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肘后偶鈔上卷
    

友漁齋醫(yī)話:肘后偶鈔上卷

隨得隨錄,故不分門別類。醫(yī)案貴在發(fā)揮明白,故茲錄立案,頗有重者。因現(xiàn)癥差異,病源實同,乃為詳辨中的,重見疊出,愈知斯道之圓機。其有淺病,即應(yīng)手取效,亦不錄。感寒金(一四) 憎寒,發(fā)熱,怕風,背頸項俱痛,脈浮緊,舌淡黃,此感受天氣暴寒也。人感其氣,衛(wèi)氣不…

隨得隨錄,故不分門別類。醫(yī)案貴在發(fā)揮明白,故茲錄立案,頗有重者。因現(xiàn)癥差異,病源實同,乃為詳辨中的,重見疊出,愈知斯道之圓機。其有淺病,即應(yīng)手取效,亦不錄。

感寒

金(一四) 憎寒,發(fā)熱,怕風,背頸項俱痛,脈浮緊,舌淡黃,此感受天氣暴寒也。人感其氣,衛(wèi)氣不行,即傷寒病熱之癥。麻黃湯既不敢服,只得權(quán)宜以應(yīng)之,與香蘇合蔥豉法。

紫蘇 香豉 羌活 當歸 橘皮 香附 炙草 大棗 蔥頭

周(十八) 入暮熱甚,心煩不寐,形體驟消,舌白面暗,兩脈小數(shù),胸前痞滿,此暑邪已入血分,血為陰,故暮夜發(fā)熱。在氣分則渴,今在血分,故不渴。黃芩知母雖能逐熱,而心胸之邪,非黃連不能除,故南陽小陷胸法加減之。

川連(一錢) 栝蔞仁(四錢) 枳實(一錢磨沖) 生地(四錢) 丹皮(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

又兩服熱退安眠,小便清矣。惟胃口被暑熱消爍,未能遽健,改用芳香醒胃,甘寒養(yǎng)津。

麥冬(二錢) 花粉(二錢) 鮮石斛(四錢) 茯苓(二錢) 橘紅(六分) 白蔻仁(五分)

沈(二二) 嘔血發(fā)熱,胸悶自汗,脈虛大而數(shù),此屬暑傷肺絡(luò)。暑傷氣分脈虛,今又傷絡(luò),故脈大而數(shù)。議與涼血清暑法。

鹽水炒香豉(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焦山梔(三錢) 廣郁金(二錢) 飛滑石(三錢荷葉包) 醋炒,丹皮(一錢五分) 冬桑葉(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脈靜身涼血止,見風略覺灑淅,氣被暑傷,衛(wèi)失外護,其畏風宜矣。余歷吐血一癥,多有六yin致病者,雖非真陰失守之比,然切宜保養(yǎng),以冀復(fù)元。

沙參(二錢) 麥冬(二錢) 冬桑葉(二錢) 丹皮(一錢) 茯神(一錢五分) 棗仁(一錢五分) 南棗肉(二錢) 淮小麥(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陸(二三)暑風上冒,頭痛脘悶,咳嗽痰多,脈右弦滑,與涼散兼化痰法。

光杏仁(三錢) 蘇薄荷(一錢) 射干(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生甘草(三分)

兩服愈。

王 吸受暑邪,中脘脹悶。

香豉 杏仁 郁金 栝蔞皮 連翹 益元散 絲瓜葉一服愈。

僧(三三)脘悶,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咳嗆見紅,兩脈虛數(shù)。此暑邪內(nèi)伏,至深秋發(fā)動,始傷氣分,久損血分矣。既非陰虧火升,滋補當忌。

光杏仁(三錢) 通草(八分) 橘紅(八分鹽水炒) 飛滑石(二分) 連翹(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童便一杯沖。

又兩服脈緩身涼血止,唯氣大口燥未平,前方清解,今用清養(yǎng),立方用意,只更一字,自然有先后之分。

北沙參(三錢) 麥冬(一錢) 花粉 青蒿子(五分) 廣皮(五分鹽水炒) 鮮石斛(一錢五分) 荷梗(七寸) 鮮枇杷葉(三錢去毛)

周(十四) 病熱旬日,形瘦神呆,心煩不寐,汗泄口燥,便赤氣濁,兩脈沉細欲絕。此屬伏暑重癥,古稱暑傷心,故煩而不寐;暑邪從口鼻吸受,先傷氣分,肺為百脈所朝,是為氣母。因受暑熱消爍,故脈伏而細。乃庚金逢暑必伏之意,其形脈雖似大虛,切審口燥,思涼飲,小便短赤,生脈白虎合劑,最對是癥。若龍、牡、歸、地,滋膩鎮(zhèn)攝,暑邪何由得解?

