲景桂枝救逆湯,還可酌加加茯神棗仁遠志元參、玄精石等,以平沖降逆,潛陽逐寒,調養(yǎng)心肝,交濟心腎,收效甚速;如陽熱熾張,消耗腎陰,陰不斂陽,須佐以板、玄參、珍珠母等咸寒之品,育陰潛陽,并佐以人參救陰液,滋養(yǎng)安下,以守陽氣;若肝陽亢盛,可加珍珠母、石決明、白蒺、天麻等。朱氏最擅此型的診治,其用桂枝、肉桂,尤為應手,每可力挽狂瀾。若疑此證為熱深厥深,引動肝風,急下存陰,或用犀角、羊角鎮(zhèn)肝熄風,則下元更為虛寒,真陽更加不固,沖脈更形逆上,陽火更難潛藏,將成不治之局。
    第四期元氣欲脫:下虛已極,陰不斂陽,陰陽有離決之兆,為夾陰傷寒的危急證型,癥見患者神思恍惚,呼之難醒(神散之兆),醒后躁執(zhí)不安,烘熱陣陣、頭耳苦鳴(陰精告竭),胸悶咽塞,言語謇濇(氣脫將至)。臍腹覺硬,臍跳甚急,漸浮于腹面,直沖至脘,并見呃逆,為胃氣敗絕之兆。汗多冷膩,肢冷如冰(亡陽之漸)。脈細弱而小,或虛數。急宜獨參湯、生脈散、救逆湯、紫石英黑錫丹等,以培元固脫,回陽斂陰,以挽回垂絕之陽。若能汗斂肢暖,寐醒躁定,氣不塞咽,舌潤,脈漸有神,即有轉危為安之望。再急以參、茸、龍牡,及血肉有情之品,如人乳、鴿湯、河車、坎氣、三甲復脈湯等,以填補真元、溫納虛陽。若無以挽回,反見神志不清,精神委頓,瞳神呆滯,痰涌呃逆,腹癟在背,臍突硬如石,跳躍在面。舌干而裂,唇齒干涸,則水涸氣散,陰竭陽絕,其命必絕。
    綜上所述,夾陰傷寒?梢娝姆N類證,一是太陽下虛陽虛寒伏證,二是陽虛陰盛寒凝格陽證,三是邪干陽越沖逆陽浮證,四是下虛已極元氣欲脫證。從上可見,所謂夾陰傷寒,其總的病機主要是機體陰陽失調,心腎不交,即“陰陽不濟”。其病位在少陰,又兼及太陽、厥陰、太陰。而少陰腎陽在整個病程中至關重要,即平素體質之強弱,腎陽之充沛與否決定著病勢的進退順逆。
    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真陽,陽藏陰中,相互制約,互根互用,是為“陰陽既濟”。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與其自身精血的濡養(yǎng)都離不開腎陰腎陽的充盛與腎中陰陽之既濟。在病理作用下,陰平陽秘平衡紊亂,改變了這種“陰陽既濟”的生理關系,在病理上就必然會發(fā)生臟氣動變:陽虛則寒邪易于內伏,精損則真陽難安于位。因腎中精氣受損,少陰根氣先虧,致少陰陽虛,感受寒邪后,若從陰化寒,則寒伏于虛處而不散;若從陽化熱,則已化熱者,其熱已呈燔灼之勢,未化熱者,仍冰伏于下焦。下焦寒則水中之火,不能藏納,孤陽浮越,與邪熱為伍,蒸騰于上。此時中、上二焦,一派熱證形象,故臨床表現多為“下寒上熱”、“下虛上盛”、“陰盛格陽”等病證。夾陰傷寒的這種陰陽寒熱虛實,錯綜復雜,最易惑人。若失治或誤治,腎中真陽更加衰微,未化之寒更加冰伏于下,水中之火更難潛藏而越于外,則出現“沖逆陽浮”,甚則元陽欲脫、陰陽離決之局。
    故朱氏診治夾陰傷寒更重視人體機能的反應,強調辨別體質之強弱,腎氣之盛衰,并且認為,在病理狀態(tài)下,腎氣的充沛與否決定了疾病發(fā)展變化轉歸。所以治療上處處以扶陽固本為治療大法,如溫經撤邪之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回陽救逆之四逆湯、附子理中湯、白通人尿豬膽汁湯、黑錫丹等;斂陽救逆之桂枝救逆湯,朱氏對于此方之應用最為得心應手。還常隨證配合平沖降逆之桂枝加桂湯、真武湯、滋腎丸;滋腎通尿之通關滋腎丸;咸寒之品如龜版、珍珠母、元精石、玳瑁、龍骨、牡蠣、磁石、石決明等,用于潛陽育陰,鎮(zhèn)攝浮越;柔潤斂陰之酸棗仁湯、復脈湯等,及溫養(yǎng)元氣、柔潤適宜的血肉有情之品,如人乳、雞子黃、鴿湯、豬腎、蛤蚧、紫河車、坎臍等填補真元、溫納虛陽。凡苦寒清熱燥濕、辛開苦泄、寒涼瀉下、甘寒滋陰、香燥破氣等品均在慎用之列。
    朱氏診治夾陰傷寒的經驗,還包括幾種獨到的診斷手法。
    與時醫(yī)不同,他臨診首重驗體辨癥。朱氏常說:“醫(yī)道之難也,難于辨癥,辨癥之難也,難于驗體,體質明矣,陰陽可別,虛實可分。病癥之或淺或深,在臟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醫(yī)家不易之準繩也!狈矈A陰證者,多見于腎精先天不足或后天腎精耗傷之人,因此須詢問患者平日生活起居、飲食嗜好,房事、遺精,及婦女經、帶、胎、產等情況。這些對了解患者體質特點和發(fā)病誘因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體質之虛實寒熱明晰,則病性之虛實、病位之在表在里、病邪之陰陽盛衰、寒熱之真假、寒熱之從化等皆可胸中明了,而后施治方能穩(wěn)妥、效驗。具體的辨別體質的方法體現在他各種獨特的診法中。
    朱氏臨證有咽喉診、臍診、腹診等診法,還注重辨氣色、辨寒熱、辨呃逆、辨口渴、辨二便、辨舌脈等,現著重介紹咽診、臍診、腹診等特殊診法。
    1、咽喉診:夾陰傷寒診咽喉,重點掌握“內火”與“下虛”兩種病機。(1)咽紅而痛:并可見明顯充血,紅赤腫痛,多為外感風熱,肺胃素有積熱而感邪者更易出現,以及內火病變,多見于肝火與胃火。(2)咽紅不痛:多呈慢性充血,色鮮紅嬌嫩,伴有咽干而不欲飲,疼痛可不明顯,多屬陰虛水虧。陰虛火妄,火動于內者亦可見紅赤而痛。(3)咽痛不紅:伴突然音啞不能發(fā)聲者多為暴感風寒,寒邪直中少陰,或素體陽虛,太陽與少陰合病者。(4)戴陽咽紅:咽喉紅赤如朱,多突然發(fā)生,或持續(xù)不淡而無痛感,伴有面顴時紅、足冷不暖、烘熱躁煩、脈來浮大,重按無力,或尺露不藏等癥,此為下焦陰寒,逼迫真陽上越而致陽浮沖逆之戴陽證,多為素體陽虛或過用寒涼、滋陰之品損傷陽氣所致。(5)咽間氣塞:氣窒息于咽喉,伴胸悶、氣促、氣短,及呃逆、冷汗等,為下虛已極,氣不攝納,元陽欲脫之危重證。此外,自覺氣塞于咽喉,伴易嘆息、煩躁易怒、干嘔、呃逆等,多為肝郁化火,氣火亢逆,屬氣郁、氣火之證。
    2.腹診:腹診與臍診為夾陰傷寒最為重要的觸診方法。此法古已有之,只是漢代以后的醫(yī)家多廢黜不用!案拐,生之本,百病皆根于此,是以診病必候其腹!保ā栋俑箞D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保ā峨y經?六十六難》)腹診、臍診能為驗明患者體質,分析病機本質屬虛屬實、屬臟屬腑、在深在淺及其病理轉歸,提供可靠的辨證依據,故朱氏在臨床上都很注重。
    朱氏診腹主要按切腹部是否柔軟。正常人腹部平軟,而本病以腎精虧損,下元虛寒為基本病機,所以患者腹部按之多板窒不舒,尤其是小腹部感覺拘急,喜側臥踡臥,以松緩腹部拘急之苦,腰部必酸重痛楚。若當臍而痛,多聚結、冷痛,多為本病初起之腹痛,此時熱勢不重,乃病邪不從外解,里結于胃腸,寒凝于下,氣窒不化的表現。若痛及滿腹,板窒而拒按,則為陰寒愈盛,陽氣愈衰。大便可數日不通,為“陰結”之候,但雖腹痛,按摩后反覺舒適,還常伴有呱呱水流聲,絕非陽明腑實之按痛較甚,甚至按之灼熱。若至腹部板硬而痛,當臍跳動甚急,上沖直至于脘,伴躁擾不寧,顴紅不退,烘熱耳鳴等,乃精血漸虧,沖脈受傷,諸氣逆上,邪干陽越之證。此時最為緊要,辨治不當,極易出現元陽虛脫之證。