西洋參(三錢) 麥冬(二錢) 通草(七分) 石膏(八分) 知母(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甘草(四分) 竹葉(七片) 白粳米(一撮)

陸(二八) 氣急胸悶,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中暑之癥。

石膏(五錢) 麥冬(二錢) 杏仁(二錢) 通草(七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絲瓜葉(一片)

一服病已脫然,彼以效驗神速,大有妙處。接服一劑,竟致胸中氣逆,痰喘有聲。因方內(nèi)有石膏一味,能寒肺氣,過服陷秋降之令,氣不外泄,則逆于內(nèi),故當盛暑,絕無汗出,反見多痰。

杏仁 薄荷 防風 桔梗 橘紅 蘇子

朱(三三) 從前吸受暑邪,熱熾發(fā)渴,恣啖西瓜;熱渴稍解,而腹脹足重,不思納食,脈細,舌白,呼吸窒滯,氣分受病無疑,調(diào)治失宜,必成鼓脹。

杏仁 橘紅 通草 郁金 連翹 蘇梗 茯苓皮 淡竹葉又三服,病減大半,惟氣短未平,原方加北沙參、枇杷葉。

王(四十) 暑邪內(nèi)伏,風寒外侵,頭疼惡寒,身熱冷汗,口臭便赤,大腹脹滿;已歷四旬,納食無幾,形瘦神呆,豈是小恙?用河間桂苓甘露飲加減

石膏(四錢) 滑石(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小川連(六分) 茯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樸(一錢)通草(七分) 甘草(三分)

兩服前患頓除,胃陰受傷,元氣虛耗,當用滋養(yǎng)。

黨參 麥冬 黃 橘皮 茯苓 扁豆 甘草午后微熱自汗,小便復(fù)赤,脈浮大而數(shù),此為假實,法當大補,十全大補去川芎,十數(shù)劑而愈。

高嫗(六五) 身熱浹旬,神昏遺溺,氣短耳聾,舌胎灰滯,此暑邪內(nèi)陷之癥。前方香豉、杏仁、石膏、知母,非不清暑宣氣,其如不及何?非局方至寶丹不能直達病所,驅(qū)邪外泄;更用清芳淡補之劑調(diào)其中,癥雖危險,或可有效。先用燈心湯調(diào)進至寶丹兩丸,續(xù)進∶栝蔞皮(一錢五分) 橘紅(六分) 通草(六分) 北沙參(三錢) 麥冬(三錢,六味因氣短重用) 西瓜翠衣(六分) 鮮荷梗(七寸) 淡竹葉(三十片)

兩服熱減,神清,已能起坐如圊。惟舌赤而思冷凍飲料,暑毒尚未消盡,與涼解血熱法。

犀角(五分) 連翹心(一錢) 白金汁(一小匙) 通草(七分) 郁金(一錢) 滑石(二錢)

一服能下黑糞數(shù)枚,內(nèi)陷之邪始解,繼用生脈散調(diào)理痊愈。

戈(五六) 發(fā)熱胸悶,神魂撩亂,脈弦數(shù),舌白,六七日內(nèi),形消色滯,小便不利而赤。此暑邪結(jié)于中焦,須加味陷胸湯治之。病者自忖平素胃寒,不信服此。越二日,昏冒發(fā)厥,譫語不停,急又延予。予曰∶但服我方自安,無容多議,若再延挨,大事去矣。追悔莫及,伊芳子急歸煎服后,泄氣難聞,連解小便,去病甚速,方錄于下。

川連 枳實 栝蔞皮 橘皮 通草 滑石 甘草梢 淡竹葉

湯(四三) 暑邪內(nèi)迫,血痢纏綿,宜清熱導(dǎo)滯。

苦參 黃芩 白芍 楂肉 濃樸 橘皮 葛根 銀花 蛀大棗 病歷四旬,三帖而愈。

徐(二五) 身熱氣短咳嗽,察形脈,知勞倦伏暑,投生脈白虎湯,加杏仁、射干、滑石、青蒿,去五味子,三服而痊。近年人參大貴,難以概用,勉以北沙參代之。蓋此癥暑多而虛少,故效;若虛多而暑少,非人參不可。

溫病

朱(二九) 溫邪內(nèi)熾,自汗便澀,發(fā)熱欲嘔,當清內(nèi)徹邪。

石膏(五錢) 柴胡(八分) 淡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滑石(二錢) 甘草(三分)

兩服愈。

風溫

某頭痛發(fā)熱,咳嗽喘促,脈左浮數(shù)。風溫上受,用清解法。

薄荷(六分) 光杏仁(三錢) 連翹(五錢) 象貝(二錢) 廣橘紅(八分) 桑葉(五錢)生甘草(三分) 枇杷葉(三大片去毛凈)

又兩服,頭痛發(fā)熱頓除,惟略有喘嗽,前方去薄荷、連翹,加栝蔞皮、紫菀、白前各一錢五分,兩服即痊。

李氏(二八) 脈浮而數(shù),頭痛惡風,發(fā)熱咽痛,防發(fā)疹子。此風溫犯肺之癥狀也,與輕清宣上法。

薄荷(一錢五分) 杏仁(二錢) 牛蒡子(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桔梗(一錢) 遼參葉(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一劑,咽痛止,膚見紅點;再劑知為發(fā)疹,著手了無痕跡。此系疹發(fā)不透,故腹痛嘔吐,胸悶兼作,惟其邪不外泄,必致內(nèi)陷,急投以涼瀉法,使邪從下出。