    3.臍診:當臍筑動,簡稱臍躍。臍診,即對臍間的動脈作輕、重、淺、深的按切,探查臍躍之粗、細、緩、急、深藏、浮露的動態(tài)變化,了解腎氣動變的病理狀態(tài)。因為當臍屬腎,臍下三寸為丹田,為元氣之根。沖脈起于胞中,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故腎與沖脈的病變可在臍腹上反映出來。正如清代沈金鰲所說:“腎間動氣,即下丹田,為臟腑經絡之根本,呼吸之門戶,三焦之源頭,名曰氣海,貯其精血”。此診實為腹診之一,朱氏對此尤有獨到研究。
    朱氏將臍診部位分臍上、當臍、臍下,于腎之動氣分粗、細、緩、急、深、淺。朱氏診臍,還常結合病者形體之肥瘦及神色、舌脈等方面合參。臍診之正常者多為動在當臍,其形態(tài)幅度一般均為納藏較深而沖和有力,體瘦者稍顯浮露。凡腎虛而沖脈無精氣以涵養(yǎng),則沖氣內動,其臍喘動應手,臍躍按之浮露,甚至躁急,即沈金鰲所謂“臍之上下左右動者,皆屬虛也”。(1)動在臍下,呈拘緊狀,其動弦細,伴神疲倦怠、肢冷、舌淡苔白者,屬陰寒郁結,少陰氣化失司,陽氣不展,沖氣竊動,但此時沖氣尚低,故為夾陰證之初期。如寒邪在表之太少兩感證可用桂枝湯加附子細辛,寒邪在下之水逆證用五苓散、真武湯溫陽化氣,寒邪在沖脈血分者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祛寒平沖。(2)動在當臍,按之筑筑,動勢濡弦,喘動應手,伴腹窒鳴響,支脅滿煩,屬中陽不足,寒水上泛脾土,已呈沖氣上逆之勢。此即《傷寒論》之“臍上筑者,腎氣動也”。當用苓桂、理中、建中類,溫中陽、降沖逆。(3)動在臍上,其勢急,其動粗,其位浮,伴面顴時紅有油光、足冷不暖、烘熱躁煩、脈來浮大,重按無力,或尺部浮露不藏者,屬下元虛寒而虛火上浮之戴陽證,此時沖逆之勢已甚。治當扶腎陽、平沖逆、潛浮陽、交心腎,用桂枝救逆湯、二加龍牡湯等。若臍躍粗大在上,淺露不藏,直至于中脘,甚至如新張之弓弦,伴臍腹窒硬而痛者屬戴陽之重證,當用通關滋腎丸、桂枝救逆湯等堅陰靜沖。(4)臍躍在臍之上下,上之胸脘,伴見胸悶咽塞、喘動而少氣無力,躁擾汗出、呃逆等任一癥者,為下元精血虧耗已極,元陽欲脫,殘陽浮越不藏,陰陽將有離決之變。急當獨參湯、救逆湯、黑錫丹等培本固脫,如陽回陰斂則再進以血肉有情之品填補真元,溫納虛陽。若見腹癟在背,臍突而硬,跳躍在面,此多為疾病久延失治,陰竭陽絕,胃氣大敗之象,實為難治。
    以上為夾陰傷寒常見的臍診特征,但又不可一見臍躍,便作腎虛沖逆。臍躍也有因腸熱蘊結,無形之氣火沖激而致者;有木旺刑金、痰飲咳喘而致者;有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而致者等陰陽寒熱虛實夾雜之證,臨證時應與全身癥狀及脈舌征象相互參合,加以鑒別。
    臍躍與腹部板窒?赏瑫r互見,但也有腹部柔軟而臍躍者。朱氏依此作為分別腎虛與寒邪的比重關系,他認為如臍腹窒硬而臍躍者,則陽氣既虛,陰寒又盛;如腹中柔軟而臍躍者,則陰精虧虛,雖有寒邪內伏,其勢不盛。前者虛寒俱盛,后者則虛重于寒。
    朱氏咽診法、腹診法、臍診法能夠讓醫(yī)者覺察到容易被常人所忽視的某些癥狀,洞察其中“獨處藏奸”潛伏著的關鍵病機,為驗明病人體質,分析疾病的陰陽、虛實、寒熱之本質,推斷病理轉歸,提供了可靠之辨證依據。
    在此證中,朱氏的辨寒熱、辨舌脈、辨氣色、辨呃逆、辨二便等方法也獨具特色。如此證之發(fā)熱多為中等度熱或高熱,常伴見發(fā)熱汗出反惡寒或身熱而四肢不溫,甚至足冷;發(fā)熱但不渴或渴喜熱飲;神疲心煩較發(fā)熱為重,并隨烘熱而起,面顴潮紅,煩熱更甚。朱氏還強調,夾陰傷寒之發(fā)熱所見上述癥狀,也多見于溫熱病中濕阻氣滯,濕遏熱郁等證,所以必須從假象中辨本質詳加辨析。此證之脈象應以尺脈為重點,其表現主要為尺脈無力、尺脈浮露;舌苔變化重在根苔、底苔、苔面潤燥;此證之氣色,初起面色多晦暗,中后期則現油光浮亮,面顴泛紅;此證多噯氣、噫氣不舒,甚或易見呃逆。因其下虛攝納無權,沖逆之氣不平非一般胃氣上逆、寒熱郁遏可比,一般辛開苦泄降之法當慎用;此證之小便每多不爽,伴小腹部拘急欲溺之干;此證大便最忌溏泄,須時刻注意保護中氣,即便有積滯也當慎用苦寒瀉下;此證初起患者多可自覺下肢不溫。醫(yī)者可據足冷之程度診斷病情之輕重。大凡上熱愈熾,下冷愈甚,可用姜、蔥、艾、桂、椒等搗爛貼敷涌泉穴以回陽,若作熱深厥亦深論治則為誤治。
    應該指出,夾陰傷寒一證雖常見于傷寒熱病,但也可見于一般時病,故前人有“感冒亦有戴陽證”之說。除外感熱病之外,朱氏還用此法辨治內傷雜病,如其用黑錫丹治療陰寒頭痛案、滋腎丸治療遺泄案、神效琥珀散治療癃閉腎結石、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袁某呃逆案、韓某盜汗案、朱姓產后心悸帶下案等。所以,學習朱氏辨治夾陰傷寒證的臨床經驗,大可不必拘于傷寒之名,不必僅限于腎虛感寒之熱病一類,完全可以擴展到因下虛而引起的內、婦等各科雜病的辨治當中。實際上,朱氏的傳人也往往以夾陰傷寒的診治思路應用于雜病的治療中,夏奕鈞老中醫(yī)就說過:“從臨床看,夾陰傷寒多見于時令熱病,但在內傷雜病中,也?梢姷竭@類證候群,如沖肝上逆的眩暈、脘痛、呃逆、嘔吐、咳喘以及腎經虛寒頭痛等等,均可引以為辨治,每獲良效!辈苡揽到淌谝仓赋觯R床對某些普通病及現代病,尤其是用過一般常規(guī)療法不理想的病證,如臨床表現中顯現出戴陽格陽的跡象,就應據此而應用溫導與咸潛之法以引火歸元。

4、傳承譜系
    據曹永康教授撰文,朱氏門徒眾多,江陰有邢鸝江、夏奕鈞、曹永康、芮文甫、李久征、吳卓澄、吳肇基、王士魁、龔鳴洲、張少景、顧堃雨、夏奕逵、繆梁;無錫有徐克潛、王志卿、謝啟舜、俞紹岐、秦瑋、過大白;上海有夏渭英、余渭南等。多數門人沒有留下可供直接檢閱的文獻資料,而從真正繼承朱氏夾陰傷寒的診療技能和診治方法的角度來看,朱氏傷寒派大致有這樣的傳承譜系:朱少鴻→朱莘農→邢鸝江、夏奕鈞、曹永康等→黃煌。現作一簡要介紹。
    據江蘇省中醫(yī)許履和主任醫(yī)師回憶,朱家八世工醫(yī),至朱鴻九、父兄朱錦榮,生與柳寶詒同時,皆名震蘇南。朱鴻九之子朱少鴻(1873-1945)14歲侍診于父側,28歲父歿后便棄儒業(yè)醫(yī),遂享譽蘇南及滬上。朱莘農較朱少鴻小22歲,父親朱鴻九去世時朱莘農年僅7歲。因此,朱莘農應當是在其兄朱少鴻先生指導下繼承鴻九家學的。閱讀《朱少鴻醫(yī)案》可以看出,朱少鴻診病除擅用苦辛通降法治療傷寒、濕溫及調理肝胃郁癥外,先生臨證也重視體內臟氣之變動,運用臍腹診法,如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生脈飲治療產后發(fā)熱案,即為斂陽平沖、撤腎邪而攝動氣之法的應用。朱莘農先生是在汲取家父、家兄之學的基礎上,勤奮鉆研《傷寒論》,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夾陰證治》一書,對夾陰傷寒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方法作了系統的總結,后人反復實踐驗證,無不奏效。