酒炒錦紋(二錢) 枳實(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 石膏(五錢) 栝蔞皮(二錢) 廣橘皮(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

又服后,解下腥穢甚多,腹痛胸滿頓m.payment-defi.com/sanji/除,皮腠忽然皺揭。此為皮膚被邪氣沖突,如水薄堤松之理,疹邪不達皮毛而內(nèi)迫。觀此愈明,今大勢已定,自可無憂,雖尚有微熱微嘔,但用輕劑足矣。

半夏(一錢五分) 川連(六分) 川斛(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又兩服,熱嘔痊愈。惟寤不成寐,長夜轉(zhuǎn)側(cè),一見黃昏燈火,輒生憂悶,至天明心始安,他無所苦,但求夜臥安枕。思經(jīng)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議和陰陽以安神,神靜自然得寐矣。

半夏(一錢五分。和胃通陰陽為君) 細生地(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以上三味補血潤胃為臣) 茯神(一錢五分) 北秫米(三錢包煎) 棗仁(二錢,以上二味安神寧志為佐)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龍眼肉(三分,以上辛甘和陰以納陰為使)

申時煎服,酣眠徹夜,精神頓復(fù)。

毛(二二) 發(fā)熱旬日,舌黃口燥,大腹有塊,按之甚痛,大便難通,所解無幾,兩脈疲軟帶數(shù)。此春溫疫癥,熱邪結(jié)于大腑,當用承氣湯下之。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枳實(一錢) 石膏(八錢) 知母(二錢) 橘皮(一錢) 甘草(四分)

一服之后,能下燥糞數(shù)塊,腹和不硬,熱緩神清而愈。

周(二四) 紅斑遍體,自覺胸寬熱緩,邪熱透發(fā)明矣?葐苎释。因手太陰受熱熏灼,清疏肺胃立愈。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三錢) 犀角尖(一錢鎊) 川貝(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桔梗(一錢) 橘紅(八分) 甘草(四分)

又,斑后不思納食,宜醒胃陰。

北沙參 麥冬 川斛 花粉 茯苓 橘皮 甘草

張嫗 疹后內(nèi)熱,咳嗽身癢,當疏肺金郁火。

杏仁 橘紅 薄荷 桔梗 連翹 甘草

溫毒發(fā)頤

史女(十七) 仲春發(fā)熱浹旬,神昏耳聾,頸項與頤俱腫,唇口焦燥,目脂膠結(jié),脈反小數(shù)。

觀其脈癥,是為溫邪內(nèi)蘊化毒,久則血燥風盛,釀成發(fā)頤重癥。姑投清疏消毒,但得腫退能納,方保無妨。

川連(一錢)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四錢) 蟬衣(五分) 連翹(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柴胡(三分) 薄荷(五分)

三服腫退,熱減神清,稍能納粥,仍用涼解。

川連(五分)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丹皮(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數(shù)服痊愈。

沈氏(三十六) 春升陽氣,為寒邪所郁,而為 腮,畏寒發(fā)熱,口臭耳聾,外宜辛散,內(nèi)清伏火。

防風 薄荷 細蘇梗 石膏 連翹 荊芥 蟬衣孫氏(五十) 倏然頭眩,汗泄神昏,耳聾舌麻氣促。此由肝腎不足,風火上騰,痰因氣聚,三者使然,物之迅速,莫甚于風火。此是內(nèi)生,非由外致,防、薄能驅(qū)外束理,此種須遵丹溪和陽熄風,兼清痰氣。

丹皮 桑葉 白芍 菊花 鉤藤 橘皮 半夏 姜汁 竹瀝 一服效。

頭痛

戴(三二)宿有頭痛,每發(fā)于寅卯時,遇午即緩,此少陽病也。

柴胡 丹皮 桑皮 白芍 甘菊 鉤藤 香附 甘草

孫(二二)陽明經(jīng)火郁牙痛。

葛根 石膏 升麻 橘皮 小生地 薄荷

曹(五九) 時屆嚴寒,封藏不固,兩耳鳴脹,切脈洪實,理宜介類潛陽。

板(三錢) 牡蠣(二錢) 貢干(二錢) 枸杞(二錢) 萸肉(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川柏(一錢) 知母(一錢) 桂心(四分)

沈(三七) 肝腎之火,上沖清道,左耳脹痛。

羊角 夏枯草 丹皮 黑梔 知母 川柏 香附 通草 蔥管兩服出膿而愈。

咽痛

朱(十四) 脈浮畏風,身熱咽痛,肺邪欲泄,勢將發(fā)疹。

杏仁(三錢) 薄荷(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五分) 粘子(二錢) 橘紅(一錢) 桔梗(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 蟬衣(七分) 甘草(四分) 西河柳(二錢)