    邢鸝江(1909-1988),江蘇省江陰市馬鎮(zhèn)鄉(xiāng)人,江陰市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江蘇省名中醫(yī)。曾就讀于上海大同大學,后輟學歸里。17歲受業(yè)于無錫名醫(yī)沈奉紅,后轉從朱莘農學醫(yī),并兼得朱少鴻先生指導。臨證擅內科,如用肉桂、五苓散等治療痢疾,用滋腎丸加減治下焦陰虛濕熱證;還擅以滋陰降火、透氣撤邪、流氣化濕等法治療溫病、濕熱病,其經驗及論著部分收載在江陰市衛(wèi)生局組織編寫的《老中醫(yī)醫(yī)案選編》及江陰市中醫(yī)學會主編的《江陰市名老中醫(yī)醫(yī)著選編》。
    夏奕鈞(1913-),江蘇省江陰市云亭鄉(xiāng)人,江陰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江蘇省名中醫(yī)。16歲從堂伯夏維祺學醫(yī),三年后轉從朱莘農學醫(yī)。先后在云亭醫(yī)院、江陰衛(wèi)校、江陰人民醫(yī)院、澄江醫(yī)院、江陰中醫(yī)院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臨證精于臍診、咽喉診、足診等診斷手法,擅用桂枝龍牡湯加減治療胃痛、呃逆、咳喘、昏眩、心悸,用滋腎丸治療腸傷寒低熱稽留。還對氣火學說頗多發(fā)揮,擅用苦辛法,尤擅用黃連,因此有“夏川連”之外號。其經驗及論著《老中醫(yī)醫(yī)案選編》及《江陰市名老中醫(yī)醫(yī)著選編》作了收載。
    曹永康(1917-?),江蘇江陰人,鎮(zhèn)江醫(yī)學院教授。從蘇南名醫(yī)朱莘農、夏子謙學醫(yī)。早年在江陰行醫(yī),1956年奉調至江蘇醫(yī)學院執(zhí)教,先后在鎮(zhèn)江中醫(yī)?茖W校、鎮(zhèn)江醫(yī)學院擔任教學工作。主要著作有《夾陰傷寒證治》、《行健齊醫(yī)草》,論文50余篇。其對朱氏傷寒派的學術思想和經驗多有發(fā)揮,如其參合朱莘農先生書稿撰寫的《夾陰傷寒證治》,以及《戴陽格陽與引火歸原》、《我看傷寒論》、《我用桂枝湯》、《用古方治今病》等若干研究心得。他擅長應用桂枝龍牡湯合生脈散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包炎合并心包積液、心律失常等;還用二加龍牡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多系統神經萎縮、產后漏下不止;用桂枝附子細辛湯治療咽痛;用桂枝湯、真武五苓各半湯治療濕溫癥;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頸椎病、腦動脈硬化、腦震蕩等。
    黃煌(1954-),江蘇江陰人,江蘇省名中醫(y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基礎醫(yī)學院名譽院長。早年師從江蘇省名中醫(yī)葉秉仁先生,其間又向邢鸝江、夏奕鈞等先生問業(yè)。臨床三十余年來,他繼承了朱氏傷寒派的學術思想、診療技術、臨床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風格,臨床擅長應用經方治療各科常見病、疑難病,尤其對桂枝、肉桂類方、柴胡類方的應用更是出神入化。他在經方方證、張仲景藥證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代表作有《中醫(yī)十大類方》、《張仲景50味藥證》、《經方100首》、《經方的魅力》等,以及論著《論方證相應說及其意義》、《我的藥人方人說》等。他還在名老中醫(yī)經驗的挖掘與整理、經方醫(yī)學的學術推廣與普及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有突出的貢獻。
  黃煌教授的診療特點直接繼承了朱家傷寒派的學術經驗。如他臨證首先注重望診、辨體質。他認為,體質是方證的趨向性概括,辨明體質,用方不但有效,而且安全,便于慢性病調理體質時的長期服用。他創(chuàng)造性的直接以方藥貫名于體質,在臨床中將患者的體質類型分為桂枝體質、麻黃體質、柴胡體質、大黃體質、黃芪體質、半夏體質、人參體質等,以及小建中湯體質、溫經湯體質、炙甘草湯體質、黃芪桂枝五物湯體質、桂枝茯苓丸體質、防風通圣散體質、大柴胡湯體質、三黃瀉心湯體質、黃連解毒湯體質等。其臨證思路是“人-。健比叩慕Y合,即患某種疾病的人辨明屬于某種體質就可直接用屬于某體質方,診斷即可治療。這種思路使中醫(yī)辨證的思維過程更加快捷。而且,藥證、方證與體質的結合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的,而是建立在張仲景所構建的《傷寒雜病論》經方醫(yī)學體系之上的。而古老的經方本身就是先民們在上古時代的醫(yī)療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有效方,兩千年來的歷代醫(yī)家無不推崇經方的療效,因此經方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勿庸置疑。這種方證與體質的結合有利于經方醫(yī)學的普及與推廣,對于經方醫(yī)學的學術經驗的繼承和發(fā)揚大有裨益。
    他辨體質、擅長應用肉桂、桂枝的經驗就是受到了朱家傷寒派的啟發(fā)。臨床有一類容易出現心下動悸、自覺氣上沖感的患者,其腹部按之肌肉較硬而缺乏底力,兩腹直肌容易拘急,腹主動脈搏動應指,此即夾陰傷寒之“腹部按之多板窒不舒,尤其是小腹部感覺拘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這類患者體型往往偏瘦,膚色白,面紅暗紅缺少光澤,舌質淡紅或暗淡,舌體較柔軟,舌面濕潤者,他稱這種體質為“桂枝體質”,使用桂枝、肉桂及其類方必效。他臨床常桂枝、肉桂一起應用,如擅長應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心臟瓣膜。卉吖鹞陡蕼委熉宰枞苑尾、慢性肺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風心。恍〗ㄖ袦委熜何竿;黃芪建中湯治療虛勞慢性胃炎;還常應用桂枝茯苓丸治療有頭痛、便秘、腹痛腰痛、心悸等癥狀的內科雜病、婦科、男性生殖系統疾病、皮膚病如痤瘡、銀屑病等、周圍血管病變、五官科疾病等,還五苓散治療脂肪肝;半夏瀉心湯加肉桂治療慢性胃炎;甘草瀉心湯加肉桂治療口腔潰瘍等等。