一服肌癢見點,再劑而愈。乃翁見惠盆梅,作七絕一首謝之∶珍重堂前短一梅,含苞看起到齊開,旁人問我從何日,道是山翁當杏栽。

風寒犯肺,咽喉腫痛,當辛散。

蘇葉 杏仁 粘子 橘紅 薄荷 桔梗 蟬衣 甘草 姜皮 蔥

頭愈后旬余,咽喉復(fù)痛,起于夜分,忽然如鯁,左邊起泡如繭,此陰火上沖,當清解。前惡寒脈浮,今不惡寒脈細,以此分溫清兩法。昧者不察,混施方藥,貽誤非細。

元參 連翹 馬勃 薄荷 桔梗 甘草

自(三七) 咽痛起于暮夜,而多痰涎,屬冬藏不密,浮火上升。治法須苦味潛陽,苦辛散火,以甘和之,一服而愈。

元參(二錢,能清陰火) 連翹(一錢五分。能清浮火)川斛(三錢,清胃火消痰涎) 杏仁(三錢,辛散苦降) 橘紅(五分,辛利上焦之氣) 桔梗(一錢,開肺氣散郁火) 薄荷(一錢,清利咽喉) 甘草(三分,甘以和之)

陶(二四) 伏熱在內(nèi),時交冬至,陽氣內(nèi)動,相因為病,咽喉燥痛,痰涎纏繞,渴飲冷水,咳嗽痰血,入暮寒熱,舌白如堊,脈來細數(shù)。此實火癥,非大寒之劑不能療。莫謂寒冬,怕用寒劑,舍時從癥,古賢有之。

石膏(八錢) 川連(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生地(三分) 麥冬(二錢) 杏仁(三錢)薄荷(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服下即吐痰涎碗許,諸病減半,再劑而愈。

梅核

錢(六二) 胸中之氣,上沖清道,而痛即欲嘔吐飲食,此為梅核氣,噎癥之漸也。近添泄瀉,是系新病,理宜分治。推究病情,必是酒客好飲,谷減胃氣必虛。蓋陽明以降為順,虛則失其傳導(dǎo)之權(quán)。更必氣性多躁,木火上炎,直沖會厭,以成斯病,然乎否乎?病者首肯,以為雖素知,亦不能如是明悉,況初診乎?即請予處方。

人參(八分) 代赭石(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二分) 橘白(一錢) 半夏(一錢) 枳實(六分) 旋復(fù)花(一錢) 川連(七分) 烏梅肉(六分)

服兩劑,喉痛嘔吐止,增減其味,以為丸料,常服可許脫然,切宜節(jié)飲戒性,庶得萬全。

胃痛

潘嫗 痞升脘痛,納少難消,兩脈沉伏,七情內(nèi)傷,中陽失運,頭疼畏風,亦是濁陰僭上。

桂枝木(七分) 吳茱萸(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黨參(一錢五分) 白術(shù)(一錢五分)砂仁末(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肩痛

王氏(三六) 肩胛酸痛,經(jīng)月不愈,屬血虛,兼受風邪。

歸身 黃 冬術(shù) 秦艽續(xù)斷 羌活 防風

兩服不知病之所在。

脅痛

陳(五十) 肝火內(nèi)煽,絡(luò)脈受傷,脅肋大痛,疏痛氣血。

仁(二錢) 紅花(一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延胡索(一錢五分活血化氣第一品) 旋復(fù)花(一錢) 青蔥管(七寸二味能入絡(luò)止痛)

周(四十) 肝陽犯胃,脅痛嘔吐。

川楝肉 歸須 生白芍 橘白 半夏 山梔 茯苓 炙草 老姜

渣三服痛止嘔除,午后覺脘中嘈雜,六脈細軟,胃土久受木侮,氣虛不能健運。陽明以通為補,以降為順,所以補中須佐清降。

人參 蒸于術(shù) 茯苓 半夏 枳殼 橘皮 歸身 白芍 炙草

張(二五) 木郁為熱而脅痛,濕蘊則肌黃并見矣。

柴胡 薄荷 丹皮 黑梔 延胡索 旋復(fù)花 歸須 桃仁 新絳 青蔥管久痛必入絡(luò)脈,今三服既得減去什七,治黃新病要緊。納少嗜臥,因脾氣欠運,疸癥之常,此恙若平一二分痛,不治而瓦解矣。

柴胡 薄荷 夏枯草 川連 山梔 香附 廣皮 木通 茵陳

徐(五一)右脅閃痛,咳嗆腥痰,內(nèi)之象。

苡仁 桑皮 地骨皮 橘紅 茯苓 杏仁 黨參 白術(shù) 甘草六服竟愈。

陶(二八) 左肋痛如刀割,畏寒身熱,神氣昏憊,脈象模糊,勢甚危急。此乃客邪干犯,疏風兼治絡(luò),冀得速平,方保無事。多有變失血者,亦屬瘀滯,流行無妨。

炒延胡 當歸 紅花 桃仁 橘紅 生香附 旋復(fù)花 蘇葉 青蔥管

腹痛

錢(四十) 幼年腹中起塊,時常作痛。邇來頻發(fā),食入膨脹,吐出方松,究其病源,屬肝木乘土。通陽明,泄厥陰,遵葉氏成法。

川楝肉(一錢) 炒延胡(一錢) 橘白(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七分) 生白芍(一錢二分) 丹皮(一錢五分) 炙草(三分) 姜渣(二錢)