    他臨證注重腹診的例子還有,見“心下痞”,必用瀉心類方;“心下按之滿痛”,腹部按之有力必用大柴胡湯;“胸脅苦滿”必用柴胡劑;腹部膨隆松軟毫無抵抗感多用虛證,常用黃芪類方;左下腹壓痛多提示瘀血證,常用桂枝茯苓丸、核承氣湯,等等。
    咽診常常能認清病性的本質,避免被假象所蒙蔽,他常用的咽診也是朱家傷寒派的傳統診法。他常說:“咽喉紅腫疼痛者多屬熱證”,常用山梔、連翹、黃芩、甘草,常合半夏厚樸湯,名八味除煩湯;或合小柴胡湯,或合梔子厚樸湯,或合豬苓湯等治療結膜炎、扁桃體炎、小兒感冒、小兒食積、慢性胃炎、尿路感染、神經癥等。咽喉黯淡不紅,常是他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溫熱藥的重要依據。筆者就曾見他治療一例麻黃體質患者,外感風寒后出現聲音嘶啞,咽喉疼痛但不紅,處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取效。
    此外,他還常用足診。除常規(guī)的舌脈、腹診、咽診,他還要看看小腿,診察小腿的粗壯與纖細、皮膚的光滑與粗糙、皮膚溫度的陰寒與灼熱、小腿肌肉的松軟與堅緊以及有無浮腫、脫屑、靜脈曲張等等。這也是他處方用藥的鑒別方法。

5、總結探討
    蘇南朱氏傷寒派臨診重視驗體辨癥,其論傷寒,強調少陰腎臟在病理狀態(tài)下對疾病發(fā)展變化之重要性。朱氏對于該病的診斷方法、治療方藥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正如黃煌教授所說:“夾陰傷寒病機變化的認識,關于桂枝龍骨牡蠣湯等方證的具體化,臍腹診、咽喉診、脈舌診等獨到的診斷經驗,不但有臨床使用價值,而且對今天《傷寒論》的研究和應用都能有所借鑒。”
    時下,中醫(yī)的臨床療效下降明顯,與中醫(yī)高等教育與中醫(yī)臨床繼續(xù)教育不注重中醫(yī)經典理論,尤其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著作的學習;不注重歷代中醫(yī)各家經驗的繼承;臨床不注重中醫(yī)診斷技能的訓練與提高;目迎合、追求中醫(yī)表面上的現代化,而忽視中醫(yī)傳統的思維方法;坐井觀天,拘泥于教科書式的中醫(yī)學,使得目前的中醫(yī)理論庸俗化、膚淺化,辨證論治成為一種踏虛蹈空式的游戲。而臨床療效的不明確,又極大地挫傷了后學們研究中醫(yī)藥的熱情。如此以往,中醫(yī)學的實用價值必將大大降低。我們學習蘇南朱氏傷寒派這些實實在在的學術經驗,就是為了喚起大家對古典中醫(yī)學的重視,對張仲景的經方醫(yī)學的重視,對傳統中醫(yī)各家經驗的重視,對提高中醫(yī)診斷技能的重視,尤其是辨證論治不能脫離臨床實際,不能忽視客觀的臨床證據而追求形式上的理論推演。中醫(yī)學的發(fā)展要注重中醫(yī)學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那就離不開對古代優(yōu)秀遺產的繼承。


參考文獻:
1.陳道瑾,薛謂濤編,江蘇歷代醫(yī)人志,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曹永康,夾陰傷寒證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8