柴嫗(五一) 兩脈虛細,當臍作痛,連及胸脅,而兼身熱足冷。此系元虛陽虧,當投溫補。

黨參 于術(shù) 黃 歸身 白芍 桂心 橘皮 香附 炙草 煨姜 大棗

四服熱退神旺。

沈(三七) 寒濕內(nèi)侵,腑氣不行,腹痛下痢。

蘇葉 羌活 茅術(shù) 楂肉 濃樸 橘白 一服而愈。

胸痹

某 關(guān)部獨澀,納食不降,中陽欠運所致,作胸痹治。

薤白(一錢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栝蔞皮(一錢五分) 姜汁(一匙)

三服效。

本氏(三四) 肝陽上冒,口苦耳聾,滋腎生肝飲。

熟地(四錢) 萸肉(一錢m.payment-defi.com/yys/五分) 山藥(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澤瀉(一錢) 歸身(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脾胃

某 腰酸胸滿,納食作膨,遇風寒栗,虛浮之脈,中陽欠運何疑?補中益氣加桂枝六分,三帖效。

癆損

沈(二六) 陰平陽秘,水火既濟,自然無病。今則反之,上熱下寒,故所見咽痛音低,咳嗽涎痰,此屬上熱;足冷便泄,溲血,此屬下寒,脈來浮數(shù)無根,損疾成癆,誠為重候。幸胃氣尚可,試投一方以補救之。

麥冬(二錢) 元參(一錢) 茅草根(二錢,以上三味輕清上焦之熱) 黨參(一錢五分)蒸冬術(shù)(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山藥(一錢五分,以上四味補土生金) 廣皮(八分) 牛膝(一錢五分,以上二味理氣達下,使痰涎下行)

兩服便實胃納稍增,夜嗽未寧,前方加五味子十粒,早上服。補腎水,暖命門,引火歸元,加減金匱腎氣丸。

熟地(三兩) 萸肉(一兩) 山藥(一兩) 茯苓(一兩) 丹皮(一兩) 澤瀉(一兩)牛膝(一兩) 桂心(四錢) 破故紙(一錢)

張(二六)形寒夜熱,盜汗氣短,咳嗆脈,虛數(shù)而弦,綿延四載,嘆從前醫(yī)治,不遇明眼。此積勞成損,急宜補土生金,兼治營血。

黨參 蒸冬術(shù) 茯苓 苡仁 黃 熟地 五味子 橘皮 歸身 炙草 大棗 浮小麥

四服知,又十劑,四年沉痼痊愈。此等虛癥,若藥料不道地,不能成功。所以業(yè)斯道者,藥物豈可不講哉!設(shè)遇窮鄉(xiāng)僻壤之人,尤宜指點某家藥材妥當,莫輕其價,方為合法。前方藥品,乃貧家之人參也。黃 產(chǎn)陜西為上,余方多劣,但辨糯體無渣味甘,金井玉欄者為佳耳。白術(shù),臺州寧國、江西諸處俱產(chǎn),野生最上;臺之種術(shù),亦自功效,惟欲蒸透,防、黨驗法同黃 。

童勞

陳(八歲) 童子咳嗆內(nèi)熱,已經(jīng)三年,證屬童勞,治宜滋養(yǎng)化源,清降肺氣。

黨參 北沙參 茯苓 苡仁 地骨皮 桑皮 生冬術(shù) 麥冬 橘皮 炙草 枇杷葉方立甚妙,童勞安得不愈?三年沉痼,四服而愈。

周氏(十四)兼旬進食輒嘔,近日粥飲亦吐,神識潦倒,大為危候。皆因平素善怒,肝血不足,木火易升,上凌胃土。擬苦辛酸法,必可納谷,再商扶治。

黨參(二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川連(六分) 生牡蠣(三錢) 橘白(八分) 丹皮(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吳茱萸(三分) 老姜渣(二錢)

服一劑,胸脘寬舒,納食不嘔,面青稍退,略有口苦,臍旁動氣,宜養(yǎng)脾陰,切戒動怒。

生地 歸身 白芍 丹皮 牡蠣 桑葉 麥冬 甘草數(shù)劑安然。后因不戒于怒復(fù)發(fā),仍來招余,力辭難治,纏綿兩月,竟成膈癥而歿。

外母(五七) 丙午仲秋,患晨起嘔吐黃水,腹痛泄瀉,食物些微亦脹,神氣潦倒,將成重候。切脈左浮弦,右沉澀,知為肝木不平,脾胃虛弱。用斯意調(diào)治不效,改投溫通酸斂而愈。

因夏月喜飲井泉,及生冷瓜桃之類,脾胃虛寒,肝火上乘所致。

吳茱萸(六分) 干姜(一錢) 黨參(一錢五分) 白術(shù)(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烏梅肉(七分) 煨木香(三分) 炙草(五分) 大棗(二枚)

一服嘔止,再劑能下紫血數(shù)塊,腹即不痛,納食亦安,惟大便未實,換方∶黨參 炒白芍 茯苓 橘皮 破故紙 山藥 肉果 炙草 菟絲餅六服痊愈。

陳(四三) 病發(fā)先瀉,既吐食并酸水,旬日一發(fā),經(jīng)歷三年,欲成反胃。自述當臨發(fā)時,汗出寒栗。此病由于厥陰濁陰上僭,致脾胃氣弱,傳化無節(jié),納導(dǎo)無權(quán)。治當苦降辛散,甘補酸收,法烏梅丸意,臨發(fā)前一日服。

桂枝木 白蔻仁 半夏 川連 黨參 生冬術(shù) 當歸 白芍 烏梅 茯苓 炙草

張(十五) 咳嗆彌月,嘔吐飲食,便燥如栗。詢述臍旁宿有塊上攻,即咳吐食物。此系厥陰之氣犯胃,胃不下降所致,今以抑肝通腑潤腸。

烏梅 鱉甲 生白芍 生地 半夏 通草 歸身 麥冬 玉竹又 病減大半,惟午餐吐尚未除,脈來短數(shù),中氣亦虛,前法兼補胃。

歸身 白芍 生地 黨參 蒸冬術(shù) 鱉甲 烏梅 麥冬 半夏凡人病中,虛實不可不辨也。有神色慘淡,不能起坐,似乎虛極,而不知病氣未去也。

何以辨之?當察其胃中不快納少,舌胎或黃或黑,便赤口渴,身有寒熱,是其驗也。設(shè)投補劑,鮮不誤事。無以上諸癥,而見神色慘淡,起坐不能,方是真虛,惟胃悶納少,更當辨其虛否。

曹女(二二)惡風背痛,身熱咳嗆,外感風邪,內(nèi)有郁火。

柴胡(五分) 薄荷(五分) 杏仁(二錢) 前胡(一錢五分) 橘紅(八分) 山梔(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唐(四八) 發(fā)熱咳嗽多汗,脈弦細。經(jīng)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肺虛則脾氣亦弱,諸癥從此而生。治當調(diào)攝營衛(wèi),若作外感而投表散,失其本矣。

黨參(二錢) 黃 (二錢炒) 歸身(一錢五分) 于術(shù)(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炒) 蘇子(一錢五分炒研) 炙草(三分)老姜(二片) 大棗(三個)

又前方只服三劑,熱止嗽減汗無,此培植中氣,肺疾亦痊,所謂虛補其母之法。

萬(三七) 脈軟咳嗽,法當補土。

黨參 于術(shù) 黃 歸身 橘紅 茯苓 扁豆 苡仁 炙草四服如失。

屠嫗(六三)咳嗆半年,六脈微細,每至夜臥,猶苦氣上逆,難以著枕。是虛火上炎,都氣湯加肉桂梨皮。

王(二十) 身熱干咳,夜不思寐,自汗淋漓,兩脈虛數(shù)無緒,一息八九至,當此病后,脈唯細數(shù),是假實。確系營衛(wèi)大虛,守護失宜,浪用疏肺,能免重虛之戒乎?

黨參(二錢) 生地(四錢) 歸身(一錢五分) 萸肉(一錢五分) 黃 (二錢) 棗仁(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龍眼肉(二錢)淮麥(一錢五分)

兩服汗止熱退嗽減,加五味子十粒,麥冬二錢,去白芍、萸肉、小麥、龍眼,十服痊愈。

張(三一)咳嗽夜熱,至曉汗解,晚食作脹,脈來軟大。此情懷抑郁,陽氣下陷,補中益氣,四貼有效。惟咳嗽仍然,去升麻,加麥冬、五味而痊。

周(三七)臥著安然,坐起即欲嘔吐,畏寒咳嗽,脈來弦細。按脈證確非中氣不足,補藥壅滯,難以遽投,實緣外感肺郁有火,疏利清理,萬全之策。

杏仁 通草 橘紅 半夏 蘇葉 茯苓 連翹 川斛 老姜皮

鐘(四八) 老勞咳嗽多痰,不能倒臥,側(cè)右尤覺氣逆不安。此由水虧火升,胃虛不降,投都氣丸加青,氣急略減。自述氣不上逆,可以伏枕安臥足矣,徹夜轉(zhuǎn)側(cè),已經(jīng)一月。人藉安息以養(yǎng)營血,其病至此,實屬難當。即思一方,以左司升,右司降,是屬東方肝木,西方肺金所主,氣逆不降,責在肺不清肅,秋令不行。

苡仁(二錢) 茯神(二錢) 通草(六分) 橘皮(六分,秋石水炒) 粉草(二錢。以上五味色白行降令,兼和肺氣) 鉤藤(三錢) 菊花炭(和肝陽緩氣上逆。)

立方在命意好,不在藥之輕重,一服即效。病者喜出過望,酬予重值古玩。因彼家貧不受,回言尊恙非旦晚可愈,可售價病中調(diào)理。后因酒色不戒,仍歸不起。

魯(十七)發(fā)熱咳嗽,舌苔干黃,脈來細數(shù)而動。此因外感風熱,內(nèi)受驚恐,痰氣結(jié)于中焦,治宜疏肌開郁。

杏仁 薄荷 連翹 橘紅 川連 枳實 栝蔞皮 郁金

朱嫗 內(nèi)熱煩渴,頻喜涼飲,嗽咸痰。此腎水不足,虛火上泛,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