3.陳正平等,朱少鴻醫(yī)案,香港:香港今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4.單書健,古今名醫(yī)臨證金鑒?外感熱病卷,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
5.江陰市中醫(yī)學會,春申醫(yī)萃——江陰市名老中醫(yī)醫(yī)著選編,1991
6.曹永康,傷寒夾陰證治論,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9(2):32
7.曹永康,臍診法在中醫(yī)臨床上的應用,江蘇中醫(yī),1965(6):4
8.黃煌,朱莘農診治夾陰傷寒的經驗,江蘇中醫(yī)藥,1986(2):2
9.曹永康,朱莘農先生傳略,江陰文史資料(第七輯)
10.曹永康,邢鸝江,朱少鴻先生傳略,江陰文史資料(第七輯)
11.曹永康,江陰近代中醫(yī)兩大派概述,江陰文史資料(第十輯)
12.曹永康,戴陽格陽與引火歸原,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1(4):26
13.曹永康,談談我學用《傷寒論》,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10(4):22
14.陳正平,朱莘農臍診法及夾陰傷寒證治簡介,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1(1):15
15.陳正平,朱少鴻學術經驗介紹,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9(1):30
16.謝啟舜,朱莘農醫(yī)案兩則,江蘇中醫(yī)藥,1987(6):11
17.謝啟舜,朱莘農婦科醫(yī)案選,江蘇中醫(yī)藥,1988(2):17

-------------------
好文章!謝謝!

希望張先生能將此文中引用的文章發(fā)到網上來,讓大家好好學習參考。

-------------------
引用第1樓梁知行于2007-12-07 18:20發(fā)表的  :
好文章!謝謝!
希望張先生能將此文中引用的文章發(fā)到網上來,讓大家好好學習參考。



贊同!
肯盼!

-------------------
再讀一遍,受益匪淺!
謝謝提供!
蘇南朱氏傷寒派重視體征的檢查辨析很精辟,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值得我們臨床醫(yī)生的學習和推廣!
對夾陰傷寒的辨證論治分為四期很明了,體現了整體恒動的完整性、系統性!可直接指導臨癥、防止誤診誤治、提高臨床水平!中醫(yī)臨床科別教材的編寫可從中得到啟示、更加貼近臨床。。。。。。
對夾陰傷寒的論治與祝味菊先生的論治主導及思路是相通的!都是從實踐中來,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
希望能尋訪到朱老的后人,早日找到朱老已經成底稿的醫(yī)案〈得益錄〉,并出版發(fā)行。讓我們廣大同道得益也!

在此希望在江陰或者無錫的朋友能幫幫忙,打聽一下朱老的后人的情況。
[ 此貼被梁知行在2007-12-08 14:41重新編輯 m.payment-defi.com/pharm/]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