戴(二七) 肌熱盜汗咳嗆,加味瀉白散。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杏仁 前胡 連翹 橘紅 通草三服愈。

毛(五一) 咳嗽八閱月,從前吐紅,近日吐痰,消瘦失音,夜熱脈數(shù),積勞成損。

炒熟地 黨參 歸身 半夏 懷山藥 橘皮 茯神 苡仁 丹皮六服,其病如失。

蔣氏(二五) 脈來細數(shù),頻年咳嗽,不時寒熱。治宜補土以止嗽,養(yǎng)營以除熱。六君子加歸、地、五味子、麥冬、苡仁,四服病減,再服十劑可愈。

倪氏(四六) 咳嗆有年,每到春時發(fā)作,入夏漸愈。今已小暑,其病反增,內(nèi)熱口苦,嘔痰多汗,聲喘背痛,兩脈虛數(shù)微弦。此久嗽肺傷,必奪母氣,治法宜補胃清金。

黨參 白術(shù) 茯苓 半夏 橘紅 杏仁 連翹 北沙參 炙草 茅草根

又四帖,病減其半。前方去連翹,再服四劑,照方制丸料,用茅根與大棗蔥湯泛丸,可冀來春不發(fā)。

徐(二八)肺氣失于清肅,則欠下行,致生腹脹痰喘,小便赤短,治法宜行秋令。

石膏 茯苓 通草 桑皮 蘇梗 杏仁 濃樸 連翹

四服腹不脹,痰喘緩,小便清長,改用∶北沙參 麥冬 茯苓 桑皮 杏仁 連翹 甘草 茅根

胡(三二)宿有氣喘,多年不作。近因勞倦復(fù)發(fā),肢軟無力,脈象浮大。按∶脈大為勞,當作傷治。加味貞元飲。

熟地(四錢) 歸身(一錢五分) 黨參(二錢) 生冬術(shù)(一錢五分) 杏仁(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橘紅(六分) 茯苓(一錢) 黑梔(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時有一鄰人在旁,略能醫(yī)理,見予驟用熟地、黨參,乃曰∶觀病者形體魁梧,愿切其脈,脈無虛象,但覺有力,而竟投膩補,恐壅滯肺氣,喘更甚焉。予曰∶醫(yī)貴小心膽大,明眼快手,此方實合其癥,非冒昧粗率可比。凡氣呼屬肺,吸屬腎,今肺腎不足,故息出入不順而急,當補一也。脈之浮大,似乎有余,其實不足,當補二也。脈有真假,有假寒假熱,假虛假實,此即假實也。予方中佐杏、蘇二味,當非十全本領(lǐng),君欲舍補而全用疏肺順氣,似是而實非也。約服四劑,復(fù)診時,可來一證。后四日鄰人見來復(fù)診,隨至小山園,先問服藥若何,答言∶氣已不促,四肢略覺有力,昨日已能幫拔菜箕。始無間言。設(shè)其與病者為鄰,必止其不服予方,藥之是否,亦無從而驗矣。世間似此者豈少哉!

張(二四) 初冬病熱旬日,舌黃口渴,胸滿背痛自汗。此內(nèi)有伏暑,外感新寒,用雙解法。

石膏(五錢消暑止汗) 蘇葉(一錢) 羌活(一錢,疏肌逐邪) 黃芩(一錢,退熱) 花粉(一錢,止渴) 橘紅(一錢,寬胸) 栝蔞(二錢,清熱消煩) 濃樸(一錢三分,除滿) 甘草(三分和中)

又兩服,諸癥皆退,尚有余熱。

川斛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丹皮 橘皮 甘草

曹(十七) 左脈弦細,右弦大而數(shù),日夜發(fā)熱,頭痛不休,頻喜飲啜,而不消水。正屬勞倦內(nèi)傷,壯火食氣,用景岳四陰煎。若因頭痛作外感,脈弦數(shù)喜飲作寒熱,或用小柴胡和解,危矣哉!

生地(四錢) 麥冬(二錢) 黨參(一錢五分) 于術(shù)(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丹皮(一錢) 青蒿(一錢) 炙草(四分)

又前方四服熱解,略有頭痛,入暮微發(fā)寒熱,自汗盜汗。虛象畢露,當補營衛(wèi),補中益氣去升、麻,加生地三錢,浮小麥錢半,四帖痊愈。

莊(三四) 發(fā)熱十日,神昏譫語,唇焦口臭,煩躁呻吟,脈反沉細。此熱邪已入血分,癥非輕淺,擬桃仁承氣下之。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桃仁(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甘草(四分)石膏(一兩)

服下旋即如圊,數(shù)回解下燥糞兩塊,濁穢甚多,熱退神清,舌苔退淡。古稱陽癥見陰脈者死,未盡然也。蓋邪氣結(jié)于陽明,血無不燥。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營衛(wèi)熱結(jié)不交,其脈多現(xiàn)沉細陰脈,此段與古人翻案。學(xué)人審之,余熱未盡,只消清養(yǎng)胃陰。

鮮生地 鮮石斛 知母 麥冬 花粉 甘草

費(三十) 畏寒身熱,脈虛肢軟,舌苔白滑,屬脾虛不能護表,補中益氣去升、麻,加桂枝四帖愈。

陸(三六) 身熱吐蛔,咳痰面清淡,脈浮洪而數(shù)。此脾虛發(fā)熱,非時疫也。(因多時疫。)誤投攻下,幾乎不免,數(shù)日來全不納谷,胸前脹滿,豈是小恙?急宜扶助脾胃,觀其轉(zhuǎn)旋。

黨參 生于術(shù) 黃 歸身 熟地 麥冬 茯苓 橘皮 炙草 煨姜五服熱退神復(fù),稍能應(yīng)對,咳痰未能盡除。當屬補力未到,前方去地、冬,加苡仁、半夏、蘇子,十服而愈。

柏(四一) 發(fā)熱惡食,口苦便赤,脈細盜汗,勞傷血分。

生地 歸身 白芍 丹皮 麥冬 青蒿 地骨皮 四服愈。

沈(五十) 發(fā)熱不休,日輕夜重,神昏譫語,兩脈細數(shù)。若為溫瘧,全無少陽現(xiàn)癥,面色清淡,不似邪滯之容。倘辨不確,作熱邪治,投小白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能治溫瘧。)

何異鴆毒哉!此為血虛發(fā)熱,其譫語乃肝燥所致,但服此方,即明予言不謬矣。八珍湯去川芎,加黃 、枸杞、五味子、龍眼肉,一劑知二劑已。

周(二六) 發(fā)熱如傷寒,全不納食,右脈不起,左三部浮大而軟,觀其形痿氣微,必屬勞倦傷脾;既帶外感,終是輕枝薄葉,治病專貴求本,仿李東垣法,庶可挽回。

黨參 黃 蒸冬術(shù) 歸身 生地 麥冬 橘皮 青蒿 柴胡 炙草 姜 棗

又脈起而調(diào),神爽能納,惟入暮微發(fā)寒熱,咳嗽。此營衛(wèi)虛損,久病宜用溫補。

熟地 黃 黨參 蒸冬術(shù) 歸身 枸杞 柴胡 桂枝 炙草

楊(二三) 外感祛,頭痛畏風除,其熱未解,胸悶不納,形弱氣乏,病邪半入于里。

柴胡 防風 升麻 黃芩 半夏 橘皮 北沙參 甘草 姜皮 兩服痊愈。

查氏(四十) 前投消導(dǎo)開郁,胸前脹痛愈,畏風除;惟身熱,納食欲嘔。此肝火上逆,胃氣不降所致。

半夏 橘紅 郁金 丹皮 麥冬 白芍 茯苓 山梔 黃芩 兩服痊愈。

陸(十七) 兩脈浮大,不時發(fā)熱盜汗,證屬勞倦,雖當伏天亢炎,終宜補益;稍帶暑邪,豈可輕投!故辨證最貴明確。

黨參 黃 歸身 蒸冬術(shù) 生地黃 橘皮 炒谷芽 炙草 四服痊愈。

安兒(十三)暮秋患發(fā)熱、畏風、噯腐,脈弦數(shù),投以消導(dǎo)解肌清熱,兩服無效∶其夜半稍緩,余無休時,全不思納。改投柴、葛、石膏、黃芩、知母,兩和表里,得汗旋退旋復(fù),出入數(shù)劑,加至石膏兩余,終不去病。因診脈緊而甚數(shù),且七八日不大便,解肌清里不愈,必須下之,用大承氣湯,解下燥糞一塊,繼濁穢甚多,身熱即減。至明朝起,寒戰(zhàn)似瘧,傍午熱尤甚。予思汗下之后,其病不除,由營衛(wèi)二氣不和,宜清淡之品;況且咳嗆,即以竹葉五十片,薄荷一錢五分,甘草三分,白粳米百粒,煎服兩帖。熱輕寒重,脈帶虛形,色慘淡,舌苔少而不渴,小便不熱,見火無赤大之象,乃當其未寒前,一時許服。

半夏 黨參 廣皮 歸身 黃 柴胡 升麻 防風 葛根 炙草 大棗 生姜此方意在補脾胃,消痰涎,徹其衛(wèi)陽,使不內(nèi)陷。其日寒來甚微,熱只二時許,口和思納,又下日,以黃 當歸建中湯,加半夏、橘皮,服后不知病之去向矣。

沈(三二) 發(fā)熱吐蛔,口燥而渴,舌心紅亮,脈右弱左弦,全不納食。此外受風寒,內(nèi)傷暑熱,不是輕證,用雙解法。

柴胡 葛根 知母 黃芩 白芍 花粉 楂肉 橘皮 甘草

一服熱退渴止,脈和能納。惟合眼汗即大泄,此胃家有虛熱,津液不得下輸,宜和營法。

生地 歸身 白芍 黃 麥冬 北沙參 棗仁 茯神 炙草 浮小麥

如此雙感重癥,兩服痊愈,可見藥貴對癥。雖臨危之疾,大氣未絕,亦可應(yīng)手取效也。

仲景云∶一劑知二劑已。信不我斯?所以感癥投劑,至三帖后不見效驗,錯路無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